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古诗词鉴赏之对比阅读-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 (解析版)_第1页
09古诗词鉴赏之对比阅读-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 (解析版)_第2页
09古诗词鉴赏之对比阅读-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 (解析版)_第3页
09古诗词鉴赏之对比阅读-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 (解析版)_第4页
09古诗词鉴赏之对比阅读-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 (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江苏专用)09古诗词鉴赏之对比阅读(解析版)目录TOC\o"1-3"\h\u考情分析 2【课标要求】 2【考查重点】 2【主要题型】 2【命题趋势】 2【备考策略】 2必考题型归纳 2考点1:内容、情感比较 2考点2:意象、意境、形象比较 4考点3:语言赏析比较 5考点4:手法、技巧比较 7方法总结 920888古诗词比较阅读应对策略 9考场练兵 10【课标要求】所谓古诗词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和形式有一定联系的两则或几则古诗词材料放到一起,让考生分析比较,求同存异,深入理解材料的内涵和本质。这是课内知识达成和课外迁移能力的综合考查,可以“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素质。【考查重点】内容、情感比较;意象、意境、形象比较;语言赏析比较;手法、技巧比较。【主要题型】命题方式通常有:1、甲诗包含了怎样的哲理?它与乙诗中哪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甲诗和乙诗抒情方式和书法的情感有何不同?3、结合具体诗句,比较甲、乙两诗在内容上的异同4、同是送别诗,两首诗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的运用却有差别,试结合具体诗句比较其不同之处。……【命题趋势】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为考查学生对于古诗词理解能力和欣赏评价能力,越来越多地采用比较阅读的形式来命题。命题要求考生在比较中完成对诗歌的赏析。比较阅读,更能考查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鉴别和运用能力,靠机械重复的记忆,不能应对新的题型。【备考策略】诗歌比较鉴赏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把握,求同辨异。比较的主要方法是读标题、解要素;看注释、推主旨;品语句、悟情感;细辨析、找异同。如何在解题过程中保持清晰的思路,以减少失误,赢得高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了解诗歌对比阅读的选材。题目材料一般选用不同的人所写的相同或相似的题材,或是思想感情不同,或是表达技巧不同,或是语言风格不同。其次,了解命题角度。从命题角度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较。第三,多角度比较。从题型设置上,既有单一比较,但更多的应是综合比较。可以分为“同中求异”和“辨别异同”两种类型,但又较多是“同中求异”这一类型。考点1:内容、情感比较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注意诗中的意象诗歌要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比较鉴赏诗歌“情感的表达”还可以是比较抒情手法的异同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的异同。要鉴赏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白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然后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一般情况下,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包括“忧国伤时”“建功立业”“人生感慨”“思乡怀人”“离愁别绪”“咏史怀古”“边塞征战”“隐逸闲居”“讽喻时世”“闺怨哀愁”“生活杂感”“托物言志”等方面。【例题剖析】【例1】(2023·江苏镇江·统考一模)活动一:诗歌鉴赏课,对杜甫两首诗进行比较鉴赏,请你完成小题。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是杜甫困居长安期间所作。请阅读、理解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答案】《春望》除了抒发诗人思念家人的感情外,更抒发了对国家衰乱、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两点即可,第二点必答)《月夜》主要抒发了战乱下亲人离散的孤独无助,对妻儿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战乱平息、亲人团聚的渴望。【详解】本题考查作者情感、对比阅读。可结合关键语句思考作者寄寓在诗文中的情感。《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意思是: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因“国破”而“草木深”,繁华的城内如今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表现了长安城肃杀荒芜(凄凉破败)的景象特点;诗人寓情于景,睹物伤感,诗人忧国伤时,悲从中来,表现了百姓流离失所之痛。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烽火”是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在此指安史之乱的战火,“烽火连三月”直言战事之久,战争背后是家人的离散,国家的破败;此时能够传达报平安的“家书”就显得弥足珍贵,“抵万金”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家书的珍贵,渴望得到家书以解对家人的思念。此句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灾难,写其国破家亡之痛,表现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思是: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表现了诗人因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才不知不觉搔首徘徊,日渐衰老。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借助诗人衰老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心系国事,不禁伤时忧国的情怀,思亲之切,感叹自身命途多舛的悲伤。据此可知作者通过《春望》抒发的情感有:思念家人,对国家衰乱、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日渐衰老的感伤。《月夜》一诗写作背景: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月夜》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意思是: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远在他乡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借助想象,写妻子望月思人,遥想儿女,作者与妻儿因战乱相隔甚远,表现了作者在战乱时与亲人离散的孤独无助,满含对妻儿的深切思念。“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意思是:何时能并肩坐在薄帷帐下,月光照你我尽把泪痕擦干。表现上是写团聚时的举动,实际上表现了作者渴望战乱早日平息,亲人早日团聚。考点2:意象、意境、形象比较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和物,“意”就是作者的情思。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与全篇对应。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故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是意境。比较时要做到:披“象”入“意”,由“象”至"境"。比较意境的营造。意境,指的是“意”和“境”的统一。“意”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境”是作者描绘的客观景物、事物和环境。抒情诗十分讲究营造意境,讲求情与景,意和境的相融为一,和谐统一。古人谈境界有所谓“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之说。“有我之境”就是一切事物都染上“我”的主观情感,营造出一种天地万物与“我”同悲喜的氛围,这是古典诗词常追求的意境。“无我之境”是一种纯客观性的描写,天地万物、山川草木、写景状物、力求自然。古代诗歌的形象一般指的是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其中又以分析自然景物形象为重点。自然景物形象是诗人抒情的载体。诗人常将思想感情融入自然景物形象中,便形成了意象。【例题剖析】【例1】(2023·江苏南京·统考一模)阅读诗歌,完成题目。刈草的孩子(艾青)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草已遮没他小小的身子了——在草丛里我们只看见:一只盛草的竹篓,几堆草,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读完《刈草的孩子》,小语同学深深敬佩艾青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与你进行了交流。交流中,你联想到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并对这两句诗优美的意境进行了描述和分析。【答案】两句诗通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六个意象,组合成“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的初春山村黎明图。画面多重组合,早行的情景历历在目,点题。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暗含了游子几多辛苦与愁思,几多失意和无奈!【详解】本题考查诗句赏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意思是: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两句诗皆用名词,代表了十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内容涵盖丰富,画面多重组合,可以形成各种景象。例如“鸡声”,“鸡”和“声”结合起来,诗人想起雄鸡引颈啼鸣的形象。同样,“茅店”、“人迹”、“板桥”也会使人联想到不同的画面,勾勒一幅出初春山村黎明图。结合题目《商山早行》和首联可知,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两句将早行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历历在目,不仅扣住题目中的“早行”,也用寒冷凄清的景色,传达出作为游子的辛苦与愁思、失意和无奈之意。考点3:语言赏析比较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二是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例题剖析】【例1】(2023·江苏无锡·统考一模)在诗艺比拼环节,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两首诗,并附有几个竞猜题,来一试身手吧!早归唐・元稹春静晓风微,凌晨带酒归。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饮马鱼惊水,穿花露①衣。娇莺似相恼,含啭傍人飞。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②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1)《早归》的前两联,作者主要选取了晓风、远山、、、朝晖等景物,营造了春天宁静美好的氛围。(2)请从以下六个备选字中,选择最恰当的两个字,分别填入空缺处。备选字:斗

洗①

②(3)两首诗都写了春天,但表达的情感不同。《早归》表达了诗人;《晚春》表达了诗人。【答案】(1)宿雾高树(2)滴斗(3)《早归》早归时内心的愉悦之情(闲适、喜爱);《晚春》对春天的留恋之情。【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象。《早归》前两联“春静晓风微,凌晨带酒归。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意思是:静谧的春日清晨,微风吹拂,我带着酒意缓缓归去。远处山峰笼罩着还未散尽的夜雾,晨光映照下,树影投射在地面上,明暗交错。诗人早晨归来,经过树林时见到的景色。作者主要选取了晓风、远山、宿雾、高树、朝晖等景物,营造了春天宁静美好的氛围。(2)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①颈联通过写因饮马而惊动水中的鱼和穿过花丛时露水沾湿了衣服这一画面,来渲染出清晨归来路上的静谧美好。所以用“滴”更能体现清晨归来路上的静谧美好。②百般红紫斗芳菲:万紫千红竞相展示美丽芳菲。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奇斗艳,各呈芳菲,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能“知”能“解”还能“斗”,因此用“斗”更恰当。(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主题。《早归》本诗写的是诗人早晨归来,经过树林时见到的景色。通过写风、远山、树影、鱼、花、黄莺等,表现了景物静谧而美好的特点,颈联和尾联以动写静,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晚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留恋春天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考点4:手法、技巧比较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比较,一要熟知基本知识,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一般包括四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表达方式指抒情、议论、描写、记叙、说明等五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除教学大纲规定的八种修辞格外,古诗中还常用双关、叠词、顶针、借代、互文等修辞。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例题剖析】【例1】(2023·江苏苏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第5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别严士元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①南万里情。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②今日误儒生。【注释】①湖:指太湖,②青袍:唐三品官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班级诗歌阅读活动中,小苏和小州收获了许多感悟。小苏:古人写诗词,讲究用字,常常对一些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或虚词反复斟酌锤炼,使其能够准确表现事物的特征或传达诗人思想情感。阅读时我们要抓住这些字词读懂诗歌。比如“城阙辅三秦”中的“辅”字是护卫的意思,突出了都城长安在关中地区的环绕护卫之下的雄浑阔大气势。你可以举一例吗?小州:当然可以。“风烟望五津”中的“望”字,(1)。我也有个读懂诗歌的方法:归类比较。比如《别严士元》一诗二、三联都是景物描写,表现手法却不同,分别使用了视听结合和虚实结合的方法,你能就其中一种说说你的理解吗?小苏:(2)。小州:你分析的很对。小苏:按照归类比较的方法,两首诗可归为送别诗,从题目中“送”和“别”两字可看出。一般送别诗都表现诗人的离愁别绪,这两首诗是否相同呢?小州:这两首诗的情感是同中有异,都表达了对朋友的不舍,但王诗还表达了(3),刘诗则抒发了(4)。小苏:你的分析使我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以后我们还要多交流,多总结,共同提高诗词鉴赏水平。【答案】将秦蜀两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示例一:“细雨湿衣看不见”从视觉角度写出了毛毛细雨微微湿润了衣服的景象,“闲花落地听无声”从听觉角度写出了树上偶尔飘下几朵残花落到地上一点声音都没有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恬静的意境,写出了诗人与友人相逢共赏江南美景的的惬意心情。示例二:“日斜江上孤帆影”是实写,它写出诗人亲自送到岸边,眼看着严士元解缆起帆,船儿在夕阳之下渐渐远去的景象;“草绿湖南万里情”是虚写,是诗人想象朋友到达芳草萋萋的湖南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舍与牵挂。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诗人怀才不遇,仕途不顺的愤懑之情。【详解】(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要读懂诗意,理解词语的含义。“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的意思是诗人站在京城郊外,看到雄伟的长安城为辽阔的三秦之地所拱卫,向远处眺望,在风烟迷蒙的地方便是四川的“五津”。“望”是遥望的意思,“望”字不仅描绘出一幅苍茫大气的境界,把读者的视野拉开,给人以开阔的气势,而且在心理上拉进了两地直接的距离,饱含着诗人对朋友远去的留恋之情。(2)本题考查对诗歌写法的理解。解答此题要读懂诗意,结合相关诗句分析。视听结合示例:“细雨湿衣看不见”描写了笑谈之际飘来了一阵毛毛细雨,雨细得连看也看不见,却分明觉得衣服微微湿润的情景。是从视觉角度写雨细得让人无从感觉,直到衣服由潮渐湿,方才知道。“闲花落地听无声”描写了树上偶尔飘下几朵残花,轻轻漾漾,落到地上连一点声音都没有的意境。是从听觉角度写环境幽雅、宁静。这两句诗视听结合,渲染了一种恬淡、静谧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和友人在城江边偶然相遇,携手徘徊共赏初春美景时的愉悦的心情。虚实结合示例:“日斜江上孤帆影”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严士元起身告辞了,诗人亲自送到岸边,眼看着友人登船起航,夕阳下的船渐行渐远,这是实写。“草绿湖南万里情”,补充点出严士元所去之地碧草如茵,绵延万里,而此景不在眼前,为诗人的想象,是虚写,蕴含着着游子远行和朋友惜别的特殊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及对友人的挂念。(3)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理解主题,结合相关诗句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这两句一扫离别诗情感悲伤、格调低沉的特点,显得昂扬乐观;“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此句承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进一步劝说朋友虽再会难期,但不必悲伤,所以本诗表达了诗人旷达、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4)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背景和主题分析。刘长卿写《别严士元》这首诗的年代和写诗的背景,现无可稽查。但从诗的内容看,两人是在苏州偶然重遇,而一晤之后,严士元又要到湖南去,所以刘长卿写诗赠别。此诗大约作于至德三年(758年)初,诗人第一次被贬,行将赴任之际。诗中“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两句是写薄暮夕阳下,孤帆远去,湖南碧草如茵,愈发勾起作者的情思。这情思有对朋友、亲人的思念,有对仕宦生涯变化无常的感慨,也有对前程黯淡、事业无成的忧愁,还有孤帆远行的寂寞;“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意思是如果有相识之人问到我的境遇,请你转告他们,我命运多舛,已是被官途所误的一介书生。儒生,是封建知识分子的代称。按古代传统观念,读书人当以匡世济国为己任。有一颗成就事业的勃勃雄心。但而今诗人一领青衿,官微职卑,满腹雄才大略无以施展,仕途生涯坎坷不平。从这句诗中,我们看到诗人这里既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抒发了自己久抑心头的忧怨。所以本诗抒发了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忧怨之情。古诗词比较阅读应对策略一、读懂诗歌,理清大意。两首诗放在一起对比阅读,难度是增加了,但是,只要读懂每一首诗,然后再比较答题应该不难。怎样才能把一首诗读懂读通呢?应该是先读标题,因为标题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其次读注解。最后读诗句,把从标题和注解中得到的信息用到诗句中去加以验证。读诗句时先把它当作古文来读,再把它当作古诗来读,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及诗歌营造的整体意境对诗歌作诗意的解读。二、辨别异同,知同辨异。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如题材相同;“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去,都要从诗作中找到具体依据。鉴赏答题之际,可以从题干对另一诗的解说中得到启示,从“同”中比较,发掘出“异”处。三、整合归类,规范答题。古诗鉴赏题之所以失分较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考生答题不规范,没有分要点,或者没有用诗歌鉴赏的术语答题。因此,根据题目要求整合归类,用术语如虚实相生、用典等答题,可以提高得分率。1.(2023·江苏扬州·统考一模)阅读古诗文,完成题目。【甲】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下列有关【甲】【乙】两首诗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甲】作者流落扬州,为被贬到夜郎西的好友送行;【乙】作者流落江南,和同样流落在江南的宫廷歌唱家分别。B.【甲】写于春天,写相逢,情感基调是喜悦的;【乙】写于秋天,写离别,情感基调是悲伤的。C.【甲】抒发相逢之乐,“落花”代表愉悦之情;【乙】抒发分别之悲,“杨花”代表悲伤之情。D.【甲】抒发了相逢之情。末句隐喻彼此飘零、国运衰微的深切感伤;【乙】抒发了分别之情。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A.有误,【甲】作者流落江南,和同样流落在江南的宫廷歌唱家重逢;【乙】作者听说好友被贬到夜郎西,表达同情与关切、牵挂之情;B.有误,【甲】写于春天,写相逢,情感基调是悲伤的;【乙】写于暮春,写离别,情感基调是悲伤的;C.有误,【甲】抒发相逢之悲,“落花”代表凄凉飘零之感;故选D。2.(2023·江苏南京·统考一模)下面是小楼同学整理的爱国诗词,请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名句出处类别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①担忧国家命运王师北定中原日,。陆游《示儿》自古皆有死,先生死忠清。王十朋《题屈原庙》②一身何足惜,鉴之以千古。王洪《读文天祥诗》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③抒发报国志向(1)将类别①中的名句补充完整。(2)为类别②归纳一个合适的主题。(3)小楼同学想为类别③增加名句,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A.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B.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D.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答案】(1)家祭无忘告乃翁(2)凭吊爱国志士(3)C【详解】(1)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祭、翁”等字词容易写错。(2)本题考查标题设计,通过①③可知答案为6个字,且为动宾结构。分析两首爱国诗词,一首写的是屈原,一首写的是文天祥,确定都是吟咏古人的诗,结合爱国主题,所以可写“凭吊爱国志士”。(3)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理解。A.句意为: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表明作者心头对南宋统治者的失望和人民对收服失土的盼望。B.句意为: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表现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及保持忠诚清白的高尚志向。C.句意为: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表现了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D.句意为: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以及对对统治者治国乏术和佛道误国的忧虑)。题目要求是“抒发报国之志”,故选C。3.(2023·江苏南京·统考二模)阅读两首词,完成后面题目。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采桑子欧阳修(宋)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两首词的结尾都写了水鸟惊飞,结合内容说说各有什么作用。【答案】“水鸟惊飞”写出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表现了作者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惊起沙禽掠岸飞”写涟漪微动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以动衬静,烘托出西湖幽静的画面。描写出了西湖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陶醉自然胜景,流连于风景之情的喜悦之情。【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惊起一滩鸥鹭”的意思是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说明此时船行非常快,反映人物内心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故而“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把词人酒醉而徜徉在自然中的美好情态表现了出来。所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的“水鸟惊飞”表现了作者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惊起沙禽掠岸飞”意思是: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以动衬静,用惊飞的鸟儿来烘托西湖愈显幽静的画面。以景结情,水鸟的飞翔不但增添了词作的情趣,而目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审美想象空间,同时,更表现出词人追求如同水鸟一样的自由自在,陶醉自然胜景之中,流连于风景之内的闲情逸致的生活态度。4.(2023·江苏南京·统考一模)阅读两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①,何人不起故园情。【注释】①折柳:即《折杨柳》笛曲,内容多写离别情绪。根据要求完成表格。《夜上受降城闻笛》《春夜洛城闻笛》赏读(1)第一、二句中,景物,创设出一种宁静苍茫的意境。(2)第二句诗人通过(表现手法)夸张地写出笛声飞遍全城。探究两首诗歌中“笛声”这一意象蕴含了的感情。【答案】沙月想象思乡【详解】(1)第①②问: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夜上受降城闻笛》前两句意思是: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深秋白霜。把沙比作雪,把月光比作霜,这是比喻的修辞。大漠如雪,突出了边塞的荒凉与广袤。月色如霜,突出了环境的凄清冷寂。诗人如此运笔,创设出一种宁静苍茫的意境。据此可知开头两句的景物是:沙、月。(2)第③问:本题考查表现手法。要读懂全诗,了解内容,结合语境分析理解。《春夜洛城闻笛》起句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诗人想象笛声散入洛阳城中,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可知这首诗歌第二句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据此可知第③空是:想象。第④问: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结合《夜上受降城闻笛》后两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由此可知“笛声”蕴含了思乡的情感;结合《春夜洛城闻笛》后两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可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此诗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据此可知第④空是:思乡。5.(2023·江苏南京·统考二模)古体诗《水夫谣》用“苦哉”统领全篇,描述了拉船纤夫的苦难。诵读后完成小题。水夫谣【唐】王建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驿迢迢后淼淼。半夜缘堤雪和雨,受他驱遣还复去。夜寒衣湿披短蓑,臆穿足裂忍痛何!到明辛苦无处说,齐声腾踏牵船歌。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读到“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小茜同学联想到白居易《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她对两诗中“愿”字所描绘的人物内心不太理解。请你给她解释。【答案】两诗中“愿”字都有期望、愿意之意。卖炭翁明明衣服单薄厌恶天寒,但却期望天寒,“愿”字刻画了卖炭翁内心矛盾,烘托了内心的悲苦。水夫明明受尽水上劳作之苦,但却愿意把水面幻想成耕作的田园,不埋怨。这更能烘托水夫内心无奈的悲痛。【详解】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意思是: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愿”的意思是:期望,愿望。人若“衣正单”,就应当希望天气暖和而免受其冻。但卖炭翁却“愿天寒”,因为卖炭的钱是他和家人的“身上衣裳口中食”。只要天气越冷,富贵人家为了取暖,便不会再狠心计较卖炭的价钱,那样他才能卖多一点钱。如此反常的人物心理,实在让人觉得“可怜”与“心酸”。这两句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细致地揭示了主人公难言的艰苦生活以及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烘托了他内心的悲伤愁苦;“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的意思是我期望这河水化做平整的良田,永远让拉船人不再嗟地怨天。“望”在这里的意思也是“期望、愿望”。结合上一句“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可知,纤夫的全部财产只有一间茅屋,本不值得留恋,可故乡却又舍不得离开。即使逃离水乡,他们的处境也不会好到哪去。没有了水上徭役,还会有陆上的徭役和租赋,田家遭受着官府同样的剥削和压迫。在无可奈何的境况下,纤夫只得把改变困境的希望寄托在这样的幻想中:“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水变平田当然不现实,即使变了平田,他们也一样遭受官府的压榨欺凌。税负明明受尽水上劳作之苦,但却愿意把水面幻想成耕作的田园,这样才能勉强改善一下生活水平,这更能烘托水夫内心的伤痛,无可奈何,对水夫的心理描写细致,把内心世界揭示的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水夫的哀愁怨恨。6.(2023·江苏南通·统考一模)完成下面问题。【甲】长沙过贾谊宅[唐]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乙】过贾谊旧居[唐]戴叔伦楚乡卑湿叹殊方,鵩赋①人非宅已荒。谩有长书忧汉室,空将哀些②吊沅湘③。雨馀古井生秋草,叶尽疏林见夕阳。过客不须频太息,咸阳宫殿亦凄凉。注:①〔鵩赋〕《鵩鸟赋》的简称,汉代贾谊所作。②〔哀些〕楚地旧俗,多于禁咒、哀吊的歌辞句末加“些”字,后因之称哀吊的歌辞为哀些。③〔吊沅湘〕沅湘是沅水和湘水的并称。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遭放逐后,曾长期流浪沅湘间。贾谊曾写《吊屈原赋》表达对屈原深深的同情。【甲】【乙】两首诗同为唐代诗人所写,所写之事也都是诗人在某一天经过了贾谊的旧居时自己的所见所感。其中所见之景惊人地相似,两首诗都选取了秋草、(1)、(2)这些景物,写出了贾谊旧居(3)的景象,表达对贾谊的凭吊、痛惜之情。但尾联处所抒之情却全然不同,请你选择其一,谈谈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答案】(1)寒林(疏林)(2)夕阳(3)凄清、荒芜、萧瑟(4)甲:诗人借哀怜贾谊而哀怜自己,表达诗人无罪被贬、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乙:诗人婉劝过客不必过于执着个人命运,朝代的更替是历史的规律,个人的坎坷不幸也是难免。【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与情感分析。从“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可以看出,甲诗选取了荒草、寒林、夕阳等景物,描绘了贾谊宅的凄清、荒芜;从“雨馀古井生秋草,叶尽疏林见夕阳”可以看出,乙诗选取了秋雨、古井、秋草、疏林、夕阳等景物,因此可确定两诗都选用了秋草、寒林、夕阳,描绘了贾谊宅现时的凄清、荒芜、冷落;甲诗尾联的意思是:凄清冷落的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道因为什么被贬到此地呢!这两句话借古伤今,表面上是在写贾谊被贬长沙这一事,实际上是借写这件事来表达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现实的一种控诉和谴责。乙诗尾联两句的意思是:来访的人不必为贾谊的不幸频频叹息,如今的咸阳宫殿也是一片凄凉。尾联两句的内涵是:贾谊的怀才不遇固然令人惋惜,但既然朝代的更迭都是历史的规律,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不必太过忧心了。7.(2023·江苏无锡·统考一模)读了法布尔和李商隐笔下的《蝉》后感受有何不同?从内容和写法角度分别说说。蝉[唐]李商隐本以高难饱①,徒劳恨费②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③梗犹泛④,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⑤,我亦举家清⑥。(选自《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注】①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②费,徒然。③薄宦:官职卑微。④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用来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⑤警:提醒。⑥清,清贫。【答案】内容上:同为写蝉,但蝉的特征却截然不同。法布尔笔下的蝉在地下“潜伏”四年钻出地面,以树汁为生,在阳光下歌唱只有五个星期,令人震撼;而本诗中的蝉因为栖身高枝之上故而难以饱腹,虽然悲鸣寄恨却无人同情,令人伤感。写法上:法布尔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客观准确地介绍蝉的知识;李商隐则借物抒情,借蝉表达自己艰难的处境,抒写自己的哀告无门、受人冷落,四处漂泊、前途黯淡的生活身世,透露出诗人的失意与苍凉。【详解】此题考查诗歌鉴赏以及名著内容。从内容上来看,在法布尔笔下,蝉“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钻出地面以后以树汁为生,“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将蝉的一生浓缩成“四年的苦工”和“一月的享乐”进行对比,将蝉的幸福的“来之不易”和“转瞬即逝”进行对比,让读者不得不感叹蝉的坚毅,也令作者法布尔感到震撼。李商隐的《蝉》中“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意思是: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由“难饱”而引出“声”来,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所以哀中又有“恨”,令人伤感。从写法上来看,法布尔的《蝉》选自长篇生物学著作《昆虫记》,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客观准确地介绍了蝉的相关知识。而在李商隐笔下,蝉“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诗人无比同情。由“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可知,诗人由蝉的命运联想到了自身的不幸,回忆自己的仕宦生涯,流露出不尽的感慨。诗人采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借写蝉来表达自己颠沛流离、家境贫寒的处境,传达出内心的失意与苍凉。8.(2023·江苏镇江·统考一模)阅读两首词,完成后面题目。(甲)送魏二唐·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乙)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是王昌龄的送别之作,两首诗表达的情感一样吗?请结合诗句内容阐述看法。【答案】不一样,《送魏二》表达的是对友人难舍难分之情,江风引雨,雨入船中,既是环境凄凉,也是内心的凄凉,渲染了一种惜别的凄清气氛;后两句想象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恐难成眠吧。即使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虚实结合,惜别之情更为深切。《送柴侍御》前两句直接抒情“不觉有离伤”,后两句借景抒情:虽然人分两地,但江河云雨,青山明月,都在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都在为我们传递相思友情,如此送别,不见凄风苦雨,反见青山明月,不见悲伤愁苦,反见高洁旷达。【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写作背景和具体诗句来分析。《送魏二》运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方法,表达了作者送别魏二时依依惜别之情。首句“醉别江楼橘柚香”是点明送别魏二的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含依依惜别之情;次句“江风引雨入舟凉”不仅写了江雨入舟的情景,而且“凉”字表现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来,“凉”字既是身体上的感触,更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三四句“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送柴侍御》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乐观开朗的诗句来减轻柴侍御的离愁。“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险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送君不觉有离伤”更是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运用灵巧的笔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诘,说明两地云雨相同,明月共睹,写景中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蕴涵着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旷达。9.(2023·江苏苏州·统考一模)阅读岑参的两首诗歌,完成赏析任务。【甲】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乙】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

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两三家。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知背景】甲诗略。乙诗:天宝元年(742)春,作者游梁园。这首怀古诗写于游园之后。【析场景】甲诗前两句写出重阳之际,流落在外的诗人内心愁苦,勉强去登高赏菊,却无人送酒,无人相伴。【绘画面】乙诗前两句【赏写法】甲诗后两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