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中考化学二模试卷_第1页
2023年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中考化学二模试卷_第2页
2023年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中考化学二模试卷_第3页
2023年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中考化学二模试卷_第4页
2023年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中考化学二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1.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记载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一“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B.《扬子江》一一“臣心一片距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C.《抱朴子》一“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D.《天工开物》——“侯潮一过,明月天晴,半日晒出盐霜”

2.威海牡蛎肉富含谷胱甘肽(CIoHI7恤。65),谷胱甘肽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级衰老。下列

关于谷胱甘肽的说法正确的是()

A.谷胱甘肽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B.谷胱甘肽中氮元素与硫元素的质量比是21:16

C.谷胱甘肽由碳、氢、氮、氧、硫原子构成

D.谷胱甘肽分子由碳、氢、氮、氧、硫元素组成

3.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C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匕>α>c

B.第时,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所得溶液质量为80g

C.t;C时,将相同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舒,析出晶体最多的是a

D.t;C时,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α>b>c

4.超轻水,又称“低笊水”,它是采纳高科技制造技术,降低自然界水中的笊含量而生产

的高端饮用水,日前超轻水在很多国家已经宽泛地用于癌症防治、保健养生、美容护理等领

域。以下对于超轻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A.超轻水属于氧化物B.超轻水和一般水的化学性质不同

C.超轻水中水分子不断运动D.饮用超轻水对身体有益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蔗糖溶液上半部分溶液的甜度低于下半部分溶液的甜度

C.燃烧必须由氧气做助燃剂

D.氢氧化钾溶液能导电,因为溶液中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

6.2022年1月26日,我国采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该火

箭采用。2,8心(偏二甲脏)推进剂。如图为N2O4和。2“8必反应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反应的

说法错误的是()

甲乙丙丁嗯

A.生成3种分子B.反应前后氮原子化合价不变

C.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D.图中共有三种氧化物

7.下列图像表示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氯化钾固体

等质量的镁和氧气在密闭容器中点燃,充分反应

C.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不断加水

向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中分别加入等质量分数

且足量的稀盐酸

8.如图,图1可表示“M与N的并列关系”,图2可表示“M属于N的从属关系”。下列

概念间的关系符合图3所示关系的是()

XZ

A甲烷石油化石燃料

B不锈钢生铁纯铁

C氧化物酸、碱、盐化合物

D溶质溶液溶齐IJ

A.A

9.学好化学,就要学会归纳和总结。下列总结的化学知识有错误的一组是()

安全常识生活知识

瓦斯爆炸一甲烷引起洗洁精去除油污-乳化作用

A

假酒中毒-甲醇引起B铁生锈-缓慢氧化

煤气中毒-一氧化碳引起活性炭净水-吸附作用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元素与人体健康

氢气作高能燃料-可燃性缺铁-贫血

C

用墨书写字画-稳定性D缺钙-骨质疏松

浓硫酸作干燥剂-脱水性缺氟-糜齿

A.AB.BC.CD.D

10.实验室有一包白色固体,其中除了碳酸钠以外,还可能含有硝酸领、硫酸钠、氢氧化钠

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①取少量白色固体于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

足量水并不断搅拌,固体部分溶解;②继续向烧杯中逐滴加入足量稀硝酸并不断搅拌,此时

固体质量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身体的小

A

XBC

0加入㈱确*的♦量

A.4τ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固体部分溶解,无气泡冒出

B.B→C段对应溶液PH逐渐变大

C.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领

D.C点对应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硝酸钠、碳酸钠、硝酸领

11.物质的变化

威海是座美丽的滨海小城,这里三面环海,海洋蕴含着丰富的资源,以下是人们从海洋中获

取某些物质的方法:

①膜法淡化海水获得淡水;②蒸储法从海水中提取淡水;③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晒得粗盐;

④开采出原油并进行分储获得汽油、煤油等产品;⑤向粗盐的溶液中加入试剂制得精盐;⑥

向海水中添加石灰乳,再向得到的沉淀中加稀盐酸,然后电解获得的氯化镁制得镁;⑦用贝

壳(主要成分碳酸钙)制生石灰。

(1)请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对上述方法进行分类:一类是(填写序号),另一类是

(填写序号),你的分类依据是。

(2)和①膜法淡化海水原理相同的一个实验操作是。原理都是依据不同将混

合物中的各成分分高。

(3)在②蒸储法淡化海水时水首先是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蒸发过程,然后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冷

凝过程,请描述蒸储法淡化海水的微观过程。

(4)在③海水晒盐的过程中,钠离子、氯离子、水分子三种微粒的运动状态是水分子不断运动

到空气中去,另两种粒子结合后处于在固定的位置振动的运动状态,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跟

该结晶微观过程正好相反的一个物理变化是。

(5)在⑤粗盐精制的操作中为除去过量的碳酸钠、氢氧化钠,需要添加适量的稀盐酸,请写出

稀盐酸和碳酸钠的反应中,有效作用的粒子是。

(6)写出⑥中“电解氯化镁获得金属镁”的化学方程式。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12.化学与社会发展

2022年2月13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对外宣布,“深海一号”能源站储油平台自2021

年6月25日正式投产以来,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亿立方米、为海南自贸港和粤港澳大湾区

建设提供了重要清洁能源。

(1)天然气属于(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已

知甲烷中氢元素的化合价是+1,则碳元素的化合价是。

(2)天然气之所以被称为清洁能源,是因为它完全燃烧时不产生污染物。请写出甲烷完全燃烧

时的化学方程式O

(3)甲烷的溶解度曲线如图(纵坐标表示每升水中溶解的甲烷体积),由图可以看出甲烷的溶解

溶0.050

①KM)kPa

0.045

②2(M)kPa

Ig度

0.040

③MM)kPa

L0.035

,

m0.030

度规律是(写出一点即可)。

0.015

0.010

0.005

05IO1520253035404550

温度/(

(4)2021年4月1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7)面向全球开放。FAST是具有我

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大国重器,

深探苍穹,它是中国科学家二十多年的心血结晶。

①“天眼”的球面射电板是用铝合金作为材料,铝合金属于(填“金属材料”“有机

非金属材料”或“复合材料”)。

②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从微观来看,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原因是。

工业上采用电解熔融状态的氧化铝的方法冶炼铝,写出反应的方程式。该反应能量

转换形式为O

如图为铝、锢(∕n)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某同学推测金属锢与铝的化学性质相似,理由是

实验证明,锢可以与氯化铜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铝原子钿原子

③开发和利用清洁又高效的新能源,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氢气作为新能源,有很

多优点,制取与储存氢气是氢能源利用领域的研究热点。是一种潜在的贮氢材料,吸

氢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的25+3也型£3MgH2+MgC"2查阅资料可知:^gH2

与水反应生成一种碱,并释放出/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3.科学写作:2023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论坛4月7日在北京举行。论坛以“贯彻新发展

理念,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为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

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

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

现碳中和,请你结合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逐年增加的原因,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对环境造

成的影响,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措施等方面叙述碳中和的紧迫性必要性与可行性。要

求:语言简洁,逻辑性强。字数在150字内。

14.化学与健康:

科学研究表明,人体摄入酸性食物过多会造成酸性体质,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酸性食物和

碱性食物是根据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后终端产物的酸碱性来划分的,而不是食物本身的酸碱

性.通常,富含s、CkP、N等非金属元素的食物进入体内,通过转化后会产生酸性物质,

而富含K、Ca,Na、Fe、Zn,Mg等金属元素的食物进入体内,通过转化后产生碱性物质.

在一次聚会上,大家针对葡萄酒是酸性食物还是碱性食物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李叔

叔说:喝葡萄酒对身体有利,因为我听说葡萄酒本身是碱性的,而且是强碱性的.宋叔叔认

为:葡萄酒本身不可能呈碱性,而应该呈微弱的酸性,但葡萄酒属于碱性食物.聚会结束后,

小玲同学查阅文献资料,获得下列信息:

因制造葡萄酒的原料葡萄中富含K、Ca,Na,Fe,Zn,Mg等元素.

13.葡萄酒的酿制原理是利用野生酵母分解葡萄汁中的葡萄糖,最终转化为乙醇和二氧化碳.

针对上述讨论和提供的信息,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金属元素中,属于人体中常量元素的有.

(2)从科学探究的角度,李叔叔关于葡萄酒究竟是呈酸性还是呈碱性的认识方法是否正确

:请说明理由______.

(3)如果让你通过实验给葡萄酒的酸碱性下一个结论,其实验方法是;

(4)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根据∏中葡萄酒的酿制原理,宋叔叔认定葡萄酒本身应该呈微弱的酸性,其原因是(用化

学方程式表示).

15.实验探究: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将铁粉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发现生成红色固体物质的同

时有较多的气泡放出。这一现象激发起同学们的探究欲望,生成是什么气体?

【提出猜想】从物质组成元素的角度,放出的气体可能是5。2、。2、H2.

【查阅资料】SO2易溶于水,它能与Nac)H反应,生成NαzSθ3.

【方案设计】依据上述猜想,实验小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方案:

(1)甲同学认为是。2,检验方法是o

(2)乙同学认为是SO?,只需将放出的气体通入盛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中,称量通气前后洗

气瓶的质量。请写出S3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o

(3)实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了如图组合实验方案,排除和验证猜想的气体。

表面含CUO的铜网

如果放出的是。2和也,你认为方案中的安全隐患是。

丙同学认为:为确保安全,实验前应先收集一试管气体,并(具体操作),方可采用

上面的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探究】经丙同学确认安全后,小组同学首先对装置A进行称量,再将收集到的气体从

a通入,过一会儿点燃B处酒精灯:一段时间后,发现表面含CUo的铜网由黑色变为光亮的

红色;停止通气,再次称量装置A,发现质量无增减。

【结论】铁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产生的气体是。

【思维拓展】查阅资料:

1二氧化硫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二氧化硫能使品红褪色。

3二氧化硫能与酸性高镭酸钾溶液反应。

4二氧化碳不能使品红褪色,不与酸性高锯酸钾反应。

请你设计实验证明一瓶混合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用品:品红、酸性高锌酸钾、澄清石灰水(可重复使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取混合气体通入品红溶液—证明混合气体含有二氧化硫

将剩余气体通入品红溶液—证明混合气体含有二氧化碳

——

不通过称量,如何判断S3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呢?有一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

行实验,发现试管内液面上升,就得出SO?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结论。其他同学认为这

一方案不严谨,理由是。要得到科学严谨的结论,仍利用该装置,补做的实验是

C

-

SO2

-Ξ-t⅛-∑--NaOH溶滑

16.铜锌合金外观似金子,化学小组为检测其中锌的质量分数,按下列流程进行探究实验充

分反应,所得数据如图所示(忽略盐酸的挥发):

求:(1)生成氢气的总质量为_____g«

(2)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

(3)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和解析

I.【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A.“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臣心一片距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HgS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

故C正确;

D.“侯潮一过,明月天晴,半日晒出盐霜”,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Co

2.【答案】B

【解析】解:4谷胱甘肽(CIoHl7N3O6S)中C、H、N、O、S的质量比为:(12X10):(1X17):(14X3):

(16x6):(32X1)=120:17:42:96:32,所以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A错误;

B.谷胱甘肽中氮元素与硫元素的质量比是:(14x3):(32x1)=21:16,故B正确;

C.谷胱甘肽是谷胱甘肽分子构成的,故C错误;

D.谷胱甘肽由碳、氢、氮、氧、硫元素组成,故D错误。

故选:Bo

A.根据谷胱甘肽中元素质量分数大小比较方法来分析;

B.根据化学式的相关计算进行分析;

C.根据谷胱甘肽的构成进行分析;

D.根据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

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解:A、t;C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α=c,该选项不正确。

B、野时a的溶解度是50g,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够溶解25g,所得溶液质量为

75g,该选项不正确。

C、C时,将相同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c,c变成不饱和溶液,不能析出固

体,a、b析出固体,由于该温度范围内a的溶解度差大于b,因此析出晶体最多的是a,该选项正

确。

D、t;C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α=c,因此质量分数是b>α=c,

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7,a、b都变成不饱和溶液,质量分数都不变,c析出固

体后仍然是饱和溶液,质量分数减小,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α>c,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Co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情况。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可以判断配制的溶液质量。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¾-.×100%。

IOOg+溶解及: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溶液质量可以判断温度变化时析出固体质量的大小。

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

的溶解度不同;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

度影响不同。

4.【答案】B

【解析】解:A、超轻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含有氧元素,属于氧化物,选项正确;

B、超轻水和普通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选项错误;

C、所有的分子都在不断运动,选项正确;

D、超轻水用于癌症防治、保健界生、美容护理等,有益,选项正确;

故选:Bo

A.根据氧化物的概念进行分析;

B.根据分子的性质进行分析;

C.根据分子在不断运动进行分析;

D.根据题干信息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可依据已有的知识即题干信息解答。

5.【答案】D

【解析】解: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但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都是

均一、稳定的液体,它都是纯净物,不属于溶液,故A错误;

B、溶液具有均一性,蔗糖溶液上半部分溶液的甜度等于下半部分溶液的甜度,故B错误;

C、燃烧不一定由氧气做助燃剂,例如氢气可以在氯气中燃烧,故C错误;

D、氢氧化钾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有较多自由移动的钾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故D正确;

故选:D。

A、根据溶液的概念来分析;

B、根据溶液的特征来分析;

C、根据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D、根据溶液导电的原理来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掌握溶液的概念与特征、燃烧的条件、溶液导电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6.【答案】B

【解析】解:A、根据图示可知,该反应中生成物分别是氮气,由氮分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

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故共生成三种分子,选项正确;

B、反应前氮元素在化合物中化合价不为0,反应后生成了氮气,氮元素在单质中显0价,故化合

价反应前后发生改变,选项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发生改变,选项正确;

D、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纯净物,如图所示,共有N2O4、水和二氧化

碳三种氧化物,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Bo

A、根据微粒的构成分析分子的种类;B、根据化合价原则分析;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D、

根据物质的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

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的微观表示,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

7.【答案】C

【解析】解:A、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氯化钾固体,能继续溶解,溶质的质量逐渐增

加,至氯化钾达到饱和状态,不再发生改变,故选项图象错误。

B、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随着反应的进行,镁和氧气的质

量减少,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增加,但是反应过程中消耗的镁的质量大于消耗的氧气的质量,故

选项图象错误。

C、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不断加水,溶液的酸性减弱,溶液始终显酸性,pH逐渐增大,最终接近

7,不可能大于或等于7,故选项图象正确。

D、向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中分别加入等质量分数且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分别是Nα2C6)3+2HCl=2NaCl+H2O+CO2T、NaHCO3+HCl=NaCl+H2O+CO2T,碳酸

钠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碳酸氢钠,则最终碳酸氢钠产生的二氧化碳多,碳酸钠消耗的稀盐酸多,

故选项图象错误。

故选:Co

A、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氯化钾固体,能继续溶解,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进行分析判断。

C、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不断加水,溶液的酸性减弱,溶液始终显酸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是一道图象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

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

图象。

8.【答案】C

【解析】解:由图3可知,X与Y是并列关系,二者与Z又是包含关系。

A、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但沼气的主要成分也为甲烷,

沼气不是化石燃料,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不锈钢和生铁都为铁合金,不属于纯铁,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化合物可分为氧化物、酸、碱、盐,该选项符合题意;

D、溶液包含溶质和溶剂,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0

根据图3所示关系为:X、Y属于Z的从属关系,X和Y属于并列关系,即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明确图3所示关系、了解所涉及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答案】C

【解析】解:4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所以瓦斯爆炸是由于甲烷引起的;假酒中含有甲醇,甲

醇有毒,使人中毒;煤气中毒的原因是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

氧,故A正确;

B.洗洁精去除油污,是乳化作用;铁生锈是缓慢氧化;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于净水,故B正

确:

C.由于氢气能够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可以做高能燃料;用墨书写字画是因为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

稳定;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做干燥剂,故C错误;

D.缺铁易患贫血,缺钙易患骨质疏松,缺氟易患龈齿,故D正确。

故选:C0

A.根据化学安全知识进行分析;

B.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

C.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析;

D.根据缺少营养素对身体的影响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全面性比较强,解答本题要加强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10.【答案】C

【解析】解:碳酸钠和硝酸钢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钢沉淀,硫酸钠和硝酸钢反应生成不溶于酸

的硫酸钢沉淀,所以

步骤①:取少量白色固体于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足量水并不断搅拌,固体部分溶解,

步骤②:接着向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并不断搅拌,固体部分溶解,所以固体中含有碳酸钠、硫

酸钠、硝酸领。

A、4τB段对应的反应是碳酸钢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钢、水和二氧化碳,实验现象是固体部分溶

解,有气泡冒出,故A错误;

B、BTC段对应溶液PH逐渐变小,故B错误;

C、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领,可能含有氢氧化钠,故C正确;

D、C点对应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硝酸钠、硝酸钢,故D错误。

故选:Co

根据碳酸钠和硝酸钢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钢沉淀,硫酸钠和硝酸钢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钏

沉淀等知识进行分析。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所给物质的性质和两两之间的反应,然后依据题中的现象判断各物

质的存在性,最后进行验证即可。

11•【答案】①②③④⑤⑥⑦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过滤各成分颗粒大小水分子获取能量后,

间隔变大,运动加快,克服了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变成水蒸气,在冷凝管中的水蒸气遇冷后,能

量变小,间隔变小,运动速率减慢,变成液态水溶解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MgCI2一/Mg+

Cl2T分解反应

【解析】解:(1)①②③④的四个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属于物理变化,⑤⑥⑦的四个过程

中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属于化学变化;故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对上述方法进行分类:一类是

①②③④(填写序号),另一类是⑤⑥⑦(填写序号),你的分类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过滤和膜法淡化海水原理相同,都是依据各成分颗粒大小不同将混合物中的各成分分离;

(3)在②蒸储法淡化海水时水的三态变化过程首先是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蒸发过程,然后是由气态变

为液态的冷凝过程,这与自然界中水循环的原理类似。从微观角度看蒸储法淡化海水的微观过程

是水分子获取能量后,间隔变大,运动加快,克服了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变成水蒸气,在冷凝管

中的水蒸气遇冷后,能量变小,间隔变小,运动速率减慢,变成液态水;

(4)在水溶液中,粒子都是在自由运动的,在海水晒盐过程中,水分子不断运动到空气中去,另两

种粒子结合后处于在固定的位置振动的运动状态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而溶解过程是与结晶微观过

程正好相反的一个物理变化;

(5)由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可知,稀盐酸和碳酸钠的反应中,有效作用的粒子是氢离子与碳酸根离子,

二者结合成二氧化碳分子和水分子;

(6)⑥氯化镁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为镁和氯气,该该反应方程式为Mge%「IMg+Cl2T:该

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故答案为:

(1)①②③④;⑤⑥⑦;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过滤;各成分颗粒大小;

(3)水分子获取能量后,间隔变大,运动加快,克服了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变成水蒸气,在冷凝管

中的水蒸气遇冷后,能量变小,间隔变小,运动速率减慢,变成液态水;

(4)溶解

(5)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

(6)MgC%-」Mg+Cl2T;分解反应。

(1)根据是否生成新物质来分析;

(2)根据过滤操作的原理来分析解答;

(3)根据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过程来分析;

(4)根据结晶的微观过程来分析;

(5)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微观实质来分析;

(6)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以及基本反应类型的判断方法来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掌握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与原理、物质三态

变化的微观解释、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化学方程式的写法与反应类型的判断方法、干燥剂的原理

等是解题的关键,难度适中。

12.【答案】不可再生-4C/+2O2,必CO2+2%。温度越高,甲烷的溶解度越小,压强越

大,甲烷的溶解度越大金属材料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

子2山2。3二^4⑷+3θ2^Γ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锢原子和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

同2/n+3CuCl2=2InCl3+3CuMgH2+2H2O=Mg(OH)2J+2W2T

【解析】解:(1)天然气是化石燃料,在短期内不能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甲烷的化学式

是C44,已知甲烷中氢元素的化合价是+1,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设碳

元素化合价为X,X+(+1)×4=0,解得χ=-4,则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2)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H4+2C>2∖'CO2+2H2O∙,

(3)甲烷的溶解度曲线如图(纵坐标表示每升水中溶解的甲烷体积),由图可以看出甲烷的溶解度规

律是温度越高,甲烷的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甲烷的溶解度越大(合理即可);

(4)①“天眼”的球面射电板是用铝合金作为材料,铝合金属于合金,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②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所以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氧化铝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铝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4%。3F44+3O2T;;该反应能

量转换形式为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金属钿与铝的化学性质相似,理由是钢原子和铝原子的最外

层电子数相同;根据铝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铝和铜,锢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4,在化学反应中

易失去3个电子形成带有3个单位正电荷的钢离子,锢元素在化合物中显示+3价,则钿与氯化铜

反应生成氯化锢和铜,化学方程式为:2/n+3CιzC%=2/nCG+3C”;

③Mg为与水反应生成一种碱,并释放出氢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碱为

氢氧化镁,化学方程式为:MgH2+2/。=Mg(OH)2J+2/T。

故答案为(1)不可再生;-4;

占杵

(2)CH4+2。2:=CO2+2H2O;

(3)温度越高,甲烷的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甲烷的溶解度越大(合理即可);

(4)①金属材料

②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2Al2O3JJd4Al+3O2T;将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锢原子和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2In+3CuCl2=IInCl3+3Cu;

③MgH2+2H2O=Mg(OH)2∣+2H2To

(1)根据天然气是化石燃料,在短期内不能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

代数和为零的原则进行分析;

(2)根据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分析;

(3)根据甲烷的溶解度曲线进行分析;

(4)①根据合金属于金属材料进行分析;

②根据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

子;氧化铝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铝和氧气,该反应能量转换形式为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最外层

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铝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铝和铜,锢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4,在化

学反应中易失去3个电子形成带有3个单位正电荷的锢离子,锢元素在化合物中显示+3价,则锢

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锢和铜进行分析;

③根据与水反应生成一种碱,并释放出氢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碱为氢氧化镁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

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3.【答案】解: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的原因:①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多:如煤、石油

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人、动物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增多,②是二氧化碳吸收能力的下降:如:

大量砍伐树木、破坏植被等,因植物(光合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的主力军;可能造成的后果:全

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等,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了严重影响;要防止全球变

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化石燃料的使用量、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提

高能源利用效率等,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采用低碳生活方式:如骑自行车或步行代替汽车、

节约用水、减少食物浪费等,可以降低个人碳足迹,也有益于自身健康。推广可持续发展:以可

持续发展为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平衡、公正、稳定和可持续。例如,在城市规划上注重

公共交通和绿色空间,推广循环经济等。故答案为: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的原因:①是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多:如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人、动物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增多,

②是二氧化碳吸收能力的下降:如:大量砍伐树木、破坏植被等,因植物(光合作用)是吸收二氧

化碳的主力军;可能造成的后果: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等,对生态环境和人类

社会产生了严重影响;要防止全球变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化石燃料

的使用量、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采用低碳生活

方式:如骑自行车或步行代替汽车、节约用水、减少食物浪费等,可以降低个人碳足迹,也有益

于自身健康。推广可持续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平衡、公正、稳定

和可持续。例如,在城市规划上注重公共交通和绿色空间,推广循环经济等。

【解析】根据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的原因,要防止全球变暖,可以采取的措施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

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4.【答案】K、Ca、Na,Mg;不正确;只是听说,没有经过实验验证;用PH试纸测定酸碱度或

醵母菌

使用石蕊试液检验葡萄酒的酸碱性;—2CZH、。HIICO2T:C02+H2。=”2,。3

【解析】解:(1)根据元素在人体中的含量与0.01%的关系可分为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常量元素

为11种;除去常量元素之外的即为微量元素;其中的Fe、Zn是常见的微量元素;

故答案为:K、Ca、Na、Mg;

(2)科学要有依据,要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而不是听说,故李叔叔关于葡萄酒究竟是呈酸性还

是呈碱性的认识方法是不正确的;

故答案为:不正确;只是听说,没有经过实验验证;

(3)利用pH试纸或石蕊试液的变色等都可以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故答案为:用PH试纸测定酸碱度或使用石蕊试液检验葡萄酒的酸碱性;

(4)葡萄糖利用酵母菌转化为乙醇的同时能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为:

废学彦

;

C6H1206-^-2C2H50H+2CO2T

(5)二氧化碳溶解在其中形成碳酸,碳酸显酸性,故认定葡萄酒本身应该呈微弱的酸性;

故答案为;CO2+H2O=H2CO3.

解:(1)根据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划分依据分析;

(2)根据科学的严谨求实的态度分析:科学要有依据,要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而不是听说;

(3)根据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分析;

(4)根据葡萄酒的酿制原理是利用野生酵母分解葡萄汁中的葡萄糖,最终转化为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