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南汇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上海市南汇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上海市南汇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上海市南汇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上海市南汇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南汇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一、混合默写

1.按要求填空(一横一句或不限一句)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含蓄地表达了曾皙的人生理

想。

(2),赏心乐事谁家院。(《游园》)

(3),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4)苏洵在《六国论》中对北宋王朝的批评是很尖锐的,他说“,

“那还比不上六国。(苏洵《六国论》)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经典谁说了算

王乾坤

①很难说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去经典''还是‘'趋经典''的时代。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是

一个不太吝啬“经典”名词的时代。那么,什么是经典?经典由谁说了算?

②通常的回答是:权威说了算或大众说了算。但深通艺术之堂奥的人既不看重权势

的眼色,也不在意大众的褒贬,他们心里明白:权威认定、大众评判也许不可或缺,但

一切有形的人为裁判只有在文学合法性的前提下,才可能是有效的。换言之,他们在乎

的或敬畏的,是文学本身的法权。

③文学的自然法不是任何一种成文的文学法则,而是一种无形的天则。“俯察人事,

华?木则。“人事俯身可察,天则是需要仰观的。由“自然法”来言事物的合法性本是天

经地义。可是在文明史上,天经地义的天则被各种偏见所干扰反倒成了常态。五花八门

的政治观、道德观、科学观、文化观、历史观以种种集体偶像的强势向文学越权,任意

在这个领域封号经典,成了由来已久的“常态

④现当代,影响文学创作和评论的有两种思潮:一是认为世界是按照优胜劣汰的进

化论定律演进的,二是认为权力可以决定一切。这两种思潮交合成一种集体无意识:优

胜在于权力,劣汰在于无权力。于是,话语权如拜物教一般左右着创作家和评论家,从

事文学艺术的匠人们使出浑身解数,不顾一切地调动可能的权力让自己的声音足够强大,

最好是压倒一切成为中心。

⑤可惜,话语权或其他权力决定论不能解释中外文学的经典史,只要检索一些古今

中外文学巨匠们弱势的社会身份或话语权状况就能验证。像称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

经典”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没有任何一部是靠文学本身之

外的力量赢得话语权而成为经典的。没有领袖钦定,没有权威推荐,没有大众投票或“点

击率“,没有广而告之和发行仪式,更没有文化殖民等等。总之,这些书呆子没有与任

何意义上的权力合谋,他们甚至没有以小说成名的动机。他们是帝国的臣民、草民,不

仅不懂人有发表言论的“公民权利”,也没有想到由此获得掌控别人言论的“权力也就

是说,这些文人无聊时空留纸上的那些东西成为经典,与包括话语权在内的权力谋求没

有关系。

⑥那么进入文苑的小说多得是,为什么能被认定经典的是此而不是彼?是谁在进行

这种无形的筛选?答案只能在文学合法性中寻求。以《红楼梦》为例,王国维们的鼓吹

改变了这部小说的接受史,乃至现代“红学”横空出世。王国维、胡适、鲁迅是著名学人,

如果他们的评论算是一种话语权造势,那么这种话语权充其量只是在传播学、解释学意

义上影响到了经典的价值实现。即便没有王国维们,《红楼梦》依然是经典。

⑦权力不是可以让一部三流作品得头奖吗?不是可以让一部非文学作品成为教程

上的“文学名著''吗?这当然是事实。据说苏联当年只要经最高权杖点化,一部作品便可

获“斯大林文学奖然而无情的是,文学的自然法不承认这般评奖和排序,总是根据自

己的尺度对作品重新甄别与拣选,它可以毫不费力地将专权者和文化把头们合力钦定的

“样板”从读者视线中悄无声息地抹去。

⑧此外还有一种权力假象。比如莫言先生获“诺奖”让很多人习惯地与“国力”联系起

来,并且欢欣鼓舞。这不能说一点根据都没有,但由此认为文学经典与经济政治强国之

间水涨船高,则不只是错觉,而且是可笑的。这是两条轨迹。《变形记》《安徒生童话》

《堂吉诃德》的作者哪一位出生或者来自大国强国?相反的例子也有,比如海明威、莫

泊桑、梭罗,谁能证明《老人与海》《项链》《瓦尔登湖》是借势于或受庇于超级大国而

产生的?

⑼如果说优胜劣汰是一条法则,那么此之"优''者,最后“说了算的''是文学的合法性,

没有别的权力能让一部作品最终“胜''或"汰这种合法性不也是一种权力吗?当然是,

而且是权力之本原。它无言也无形,可它在背后支配一切。

⑩敬畏"天则”绝非轻慢"人为”,二者不是可以完全割裂的两种对象,而后者也绝不

只是无足轻重的。天则不是实在性对象,没有人为,天则无所寄寓。在当下语境中强调

前者,是就当下的问题而言。不过是说,人不可以妄用“人为”,应该自知权限在哪里。

2.第③段加点短语“仰观天则”在文中的意思是。

试卷第2页,共8页

3.概括第④段的段意。

4.根据文意,下列有关“经典”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的认定,一切人为裁判和干预都是无效的。

B.被认定为经典的作品与其作者的弱势身份有关.

C.著名学术权威的话语权使经典的价值得以实现。

D.经典依靠文学本身的力量和规律赢得了话语权。

5.联系全文,分析第⑩段的作用。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村庄里的草木

晓寒

①在我的认知里,村庄是存在于一种秩序中的。山和水,土地和房屋,各安其间,

井然有序。村庄里的草木,同样遵从于一种秩序,沿着时间的铁轨穿过风、阳光、雨水,

穿过很多东西,从来不知道偷懒,也不会有所偏倚,一生都在重复一条春荣秋谢的路。

它们以不同的姿势贴近村庄,像一床被子把村庄覆盖,假使一个陌生人像翻书一样把它

们轻轻地揭开,村庄的秘密便会不再缓冲地暴露在眼前。黛色的屋顶、炊烟、牛羊,一

垄一垄的稻子,弯着腰劳作的农人。我是在草木里长大的,从来不怀疑草木的忠诚,它

们不会让一个外来者轻易地窥探,习惯了用自己的枝枝叶叶,守护着村庄的私密。

②进入城市以后,我经常会在无眠的夜里找寻最初的记忆,希望以此来安慰不断入

侵我内心的怀想。但我在一番搜肠刮肚之后,发觉小时候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我

只记得端午节时插在大门边的薪艾、菖蒲,还有缠绕的葛藤,它们看着我进进出出,有

时候像恶作剧一样,借助穿堂风把泥土的气息塞进我的呼吸,令我猝不及防。有些事情,

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信,纵使生活困窘,我的童年也应该有意想不到的斑斓,几种平常

的草木,怎么就这样轻松地收买了我的记忆?

③草木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但并不见得我那时如何喜欢草木。有很长

一段时间,我都觉得草木是一种不必要的存在。我厌倦它们,它们长在路边,打湿早行

人的裤脚,把枝机伸向屋顶,吞噬阳光,堵塞瓦楞的沟壑,让雨水漏进屋来,潜入稻田

和菜地,挖空心思抢庄稼的风头。我拿着刀去砍,背着锄头去铲,用手使劲拔,连根拔

掉。我大概还想过,要是能像赶牛羊一样,把村庄里的草木赶得一根不剩,只剩下干干

净净的庄稼,一条条光溜溜的泥巴路,天与地之间坦荡如砥,这样,村庄里的人便能省

略大把的汗水。就在我开始构思这个宏大理想的时候,我的喉咙突然痛了起来,没有任

何征兆,痛得连喝水都要小心翼翼。祖父见了说,没事,是上火了。他从山上挖来一种

树根熬成水端到我面前,他笑着说赶紧喝了吧,喝了就好了。当时我并不相信这种土办

法能瓦解我的疼痛,我切了一栈稻草当吸管,一点点吸进去,苦,涩,酸,好像所有人

类难以接受的味道都集中在这水里,弄得我头晕目眩,只是没想到几天后,竟奇迹般地

好了。

④从那时起,我感到了草木的神秘,开始审视周围的草木。村庄里到底有多少种草

木呢?到处都是,没有人数得清,连年纪最大的老人也不知道。我想它们大约是被风吹

来的,一阵大风,从山那边吹过来,它们落户以后,忙着开疆拓土,攻占所有的空隙,

连一条石头缝都不放过。它们带着露水,披着烟霭,把村庄揽在怀里。村庄累了,困了,

就躺在它们的怀抱之中,草木歌唱,歌声把村庄带进沉沉的梦乡。

⑤祖父有一双巧手,他会用梧桐树皮打草鞋,半天的工夫打一双,穿上去软绵绵的。

他还会用山棕织蓑衣,用箸叶织斗笠。我看过他织蓑衣,用一个五齿耙撕扯棕片,一点

点地扯,扯出的丝像女人长长的头发,他弄一点水把手掌打湿,将丝搓成一根根细细的

绳子,然后在屋坪里打开一床晒垫,把棕片铺好,操起钢针飞针走线。他半蹲着,身子

往一侧倾,右手不停地来回,钢针和绳子随着他的手穿过来绕过去,像一个老渔夫在织

网一样。偶尔他也会站起来拿着他那根长烟杆抽烟,在烟雾里打量自己的作品,似乎在

想哪里要挡风,哪里要遮雨,阳光把祖父的影子压弯,像农人高高举起的镰刀。他再一

次穿针引线,好像要把阳光也一起织进去,用储存的阳光来驱赶风雨,外出干农活,穿

上祖父织的蓑衣,戴上他织的斗笠,就像聪明的鸟筑了一个结实的巢,再大的风雨也奈

何不了。

⑥母亲会在一家人闲着的时候,突然从屋角搬出一坛浸熟的野柿子,或者一大把板

栗、煮熟的苦珠、一袋子酸枣糕。餐桌上也经常变换花样,一碗香喷喷的蘑菇、竹笋、

橡子豆腐,一盆子艾叶耙耙。日子困顿,她以一个母亲的力量为一家人驱逐着贫穷的阴

影。霜降时节,父亲照旧从对面的山上挑回来一筐筐木炭,木炭乌黑,每一根都闪着光

泽,还保留着树干的雏形,一根根木炭在寒冬里复活,变成亮堂堂的炉火,变成腊肉的

香,最终停留在我们笑着的脸上。

⑦草木赐予了我们一种不可复制的生活,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离开了草木,

很多的日子都将变得黯淡荒芜。

⑧岁月更迭,草木长高,村庄变矮,我在草木之下劳作,歇息,枕着泥土仰望草木,

我看到阳光从它们身上流过,镶上一层绿油油的底色,我看到雨在上面冒出白烟,我看

到不断改变的色彩,一万只蝴蝶的跌落,大地之上的一场蝴蝶雨。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

试卷第4页,共8页

庄严,我们和村庄属于草木,草木也属于我们和村庄,我们把自己交给草木,在草木的

深处阪依。

6.简要概括作者入城后,“草木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的原因。

7.以第④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8.第⑤段对祖父的描写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诗词,回答下列问题。

念奴娇

(南宋)姜夔

余客武陵,湖北宪治在焉。古城野水,乔木参天。余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

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见日,清

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亦一乐也。竭©来吴兴,数得相羊②荷花

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绝。故以此句写之。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

玉容销酒,更洒菰蒲⑥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

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注]①羯:来,来到。②相羊:“相徉”,徘徊。③菰蒲:水草。

9.概括本词题材正确的一项是()

A.羁旅B.咏物C.咏怀D.游仙

10.对本词艺术手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乐衬哀B.叙议结合C.烘托拟人D.一语双关

五、文言文阅读

韩暖.力阻废后

暖少负节行。博学,晓吏事。贞观中,以兵部侍郎袭爵。永徽三年,it黄门侍郎。

俄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进侍中,兼太子宾客。王后之废度涕泣言日皇后乃陛下

在藩时先帝所娶今无罪辄废非社稷计。“不纳。明日复谏日:“王者立后,配天地,象日

月。匹夫匹妇尚知相择,况天子乎?《诗》云:,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臣读至此,

常辍卷太息,不图本朝亲见此祸!宗庙其不血食乎!“帝大怒,诏引出。

——节选自《新唐书•韩暖传》(有删节)

11.解释加点字。

(1)不留本朝亲见此祸()

(2)诏引出()

12.用“「给下文断句。

王后之废谖涕泣言日皇后乃陛下在藩时先帝所娶今无罪辄废非社稷计

13.将以下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

臣读至此,常辍卷太息,不图本朝亲见此祸!宗庙其不血食乎!

根据《六国论》第3段,完成题目。

(原文略)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人木学赂秦未尝:不曾

B.考政燕虽小国而后亡是故:因此

C.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不免:赦免不了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灭:消灭

15.作者说“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的根据是什么?选出全能说

明这一原因的一项()。

①齐人勿附于秦

②斯用兵之效

③李牧连却之

④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⑤智力孤危

⑥三国各爱其地

A.①②④⑥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⑥

16.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与嬴而不助五国”。

B.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

C.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D.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17.将以下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

试卷第6页,共8页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

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传是楼记

(清)汪琬

①昆山徐健蕾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斫为橱,贮书若千万卷。先

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

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而又未必能

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

曹□?”因指书而斤九孥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

②甚矣,书之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

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然且裒聚①未几,而辄至于散佚,

以是知藏书之难也。腕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

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平

幸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估②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

与弗读奚以异哉!

③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

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

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干!

④今健蕾先生既出其所得于书者,上为天子之所器重,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

而又推之以训敕其子姓,伴后先跻巍科,取宦仕,翁然有名于当世,琬然后喟焉太息,

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

(选自《四部丛刊》本《尧峰文钞》,有删改)

[注]①裒聚:聚集。②呻估:诵读。③斗靡:指以辞藻华丽竞胜。

18.第①段□中应填入的虚词是()

A.焉B.乎C.哉D.耶

19.对文中下列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欣然”,有表现力,表现出徐健蕾瀛书极丰,还将延及子孙的得意洋洋之神

情。

B.第②段“而或“,复合虚词,可译为“有时”,作者从反面提出读书时需心口俱到、全

神贯注。

C.第②段“甚矣”,谓语前置,以感叹句抒写图书遭遇的灾难之频繁,后援引史实道出

藏书之难。

D.第③段“非……乎”,以反问句式,强调善于读书者''尊所闻,行所知”,知与行能合

O

20.诗书传家是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之一,私人藏书历史悠久,明清时尤盛。请根据文

本和下面所选苏辙《藏书室记》内容,比较两位藏书者藏书和读书目的的异同。

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

口:“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

遗书在桂,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