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检测卷02 中国古代史 (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_第1页
模块检测卷02 中国古代史 (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_第2页
模块检测卷02 中国古代史 (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_第3页
模块检测卷02 中国古代史 (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_第4页
模块检测卷02 中国古代史 (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模块检测卷01中国古代史(25+3模式)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5小题,满分50分,每小题2分)1.(2分)文物承载着历史的信息。运用图中所示文物可研究()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耕生活 C.远古炎黄联盟 D.早期国家产生【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A.材料未涉及早期人类起源的相关信息,排除A。B.据材料“河姆渡骨耜、河姆渡猪纹陶钵、半坡彩陶盆、河姆渡遗址稻谷”可知,描述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遗址的的社会生活信息,他们已经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活动,故B正确。C.材料未涉及炎黄部落的信息,排除C。D.夏商周时期属于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原始农业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2分)“炎帝神农氏,姜姓也,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始教天下种谷物,故号神农氏。”《帝王世纪》的这段记载是()A.神话传说,基本上没有史料价值 B.原始史料,印证了中华文明起源 C.原始史料,证实了神农氏的由来 D.神话传说,但能够印证原始农耕生活【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对传说的认识。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大,它有一定的历史事实。【解答】“炎帝神农氏,姜姓也,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始教天下种谷物,故号神农氏。”《帝王世纪》的这段记载是神话传说,但能够印证农业革命。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大,它有一定的历史事实,只是还没有经过考古验证,不是毫无依据。传说与史实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经过考古验证,没有经过考古验证的是传说,经过考古验证的属于史实。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对传说的认识。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大,它有一定的历史事实3.(2分)涿鹿之战是远古传说中的一场著名战役,以下四张示意图中,正确体现该战役形势的是()A. B. C. D.【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了炎帝和黄帝,需要学生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A.结合所学可知,涿鹿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为炎黄部落和蚩尤部落,而炎黄部落是由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盟而来的,所以涿鹿之战的交战一方为黄帝、炎帝,另一方为蚩尤,故A项正确;B.涿鹿之战中,蚩尤和炎帝是敌对关系,故B项错误;C.涿鹿之战中,黄帝和炎帝是联盟关系,故C项错误;D.涿鹿之战中,黄帝和蚩尤是敌对关系,故D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以炎帝和黄帝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2分)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品有严格的规定。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士三鼎或一鼎”。这反映了西周()A.社会腐败 B.经济衰落 C.等级严格 D.资源缺乏【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夏商周的礼仪教化,知道题干材料反映了西周等级严格。【解答】“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说明地位高的人用的鼎多,地位低的人用的鼎少,这反映了西周等级严格。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夏商周的礼仪教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5.(2分)两汉时期许多杰出人物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张骞“凿空”的勇气,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班超“投笔从戎”的追求。他们的事迹至今广为流传是因为都蕴含着()A.勤劳勇敢 B.改革创新 C.艰苦奋斗 D.家国情怀【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张骞、霍去病、班超的主要事迹以及精神品质,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根据题干可知,材料中的张骞、霍去病、班超等时代人物在各自领域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霍去病北伐匈奴,基本解除了匈奴对西汉汉朝的威胁;班超经营西域,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他们同时都展现了昂扬进取、不屈斗志的时代精神,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意识,D项正确;ABC选项并不能完整的体现材料的含义,排除ABC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张骞、霍去病、班超的主要事迹以及精神品质。6.(2分)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在政治上,“秦虽死犹存”是指()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统一文字 C.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D.修筑长城【答案】A【分析】本题以“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在政治上,“秦,虽死犹存”是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BC是经济方面的措施,D是军事方面的措施,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秦朝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7.(2分)人口数量是一个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国情。如图是秦末至西汉文帝时期的人口数量变化表。a阶段人口数量下滑和b阶段人口数量迅速提升,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C.科技进步,人丁兴旺 D.重视民生,以民为本【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文景之治、西汉的建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图示a阶段对应的是秦朝末年,秦朝末年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锐减。b阶段对应的是汉高祖至汉文帝时期,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和兵役,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人口迅速提升,综上所述,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重视民生,以民为本,才能促进社会发展,故D正确;题干只反映不同时期人口数量的变化,体现不出“大乱之后,必有大治”的信息,排除A;题干不能体现兴衰纷乱,科技进步,排除B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文景之治、西汉的建立,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重视民生,以民为本。8.(2分)“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穿越时空,你针对魏晋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做了一次现场采访。在接受采访的四个人中,回答符合史实的是()A.甲: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B.乙:因为经济重心在长江流域 C.丙: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全国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D.丁:洛阳和南京是全国最为活跃的两个商业大都市【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解答】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经济重心在北方,不在长江流域,B项错误;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洛阳和建康是全国最为活跃的两个商业大都市,D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9.(2分)如图是某校七年级同学根据《三国鼎立》一课,绘制的《三国鼎立示意图》。正确的是()A. B. C. D.【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了三国鼎立。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所以曹魏位于北方,吴位于东南方向,蜀位于西南,A是正确的选项;BCD项均不符题意,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只有理解题意,才能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三国鼎立,才能做出正确选择。10.(2分)列表格是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阅读下列表格,其内容所反映的是东晋南朝哪一方面的史实()农业麦稻兼作,兴修水利手工业丝织业技术进步,青瓷烧制技术提高城市建康人口众多A.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B.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C.北人南迁的原因 D.淝水之战的背景【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把握东晋南朝时期的史实。【解答】依据表格内容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农业发达,麦稻兼作,兴修水利;手工业方面,丝织业技术进步,青瓷烧制技术提高;城市人口众多。由此可知,表格内容所反映的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故B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准确识记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11.(2分)如图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这些文物印证了唐朝时期()A.中外交流广泛 B.中印贸易频繁 C.中日友好往来 D.中非文化互鉴【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题干的“出土文物”。【解答】根据图片“大食人俑”“非洲黑人俑”都反映的是唐朝与大食、非洲的交往;东罗马金币是外国货币,反映唐朝活跃的对外交往,故A符合题意;图片反映内容与中印、中日无关,排除BC;题干图片只是涉及中外交流,没有体现文化互鉴,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的对外交流的史实。12.(2分)习主席在2023年5月举行的中国﹣﹣中亚峰会上指出,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见证了中国同中亚国家两千多年的深厚友谊。下列史实能住证这一观点的是()A.玄奘西行 B.文成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玄奘西行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据所学可知,能见证中国同中亚国家两千多年的深厚友谊的史实是玄奘西行。玄奘是唐代高僧、旅行家、翻译家。贞观元年,他自长安出发去天竺游学,前后停留19年。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由天竺回到长安。贞观二十年,玄奘将自己的游历所见所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A项符合题意;文成公主入藏反映的是唐朝与吐蕃的关系,排除B项;鉴真东渡日本,与中亚无关,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与中亚无关,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相关史实及重要事件。13.(2分)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下面对四幅图中的古中国农业工具表述正确的是()A.图一出现于春秋时期,推动井田制发展 B.图二是三国时期翻车,推动了耕作技术进步 C.图三工具推动唐朝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D.图四反映出了南朝时期水稻的育秧移栽技术【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生产工具的演变,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图一是铁制农具,出现于春秋时期,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排除A;翻车是灌溉工具,排除B;图三是唐朝发明的曲辕犁,提高了耕作质量和效率,故C符合题意;图四是秧马,是宋代发明的拔秧和插秧工具,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生产工具的演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唐朝发明的曲辕犁,提高了耕作质量和效率。14.(2分)“到隋文帝末年,西京和各地的仓库都装满了粮食,多的达到千万石,少的也不下数百万石。”上述材料反映了隋文帝末年采取的巩固措施是()A.创建三省六部制 B.创建科举制 C.重视农业生产 D.人口数量增多【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开皇之治,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根据材料“西京和各地的仓库都装满了粮食,多的达到千万石,少的也不下数百万石”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表明隋文帝末年经济迅速发展,隋文帝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发展,统一币制,维护了货币的统一,设置粮仓,利于增加政府收入,隋文帝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增长,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创建三省六部制,创建科举制属于政治制度方面的完善和发展,与材料经济发展不符,排除A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数量增多是社会发展的表现,并不属于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开皇之治,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5.(2分)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光芒四射”的理解,不准确的是()A.开通了大运河 B.创立进士科,正式确立了科举制 C.营建东都洛阳、巡游江南、三次征辽东等 D.结束南朝和北朝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隋朝的建立、科举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根据题干信息“隋朝……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巡游江南、三次征辽东等,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天下大乱,最终导致隋朝灭亡。对隋朝“光芒四射”的理解,不准确的是C,符合题意。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创立进士科,正式确立了科举制,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ABD对隋朝“光芒四射”的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隋朝的建立、科举制,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隋炀帝的暴政。16.(2分)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哪一幅是错误的()A. B. C. D.【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以及南宋和金的并立。【解答】北宋时期,辽被金所灭,所以南宋不可能和辽并立。故选:D。【点评】本题注意把握辽、宋、金的对峙形势图。17.(2分)某电视剧中,描绘北宋东京时有以下几个镜头,你认为不符合史实的是()A.去夜市买东西 B.家中橱柜里摆放着精美瓷器 C.吃着香喷喷的米饭 D.农民种植棉花【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注意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江淮和川蜀一带,黄河流域的东京农民种植棉花与史实不符,D是正确的选项;宋代瓷器制造尤为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时期就开始种植水稻了,宋代商业贸易繁荣,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排除ABC。故选:D。【点评】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旨是宋代的社会生活、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18.(2分)诗歌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不同时期的历史,下列诗句可以考证南宋历史的是()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D.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南宋历史的相关史实。注意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排除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反映的是唐朝科举制,排除B;“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了南宋统治者偏安于江南,不思收复中原的腐朽生活,C符合题意;“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反映的是契丹(辽)的游牧生活,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南宋历史的相关史实。19.(2分)元朝有人这样形容“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家”。这种说法说明了()A.元朝行省制度的畅通 B.元朝交通的方便 C.元朝南北达一万里 D.元朝都城的繁盛【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了元朝的交通便利,解题的关键是“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家”。【解答】根据题干“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千里”“万里“形容的是出行路程远,但是“如在户庭“和“如出邻家“表明了交通十分的便利。ACD表述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元朝的交通便利,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20.(2分)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元代的政治制度的行省制度。行省制度是继郡县制后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解答】材料中“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说明A项解读错误。材料中“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说明强调集体议决,故B项正确。C项在材料中没有充分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不是任何决策之事都实时禀报皇帝,故D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认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材料,得出答案。21.(2分)画思维导图是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重要方法。如图是小月同学整理的复习笔记,据此判断,最符合她复习主题的是()A.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D.清朝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在西南,顺治皇帝册封“达赖喇嘛”,康熙皇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并规定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规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在西北,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的管辖。在东北1685年、1686年,康熙帝亲自率领清军,在雅克萨两次大败沙俄侵略者,康熙帝夺回雅克萨,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被击毙,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问题。在东南,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图片反映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B符合题意;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A;图片反映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不是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排除C;图片不仅反映清朝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还有平定国内叛乱,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反映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22.(2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民族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水乳交融,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下面年代尺反映出的我国古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方式是()A.设置管理机构 B.开放边境贸易 C.册封宗教领袖 D.平定民族叛乱【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方式,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图示内容。【解答】根据题干年代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域都护与伊犁将军分别是西汉、清朝为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而设立的机构,宣政院与驻藏大臣分别是元朝、清朝对西藏地区加强管辖而设立的机构,A项正确;边境贸易指两国接壤地区的居民之间的集市贸易,图示反映的是设置机构加强管理,排除B项;册封是指中华天子以举行典礼颁发册书的形式,授予四夷君主本蕃、本国君长称号或王位,承认其四夷君主对本蕃或本国的统治,图示反映的是设置机构加强管理,排除C项;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平定民族叛乱,题干图示没有涉及平定叛乱,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方式。23.(2分)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A.封建制度的完善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社会文明的进步 D.君主权力的强化【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问题。从大臣和皇帝的关系来看,大臣由坐到站到跪,说明大臣的地位越来越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反映了君主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解答】汉朝时,皇帝和大臣讨论朝政时是“坐而论道”;宋朝时,大臣只能站着和皇帝议论朝政;清朝的军机大臣就只能“跪受笔录”,图1到图3大臣由坐到站到跪,说明大臣的地位越来越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反映的实质是君主权力的强化。故选:D。【点评】本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理解。需注重君臣关系的演变,知道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趋势是逐步加强的。24.(2分)如表为明清时期中国引进作物表。据此推知()作物名称马铃薯玉米番薯包菜芒果菠萝原产地南美洲墨西哥中美洲地中海沿岸印度、缅甸美洲A.注重海上丝绸之路交流 B.已受益于世界贸易的发展 C.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 D.农作物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答案】B【分析】根据材料推断出时空信息,进而联系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得出答案。【解答】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明清时期。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主要来自美洲,其次是地中海沿岸、部分南亚国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商品贸易发展,外来物种跨洲流动。因此材料反映了世界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是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的外来作物来自美洲、地中海沿岸、部分南亚国家,而不是西域,排除C项;材料反映外来物种的传入,而不是农作物面积,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重点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的考点。25.(2分)梁启超指出:“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竟无第二之郑和”的根本原因是()A.八股取士的影响 B.科学技术的落后 C.闭关锁国的限制 D.封建制度的落后【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封建制度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解答】明朝政府后来再也没有开展大规模的航海活动的原因主要是远航没有和贸易有效结合,赠予大量物质财富,换取供朝廷享用的奢侈品和海外诸国形式上的藩属关系。结果开支巨大,“库藏为虚”,被后来任事者视为耗民伤财之举。此后明朝政府无力也不愿再开展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活动。即中国郑和之后再无郑和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腐朽。故选:D。【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封建制度的相关知识点。二.材料题(共3小题,满分50分)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观点一:核心思想“仁”观点二:“无为而治”观点三:“兼爱”“非攻”观点四:“以法治国”材料二:(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又于第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造纸术外传示意图纸的出现是人类文字载体发展史中的划时代革命。两千多年作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材料,纸在保存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潘吉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观点一、二、三、四分别代表的学术流派?(2)阅读材料二,指出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将哪一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规范,整齐全国思想”?(3)西汉时人们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谁改进了造纸术?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作为一名中学生就为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提供两点建议。【答案】(1)儒家、道家、墨家、法家。(2)儒家;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3)蔡伦;造纸术的发明对保存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4)为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要加大力度,宣传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批判地继承,不断创新等。【分析】本题以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对的思想文化措施、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及影响、为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提供的建议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1)通过观点一“核心思想‘仁’”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儒家孔子的思想;通过观点二“无为而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道家的思想观点;通过观点三“兼爱”“非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墨家思想;通过观点四“以法治国”可知,这体现了法家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思想。(2)根据材料二“(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又于第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可知,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将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人们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据材料三“纸的出现是人类文字载体发展史中的划时代革命。两千多年作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材料,纸在保存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并结合所学可知,造纸术的发明对保存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为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要加大力度,宣传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批判地继承,不断创新等。故答案为:(1)儒家、道家、墨家、法家。(2)儒家;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3)蔡伦;造纸术的发明对保存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4)为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要加大力度,宣传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批判地继承,不断创新等。【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对的思想文化措施、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及影响、为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提供的建议等知识。27.(17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几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议和之后,武备皆废。”——《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材料三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摘编自《历史创新能力培养》(1)材料一涉及的盟约是哪两个政权之间订立的?根据材料说一说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一盟约的。(2)根据材料二,指出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宋、元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分别属于哪一种模式。(4)综合以上问题,谈谈这些对当今处理民族关系的借鉴意义。【答案】(1)政权:辽和北宋。这一盟约促进双方边境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局面;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2)特点:相互吸收。相同之处:创制文字;发展生产;制定法律。(3)模式:宋——第二种;元——第一种。(4)借鉴意义: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等。【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需要考生掌握澶渊之盟、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的特点、宋、元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对当今处理民族关系的借鉴意义,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1)政权:从“澶渊之盟”可知,材料一涉及的盟约是澶渊之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期,辽军大举攻宋,宋真宗御驾亲征,最终宋军打退辽军。此后,北宋与辽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这次盟约被称为“澶渊之盟”。看待:从“几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可知,材料一作者认为,澶渊之盟促进宋辽双方边境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局面。从“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议和之后,武备皆废”可知,材料一作者认为,澶渊之盟的签订,使北宋荒废了武备,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2)特点:从“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可知,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的特点是相互吸收。相同之处:从“在辽朝,契丹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是:都创制了文字、积极发展生产、制定法律等。(3)模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武将受到多方牵制,军队战斗力被削弱,而周边少数民族,如辽、西夏、金等相继崛起,与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之势。因此,宋朝时期中原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属于第二种模式,即“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局面”。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蒙古的实力不断增强,先后消灭西夏和金,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1276年,元朝灭亡南宋,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由此可知,元朝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属于第一种模式,即“中原政权覆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4)借鉴意义: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加强民族交流、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发展等方面进行叙述,言之有理即可,如: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等。故答案为:(1)政权:辽和北宋。这一盟约促进双方边境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局面;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2)特点:相互吸收。相同之处:创制文字;发展生产;制定法律。(3)模式:宋——第二种;元——第一种。(4)借鉴意义: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等。【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侧重于考查考生阅读和提取信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