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B版)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资料:专项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_第1页
(全国B版)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资料:专项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_第2页
(全国B版)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资料:专项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_第3页
(全国B版)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资料:专项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_第4页
(全国B版)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资料:专项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高考历史

(全国通史专用)1.(2018课标Ⅱ,24,4分)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

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

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五年高考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A组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名师点睛

文献史料的主观性司马迁编写的《史记》属于典型的文献史料。这类史料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反映了作者对

历史现象的历史解释。我们在阅读此类史料时,一定要理解作者在叙述这段史料时所要表达

的真实意图。答案

A商汤见猎人所设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会将鸟兽杀绝,“乃去其三面”,显示了他

的仁德之心,他从而得到诸侯拥护,并最终取得天下。《史记》中的这一记载意在说明商汤成

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故A项正确。农业生产是夏商时期的主要经济活动,故B项错误。材料

主要强调的是商汤的仁德之心,而非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统治者的治国

理念是夏商更替的主因,故D项错误。2.(2017课标Ⅰ,24,4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

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

A材料中分封的卫、鲁和燕都位于周的东部,原属于殷商文化的分布区。周将王室

成员分封到这些地方,推动了殷商文化与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这些地区对周文化的认

同。故选A项。周代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周王室并未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C项错误;早在夏商时期,贵族世袭特权已经确立,故D项

表述不当,排除。错因分析本题易错选D项。对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不熟悉导致失误。随着早期国家的出

现,贵族世袭特权已经确立。3.(2016课标Ⅲ,24,4分)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答案

B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这表明西

周时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因此B项符合题意。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的甲骨文

是继承关系,并非全新的文字体系,故排除A项;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C项与史实不符;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青铜器上刻的铭文发生了变化,并不能说明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故

D项错误。审题方法解答选择题时,如果题干中有比较内容,必须考虑选项中的比较性选项。4.(2014课标Ⅱ,24,4分,0.252)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

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答案

C西周是由兴起于今陕西岐山一带的周部族建立的,题干中的“雅言”是由当地语

言发展而来的,故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个省份均与周的起源无关。知识拓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之一——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

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掌握“时空观念”是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

求,也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科学地使用与时空有关的概念术

语、古今地图、大事年表等阐述中国及世界历史的进程;依据历史的纪年与时序建构历史事

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B组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7江苏单科,1,3分)《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

“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答案

B本题考查先秦时期的礼乐制度。材料信息显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是政治权力的

象征,说明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政治的权力”这一信息不

符,故均可排除。2.(2016江苏单科,1,3分)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

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答案

D“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反映了“长兄”“长孙”在家族中的地

位至关重要,这体现了宗法观念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无法体现家族和睦、等级秩序和贵族

世袭等信息,故排除A、B、C三项。评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

度适中。解题时注意从“长兄”“长孙”在家族中的地位角度分析。3.(2015江苏单科,1,3分)《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

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

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答案

A从材料信息看,贵族朝会时,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九夷、八蛮等都有

严格的列位礼节,这种礼仪规定体现了分封制下的等级特征,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材

料中的“贵族朝会”特征不符。评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

可以从材料中的“贵族朝会”和礼仪规定角度分析回答。4.(2015浙江文综,14,4分)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答案

D“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体现了分封制,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依托的,故A项体现了

宗法制的影响;B项“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反映的是宗法制影响下的家谱意识;C项“父

死子继,兄终弟及”反映了统治权在家族内继承,折射出宗法制观念。“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

仇”反映了一种用人观念,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故D项符合题意。5.(2014广东文综,12,4分)“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象宫室屋宇之形,“

”可能表示

()A.祖先牌位B.皇帝宝座C.青铜兵器D.铁制农具答案

A在夏商周时期,“宗”有宗庙之意,而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即题干中

所说的“

”,则“

”就可能表示宗庙里所供奉的祖先牌位,故A项符合题意。由“甲骨文”信息可知,当时尚未有皇帝称号,故B项错误。青铜兵器和铁制农具均与宗庙之意相差甚远,故

C、D两项可排除。评析

本题为情境式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度

中等偏上。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会意字”,然后再结合“宗”字在古

代的意思进行分析,只要学生知道“宗”字有宗庙之意,一般都能作出正确判断。6.(2017北京文综,37,10分)(节选)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材料一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中国古代儿童称谓简表年龄段称谓称谓由来(摘自《礼记》等)1—3岁孩提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10岁以前孺子孺子早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满10岁幼学人生十年曰幼,学13—15岁(男)舞勺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一种文舞)15岁左右(男)束发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15岁(女)及笄十有五年而笄(笄礼)15—20岁(男)舞象成童,舞《象》(一种武舞),学射、御满20岁(男)弱冠二十曰弱,冠(冠礼)(1)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表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的称谓有哪些?

简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10分)答案参考答案要点:(1)称谓:幼学、舞勺、束发、及笄、舞象、弱冠。简析:先秦有严格的礼乐制度;贵族根据礼乐制度培养子弟;依据儿童年龄划分学习阶段;男女

要求不同;学习礼乐目的在于更好地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稳定统治秩序。解析(1)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第一小问旨在考查学生对礼乐制度概念的理解,分

析材料可知,孩提和孺子两阶段均不涉及礼乐制度;幼学、舞勺、束发、及笄、舞象、弱冠则

体现了礼乐制度对儿童的要求。第二小问,通过对第一小问的回答可知,先秦时期为了更好地

维护社会统治秩序,形成了较为严格的礼乐制度,贵族根据这套制度培养子弟,儿童不同阶段有

不同的学习内容,同时对男女的要求也不同。C组

教师专用题组1.(2015上海单科,32,3分)“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礼乐的主要社

会功能是

()A.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C.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答案

A从材料中“贵贱等矣”“上下和矣”可知礼乐的主要功能是规范社会秩序,故A项

表述最为准确。C项曲解了材料的意思,完全错误。B、D两项的表述有一定道理但不是最佳

选项。2.(2013课标Ⅰ,24,4分,0.21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

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

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

C材料表明,战国时期的秦国率先打破了分封制对墓葬等级的规定,形成君王墓葬独

大的局面,这说明秦国率先由分封体制向集权统治演变,故C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是分封制

瓦解的根本原因,A项错误;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遭到破坏,D项错误。3.(2013广东文综,12,4分)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

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答案

B由材料信息可知,战国以前,只有贵族才能被称为“百姓”,战国以后,普通民众也可

以被称为“百姓”,这实际上反映了贵族地位的下降,其实质是宗法制的衰落,故选B项。战国

以后,分封制、井田制日益瓦解,故排除A、D两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4.(2013浙江文综,14,4分)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

D

禅让制实行于夏朝之前的原始社会,排除①。周代世系略图体现了分封制(天子—

诸侯—卿大夫—士)、世官制(贵族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世卿世禄)、宗法制(周天子是绝

对的大宗,诸侯、卿大夫在自己的封地内是大宗)。本题选D。5.(2013海南单科,2,2分)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

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答案

B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宗法制”“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

继承制,这与以后历代在皇位继承中遵循的“立嫡不以长”相吻合。6.(2013山东文综,9,4分)《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

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答案

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由题干材料可知王城建筑平面布置方整、对

称、有序,从而形成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故答案为B项。A、D两项在周代并未出现;C项不是

材料反映的主要思想。7.(2012浙江文综,13,4分)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

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

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C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同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

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春秋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晋燕两国为姬姓封国,根据“同姓不婚”原则,

两国不可以通婚,故①正确而②错误。宋、秦为非姬姓封国,故晋宋、秦燕可以通婚,故③④均

正确。8.(2011课标,24,4分)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

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

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答案

C

董仲舒宣扬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是

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局面而服务的,是实现“大一统”局面的历史依据,

故C项为正确答案。A、B两项反映的是秦统一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排除;D项仅

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影响,排除。9.(2010课标全国,24,4分)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

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答案

C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与中国地名的关系。山东简称鲁,源于西周时期分封的鲁

国,山西简称晋,源于西周时期分封的晋国,故C项为正确答案。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广

东、广西六个省、自治区的简称分别为豫、冀、湘、鄂、粤、桂,均不是西周时期封国的名

称,故可排除A、B、D三项。考点二农业、手工业和商业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1.(2018课标Ⅲ,24,4分)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

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

D

考古发现可以反映时代风貌。读图可知,战国以前,铁器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黄

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选D项。图中反映的

是铁器发现地的分布情况,无法由此推断出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A项排除;汉代张骞通西域

以后,丝绸之路开通,沟通了中原与今新疆地区的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铁器“不少是自然

陨铁制作而成”,无法说明冶铁技术的普及,故C项错误。易错提醒

本题易错选B项。错因在于审题不清,被表面现象迷惑。在不同地区均发现铁器

并不能说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联系,不能凭主观臆断解题。2.(2017课标Ⅱ,24,4分)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

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答案

A本题为历史地图类材料型选择题,题中所示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并设置了

范蠡、子贡在当时经商致富的历史情境,要求学生对这一历史情境作出合理客观的解释,间接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从示意图上看,陶位于济水岸边,曹、宋、鲁三国交界地带,

“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这种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非常适合经商。据此分析可知,A项符合题

意。题中图文材料未涉及争霸战争及城市规模,故B、D两项均可排除。交通条件可以影响一

个地方的经济状况,但不是决定因素,C项表述错误。考点归纳古代中国商业的命题集中点古代中国商业在高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命题量较大。命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古

代商业发展的成就,特别是两宋时期和明清时期;二是古代的商业政策,虽然古代中国一直坚守

重农抑商政策,但在个别历史时期,特别是南宋时期,商业政策比较灵活,经商环境较为宽松;三

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和国内区域贸易的发展。本考点的命题难度较大,思维含量较高,复习备

考时要多加注意。3.(2015课标Ⅰ,24,4分,0.66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

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

小农的生活压力,有利于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项正确。畜力和铁制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

业收益的增加,A项因果倒置;农业收益增加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B项错误;农

业收益的增加会使地主实力上升,有利于土地兼并和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D项错误。误区警示本题易错选A项。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收益的增加,考生混淆了原

因和结果造成失误。1.(2018江苏单科,1,3分)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

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

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B组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答案

D从材料信息看,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后来他们向政

府纳过税后,可以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民间商人通过向政府纳税获取到城里市场上交易的

资格,意味着其可以取得合法地位,故选D项。中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A项错误;材料

体现的是民间商人由非法到合法的变化,没有涉及商业市镇崛起的信息,B项错误;政府不再监

管商业活动的说法明显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2.(2016上海单科,5,2分)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下表中应填入

(

)原因结果周王室式微,列国纷争

士大夫活跃,百家争鸣

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③农民起义频繁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D

从表中“周王室式微”“百家争鸣”等信息可判断出该时期为春秋战国时期,这

一时期中国出现铁犁牛耕,故①正确;同时在政治上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故④正确。故选D项。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社会转型C组

教师专用题组1.(2013江苏单科,1,3分)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

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

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答案

B由所学可知,成套铁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A、C、D三项

都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故均可排除。2.(2013海南单科,8,2分)右图反映的是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答案

B仔细观察图片:图上方为一位古代男子正驭使一头牛在耕田,图下方为一位古代女

子在织机前织布,所以图片反映的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形式。A、C、D三项在

题干中无从体现。3.(2012海南单科,1,2分)《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

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

式。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答案

D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A项与史实不符,

周代制度并未被后代严格奉行,排除A项。B项与题干主旨不符。重农抑商是从战国时期的商

鞅变法开始的,C项错误。材料中统治者重视农桑,反映出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D项正

确。4.(2012广东文综,12,4分)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答案

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考查学生处理历史信息和进行基本历史研究的能

力。解题的关键是对历史研究方法的初步掌握。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字形的甲骨文,属于历

史文物类资料,是证明商代可能出现牛耕的最有利的证据,故D项符合题意。商代遗址中出土

的牛骨,只能证明牛在当时存在,而不能说明牛已用于农耕,A项错误;B、C两项时间不符合。

本题易错选A项,主要原因是混淆了牛与牛耕的区别。5.(2012江苏单科,2,3分)《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

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答案

C本题考查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阐释历史事物的

能力。材料详细叙述了官营手工业中各环节的分工情况,体现出细致化、专业化的特点,故C

项符合题意。材料只涉及手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工序分工情况,不能体现生产技术、产品品种

和产量状况,故A、B、D三项错误。考点三“百家争鸣”及科技文化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1.(2018课标Ⅰ,24,4分)《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

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对墨家学派成就的认识。墨家学派多数为“农与工肆之人”,直接

参加生产劳动,且注重对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科学研究,其成就和活动主要记载在《墨子》

一书中。《墨子》一书记载了几何学、力学、声学、光学及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成就,这

些科学成就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选C项。材料只反映了《墨子》对科学成就的记载,排

除A项;中国古代并未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排除B项。《墨子》中的科学成就是劳动人民在

劳动中探索出来的,不是贵族阶层的贡献,故排除D项。2.(2017课标Ⅲ,24,4分)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

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答案

A本题考查文字的演变。图中“车”“马”二字由繁到简,说明从西周到战国,文字

的频繁使用促使人们简化字形,以利于书写,故A项正确。西周至战国,人们把文字刻在甲骨上,

或镌刻在青铜器上,后来更多地使用竹片、木简和帛做书写材料,但未必会影响文字字形的变

化,B项错误;各国变法主要是为了增强自身实力,对字形的变化影响不大,C项错误;“书同文”

推行于秦统一六国以后,时间不符,D项错误。易错提醒本题易错选D项,考生看到小篆字体就联想到秦统一文字,忽视了统一文字发生在

秦统一六国之后。3.(2015课标Ⅱ,24,4分,0.673)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

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

C古代儒家学者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

了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C项符合题意。儒者批评现实政治并提出自己的目标,不能说明

儒者不适应现实政治,也不能说明其反对进行社会变革,A、B两项错误。儒者期望实现古代

曾经达到的贤良政治的高度,并不是要求复古,D项错误。误区警示本题易错选D项,主要是由于个别考生认为称颂“三代”之美就是复古。事实上,

儒家学者批评现实,希望统治者效法先贤,并不是要求复古。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8北京文综,12,4分)“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

C孟子认为“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才可以使天

下归服”,强调以德服人,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因此C项符合题意。“王”字在甲

骨文中象征着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与孟子观点相左,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可

排除B项;宗法制度形成于商周时期,从时间上可排除D项。2.(2016北京文综,12,4分)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下图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

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答案

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成就,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示意图中的“齐”“郑”“卫”等名称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根据所学知识,《诗经》

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出自该作品集,故A项正

确。B项中“汉相如”指西汉时期的司马相如,“陶元亮”指东晋时期的陶渊明;C项中的

“李将军”指西汉时抗击匈奴的名将李广;D项诗句是对秦朝在全国推行小篆为标准字体、

“焚书”的评论。B、C、D三项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3.(2015山东文综,13,4分)《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

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答案

C“当于民监”即以民为镜,体现出尊重民意、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

“兼爱”是要求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尚贤”是墨子的治国主张,反

对任人唯亲。“主权在民”是近代民主政治思想。“道法自然”强调的是顺应自

然。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评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

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含义。4.(2015四川文综,1,4分)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

()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答案

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法等学派各执主张,互相诘难、批

驳,又彼此吸收、融合。题干关键信息为“融合倾向”,礼法兼用体现了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

的融合倾向,故B项正确。A、C两项为儒家主张,D项为墨家主张,均不符合题意,排除。5.(2015海南单科,1,2分)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

()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答案

B儒家强调“仁”和“礼”,主张德治和仁政,希望建立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法家主

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倡导法治,因此B项符合题意。法家主张重农抑商;儒家思想

“厚古薄今”、重视道德与人伦,故A、C、D三项错误。6.(2014山东文综,13,4分)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答案

A在孔子兴办私学之前,只有贵族子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而孔子招收的学生来自

士农工商各阶层,这就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主要反映了春秋时

期教育领域的变化,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7.(2014上海单科,12,2分)“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

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

()A.《孟子》B.《庄子》C.《韩非子》D.《道德经》答案

A材料中的“仁”“义”“礼”“智”均是儒家的主张。《庄子》与《道德经》是

道家学派的著作,《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著作,《孟子》是儒家学派的著作,故选A项。8.(2014海南单科,1,2分)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

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答案

D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国君们所需要的民众,一要战时能为国君卖命,二要平时能为国

君效力。这显然与主张实行严刑峻法、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法家思想相吻合。A、C两项

主张与材料主旨相悖;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9.(2014重庆文综,1,4分)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

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

丽色彩。该作品是

()A.《诗经》B.《老子》C.《庄子》D.《离骚》答案

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

较小。由题干中“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和“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

等可知,该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皆与题干所述作品的特点不符。C组

教师专用题组1.(2015安徽文综,12,4分)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

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

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答案

A田子方感到骄傲的原因主要是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说明当时各

诸侯国非常重视士人,故A项正确。评析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解答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核

心意图。2.(2013课标Ⅱ,24,4分,0.622)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

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

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答案

B由材料信息可知,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

的事迹。文献的记录都带有主观色彩,A项表述过于绝对。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文献中有对

黄帝的赞誉,可见,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故B项正确。C项“历史文献记录应当

与口头传说相印证”在题干中不能得到体现。D项表述过于绝对。3.(2013江苏单科,2,3分)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

文字史画卷。观察下面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楷体汉字执王臣劓甲骨文

答案

D

甲骨文经过多次演变才发展为楷体汉字,故A项表述错误。飞舞飘逸不是楷体汉字

的特征,故B项错误。大多数甲骨文字已被识读,故C项错误。从图片中可以看出甲骨文已经

具备了现代文字的某些特征,故D项正确。评析

本题为一道读图识图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材料及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的能力,难

度中等。本题解答的关键是准确把握中国古代各种字体的特征和汉字演变的基本规律,这就

需要考生牢固记忆教材基础知识。4.(2013浙江文综,13,4分)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

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

说明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答案

D本题考查甲骨文及史学研究方法。从题干材料可知,文献材料同样真实可信,A错;

某些历史记载也是比较客观的,B错;多项历史记载相互印证,不通过考古也可形成定论,C错;D

符合题意。5.(2012山东文综,9,4分)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

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

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答案

D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的能力。由材料中“注重实践”“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和轻视商人与学者等信息可知,

该学派否定贵族政治,主张法治、重农抑商,注重实践。结合所学,可知该学派应为法家,故D项

正确。材料中对商人和学者的认识不符合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观点,排除A项;战国时期的道

家抱有“逍遥”的人生态度,材料中对“贵族”的认识不符合该学派的观点,排除B项;墨家主

张非攻、尚贤、节俭,材料内容不能体现该学派的观点,排除C项。6.(2015北京文综,37,8分)(节选)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材料一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秦汉时期,汉字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官学、书

院、私塾大都使用汉语,科举考试亦然。魏孝文帝改革将汉语作为“正音”。清朝确立在全

国的统治后,很快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拉丁语最初是古罗马人的语言。公元1世纪,标准拉丁语形成,与希腊语等一起成为罗马帝国

学校的教学语言。罗马帝国解体后,拉丁语的日常口语功能逐渐丧失,成为一种书面语言。17

世纪末期以前,西欧的学术著作大都用拉丁文撰写。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在拉

丁语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民族语言。(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上述两种语言文字发展演变的异同。(8分)答案(1)同: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历经变迁。都是东西方文明的重要载体,体现在典籍与文化

教育等方面。都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圈,对周边国家民族语言产生了影响。异:汉语作为通用语言使用至今,而拉丁语逐渐变为书面语言。(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解析(1)相同点方面,可以从历史的久远程度、地位及影响等角度进行概括。不同点方面,汉

语作为通用语言使用至今,而拉丁语的日常口语功能逐渐丧失,成为一种书面语言。7.(2011全国,37,8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

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

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

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据《孟子》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8分)答案(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4分)理想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4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孔子、孟子和荀子的言论可得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内涵,要从君民

关系的角度去阐释;儒家的理想政治从材料中孟子的言论可概括为“用贤人治国”,再结合所

学知识答出“仁政”这一内容。考点四选修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1.(2017课标Ⅰ,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

“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作出准确的

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

眼界一开。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

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

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

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

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据《史记》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8分)答案(1)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与经典有精深的理解;挂剑于墓,与儒者重“信”契合;拒绝继

承王位,符合儒家礼义观念。(2)显示出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有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有利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

文化认同。解析第(1)问,从季札个人的儒学造诣,践行儒家信、礼义观念的行为等角度分析说明。第

(2)问,结合材料信息,从文化传播、文化认同、文化认识等角度分析。2.(2017课标Ⅱ,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

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

是不吝赞赏。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他践行孔子

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颜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

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道,兹典自昔…

…释奠孔颜,乃其时也。”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

圣”,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6分)答案(1)道德品行高尚;天资聪颖,领悟力强;深谙孔子学说,尊师重道;用儒学思想塑造自己的

精神;践行儒家学说不遗余力。(2)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肯定;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统治者的推崇;弘扬儒家道德的现实需要。解析本题考查教材外的历史人物颜回,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合理

解读以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由“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可得出道德品行高

尚;由“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可得出天资聪颖,领悟力强;由“颜回尊敬老师,曾

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可得出深谙孔子学说,尊师重道;由“他践行

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可

得出用儒学思想塑造自己的精神、践行儒家学说不遗余力。(2)据材料“每次谈到他的求学

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可得出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肯定;据材料“汉代以后”并结合所学可

得出儒学成为统治思想;据材料“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自唐代起配

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可得出统治者的推崇、

弘扬儒家道德的现实需要。方法点拨评价历史人物要弄清历史发展规律与个人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任何历史人

物的活动都要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

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

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无论是英雄还是群众,只有在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才能

推动历史发展。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2015山东文综,47,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

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

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10分)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

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

“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

系的变化。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出社会关系的变化,然后再从社会关系变化与商鞅变法之间的关系

角度加以阐述,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将商鞅变法中与材料所述现象有关的措施说清楚。C组

教师专用题组(2013福建文综,41A,16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

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

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摘自《商君书》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

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

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人

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6分)(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

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10分)答案(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2)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

地位。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解析(1)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从两者对经济活动的不同政策中总结答案。(2)第一小问实际是回答商业活动的发展给当时经济和国家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注意从材料

中归纳答案;第二小问要结合此后雅典政治发展方向总结答案。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8山东青岛质检一,24)夏、商、周三代更替的事实,使周人不得不怀疑“天命”的永恒,

对此,《尚书》记载:“天命靡常”“惟德是辅”。这说明

()A.孔子继承了夏商周的主流文化思想B.《尚书》是研究此历史的唯一证据C.西周确立的宗法分封制具有优越性D.周人认为天命、道德是治乱的关键三年模拟A组2016—2018年高考模拟·基础题组答案

D从材料信息看,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使周人不再单纯相信天命,而是认为“天命

靡常”“惟德是辅”,即天命和道德并存,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孔子的思想,排除A项;B项

错在“唯一证据”;材料未涉及西周宗法分封制的优劣,C项错误。2.(2018山西太原一模,24)中国传统社会,孝敬父母就是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国家,忠孝

同义。中华民族有许多英雄以忠顺君主为初衷,以效忠国家为结果。这表明在传统社会

(

)A.君权至上意识浓厚B.家庭伦理道德至上C.家国一体观念突出D.尊卑观念根深蒂固答案

C从材料信息看,孝敬父母就是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国家,忠孝同义,这体现了

家国一体的观念,故选C项。材料没有单纯强调君权、家庭伦理、尊卑观念,由此排除其他三

项。3.(2018山东济南一模,24)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后,周襄王正式册封晋文公为霸主,成就了晋文

公“取威定霸”的业绩。同年冬天,晋文公在温(今河南温县)会盟齐、宋、鲁等诸侯,周襄王

被召唤赴会。这说明当时

()A.处于西周末期,宗法分封制崩溃B.晋文公取得了直接控制诸侯的权力C.周天子仍是道义上的“天下共主”D.周天子的权威彻底被大国诸侯取代答案

C从材料信息看,晋文公因为周王的册封成为霸主,晋文公号令诸侯的时候,周王“被

召唤赴会”,说明尽管周王室衰微,但毕竟还是道义上的“天下共主”,借助周王可以名正言

顺地号令诸侯,故选C项。当时处于春秋时期,故排除A项;B项错在“直接”二字;D项错在

“彻底”二字。4.(2018河南郑州质检二,25)下表是商鞅死因的几种说法,从表中关于商鞅死因的历史研究中,

可以得出

()A.历史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解释B.时间越久远历史研究越失实C.研究者的史观左右历史事实D.历史叙述方式决定历史结论西汉司马迁商鞅此人刻薄寡恩,用刑太过改革开放前某学者商鞅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变法触犯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遭到

他们的报复近年来的最新研究商鞅权势太重,行事专断,与当时君主秦惠文王的矛盾加剧而被杀答案

A根据材料可知,司马迁以商鞅个性作为研究角度,改革开放前某学者以阶级斗争作

为研究角度,近年来的最新研究以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作为研究角度,探讨了商鞅的死因,得出

不同的结论,这说明历史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解释,故A项正确。根据史学理论,某些历史问题在

事件发生的年代由于受政治压力等因素的制约,研究可能会出现失实的情况,而年代久远这种

压力淡化研究反倒更加理性客观,故B项错误;历史事实是客观的,研究者的史观左右不了历史

事实,故C项错误;根据史学理论,历史叙述方式不能决定历史结论,故D项错误。5.(2017广东广州综测一,24)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给贵族作为封地,而

是直接派行政官员去管理。该现象说明当时

()A.血缘宗族性组织体系逐渐解体B.土地制度变革C.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缓和D.郡县制确立答案

A由“贵族”到“行政官员”体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即血缘宗族性组

织体系逐渐解体,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讲的是政治变革,而非土地制度变革,B项错误;材料与

周天子无关,C项错误;郡县制的确立是在秦朝,D项错误。6.(2017广东深圳二调,24)“春秋”一词在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然含义不尽相同。其中意指

“编年体史书”的是

()A.《孝经》:春秋祭祀,以时思之B.《战国策》:今楚王之春秋高矣C.《孟子》:春秋无义战D.《墨子》:吾尝见百国春秋答案

D《墨子》中的“春秋”指的是“编年体史书”,故D项正确。《孝经》中的“春

秋”指春、秋两季,泛指四时,A项错误;《战国策》中的“春秋”指的是年龄,故B项错误;《孟

子》中的“春秋”指的是春秋时代这一历史时期,故C项错误。7.(2017河北唐山二模,24)中国许多家族都有续家谱、族谱的习惯,著名的有“孔氏家谱”,在

南方一些地区至今仍对“续谱”情有独钟。这种对祖先的崇拜本质上体现了中国

()A.农耕文化的传承性B.宗法制度的优越性C.家国情怀的普遍性D.国民心理的劣根性答案

A中国农耕文化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和

特征,对祖先的崇拜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对后世的影响,故A项正确。宗法制度在春秋时期已

开始瓦解,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家族情怀,C项错误;对祖先的崇拜不是国民心理的劣根性,D

项错误。8.(2016山东淄博一模,24)“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即周的宗盟,除了同姓外还有异姓,异姓列

在同姓之后。异姓纳入周的宗盟

()A.破坏了宗法制的原则B.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C.丰富和发展了分封制D.有利于周王的集权统治答案

B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异姓、

同姓都会遵循其原则,故A项错误;周的宗盟是周天子与诸侯的盟会,与会者有同姓与异姓,加强

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B项正确;异姓纳入周的宗盟本身就是分封制的内容,不是丰富和发展,C

项错误;中国古代早期(包括西周),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项错误。9.(2016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24)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继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

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公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

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A.天子权威开始削弱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宗法制遭到破坏D.分封制受到冲击答案

D材料反映了周天子权威削弱,但不能说明开始削弱,A项错误;从材料时间可知是春

秋时期,当时仍然是贵族政治,B项错误;宗法制主要是依靠血缘关系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

家统治,从材料看,不涉及血缘关系被破坏问题,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诸侯不尽义务,说明分封

制受到冲击,D项正确。考点二农业、手工业和商业10.(2018广东广州测试一,24)先秦思想家对地租与土地税两个概念没有区分,将两者视为一

体。这是因为在先秦时期

()A.思想家大多主张重农抑商B.农业采取精耕细作的技术C.统治者同时也是土地所有者D.地租与土地税都以实物方式缴交答案

C先秦时期实行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统治者同时也是土地的所有者,所以出

现了地租和土地税没有区分的情况,故选C项。A项错误,重农抑商是法家的主张;B项材料信

息没有体现;缴交方式不是区分地租与土地税的标准,D项错误。11.(2018山东济宁一模,24)《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据考

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

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

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A.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B.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C.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D.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答案

D从材料信息看,春秋时期长江流域还有很多青铜器工具,中原地区甚至还存在一些

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说明这一时期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故选D项。春秋时期,长

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并没有超过中原地区,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关中平原是中国经济重

心,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战争对经济的影响,C项错误。12.(2018四川成都检测一,24)某学者提出,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

有出现;战国中期,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方使

用。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井田制的瓦解是铁犁牛耕出现的前提条件B.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C.土地私有制在西周末期已经确立D.经济制度滞后于政治体制的变革答案

B从材料信息看,该学者认为井田制的瓦解和铁犁牛耕的使用没有多大关系,也就是

说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故选B项。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与史实不

符,D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13.(2018河南郑州质检一,2)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

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

()A.反映了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B.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C.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D.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答案

D

从材料信息可知西周遵循周礼,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管子》则强调因地制宜

规划城市,这种城市规划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D项正确。“因天材,就地利”说明当

时城市规划有标准,规划不混乱,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对城市规划秩序的不同主张,没有涉及如

何设置城市功能区(市:商业区,坊:居民住宅区),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城市的职能问题,且

根据史实战国时代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C项错误。14.(2018广东珠海质检,24)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

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

()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答案

B从材料信息看,从西周到战国,青铜器从豪华精美到朴素实用,说明其使用者贵族的

政治经济实力下降,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战乱与青铜铸造业衰落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

有体现铁器和青铜器使用的关系,排除C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15.(2017吉林高三摸底,26)“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

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材料反映出

()A.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发展B.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C.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D.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答案

C材料“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反映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

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A、B、D三项所述材料均未涉及,故A、B、D三项错误。知识拓展中国赋税制度起源甚早,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进一步肯定和发展了以往的赋税制

度。公元前216年,颁布“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令地主和有地农民自报占有土地数,按定制

缴纳赋税。秦田律规定“顷入刍三石,藁二石”,即每顷土地应向国家缴纳饲草三石,禾秆二

石。16.(2016四川资阳二模,24)《诗经·甫田》中曾这样描述齐国当时的农业状况:“无田(diàn,同

“佃”,治理)甫田(tián,大田,大田在当时为领主所有),维莠(yǒu,杂草)骄骄。”据此可以推知

()A.战国时期战争频繁B.春秋时期出现了私田C.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D.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有轻农思想答案

B题干材料反映了无人治理公田,公田里杂草丛生,与战争频繁无关,且《诗经》未涉

及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A项错误;“维莠(yǒu,杂草)骄骄”的原因主要是大家治私田不治公

田,B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项错误;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有轻农思想与

材料无关,D项错误。考点三“百家争鸣”及科技文化17.(2018湖北武昌5月调研,24)孔子不以族源作为辨别华夷的首要标准,认为华夏之作为违背

礼乐文明则应贬其为夷狄,夷狄之作为符合礼乐文明则应褒其为华夏。孔子的态度说明

(

)A.华夷观念已经不复存在B.文化认同成民族间纽带C.华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D.血缘关系失去政治意义答案

B从材料信息看,孔子辨别华夷的首要标准是看其言行是否符合礼乐文明,说明文化

认同成民族间纽带,故选B项。当时华夷观念依然存在,故排除A项;华夏没有被周边民族同化,

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D项。18.(2018安徽合肥质检二,24)“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出现这种现

象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B.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C.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D.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答案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材料信息看,我国古代法系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是

维护国家和家族利益,注重礼刑结合,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故

选A项。其他三项都不是主要原因。19.(2018四川成都诊断二,24)下图为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的竹简局部图。这批简牍写于秦统一

前后,内容多为当时施行的法律,书体主要为秦隶。该简牍说明当时

()A.政局动荡影响文字统一B.文字书写出现简化趋势C.隶书成为法定通用书体D.法律文书使用独立书体答案

B从图片信息看,古代文字呈现出越来越简化的特点,故选B项。图片没有文字统一

的信息,A项错误;隶书在这一时期没有成为官方通用书体,官方书体是小篆,C项错误;法律文书

没有独立的书体,D项错误。20.(2018河北石家庄质检一,24)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扁鹊望诊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

()A.历史文献关于扁鹊的记载真实可信B.扁鹊其实是大众理想化人物的化身C.对同一历史人物的研究会有不同的历史结论D.历史阐释和历史叙述必须保持一致记述出处公元前7世纪初,扁鹊望诊蔡桓公《韩非子·喻老》公元前5世纪初,扁鹊为赵简子诊断病情《史记·扁鹊仓公传》公元前4世纪末,扁鹊曾试图用石具除去在位的秦武王脸部的疾病《战国策·秦策》答案

B不同的文献,扁鹊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因此无法确认关于扁鹊的记载真实可信,A项

错误。从材料信息可知,三则史料介绍的扁鹊生活时代不同,但都是名医,这说明扁鹊其实是大

众理想化人物的化身,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历史现象,而非历史结论,C项错误。历史阐释

和历史叙述不一定要一致,排除D项。21.(2018山东潍坊一模,24)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

惟于诵《诗》、读《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这表明

()A.各诸侯国尊崇传统文化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D.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答案

D从材料信息看,孔子日常说鲁国话,读书行礼时用雅言,即当时的官话,说明孔子注重

维护周王室的权威,也就是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故选D项。材料只体现了孔子一个人的态

度,不能表明诸侯国尊崇传统文化,A项错误;孔子“日常操鲁语”传道,故B项错误;孔子生活的

时代已经“礼崩乐坏”,C项错误。22.(2017山东济宁期末,2)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哀怜百姓轻刑罚者,民之所喜,而国之所以危

也。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实行严刑重罚B.君主“无为而治”C.推行“德治”“仁政”D.恢复礼乐制度答案

A材料“哀怜百姓轻刑罚者,民之所喜,而国之所以危也。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

顺于道德”,意思是严刑重罚是百姓不喜欢的,但却是国家能够得以治理的办法,圣明的君主治

理国家,一定违逆世俗而顺应道理,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实行严刑重罚,属于法家,A项正

确。“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B项错误;推行“德治”“仁政”是儒家思想,C项错误;恢复礼

乐制度也是儒家思想,D项错误。23.(2017东北名校调研,24)《左传》载:“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礼

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

也。”《礼记》中说:“礼乐刑政,其极一也。”这两则材料反映了“礼”主要的社会功能是

()A.端正民心的工具B.凝聚家族的手段C.维系等级的方式D.齐家治国的方式答案

D据材料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可知“礼”有利于“齐

家”,据材料中“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礼乐刑政,其极一也”可知“礼”有利于“治国”,

故D项正确。知识拓展《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可能是战国时期

归纳创作而成。《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

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经学大师郑玄为

《周礼》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成为儒家

的皇皇大典之一。24.(2016山东济宁一模,24)《论语·尧曰》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战国时期,“孟子道

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这能够说明

()A.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C.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D.儒家学者借助历史宣扬其理想化的政治要求答案

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