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分析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及商业保险参与补充社会医疗保障的困境与对策研究_第1页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分析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及商业保险参与补充社会医疗保障的困境与对策研究_第2页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分析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及商业保险参与补充社会医疗保障的困境与对策研究_第3页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分析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及商业保险参与补充社会医疗保障的困境与对策研究_第4页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分析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及商业保险参与补充社会医疗保障的困境与对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分析——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前行,我国的金融机构也在不断的完善提高,商业银行的数量和规模也在逐渐扩大,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也趋于激烈,商业银行要想在众多的金融机构中得以生存发展,必须在发扬自身优势的同时,提高和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本课题就此展开了研究,以中国农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对当前农业银行在竞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有针对性的给出了改进建议。【关键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提高 目录第一章研究背景 31.研究背景 32.我国商业银行发展 3第二章核心竞争力概述 41.核心竞争力的提出 42.我国商业银行现状分析 43.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64.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74.1信息优势 74.2完善的交易网络 74.3成熟的市场拓展能力 7第三章农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现状 8第四章农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理财产品金融创新为例 81.产品同质化导致恶性竞争 82.缺乏专业理财人员 83.理财产品信息和风险披露不够 94.银行营销观念落后 95.分业经营限制金融业务的发展 96.收入结构不均衡,盈利模式面临挑战 10第五章中国农业银行发展建议——以理财产品金融创新为例 111.重视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树立品牌效应 112.培养专业的高素质理财人员,构建高效率理财团队 113.提供真实的理财产品信息 124.以发展眼光进行金融业务创新 125.做好个人理财产品的宣传和营销创新 136.针对分业经营进行金融创新 14总结 14参考文献 15

第一章研究背景1.研究背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变,我国商业银行外延增长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中国金融业的成长,从根本上得益于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和改革开放的良好环境。在高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增长模式下,我国商业银行走出了一条“融资→放贷→再融资→再放贷……”的典型外延扩张路径。这一发展的优点,是在好的经营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能够实现高成长和高盈利,而缺点则是资本占用较高、风险相对集中,逆周期发展能力不强。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地区差异趋于弥合、城镇化进程放缓、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环境治理成本不断上升等因素综合作用下,不远的将来中国经济高投入、高产出的增长格局将发生根本改变。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主的“索洛剩余”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不断扩大,资本和劳动等传统要素的贡献则相对降低。中国银行业长期以来经济高增长带动信贷高投放、以信贷高投放促进经济高增长的经营环境渐行渐远,“十一五”期间超常规规模增长的态势难以再现。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顺应经济特征的变化,大力推动业务结构调整,实现向“绿色”、“低碳”增长的转变,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目的。2.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国内金融格局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强。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纷纷启动了经营战略转型,期望实现从传统的以“高资本占用、高速资产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型规模扩张,到“低资本占用、高资本回报”的内涵型质量增长的根本转变,并着力于自身综合实力的提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转型初见成效。但是,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还处于起步阶段。深入推进经营战略,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化改革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中央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调控方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主要通过间接手段引导和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银行业的监管,也由行政管理为主转向以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管;确立了我国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市场地位。这些变化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多样化发展,从理论上讲,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式和人们的观念根本转变的过程。具体到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其实质是我国商业银行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何种手段,通过怎么的途径,来实现业务规模的扩张、盈利能力的提升和银行价值的增长,是我国商业银行主动求变、主动创新的过程。核心竞争力概述1.核心竞争力的提出何谓核心竞争力?其概念由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普拉哈拉德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发表于1990年的5月到6月的哈佛商业评论)中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有关如何协调多种生产的技能和整合不同的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方面来看,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包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者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在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观点看来,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有助于公司进入不同的市场,它应该成为公司扩大经营的能力基础。另外,核心竞争力在创造公司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顾客价值贡献方面作用巨大,它的贡献不仅仅是一些普通的、短期的好处,更多地体现在实现顾客最为关注的、核心的、根本的利益。最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和复制的。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说过:“创新(能力)是海尔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它不易或无法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核心竞争力,又可称为“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优势”,指的是组织或企业具备的能够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并能优胜于竞争对手的能力的集合。远大总裁张剑定义为:核心竞争力通俗讲就是一种独特的,别人难以依靠简单模仿而获得的能力。2.我国商业银行现状分析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际国内金融格局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强。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纷纷启动了经营战略转型,期望实现从传统的以“高资本占用、高速资产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型规模扩张,到“低资本占用、高资本回报”的内涵型质量增长的根本转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转型初见成效。但是,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转型还处于起步阶段。深入推进经营战略转型,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理财产品业务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在不断扩大,产品不断丰富由于理财产品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其迅猛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自2004年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快速发展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样式种类、发行款数与资金规模都开始急剧膨胀。在2008年我国商业银行累计发售7799期理财产品,新募集资金约合人民币为23055亿元。同期保险理财产品、信托理财产品、公募基金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新募集资金分别约为6243亿元、5637亿元、1827亿元和226亿元。随着央行加息后银行短期理财产品收益普遍提高、楼市调控、股市震荡等市场因素,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异常火热。2013年成为名符其实的理财年,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2013年各商业银行共发行22379款理财产品,相比2010年增长97.0%,人民币产品同比增幅超过1倍,外币产品增幅超三成,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成主流,短期理财产品收益提高尤为显著。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已实现与股票、汇率、利率、艺术品、消费价格指数、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杯足球赛等多类标的挂钩。例如北京银行“心喜”理财产品与消费价格指数挂钩,民生银行“鼓浪屿”产品与生物能源商品指数(包括糖、玉米、大豆)挂钩。据统计,2007年发行的3000余只理财产品可以分为8类基本结构和上百种衍生结构。另外,在一些高风险的理财产品中,还创新出了优先受益人和一般受益人的分层结构安排,例如工商银行的结构化“打新”产品,通过优先、次级的信托结构安排,使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分享不同的投资收益。随着电子商务的介入,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得以进一步扩张。电子商务融合了银行,证券,保险等分行业市场,减少各类金融企业同客户的重复劳动,拓宽产品创新的空间,为客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在电子商务的经营方式,产品创新的空间包括了银行存款、贷款,结算,财务顾问,证券经纪,信托,保险代理业务,同时也为信息查询,银行对帐,工资,定向转移,网上购物等业务提供了办理服务。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提升银行信用,赢得更多的客户。商业银行可以更好地利用信息服务为客户,那么就能拥有更多的客户,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因为其存在高效信息交互和优质服务的优势。因此,银行的经营理念正逐步从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电子商务的加入,使银行业务自动化,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客户提供“AAA式服务”(AnytimeAnywhereAnyway),使客户在任何条件下可以得到指定的银行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化改革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中央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调控方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主要通过间接手段引导和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银行业的监管,也由行政管理为主转向以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管;确立了我国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市场地位。这些变化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多样化发展,从理论上讲,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式和人们的观念根本转变的过程。一个企业的成功转型,就是企业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运行模式和发展战略进行动态调整创新的过程,将旧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模式。具体到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战略转型,其实质是我国商业银行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何种手段,通过怎么的途径,来实现业务规模的扩张、盈利能力的提升和银行价值的增长,是我国商业银行主动求变、主动创新的过程。3.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偷不去,指别人难以模仿的部分,比如商业银行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包括品牌建设、企业文化等。买不来,指无法从市场上获得的资源。通常人们以为人才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但这也必须以人才不能流动为前提。拆不开,指企业的资源、竞争力必须整合,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产生价值,创造利益,分开则不能。比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带不走,指资源的组织性。个人的才能、技术是能够带走的,即便身价很高的人才也不一定就是稳定的核心竞争力。要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整合企业所有的资源。比如企业决策层面的领导力问题,该特点适用于商业银行的战略规划。溜不掉,指企业持久竞争力的提高。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具有动态发展性。企业的长期成功依赖于不断更新的且具有生命力的核心竞争力,而创新是实现核心竞争力不断更新的唯一途径。这就牵涉到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问题。4.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4.1信息优势与证券公司、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相比,商业银行有专门设立的相当规模的研究部门、较为完善的信息处理平台作为证券公司的研究信息库和产品研发加工厂。商业银行研究部门在社会金融形势与地区经济、证券市场发展与理财投资等领域通常有着长期深入的研究,为商业银行业务的研发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支持。4.2完善的交易网络在交易手段电子化的今天,进行金融工具投资最终离不开交易网络的支持。在国内,商业银行是最早实现全国集中交易和结算的,银行可以通过先进的交易系统,与证券公司、信托、保险等展开跨行业的合作,为其拓展市场提供硬件上的保障。4.3专业优势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风险控制、证券投资组合最优化、投研实力、市场操作技术方面均享有权威地位,这些都是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这种专业优势也造就了其能为特定的客户群体量身定制业务,能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金融工具品种的增加,商业银行的专业优势将更加突出。4.4成熟的市场拓展能力从客户群体来说,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的门槛较低,其客户群体相对广泛。由于此前的业务,商业银行在掌握大客户资源方面具有经验优势;由于拥有众多营业网点和数量可观的经纪队伍,相比基金公司,商业银行在开发中低端客户上也具有先天优势。第三章农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现状中国农业银行是我国四大商业银行之一,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财富》评为世界500强企业之一,具有相对品牌网点优势。本着以“服务三农”为主导思想的股份制改造随着改革的不断行进,其品牌与信誉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及青睐。二是具有相对客户资源优势。从城市到农村,农业银行有着最广大的人脉资源,特别是具有农业产业化客户群体资源优势。同时,农业银行及时、安全的资金汇划系统提供了快捷、优质的服务,吸引了大批高质量客户。此外,农行结合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创新推出多种融资方式,解决了部分县份企业及农户融资难的困难,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同时,农业银行各分行紧紧跟随市场趋势,及时捕捉客户需求,围绕理财产品、服务套餐、代理业务、渠道拓展等重点领域积极开展产品创新,其中不乏“掌尚钱包”、“金穗市场通”、“杭州商宝”等一批领先同业、具有明显前瞻性的产品。农业银行各分行还为客户量身定制理财产品506款,极大地推动了创新业务发展。第四章农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理财产品金融创新为例1.产品同质化导致恶性竞争一家银行刚刚开发出新的理财产品,其他银行就立刻跟进,尽管名目互不相同,但功能特点类似、投资收益相当。由于金融产品无法申请专利,所以金融产品易复制的特点就在各个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中一览无余。自2002年实行浮动佣金制度后,银行的经纪业务进入激烈竞争时代,各个银行为争夺客源,除了降低佣金费率外,还进行了其他如送保险、免开户费等竞争手段,最终上升到了对优质客户的争夺,由于缺乏经营特色,业务趋同,银行的经纪业务从垄断性竞争变成了完全竞争,甚至出现恶意竞争现象。2.缺乏专业理财人员农业银行个人定向理财业务主要受到基金和私募等的竞争,纵然银行有明显的品牌优势,但人才资源不足仍将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问题[9]。农业银行中的许多理财人员,缺乏相应的金融经济分析水平,目前,受限于人才制约,大部分银行对于金融业务心有余而力不足,有能力的银行会将之作为业务拓展的一部分,而更多银行还是将注意力放在经纪、投行和自营三大块业务上。3.理财产品信息和风险披露不够对于客户来说,理财产品说明书是投资者了解产品信息的唯一的书面资料,其他多来自于金融机构业务人员的口头介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理财产品说明书多数比较简单,投资者能够从中获取的信息较为有限。同时,业务人员与投资者交流时,对产品的使用风险或负面影响提示不够甚至避而不谈,通过概念转换误导消费者进行金融消费,通过合同安排或制度设计免除其法定义务等,使得投资者在不知不觉中遭受了利益损失。同时,农业银行在编写有关产品宣传材料时,风险提示的不充分主要体现在没有提供必要的示例说明[10]。风险提示则只是简单的列示:如对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本理财计划有投资风险,您只能获得合同明确承诺的收益,您应充分认识投资风险,谨慎投资”等话语,未对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进行详细说明。对一些挂钩较为复杂的金融业务,在与客户签订合同前,并未提供理财计划预期收益率的测算数据、测算方式和测算的主要依据。4.银行营销观念落后我国农业银行的理财产品的宣传多通过宣传栏,宣传视频,缺乏有效的宣传,消费者对于理财产品的了解比较少。5.分业经营限制金融业务的发展由于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分业经营体制,银行、证券、保险这几个行业都是严格分开经营的,业务不能交叉,三个市场处于相对分隔状态,导致金融业务中的个性化服务只能在较低的层面操作,银行无法利用证券和保险这两个市场实现增值,这种方式大大削弱了证券、银行和保险机构之间的合作能力,妨碍了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削弱了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综合理财产品的能力,不利于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全面发展。因此商业银行提供的个人理财服务,还只能停留在咨询、建议或者方案设计方面,不能真正代理客户进行组合投资,银行理财服务中的核心业务即增值业务大都无法办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金融业务的发展。6.收入结构不均衡,盈利模式面临挑战当前中国我国农业银行的收入主要分为利息收入业务和非息收入业务,根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30日,我国农业银行的绝大部分收入依然来自于利息净收入,行业平均占比高达82.61%。对利息业务收入如此高的依赖度和海外同业形成了较大反差。我国农业银行巨大的利息收入除了享有被管制的利差优势外,大量放贷产生的规模效应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从根本上讲,银行用于放贷的资金其实挤占了本应投向直接融资渠道的资金,市场投资者(基金/机构/散户)本应可以成为其他上市公司的股东,结果把钱投向了银行。这一趋势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将形成大银行—小资本市场的格局。金融体系中的相当一部分资金都通过银行流转,银行左手吸存,右手放贷,资本充足率一旦不足就寻求二级市场融资进行补充。这种模式短期看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长期来看是蕴藏着巨大风险的。不过把全部责任都推给银行似乎也不客观。事实上从数年以前,监管部门就已经提出了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力求构建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协调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但截至目前,我国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始终在曲折中艰难前行。股权融资方面,虽然在2009年推出了创业板,但由于拟上市企业太多,无数企业只得在被推得水涨船高的显性和隐性上市门槛前望而却步,中国的纳斯达克并没有出现;债券融资方面,国内资信体系建设的滞后和产品种类的匮乏导致低级别企业债和城投债的投资收益和风险难以得到统一,投资者不敢贸然出手。最终,企业和个人不得不继续主要依靠银行借贷的融资方式,直接融资占比难以较快提升。依据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统计,在2012~2014三年间,全国金融体系融资总额中分别有约82.1%、81.5%和79.2%是由银行贷款提供的,这一比例虽然的确逐年下降,但仍然显著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说明我国直接融资还远未达到与间接融资协调发展的水平。即便在我国农业银行内部的损益表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来自于公司客户的收入明显大于零售客户的收入。除去文化传统上中国居民不喜欢个人负债等民族性格因素外,比较重要的一点在于过去的十年不单是银行业大发展的时期,也是超大型国企集团在各自领域内进一步实现资产、业务集中的时期。他们作为我国商业银行无可置疑的战略客户为银行带来了巨大的业务量,经常是一个战略客户比上万个零售客户的业务总量还要多,因此也成为了众多银行竞相争夺的“香饽饽”。在激烈的竞争下,我国商业银行只能无条件地向这些强硬的大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大量资源被倾斜向大型战略客户,零售业务被迫受到挤压,业务结构的不平衡难以得到迅速根治。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商业银行形成了资产结构以信贷为主、客户结构以对公大客户为主、收入结构以利息收入为主的“单一结构”特征。目前我国银行业收入80%以上来源于存贷利差,利差收入是目前我国银行业盈利的主要来源。“十二五”规划已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资金完全市场化定价将逐步成为现实。利率市场化将导致金融机构存贷款竞争加剧,利差收窄,并带来逆向选择、储蓄分流、债券资产缩水等风险。历史经验表明,无论是美、日等发达国家,还是巴西、智利等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银行业都遭受了较大冲击,甚至有部分银行破产倒闭。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利率风险管理等经验不足,即将到来并可能加速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强弱分化,甚至面临生死考验。第五章中国农业银行发展建议——以理财产品金融创新为例1.重视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树立品牌效应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同质化导致的行业间的恶性竞争对于农业银行的发展乃至整个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盲目的“跟风”复制他人理财产品非但不能为自身银行带来丰厚利润,还会导致整个个人理财产品客户群的流失,针对这种现象,农业银行应该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和势力,针对性的设计理财产品,提升产品价值,做好市场的调研工作,针对自身的特点和客户群的需求创造有自身特色的理财产品,加大理财产品的创新力度,让自身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占据独特的位置,树立自身的品牌效应。2.培养专业的高素质理财人员,构建高效率理财团队专业理财人才的缺失是制约我国农业银行金融业务发发展的又一大因素,专业的理财人员和理财团队个能够更好的针对客户的需求提供更精确的理财信息以及建议,他们与客户的直接接触会无形中代表着商业银行的形象,因此,选拔,培养高素质理财人员非常重要。农业银行应该建立自身的理财人员选拔,培养体制,培养出专业的理财人员,建立高效率的理财团队,与客户建立长久的合作共赢关系,扩大自身客户群。3.提供真实的理财产品信息客户是农业银行的衣食父母,农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应该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切实从客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能欺骗,误导消费者,银行应该提供真实健全的理财产品信息以及产品的风险指数,针对不同的客户,不同客户需求给出相应的建议,向客户传达正确的理财信息,这样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4.以发展眼光进行金融业务创新跨时间思考亦即不断参与并促成外部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农业银行发展的历史还相当短,银行上的投资品种还不够丰富,而管理层对基础性产品的推出还比较谨慎,但从长远来看,中国的银行上的产品内容、运作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将与国际接。因此,积极研究未来我国银行的发展变化,顺应政策层面的创新并籍此开发相应的衍生产品和服务无疑当是银行的重要创新思考模式。当前银行应当回归金融机构本色,恢复银行从事产品创造和产品销售的主攻领域,着力发展创新经济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在市场细分中明确自身业务特色和市场定位,在适应行业规范发展的新机制前提下转变业务模式,实现创新发展。对于经济业务,从简单的通道服务向增值服务转型,通过建设高素质投资顾问团队,提高经济业务水平,对于投行业务,增强业务拓展能力,提高证券发行的定价能力,打造其核心竞争力,对于证券投资业务,积极探索新的投资盈利模式,调整投资规模。最终积极开展业务创新,拓展多元业务渠道,促进银行的健康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发挥传统优势与打造新优势的关系。经营战略转型是对现有经营结构、管理体制和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调整。但是这不意味着对传统优势的抛弃。对已经形成优势的领域,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已有的优势必须得到继续巩固、强化和扩大。同时,针对自己的不足与劣势,要集中力量加以弥补,努力变劣势为优势。更重要的是,在同业竞争白热化的趋势下,中国农业银行必须进一步开发独有优势、寻找潜在优势,在不断增进新优势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要积极进行业务拓展并强化管理。在经营战略转型过程中,要实现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管理是基础。中国农业银行必须大力建设能够全面、准确监测和防控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5.做好个人理财产品的宣传和营销创新农业银行应该加强对于理财产品的宣传和营销,银行可以通过媒体,一对一宣传等方式让消费者对更加深入的了解个人理财产品的特点。在营销渠道上,客户资产管理产品可以通过银行进行直销,也可以通过银行渠道进行分销。这意味着,银行在直销的同时,还可以把营销的力量放在银行渠道的拓展和服务方面,银行可以自己或配合银行在营销网点有条件地向“私人理财中心”的模式发展,瞄准高端私人客户群体进行重点营销。在营销推广方式上,银行要根据金融产品的不同目标客户群、渠道和产品特点确定不同的营销模式。面对这一形势,银行要在稳定和巩固传统经纪业务的同时,快速积极地通过各种营销模式发展新的集合产品客户群体和“一对一”的资产管理客户群体。进入“十二五”后,由于:(1)资本充足率要求不断提高;(2)贷款拨备比率的大幅提高导致银行新增贷款当年收益被大量对冲,即使息差下降,也无法立即以量补价;(3)银行股东为了维持控股比例不下降,很可能要求农业银行降低增长速度等因素的影响,农业银行的贷款增速可能开始逐渐放缓,并亦步亦趋地改变以贷款增长和管制利率为主要驱动因素的业绩增长模式。在新的形势下,监管机构可以考虑的政策引导方向包括:(1)在5年或者更长的周期内渐进式放开利率管制,实现利率市场化,真正改变以利差收入为主导的中国农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基础;(2)不能完全否定金融创新,而是应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适度放开对好的创新产品的管制,为中国农业银行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3)继续大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扶持直接融资业务,以弥补农业银行逐渐“脱媒”后留下的资金断层。而农业银行需要考虑的发展方向包括:(1)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在包括中小企业、地方政府平台、个人信贷以及新兴产业等较陌生的领域做好风险定价;(2)积极探索利率市场化后的非息业务发展增长点;(3)在日渐严格的资本监管下,合理利用杠杆,发挥资本的最大效力。6.针对分业经营进行金融创新分业经营体制大大限制了农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宣传和推广,由于我国政策规定银行,证券,保险行业的分业管理,各大商业银行可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看准政策的“空白点”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加强同证券,保险行业的合作。跨时间思考亦即不断参与并促成外部的发展趋势。目前,中国农业银行发展的历史还相当短,银行上的投资品种还不够丰富,而管理层对基础性产品的推出还比较谨慎,但从长远来看,中国农业银行的产品内容、运作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将与国际接轨。因此,积极研究未来中国农业银行的发展变化,顺应政策层面的创新并籍此开发相应的衍生产品和服务无疑当是银行的重要创新思考模式。当前银行应当回归中介机构本色,恢复银行从事产品创造和产品销售的主攻领域,着力发展创新经济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在市场细分中明确自身业务特色和市场定位,在适应行业规范发展的新机制前提下转变业务模式,实现创新发展。对于经济业务,从简单的通道服务向增值服务转型,通过建设高素质投资顾问团队,提高经济业务水平,对于投行业务,增强业务拓展能力,提高证券发行的定价能力,打造其核心竞争力,对于证券投资业务,积极探索新的投资盈利模式,调整投资规模。最终积极开展业务创新,拓展多元业务渠道,促进银行的健康发展。总结综上所述,对于中国农业银行来讲,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立足点在于面向三农,合理制定经营策略,注重金融产品的创新,以及以农业为基础的金融业务的开展,要从推进农村城市化发展出发,稳妥地支持以农村小城市化为目标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增长,启动内需,服务新农村,促进农民增收,以提高农行的社会形象。PAGEVI参考文献[1]葛兆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动因与国际经验[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4):66-69[2]裴富贵.浅谈构建商业银行发展新模式[J].经济师,2013(7):15-17[3]惠晓峰.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模式及创新[J].新金融,2012(1):33-35[4]吴晶晶.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模式探究[J].金融视线,2012(9):19-23[5]李永翠.现代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的思考[J].金融改革,2011(6):6-9[6]王爱俭.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模式[J].金融讲坛,2013(11):76-79[7]戴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研究[J].新金融,2012(8):54-:58[8]张云.努力探索稳健而有特色的商业银行发展模式[J].农村金融研究,2011(5):21-23MPA学位论文商业保险参与补充社会医疗保障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以徐州市医疗保障为例TheDilemmaandCountermeasuresforSupplementofTheSocialMedicalSecurityinCommercialInsurance——ACaseStudyofXuzhouCity作者:导师:中国矿业大学二〇XX年五月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中国矿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本人所撰写的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按照学校的管理规定处理: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学校拥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1\*GB3①学校档案馆和图书馆有权保留学位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可以使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2\*GB3②为教学和科研目的,学校档案馆和图书馆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档案馆、图书馆等场所或在校园网上供校内师生阅读、浏览。另外,根据有关法规,同意中国国家图书馆保存研究生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作者签名:导师签名:年月日年月日中图分类号学校代码10290UDC密级公开中国矿业大学MPA学位论文商业保险参与补充社会医疗保障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以徐州市医疗保障为例TheDilemmaandCountermeasuresforSupplementofTheSocialMedicalSecurityinCommercialInsurance——ACaseStudyofXuzhouCityMedicalSecurity作者导师申请学位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文学与法政学院学科专业公共管理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答辩委员会主席评阅人二○XX年五月论文审阅认定书研究生史丰源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按照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完成了研究生课程的学习,成绩合格;在我的指导下完成本学位论文,经审阅,论文中的观点、数据、表述和结构为我所认同,论文撰写格式符合学校的相关规定,同意将本论文作为学位申请论文送专家评审。导师签字:年月日致谢时光飞逝,转眼间青葱又匆匆的研究生学习生涯即将结束,我不禁感慨万千,更加深刻体会到求学路的短暂而充实。回首三年的研究生时光,在为自己的成长和收获感到喜悦之余,我更加感激支持与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及家人。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张教授的悉心教诲。张老师不仅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而且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严谨的治学态度给予我在学术研究上很大的帮助,不仅使我逐渐领悟学术的研究方法,而且教导我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系统性方法,努力培养我思考问题的逻辑思维,为以后工作实践打下基础。这些都是我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在本论文的选题、结构安排、撰写过程中,张老师都给予我细心指导,并提供有利建议。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不仅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而且开阔了我的研究视野。感谢所有教导过我的老师,正是他们的辛勤培育,使我的研究生生涯获益匪浅。其次,感谢我的同学与朋友,感谢他们对我的支持,关心和帮助,让我的生活增添色彩。同时也要感谢我的父母在学习期间对我全心的支持及鼓励。最后,我衷心地感谢审阅论文和出席论文答辩的各位教授、专家的指导!PAGE1摘要自从2009年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商业保险积极、充分地参与社会医疗保障,从政策层面深入推动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的深度与广度,提高社会医疗保障对国民的服务质量和整体医疗保障管理效率,一时间百花争艳、百家争鸣。各地纷纷响应国家政策,因地制宜,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也积累了发展中的经验。同时,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也为商业保险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可能的空间和基础。这种外在补充力量的融入会碰到各种问题与困境,同时也就诞生了相应磨合的渠道,逐渐衍生出趋于完善的体系模式。深入分析徐州基本医疗保障现状,进而结合国内外其他区域发展经验,总结出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可行途径,贯彻始终,成为本文的论述脉络。论文首先重点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动态与商业保险参与补充社会医疗保障的理论基础,结合国内外部分区域的实际进行分析探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来得出商业保险参与补充社会医疗保障提供公共产品或者准公共产品的可行性。综合分析从徐州市医疗保险现状,在现有制度体系框架下的商业保险参与补充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筹资渠道单一、缺乏良好进入退出机制及相关补偿机制、缺乏系统规范的互利参与模式等困境。同时就此深入分析,在政府职能转型的大背景下,商业保险多元化地参与社会医疗保障,与之形成良性互动,优化商业保险参与模式的同时促进政府职能转变速度的提升与参与环境的改善,进而互利双赢。徐州在多元化引入商业保险领域将有着长足的发展空间和结构升级的良好契机。该论文有图2幅,参考文献46篇。关键词:社会医疗保障;商业保险;政府;市场

AbstractSince2009thegovernmenthaspromulgatedaseriesofrelevantpoliciestoencouragecommercialinsuranceactivelyparticipateinsocialmedicalinsurance,TopromotethebreadthanddepthofChina'ssocialmedicalinsurancecoverageinpolicy,Itwillbeimprovethesocialmedicalsecuritytothenationalandtheoverallqualityofserviceofmedicalsecuritymanagementefficiency.Thelocalitieshaveresponsenationalpolicytosuitone'smeasurestolocalconditionswhichhaveacertaindegreeofsuccessalsoaccumulatedexperienceindevelopment.Atthesametime,thechangeofgovernmentfunctionsneedsalsoprovidesspaceforcommercialinsurancetoplayapositiveroleforfurther.Thisexternalforceintowillencountervariousdifficultiesandproblems,butalsoitgavebirthtothecorrespondingrunningchannelfordevelopedtosystemperfect.ItanalyzesthepresentsituationofXuzhoubasicmedicalinsurance,combinedwiththeexperienceofotherregionaldevelopment,itsummarizesthefeasiblewaywhichthecommercialinsurancetoparticipateinsocialmedicalinsuranceconsistently.Firstlyitfocusesontheanalysisofthedynamicandcommercialinsuranceathomeandabroadwhichparticipateintheorysupplementofthesocialmedicalsecurity,combinedwiththeactualconductofdomesticandforeignregionalanalysisandresearch,fromtwoaspectsoftheoryandpracticeaboutitfeasibilityforpublicgoodsorquasipublicproduct.AcomprehensiveanalysisfromXuzhouCitymedicalinsurancestatuswhichintheframeworkofcommercialinsuranceparticipationcomplementsexistinginformationasymmetry,financingchannels,thelackofgoodentryandexitmechanismandcompensationmechanism,thelackofsystemspecificationmutualparticipationmodeldilemma.Furthertransformationofgovernmentfunctionsinthebackground,thecommercialinsurancediversificationinsocialmedicalinsuranceformthebenigninteractionandpromotethetransformationofgovernmentfunctionswiththeoptimizationspeedtoimprovetheparticipationinenvironmentalandcommercialinsuranceparticipationmodelasmutuallybeneficialwin-win.Xuzhouinthediversificationoftheintroductionofcommercialinsurancewillbegreatdevelopmentspaceandtheupgradingofthestructure.Thetheiehas2tablesand46references.Keywords:socialmedicalinsurance;commercialinsurance;government;market

目录TOC\o"1-2"\h\z\u摘要 I目录 III图清单 VI1绪论 1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2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评析 41.3研究路径与方法 61.4研究新意与难点 72商业保险参与补充社会医疗保障的理论分析 102.1政府与市场配置理论分析 102.2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协调发展理论分析 112.3公共服务外购理论分析 123商业保险参与补充社会医疗保障问题的相关经验分析 133.1国际上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障的实践分析 153.2国内商业保险参与补充社会医疗保障实践分析 184徐州医疗保险现状分析 204.1徐州社会医疗保险概况 224.2徐州商业保险补充社会医疗保障存在的问题分析 235商业保险参与补充徐州社会医疗保障的困境对策分析 275.1积极改进商业保险参与补充社会医疗保障的途径 275.2积极寻求配套的政策环境支撑 316结论 35参考文献 36作者简历 38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39学位论文数据集 40

ContentsTOC\o"1-2"\h\z\uAbstract IContents IIIListofFigures VI1Introduction 11.1TopicsoftheBackgroundandSignificance 11.2Analysisofdynamicandliteratureresearchathomeandabroad 41.3ResearchPathsandMethods 61.4newnessanddifficult 72AnalysisofRelevantExperienceinCommercialInsuranceParticipationinSocialSecurityIssues 102.1GovernmentandMarketResourceConfigurationTheory 102.2TheTheoryAnalysisofInteractionofSocialInsuranceandCommercialInsurance 112.3TheTheoryAnalysisofPublicServiceOutsourcing 123AnalysisofRelevantExperienceinCommercialInsuranceParticipationinSocialSecurityIssues133.1AnalysisofInternationalExperienceinCommercialInsuranceParticipationinSocialSecurityIssues 153.2AnalysisofDomesticExperienceinCommercialInsuranceParticipationinSocialSecurityIssues 184DevelopmentandStatusofXuzhouMedicalInsuranceSystem 204.1IntroductionofXuzhouMedicalInsuranceSystem 224.2TheDilemmaAnalysisofCommercialInsuranceSupplementofTheSocialMedicalSecurityinXuzhou 235AnalysisonTheStrategytoSolvetheDilemmaofCommercialInsuranceSupplementofTheSocialMedicalSecurityinXuzhou 275.1WaytoImprovetheCommercialInsurancetoParticipateintheSupplementofTheSocialMedicalSecurity 275.2ActivelySeekMatchingPolicyEnvironmentSupport 316Conclusions 35References 36Author’sResume 38DeclarationofThesisOriginality 39ThesisDataCollection 40

图清单图序号图名称页码图5-1以再保险合同型模式参与大病医疗补充保险运行机制29Figure5-1TheOperationSystemofTheReinsuranceModelwhichParticipationintheCatastrophicHealthCareSupplementalInsurance29图5-2以基金托管型模式参与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运行机制31Figure5-2TheOperationSystemoftheModelwhichParticipateinRuralBasicMedicalInsurancewithFundManagementSchema31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1绪论1Introduction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TopicsoftheBackgroundandSignificance)1.1.1选题的背景自工业革命萌芽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已经绵延发展了数百年并建立了充分的社会体系和功用。众所周知,十九世纪以来的旧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已经逐渐过渡到现代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并衍生出了一个重要的产物,即社会保险制度。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不同国家因生产、生活条件差异,人口、经济水平不同,其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也具有很强的差异性,故而在社会保险体系中的应用的具体内容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大多数国家都在试图建立一个多支柱、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而不仅仅局限于依赖政府政策实施的国民保险。社会保险体系中关乎民生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社会医疗保险,而从广义上说,保险又分可细分为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故而,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尤其是社会医疗保险就有着无法割舍的内在天然联系。早在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建设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建设”问题。《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就建设我国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给出阐述:“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随着1998年劳动和社会医疗保障部的组件,官方文献中“社会医疗保障”的内涵得到了延伸,过去的六个组成部分调整为“要使社会保险制度、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互衔接、相互补充,不断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2007年的十七大更进一步指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期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有利于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保障需求。”2012年下半年十八大开章明义地表明“我国将迈进社会医疗保障的“普惠时代”,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医疗保障基金”。由此可见,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要向着以社会保险为基础、以商业保险为补充,多渠道、可持续的方向迈进。商业保险补充社会医疗保险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建立健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必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建立其了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无论其政治制度、社会价值取向,这些国家所采取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大多徘徊于自助自选与保障基本医疗需求之间。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从中国国情出发,旨在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仅仅满足最基本的社会医疗保障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社会医疗保障的多元化需求。因此,提高整体社会医疗保险水平这个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已经在摆在我国政府面前。商业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有效结合以提高整体的社会医疗保障水平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作为一名商业保险机构的正式雇员,我大学毕业后在先后在寿险(含健康险)、企业年金相关岗位、补充医疗保险项目及社会医疗保险等政府合作项目方面工作了将近5年。这几年,我对民众基础医疗保障需求补充、政府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补充项目等方面进行了持续的思考和学习,并不断利用大学知识对工作实践进行总结和分析。在工作中,我也常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由于各地区客观上存在发展不平衡,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率及其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不一,实际运行的社会保障的作用发挥与现有制度、政治经济结合的整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政府社会医疗保障项目的多渠道补充途径的实际运行存在着各种困难。无论是税收优惠制度、立法保障、实际的可持续商业运行成本、良性的进入退出机制、稳定而持久的制度化法制环境等方面都构成了商业保险公司进入社会医疗保障问题的困难。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利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研究。最终,在导师的悉心指导和建议下,我选择了该项研究题目。1.1.2选题的意义选题的理论意义:商业保险补充社会医疗保险是一种复杂而精密的政府和市场资源配置方式的高度组合。它不单纯是商业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之间简单的合并,而深入到两者之间的互动融合以及政府职能定位在管理社会医疗保险过程中的变化。资源配置是指一个社会体系对相对有限的稀缺资源在各种近乎于无限的不同用途上加以权衡而做出的动态抉择过程。最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无非包含政府主持和市场主导两种模式。政府通过制定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和行政法律法规等规则对各种社会资源的流向、配置进行有目的地疏导,从而形成相对有秩序的大环境。市场机制则是像亚当斯密描述的那样,是一只看不见的“手”,通过供求关系、价格杠杆、竞争机制等的相互影响来自发地起作用,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经济主体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市场交易的目标。由于公共产品是私营部门不愿提供或不能仅依靠自己来提供的,但它是社会公共需求的重要来源,因此公共产品应由政府提供或者主导。社会医疗显然是一种公共产品,但由于中国幅员广阔,想同时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需求就很难同时保证社会医疗保险的较高水平。连年的财政赤字,仅依靠政府投入,无疑将对政府财政预算提出不可能完成的挑战,政令下发的尺度与实际达成的预期将远远背离人们的期望而仅仅是一堆政府报告上的统计数据;但如果任由社会自发的调节与配置,则人均资源极度稀缺的社会条件下将产生社会医疗保险的极度不平衡以及低下的发展效率,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变成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此,社会医疗保险的提供,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主导,而且需要市场的积极补充完善,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制度激励商业保险发挥其专业技术优势,以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1]目前,由我国社会医疗保险部门主管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越来越广,但是其保障水平和运行效率依然很低,同时我国商业保险的市场化发展进程依旧十分缓慢,商业保费收入较其他发达国家的保费收入低很多,进而对整体社会医疗保险的补充占比微乎其微,所能发挥的作用也极其有限。利用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自发调节相契合的资源配置机制,引入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补充与管理会促进社会医疗保险的可持续发展。[2]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在一定时间内根据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国家行政机关应该承担的责任、职能、范围、内容进行调节定位的过程。政府职能转变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影响的。从理论上看,政府职能转变,从强制管理趋于服务性管理模式,将对商业保险补充社会医疗保险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命题可行性的制度保障。选题的实践意义:商业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的相互影响实践中,很难将两者完全割裂开,不仅相互影响,也在各自的领域中相融合发展。在商业保险整体充分发展和社会医疗保险市场规模成熟且相对确定的前提下,商业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才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3]这种矛盾体现在中低收入人群里尤为突出。这类人群通常仅有着十分有限支付能力,往往只能商保与社会医疗保险二择一。但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当全社会重视社会医疗问题,对社会医疗保障的整体预算增加后,就如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提到的那样,需求的层次会得到提升,当基本的医疗保障问题被全面满足后必将客观上会削弱其保险意识,降低其对保险这一层次的需求。改革开放前的大锅饭现象就是这类情况的病态发展,普遍的低层次风险不大,社会保险都发展迟缓,商业保险也基本停滞。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群体支付能力的提高,保险的整体需求量会大幅度提升,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得到较好的发展。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存在共同发展的可行性,故而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困境对策研究就具有现实的必要性:(1)大多数人被强制地参与到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内,被动地享受着在可能的风险事故情况下获取各项医疗费用报销、大病补助的医疗服务来维持一定程度的经济生活的稳定和持续,同时这种普众的社会医疗形成一种社会稳定的润滑剂效果,进而维护整个社会秩序的基本平衡。这些被动的客观事实会潜移默化地增加人民的保险意识,保险意识的增强、商业保险的推广,商业保险参与补充社会医疗保险的需求就激发,尤其在保险资源开发不足的地区特别显著。(2)现有医疗保险费用报销以补偿型为主,商业保险的报销赔付通常都在社会医疗保险给付之后,,随着社会医疗保险的普及与发展,商业保险的实际给付比例是相对降低的。社会医疗保险服务的普及与提升、公共卫生医疗设施水平的优化,一般的疾病甚至轻度重疾可以在早期发现并及时得到治疗,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病和发展,使患病死亡率大幅度降低,减少商业医疗保险提供的成本。(3)商业保险与商业保险机构密不可分,而商业机构间的市场竞争此起彼伏,市场化引起保险新技术变革,改进工作流程,提高服务水平,例如平安保险提出并改进了《医保数据交换规范》给社会医疗保险在医保数据平台对接、医疗费用赔付时效、解决医保信息不对称等领域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手段,也有助于减少社会医疗保险本身的运行成本、提高社会医疗保险的经营管理水平。因而,对商业保险参与补充社会医疗保险的困境对策研究,本身就是可持续发展的过程。1.2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评析(Analysisofdynamicandliteratureresearchathomeandabroad)1.2.1国内研究动态国内研究商业保险参与补充社会医疗保险多以实证分析的方式,分析各地各具特色的参与模式,同时实证数据论证、参与模式分析,多着眼于参照国外既定模式结合本地特殊国情进行结合,但多偏向于模式的运行状况及被动的承接政府任务性的项目,也各自分析利弊且始终缺乏一定的系统观点,挑不出目前的框架,职能做到说清楚事却解决不了发展问题。国内涌现的一些经典模式均在当地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肯定了商业保险的补充参与有助于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化、完善化,也有的学者从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进一步发展,在发展中解决多方面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则是进一步提到商业保险公司参与补充体系的许多细节问题。社会医疗保险的固有缺陷是其运行效率较低,具有纯天然的公共产品属性也就具备相对滞后、缺乏弹性甚至在部分领域失灵的情况,单纯依赖社会医疗保险不利于对全社会医疗服务资源进行更充分、合理配置。[4]尤其是国内城乡二元结构、中西部发展不均、沿海内陆城市情况存在极大差距,基本的社会医疗保险的效果被许多客观、非客观的因素大大削弱,同时对许多地方政府财政而言是一个沉重的发展负担。引入商业保险有助于提高社会保险的运行效率,所以政府应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发展。关于商业保险参与补充社会医疗保险的过程中会存在着各种困境的研究存在较大的局限,诸如政府应加强对商业保险参与补充社会医疗保险的政策支持、配套的税收、投资优惠和作为服务对价的项目性资源合作机会,医疗费用支付模式、医疗数据平台对接等问题缺乏项目性的具体深入研究。国内部分学者建议将商业保险参与补充社会医疗保险的成功经验延伸到整个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商业保险参与补充社会医疗保险的全过程严格遵循市场竞争规则,政府购买商业保险或委托外包部分医疗保险服务,从而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从“一手抓、一言堂”实现“优势互补、共赢互利”。政府经济学及公共管理领域的国内研究则强调政府职能的定位为公益性质的托管人角色,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将社会医疗保险市场进行市场化分类,区分一级、二级市场,引进类似次级债模式进行运作。诸如将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内的优质客户资源项目形式打包给商业保险公司,将商业保险不愿或不能合规纳入的容易因信息不对称、逆选择的低收入、高风险人群作为社会医疗保险的重点覆盖人群,同时起到社会资源再分配的作用,一定程度还降低收入差距对医疗条件上的负面影响,同时不伤害对医疗保险的个性化需求的实现。1.2.2国外研究动态国外相关研究根据不同国家的国民福利政策有着很强的地域性和国际性。大多数国家基于医疗卫生领域的特殊性,私人群体抗风险能力较弱的考虑,主流思想是由政府为主导建立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领域存在极其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充斥着道德风险、逆选择。解决信息问题成为政府干预的重要动机。这也是本论文重点参考的观点之一。但也有学者指出,无论是由私人部门还是由公共部门来提供公共产品均无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都可能导致缺乏效率的保险体系,随着医疗保险体系的运行逐渐增加参与各方的负荷并最终引起后继变革或推翻重来。[5]收入二次分配也是政府干预社会医疗保险的重要考虑。但有学者的研究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例如有美国学者指出社会医疗保险在改善低收入人群享受医疗服务方面的作用远没有想象中大。由政府主导建立社会医疗保险体系,能够增加全社会人群参与的普及覆盖率,从广度上来体现基本的公平。但是,官僚体制普遍的低效率和体系反馈响应的迟滞却很大程度造成基本公平的失灵,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失灵也同样广泛体现在社会医疗保险领域。[6]瑞典学者AraartyaSen在2008年提出的研究观点指出在其整个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中存在大量资源浪费并且严重忽视病人个人偏好。主流观点通常认为市场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具有的对信息的经济利用和问题包容性,从而达到依靠政府力量所达不到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国际上采用商业保险理论、方法和技术,在社会医疗保险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供医疗服务和服务质量的模式已是大势所趋。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医疗服务领域,市场失灵同样也是极其普遍的现象。因此美国学者AlainC.Enthoven早在1988年分析美国医疗保险体系滞后就提出有政府管理下的充分市场参与是解决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过程中出现市场失灵现象的思路,同时指出美国社会医疗体系中的最根本问题是商业保险将竞争的焦点放在了风险管理与规避,而非成本控制、提升服务质量等实效领域。他的观点强调了商业保险参与补充社会医疗保险一定在政府的有效管理下协调发展解决过程中的困境和争论。1.2.3文献综述:本论文以商业保险参与补充社会医疗保险存在的困境与对策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市场机制在基本医疗制度中发挥作用的可行性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对策建议。以此构思,对国内外关于商业保险参与补充社会医疗保险相关已有文献的梳理:(1)在对国内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主要包括:①缺乏规范的针对商业保险应用层面参与补充社会医疗保险的对策归纳,更多的局限于收集整理现有的各个典型参与模式的经验得失;②集中于商业保险一定程度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可行性论证或参与过程中各种制约因素理论层面的分析探究;③缺乏商业保险参与补充社会医疗保险的配套政策环境研究,如配套的政府优惠投资政策、规范的进入退出机制、优化医疗政策信息对称性研究等实证研究领域。(2)国外的相关文献对商业保险与政府主导的社会医疗保险的关系研究较为深入,具有大量可供参考的理论成果,但是进行研究时也发现缺乏一些可供参考评估商业保险参与补充社会医疗保险的绩效评估模式,缺乏可直接套用的教科书式的现成范例,因此需要结合本国本地的实际情况才能得到合适的可操作的应用对策。国内关于商业保险参与补充社会医疗保险方面的困境对策研究的文献都是从典型区域实际案例的实证分析上归纳探讨,很少有通过总结出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合作模式的适用情况,从而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机制设计。过于关注时间层面而忽略制度层面以及相关宏观环境的营造,不免将眼光放在了局限的视角,不能跳出来看问题、解决问题。随着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的深入,许多遗留问题将影响整个医疗保险体系的运行。因此,系统深入的研究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运行机制、解决突出的问题、营造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空间才是保证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发挥其经济社会稳定器、润滑剂的可行方向。1.3研究路径与方法(ResearchPathsandMethods)1.3.1研究的路径本文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来梳理、组织论述架构,通过论述本文选题立意的背景和实践意义,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动态进行综述并逐渐展开分析的思路,阐述并结合福利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的基础理论观点,基于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作为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的考量,结合新形势下建设服务性政府,转变政府职能的理念,综合分析当前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实际运行模式,辨析出医疗保险管理领域中公共管理部门和商业保险机构之间的动态发展,以此为研究路径作论文的研究骨架进而延生到徐州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徐州医疗保险的现状,分析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可能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的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服务的模式进行具体分析,综合分析各地区的经典模式,通过制度比较分析寻求出可行的各种模式的共性和差异性,并探讨其制度约束条件,最终梳理、整合出相应的困境对策。1.3.2研究方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比较分析法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典型区域的具体结合时间进行分析比较,寻求商业保险参与补充社会医疗保险过程中的客观规律。从中分析比较,取长补短,结合徐州大环境下商业保险涉足社会医疗保障的会碰到的共性与个性问题。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既定的论文研究目的和思路,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文献来获得基础研究资料,在利用历史研究方向的基础上更快更好地了解所要研究领域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在论文研究前期能通过大量文献现有的信息了解所研究理论问题的发展现状,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起到梳理、锁定研究课题的作用。在研究的论证期间,通过文献中的同质化研究资料能有助于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初步印象,为后期针对性应用调查法提供指引。同时文献研究法能够非现场条件下最大限度的了解研究对象的全貌,用于推论出可能的对策研究方向。调查法是论文整理过程前中期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梳理清楚论文框架后针对性地系统搜集与论述相关的研究对象的材料的方法。它是论文论证过程中常见的最基本、最有效率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包括档案调查、调查询问、个案研究、测验等方式,对研究现象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周密了解,对调查分析搜集到的大量有关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比较,从而为人们提供较为规范的规律性的知识方法。1.4研究新意与难点(newnessanddifficult)1.4.1研究新意论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研究内容与视角上,较为系统的分析所论述的问题:(1)研究视角的创新。以往研究我国商业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补充的研究大多以模式专题、项目经验分析的情况居多,这些研究大多缺乏在全局方面的综合分析和从机理方面的深入探讨,并且总是就问题讲问题,没有宏观的格局和思路。本文以系统的专业理论研究为宏观研究方法,把社会医疗保险的可持续发展看作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将以往零散的研究经验归结整理在一个相对完整的论述框架内,尽可能实现了全局观。(2)研究内容的创新。因为研究视角发生了转变,所以文中的许多研究内容是以往的文献很少直接涉及到的。主要有:①对当前社会医疗保险领域中超出大病统筹基金上限的医疗费用的支付途径、期间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大量额外成本、降低医疗服务的基本观感,以徐州地区的大病统筹的商业保险补充运作情况等实践探索作为参照,提出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来解决商业保险参与补充社会医疗保险的新构想,为商业保险有机深入参与补充社会医疗保险提供切入点;②以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当前商业保险参与补充社会医疗保险过程中涉及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参与补充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效率低下及财政负担、政策主导下的实际参保率倒挂等多层面的阐述分析,指出其成因的复杂多样,并对建立健全商业保险参与补充社会医疗保险可行路径探究的必然性提供依据;③系统化的归纳研究徐州社会医疗保险现状及典型区域的成功经验,根据实际开展中的问题和经验总结了再保险合同型、基金托管型两种参与模式,并以此为依托分析研究碰到的困境与对策,并结合实践前沿的观点和最新的动向。1.4.2研究难点研究的难点主要包括主客观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切入点的深入存在客观的障碍。理论研究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