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高考重点内容复习提纲(古代部分)_第1页
2023届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高考重点内容复习提纲(古代部分)_第2页
2023届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高考重点内容复习提纲(古代部分)_第3页
2023届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高考重点内容复习提纲(古代部分)_第4页
2023届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高考重点内容复习提纲(古代部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三历史总复习高考重点内容复习提纲

一、古代部分

古代中国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商朝的政治制度是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地方)和外服(除商王直接统治

以外的地方)制度。夏商的政治特点是王权具有神秘的色彩。

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有:

(1)分封制

①含义: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②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③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

臣和先代贵族(同姓亲族

是分封的主体),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

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诸侯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

派赋役。初期封国:齐、鲁、燕、卫、宋、晋等。

④作用: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

发,扩大了疆域;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社

会等级序列。

⑤局限:诸侯国拥有较大的独立性,诸侯王权力过大,容易发展成地方割

据势力。

⑥瓦解:生产力发展,诸侯国的相对独立性,实力增强,分封制逐渐被破

坏。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国推行县制,秦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

制。

(2)宗法制

①渊源: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②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

继承上的矛盾。

③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一种制度。

④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

⑤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

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内涵仍

体现在今天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3)礼乐制度: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

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浓厚部族血缘色彩;神权

与王权相结合;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指全国的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

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

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是由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决定的。

(2)皇帝制度:“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权

力高度集中。

(3)中央官制一一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

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九卿是三公以下的许多

重要的官员。

(4)地方官制一一郡县制: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

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在地方分郡县两级,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郡县

的长官(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

权,巩固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

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

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

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

不断加强与完善。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①利用中外朝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中朝(内朝)由亲信近臣组成,参

与军国大事,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中枢决策机构;外朝是原来以丞相为首的三

公九卿机构,成为政务的执行机构。②设刺史监察地方。③汉初郡国并行制后

利用推恩令和附益法解决地方割据分裂问题,加强中央集权。④作用:巩固和

汉朝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一一门下省(负责审批

诏令)一一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开I)、工)作用:

三省相互牵制,相互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分割相权,加强皇

权。②唐朝地方实行道、州、县制;唐中期以后在边境重镇设节度使,最终导

致安史之乱,平叛后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宋朝:①分割相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

权和财权。②削弱地方权力。收精兵: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各地精兵强

将充实中央禁军。削实权:地方上设通判和实行文官制。制钱谷:设转运使,

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政府控制。③作用:巩固封建

统治,加强了皇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但是导致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造成了“积贫积

弱”的现象。

元朝:中央设中书省行使宰相的权力,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另设宣政院管理宗

教和西藏事务。行省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总的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

不断削弱。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①明太祖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两千

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明

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②明成祖设内阁,

(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

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最后由皇帝裁定:“批红”。)内阁

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

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康熙皇帝设南书房,议

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约。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标志

着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①目的:处理西北紧急军务。②职能:

跪奏笔录,上传下达。③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保密性强,办事快捷。

④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但是,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上,

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

从长远看,却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对比:明清之际,英国等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英国的光

荣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等),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

展。而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极大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从此,中国社

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5、选官制度的演化

6、监察制度的演化

(1)发展过程:秦代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

侯和地方高官;汉代以后,

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唐朝、元朝的御史台,明朝、清朝的都察院。

(2)评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其

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农业的起源: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南稻北粟”格局;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结构。

(1)农业的发展: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商周时期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

方式的集体耕作,春秋战国以来,个体农耕出现,铁犁牛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发展阶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农具水利灌溉基本模式

原始社刀耕火种石、骨、木

会集体劳

商周时石器锄耕(耙开沟排水、石、骨、木;动;

期耕)除草培土、青铜农具(少)经常迁徙

讴肥和治虫

春秋战“铁犁牛耕”垄作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

国(开始使用和(发达地区)渠

逐渐推广阶

段)

代田法、耦犁f一牛漕渠、白渠、个体劳

汉代铁犁牛耕普及一年一熟挽犁“井渠”(关动;

全国为主中农民创造,走向定

铁农具数量大适合干旱地居;

增,曲柄锄、区灌溉)小农经济

大镰、镂车王景治理黄

曲辕犁大运河

唐代(标志着中国立井水车、筒

传统步犁基本车

定型)

宋代稻麦轮作、水力的高转

一年两熟、筒车

一年三熟

明清风力水车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2)土地制度的演变:

历史时期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奴隶主贵族土地所有制;西周盛行,春秋时期瓦解,战

奴隶社会井田制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正式从法律上废除;瓦解原因:

(商周)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在井田之外出现大量

封建社土地私有私田。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

会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

(战国以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

来)诸侯国通过变法活动,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

土地。(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北魏

至唐中期实行均田制(土地公有制),明朝后期租佃制

盛行。

(3)古代农业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为主;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在明清时期暴露出保守性和

落后性以及封闭性。

♦小农经济

(1)形成条件: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②封建

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产生时间:春秋战国

(3)基本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分散性);②农业与家

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

女织)(稳定性);③自给自足(封闭性);④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

影响(脆弱性);⑤相对

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落后性)o

(4)影响(地位):

积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国家财政

收入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在较长时期

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消极:非常脆弱;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妨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然

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精耕细作: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生

产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劳动产量。原因及表现:①生

产工具的不断改进。②耕作技术的不断发展法。③水利设施不断完善。④农

学知识理论不断积累和推广。

♦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思想:以农为本

♦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2、手工业的发展:

(1)发展历程:①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②夏商周时期,手工

业由官府垄断。③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出现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形

态。

(2)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管理制度完善,产品不在市场上流通,

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某些部门在明清时期

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

到市场出售。

(3)主要成就:

①冶金业:青铜时代一一夏商周(如司母戊鼎);春秋时期开始冶生铁和钢;

东汉:水排(杜诗),用水力鼓风冶铁;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钢

的产量和质量都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②制瓷业:

制陶业:新石器时代彩陶、黑陶、白陶;唐三彩(美术陶制品)。

制瓷业:最早发明瓷器,东汉成熟,生产青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输往国外,唐代的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宋代出现瓷都(景

德镇)、“瓷路”;元代出现了青花瓷、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期,;明朝有

五彩瓷、斗彩瓷,清代有法琅彩、粉彩等。

③纺织业:我国是最早养蚕堞丝的国家,汉代丝绸远销欧洲I,中国获“丝国”

称号(丝绸之路);明清,丝织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南京、苏州、杭州成

为三大丝织业中心。

棉织: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棉纺织工具;元明时期,江苏松江成为全国的棉

纺织业中心;明后期,棉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明朝中后期在纺织业发达的苏州等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

工场,资本主义萌芽。

(4)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②部门不断

增加,分工越来越细。

③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④经济重心南移与手

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⑤古代手工业生产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

欧亚非。

3、商业的发展

(1)先秦时期:兴起和繁荣发展。

原始社会有物物交换;商朝出现职业商人,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春

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私商逐步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商

人社会地位提高,出现了许多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和著名都会,黄金白银成

为货币。

(2)秦汉时期:发展艰难。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

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所发展。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促进

商业的发展;两汉有丝绸之路,中外贸易也逐渐发展。(陆上丝绸之路:从长

安向西,一直到欧洲罗马帝国,主要运输丝和丝织品。海上丝绸(陶瓷)之路:

汉开辟,唐宋以来成为中外贸易重心,陶瓷出口。)

(3)唐朝:发展繁荣。

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是闻名中外的大都市;广的[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农村集市(草市)贸易发展,夜市繁荣,“市”与“坊”

分开;出现柜坊(最早银行雏形)和飞钱(汇票)。

(4)宋朝:空前繁荣。

打破坊市制,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四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城市商业发达(《清明上河图》);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

要财源;海外贸易发达,边境出现榷场。

(5)元朝:步入新高峰。

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城市,泉州被誉为

“世界第一大港”。

(6)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城镇经济繁荣,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城镇大量兴起,如苏州、四大古镇;

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性商人实

力雄厚,出现会馆、商登(晋商、徽商);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白银为主要的流通货币,货币经济占据了主要地位。

⑺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商业起源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②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草市、

夜市和晓市等③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的对外贸易发达,是古代商业的重

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④商业长期受

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商人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

占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

(1)产生:明朝中后期,江南苏杭地区一些民营手工业的纺织业中产生。

(2)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出现标志:手工工场的出现(“机房”);雇佣关系出现(“机户出资,机

工出力”“计工受值”)。

(4)发展缓慢原因:腐朽封建制度的阻碍。(根本原因)包括:①自然经济占

主导地位;②政府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③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④陈

旧落后的经济观念影响;⑤文化专制,技术革新慢。

(5)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①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中国社

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②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

稀少而微弱;③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重农抑商”政策

(1)概念: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发展的经济政策(“重本弃末”、

“强本弱末

(2)原因:①封建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②巩固封建统治。

(3)提出: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开始提倡,明清时期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

行闭关锁国政策。

(4)主要表现:①“重农”: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等。

②“抑商”: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限制经营

的范围;征收重税等。

(5)影响:①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重农抑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

封建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②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③在封

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阻碍了社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阻碍

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工业文明的潮流。

“海禁,,与“闭关锁国”

(1)概念:“海禁”:明清王朝严禁中国人出海贸易,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

进行(主要是对内的防范)。“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只准在“公

行”(广州“十三行”)中进行(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明朝以前中国

以对外开放为主,明朝中期开始海禁,清朝的时候成为一项国策。

(2)原因:根本原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具体原因是防范“外

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

(3)影响: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一定时期维

护了国家的安全,但阻碍了中外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科技进步,导致资

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中国日益封闭落后。

(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

代。(根本原因)包括: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形成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士阶层崛起,受到统治者重用。③文化

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2)主要流派:

①道家: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哲学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

源,否定“天命论”;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

面;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价:中国第一个探

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

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认为时间万物都是相对的,“齐物”(任何

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提出“消遥”的人生态度(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

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认为放弃了一切等差观念,就能获得精

神上的自由。

②儒家:

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思想:

“仁”和“礼”为核心思想。提出“为政以德”,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

刑杀(含民本思想);主张“克己复礼”,维护等级名分制度。哲学思想:“敬

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

施教”等(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文化典籍:整理《诗》、

《书》、《礼》、《易》、《乐》、《春秋》等。评价:“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

己复礼”具有保守性;在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政治

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哲学伦理观:“性善说”。道德价

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和舍生取义。

荀子: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

物主义)。政治思想:主

张“仁义”和“王道”;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

断。伦理思想:“性恶论”。

结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

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

“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

③墨家:墨子的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俭二评价:代表

了小生产者的利益,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战国

以后不再受重视。

④法家:集大成者是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

央集权;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

政治体制的需要,代表了新兴地主的利益,其学说后来成为秦代的官学。

(3)历史意义(评价):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最早的一场思想文化

解放运动;促进了当时和

后来的社会历史的发展。(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

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

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法家学说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

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初的黄老之学: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有黄帝的学说

——治身(养生),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使汉初

社会迅速恢复元气。

(1)背景: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汉初奉

行的黄老“无为”思想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

(2)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发展儒

学,主张: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君权神授”“天人

感应”③“三纲五常”。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之长。(实质上是思

想文化专制)

(3)汉武帝的尊儒措施:①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②重用儒者参政;③将儒家经典规定为教科书,兴办太学,建立地

方教育系统。

(4)评价(历史意义):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

要,巩固国家统一;从此,

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但遏制了学术

思想的自由发展。

3、宋明理学

(1)背景: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和传播,使儒学面临严峻

的挑战;②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③宋代儒学吸收

佛教、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一一理学。

(2)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程朱理学:北宋的程景页、程颐和南宋的朱熹。

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主张

“理气论”(即先有理,

后有气)和“心性论”,“理”是万物的本原;主张“格物致知”把握“理&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理学以道体为核

心,以穷理为精髓,以去人欲为存养功夫,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质,以

成圣为目标。)

影响: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理学使儒学真正摆脱了几百年来佛

教和道教的冲击,重新恢复了权威和信心,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元代,朱子学成为官学。

陆王心学:南宋的陆九渊和明朝的王阳明(王守仁)。吸取佛教禅宗思想,把

理学发展到新阶段。

陆九渊: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提出“发明本心”,求

“理”就是进行内心反省。

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

和“知行合一”。

(3)影响:宋明理学的形成,使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进程;对

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深远影响。

①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

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对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②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

影响。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相同点:目的都是维护专制统治;内容都是儒学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

“礼”的思想,都认为是世界本原是“理”;产生的影响相同。

不同点:①哲学上,前者是客观唯心,后者是主观唯心;②世界本原的具体认

识上,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陆王心学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心”就是“理”;③把握理的途径上,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陆王心学

主张进行内心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4、明清之际儒学思想

(1)背景:①经济上(根本),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②政

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社会矛盾激化;③思想文化上,文化:理学僵化,

文化专制禁锢思想,纲常礼教扼杀人性;④对外上,西学东渐,西方自然科学

传入中国,开阔人们的眼界。

(2)实质:是对儒学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3)代表人物及主张:

李贽:明后期的“异端”思想家(“离经叛道”),著作有《焚书》、《藏书》。

主张: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打破对孔子的迷信,揭露道学家

的虚伪;②批判“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个性发展;③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

传统的观念,还赞扬农民起义,倡男女平等。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

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黄宗羲:①抨击君主专制,“君主乃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主张“工商皆本二著有《明夷待访录》。

顾炎武:①主张限制君权;②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后人概括

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主张“经世致用”。著有《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①反对“天下王土”,主张耕者有其田;②哲学上,主张物质是第一

性,宇宙万物是由物质性的''气”构成,理在气中。(唯物主义思想)

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共同主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

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思想上,主张提倡务

实学风和行为,“经世致用为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建具有时代色彩的新思

想体系。

(4)影响: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冲击,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

的时代要求,具有思想解放的历史进步作用;②对儒学的继承与批判,促使我

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③但这种批判思想仍属

于封建儒家思想的范畴,未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能推动社会的转型。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评与欧洲启蒙运动比较

明末清初的思想批判欧洲的启蒙运动

政治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

条件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

迅速壮大。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缓慢,受到封建欧洲重商主义和殖民掠夺政策加

条件制度束缚。.速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

思想明清之际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八欧洲的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

条件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使中国封建传迅速传播,为启蒙运动奠定基础。

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

性质本质上仍属于封建思想的范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运动

地位没有成为当时思想的主流思想是17、18世纪欧洲的主流思想

内容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批判封建制度,并为资本主义设

重实际,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未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

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的理论体系。

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影响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

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命,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

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推动中本主义社会转变,对后来亚洲的

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民族民主运动也起了鼓舞作用。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①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②大一统思想,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

建设;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

问题的解决;⑥“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

和人格,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它宣扬的封

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明显;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

应抛弃。

♦儒家思想的现代影响: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

的象征。儒家思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

♦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3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

造纸术:西汉有最早的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原料易得、便于书写、容

易携带保存),人称“蔡侯纸”。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有利于教育的

普及和发展。

印刷术:随扈时已有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

刷术,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文化的传播。

火药: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已经掌握了配方,唐末开始运用于军事,北宋广泛

运用于军事。推动世界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

指南针:战国有司南,北宋指南针运用于航海。促进了远洋航行,在地理大发

现中起重要作用。

♦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造纸术传入欧洲后,促进了其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

进步;火药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很大的作用,使封建骑士阶层日益衰

弱;指南针为地理大发现创造了重要的条件。这些因素在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

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

效果说明了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作用的发挥。(根本原因)

(2)数学:

东汉《九章算术》采用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

著作,标志着我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南朝的祖冲之

的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一千年。

(3)天文历法:

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慧星的记录;《甘石星经》中《石

氏星表》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创制了浑仪(东汉的张衡,其地动仪早

欧洲一千多年)、简仪等天文观测仪器,唐朝的僧一行世界首次实测子午线长

度。夏朝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干支纪日法);元朝的郭

守敬编订《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4)农学:

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

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元代的《农桑辑要》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农

书,元代王祯的《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明代徐光启的《农政

全书》不仅达到传统农学顶峰,还吸收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徐光启被誉为“中

国近代科学先驱”。

(5)医学:

扁鹊提出四诊法(望、闻、问、切)成为中国中医传统的诊病法;《黄帝内径》

(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

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誉为“万世宝典”;东汉华佗除创制五

禽戏外,还发明了麻沸散,开创世界医学史上全身麻醉之先河;《唐本草》是

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著有《千金方》;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

方药物巨典”。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特点:实用性,经验性,未形成系统理论。

♦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①政治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经济上,农耕经济高

度繁荣(根因);③文化上,东西方交流,各民族融合;④科学家个人努力和

古代人民积累的丰富经验。

♦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16世纪以后,中国为什么没能产生近代科

学?)

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具体原因:①政治上,君主专制高度强化;②经

济上,小农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政策的阻碍;③文化上,八股取士,文化专

制,禁锢思想。④4、外交上,闭关锁国;⑤自身存在的缺陷:重经验轻实验,

重实用轻理论。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1)汉字:

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图画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最早成熟文字;小篆是最

早全国统一的文字;演变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

趋势由繁到简。

(2)书法: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兼具审美功能与实

用功能。小篆的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空间分割均衡

与对称;代表有:李斯。隶书的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

形状。楷书的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实用价值高;代表魏晋的钟繇、王羲

之,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草书的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

纵情,审美价值高;代表有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代的张旭、怀素。行书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代表王羲之、

颜真卿,北宋的苏轼,元代的赵孟明代的文征明。

(3)绘画:

魏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隋唐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中

国最早的山水画),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画圣)的《天王送子图》、

《孔子象》“吴带当风”;两宋画学兴起,风俗画是最大亮点,张择端的《清明

上河图》(时代背景一一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元明清文人画

成就最为突出,王冕的《墨梅图》、郑板桥的《墨兰图》。

(4)文学成就:

①先秦: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楚

辞体代表是屈原的《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②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司马相如

《的子虚赋》、《上林赋》张衡的《二京赋》。

③唐诗:

初唐的王勃、陈子昂;盛唐高适、岑参(边塞诗),孟浩然、王维(山水诗),

李白(“诗仙”浪

漫主义)、杜甫(“诗圣”,现实主义的“诗史”);中唐的白居易(讽喻

诗)。

(繁荣原因:a.国家统一、强盛;b.中外、民族间交流频繁;c.开明、兼容的

文化政策;d.科举制“以

诗取士二)

④宋词:

特点是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婉约派的柳永《雨霖铃》、李清照《声

声慢》;豪放派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

弃疾、陆游。

(流行原因:a.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词”适应市井生活需要;

b.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使人们的感情更加丰富;c.“长短句”更能灵活地

表达情感。)

⑤元曲:

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秋思》。(兴起于宋代民间的散曲,到元代进入创

作的繁荣阶段,因而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

阶层的壮大;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

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

⑥明清小说:

背景:a.经济上,商品经济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b.

政治上,封建君主制度进一步强化;c.印刷术的不断完善和社会识字率提高;

d.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传统的轻商思想开始淡化;e.各种社会危

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

成就:“四大奇书”一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批

判现实的作品《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三言”“二拍”一一

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5)戏曲艺术

①演变:从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春秋战国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元

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明朝昆区流传甚广,清代京剧把戏曲艺术推

向了IWJ峰。

②京剧:乾隆末年,“徽班进京”;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京剧

出现;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同光十三绝”;民国以来,

京剧逐步走向世界。

(五)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

1、商鞅变法

(1)背景:

1)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①政治上,王室衰微,争霸改革;②经济上,

铁器牛耕,井田瓦解;③军事上,战争频繁;④思想文化上,民间办学,百家

争鸣(法)。

2)经验教训。3)秦自身:不利与有利、机遇。4)人物:孝公重用商鞅。

(2)指导思想:法家理论;宗旨:富国强兵。

(3)内容:①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上,严格户籍,连坐法;行县制;③军事上,奖励军功,“二十等爵

制”;废“世卿世禄制;④思想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订秦律;风俗:

禁父子兄弟同居;一夫一妻小家庭。

(4)成功原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措施全面且彻底;统治者(秦孝公)有

力支持;改革者坚强意志;

(5)性质:新兴地主阶级推行的封建化改革。

(6)评价:

1)积极:为秦国富强和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经济上确立土地私有制,政治上

•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选修内容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军事上提高战斗力。

2)消极:轻罪重罚;加重剥压;未与旧风俗划界。

(特点:内容全面且彻底;封建化改革;领导者是新兴地主阶级;核心“重农”

“法治”;为期长久,影响深远)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1)可能性:①统一北方;②早期汉化改革奠定基础;③民族融合

趋势加强。2)必要性:矛盾尖锐(阶级、民族),出现统治危机。3)人物:

冯太后和孝文帝推动。

(2)目的:缓和矛盾、发展生产、巩固鲜卑族的统治。

(3)内容:1)前期(冯太后)重点:建新制。俸禄制整吏治;行均田制;设

三长制;行新租调制。

2)后期(孝文帝)重点:汉化。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易服装、说

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教育(崇儒、复礼、汉制)。

(4)成功原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措施全面、得当;改革者的坚强意志;

政权的有力支持;汉族大地主的支持。

(5)性质: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的封建化改革。

(6)评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