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整合笔记及社会学:人的社会化_第1页
社会学 整合笔记及社会学:人的社会化_第2页
社会学 整合笔记及社会学:人的社会化_第3页
社会学 整合笔记及社会学:人的社会化_第4页
社会学 整合笔记及社会学:人的社会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学社会对人的影响→社会规范对人的影响社会学的定义:

因为研究范围非常广,因此不能给出唯一定义,可以多角度推敲

给一个临时定义:社会学研究的是人际互动(与书本上是不一样的)

研究人际互动的前提、内在关系、因果

社会学研究的特点:

19世纪30年代末法国,社会学创始者。奥古斯特孔德

四大经典社会学家:(他们提出的理论和分析概念是当今社会比较好的起点)法埃米尔·涂尔干;德马克思·韦伯;德卡尔·马克思;法奥克斯特孔德

法国迪尔凯姆(惯称涂尔干):多种研究方法,其《自杀论》研究了各种各样不同的自杀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而初学者而言比较分析是贯穿始终的。对比分析的方法:传统社会现代社会(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人际互动关系);区分实体与虚拟的人际互动

当代社会为什么简单的问题会复杂化?为什么复杂化之后会引起相应的结果?

熟人

熟悉的陌生人

陌生人(对其一无所知)

现代社会主要是陌生人之间或者是熟悉的陌生人的互动

区分两种互动:实体的人际互动和虚拟的人际互动

网络是不是实体的人际互动?(根据网络起到什么作用)

微观社会学的基本理论都是在实体的基础上

有角色的行为

角色模糊的行为

去角色的行为

在现实中也存在角色模糊的行为,如化妆舞会

现实社会中,相遇、相识、相知、相交,然而在网络社会被打乱了

社会规范

1、戒律(如上帝面前不能作伪证)

2、通过改变偏好进而改变行为实体互动:确定角色、面对面;虚拟互动:角色模糊的行为关系链:角色、规范、预期、秩序特殊类型的社会规范:法律博弈论:相互间有利益矛盾社会人际互动必须面对的两个基本问题:①协调的问题(预测对方行为)本质:信息②合作的问题(监督不完全、利益不一致)本质:激励如何使人说真话,如何使人不偷懒二、人际互动社会现象有关人行为的假设(社会学):人都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一般的约束条件:①人的偏好②资本③社会规范④信息社会资本:特定社会活动网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合作水平影响人际信任(人际关系性)的重要变量:①互动的次数②互动环境的稳定性③信息的传输速度(失信行为传播速度)④奖惩制度(失信的受害者可能性,惩罚被害者)⑤财产所有制的性质和状况⑥中介组织的性质和状况日常权威定义:在社会互动中,一个人的社会重要性被他人认可的程度与方式日常权威的大小:一个人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接到社会资源价值的大小中国人情社会:1.重情轻理(人情主要建立在血缘、姻缘、及其外推的基础上)在中国情与理不是对立关系,理在情中。不近人情比不讲理更可怕。2.以人情分成亲疏远近。这种亲疏远近构成人情关系的差序主义3.人情关系可以根据时间、地点、事件重新定义4.有人情建立的关系网提示我们在跟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时刻考虑和他人的关系,以决定人情是否施与和施与他人的程度和范围是多少。人情和制度在中国社会运行的基本准则:1.人情是每个人做事的最终依据(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商量的,对人的判定可视人情亲密程度而变通。2.制度对人情的约束是有针对性的,所以它的作用是局部的,具体的;而人情是整体的,全局的,人们总要顾全大局,照顾整体(是非真伪,诚实与否不是唯一重要的,合适、恰当、识相很重要)3.制度与人情不是矛盾体,更多的是融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没有统一不变的规则,感情用事或者一味坚持原则,都是对平衡、和谐关系的破坏。任何固定制度办事的人被看成是没有人情味的人。在中国,人情和制度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彼此可以相安无事的动态平衡。四、制度政策功能分析框架功能的分类:最主要的是对隐、负功能的分析(默顿特指的)隐功能:有目的行动的非预期后果自我实现的预言或预期(默顿重点分析)解释我们普遍存在的歧视和区别对待的现象。定义:一个(似是而非的)虚假的预言或预期(从事后来看),由于被大多数人信以为真并因此采取行动,最后虚假的预言变成了现实。其中划线部分包含了命题存在的条件:三点+有关的制度要么缺失,要么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①互动环境的客观因素②我们对这个客观因素的主观评价(举例:恐慌银行倒闭,大家都去取钱,结果银行真的倒闭;觉得自己考不好,焦虑,不花时间,最后真的考不好)自我失败的预言或预期定义:现实没有按照预言的方向发展,最终预言落空。受互动环境客观因素,主观影响个人型:老师说王小狗笨,另一个老师说他聪明,通过自己的努力成绩由最后一名到前茅。社会型:猪的价格降低,养猪的人少了。坚持养猪,遇到禽流感,大赚一笔。后一年,养猪的人增多,价格又降低……在现实社会中,影响一个人行为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制度的要件:(制度分析的要素)主体的身份与资格(传统社会:血缘、地缘,跟自己的努力无关;现代社会:契约)信息和知识(有了分工就有了信息不对称。现代社会信息的传播、分布加快:技术的变化、创新;制度。学而优则仕。)激励或利益(公开讲假话,私下吐真言)制度和政策的实施方式(自我实施(知道偷盗不好而不去偷盗)、双边实施(甲乙双方立合同,违反就终止合同)、第三方实施(公正人、强制性的第三方))举例:①禁止烟草商在电视媒体上做广告烟草商没有积极性开发、研究新的香烟品种(低焦油、低尼古丁)②文物保护90年代,浙江嘉兴,有个青年人爱好收集古董。第一次上交古董,获利、名望;第二次上交,没了,产生心理落差,公民应尽的义务。尊重现行的制度。开会隐功能:①让私底下解决的问题公开化②让解决问题的方法合法化③分担风险和责任(隐功能)④人情交换、公款消费/旅游婚礼:①人情交换(隐)②集会看表演(显)③炫耀性消费,广告告之④对婚姻本身的承诺担保①Be判断:能根据经验来证实②事实判断:根据事实情况③应该/规范判断:反映了人的价值观、偏好。这个判断不能证实也不能质问。应该判断要建立在事实判断上。例:喜欢喵喵叫的狗三、社会复杂性的原因及其简化的手段和机制组织组织是社会群体的一个子类社会群体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人与人之间要有互动互动具有规范、约束人们存在某种程度的归属感或认同感社会群体的分类:①内群体(血缘、姻缘、亲朋好友)、外群体②所属群体、参考群体(对你个人的认知、态度、价值观有重要影响的群体)③初级群体(不存在成员资格、成员替代的问题)、次级群体(契约约定的,比如企业追求利润)组织:1.任何组织都有明确的目标2.有一个比较分明的等级体系3.有比较健全的规章制度,有约束、激励机制4.一个相对比较完整信息系统,承担着信息功能组织的分类:①企业②政府③社团组织(宗教、行业协会等)④中介组织(收集信息,弥补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促使人们交易、合作)(婚姻介绍所、银行等)社会变得复杂了,但是我们找到了简化社会复杂性的机制和手段(比如送红包的金额)组织的功能:简化社会复杂性的重要机制和手段具体来看体现在:重复互动的载体。(陌生人之间的互动;组织当中的成员是重复互动的;组织相对于个人,难消失;存在长期合作)核心的功能:信誉的载体(个人利益的满足必须建立在组织价值实现的基础上,而组织价值的实现程度依赖于组织的信誉高度)(路边的炸得形状、口味一样的炸鸡腿和肯德基麦当劳,价值不同)(连带责任,一颗老鼠屎,毁了一锅汤)(①企业要有真正的所有者;②企业要有进出的自由(员工优胜劣汰);③信息功能。(有了企业,信息的手机成本大大减少,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增快。汇总了所有企业成员的信誉。通过组织来了解个人。提供组织成员的关键性行为信息)④要有竞争政府:多种角色集于一身,具体表现为①一权独大:直接或间接地掌握了很多重要的社会资源。社会互动或社会交易的重要参与者②互动或交易的裁判③游戏规则的制定者1.从市场的视野看政府:人格化交易(面对面、现货交易),根据个人信誉起作用。名义上的权利少于真实的权利(税收不上来)。相比于传统社会,现代社会,政府的权利越来越大2.从法治的视野看政府:①民主制度早于法制制度②法制之间形成了有机的联系,相互补充。法律之间没有矛盾③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①约束政府②通过程序法来约束执法者③治理老百姓受法治约束的政府是一个有限的政府,同时也是一个有效/强政府反命题:不受法治约束的政府是一个无限的政府,同时也是一个无效/弱政府信息与行为信息的维度:制度对信息在人群当中的分布和信息结构的影响信息的重要性如何被人们发现:在社会科学中,信息发展的简史:争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谁优谁劣?”哈耶克(英)有一篇文章《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是信息研究的里程碑文章。两类:普遍的规律性的知识、特定时空下的知识(分散在不同人群当中)有效有机结合起来信息通过影响人的预期进而影响人的行为1.非对称信息的概念及分类①事前信息不对称(互动或交易开始前就存在的;隐藏的信息;逆向选择,优汰劣胜);②事后信息不对称(某种特定行为造成的后果;隐藏的行为;败德行为)非对称信息的普遍性事前的非对称信息:保险公司投保肝癌险事后的非对称信息:冰箱买回去坏了低度社会化:把人看作是原子个体,没有考虑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对人的影响考虑进去适度社会化:社会力量与个人自由适当地结合起来过度社会化:没有考虑到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性和个性化。遗传、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个人的经历、文化的影响社会化实际上通过角色扮演来习得有关角色的规范社会化的具体内容:人为什么能社会化?人相比于动物具有很强的生存依赖性人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只是储存能力。模仿、创造、发展能力。人是一种制造工具的动物人是一种会用符号的动物:面部表情、身体姿势,书面语言,口语社会化的分类:人是终生社会化的。人们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分类:1.基本社会化:从出生到成家立业解决自我(一个人主观上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发展的问题库利,符号互动论(对互动行为意义的理解)的代表人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书中核心概念“镜中我”。(人们之间相互评价)自我不是凭空产生的。他人的评价像一面镜子一样映射我的形象。①参考群体、重要他人对你的评价②你对这个评价的反思③通过反思获得的某种情感(自豪、沮丧……)。库利的思想:个体和社会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出题“人是一个理性的动物、评价性动物”讲的就是关于镜中我的概念乔治·米德,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理解人的社会行动、自我意识都是要借助符号的。符号包括:①面部表情、身体姿势②口头语言③书面文字。在他的讲课笔记中,学生整理起来的书《心灵自我与社会》。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通过人类的精神失常来研究。《人格假说》。人本质上是一个非理性的存在物。文明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本能不断被压抑、不断被升华的过程本我(人的本能和原始的冲动,追寻快乐的原则)、自我(本我的代理人,遵循理性、现实的原则)、超我(理想、道德的原则)成人社会化:从成家立业到死亡婚姻家庭社会化:职业社会化:职业是一个人与社会联系的主要纽带,综合地反映了一个人的地位。人们给予的荣誉、声誉评价老年社会化:行动能力、认知能力丧失社会学更加重视基本社会化,认为更加具有决定性。再社会化:改变以往社会化的某些结果;带有强制性;希望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产生效益(少管所、军队)社会复杂性的原因及其简化手段社会是由无数人际关系有机地组成的。互动主体个人意识的复杂性:①个人意识的偶然性和多变性(包括两层含义: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意识对象认识或判断不同;在不同的时间,同一个人对同一个意识对象判断也可能存在差异。)②个人意识的复杂性体现在多值性(数理概念:一个概念和它的相反概念相互之间空集,没有交集,是或否;辩证概念:一个概念和它相反概念之间可能存在交集,多元的)③个人意识具有封闭性(个人意识的运转是封闭在大脑中的)主体个人(意识)的复杂性→人际互动关系复杂性→社会复杂性简化社会复杂性机制和手段:①语言文字和传媒机制-减少了互动中的记忆问题②社会规范③基于信任和信誉④组织和有关的生产管理技术五、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由于个人能力、机会差异,造成了获得稀缺资源种类、数量的差异。本质:社会成员在享受社会资源的数量、种类不同一、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同质→异质逐步分化成单一的功能由不同角色来担任。水平分层:承担多种功能的逐步分化成单一的功能,由不同角色来担任垂直分层:有用性、稀缺性相对稀缺性:权力、地位经济、社会文化、政治领域的不平等(马克思·韦伯)*马克思·韦伯三维一体的社会分层标准:财富(市场处境)、声望(一个人从其他人那里获得的尊重、评价、荣誉)(教育、职业、家族影响声望)、权力(社会经济地位:收入、教育、职业)功能主义的解释:社会必须要把不同的人分配到不同的岗位上去。不同的人在社会重要性、工作难易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社会分层的标准利:财富市场中相互促进(经济地位)名:声望教育职业(社会地位)权:权力(地位的一致性)社会经济地位由收入、教育、职业加权后得出社会流动动态的角度来反映人的社会不平等性定义:个体或群体从一种社会地位到另一种社会地位的转变。分类:①垂直的社会流动(地位高低发生变化,纵向)和水平的社会流动(地位相当的职位流动);②代内的流动(一个人在他一生当中社会地位的变化,最初的职业与最后的职业的比较,以职业来衡量)和代际的流动(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的社会地位,以上一代的父亲作为标准,以职业来衡量);③结构性的流动(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引起的大规模流动)和非结构性的/自由的流动(社会结构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正常的社会流动)影响社会流动的决定因素:1.个人因素:先赋性、自致性(市场定价、个人努力)2.社会因素:社会本身的地位的多少、社会的经济状况(社会开放、封闭;弹性、刚性;先赋、自致;社会的经济状况)封闭/传统的社会:金字塔型流动性较差大多数的社会资源被一小部分人持有理想的社会:橄榄型/菱形大多数人是中产阶级现在的社会:倒丁字型或类比成马拉松跑步结束时的方阵,不同群体没有很好地协商和分配机制(不考,帮助理解)产权和人权同时平等是不可兼得的。大多数社会是混合型的。极端的社会(毛泽东时期)产权基本平等,人权不平等;西方发达国家人权基本平等,产权不平等。事实的平等:人的平等:需求(偏好)、供给(天赋、能力、努力、资产…)四种平等观:1.人和人在偏好、能力上相似,偏好排序相似,不同偏好所占权重相似2.人们偏好相似,能力不同3.人们能力相似,偏好不同4.人们在能力和偏好上都是不相等的越轨行为和社会控制社会控制E·ARoss罗斯《社会控制》越轨行为: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规范的性质:在规范性控制系列中,规范具有不同的地位作用。规范可以规定某一种行为,禁止/限制/赞许/许可。规范被群体和社会赞成的程度不同收税制度规范所获得的情感和道德的支持程度有所不同与规范相关的控制的社会结构有所不同监督执行这种规范的社会机构不同规范所要求的遵从方式不同不折不扣的执行、很大运作空间不同规范的弹性程度不同社会控制:狭义:对越轨行为的禁止、惩罚广义:正面的引导,反面的禁止罗斯:人具有慈善心、同情心、公平正义感能够造成人性当中的自然秩序。社会控制的分类:内在(自我实施的社会规范,成本低、效率高)、外在(正式的、非正式的)完整的社会控制形态:行为标准、实现社会规范的必要手段和措施、相应的组织/群体监督社会规范的执行情况越轨行为分为:(书上没有)非遵从行为:①非遵从者公开宣称自己的不同意见,不想隐瞒/隐藏自己的背离社会规范的行为;②非遵从者对社会规范的合法性提出了挑战;③还提出了替代性的社会规范;④非遵从行为往往满足某些特定群体的利益违规行为:①偷偷摸摸(闯红绿灯、随地大小便);②对现有社会规范的合法性没有提出挑战;③没有;④大多数在于满足违规者的私人追求利益越轨行为具有相对性越轨行为功能:负功能:社会稳定;正功能:创新社会失范论涂尔干:1.没有社会规范2.有社会规范,行为有标准,标准不同且有矛盾和冲突默顿:对社会行为的标准人们没有一致的社会规范。社会认可的、正统的目标和价值;引导我们关注越轨行为的社会结构上的根源。越轨行为是个体对所处环境做出的自然反应,对社会所认可的目标与实现他们的合法的手段之间的紧张关系,区别出五种关系:书P214社会越来越富裕,为何越轨行为越来越多?通过强调人越来越大的抱负,另一方面,人们之间持久的不平等具有反差。一个人的相对剥夺感越来越强烈。五种行为:①遵从②创新③形式主义④隐退⑤反叛默顿认为唯一一种非越轨行为:遵从冲突标签论冲突论:这种社会越轨行为最终产生的原因是不同群体之间权利的不平等:有权者制定的正统社会规范反映有权者的社会利益;满足这种社会规范,无权者往往手段资源稀缺,有权者和无权者这件存在巨大差异。(不同群体的不同社会规范导致)标签论:越轨行为是社会互动的产物,是社会建构起来的。贴上越轨标签的行为就是越轨行为。关注的是越轨行为的形成。标签贴上后,影响其他人对你的评价,还会对被标签者的自我意识产生影响(自我预言)。标签者往往是有权有势的人,而被标签者往往是无权无势的人。定义:越轨行为是社会互动的产物六、补充社会学四大理论:功能论(宏观)冲突论(宏观)交换论(微观)符号互动论(微观)宏观:结构、组成部分微观:个人行为出发功能论社会的本质:冲突、变迁改革的推动者和执行者是政府(非革命),矛盾对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损失有补偿机制,绝对利益的补偿意识形态的约束只是和信息的约束考点:社会对人的影响→社会规范对人的影响定义、种类、基本功能特殊社会规范和一般社会规范的区别与联系人际互动社会现象台前/后日常权威(定义)中国特点(人情社会)主要特征人情与制度间运行的法则社会复杂性的原因及其简化的手段和机制人际关系、个人意识的多变、多值、封闭双重复杂性信任的分类制度政策默认的功能分析框架制度分析的要素:人的社会化第一节人的社会化的涵义及意义(1)含义: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的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2)类型: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继续)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再社会化。(3)社会化的社会机构:所谓社会化的社会机构,是指承担着社会化任务或者发挥着社会化功能的各种社会机构或社会环境。这里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和社区等。(4)意义:社会化是人格培养、文化传承和社会结构延续的必要途径,因此是社会良心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机制。在社会化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一)社会化概述(1)社会化的定义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始终的长期过程。(2)社会化在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作用社会化在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个人生来只是自然人、生物人,而不是社会人,他没有社会观念和社会技能,但同时人又必须生活在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不同于自然环境,它是一个人造的世界,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因此,个人只有接受社会化,才能适应社会,在社会环境中生存,同时参与创造社会;而社会也必须由经过社会化的合格的社会成员组成,才能维持正常的运行。1.从个人方面分析A.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B.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2.从社会方面分析社会化是人类社会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没有具备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社会就不能维持正常运行;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其一致性,共同的社会目标也就无法实现;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3)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社会学对于社会化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角度,即文化的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1.从文化角度对社会化的研究,把社会化看做是文化延续和传递的过程,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这种角度受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属于社会学的文化学派。2.从个性发展角度对社会化的研究,认为社会化就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具有个性的人。这个角度受到心理学的影响,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立场3.从社会结构角度研究社会化,就是重视人与社会关系中的社会方面,认为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角色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同时学会如何顺利地完成角色义务。社会化的功能在于维系和发展社会结构。随着广义社会化研究的开展,以上三种研究角度有走向融合的趋势。(4)社会化类型:1.初始社会化初级社会化发生在生命早期,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初级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2.预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是指一种在过程中学习未来所要扮演的角色的社会化形式。预期社会化大量发生在青年时期。3.发展社会化发展社会化是在初始社会化为基础上,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亦称继续社会化4.逆向社会化逆向社会化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过程。5.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二)社会化的生物基础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特征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类特有的生物素质,社会化的活动就无法进行,其内容也无法被接受,个体社会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经由生物进化和人类长期劳动实践而形成的高度发达的大脑是人类独有的财富,正是这种在容量和结构上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大脑,使得人类具备了接受社会化的一切潜能。这些潜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具有思维能力人类不仅具有一般的生物本能,而且作为高度发展的有机体,人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大脑的思维能力是人能接受社会化的主要生理条件之一。(2)人具有语言能力语言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表象、概念和思维的外部表现,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们借助语言文字学习知识,传达信息,交流思想,借助语言与他人沟通合作,参与社会生活。(3)人具有学习能力在学习能力上,人与一般动物不同。动物的学习只限于感性领域,只能模仿不能创新。而人能在感性经验和抽象思维两个领域内进行学习,把外界的信息自觉转化为自己的观念和技能,并在有目的的学习基础上不断创新。(4)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人从婴幼儿到青少年阶段,有一个较长的生理上不能自理、智力上尚未成熟、生活上不能独立的时期,必须依赖于父母或他人。这一方面决定了个人自出生以来就必须在社会环境中生存,学习社会文化,适应并参与社会生活;另一方面,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也使得个体接受全面、复杂的社会化成为可能。此外,由于长期不得不依赖他人,所以可以培养个体的权威意识,这种意识也是顺利进行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三)社会化的社会机构所谓社会化的社会机构,是指承担着社会化任务或者发挥着社会化功能的各种社会机构或社会环境。这里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和社区等。(1)家庭家庭是个体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的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它培养了儿童的感情和爱,并且借助于父母的权威,使得早期社会化非常有效。(2)学校随着儿童和青少年年龄的增长,学校和教师的影响逐渐成为他们社会化中最重要的因素。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它为学生接受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化教育提供了条件。同时,学生在这里将面对次级群体中的权威,遵守带有强制性的行为准则,并学会过一种群体生活。(3)工作单位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在工作单位中,个人学习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学会扮演职业活动中的各种角色,掌握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技巧。同时,工作单位也提供了一个检验家庭和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4)同龄群体所谓同龄群体,是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等方面都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它是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同龄群体中的规范和价值往往成为个人的重要参照系。在同龄群体中,个人学会平等地与他人交往,学会扮演多种角色,并培养独立精神。同龄群体是个人认识、了解和适应社会的重要渠道。(5)大众传播媒介所谓大众传播媒介是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书籍、杂志等等。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达,它在向人们宣传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引导着人们的社会态度、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等许多方面。(6)社区社区是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它通过现实的社会生活,在许多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许多方面,增进个人对于社会的了解,促进个性的成长。社会化的意义由于社会化关系到个体人格的健全和完善,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社会结构的维系和发展,不言而喻,它对于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1)社会化是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自己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没有社会化的人就没有社会,没有那些具备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社会就不可能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2)文化具有完善个体人格、维系社会共同体、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功能,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而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通过社会化来实现的,离开社会化,就谈不上社会团结和社会进步。社会化是人格培养、文化传承和社会结构延续的必要途径,因此是社会良心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机制。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与内容人的社会化的过程(1)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2.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学会理解他人对角色的期待并按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能力)3.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强调人格形成中的生物因素,特别是行的因素)4.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人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某种心理问题,都要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特定社会要求做出回应)(2)生命历程理论:基本思想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做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3)社会化的生命周期1.儿童期,初始社会化2.青年期,预期社会化,“自我认同”问题(埃里克森)3.成年期,初始社会化基础上的继续社会化或发展社会化4.老年期,“59岁现象”(4)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1.早期社会化的困境:早期包括儿童期和青年期,青少年身心不成熟,易受外界影响,同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关系2.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一是无效的文化传递(上一代文化知识和规范因故未能传达给下代,显著后果,反社会人格)二是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社会化过程中使个体处于不利地位,如户籍)3.代差(社会的不同世代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间出现差异、隔阂,甚至冲突)(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1)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库利最早将“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他认为自我和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他将自我意识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A.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B.在作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C.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作出下一步反应。2.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A.米德将自我分成“主我”和“客我”两部分。“主我”是能动的部分,为人格发展提供动力。“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他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觉得行为的能力。B.米德将社会过程分为三个阶段:B1.模仿阶段:简单理解和模仿父母的动作,自我意识很弱。B2.嬉戏阶段:扮演特定、重要的角色。B3.博弈阶段:“客我”的范围已经覆盖了整个社会。3.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强调人格形成中的生物因素,“无意识”驱动人格发展)A.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A1.本我受本能驱动,遵循快乐原则;A2.自我遵循的是现实的原则;A3.超我遵循的是完美的原则;B.人格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B1.口腔期(0岁~1岁)B2.肛门期(1岁~3岁)B3.性器期(3岁~6岁)B4.潜伏期(7岁~青春期)B5.两性期(青春期以后)人格在前三个时期已经确定。4.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人在成长的各个阶段都会遇到某种心理问题,都要对社会环境提出的要求做出反应。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出现“认同危机”。给以后的社会化过程留下隐患。A.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时期,0岁~1岁)B.自主与羞怯(幼儿时期,2岁~3岁)C.主动与内疚(学前时期,4岁~5岁)D.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时期,6岁~11岁)E.认同与角色混淆(青少年时期)F.亲密与孤独感(青年期或成年早期)G.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H.完善与绝望(成熟期或老年期)(2)生命历程理论兴起于20世纪初,在60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基本思想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做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在考察宏观的社会结构与个体的生命历程之间的关系时,有以下四个要点: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生命的相关性。生命的时间安排。人的能动性。(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1)儿童期,初始社会化(2)青年期,预期社会化,“自我认同”问题(埃里克森)(3)成年期,初始社会化基础上的继续社会化或发展社会化(4)老年期,“59岁现象”(三)社会化过程划分要点年限或时间界限。不同年龄段上的人具有的个性发展或心理发展特征。不同阶段个人所要达到的目标。为达到不同阶段的社会化目标所采用或接受的方式方法。不同阶段,社会化任务的主要执行者或承担者。(6)在社会化的每个阶段,实际上都有两种发展的可能性,或是正常的发展,或是非正常的发展。(四)当前我国转型社会中的社会化问题当前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转型给社会化造成重大影响的关键在于,转型社会中所发生的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等的变化,必然带来人们新旧观念上的冲突,造成人们价值观念上的多元性和模糊性,导致在行为选择上出现无所适从或随心所欲的倾向,从而妨碍个人社会化的进程,导致各种社会化问题。(1)早期社会化的困境早期社会化主要是指从幼儿时期到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阶段,这一阶段的社会化对于一个人的一生具有很大影响。而转型时期的种种社会变化,导致了早期社会化的困境。早期社会化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社会化主体不成熟,二是社会化执行者的多样性。这样就要求,一方面社会能够提供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另一方面,社会应当提供令人信服的权威形象。但是,在社会转型期,这两点都很难做到,以至于早期社会化的主体无所适从,只好凭感觉和好奇心行事,造成角色冲突,无法实现自我认同。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帮助儿童和青少年走出早期社会化的困境。(2)社会失范与再社会化问题社会失范指社会规范在某些方面和程度上的模糊、混乱和趋于多元化的现象。在社会转型期,由于分化与整合不能完全同步,价值规范的更新转换难以完全协调,势必造成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失范。社会失范使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无所遵循、无所适从,因而是转型期影响社会化的障碍因素。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而言,社会失范容易导致青少年的各种越轨甚至犯罪行为,从而产生再社会化问题,也就是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问题。所谓“再社会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是指在生活急剧转变中,一个人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而适应另一种对他(她)来说全新的生活方式的过程,这种过程可以是自愿的,也可以是被迫的。狭义的理解则是专指强制性的教化过程,这里主要是指对青少年的强制教化,但是,对青少年的再社会化应以教育、挽救为主。(3)社会变迁与成人的继续社会化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的社会变迁。这种社会变迁过程不仅对青少年的社会化造成了种种不利影响,而且提出了成年人的继续社会化问题,也就是不断学习、不断适应社会的问题。换句话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成年人也面临着自身的现代化问题。成人的继续社会化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早期社会化相对,属于广义的社会化研究范畴,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社会学家英克尔斯通过研究,证明了成人继续社会化的可能性。他认为,只要生活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人们的人格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同时,他还提出了一个现代人所应具有的14项特征。在促进成人的继续社会化方面,教育和职业的改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代差问题转型社会对于社会化的影响也在两代人之间的代际互动和代际文化传递活动中表现出来,这就是代差(旧译“代沟”)问题。所谓代差,在狭义上是指父母与子女两代人之间的差别;在广义上是指社会中年轻一代与年老一代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别。在社会学意义上,代差反映的是在两代人生活的这个时代里,整个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速度和程度,同时也反映了两代人在社会化阶段、社会化内容和社会化速度等方面的差异。在社会转型时期,代差问题尤为突出,首先必须高度重视它的客观存在;其次应对代差的性质做具体分析;最后,我们应当适当处理代差问题,注意增强代际沟通和理解,促进共识,化解家庭矛盾和社会冲突。人的社会化的内容

1.政治社会化: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2.道德社会化(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5-8岁,他律阶段,8,9—自律阶段科尔伯格:前习惯层次(避罚服从取向,工具相对主义)习惯层次(乖娃娃取向,法律和法令趋向)候习惯层次(社会契约的条文取向,普遍道德伦理取向)3.性别角色社会化4.再社会化(一)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大体上,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完美的自我观念个性又称人格,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指个人具有的稳定的、综合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基本的精神面貌。它包括两个方面,即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一定的遗传或生理素质和一定的社会条件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实现的,是社会化的产物。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其形成、发展水平的标志是自我。自我也称自我观念或自我意识,它是个体对自己存在及存在状况的觉察,是自己对于属于自己的人的特征及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其中包括了自我评价、自我感觉、自尊心、自信心等一系列涉及认识自己的内心活动。培养人的完美的自我观念,就是要人们把对自己的认识与社会规范协调一致,使人们在经历了社会化的过程之后,从外在行为到内心世界都尽可能地合乎社会需要。(2)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社会化研究的文化角度认为,社会化就是社会文化的传递过程,“社会人”不过是掌握了社会和群体的行为方式,并将社会文化的主要内容内在化了的人。按照这种观点,社会化的内容就是个人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社会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两大部分。人们通过社会化接受价值体系,可以确定行为的目标和行为的方式。通过社会化而使人们接受社会规范,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此外,社会文化的内化对于社会来说,意义更为深远,它使文化得以继承、传递和延续。(3)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最终结果总要体现在个人对社会角色的扮演上,社会化过程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角色学习又必须以基本生活技能和某些专门技能的掌握为基础。未成年人必须首先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专门技能。成年人除不断深化专业技能外,也需要不断发展基本生活的技能,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同时,角色学习也包括了在社会化不同阶段对于不同角色的理解和把握。(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四个方面。(1)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作用:从个体角度讲,培养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从社会角度讲,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道德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作用:动员、整合和控制;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团结。(三)(精编版)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学习、道德规范的学习和角色扮演的学习三大方面。社会角色(1)定义: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2)类型: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获得角色方式);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承担角色时的心理状态);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社会角色的规范化程度);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社会角色追求的目标)(3)扮演过程:角色确定、角色表现、角色建构。(4)社会角色的失调角色冲突:在社会角色扮演中,角色间或角色内容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角色不清:社会大众或角色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除,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角色中断:一个人前后相继承担的两种角色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角色失败: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停止表演,或者虽未退出角色,但已困难重重。(一是角色承担者不得不半途退出角色,二是虽然还处于某种角色位置,但已证明是失败的)协调原则:在特定情境中,从属角色应服从主导角色或以主导角色为主;根据社会主流价值观,权衡不同角色的价值合理性程度;规避损害公共利益的角色。(一)社会角色理论的四个来源(1)美国芝加哥学派——最早系统地运用了这个概念,旨在说明人们的交往中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2)人类学家林顿——是角色理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林顿认为,角色可以定义为: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的一组规范。(3)完形主义心理学——使用角色概念旨在强调人类的一切心理过程都是通过整合模式的发现与创造而形成的,根据完形主义创造的涵义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4)社会戏剧论——认为角色和角色扮演的概念有助于将人际关系的个人系统置于有意识状态,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在扮演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角色。(二)社会角色的基本定义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全力、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三)角色集社会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角色集。角色集包括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多种角色集于一人身上,这强调的是个人内在的角色关系;另一种情况是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这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四)社会角色的类型(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根据获得社会角色的方式上所做的区分)1.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2.自致角色,亦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2)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根据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所做的区分)1.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2.不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3)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从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上所做的区分)1.规定性角色指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即此种角色的权利与义务,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2.开放性角色,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4)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从社会角色追求的目标上所做的区分)1.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行为的价值就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2.表现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五)社会角色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