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课件_第1页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_第2页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_第3页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_第4页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学习目标:1.学习和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2.了解孔子主张“仁政”、“文德”治国的政治理念。关于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公元前551-前479)孔子的思想思想上,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政治上,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生活上,主张“温良恭俭让”;教育上,开创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关于《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十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

论语()颛臾()冉有()社稷()虎兕()出于柙()椟()焉用彼相矣()干戈()检查预习:字音lúnzhuānyúrǎnjìsìxiádúxiànggē买椟还珠穷兵黩武亵渎赎买冉冉升起干和戈是古代常用武器,代指兵器和战争。大动干戈、化干戈为玉帛检查预习:成语释义

既来之,则安之:原意是使他们来了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大动干戈: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自主学习:疏通第一段1.理解字词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无乃尔是过与

句式结构(参考知识补充一)翻译: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固定结构:何以……为

拜见;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可不译使用武力,有军事行动宾语前置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以之为,把……当作代词,这何……为,表反问语气为什么何辞为?(《鸿门宴》)无乃……与,表推测语气,恐怕……吧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孔子在此指出了反战的三条理由,并且用反问的形式得出了结论。自主学习:疏通第二段1.理解字词陈力就列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焉用彼相

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翻译: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施展;走向,这里是担任的意思;职务连词,表转折;跌倒何必,为什么;搀扶盲人走路的人。错,犯错代词,这;过错介词,从介词,在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的狡辩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推卸责任(开脱自己)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

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这些引用和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

引用名言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危而……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因此,引用名言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该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尽责。自主学习:疏通第三段1.理解字词固而近于费后世必为子孙忧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翻译:

不患寡而患不均盖均无贫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翻译: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连词,表并列成为痛恨;舍弃;找借口君子痛恨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担心;少;连词,表转折实行;目的连词,来;使动用法,使……来都是使动用法使他来了以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辅佐连词,表转折句首发语词冉有并非“不欲”口是心非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求!君子疾夫舍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词,再提出自己的治国安邦的原则,然后批评冉有违背了自己的这些原则,最后,指出季氏之忧,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孔子治国思想对内:均、和、安。对外:修文德以来之。听录音朗读,进一步体会语气节奏文本探究

分析、理解全文,从孔子的三段话语中可以概括出他的哪些品质和思想?反对攻打颛臾修文德以来之反对武力引用周任的话引用两个比喻提倡做事要尽职尽责、忠于职守批评冉有强词夺理说明孔子提倡为人真诚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文德治国内容概括本文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冉有、季路的一次对话。通过写孔子谴责了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文教德政来使“远人”归服的主张。力伐争利文德治国1.下列各句中对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舍:舍弃,回避

C.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辅助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倾:倾诉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能者止B.且在邦域之中矣既来之,则安之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D.危而不持,颠而不扶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巩固检测责备搀扶盲人走路的人倾覆用在时间词后面,表示“......的时候”

……的人的代词那么就连词,表转折BD3.以下五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③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⑤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A.①②③

B.②③④C.③④⑤

D.①③⑤B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B.第1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C.第3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D.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充分地显示了出来。文中并无“表情、动作”的刻画。

D知识补充(二)《论语》名句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4.子曰:“学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