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全球化下工业区土地使用变迁管理与规划管制工具之运用_第1页
两岸-全球化下工业区土地使用变迁管理与规划管制工具之运用_第2页
两岸-全球化下工业区土地使用变迁管理与规划管制工具之运用_第3页
两岸-全球化下工业区土地使用变迁管理与规划管制工具之运用_第4页
两岸-全球化下工业区土地使用变迁管理与规划管制工具之运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岸全球化下工业区土地使用变迁管理与规划管制工具之运用与规划管制工具之运用廖皇杰**廖皇杰任职于台北市政府都市进展局前言全球化趋势下,产业变动速度加剧,经济进展之竞争也愈形猛烈,世界各国除提供产业生产所需用地及基础设施外,并以建构高效率的行政服务及营造优质的产业投资环境来提升产业竞争力。台湾过去为因应各种时空背景不同情形下之经济进展需求,分不设置了功能及时代任务均不同之编定工业区、加工出口区及科学工业园区,以提供不同性质之工业用地供厂商使用,且在台湾经济进展过程中,皆成功地扮演重要的时期性任务。惟近年在全球化冲击下,所有生产活动皆遵循市场竞争及国际比较利益法则,产业链竞相往低成本及廉价劳动力之国家流淌,因此各地区工业区之土地使用如果无法扣连上产业进展的连动性与全球接轨,则那个地区终将没落,故工业区之开发不仅是消极地提供土地供工业进展,解决工业投资人土地取得的困难及幸免工业生产活动干扰其它土地使用的运作;其主动的意义乃在于透过适当的规划、设计、开发与治理,提供一个具有高附加价值的生产空间,进而促进产业的生产效率与竞争动能。生产活动的全球化并没有促使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均衡,反而强化了有关生产活动的空间集合现象,使得都市及区域进展出现高度不均衡状态,即便在一国之内,不同区域间也常常是繁荣与衰退共存,进展与停滞同在,区域内主体之间的交易性与非交易性互依超越了地点资源自然禀赋而成为决定区域产业活力的关键,故生产活动的全球化不仅加剧了地点产业在全球范畴内的竞争,同时也促进了有关产业的分工与合作,而造成全球经济之分散化集中进展。因此,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往往表现在地点特色产业群及生产网络上,大量有关企业空间群聚所形成的地点化产业氛围是其它区域最难仿照的。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的进展,工业区存在的环保咨询题也日益严峻,为了使人类社会能够永续生存,每一世代都能够利用资源满足其需求,且可不能阻碍到下一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永续进展的概念逐步受到重视。为符合全球环境议题与国际贸易链接日益紧密之趋势,以共同形成环境与经济互利的生态工业区则是达到工业区产业永续经营的一种工业区进展模式,除可透过工业区循环经济体系提升工业区之生态效益,并可利用环境治理技术与能力,降低工业区之环境冲击与环境承载。面对全球生产制造系统的再结构及新兴工业国家以低廉生产成本的竞争压力,台湾产业正主动升级转型,本研究以永续进展为中心概念,透过社会价值观、市场价值观与环境价值观剖析工业区土地使用变迁治理课题,并扣连近来广受运用成长治理观点,研提工业区用地供给、工业区型态、工业区使用机能、工业区区位等工业空间规划管制刍议,俾供以后工业区规划参考。贰、工业区土地使用变迁治理一、工业区用地供给变迁我国自政府迁台后,一直主动培植工业进展,从土地改革至今之挑战2008国家重点进展打算,在在都为我国工业进展提供进展契机及空间。从民国四○年代至今,我国工业进展大致大至可分为下列六个时期(工业区开发治理89年度年报,工业局):(一)劳力密集,进口替代时期(民国40~49年):国民政府迁台的前十年经济产业起步时期四○年代的台湾仍以农业社会为主,政府为复原经济稳固,并培植工业进展,现在期的经济产业政策是以『农业培养工业,工业进展农业』为主,而工业进展政策则是『进展劳力密集的进口代替民生必需品工业』。又该时期为了确保美国经济援助,从民国四十二年起开始实行『四年经建打算』。期间配合经济产业策略,采取农业、工业进展并重的方式,并配合当时台湾社会情形,以进展劳力密集之轻工业为主。在工业用地点面,现在期政府未有具体的开发政策,除了于民国49年开发第一个六堵工业区以外\o"",并未主动编定工业区,工业用地完全依靠实施都市打算范畴内的工业区提供或者兴办工业人自有土地或自行洽购等方式取得,工业用地供给极为有限。(二)出口扩张时期(民国50~59年):奖励经济产业投资的第一个十年时期我国工业区开发政策最早可追溯到民国49年,当时由于海外资金在台查找投资机会,但工业用地因供给有限与法令限制取得不易,政府为使兴办工业人便利投资以带动工业进展,于民国49年颁布引导台湾工业进展的『奖励投资条例』,以租税减免、简化行政手续以解决工业用地咨询题。该时期正值我国促进工业化,加速经济进展最重要的时期,工业进展政策则是『奖励投资、进展出口工业、拓展国外市场』。故政府于民国55年在高雄成立第一个加工出口区,由国外进口原料,在区内制造后直截了当出口。至于工业区开发政策目标有两项:1.配合工业进展,改善台北及高雄等地区工业投资环境,解决厂家设厂用地之需要。2.配合重大经济建设打算,进展有关工业。工业区开发区域多在北部及南部区域,尤以台北、高雄两都会区为主,区位多集中在区域中心及一样市镇,开发规模则偏向大型工业区的开发。(三)进口代替时期(民国60~69年):经济产业结构转型时期六○年代台湾地区出口扩张迅速带动经济成长后,工业进展显现诸如社会基础建设供应不足、工资提升形成劳力短缺以及厂商过度依靠国外提供原料等咨询题。因此该时期政府提出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为其经济产业政策,在工业进展政策方面则主张『进展重化工业、推动第二次进口替代与出口扩张』。鉴于经济产业之进展,其基础结构之完备与否为以后连续成长之关键所在,专门是用地之供给更为进展之基础要件,乃于民国59年于经济部下成立工业局,主管工业用地编定等开发、策划事宜。至此,有关工业用地编定之目标,乃由初期消极提供需地厂商为申请开发之依据,转而为政府主动主动编定开发之依据。也确实是由早期「静态编定」的纯粹编定供厂商申请开发,开始转向为「动态编定」,即由政府主动编定开发并兼顾区域均衡进展之开发目标的达成。现在期工业区开发政策可分为两个时期:1.加大农村建设为主的过渡时期(民国61~62年)民国61年政府有鉴于农村地区人口外流严峻,阻碍农村进展甚巨,乃公布「加大农村建设重要措施」,其中第九项措施为「鼓舞农村地区设置工厂」,期藉此进展农村地区的工业,制造就业机会,稳固农村人口。基此,工业区开发目标为:(1)进展小型农村工业区:增加农闲时的工作机会,提升农民收入;(2)设置中型工业区:稳固进展较慢乡镇的人口迁移,及遏阻劳动人口外流;(3)配合工业进展而设置的工业区:现在期的目标除稳固农村人口外,亦兼顾大都市邻近地区工业用地的需求辟设工业区。然而,开发农村工业区遭遇的咨询题在于缺乏区位的有利条件,且有关配合措施不足,复以国内外经济恐慌,兴办工业人投资意愿不高,因此成效并不专门大。2.配合各地区工业进展的六年经建打算时期(民国63~69年)现在期工业区开发的要紧目标在于配合各地工业进展,为因应各地工业进展需要,工业区的设置采分散机动的方式,各地区也因工业区开发而带动地区进展,而为疏解集中南北的人口,引导人口产业向中部移动。本时期编定开发的综合性工业区有28处,超过历年开发处数及面积的一半,开发区域着重在中部及南部区域,区位多集中于一样市镇,开发规模则偏向于特大型及大型工业区的开发。(四)资本密集,科技导向时期(民国70~79年):促进产业升级时期民国68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台湾经济再度遭受冲击,现在能源密集度高的工业进展方向需要调整,因此,现在期的工业开发政策为『加速经济升级,主动进展策略性工业』,进入『促进产业升级的新经建时期』。因工业区土地显现滞销,民国69年所修订的「奖励投资条例」决定停止核发工业用地证明书后,都市打算范畴以外的工业用地来源,只剩下政府开发工业区、编定工业用地及为数极少的民营工业区。因此,本时期工业区开发要紧为连续上一时期未开发完成的工业区、配合产业升级,并更新已开发的工业区。(五)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时期(民国80~89年):进展高科技及智能园区时期民国75年新台币对美元汇率大幅升值,外销竞争力降低,复以国内劳资争议、环保运动等咨询题产生,传统工业无法续留台湾而纷纷迁厂海外。为因应劳力密集产业衰退造成的产业空泛化,八○年代初期行政院提出『六年国家建设打算』,百余项的实质与非实质打算均以刺激产业进展为要紧目的。而工业进展方向系以推动高科技产业进展为诉求。民国八○年代中期,因为国内经济结构在快速调整,而国际经济情势急遽变化,专门亚太经济快速成长及整合带来新的挑战;再加上两岸经贸关系快速进展对我国更有深远的阻碍。准此行政院又于民国86年提出建设台湾为制造中心、海运中心、空运中心、金融中心、电信中心和媒体中心之亚太营运中心的目标,以进一步提升台湾经济自由化、国际化的程度。故本时期可分为两个时期:1.国家建设六年打算时期(民国81年~86年)为增进土地有效使用,谋求区域均衡进展,国建六年打算拟定产业区位的调整政策,以加速工业用地开发与治理。在工业区区位方面,有三项目标:(1)配合产业结构转变,因应产业升级进展需要,指定工业区位;(2)促进区域均衡进展,调整工业区区位;(3)结合生活圈建设,妥善利用当地资源。2.进展台湾成为亚太制造中心时期(民国86~89年)由于经济景气连续不振加上亚洲金融风暴的阻碍,传统产业的外移与高科技产业的连续进展,造成原有之综合型工业区土地滞销。另一方面受托开发机关多由公营转为民营,开发融资取得较过去不易,加上科学园区及科技园区的连续设置等因素,造成以后由工业主管机关开发工业区的困难。针对以后软件工业的进展性、及考虑有限的政府与无限的民间资源,民国八十五年工业局开发南港软件工业园区,并订定「智能型工业园区设置治理方法」,期望鼓舞民间设置智能型园区以满足高科技厂商的设厂需求。就「智能型工业园区」的政策目标而言,其直截了当目标乃是透过智能型工业园区规划与开发治理有关方法的订定,突破目前工业用地取得之困难并提升我国工业园区的开发质量,提供厂商新一代的工业园区,以适应以后日益猛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其间接目标乃是:(1)提供知识导向型产业质量良好的生产空间,提升高科技产业之国际竞争优势,以建立亚太制造中心。(2)开发高质量的工业园区,形塑有利的土地供给条件,促进产业全面升级。(3)运用信息技术促进空间信息化,一方面提升生产环境的资源能力,同时也为国内信息产业提供示范性的应用环境。(4)运用信息网络,串连园区网络系统,促进地点进展与交流,并支持跨国企业之国际分工作业。(5)顺应民营化的潮流,奖励民间开发工业区。如此不但能够增加工业用地供给系统的市场顺应能力,并能够纾解政府财政困难的压力。(六)因应全球化时代时期(民国90年以后)民国80年以来科学园区与智能型园区的相继设置为台湾带来了高科技产业的活络与兴盛,但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我国产业外移的情形日益严峻,不仅传统产业大举西进大陆,高科技产业也因成本与市场的考虑而慢慢西移,集合经济的优势慢慢消逝,造成台湾工业区严峻闲置的现象。因此,为因应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与知识经济的进展趋势,以后有以下几个进展重点:1.传统工业区的园区化因传统工业区的闲置与竹科开发的成功体会,传统工业区的「园区化」成为近期政府推行的重要工作,欲借着工业区整体环境的提升与效率的增进来解决传统工业区闲置的咨询题,并促成传统工业区的再进展。2.工业区开发治理通报系统爱护与推广打算的连续推动为了有效发挥工业区土地效益,诱导区域土地合理分配,坚持自然及土地资源的最佳利用,「工业区开发治理通报系统爱护与推广」打算的连续推动,可借着有关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分析,数据库建置治理系统的建立,提供最佳的土地信息与策略支持,使工业区的设置、转型、更新与解编能更弹性迅速地调整以符合以后的方向。表一工业用地供给变迁表时期时刻产业结构工业区土地政策劳力密集,进口替代时期民国40~49年轻型加工业为主,多为小型加工厂以都市打算工业区为供给主体,一样以住工混合,无特定政策。出口扩张时期民国50~59年轻工业为主,始有中大型厂家企业显现除依都市打算划设之工业区外,亦依奖励投资条例进行工业区开发,并承诺兴办工业人申请变更农业用地为工业用地。进口代替时期民国60~69年大型重工业之引进,配合各期经建打算进展大型重工业前半期以奖励投资条例开发工业区供重工业使用为主,后半期因应各区域打算与都市打算之擘划,遂以平稳区域进展为主。资本密集,科技导向时期民国70~79年由重工业逐步转型为高科技之电子产业因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规则之修正,对农业用地变更为工业用地有所限制,工业用地之供给始回来至都市打算划设、依奖励投资条例编定开发、非都市丁种建筑用地等。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时期民国80~89年工业有关服务产业之进展被认定为以后之新兴产业鼓舞民间投入工业区(智能型工业园区)之开发,并因应产业型态的转变,检讨放宽工业区土地使用限制与进行老旧工业区之更新。因应全球化,加速产业转型时期(知识经济)民国90年以后推动双轴心产业:包括全球竞争型(两兆双星、通讯、绿色能源、汽车关联、知识服务等)与地点特色型(休闲农业、文化创意产业、社会服务等)。连续设置各类型主题园区,并鼓舞企业在台设置企业总部。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3.工业区使用管制的放宽过去工业区管制过于僵化,许多的使用项目受到限制,造成工业区的机能并不完整,在生产环境纳入生活服务机能的考虑下,可将生产环境与生活环境做一结合,放宽使用限制,增加各种经营、生活与教育的配套措施,使工业区更能弹性因应产业的需要,朝全功能的复合式智能园区进展。此六个时期均有其时代任务,如「劳力密集,进口替代」时期;要紧是在利用当时丰富的人力资源,进展轻工业,故其工业土地政策为家庭即工厂的混合使用,现在工业用地之供给完全仰赖都市打算之划设。而「出口扩张时期」所强调的是以低廉的生产成本,制造经济活力,故在政府颁布「奖励投资条例」后,工业土地政策就以供给低廉及足够的工业用地为主,因此政府就持续的编定开发工业区,并设置了加工出口区;除此之外,亦承诺需地之兴办工业人在自行取得土地后,变更为工业用地,现在工业用地供给政策已从单一供给(都市打算工业区之划设)转变成双边供给(以都市打算为主,奖励投资条例为辅)。此后,经历了「进口代替」及「资本密集,科技导向」等二个时期,期间除了公布实施区域打算法之外,并先后成立经济部工业局及国科会科学园区治理局,以辅导一样产业及引导高科技产业进展,因此在工业用地供给上变成采纳双管并行之方式,除了配合地点进展政策,寻都市打算法及区域打算法划设都市打算工业区及编定丁种建筑用地外,并因应国家总体经济进展,依奖励投资条例编定开发工业区,以提供工业进展用地。但由于产业转型、厂商需地规模改变、工业区机能提升及土地变更限制等因素的阻碍,工业进展已无法仅坚持在传统的劳力密集及资源密集型产业进展,故政府于民国八十年颁布「促进产业升级条例」,一方面取代既有的「奖励投资条例」,针对产业升级转型、高科技产业进展等提供更良好的进展空间,以提升我国于国际上竞争;另一方面也因应产业多元化进展,土地使用多元化趋势等因素,重新调整工业区土地使用机能,充分有效的利用现有之土地资源,现在工业用地之提供也逐步由原先双边供给转为以促进产业升级条例编定开发为主。二、工业区型态变迁工业区演变过程的阻碍,可区分为以下从工厂到工业区的五大时期加以讲明:(一)工厂显现的初期时期台湾最早期显现的生产场所是「客厅即工厂」的住工混合型态,工厂夹杂于住宅区当中,与都市的其它机能共同并存,目前仍有一些传统产业以此种型态存在。(二)工厂机能的隔离时期技术革新引导生产活动逐步标准化、大量化,因而对工厂规模的需求日渐扩大,原住工混合的工厂型态已无法因应这项转变,因此形成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工厂。然而相伴大规模生产所显现的噪音、空气、水污染等咨询题,使工厂难以与都市生活连续并存,导致工厂逐步迁往郊外,并与都市机能疏远、隔离。在那个时期,工厂和都市生活有所区隔,要紧是为幸免工厂的公害咨询题对日常生活造成干扰,因此采取消极的隔离政策,而现在的工厂设于郊区的理由,更包含有负担不起都市区高地价的缘故。(三)工业区进展的初期时期随着工厂由市区迁往郊区,厂商开始考虑到许多以往较少顾及的生产条件,包括道路、用水、用电等生产基础设施的投资酬劳率、工厂集合的利益、以及土地使用打算管制等。因此,透过主动、主动的规划开发,进展出工业区这种崭新的生产场所型态,提供完整之基盘设施。一方面提供工厂迁往郊区之用地,使公害与都市活动隔离,另一方面则藉工厂集合的成效,使生产活动更具效益。本时期同时进展的,亦包括有远离都市之大规模临海工业地带的形成,此种专门性工业区,系起因于各种工业进展蓬勃之后,关于差不多原料需求增加,由于此等基础产业的用地规模较大,同时需依靠工业港运送原物料,故在临海地带开发大规模工业区,提供适合基础产业进展用地,乃为工业区开发之必定趋势。(四)工业区机能的复合化、专业化、与多样化时期在本时期工业区除工业生产外,更被给予多重之意义,并开始出现主动的构想,如形成活化地点产业的据点、带动地区土地有效利用、形塑机能完善之工业区、设置便利之交通设施及快速之信息网络等。这些构想的实施,使工业区的机能趋于复合化与专业化;在复合化方面,工业区不再只是作为提供工业生产的用地,而是加入非制造业,形成多样化的「产业园区」,区内活动包含研究进展与商业机能;在专业化方面,逐步形成和研究所或大学结合的工业区,使产业空间更富制造性,如科学园区、科技工业区、软件工业区等智能型园区。(五)工业区机能的高度化时期所谓工业区机能的高度化,是指工业区从过去制造生产的机能,逐步朝商业机能与文化机能进展,形成产业区与都市发生功能上的互补作用,并进一步开发为新的产业都市以及文化据点。为落实这项构想,工业区的规划应逐步重视与都市机能的整合,使其与所在地区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表二工业区规划理念的变迁变迁概况重要特点规划理念的观点时期一:工厂位于都市之内,家庭工业的生产方式▓工厂的显现时期二:于郊外设置工厂工厂逐步大规模化▓工厂的成长▓以隔离方法为主▓对环境爱护的重视时期三:工厂逐步大规模化设置于工业区内工业用地需求扩大▓工业区的显现▓大规模临海工业地带的形成▓集体隔离的方法▓提供基础设施▓大规模工业区的提供时期四:产业结构的软件化▓工业区性质的多样化▓如科学园区、科技工业区、智能型园区等的设置▓形成产业进展之据点▓注重信息网络之流通时期五:产业需求强调高知识、高附加价值及高创意▓复合性工业区的显现,形成与都市机能结合及互补的产业园区▓与都市机能与地点进展融合▓兼具制造、商业、观光与文化机能资料来源:经济部工业局,智能型工业园区开发规划设计作业规范五年打算(第二年),台大城乡所、中国土地经济学会。由于都市中已不易取得大规模的产业用地,因此这一时期所开发的工业区,系朝向于都市内进展小规模的工业用地,或是更新都市中既存的老旧工业区,且给予空间特定的产业功能,使工业区与都市达成互相连结的成效。另对应现时期政府所提出之「绿色硅岛」,其构想之一确实是要推动各区域之「期望产业」、成为「生活大国」及达到「生态平稳」,而期望产业定义为高知识、高创意、高附加价值、低污染之产业。容纳期望产业之空间即为「期望园区」,其规划内容应比科学园区更为专业化与精巧化。三、工业区使用机能变迁工业区从最早期「家庭即工厂」的住工混合型态,通过大型工厂的设置、工业区划设的时期,一直至今具有多元机能,其进展趋势应是制造业结合商业、服务业、试验研究及科技教育组成的复合式专业化园区;其产业机能的进展也不再局限于制造业,有关产品设计研发,及支持工业区内事业之兴办及营运所需之商业、服务业、试验研究、教育训练、公用事业及其它有关产业引进,为工业区的进展趋势。另一方面,由于产业集合经济之重要性日增,且为促进产业之间人员与技术的交流,以后的工业区开发应加大工业区与地点进展之整合,以建设所谓的产业地域。换句话讲,工业区与地点进展应结合成为经济共同体,而不是相互竞争的独立个体。以开发工业区方式促进地点的产业升级与都市进展,不能只是依靠新产业之投资设厂,更需要新进产业与地点原有产业之间发生信息与技术的交流,进而促成整体的进展。四、工业区区位变迁图一工业区区位变迁图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我国工业区区位与都市化过程及工业区政策息息有关,故早期工业区开发区域多在北部及南部区域,尤以台北、高雄两都会区为主,区位多集中在区域中心及一样市镇,开发规模则偏向大型工业区的开发。随后配合农村建设及十大建设,开发区域着重在西部走廊要紧都市地区及农村地区,开发规模则偏向于特大型及大型工业区的开发。后因各地工业进展,为因应各地工业进展需要,工业区的设置采分散机动的方式,各地区也因工业区开发而带动地区进展,而为疏解集中南北的人口,引导人口产业向中部移动。后于民国80年因土地取得困难及国内环保意识抬头,政府开始填海造地供大型传统厂商使用,而科学园区则成为各县市政府争相设置之新宠。近年则在全球化带动下,连续强化科学园区的波及成效,期以科学园区的产业群聚带动周遭工业区内产业升级。参、工业区土地使用变迁治理课题在面对不确定的以后,为了使规划行为与现实环境更加的契合,并引导地区利益最大化,本研究尝试以EdwardJ.Kaiser、DavidRGodschalk及F.StuartChapin.Jr.合着urbanlanduseplanning,4th之土地使用变迁治理之三组价值观剖析工业区土地使用,以厘清工业区土地使用模式。一、工业区用地供给(一)土地资源缺乏整体运用且未实施总量管制台湾地区工业区土地供给来源,除依据奖励投资条例及促进产业升级条例编定开发之工业区外,尚有国科会依科学园区设置治理条例开发之科学园区、依都市打算划定之工业区与非都市土地编定之丁种建筑用地,以及依加工出口区设置治理条例开发之加工出口区,使得工业区开发出现多头马车现象,缺乏整体资源分配与运用之规划;同时由于有关优待措施立足点不同,导致厂商设厂皆以科学园区为优先,其次为加工出口区,最后才考虑到工业区,阻碍到工业用地之去化,然而原本之政策立意应是科学工业园区应以研发机能为主,量产为辅,故进驻厂商享有各项优待措施;而工业(园)区则是以量产为主、研发为辅,进驻厂商享有之优待措施则较差,是一个相辅相成体系,演变至今,科学园区却是以量产为主、研发为辅,背离起初设置之目标,且其倾向以「制程创新导向」与「量产导向」之进展,排挤了异种园区的分工进展,使得土地整体资源缺乏整体利用。另一方面,在各县市政府竞相争取设置科学园区的竞争氛围下,无法接合上各地区之要素禀赋及区位条件,而造成开发完成后无厂商进驻之土地资源白费。同时,各县市政府并未在环境承载力的总量操纵下,调控工业区对地区环境的冲击,致环保及土地闲置咨询题日益严峻。(二)供需失衡与价格机能的失控,实施土地储备制的两难近年受景气波动及国营事业连续民营化之阻碍,使得工业区土地销售停滞,间接也导致工业区土地储备制度受到质疑。但由于工业区编定开发时程具不确定性,短则三至五年,长则十年以上,而兴办工业人却有逐年设厂之需求,因此是否坚持工业区土地储备制度及如何控管动态安全存量面临极大的挑战。若就土地储备的成本分析,工业区开发机制的设计,其过去土地价格一样而言仅达市价之1/3至2/3,厂商在相对价格合理之情形下提升其设厂投资意愿,间接带动台湾地区经济之繁荣进展。惟当土地尚未销售出去时,所需的成本为土地加计利息,产生的利息计入开发成本,在未售土地成本逐年提升之下,导致土地销售价格乖离市场行情。表三各种工业园区之异同比较项目工业区科学园区加工出口区设置目的1.综合性工业区:为促进国家工业化与追求经济进展目标而设置。2.科技工业区:为引导产业朝高附加价值、低耗能源之科技工业所推动的工业区。为引进高级技术工业及科学技术人才,以鼓舞国内工业技术之研究创新,并促进高级技术工业之进展而设置。1.加工出口区:为促进投资及国际贸易而设置。2.仓储转运区:依据「进展台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打算」及「加工出口区设置治理条例」之规定而设置,提供做为简单加工分销国际物流及转口贸易基地。主管机关工业主管机关国科会经济部加工出口区治理处开发方式1.工业主管机关:由开发单位向银行贷款,再由出售厂房所得款项偿还。1.资金来源为国库拨款、银行贷款与作业基金剩余,并由国科会依「科学工业园区设置治理条例」第1条规定办理开发。2.公1.早期由中美基金赠款、国库拨款、作业基金剩余及银行贷款,并由治理处自行开发。2.目前除以作业基金剩余及银行贷款并由治理处自行开发外,大部份以公布招标方式委由民间开发单位进行开发公共设施,厂房用地则租由厂商自行筹资建厂开发。3.另台糖等土地,所有权人亦可自行开发。引进产业1.一样工业区:涵盖范畴较广,举凡轻工业、基础民生工业、石化工业等均是,惟所在区域不同,有其不同之规定限制。2.科技工业区:锁定十大新兴工业、六十二项关键零组件及产品与民生科技工业、自动化工业、高附加价值工业及其有关研发技术与工商支持服务产业。1.竹科:IC、运算机外设、通讯、光电为主。2.南科:以半导体、微电子周密机械、农业生物科技产业为主。1.转型前加工区:以高科技、高附加价值、低污染、低耗能之先进产业为主。2.转型后加工区:除原有产业外,另增加跨国营运总部、仓储物流及其关联性产业。税区不课税区保税区保税区优待措施凡符合促进产业升级条例之投资案件者,适用其有关优待措施,如新设事业增资事业五年免征营所税,或投资抵减中择一办理、减征土地增值税、免征印花税及契税…等。1.凡符合促进产业升级条例之投资案件者,适用其有关优待措施。2.营所税(1)新设事业可享连续免征营所税五年(增资部分可享四年免征)或投资抵减中择一办理。(2)五年免税期满后,营所税率不超过20%。3.进口税、物资税:免征。惟内销70%补税。1.凡符合促进产业升级条例之投资案件者,适用其有关优待措施。2.营所税:转运业务按转运收入10%课征。3.进口税、物资税、营业税:免征。建蔽率各区视都市打算而定,约为70%竹科:40~60%,南科:50%60%容积率各区视都市打算而定,约为140%~300%60%~200%300%~600%土地租期1.公有土地:20年(可再续约)2.厂商自有20年10年(经营期间,连续租用)标准厂房取得1.厂商自建自有2.由工业主管机关兴建后出售或出租只租不售1.以出售为主2.出租为辅表三各种工业园区之异同比较(续)收费标准1.一样公共设施爱护费:依其使用土地面积之大小及厂房所在地区不同征收不等之公共设施爱护费。2.污水处理系统使用费:依厂商排放之污水水质、水量之不同征收不等之污水处理系统使用费。3.其它特定设施之使用费或爱护费:依厂商对特定设施之使用状况征收各特定设施之使用费或爱护费。1.治理费:依营业额之千分之2.5%计收。2.厂房租金;视厂房类型与楼层而定,竹科每平方公尺为新台币93~270元不等;南科尚未订定。(竹科之厂房类型分为标准厂房、工商创业大楼、高层厂房及联合服务中心四种)3.土地租金(含公共设施建设费):竹科每月每平方公尺新台币47.3元;南科每月每平方公尺新台币12.9元。1.治理费(1)制造业、仓储运输业,依营业额之不同,以全年营额之千分之1.5~2.5采累退费率方式按月计收,每月未达新台币一万元者,以一万元计收。(2)贸易业、服务业及在区内设置分支机构之金融业,依行业不之不同,以全年营业额之千分之0.5~2.0按月计收,每月未达新台币一万元者,以一万元计收。(3)在区内设有营业或联络处所之外事业,依使用面积每月每平方公尺新台币30元计收,并以30平方公尺为最低收费标准。经治理处认可之运送人,治理费依所登记之车数,曳引车每车每月按新台币三百元计收,保税及一样营业卡每辆每月按新台币二百元计收,并均以新台币一千元为最低计费标准,超过此金额者,其治理费按实际车数计收。经核准在区内投资兴建厂房,建筑物之公民营事业,治理费按所兴建之厂房、建筑物之营业额千分之一点五计收;每月未达新台币一万元者,以一万元计收。2.土地租金:依厂房所在地之不同,收取每月每平方公尺新台币9.15~21元(临广区),之费用。3.公设费(公共设施建设费,以开发成本分十年摊提):旧区每月每平方公尺新台币2.79~2.84元;新区每月每平方公尺新台币5.38~14.2元(临广区)。外围设备1.一样工业区:旧有之工业区并无专门规划;新区则依各区机能属性之不同,有不同的规划。如新设之彰滨工业区即规划有办公大楼、展现中心、会议中心、金融机构、税捐单位、职员宿舍、托儿所、餐厅、福利社、活动中心等多项公共设施。2.科技工业区:依各区机能属性之不同,有不同的规划。如南港软件工业园区是以建构智能型办公大楼为主,其中包含了展览空间、国际会议中心等;而台南科技工业区则以强化园区意象为主,设置了电信、金融、职训、展现与行政治理等。除与邻近之学校、研发中心及试验所相结合外,区内亦设国税局、金融机构、警察局、职员宿舍、保健所、餐厅、游泳池、球场…等多项设施。1.现有:国税局、金融机构、警察局、职员宿舍、保健所、托儿所、餐厅、福利社、理发厅、综合球场、韵律教室、健身房、康乐室…等多项设施与从业职员服务中心专责单位,举办职员技艺研习、户外联谊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2.以后:除保有现有之各项设施外更增建多功能厂房、工商综合大楼,并与高雄多功能经贸园区相结合,设置大型展现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商业娱乐中心、国际级高级饭店与兼具人文气息和休憩功能之市民文化广场、亲水游憩区…等外围设施。资料来源:张璠(2001),台湾地区工业区开发之咨询题与计策。(三)开发模式及用地供给不具弹性工业局过去类似BOT精神之开发模式,即由受托开发单位(原中华工程公司、荣民工程事业治理处及省属台湾土地开发公司)自筹资金兴建投入或由政府以促成者的角色,协助受托开发单位向银行、中美基金及工业区开发治理基金贷款投入工业区开发;销售后再移交由工业局经营治理。这种开发模式在过去得以顺利运作,要紧是由于下列两大关键因素,一为工业的连续进展,使得工业区土地供不应求,二为受托开发事业单位属于公营企业,资源来源充裕。近来在景气不佳及受托开发单位民营化之冲击下,连续面临受托开发单位开发意愿降低,融资贷款困难等咨询题。由于这种以财务杠杆进行工业区开发之模式,在市场需求旺盛、供不应求的情形下,自然能够运作无碍,但面临市场需求不足、资金周转困难时,工业区开发机制的财务咨询题便一一出现。故建议以后工业区开发应采多元化的开发模式,如宏碁的期望园区模式(自建自用)、南亚的华亚工业园区模式(自建自售)、BOT模式乃至科学园区模式皆可视实际情形进行开发,具市场性的开发就交由民间的市场来运作,而背负「安全存量」或平稳区域进展任务的工业区,则在政府承担部分开发风险的原则下,仍可委由民间进行开发。(四)闲置空间的再利用工业闲置用地的产生是都市工业化产生的结果,因此闲置空间的再利用不应只是单纯从产业转型或环境爱护面向切入,而应以都市空间的修补及都市机能的接合观点摸索,并以环境爱护、邻里复兴、绿带储存、制造就业机会及税收等为目的,以制造新的都市空间。惟因地权不受限制,使得工业区土地之产权因移转而逐步分散零细,不利于工业区整体之开发使用,更难以推动为因应产业结构调整所需进行之使用调整或大面积之更新调整(金家禾,1999)。二、工业区型态(一)环境污染之负面意象仍深植人心随着台湾地区整体经济空间结构的转变及都市的连续进展,许多原本在都市边缘的工业区逐步在都市蔓延及扩张的过程中,纳入都市打算范畴内而相对的逐步接近都市中心地区。同时都市的经济活动也在此过程中发生明显的改变,都市服务业人口比例快速的增加,金融、商业、信息情报交换等活动日趋热络而逐步成为都市活动中的要紧部份,都市居民对都市整体环境质量的要求日高。关于过时、生产方式老旧、具明显外部不经济的工厂,开始与邻近其它土地使用分区不兼容,在居民的环保意识升高之下,抗争事件层出不穷,故在过去四十年亲进展(pro-development)的经济进展模式下,工业区开发导致环境污染之负面意象仍深植人心。(二)工业区规划设计未刻意强调意象塑造工业区开发随着生产结构的转变,已由过去以生产机能为唯独考虑转化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并重之复合机能,故对工业区开发之意义而言,应具备更多元之目标与意涵,因此规划理念亦将有所改变。而工业区之意象塑造即着重制造产品差异化与市场区隔,给予工业区新生命及文化意涵,以期提升工业区之使用价值,进而吸引厂商进驻、提升工业区环境质量,甚至得以与地点进展紧密结合。(三)与邻近小区未能共存共荣早期工业区开发方式系类似以特区方式规划,在税收无法回馈地点下却对该地区环境产生外部性冲击,常造成地点居民未能认同工业区之设置及就业职员。三、工业区使用机能(一)土地使用无法适时反映产业上滤过程工业区土地使用系以各县市土地使用分区管制为管制依据,在刚性、僵化之土地使用模式下,无法扣连上产业进展的连动性,以反应产业进展之引申性需求。(二)生产活动与生活体会的断裂为促进产业之间人员与技术的交流及发挥产业集合经济的成效,以后的工业区开发应加大工业区与地点进展之整合。换句话讲,工业区与地点进展应结合成为经济共同体,而不是相互竞争的独立个体。以开发工业区方式促进地点的产业升级与都市进展,不能只是依靠新产业之投资设厂,更需要新进产业与地点原有产业之间发生信息与技术的交流,进而促成整体的进展。但关于引进产业所导致中央与地点之争议,应由中央主管机关会同有关部会及地点政府合组审查会,共同审议之。(三)管制松绑的去工业化现象鉴于国内制造业投资环境退化,传统产业经营日益艰困,导致企业投资意愿低落,工业区土地滞销的情形愈来愈糟,为了替工业区土地寻求新出路,工业局业研拟完成「工业区土地变更方法」,大幅放宽工业区土地使用的变更,承诺更多商业、服务业、甚至休闲产业进驻。现行「促进产业升级条例」第29条规定,工业区土地分设厂、工业研发事业、有关产业、小区和公共设施五种用地;小区用地面积不能超过工业区的百分之十,公共设施不得低于百分之三十,设厂和工业研发事业用地不能低于全工业区扣除小区和公共设施用地后的百分之六十。而工业区在放宽使用下,将与商业区使用造成竞合,而丧失工业区使用之自明性。(四)经济诱因未能与土地作有效连结目前我国租税优待皆以产业为对象,任何企业只要符合法规要件(如促进产业升级条例)即可获得投资抵减及租税优待,并不须于工业区内设置,使得企业可利用子公司或其它名目于各地点设厂却同时享有投资优待,使得目前台湾出现出违规工厂林立却又同时工业区土地闲置之怪象,只是这倒也凸显出台湾土地成本过高,却又进展不出符合各项成本应有之价值产业的咨询题,致使工业区土地使用持续松绑甚而缺乏其自明性。因此,应有效整合各类型工业区,除订定各类型工业区差不多租税优待条件外,并给予部分弹性裁量空间,俾利各地点政府招商及确定产业进展方向(廖皇杰,2003)。(五)环境外部性与管制松绑的两难放宽工业区土地使用虽可引入商业、服务业和休闲产业等活动以活络工业区土地使用,吸引投资,但未必皆与既有产业活动兼容。且在工业及商业复合使用之下,环境外部性将更难掌控致相互干扰,而由社会大众共同分担外部成本之环境风险,故有关配套措施(如绩效标准)应配合订定,俾利执行。四、工业区区位(一)大众运输导向的工业区串连在永续进展概念下,为减少市中心区交通通勤旅次,应能够大众运输串联提升公共资源使用效率,并以快速便利的运输满足通勤及商务旅次,故在TOD导向的土地使用设计下,工业区的compact进展应可扩大服务范畴,强化各项服务机能。(二)环境资产使用缺乏效率早期工业区规划并无关联产业集合及减废之概念,透过关联产业的集合,建构产业共生体系,以达到资源共享及废弃物再利用的目标,其不但节约成本,促进经济进展,并可兼顾到环境爱护,最重要的是减低企业对环境的负荷,使环境生态的承载力可容许更多的企业能更长久地再同一地区进展。同时将废弃物视为一种资源,透过各类废弃物交换的产业共生体系循环使用,以达成减少废弃物与资源再生的目标。(三)区域均衡政策下的供需失衡早期工业区开发目标除单纯的经济目的外,更含有更深一层平稳区域进展及社会福利的政策目的与政治涵义,一方面藉工业区之开发促使工业区位逐步分散,以遏阻大都市连续膨胀;另一方面在引导新工业进入进展缓慢地区,以带动进展缓慢地区之产业进展。因此为达成区域均衡进展的目标,工业区的开发必须有全盘的区域政策以便工业区能适地的开发,进而诱导区域产业之进展。肆、规划管制工具之运用一、工业区用地供给:永续进展下的都市再开发策略(一)国土空间架构下的总量管制工业区之开发就供给面而言,以后在国土空间架构之下,将循开发许可制方向前进,以引入市场机能。即先将全国土地分为限制进展区及可进展地区,并于「县市综合进展打算」中,适当调整各生活圈之进展总量,而目前由政府主导之工业区开发也将逐步由民间或公营事业团体透过开发许可制申请开发使用。就需求面而言,工业区之进展已从过去设置工业区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转变成重视区内土地使用与实质环境的工业园区型态。工业园区除了要求提供优良的生产环境之外,更要加大区内技术移转与治理,以主动培养产业成长进展。1.生活环境宁适化制造具有人性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增加服务性与休闲娱乐性之设施机能以满足工作人员日常生活所需,健全产业进展环境。2.生产环境升级化在信息革命主导的后工业社会,工业区之设置应求其促进科技之创新、培养、引进以及扩散转移,并以现代化信息科技猎取都市或都会区环境建设与进展的服务条件;同时,由于工业区具有充分的公共设施以及治理服务之配合,因此吸引了科技产业之设置与促进既有产业之技术升级。3.生态环境永续化整合保育观念于开发过程中,推动绩效标准之管制方式,使资源之开发利用,能符合资源容受力。同时应绝对排除公害严峻之工业及危险性工业行为,降低环境负外部成效,并减少不兼容产业之排挤成效。(二)授权分区/企业分区(Empowerment/EnterpriseZone)授权分区(EZ)系柯林顿政府为促进衰败地区经济进展,利用公共基金及联邦税制优待之诱因,来增进当地居民就业机会及改善商品及服务之产业经营环境,俾使该地区之经济长期复苏,故以后以税制诱因及制造就业机会划定专门分区方式来强化工业区与地点之共存共荣,将成为工业区开发及更新重要课题。(三)BrownfieldsRedevelopent棕地(Brownfield)最早显现在1990年的英国,而当时对棕地的定义是一种有关于绿带(greenfield)的规划用语,其要紧差不在于绿带的规划用于从来没有进展的土地,而棕地用于经进展过的土地。然而,大部分棕地是用于工业化过程中所遗留下来同时差不多关闭没有使用的设备、建物、工厂或是整个厂区(Sandra,Victoria,PeterandNathan,2000)。但在美国,棕地那个议题是显现在1992年,美国国会提议修改超级基金(Superfund)法令所引起的,国会期望修改后的法令能够结合环境清洁工作和受污染地区以后期盼的土地使用,能够促进地区经济进展(RrisandRobert,1998),故美国关于棕地的定义加入受污染的工业区。而美国环保署关于棕地的定义如下:棕地是一个废弃、闲置、没有在使用的工厂或是具有营利的设备,而这些地区的扩展与再进展是受到真实或是感受到的环境污染而变得复杂(Sandra,Victoria,PeterandNathan,2000)。然而按照Sandra,Victoria,PeterandNathan(2000)于TheDefinitionofBrownfield一文中,汇整多位英国和美国学者所提出的定义如下:1.棕地是曾经进展过的工(产)业地区。2.现状没有在使用土地,同时这些土地实际受到工业污染或是疑似受到污染的土地;而受到工业污染然而目前仍在进展使用的土地,则不属于棕地。3.棕地的区位是位于郊区或都市中,并有可能存在于绿带之中。4.棕地里有部份或全部的区域是可能受到污染的地区或荒废的地区。故棕地(Brownfield)意指都市中产业外移所闲置的、低度或不当使用的、受污染的、未充分利用的工业或具有营利性质的设施,小至一个加油站储油槽、工厂内的机器设备、仓库,大至废弃的铁路、车站或工业厂区、办公区等,皆属棕地的类型。台湾地区自民国49年成立第一个编定工业区以来,四十年来共设置了138处的编定工业区。期间各工业区开发或配合工业进展,或配合农村建设或地点进展等不同政策目标而设置。时至今日,历经国际情势转变、产业结构变迁等客观环境的转变,加以当时工业区开发所具有兼顾产业进展、土地政策及区域进展等多目标的开发政策未如预期进展或不适于今日进展等,关于既有工业区应全面检讨评估其开发绩效,改善生产环境以促进工业用地之有效利用。二、工业区型态:考虑外部性与都市设计的地区共荣进展(一)开发许可制与ImpactFee工业用地市场为土地市场之一环,具有相当程度的地点特性与替代性。配合产业生产特性与工业政策之需要,因地制宜,保持一定的弹性,不但有助于供给管道之顺畅,也能较符合实际之需求。以后则应本着开发许可制的精神,给予申请的机会,以免制度过于僵化。同时配合开发许可制之实施,将促进不具竞争力或不适宜于原区位生产之产业调整其生产空间地点,并开释出其原有之产业用地供有关产业使用,符合产业结构变迁所需,并使成长停滞之制造业得以迅速取得所需之专业服务,研发创新其产品及制程之革新,提升其竞争力。(二)Eco-industryPark「生态工业区」(EIP)之意涵与生态工业进展、生态化产业网络、虚拟生态工业区、产业共生、产业群聚及零排放系统等所陈述之意涵大致相同,系运用产业生态学观念,将废弃物视为一种资源,透过各类废弃物交换的产业共生体系循环使用,以达成减少废弃物与资源再生的目标。因此,生态工业区系透过环境承载力的总量固定、上下游关联产业的集合及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形成一自足的共生网络之生态化工业区。其原则如下:1.连结个不厂商形成产业体系。(1)透过再利用与回收形成封闭回路。(2)寻求物质与能源使用之最大效益。(3)产生最少废弃物。(4)定位所有废弃物为具潜力产品并寻求其市场。2.平稳投入产出至自然生态系容载程度。3.对物质、能源利用以工程方式再摸索制程设计。4.结合长期观点的产业系统演化政策。三、工业区机能:全球化下弹性分殊化(flexiblespecialization)的专业复合使用在全球化产业分工的趋势之下,应重视都市资源在国际分工中所能扮演的专业进展角色,进而规划具吸引世界性附加价值和竞争优势产业的进展环境。因此,在国际分工之原则下,以后台湾的都市产业结构将朝高技术层次、高附加价值、低污染程度、低能源依存度、土地需求小及高度服务需求的方一直因应调整。其次,配合产业升级后,产业演变为结合居住、工作及休闲之复合体,反应在土地使用需求上,较传统生产作业更为多样化,故土地使用管制应趋向弹性化,以符合产业环境的多元需求,包括引入适当之商务机能,如金融机构、展现中心;支持机能,如物流中心;生活机能,如休闲娱乐中心等。进而朝产业区的方向进展,即承诺工商乃至住宅小区之混合使用。一但扩大了工业区之使用项目,其需求也随之提升。四、工业区区位:以产业群聚的区域内不均衡达成全球竞争之动态均衡compactcity的差不多目标在于「追求永续进展的都市形式」,而永续的都市形式与尺度是适合步行的、骑脚踏车的、具有效率的公共运输、且有充足的密集度(compactness)来鼓舞社会的互动,其尺度能够涵盖数个分立而集合的核心,而这几个核心点或聚落是由公共运输系统所串连的,彼此各自自足的小区(HaughtonandHunter,1994)。其假设都市进展是在一定范畴内,藉由公共设施、设备及功能的集中,以减少旅次的数量,进而降低私人运具的依靠与使用机会。事实上施的方式常藉由强化(intensification)或是集合(consolidation)的手段,强化系指在未使用都市外围地区之前,充分使用都市范畴内的土地;集合是指在一都市地区增加人口与居住单元,故运用于工业用地之规划则与产业群聚(industrialclusters)所产生空间集合经济概念相似,俾节约交易成本。(一)工业区的COMPACT进展按照Porter(2001)在竞争辩一书中指出,产业群聚是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连的企业和有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连结。产业群聚的规模,能够从单一都市、整个州、一个国家、甚至到一些邻国联系成的网络。产业群聚具有许多不同的形式,端视其纵深程度和复杂性而定。只是,绝大多数产业群聚包含最终产品或服务厂商,专业组件、零组件、机器设备以及服务供货商、金融机构,及其有关产业的厂商。产业群聚也包含下游产业的成员(如通路、顾客),互补性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差不多架构的供货商,政府与其它提供专业化训练、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机构(如大学、智库、职训机构),以及制定标准的机关。对产业群聚有重大阻碍力的政府机关,也可视为它的一部分。最后,产业群聚还包括同业公会,和其它支持产业群聚成员的民间团体。产业群聚的范畴比产业要大,因此能把握到跨厂商和产业的重要连接点、互补性、技术的溢出成效、技能、信息、营销和顾客需求。这些连结是竞争、生产力,及新事业形成和创新的方向与速度的差不多要素。大多数产业群聚内的成员并不直截了当竞争,彼此有自己要服务的产业区隔。然而,它们仍有许多共同的需求和机会,并会面对许多生产力方面的限制与障碍,故各地区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皆以进展在地化的产业群聚以与全球化的活动空间接合,以吸引高附加价值的经济活动投资,因此产业群聚差不多成为区域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力量。(二)TOD导向的工业区串连配合以后高铁通车,将可有效连结新竹科学园区、中部科学园区及南部科学园区,加上轻轨、捷运等大众运输进展,将可与各类型工业区快速流通,以时刻换取空间资源优势,故现时期应连续强化具竞争力的经济空间:1.以科学园区为中心的规划性群聚,奠定台湾科技产业的群聚基础新竹科学园区是孕育台湾高科技产业的摇蓝,早期集成电路产业从封装、制造起家,直至台积电首创全球专业晶圆代工模式,带动集成电路产业上、中、下游和周边支持产业的蓬勃进展。透过垂直分工之产业结构及旗舰型企业的磁吸效应,扩大产业群聚规模,目前已是世界第一生产制造国家。2.自发性群聚的地点性产业,以价格优势及供给弹性进军全球市场。台湾传统产业群聚以中部地区的工具机产业与自行车产业为代表,靠着完全的专业分工,从铸造、零组件制造、加工到运送,均有配合的协力厂商支持。透过绵密的生产网络来降低固定成本,且以价格优势及供给弹性进因应全球市场的瞬息万变,故工具机为全球第四大出口国家,且为全球第六大工具机生产国。3.单点突破的地区环境改造,以事件营销转化观光资源,进而带动地点进展全球化的最大特色是成功体会持续的移植复制后量产,使得全球生产、消费及文化渐趋于一致,因此唯有透过地域特色来出现主体性与自明性,才能吸引外国观光客入境随俗,体验具有台湾味的生活脉动后消费,因此地点观光进展也因产业融入日常生活当中,创意源源不绝,更能制造地点就业机会。如宜兰县以国际童玩节、绿色博览会、国际划船竞赛等大型活动举办,配合都市营销制造了极大的商机。伍、结论与建议为配合国际分工,台湾产业结构的调整,项目与主题性质的策略性产业规划工业区将逐步成形;在开发模式方面,为因应市场机制调整成多元且具弹性,结合各方优势的策略联盟将顺应产生。在土地供给方面,随着使用权取代所有权时代来临,也不在拘泥于租售层面上,而应配合厂商需求,弹性的提供,同时将土地供需信息营销全球化,以吸引外资进驻。更重要的是,工业区开发须能在地点扎根,透过产、官、学合作,加速技术人才在当地的累积,形成不可替代的社会资源,俾利与地点共同迈向创新型的学习性区域。故以后工业空间范型应有下列四种:一、区中有区:台湾企业体质以中小企业为主,因限于企业规模,普遍关于研究进展创新投入不足,因此政府为加速技术的开发与引进,过去关于研究进展一直扮演主导的角色,近来鉴于产业技术日新月异,虽讲部分产业已具有自行研发能力,但仍建议科学园区或创业育成中心于工业园区中设置(规模不须太大,但具有各项优待措施),或以育成中心概念融入治理机构形成区中有区,透过产、官、学合作模式,强化学习创新与技术扩散,并与生产网络结合形成高度互动的学习性区域,一方面可补偿我国中小企业体质缺乏研发能力的缺口,同时可幸免国家资源的重复白费。同时政府可针对特定产业制定奖励优待措施,包括租税减免、教育训练费用补贴、提供优待融资贷款等,于已开发完成之编定工业区内依不同需求划设不同类型之产业区,以促进重点产业进展及加速既有老旧工业区再进展及转型,俾建构各类型产业园区交流网络。二、TOD导向的工业区中卫体系:透过产业群聚与产业炼建构工业区厂商中心/卫星体系,以达到生产网络所需经济规模,并以大众运输串接,符合全球化JUST-IN-TIME之时空压缩需求。三、工业区产业化(休闲化):因应使用权取代所有权之体验式经济到来,强调与有关主体之互动、沟通与体验,并藉助品牌之建立提升知名度与认同感之工业区产业化(休闲化)因运而生。四、工业区授权:运用Empowerment/EnterpriseZone概念强调地点组织及厂商之培力机制及透过税制诱因及制造就业机会划定之专门分区,以强化工业区与地点之共存共荣。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变迁,除既存产业之辅导外,政府宜选择重点产业集中资源辅导,使其成长强壮,且单由政府透过规划手段主导开发供给系统,已慢慢地与市场之需求无法配合,现在适时透过非正式组织活动的加入,协助工业区厂商交流、讯息提供都有极大关心,以促进工业区区内厂商永续经营。五、生态工业区Eco-industryPark:透过环境承载力的总量固定、上下游关联产业的集合及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形成一自足的共生网络之生态化工业区。参考文献一、中文部分1.朱峻廷(2001),工业园区自发性环境治理机制之研究-以五股工业区为例,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硕士论文。2.江彩祯(2002),地点经济进展推动机制之探讨-以推动观光进展为例,国立成功大学都市打算研究所,硕士论文。3.吴敏华(2002),台湾产业空间在地条件之研究,以科学园区为例,政治大学地政研究所硕士论文。4.金家禾(1999),台北迈向世界都市进展之产业用地政策检讨,台湾土地科学学报,1:1-21。5.周志龙(2003),后工业台北多核心的空间结构化及其治理政治学,地理学报,34:1-18。6.林建元等编(2001),知识经济与土地利用(2001中国土地经济学会研讨会实录),中国土地经济学会。7.波特着,李明轩、邱美如合译(1996),国家竞争优势﹙上﹚﹙下﹚,台北:天下远见股份有限公司。8.波特着,高登第、李明轩合译(2001),(OnComp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