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十二三。——《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黄老之学兼容并包,认为“贵清静而民自定”。主张君主治国“无为而治”,掌握政治要领即可,不要作过多的干涉。——《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

黄老政治最主要的特点是清静无为,主要内容是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减免苛刑、节约皇室与国家开支、少修土木工程等。这些措施无疑对恢复社会经济和安定人民生活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文景之治首先表现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上。文帝多次颁布诏令,劝课农桑,鼓励发展生产。把田租由高祖时的什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第二年又全免田租。直到景帝时才恢复了三十税一。文帝还把算赋(人头税)由原来的每人每年120钱减为40钱,把原来丁壮每年服徭役一月改为三年服徭役一月。

文景之治的另一方面是政治比较清明。文帝鼓励大臣进谏议政。廷尉张释之多次依据法律顶撞皇帝,文帝不以为忤,反而能够始终委以重任。文帝废除了以言论治罪的“诽谤妖言法”和株连家族的“相坐法”,还废除了摧残肢体的肉刑制度。用法宽简,在历史上是少有的。——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汉兴七十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谊而绌耻辱焉。——《史记•平准书》

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致刑措。

——《汉书·文帝纪》郡县制分封制

(吴王刘)濞之初封,王三郡五十三城。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抚慰)其民。

吴有豫章郡铜山,乃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又有海盐之饶。不赋于民,而国用足。如是者三四十年,国力既盈,遂生他意。

地方三千里,精兵可具五十万。

又如梁孝王招延四方豪杰,游说之士毕至,富商大贾,则因其富厚,交通王侯。亡命游侠之徒,诸侯王亦往往招致养匿,相结为奸。——摘编自钱穆《秦汉史》前154年,吴、楚、赵、胶东、胶西、淄川、济南七国叛乱“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于是上从其计。——《汉书·主父偃传》前127~123,封侯的数目多达121人;前116~前87,又有44人封侯,甚至一日之内竟有24人同时封侯。汉初,诸侯王拥有很大的封地,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并承袭所有封地。汉武帝时,规定诸侯王死后,必须把土地分封给所有子弟,令王国的领土分裂。西汉初年郡国形势朝廷郡郡朝廷王国郡王国平“七国之乱”前平“七国之乱”后御史大夫太尉

九卿外朝皇帝(禁中、宫禁)丞

相皇帝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尚书丞相户曹:祭祀农桑奏曹:政府奏章法曹:邮驿科程(交通)西曹:府吏署用东曹:主两千石官吏迁除尉曹:运输贼曹:盗贼决曹:罪法兵曹:兵役金曹:货币盐铁仓曹:仓谷黄阁:总务主任词曹:民事法律诉讼相权的膨胀西汉前期,丞相位尊权重,礼遇殊隆。丞相要进见,皇帝要起座;丞相生病,皇帝要亲临问候。皇帝的诏命,丞相认为不妥的,可以据理力争,也可拒绝执行。吕后曾想封吕氏兄弟为王,丞相王陵就当面抵制,力言“不可”。汉景帝欲封皇后之兄王信为侯,丞相周亚夫坚决反对,说:“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汉景帝“默然而沮”。皇帝亲卫武将尚书令(奏章)侍中常侍(侍从)中朝汉武帝重用身边人,设中朝(或称内朝)削弱相权决策御史大夫丞相太尉

九卿外朝执行

汉武帝以前,尚书在整个政府机构中并不重要。“秦变周法,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置尚书于禁中,有令丞,掌通章奏而已”。显然,此时的尚书不过是皇帝与丞相间的传达吏而已。汉武帝为了加强君权,削弱相权,开始增强尚书的权力,使它办的事越来越多,地位自然日趋重要。它由过去的“通章奏”进而“拆阅章奏”、“裁决章奏”,再进一步就是直接“下章”了。尚书令及其属官尽管在武帝时逐渐位高权重,成为汉朝中央决策圈子里的人物,但秩级不高,大都在六百石到千石之间。——摘编自孟祥才《秦汉史》◆汉文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下令各郡国每年要举“孝廉”一人送至京师;◆元光五年(前130年)又下令各郡国“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每年保送至京师为官,但各郡国不认真举荐,“或至阖郡而不荐一人”。◆元朔元年(前128年)又下令郡国必须举人,如“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从此,察举成为定制。“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两汉察举以孝廉最多,通常用“举孝廉”来指代察举制。察举孝廉的标准四条:一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是学通行修,熟知经书;三是明习法令,善于决狱;四是头脑清楚,才干出众。地方推荐上来的孝廉,一般先在中央担任郎官,再根据其实际能力出任实职。——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察举制度解决了战国以来军功制和养士制不适应国家治理的问题,较好地完成了由夺天下到治天下的转变,回答了“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的难题。更重要的是,这种选官制度从武帝以后以儒家思想作为基本准则,统一了官吏的价值标准,产生了以文人为主的职业官吏,适应了大一统王朝治国的需要。

但是,察举作为自下而上的举荐方式,会造成用人权的下移,久而久之,中央集权会受到不利影响。造成累世三公的豪门望族和盘踞一方的州牧郡守“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了私人势力集团。另外,察举侧重于名声,导致沽名钓誉现象越严重。汉末民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就是这一弊端的写照。——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刺者,言其刺举不法;史者,使者,言其为天子所使也”。

州:监察区

州刺史:六百石(郡太守二千石)

州刺史没有固定治所:“传车周流,匪有定所”

州刺史作为监察官之职责:“六条问事”1.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2.二千石不奉诏书,侵渔百姓;3.二千石风厉杀人、怒则任刑;4.二千石选署不平;5.二千石子弟恃怙荣事、请托所监;6.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六条问事

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大小相制,内外相维之意。——顾炎武《日知录》卷九《部刺史》官轻则爱惜身家之念轻,而权重则整饬吏制之威重。——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六《监察官非刺史》“以卑临尊”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之一。

西汉前期的豪强有的是六国旧贵族之后,有的是汉初功臣或二千石大吏之家,有的是高资富人,或其他“豪杰并兼之家”。长期盘踞于郡国,欺压百姓,兼并田地,造成朝廷的法制在这些郡国范围内难以施行。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向武帝建议:“天下豪桀兼并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武帝从其议,武帝坚决采取的迁徙郡国豪富的措施,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西汉前期,游侠在地方上很有势力。有的游侠以义气侠行相标榜,振人于穷急,脱人于困厄。有的则“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地方上那些不具有政治上身份的豪强,可以统称为地方豪侠。汉武帝也将这些人迁徙到茂陵等地,加强控制。当时有名的游侠郭解就在迁往茂陵之列,最后被处以族诛。。

汉武帝还大批任用酷吏,诛锄豪强、游侠。如张汤为御史大夫,“排富商大贾,出告缗令,锄豪强兼并之家”。其他如杜周、周阳由等,也是这一类酷吏。这些酷吏对于抑压地方豪侠的猖獗气焰,提高专制皇权,起了显著的作用。——白寿彝《中国通史》秦半两刘邦荚钱吕后八铢文帝四铢

汉初行秦半两,秦定一两为24铢(重量),故半两为12铢。刘邦以秦半两太重,铸荚钱,导致商人囤积居奇,物价飞涨;吕后铸八铢半两;文帝又改四铢半两。市面币制混乱,官吏富豪盗铸谋利。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下令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由上林三官钟官、技巧、辨铜,分别负责鼓铸、刻范、原料供应,规定只许用三官五铢钱,严禁民间私铸。三官五铢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盐铁之利为国家所垄断。在盐业方面,由政府招募煮盐工从事生产,在各地设立盐官进行管理,当时在28个郡国设立35处盐官。在铁业方面,一是强制刑徒到产铁区开采铁矿,铸造铁器;一是征发丁男定期参加开采铸铁工作。在产铁区设立铁官进行管理,当时在40个郡国设立48处铁官。元封元年(前110年),大司农桑弘羊建议实行平准均输,夺取商人利益,增加财政收入。

平准:在长安设置平准官,对各地物产贱买贵卖,可以平抑物价,使“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归利权于官府。

均输:在各郡国设置均输官。以往郡国每年需向中央贡献当地物产,但很多货物不合中央需要,运送又耗费太大,到了长安很多物资腐烂或者因不需要被贱卖。现设均输官,将各地应贡物品除中央必需之外,贩卖换成钱,递交中央。节省开支,增加财政收入。算缗,就是凡工商业者,都要如实向政府呈报自己的财产数,二缗抽取一算的税(一缗为一千钱,一算为一百二十文钱);小工商业者可以减半抽税。告缗,就是对不如实呈报财产的人,鼓励大家告发,经调查属实者,除了被告发人的财产被全部没收、戍边一年外,告发的人可得到被没收财产一半的奖赏。主要向商人征收的税种“中家以上大抵皆被告”——《史记》

汉武帝看到,儒学的尊君、礼制等级和忠孝思想有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儒家的德治教化则是束缚人们思想的重要手段。对于专制统治者来说,严密控制人的思想意志与约束人的行为同等重要。儒家的德治仁政学说又能为君主政治进行某种修饰和补充,特别是儒家的各种仪制典章,可以将专制主义暴力统治装点得温情脉脉。因而,武帝之崇儒,并非以儒学政治学说作为全部政策的出发点,而是注重儒术的“文饰”功能。——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公元前127年

张骞出使西域非常艰苦,路上被匈奴扣押十年,但他找到机会逃离匈奴到达大夏,但回程又被匈奴扣押一年。当回到汉朝,形势变化,汉朝已经打败匈奴并且控制了河西走廊,通向西域的大门已经打开了。虽然张骞出使西域的最初目的没有达到,但他带回来的(关于沿线的丰富情况)深深吸引了汉武帝,认为应该将汉朝影响扩大到这些地方,因此第二次派张骞出使,组织使团,带去大量丝绸、黄金、工艺品等,赏赐给将要出使的小国,扩大了丝绸在中亚的影响。但不自觉的、带偶然性的流通,与自觉的贸易是两回事。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葛剑雄《历史上中国没有动力进行丝绸贸易》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武帝在位54年,其中对匈奴的征战就延续40余年,同时并举的还有征大宛、攻朝鲜、平南粵,通西南夷等。征战所用之军队少则数万,多至数十万,其他如器械、粮食、马匹等数以万计;辅助性的劳役如修建边城、开凿道路、运输粮草,以及犒劳将士、安顿降民、移民充实边境等,花费无数。自元狩元年(前122年)后,35年间武帝外出祠神、巡行、封禅共29次,每外出祭祀巡行,都有迎送、赏赐以及地方吏民修路、献礼等,耗费的民力、财力也是不计其数。故史家说当时是“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役费并兴,而民去本”,结果是“天下虚耗,人复相食”。此外,还有武帝个人生活上的挥霍。就这羊,汉初以来积累之财富,到武帝手里仅仅几十年已消耗殆尽,府库空虚,国力大屈。财政收支入不敷出,西汉王朝出现了衰败的危机。——王家范《大学中国史》边疆方位重大事件北方打击匈奴,“漠北无王廷”西北张骞通西域,王恢破楼兰

赵破奴破姑师,李广利伐大宛

李息破羌东南制服闽越、东瓯、南越西南制服贵州且兰,云南滇王高惠文景武昭宣元成哀平前期盛期中后期BC202

BC140BC87AD8

共62年共54年共95年昭宣元成哀平中兴期衰亡期BC87BC48AD8西汉兴衰分期

汉宣帝后期,虽有“中兴”之称,统治危机已经呈现。元帝(前49-前33)、成帝(前33-前7)、哀帝(前7-前1)相继嗣位,危机不断加重。最严重的问题是土地兼并。西汉田租虽轻,但破产农民并不能享受到这种优惠,相反在地主豪强役使下受到非常沉重的剥削。是所谓“官收百一之税,民收太半之赋,官家之惠优于三代,豪强之暴酷于亡秦”。大批农民破产流亡,沦为奴婢,甚至铤而走险,聚为“盗贼”。

与此同时,政治的腐败也日益严重。外戚王氏(元帝皇后王政君家族)长期把持朝政,生活奢侈腐朽,恃势聚敛,广占土地,大小官僚亦争相效尤,使土地兼并问题又带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王莽狂热迷恋周制,附会《周礼》,陆续颁布法令,托古改制。(一)“王田私属令”——这项政策是王莽改制中的最主要的政策。他宣布:“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不准买卖。“王田”就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就是实行土地国有制,也就是废除土地私有制,恢复井田制。办法是重新分配土地。占有土地多的地主,“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九百亩)者”,没收其多余的部分,按一家百亩之数,分给九族乡党。废除奴婢制度,改奴婢之名称“私属”,即家众、家丁,以体现“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意。违令者治罪。

(二)“五均、六筦”——在长安、洛阳等六大都市设立五均司市师,平抑物价。赊贷是向贫民无息或低息贷款。六筅是对盐、铁、酒、铸钱、山林川泽、五均赊贷实行垄断。由于执行者多为商贾,和地方官狼狈为奸,乘机搜刮钱财,引起巨大骚动。(三)改变币制——王莽加铸错刀、契刀、大钱等三种钱币,规定错刀一值5000,契刀一值500,大钱一值50。这种大面值的货币(质轻而值重)是对民间财富赤裸裸的掠夺。此后又频繁的改变币制。人民对王莽钱币毫无信任,都私用五铢钱,王莽又严加禁止,人民反抗不已。王莽加重盗铸的禁令,一家铸钱,五家连坐,没入为奴婢。货币不合理的变革,引起了经济混乱,加速了王莽财政的崩溃和人民的破产。大钱五十一刀平五千一刀平五百货布货泉

(四)王莽屡次更改官名、郡县名和行政区划,朝令夕改,混乱不堪,就连现任官也弄不清楚所改。他还模仿古制恢复五等爵,滥封官爵,但又不兑现封地和俸禄,官吏便依靠接受贿赂、盘剥百姓实现自给。(五)对边疆民族,降低各部族首领的封号和印玺规格;改“匈奴单于”为“降奴单于”,改“高句丽”为“下句丽”加以羞辱,激起各族反叛。始建国二年,王莽征发30万人进攻匈奴。沉重的徭役、兵役负担,战争的骚扰,使各族人民遭到了极大的痛苦与灾难。当时广大农民“摇手触禁,不得耕桑”,谷价腾贵,百姓流离。到王莽末年,“流民入关者数十万人,饥死者什七八”。绿林赤眉起义形势图

天凤四年(公元17年),荆州饥民在绿林山(今湖北京山北)起义,号“绿林军”。次年,力子都、樊崇等饥民在琅邪(今山东诸城)起事,将眉毛涂成红色,称赤眉军。起义迅速扩展至全国。地皇四年(公元23年)二月,绿林军拥立汉宗室刘玄,恢复“汉”国号,年号更始。王莽派42万大军前往镇压。同年六月,绿林军在昆阳(今河南叶县)以少胜多,大败莽军,给新莽政权致命一击。十月,绿林军攻破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

刘秀,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人,汉景帝七世孙。早年的人生最高理想是“仕宦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地皇三年(22年),他和兄刘縯参加绿林军。在昆阳之战中,刘秀以其智勇立下首功。更始元年(23年)冬,更始帝命刘秀北上招抚黄河以北地区。他先击败王郎,后又攻破收编铜马武装,平定河北。更始三年六月,刘秀在鄗(今河北柏乡)南称帝,沿用“汉”国号,年号建武。不久定都洛阳,是为东汉。当时赤眉军拥立汉宗室后裔刘盆子为帝。同年九月,赤眉军攻人长安,杀死更始帝。建武三年(27年)春,光武帝攻灭赤眉军。至建武十三年,相继平定隗嚣、公孙述、卢芳等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一)“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作用”刘秀扩大西汉成帝开始设置的尚书四曹为尚书台,置尚书令、尚书仆射,下设尚书6人,称为六曹,分掌行政、人事、司法、外交等事宜。尚书台遂从秦代主管殿中传达诏令的少府属下的卑小官职,逐渐演变成为“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的朝廷中枢机构,朝廷和地方的诸般政务完全通过尚书台,最后总揽于皇帝。(二)“严格控制外戚干政”外戚授官也以九卿为限。明令规定“后宫之家不得封侯与政”。在分封功臣爵邑时,阴乡侯阴识虽有军功,然以贵人阴丽华之兄身处外戚,竟不得增邑。伏波将军马援功勋很大,但由于身为外戚,不得列入云台28将功臣图像之内。并且还令外戚阴、邓等家互相纠察,不使有越轨行为。

(三)“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裁减合并许多地方官衙,计有郡国10所,县邑道侯国400余所。罢除郡国都尉官,又罢轻车、骑士、楼船士等。(四)“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刘秀起自基层社会,知道地方吏治的好坏与社会稳定、国家安危的关系,因而在即位之后,逐步恢复和完善了监察制度和各种法规,努力营一个清明的吏治局面。设置御史中丞,加强监察的权力;恢复司隶校尉,主管查举中央百官的违法;加强州部刺史的权力,可直接奏事于皇帝。

(五)“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为了限制豪强大家兼并土地和奴役人口,便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于建武十五年(39年)下诏州郡,清查核实天下的田地以及户口、年纪,即所谓“度田令”。在实行度田过程中,豪强大姓都反对清查,隐瞒不报。而刺史、太守惧怕他们的势力,不敢按章如实查核。光武帝于建武十六年秋九月,以“度田不实”罪处死河南尹张伋等郡守10余人。

(六)“释放奴婢”从建武二年至建武十四年(26年至38年),共下释放奴婢令六道,涉及全国范围;奴婢种类,包括了因贫穷而“嫁妻卖子”者、王莽时没入为官奴婢者、被权势之家略(夺)为奴婢者等。有抗命不释放奴婢者,以“略人法从事”。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的政策的实行,对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社会经济,都起了巨大的作用。(七)“重视儒学”建武五年统一战争还未结束,就着手建立太学。中元二年(57年)修建明堂、灵台、辟雍(均为帝王颁布政教的文化礼仪场所)。他大力表彰名节,矫正王莽以来士人官僚谄谀媚上的风气,对东汉重名节观念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但他迷信谶纬,甚至一些军国大事都用图谶来决断。

在东汉前期,社会矛盾暂趋缓和,社会得到了一个比较长时期的安定,社会经济就又发展繁荣起来。就以明帝时的情况为例,史称:“显宗(明帝)即位,天下安宁,民无横徭,岁比登稔。永平五年作常满仓,立粟市于城东,粟斛直钱三十。草树殷阜,牛羊弥望。作贡(赋税)尤轻,府廪还积。”——何兹全《秦汉史略》皇帝和帝殇帝安帝少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即位年龄10百天10?11281312去世年龄27232?30393634即位年龄小;寿命不长;多外藩入继大统。导致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中央政权削弱。光武帝刘秀,前6年—57年,享年64岁,在位32年明帝刘庄,28年—75年,享年48岁,在位18年章帝刘炟,58年—88年,享年31岁,在位13年

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擅权,政治腐朽黑暗,激起官僚士大夫的强烈不满和深切忧虑。特别是宦官专权用事,与士大夫的道德理想背道而驰,也阻碍了士大夫的仕进途径。因此,一些士大夫与外戚宦官进行抗争。年轻敢为的太学生在与外戚宦官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桓帝永兴元年(153年),冀州刺史朱穆因惩办宦官,被判处徒刑,太学生刘陶等数千人到宫阙前上书请愿。延熹五年,议郎皇甫规因得罪宦官,被诬陷治罪,公卿大臣及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到皇宫前请愿。当时,官僚士大夫中盛行品评人物的风气,称作“清议”。他们臧否人物,抨击时政,弘扬有气节的士人。清议之风在太学生中尤为盛行,他们以名士郭泰、贾彪为领袖,推崇敢于与外戚宦官相抗争的大臣李膺(字元礼)、陈蕃(字仲举)、王畅(字叔茂)等人,称赞他们:“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