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属动物常见寄生虫病_第1页
马属动物常见寄生虫病_第2页
马属动物常见寄生虫病_第3页
马属动物常见寄生虫病_第4页
马属动物常见寄生虫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马属动物常见寄生虫病第一节马裸头绦虫病病原:裸头属(Anoplocephala)和副裸头属(Paranoplocephala)的多种绦虫。重要虫种:叶状裸头绦虫(A.perfoliata),大裸头绦虫(A.magna)和侏儒副裸头绦虫(P.mamillana)。终末宿主:马属动物寄生部位:大、小肠内中间宿主:地螨分布:世界性流行,我国主要流行于西北和内蒙牧区第2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一)病原形态1、叶状裸头绦虫:虫体短而宽,大小为2.5~5.2

0.8~1.4cm。特殊结构:吸盘上有1个耳状悬垂物,无顶突和小钩。虫卵内含特殊结构~梨形器。寄生于小肠后半部、盲肠。第3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叶状裸头绦虫第4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叶状裸头绦虫模式图1.头节2.成熟节片3.成虫4.虫卵234←第5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大裸头绦虫:大小为8.0~2.5cm。特殊结构(与叶状不同):头节大,吸盘上无悬垂物。子宫横行,睾丸在体中部。寄生于小肠,尤其是空肠,也可见于胃内。第6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大裸头绦虫第7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大裸头绦虫模式图1.成虫2.前端3.成熟节片4.虫卵1234第8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侏儒副裸头绦虫:虫体短小,大小为6~50

4~6mm;头节小,吸盘呈裂隙样;寄生于十二指肠,也可见于胃内。第9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侏儒副裸头绦虫模式图1.虫体2.成熟节片3.虫卵123第10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生活史第11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致病作用和症状肠黏膜受损,形成溃疡;严重者肠壁穿孔,腹膜炎、死亡;回盲口狭窄,大量寄生造成阻塞,可引起死亡。临床表现:消化不良、间歇性疝痛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第12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13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14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15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诊断与防治诊断:临床症状、粪检,检出虫体或虫卵。治疗:一般驱治绦虫的药物均可。预防:定期驱虫;粪便堆积发酵,减少牧场污染;轮牧,减少感染机会。第16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第二节马副蛔虫病

马副蛔虫是寄生于马属动物体内最粗大的一种线虫。虫体近似圆柱形,两端较细,外形与猪蛔虫相似。雄虫长150~280mm,尾端向腹面弯曲。雌虫长180~370mm,尾部直,阴门开口于虫体前1/4部分的腹面。

诊断、防治:参照猪蛔虫病。

第17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三节马圆线虫病

马属动物圆线虫病是由圆线目、圆线科、和盅口科的许多种线虫寄生于马属动物大肠(以盲肠、结肠为主)内所引起的一类线虫病。根据虫体大小分为大型圆线虫和小型圆线虫两大类。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国各地马匹圆线虫感染率平均为87.2﹪,感染强度最高可达10万条以上,是马属动物的重要寄生虫病之一。第18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大型圆线虫属于圆线科、圆线属,虫体较大,粗硬,长为14~47mm,形如火柴杆状,呈红褐色或深灰色。主要有三种:(1)马圆形线虫

特征是口囊基部背侧有1个大型、尖端分叉的背齿,腹侧有2个亚腹齿。(2)无齿圆形线虫

特征是口囊内无齿,又称为无齿阿尔夫线虫。(3)普通圆形线虫

特征是口囊底部有2个耳状的亚背侧齿。诊断、防治:参照牛、羊捻转血矛线虫病。

a.马圆形线虫头部侧面b.无齿圆形线虫头部侧面c.普通圆形线虫头部腹面第19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四节马胃蝇蛆病是由胃蝇科胃蝇属的肠胃蝇、红尾胃蝇、鼻胃蝇和兽胃蝇的幼虫寄生于马属动物的胃(小肠)内所引起的疾病。本病的主要特征是:慢性消瘦和中毒。马胃蝇在我国普遍存在,牧区马的感染率几乎达100%。其幼虫除寄生于马属动物外,偶尔寄生于兔和犬的胃内,人也有被感染的报道。第20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形态

成蝇

形似蜂俗称“螫驴蜂”。第三期幼虫

粗大,长约13~20mm。有口前钩,虫体有11节构成,每节前缘有刺1~2列,刺的多少因种而异。虫体末端齐平,有1对后气门,气门腹侧有背腹直行的3条纵裂。生活史

发育属完全变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每年完成一个生活周期。第21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治疗1.兽用精制敌百虫胃管投服2.二硫化碳混于面粉糊内用胃管投服3.伊维菌素皮下注射预防1.在成蝇飞翔季节,定期喷洒药物于马体,以杀死1幼2.幼虫寄生于口腔阶段,可用5%敌百虫豆油喷涂杀死幼虫第22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五节伊氏锥虫病伊氏锥虫寄生于动物的血液而引起的疾病。主要感染马属动物、牛和骆驼,其他哺乳动物,如猪、犬、猫及某些野生动物和啮齿类动物亦可感染。第23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病原体:伊氏锥虫,呈弯曲的柳叶状,前尖后钝圆,大小为18—30um×2—2.5um。虫体中部有一椭圆形的泡状核,后端有点状动基体和毛基体,由毛基体生出一根鞭毛,沿虫体边缘的波动膜向前延伸,并游离出体外。第24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发育史:伊氏锥虫的发育史简单,只需一个宿主。虫体寄生于宿主的血浆和淋巴液内,以体表渗透吸收营养,并以纵二分裂方式进行大量繁殖。第25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流行病学(1)感染来源:本病的感染来源为所有的病畜和各种带虫动物。(2)感染途径:①主要是由吸血昆虫在吸血时,将病畜体内的虫体传递给健康家畜。②用污染虫体的注射器或手术器械诊疗健畜时,也可造成感染。第26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病状牛感染后多呈慢性经过,少数为急性发作。病牛体温升高40—41.6C,呈不规则间歇热型。可视粘膜先潮红,后苍白黄染,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多数病牛耐过急性期转为慢性。第27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慢性病牛表现为精神萎顿,行走无力,日见消瘦,四肢下部、胸前、腹下浮肿,皮肤龟裂,甚至溃烂,流出少量淡黄色粘液,结痂、脱毛,严重时,耳尖、尾端、角及蹄匣坏死脱落。晚期后肢麻痹,卧地不起,衰竭死亡。母牛感染时,常见流产、死胎或泌乳量减少,甚至停乳。因胎盘感染时,常见第28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流产,死胎或泌乳量减少,甚至停乳。因胎盘感染的犊牛可于出生后2—3周内发病死亡。马感染后多呈急性经过,体温升高40℃以上,初期结膜发炎,潮红、肿胀,后期苍白、黄染、出血。反复数次发热后,病状加重,高度贫血,精神沉郁,食欲减速退,逐渐消瘦,体表水肿,晚期后躯麻痹,倒地死亡。第29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5、部检:见尸体消瘦,血液稀薄,凝固不良,皮下有黄色胶样浸润;淋巴结肿大;浆膜有小出血点。急性病例的脾肿大显著,髓质烂泥状。慢性病例脾较硬、色淡、包膜下有出血点;肝肿大、郁血,切面呈豆蔻样。骆驼和牛的第三、四胃及小肠粘膜有出血灶。第30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6、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病状、剖检变化及血液寄生虫学检查确诊。血液寄生虫学检查可采耳尖静脉血作血液压滴标本或血液涂片染色镜检,发现虫体确诊。也可用动物接种、间接血凝试验。琼脂扩散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诊断。第31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7、治疗:本病应早期治疗,并配合对症疗法和加强护理。伊氏锥虫有不同的地理株,各虫株对各种抗锥虫药的敏感性不同,应注意选药。萘磺苯酰脲(拜耳205):牛每头3-5克,一周后再用药一次。第32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甲基硫酸喹嘧啶(安锥赛):马5mg/kg、牛3—5mg/kg、骆驼2mg/kg,用灭菌蒸馏水配成10%溶液一次皮下注射,必要时2周扣再用药一次。贝尼尔(血虫净):马3.5—4mg/kg、牛3.5—3.8mg/kg,用灭菌蒸馏水配成5%溶液作深部肌肉注射。必要时隔5—12天再用药一次。第33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8、预防:疫区应每年在春季虻类出现之前和冬季对易感动物进行检查,发现阳性家畜及时治疗。对假定健康家畜可在发病季节内进行药物预防。加强对调动家畜的检疫,调进的家畜须隔离观察20天,确认健康后,方可合群饲养。搞好环境卫生,消灭传播媒介,病畜尸体应深埋或烧毁。手术器械和注射器要严格消毒。第34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第六节马副丝虫病(血汗症)马副丝虫病是由丝状科副丝属的多乳突副丝虫寄生于马的皮下组织和肌间结缔组织中引起的疾病。临床特征:常在夏季引起马躯干部位的皮肤出血,如同出血汗,故称血汗症。第35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七节马尖尾线虫病(马蛲虫病)

又称蛲虫,是由尖尾科、尖尾属的马尖尾线虫寄生于马属动物的大肠内而引起的疾病。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本病的特征症状为臀部发痒,故又称“痒尾症”。

第36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形态

雄虫体形小,白色,体长9~12mm;有一根交合刺,大头针状。雌虫长可达150mm,尾部细长而尖,可达体部的三倍以上,未成熟时为白色,成熟后为灰褐色,阴门开口于体前部1/4附近。

第37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发育史

雌虫将体前部伸出肛门外产卵,虫卵在肛门周围发育→感染性虫卵→经口入动物体内→小肠幼虫逸出→入大肠→成虫第38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诊断1.参考症状尾根部发痒,脱毛,皮炎。

2.虫卵检查刮取肛周污物涂片检查虫卵。

3.虫体检查严重感染时,可在粪便中发现虫体。第39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治疗

1.敌百虫

2.噻苯唑

3.石碳酸软膏:涂擦肛周皮炎部。预防

注意卫生、饲养管理、检疫等第40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马圆线虫病

马属动物圆线虫病是由圆线目、圆线科、和盅口科的许多种线虫寄生于马属动物大肠(以盲肠、结肠为主)内所引起的一类线虫病。根据虫体大小分为大型圆线虫和小型圆线虫两大类。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国各地马匹圆线虫感染率平均为87.2﹪,感染强度最高可达10万条以上,是马属动物的重要寄生虫病之一。第41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八节马杆虫病马杆虫病也称马类圆线虫病,是由韦氏类圆线虫寄生于马属动物十二指肠粘膜内引起的寄生虫病。一病原韦氏类圆线虫是杆形目,类圆形的一种,虫体毛发状,长7.3~9.5mm,虫卵呈卵圆形,壳薄,大小为(40~51)um×(30~40um)。第42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发育史韦氏类圆线虫寄生于马属动物十二指肠内,营孤雌生殖,雌虫产下的虫卵随粪便排出,再外界环境中孵出幼虫,发育为雄虫和雌虫,交配后雌虫产卵孵出幼虫。第43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症状及病变由于虫体钻行皮肤,导致皮肤湿疹,移行会引起支气管炎和腹膜炎。大量虫体寄生于十二指肠时,引起肠粘膜的炎症,表现腹痛,甚至呕吐,精神不振。第44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四诊断当病畜出现皮炎,腹痛,腹泻,肚胀症状时,可采取新鲜粪便装在玻璃杯中,用纸覆盖。1~3天后在玻璃杯内壁形成北霜状的虫体集落,或采用饱和盐水漂集法检查虫卵以确诊。第45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五防治(1)保持运动场及厩舍的清洁卫生,及时清理粪便,堆积发酵杀死虫卵,定时消毒。

(2)定期驱虫。(3)幼畜与成畜分开饲养。(4)使用常用的驱线虫药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第46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第九节马腹腔丝虫病丝状线虫指丝状科、丝状属的一些线虫,多寄生在腹腔内,故又称腹腔丝虫。牛丝状线虫病,马脑脊髓丝虫病,浑睛虫病,三种病的病原体是同一种虫体的不同发育阶段。

形态乳白色,线状。长数cm至10余cm,尾端部卷曲呈螺旋形。口孔周围有角质环围绕,在背、腹面,有时也在侧面,有向上的隆起形成唇状,肩章状或乳突状的外观。第47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雄虫交合刺1对,不等长,不同形;在泄殖腔前后有乳突数对。雌虫阴门在食道部,产微丝蚴。

常见的牛、马丝状线虫有三种:

1.马丝状线虫:寄生于马属动物腹腔、胸腔、盆腔,雄虫长40~80mm,雌虫长70~150mm。

2.鹿丝状线虫:寄生于牛、羚羊、鹿的腹腔,雄虫长40~60mm,雌虫长60~120mm。

3.指形丝状线虫:寄生于黄牛、水牛和牦牛腹腔,雄虫长40~50mm,雌虫长60~80mm。第48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发育史雌虫产幼虫→微丝蚴

→经血循→外周血液,当蚊子吸血时→将幼虫吸入体内→感染性幼虫,当含有感幼的蚊子再吸健康牛、马血时,又将感幼注入健康牛、马体内,在腹腔内发育为成虫。当含有指形丝状线虫感幼的蚊子吸非固有宿主马、羊血时,将感幼注入马、羊体内,经淋巴、血循→脑、脊髓→童虫。经淋巴、血循→眼前房→童虫。第49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致病作用和症状

成虫寄生于腹腔,致病作用不明显,故临床一般无可见的症状。诊断

取动物外周血液检查,发现微丝蚴即可确诊。

1.压滴标本检查暗视野可见活动的虫体。

2.厚涂片检查

厚涂片干燥后置水中泡,再镜检微丝蚴。防治

防蚊子叮咬,灭蚊。因症状不明显,一般不进行治疗。第50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十节马脑脊髓丝虫病本病主要发生于马属动物和羊,马属动物患病后,逐渐丧失使役能力,重病者多因长期卧地不起,发生褥疮,继发败血症致死。羊患病后,症状和马属动物相似。形态

本病的病原体是指形丝状线虫的童虫。乳白色,丝线状,长1.6~5.8cm,其形态特征已基本近似成虫。发育史

参阅牛马丝状虫病。第51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症状

主要表现为后躯和后肢运动失调,腰背不灵活,不能急转弯,不能后退,强行后退时呈犬坐姿势或倒地。严重时两后肢完全不能负重,甚至呈瘫痪状态。针刺后躯,反应迟钝或消失。在没有继发病或并发病时,病畜体温、呼吸、脉搏和食欲等均无明显变化。重症者多因长期卧地不起,发生褥疮,继发败血症导致死亡。第52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诊断1.皮内试验用指形丝状线虫制备抗原,皮内注射,可进行早期诊断。

2.参考症状治疗

早期进行治疗效果较好,典型症状出现后再进行治疗,难以治愈。常用药物为海群生。预防

1.控制传染源——蚊

2.定期普查牛只

3.阻断传播途径——牛、马、羊分开饲养

4.药物预防第53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十一节马媾疫马媾疫是由锥虫科锥虫属的马媾疫锥虫寄生于马属动物的生殖器官而引起的疾病。1、病原体:马媾疫锥虫在形态上与伊氏锥虫基本相同,但马媾疫锥虫只感染马属动物,病原体在病马与健康马交配时,通地家务事殖器官粘膜的直接接触而感染健康马。也可在人工授精时,因所用器械消毒不严或利用了含媾疫锥虫的精液而造成感染。第54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发育史:马媾疫锥虫在马的生殖器官粘膜组织内,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3、病状: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3个月,病初体温常呈中度升高,以后逐渐恢复正常。典型的症状可分为三期:第一期:即水肿期。公马阴茎肿胀,逐渐蔓延到包皮、阴囊、腹下及后肢内侧第55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等部位,在水肿部位上的粘膜或皮肤上发生如豌豆大小的黄红色结节和溃疡。这种结节和溃疡可以自愈,愈后留下无色素的白斑。尿道粘膜潮红、肿胀,常排黄色粘液。母马生殖器官也发生相同的病状。病马性欲亢进,发情不正常。此期症状约持续一个月。第56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二期:即发肤病变期。病马在身体各部,特别是胸腹、臀部的皮肤陆续发生圆形或椭圆形的扁平肿块,直径约4—20cm,内含浆液,时现时隐的“丘疹”。此为马媾疫所特有的症状之一。第57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三期:即麻痹期。随着全身症状的逐渐恶化,病马某些运动神经出现不同程度的麻痹现象。常见的是颜面神经麻痹,表现为嘴唇歪斜,耳及眼睑下垂。若病情进一步恶化,则呈现后躯部位肌肉萎缩,共济失调,体质衰弱,迅速消瘦,以至卧地不起,极度衰竭而死。但土种马的症状往往不十分明显。第58页,共6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诊断:根据病状,血清学和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