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句容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镇江市句容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镇江市句容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镇江市句容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镇江市句容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阶段性学习评价样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60分。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1.“它的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继秦汉以后第二次大统一的局面,再次将孕育了华夏文明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凝结在一个政权之下。”文中的“它”是哪个朝代?()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元朝2.“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隋炀帝的统治是一种急政,而不是单纯的暴政,事实上,它的很多政策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要求的。只不过,在当时的情形下,他推行的急了一点,也早了一点。”材料认为隋炀帝()A.好大喜功 B.不恤民力 C.贪图享乐 D.急于求成3.“以姚崇、宋璟为相,廓清武后则天以来之积弊,励精图治,至民夜户不闭,道不拾遗。遂达臻全盛。”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4.他被誉为“诗圣”,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其诗作有“诗史”之称。“他”是()A.屈原 B.杜甫 C.苏轼 D.陆游5.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松赞干布派遣子弟到长安学习。这些史实反映了()A.唐朝商品经济繁荣 B.民族交往与交融C.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D.中外文化交流6.导致下表所示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年份全国户数江南苏州的户数755约891.5万约6.8万760约198.8万约9.2万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武则天篡权7.据《宋史・宰辅表》统计,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州县长官也由文臣担任。据此可知宋朝政治的特点()A.文官政治 B.君主专制 C.分化事权 D.中央集权8.下面是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并立局面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A.B.C.D.9.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其中的“胡虏”“匈奴”实际上指的是()A.党项族 B.女真族 C.匈奴族 D.契丹族10.南宋时期,有一位外国商人运送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应该到什么机构办理手续()A.市舶司 B.都护府 C.御史台 D.枢密院1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12.为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设立()A.行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宰相制1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该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A.西域都护 B.澎湖巡检司 C.宣政院 D.安西都护府14.宋朝时,开封、杭州等城市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经商时间不受限制。这反映了宋朝()A.社会风气开放 B.都市商业繁荣 C.海外贸易频繁 D.科技成就突出15.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是《资治通鉴》这一书名的意思。下列关于《资治通鉴》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 B.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C.记述从战国到五代共3000多年历史 D.《资治通鉴》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16.宋朝出版事业兴盛,官方图书事业获得很大发展,民间藏书之风也极为盛行,涌现出许多藏书家和藏书中心。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A.造纸术的发明 B.印刷术的改进 C.科举制的确立 D.宋词的繁荣17.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18.“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造成洪武皇帝工作负担沉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A.丞相制度的废除B.军机处设立C.文字狱的兴起D.东厂的设置19.明太祖朱元璋“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有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太可怕了!”这些是由于明朝哪项措施带来的后果()A.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B.大兴文字狱C.废除丞相 D.设军机处20.下列关于明朝科技著作《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都广泛吸收西方科学技术成果 B.都对传统经验与技术进行了总结C.都对手工业生产具有指导作用 D.都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21.元末明初,一些文人开始用白话创作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这些都是在群众集体创作的基础上,经过作家加工再创造而完成的。这体现了()A.世俗价值观成为社会主流 B.文学形式日益多样化C.文化发展日趋平民化 D.小说的文学价值得到社会认同22.“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迎闯王”“拜闯王”是因为闯王()A.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B.他的队伍成为起义的主力军C.推翻了长达276年的明王朝 D.阻止了清军入关23.清初康熙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这一对台措施的最主要意义是()A.促使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 B.巩固了祖国东南海防屏障C.加强台湾同祖国内地联系 D.标志台湾成为中国一个行省24.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行有效的管辖。1727年,清朝对西藏进行有效管辖采取的措施是()A.设置澎湖巡检司 B.设置伊犁将军 C.设置驻藏大臣 D.设置台湾府25.清朝前期,在粮食种植方面,得到普遍推广的外来高产农作物是()A.水稻、玉米 B.玉米、甘薯 C.甘薯、小麦 D.小麦、水稻26.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城市,这反映了这一时期()A.经济重心南移B.民族交往频繁C.商品经济活跃D.皇权高度集中27.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应该是()A.特务机构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C.文化专制的强化 D.专制集权的加强28.清朝时流行一句谚语:“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据说和珅被赐死时,家产被查抄,查抄的有黄金3万余两,白银300余万两。这一现象说明()A.清朝官吏俸禄丰厚 B.皇帝手段强硬C.清朝贫富差距大 D.清朝吏治腐败严重29.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广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30.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之一,它是18世纪下半叶经徽调、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调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于()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二、主观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题20分,共40分。请将答案做在答题卡上)31.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度是古代一种选官制度,维持了约1300多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这种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材料二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度。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科举制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以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人教版《中国历史》七下请回答:(1)材料一中“国家取士”主要是说哪一制度?根据材料指出这种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这个制度后来一直维持了约多少年?(2)据材料二分析,宋朝如何改革发展科举制度的?根据材料分析科举制度对宋朝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3)根据所学习知识,你认为科举考试是古代一种什么制度?32.开放促进繁荣,封闭导致落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5世纪初,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珍宝。……1405—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30多个国家地区。……材料二大事年表1368年明朝建立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16世纪中期东南沿海抗击倭寇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9年清军击败沙俄侵略者后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1757年清朝下令只许广州一处对外通商材料三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清朝统治者又担心根据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实行“____”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以上材料均选自于人教版《中国历史》七下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成祖派郑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习历史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最远达到什么了地区?(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和清朝前期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取得的相同结果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根据形势当时对外实行什么政策?这个政策实施近两百年,分析这个政策对清朝后来产生的消极不利影响是什么?(4)通过以上探究,请你谈谈你对外交政策的看法。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60分。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1.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朝统一全国,它的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继秦汉以后第二次大统一的局面,再次将孕育了华夏文明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凝结在一个政权之下,C项正确;秦朝、汉朝是第一次大一统局面,排除AB二项;元朝是继秦汉、隋唐之后的第三次大一统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2.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急政——他推行的急了一点,也早了一点”可知,“急”,这体现的是急于求成,D项正确;“政策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要求的”,这体现的他是因时施政,不能体现好大喜功,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民力问题,排除B项;材料分析他的施政特点,不能体现贪图享乐,排除C项。故选D项。3.D【解析】【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宋璟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还注意节俭。使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D符合题意;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出现文景之治,A排除;东汉出现光武中兴,B排除;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C排除。故选择D。4.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唐代诗人中,杜甫被誉为“诗圣”,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其诗作有“诗史”之称,B项正确;屈原是楚辞的代表,排除A项;苏轼是诗神,排除C项;陆游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排除D项。故选B项。5.B【解析】【详解】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期派文成公主人藏与松赞干布和亲,体现出民族交往与交融的特点,故B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说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A;材料体现出的民族交融,不是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排除C;唐与吐蕃关系属于民族关系,不是中外关系,排除D。故选B。6.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55年至763年的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时期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它使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同时,由于北方战乱,江南地区相对安定,江南苏州的户数增加。这与题干表格中的数据相符,C项正确;七国之乱是发生在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时间不符,排除A项;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时间不符,排除B项;武则天在位的时间为690年到705年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7.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州县长官也由文臣担任”可知,通过科举制度,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员,这是宋朝时重文轻武的表现,体现文官政治的特点,故选A;君主专制、分化事权、中央集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错误。8.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与之并立的政权是辽和西夏;北宋末年,金灭辽后,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是金和西夏;北宋位于辽、西夏的南面,辽位于北宋东北,西夏位于北宋西北,B项正确,排除A项;北宋位于辽、西夏的南面,排除CD项。故选B项。9.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岳飞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将领,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因此“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中的“胡虏”“匈奴”是指女真族。B项正确;党项族建立了西夏,排除A项;匈奴族与南宋无关,排除C项;契丹族建立的是辽,排除D项。故选B项。10.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南宋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因此,外国商人运送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应该到市舶司办理手续,A项正确;都护府是地方行政机构,御史台是监察机关,枢密院管理军事,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11.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71年,蒙古族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元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选项C符合题意;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A排除;618年汉族李渊建立唐朝,B排除;1368年汉族朱元璋建立明朝,D排除。故选C。12.A【解析】【详解】元朝时,中央设中书省掌管行政事务,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或省),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今天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基础,A项正确;秦朝实行郡县制,排除B项;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排除C项;宰相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宰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排除D项。故选A项。13.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B项正确;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排除A项;宣政院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排除C项;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14.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宋朝时,开封、杭州等城市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可知,反映的是宋朝都市商业繁荣,B项正确;材料与社会风气开放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开封、杭州的商业状况,与海外贸易没有关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城市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经商时间不受限制,没有体现出科技成就突出,排除D项;故选B项。15.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司马光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对后世影响深远,B项正确;《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排除A项;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排除C项;《资治通鉴》作者是西汉的司马光,排除D项。故选B项。16.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宋代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和广泛运用为出版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从北宋国子监刻书一枝独秀,到南宋书坊刻书的全面兴盛,宋代的印刷出版事业迅速发展壮大,B项正确;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发明时期于汉朝西汉时期,改进时期于汉朝东汉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读书风气盛行,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宋词的繁荣与出版事业的兴盛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17.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故D符合题意;唐朝、北宋、南宋与题干无关,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18.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中的材料“洪武皇帝独自处理国家大事”,“洪武”是明太祖的朱元璋的年号。结合课本所学,明太祖即位后,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设六部,A符合题意;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B不合题意;清朝统治者为从思想领域控制知识分子,制造了文字狱,C不合题意;明成祖时期进一步强化君权,增设特务机构东厂,D不合题意。由此分析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19.A【解析】【详解】明朝设置厂卫特务机构,负责对臣民进行监视和侦查,使得官员没有隐私权。由材料“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太可怕了!”,可知指明朝设置厂卫特务机构,A项正确;清朝时期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强化,排除BD项;明代废除丞相是加强君权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A项。20.B【解析】【详解】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农业科学巨著。明朝科技著作《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都对传统经验与技术进行了总结,B项正确;只有《农政全书》广泛吸收西方科学技术成果,排除A项;只有《天工开物》对手工业生产具有指导作用,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排除CD项。故选B项。21.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白话创作小说”可知,白话就是日常生活中说话用的话,这是老百姓的话,体现了文化发展日趋平民化,C项正确;当时儒家思想是社会主流,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白话小说,不能体现文学形式日益多样化,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白话小说,没有涉及小说的文学价值得到社会认同,排除D项。故选C项。22.A【解析】【详解】根据“闯王来时不纳粮”,结合所学可知,闯王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赋”口号,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故选A;B项不是主要原因,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排除;CD两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23.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1684年清朝康熙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肯定台湾的主权属于中国,巩固了祖国东南海防屏障,B符合题意;促使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是在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A错误;加强台同祖国内地联系,但都不是设置台湾府的最主要意义,C不符合题意;台湾成为中国一个行省是在1885年,不符题意,排除D。故选B。24.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的效管辖,故C符合题意;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新疆,清朝设置台湾府管理台湾,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25.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通过新航路开辟引进的高产作物是玉米和甘薯,B项正确;小麦、水稻在此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26.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城市是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故C符合题意;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完成,故A不符合题意;民族交往频繁和城市的出现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皇权高度集中和城市的出现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27.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锦衣卫、东厂是明朝君权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军机处是清朝雍正帝设立的,军机处的设立是封建君主集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文字狱是清朝为了加强思想统治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以上这些措施都反映出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D项正确;特务统治的强化是“锦衣卫、东厂”排除A项;思想控制、文化专制的加强是“文字狱”,排除BC项。故选D项。28.D【解析】【详解】从“据说和珅被赐死时,家产被查抄,查抄的有黄金3万余两,白银300余万两”可知,和珅的家产雄厚,而作为清朝官员,单靠俸禄,是不可能有这么雄厚的家产的,这些家产的取得,是通过贪污等手段得到的,这也说明了清朝吏治的腐败情况严重,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和珅一家被查抄时的家产,而未提及其他官员的家产及俸禄情况,无法说明清朝官吏俸禄丰厚,排除A项;题干材料主要表明从和珅家查抄出了大量家产,而非重在说明皇帝手段强硬,排除B项;题干只涉及和珅一家的家产情况,而未提及其他社会阶层的财产情况,因而无法直接说明清朝贫富差距大,排除C项。故选D项。29.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可知,因为有科举制的推动,诗、词还是精英文人的专有领域,曲再到小说,越来越适应市民生活,世俗化越来越明显,因此,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广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B项正确;三纲五常的出现和发展体现了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排除A项;相权的不断衰落体现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排除C项;“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思想的出现与发展体现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D项。30.D【解析】【详解】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等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D项正确;唐朝、宋朝和明朝均早于清朝,没有京剧,排除ABC项。故选D项。二、主观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题20分,共40分。请将答案做在答题卡上)31.(1)科举;进士科的创立;1300多年。(2)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营造了读书风气,促进了文化素养的提高。(3)选官制度。【解析】【小问1详解】制度: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这种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