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试题_第1页
史学概论试题_第2页
史学概论试题_第3页
史学概论试题_第4页
史学概论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填空题:1、有关历史运动的历史观点有:进化论;退化论;循环论;(停滞论;理势变化论;)规律论等。2、有关历史动力的历史观点有:天命史观;英雄史观;文化史观;(重人事思想;经济决定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推动社会发展;)地理环境论等。3、有关史学功能的历史观点有:资鉴史观;垂训史观;(史学无用论;)经世史观等。4、历史文献学包含有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辨伪学等。5、历史学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有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训诂学、辨伪学等。6、《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史学家巴勒克拉夫.7、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的代表作是《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8、史的初意是官职和任这种官的人。9、孟子说“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这里的“史”是历史记载的意思。10、历史的基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11、实证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是孔德。12、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认为历史即哲学,他奠定了分析的、批判的历史哲学的基础。13、历史学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和过程并揭示其规律的科学。14、历史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15、历史学的学科结构可分为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和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16、版本指刻本、印本也兼及写本。17、刻本按刊刻者又可分为殿本书、局本书、坊刻书、私家自刻。18、我国古代的正统史观有天命史观、五德史观、圣人史观。19、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倡导是以梁启超写的《新史学》为标志的。20、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指的是以地下之新材料补正纸上之材料。21、史学理论包括史学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三个部分。22、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分支学科指的是史学史和史学理论。23、现在知道的最早的刻本书是公元868年中国唐朝刊刻的《金刚经》卷子。24、陈垣的《古教四考》是《元也里可温教考》、《开封一赐乐业教考》、《火袄教入中国考》和《摩尼教入中国考》。25、陈垣在元史研究方面的著作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沈刻元典章校补》和《元秘史意音用字考》。26、顾颉刚在《古史辨》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27、公元五世纪希罗多德之后西方史学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他也因此获得了西方“史学之父”的殊荣。28、西方古典的世俗的历史学特点是追根探源、求真求知。29、希腊最早的史迹,是靠《荷马史诗》流传下来的,它由《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组成。30、古罗马最杰出的史学家是李维和塔西陀,而波里比阿的史学理论标志着古代欧洲史学理论发展的最高水平。31、中世纪的史观主要是基督教史观。32、神学家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奠定了中世纪西欧基督教神学历史思想基础。33、14-16世纪文艺复兴中产生了人文主义史学以复古与反神学为主题。34、18世纪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史学以理性和进步为主题。35、十九世纪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在前期的西方史坛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浪漫主义——自由主义史学,中后期是兰克学派,下半叶是实证主义史学。36、1845-1846年,马恩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正式创立。37、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者是郭沫若。38、1927-1937年发生了有关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分期和中国农村性质的三大论战。39、美国C・E•布莱克的《现代化的动力》、《日本与俄国现代化》是“迄今为止用比较史学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成功的范例”40、提倡总体史学,从下往上看是学,问题史学的史学流派是年鉴学派。41、当代西方新史学各流派大多是在年鉴学派影响下发展起来的。42、汤因比认为挑战与应战是文明起源的规律。43、斯宾格勒的代表作是《西方的没落》。44、西方心理史学主要有三个研究方向,即个体心理传记、群体心理史、童年史和家庭史。45、我国现存最早关于农业的专论一一《吕氏春秋》之《上农》、《任地》、《辨土》、《审时》46、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农学专著是《齐民要术》。47、李济被称为现代中国考古学之父。48、傅衣凌先生是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的代表人物。49、体裁是史学著作的写作方式;结构是著者对所掌握材料进行叙述的组织布局;语言是表述历史内容的工具。50、记言、记事是中国最古老的史书体裁。51、史书的体例包括史书序言的设置、标题的设计、引文、附录、注释的编纂方式和记时、记地的惯例等在内。52、中国古代纪年法有太岁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今人编纂史书多用公元纪年法。53、年号纪年开始于汉武帝使用年号后。54、我国古代史书中的传、数、训、诂、记、(注、笺、解)等都属于注释。55、中国古代三大史书体裁是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而近代以来史书体裁的主流是章节体。56、历史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历史。57、历史认识的真理就是经过历史研究的实践和社会实践检验证明是符合客观历史实际的认识。二、简答题:1、历史观点大致可分为哪三个方面的内容?试就每一方面列举三个具体观点。%1历史运动:进化论;退化论;循环论;停滞论;理势变化论;规律论%1历史动力:天命史观;英雄史观;文化史观;地理环境论;重人事思想;经济决定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推动社会发展%1史学功能:资鉴史观;垂训史观;经世史观;史学无用论2、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学?历史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历史学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和过程并揭示其规律的科学。3、历史与历史著述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概念与性质的区别;历史是客观的有规律的,而历史著述是主观的认识;历史是唯一的,永恒的,一旦被创造出来,就无可改变;而历史认识则是丰富多样的,不断变化的。(2)联系:一者关系密切,原材料与加工品之间关系,前者为基础,著述极力反映真实的历史。4、实证主义史学局限性%1偏重对政治的研究,忽视了政治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忘记构成民族、国家的人、普通人。弗里曼甚至说“历史就是过去的政治,政治就是当前的历史”。%1由于强调了史学向科学看齐,矫枉过正,结果就忽视了与其他学科交流的关系,%1实证主义也忽视了历史这门学科的人文性质。5、为什么说历史学是科学而非艺术历史学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和过程并揭示其规律的科学%1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同样是不以任何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1历史学与科学一样也要揭示事物、现象发展运动规律。历史学具有时间一去不复返,空间不可接近,事实的强烈个别性和一次性特点。2•历史学的内容是科学的,其表现形式是讲求表达艺术的。%1历史学离不开文字的表述,而文字的表述方式即是一门艺术。%1史学研究对个别事物的描述离不开形象思维,即艺术思维方式。6、简述历史学的学科结构: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诸学科、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7、列举历代管理档案的机构(4个):周朝“天府”,汉朝东观、兰台,唐朝“史馆”,宋元“架阁库”,明朝有“皇史歳”,清朝内阁大库。8、简述梁启超的史学成就。(1)五四运动前从理论上对封建史学的批判和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史学的主张四弊:“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2)五四以后许多文化学术史专著问世:9、列举十部梁启超在五四以后文化学术史方面的专著。社会史方面:《太古及三代载记》、《春秋载记》、《战国载记》等;学术思想史方面:《阴阳五行说之来历》、《老子哲学》、《孔子》、《墨子学案》、《老、孑L、墨以后学派概况》、《先秦政治思想史》、《先秦学术年表》、《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儒家哲学》、《庄子天下篇释义》、《荀子评诸子语汇解》、《清代学术概论》、《韩非子显学篇释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戴东原哲学》、《戴东原先生传》、《颜李学派及现代教育思潮》等史学理论方面:《中国历史研究法》及《补编》、《历史统计学》等;文献学方面:《墨经校释》、《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古书真伪及其年代》、《说方志》等;文化史方面:《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中国文化史(社会组织篇)》、《地理及年代》、《近代学风的地理分布》等;文学史、诗歌史方面:《屈原研究》、《情圣杜甫》、《陶渊明》、《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桃花扇注》等;民族、宗教史方面:《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翻译文学与佛典》、《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等。10、简述王国维的史学成就。提出二重证据法;开拓了学术上的新领域,在汉晋木简和敦煌写卷的研究上,有开创之功;把甲骨文的研究与商史研究相结合;在历史和历史文献考据方面的成就;文学上的成就。11、简述陈寅恪的史学成就致力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敦煌文书研究开拓者之一;以诗文证史是其考证史实的一大特点《秦妇吟校笺》《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民族文化之史研究。12、简述陈垣的史学成就开始了把宗教作为历史研究课题和对象的宗教史;元史研究:历史文献学方面成就;表微学:《通鉴胡注表微》;学术方法上重视史料来源、区分类例。13、列举陈垣的“古教四考”与“宗教三书”古教四考:元也里可溫教考、开封一赐乐业教考、火袄教入中国考、摩尼教入中国考宗教三书:《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铮记》《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14、列举陈垣在历史文献学方面的成就目录学:《文津阁四库全书册数、页数表》《四库书目考异》《敦煌劫余录》等年代学:《二十史朔闰表》《中西回史日历》避讳学:《史讳举例》校勘学:《元典章校补释例》《校勘学释例》15、简述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第一,把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一般唯物主义原理运用于社会生活,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基本问题,明确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论点。第二、论证了社会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解释了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指出物质生产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第三,阐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16、马克思主义对当代整个西方历史学家的思想产生的影响:(1)马克思主义既反映又促进了历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从描述孤立的一一主要是政治的一一事件转向对社会和经济的复杂而长期的过程的研究。(2)马克思主义使历史学家认识到需要研究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并且在这个背景下研究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历史。(3)马克思促进了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研究,尤其是他们在社会和政治动荡时期的作用。(4)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结构观念以及他对阶级斗争的研究对历史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5)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在于它重新唤起了对历史研究的理论前提的兴趣以及对整个历史学理论的兴趣。17、简述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的基本内容。A、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什么是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是否出现过这样的时代?B、奴隶制是否为人类社会一般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经过的阶段的问题,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奴隶制社会;C、中国封建社会有什么特征?中国封建社会的发生、发展极其没落的情况这样?其归结的中心则为现阶段中国社会的性质问题,及今后中国社会往何处去的实践问题。18、简述郭沫若的史学成就(1)《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国社会之历史的发展阶段》、《卜辞中之古代社会》、《周代彝铭中的社会史观》、《诗书时代的社会变革与其思想上之反映》(2)中国古史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青铜时代》《两周金文辞大系》(3)写了多部历史剧及一批史论:《屈原》——“伟大民族灵魂的史诗”;《甲申三百年祭》19、五十年代“史学界五朵金花”指的是什么?中国古代分期问题、中国民族形成问题、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中国农民战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问题,20、列举当代西方史学的主要流派(四个以上):年鉴学派、心理史学、比较史学、计量史学、口述史学等21、历史学家是从哪两个不同的角度去探讨比较史学的?其代表人物及代表作?1、把比较史学当作一种手段,试图通过这个手段确定某些事件——或反复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或具有因果关系的一系列事件一—之间的统一性。(1)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各文明体系的比较”阶段。斯宾格勒1918年7月代表作《西方的没落》与汤因比《历史研究》(2)有限历史进程的比较(过程比较法)美国的克兰•布林顿《革命剖析》以及英国的罗斯托《经济增长过程》2、历史学家另一方面也从历史结构及其组成成分的角度来对待比较史学。美国的巴林顿•摩尔《专制和民主的社会起源》与布莱克教授“结构功能学派”:《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22、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以研究古代遗物为主的古器物学;以田野考古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以全面复原古代人类社会历史为目标的现代考古学。23、简述史著的内容和形式的区别与联系。1、区分:史著的内容是历史学家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史著的形式是把现实的运动适当的叙述出来,也就是以一定的体裁、结构和语言把研究成果反映出来。2、关系:1)史著的特定内容要求有某种与之适应形式表现它。2)内容决定形式。24、历史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什么?历史认识的主体:广义——现实的人类,狭义——历史研究者或史学工作者。历史认识的客体——客观存在的历史。主、客体是相对应的。25、历史认识的现实客体与潜在客体是什么?⑴现实的认识客体:已被纳入主体的历史认识活动,并为主体的认识所指向的那些客观历史。⑵潜在的认识客体:客观上已发生过、但尚未被主体认识所指向的客观历史。26、历史认识客体包涵哪几个层次?三个层次——历史原型客体的延伸体的现实社会;历史遗存客体的实物和文字史料;隐藏在历史的现实延伸体和遗存体后面的历史原型客体。27、什么是历史认识的真理?经过历史研究的实践和社会实践检验证明是符合客观历史实际的认识三、论述题:史学概论的问题涉及到史学理论问题。考试题目以主观题为主,此题型不拘泥于一定的答案。1、史学概论的内涵与体系内涵(内容):以研究历史的历史学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探讨历史学本身的规律;客观历史过程的理论研究和史学本身的理论考察;提高整个历史学界研究水平的需要。内容决定范围(体系问题)1)历史观点: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历史运动;历史动力;史学功能2)历史编纂学3)历史文献学4)史学发展史:史学家、史著、史学思潮、史学理论发展史(史学史)5)史学与其他学科关系2、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n历史教学改革需要;发展新时期史学工作的需要;提高史学工作水平、史学工作者素质的需要;了解史学与现实社会关系,教育上的作用。3、什么是历史,历史与历史著述的区别与联系历史的概念: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n“历”、“史”释义;史的初意——官职和任这种官的人;后来又称历史记载为“史”。2)历史与历史著述的区别与联系:n区别:概念与性质的区别;历史是客观的有规律的,而历史著述是主观的认识;历史是唯一的,永恒的,一旦被创造出来,就无可改变;而历史认识则是丰富多样的,不断变化的。联系:4、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有关“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近代以前史学实践的两种倾向;十九世纪西方史学实践的艺术倾向和科学倾向;二十世纪史学学科性质的科学和艺术之争。史学是科学而非艺术:历史学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和过程并揭示其规律的科学①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事物,同样是不以任何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O②历史学与科学一样也要揭示事物、现象发展运动规律O时间一去不复返,空间不可接近,事实的强烈个别性和一次性特点。历史学的内容是科学的,其表现形式是讲求表达艺术的。历史学离不开文字的表述,而文字的表述方式即是一门艺术;史学研究对个别事物的描述离不开形象思维,即艺术思维方式。5、历史学的学科结构n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诸学科;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6、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历程1)史学的产生——先秦史学:历史意识的产生:原始的历史意识;文字和历法是历史学的基础—一史学的诞生;西周末或春秋时,国史的出现,开始自觉地写历史。史学意识的产生——春秋战国:重视史书的结构和文辞;重视史家对于史事的评价;推崇书法不隐的秉笔直书的精神;提出了历史撰述上的社会条件、社会目的和社会作用的认识;提出了事、文、义这三个史学上的重要范畴。2)史学的发展提高——秦汉:《史记》——中国史学的奠基石;《汉书》——“正史”格局的形成;《东观汉记》和《汉纪》n3)史学的多途发展——魏晋南北朝史学:修史者众,史书的数量种类和体例都比以往多,私家撰史之风盛行;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问,仅次于经学的学术地位;反映士族门阀制度影响的谱牒之学和人物传记十分盛行;各民族史学蓬勃发展。4)隋唐宋元史学——辉煌时代:注重通变;人物传记被冷落,典章制度史受到重视;体例上的突破;皇家设立了专门的修史机构,完善了史官制度,官修史书成绩斐然;史学思想与理论的深化。J15)明代、清代前期史学:明清之际反理学的经世致用治史方法;明清之际史学由经学转向考据;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最高阶段;方志学的正式确立。7、梁启超的史学成就n五四运动前从理论上对封建史学的批判和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史学的主张;五四以后许多文化学术史专著问世8、陈寅恪的史学成就n致力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敦煌文书研究开拓者之一;以诗文证史是其考证史实的一大特点《秦妇吟校笺》《元白诗笺证稿》;民族文化之史研究9、陈垣的史学成就n开始了把宗教作为历史研究课题和对象的宗教史;元史研究;历史文献学方面成就;表微学:《通鉴胡注表微》;学术方法:重视史料来源、区分类例10、近代西方史学发展历程n14-16世纪文艺复兴中产生了人文主义史学——复古与反神学:基督教史学史观成为他们嘲笑和批判对象;对古典时代抱有浓厚兴趣,力图从古典文化中找到思想武器;意大利人文主义史学二大流派:政治修辞学派、博学派n18世纪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史学——理性和进步:n历史哲学的兴起n十九世纪——历史学的世纪:前期浪漫主义——自由主义史学;中后期兰克学派;下半叶:实证主义史学11、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n1845-1846年马恩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正式创立。n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第一,把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一般唯物主义原理运用于社会生活,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基本问题,明确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论点;第二、论证了社会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解释了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第三,阐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n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在实践中检验发展阶段12、马克思主义对当代整个西方历史学家的思想产生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既反映又促进了历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从描述孤立的——主要是政治的——事件转向对社会和经济的复杂而长期的过程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使历史学家认识到需要研究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并且在这个背景下研究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促进了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研究,尤其是他们在社会和政治动荡时期的作用;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结构观念以及他对阶级斗争的研究对历史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在于它重新唤起了对历史研究的理论前提的兴趣以及对整个历史学理论的兴趣。13、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诞生和发展n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1919-1927):铁钊——第一个奠基人;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贡献表现在:①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②指出了唯物史观对于史学和人生的重要意义③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方法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初步发展阶段(1927-1937):三大论战: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国社会史分期论战、中国农村性质;郭沫若一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者1)《中国古代社会研究》2)中国古史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3)写了多部历史剧及一批史论;吕振羽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的贡献n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设(1937——1949)通史研究取得重大成就;古代思想史研究方面;史学理论14、比较史学和比较史学研究方法n1)定义n2)比较史学研究状况: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各文明体系的比较”阶段;有限历史进程比较;布莱克教授“结构功能学派”:15、心理史学四个发展阶段和三个研究方向n发展阶段:1910-1930年孕育时期;50年代正式建立与形成时期;60-70年代迅速发展时期;80年代后进入徘徊和慎重发展的反思时期。n三个研究方向:个体心理传记、群体心理史、童年史和家庭史16、口述史学方法:n口述凭证的搜集;口述史料的整理;口述文献的利用;口述资料的估价方法17、历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离合近代科学产生之前,学科之间综合性是很强的,学问的界限是相当模糊的;近代科学革命首先在自然科学领域发生,然后次第影响到人文和社会科学。18、当代史学采用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与必然性。n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n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方式必然性:历史学所蕴含的“具有更多跨学科性”的学科特性,推进了当代史学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当代史学在其发展进程中日益广泛地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方式,是科学整体化的产物;当代史学在其发展进程中日益广泛地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方式,也是历史学自身发展的结果。19、信息技术对传统历史学的影响n当前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信息的高度集成化;信息传递具有了可交互的特性。n信息革命对史学的影响:科研手段的更新,科研资料的极大丰富;史学研究从内容到形式的多样化;通俗史学的新天地;史学教育方式的变化。n信息革命对史料学的影响:史料的储存与检索;史料的识别;史料的鉴定;新史料的发现;古史今译;族源族属确定20、中国考古学三个阶段:n以研究古代遗物为主的古器物学1092年;以田野考古为基础的近代科学考古学1920年;以全面复原古代人类社会历史为目标的现代考古学1949年。21、历史学和社会学以及社会史n历史学与社会调查n社会史研究的对象与内容几种不同的观点:人们的群体生活与生活方式;社会整体发展的全过程;不是包罗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内的所有社会现象的历史,而是研究人类有史以来赖以生存并必然结成的社会本身的历史22、影视史学及其评价n概念的提出n影视史学相对于书写史学的优越性:影视史学比书写史学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具有某种“摄人心魄”的震撼力;一部优秀影片或经典之作,往往拥有比书写史学更为广泛的受众阶层;影视史学的影响要远胜于书写史学n影视史学对传统的书写史学的挑战:在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急剧转换的年代,人们需要一个了解、认识与思考的过程,这就在变化的时代性转换与人的认识之间产生了“时间差”;从表现形式来看,影视史学与书写史学的明显区别在于传达的媒体的不同;随着从文字文化进入图像文化,用之于书写史学与影视史学的思维模式与表达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影视史学的出现,也促进了书写史学的重新定位。23、历史认识的客体n历史认识的现实客体与潜在客体:现实的认识客体:已被纳入主体的历史认识活动,并为主体的认识所指向的那些客观历史;潜在的认识客体:客观上已发生过、但尚未被主体认识所指向的客观历史。历史认识客体的三个层次一一历史原型客体的延伸体的现实社会;历史遗存客体的实物和文字史料;隐藏在历史的现实延伸体和遗存体后面的历史原型客体。24、历史认识的真理及其检验历史认识的真理及其检验层次:什么是历史认识的真理;历史认识真理的检验的矛盾性。历史认识真理的检验具有非直接实践性;检验历史认识真理的客观标准也仍然是社会实践。n历史认识真理检验的两个层次:史实判断的检验;对理论解释判断的检验25、历史学的功能鉴戒功能:历史事实说明了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现实指导意义,可以帮助认识现实,找到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基础;历史为现实服务,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直接地将史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