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理学复习提纲_第1页
森林病理学复习提纲_第2页
森林病理学复习提纲_第3页
森林病理学复习提纲_第4页
森林病理学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森林病理学二、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病因)(一)病因:直接导致病害发生的原因,也称病原。病原非生物病原生物病原营养光照温度土壤、空气与水中的有毒物质水分

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指环境因素)四、植物病害的症状症状(symptom):感病植物在形态上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形态特征。症状又可分为病状和病症。病状:感病植物所表现出来的异常反应。病症:病原物在感病植物上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六、侵染循环侵染循环(infectioncycle):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又称为病害循环(diseasecycle)。侵染循环的组成1、初侵染2、再侵染3、传播4、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a、感病的植株

b、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

c、土壤

d、病株残体

e、肥料。(3)植物病原物的主要越冬和越夏场所叶部病害的防治防治原则:一般不防治,只有大面积严重发生,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时才防治。叶部病害的防治主要在幼苗,幼林,果树,经济林木以及行道树和公园树木上进行。叶部病害的防治措施:1.清除侵染来源:清除病落叶、病枝梢;在病菌越冬场所喷洒铲除剂;清除转主寄主。

2.喷药保护:根据病害的侵染规律,适时喷洒,避免药害。

3.林业技术措施:如合理密植,修枝,通风透光,降低林内湿度。

4.选育抗病育种:如杨树黑斑病的防治。松针褐斑病症

状:病原菌侵染松针,最初产生褪色小斑点,呈草黄色或淡褐色,多为圆形或近圆形,随后病斑变褐,并稍扩大,有时多个病斑汇合而形成褐色段斑。在病害适生季节,病斑产生后不久,其中央即可形成病原菌的子实体,即分生孢子盘。子实体埋生于表皮下,外观初为灰黑色小疱状物,针头大小或长达1毫米左右。成熟时,小疱状物自一侧或两侧裂开。

一条针叶上常产生多个病斑。病叶明显地分为3段,上段变褐色枯死,中段褐色病斑与绿色健康组织相间,下段仍为绿色。病害自树冠基部开始发生,逐渐向上部扩展。病重的松树,只有顶部两三轮枝条的梢头保存部分绿叶,不久全株即枯死。

松针褐斑病是松针座盘孢菌(Septoria

acicola(Thum.)Sacc=Lecanosticta

acicola(Thum.)Sydow

)(无性型)侵染引起的。我国未发现有性型:子囊菌的松针座腔菌:(Mycosphaerella

dearnessii=Scirrhia

acicola

)

病菌以分生孢子盘的形态着生于针叶表皮下,黑色,开裂后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圆柱形,细长弯曲,多细胞,橄榄青至淡褐色。松针座盘孢菌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病

原:松针红斑病

症状:

病害发生在各龄松树针叶上,首先在叶尖端或其它部位产生褪绿斑点,中心渐变黄色,边缘绿色,随着病斑的扩大,病斑中心变红色到红褐色,边缘为淡黄色。在老树的病叶上病斑常扩大0.2-0.5cm

宽的横带,因此西方国家叫“红带斑病”。

病斑上的小黑点为病原菌的子实体,生于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病原菌的子实体常在松针上横向排列,似黑线纹。在老的枯死松针上,子实体常密集布满整个松针。在落地或挂在树上的病叶子实体周围常产生明显的红色带。

病原:

由半知菌的松穴褥盘孢菌Dothistroma

septosporum引起。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为黑色,埋生于表皮下,初似分生孢子器状,成熟后顶端形成一开口,突破表皮成为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盘单生或几个并生在一个子座上,子座淡黄色或黄褐色。分生孢子盘由纵向排列的菌丝和分生孢子梗密集而成。分生孢子线形,无色,略有弯曲,成熟的分生孢子有1~5个隔膜,一般为3个隔膜。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越冬,春季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和气流传播,由气孔和伤口侵入,潜育期为60天左右。

病原:

半知菌亚门的盘二孢属(Marssonia)真菌。我国有3种,主要是杨生盘二孢菌Marssonina

brunnea

(Ell.exEv.)Magn.

分生孢子盘:位于病叶角质层下面,后突破外露;

分生孢梗:短、不分枝;

分生孢子:无色,双细胞,上面细胞大且钝圆,下面细胞小但略尖。杨树黑斑病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在病落叶上或1年生枝梢的病斑内越冬,以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借风雨传播,由表皮直接侵入或气孔侵入,潜育期3-5天,可反复多次侵染。

病害发生在叶片、嫩枝梢上。根据发病部位和发病条件可归为4种类型:灰斑型、黑斑型、枯梢型、肿茎溃疡型。灰斑型:病叶初生水渍状斑,很快变褐色,最后变灰白色,周边为褐色。在灰斑上产生许多小黑点,久之连片呈黑绿色,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堆。黑斑型:多发生在雨后或高湿度的条件下,病斑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并迅速发展成大块状坏死黑斑,在黑斑上产生黑绿色霉层,病叶干后扭缩、变得易碎裂。

黑斑型杨树灰斑病

枯梢型:病菌侵染嫩枝梢后,病部组织很快变黑枯死,俗称“黑脖子”。其上部分叶片变黑死亡,常由病部弯曲下垂或由此折断。邻近叶柄的休眠芽生出几条小梢,小梢长成小枝,结果成为多叉无主梢的病苗。肿茎溃疡型:肿茎溃疡型病害多发生在大龄苗的茎、干部,刮风时易从病部折断。病部不断地产生新的愈伤组织,逐渐肿大,表面纵向开裂,露出木质部,木质部初为红色。个别的肿大成畸形,从裂缝中流出红色汁液。病皮上长出的黑点为病原菌的子囊腔。

上述几种症状类型有时会同时发生,有时部分发生;不同树种在不同的发病时期表现也有差异。如加杨病叶上多数只有褐色多边形的病斑,而没有灰色表皮。病原:

本病由子囊菌门的东北球腔菌(Mycosphaerella

mandshuricaMiura)引起。子囊座近球形,具短孔口,散生或群生;初埋生于寄主表皮下,越冬后翌年春季成熟突破寄主。子囊双壁,长椭圆形或棍棒形,无柄,无假侧丝。子囊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近无色,双行排列,近梭形或椭圆形,中间有一个横隔,大小为14~17μm×4~5μm。5.病菌子囊腔6.子囊及子囊孢子

无性型为杨棒盘孢菌(Coryneum

populinum

Bres),分生孢子盘生在叶的表皮下。分生孢子由4个细胞构成,两端细胞无色,透明、稍尖,中间两胞大,色深,上数第3个细胞最大且自此稍弯。病菌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

病原:

病原菌为半知菌门的链格孢菌Alternariaalternate

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杨叶枯病病

由壳针孢(Septoria)引起,已知有10个种,我国有三个种,即杨壳针孢(Septoria

populi

Desm.),杨生壳针孢(Septoria

populicolaPeek.)和天山壳针孢(Septoria

tianschanica

Kravtz.)。

分生孢子器埋生于病斑中,分散,球形,或近球形,孔口稍乳头状突起。分生孢子梗缺,产孢细胞无色,安培瓶状,全壁芽生式产孢。分生孢子无色,线形,稍弯曲,有3~5个分隔,50~55μm×2.5μm。

1.分生孢子器2.Septoria

populi

的分生孢子杨树斑枯病第3章林木枝干病害及其防治

世界三大病害:松疱锈病、榆树枯萎病、栗疫病。干锈病类分布及危害:针阔叶树均可感染干锈病,但以松类干锈病危害较重,常引起林木成片枯死。有溃疡型和瘿瘤型两种症状。病原:柱锈属(Cronartium)、内柱锈属(Endocronartium)、栅锈属(Melampsora)、胶锈属(Gymnosporangium

)、单孢锈属(Uromyces)等属的真菌。以柱锈菌为害严重,世界20种,中国3种。五针松疱锈病

病原:担子菌亚门锈菌目茶镳生柱锈菌(Cronartium

ribicola)。寄生在红松上的锈菌,转主为茶镳子和马先蒿。寄生在华山松上的锈菌,转主为狭萼茶镳子。症状:

该病危害五针松的枝干。病皮部初为淡橙黄色,后扩展,并产生裂缝。8月下旬至9月初,病部溢出初白色后变橘黄色的蜜滴(性孢子),干后可见血迹斑。第2-3年5月上、中旬,病部长出橘黄色疱囊,疱囊破后散放出大量的黄色锈孢子。连年发病的枝干,皮部加粗变厚,并流脂。当病皮绕枝干1周时,则导致上部枯死或整株死亡。在转主寄主植物的叶片上,产生橘黄色疱状夏孢子堆,后在夏孢子堆中或周围,长出红褐色毛状的冬孢子柱。侵染循环冬孢子于7月底开始在马先蒿和茶镳子上出现,8-9月陆续成熟,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在松针上萌发由气孔侵入。以菌丝在松针或松树皮层中越冬。第2-3年,枝干皮部出现病斑,生裂缝。8-9月生蜜滴(性孢子混合液),第3-4年4-6月在病部生锈孢子器,锈孢子借风力传播侵染茶镳子和马先蒿,6-8月产生夏孢子堆,夏孢子可重复侵染。

锈孢子和担孢子的传播距离多为30-50m,最远为1000m。发病条件(1)刚定植的幼苗和20年生以内的幼树易感病;(2)林分密度高、湿度大易感病;(3)转主寄主多的地方,病害发生严重。

因此,杂草丛生的幼林,林缘、沟渠等处的松树易感病。检疫检验适用于1-3年生的苗木及幼树的检验。检验部位:松针、小枝、茎皮及树皮。取样:松针斑点下方取1cm长的样品,然后再在此松针下方的小枝上取0.5cm2枝皮做样品,分别作徒手切片。染色:切片用格姆塞(Giemsa)染色剂或藏红花、快绿染色剂染色后镜检。镜检:松疱锈病菌感染——在皮层细胞之间有玫瑰红色菌丝;如只在松针细胞间有玫瑰红色菌丝时,可判断为该样已被松针锈病(Coleosporiumsp.)或疱锈病侵染两种可能。防治措施检疫造林后加强抚育管理,及时修枝、间伐,通风透光,铲除树旁林内及苗圃周围的杂草和转主寄主。刮治病斑,用松焦油原液涂抹病部,或注射内疗素。抗病育种:在发病严重区选择抗病单株,建种子园,用种子园的种子育苗造林,不断筛选。

二针松疱锈病病原松-芍柱锈菌(C.flaccidum)。在樟子松上的锈菌,转主为山芍药;在马尾松和黄山松上的锈菌,转主为阴行草和松蒿。为集合种。松瘤锈病病原栎柱锈菌(Cronartium

quercuum)性孢子、锈孢子:松类病枝干上。夏孢子、冬孢子:栎、栗属叶片上。症状:

松属枝干、栎属树木的叶片上。由于病原物的刺激,木质部增生,形成近圆形的大小不等的木瘤,一棵树上多达350个,有的直径60厘米。瘤表面密生裂纹,每年早春从裂缝处溢出桔黄色蜜滴(病菌的性孢子混合液)。

5月产生锈孢子器,成熟后放出黄粉状锈孢子。木瘤逐年增大,以后每年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栎类的叶背面产生黄色的夏孢子堆,后其中长出毛状的冬孢子柱。二.溃疡病类

症状:

枝干局部性皮层坏死,病斑组织失水稍下陷

,病健交界处常产生愈伤组织。分溃疡、腐烂、枝枯、癌肿几种类型。病原:

非侵染性(日灼、低温)和侵染性两类。病原真菌:壳囊孢属(Cytospora),小穴壳属(Dothichiza),大茎点属(Macrophoma),薄盘菌属(Cenangium),丛赤壳属(Nectria),壳梭孢属(Fusicocum)。病原细菌:假单孢属(Pseudomonas),欧文氏菌属(Erwinia

)。病菌的越冬及传播溃疡病菌以菌丝或子实体在感病株的病斑和病残体上越冬。许多溃疡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的习性。因此,生病植株、病株残体和带菌的苗木、枝干都是病害的侵染来源。传播:风、雨、昆虫等自然因素传播,也可通过带病或带菌的苗木、插穗等繁殖材料传播。侵入途径通过气孔、皮孔等自然孔口及伤口侵入,有的通过叶痕侵入。嫁接、日灼、烧伤、冻害、虫伤等都可成为病菌侵入的途径。

伤口破坏了寄主的保护组织,削弱了寄主的抗病力,并为病菌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营养基地,增强了病菌的侵染势。发病规律明显的周期性,一般1年中有2次发病高峰。这与寄主树木生长的周期性。病菌的弱寄生性以及环境因素的变化有关。溃疡病的消长与寄主树皮含水量有密切关系,除影响木质素、愈伤组织的形成外,还影响树体内酚类等抑菌物质的含量。病害流行条件1、寄主的抗病性溃疡病菌均为弱寄生菌,主要侵害树势衰弱及抗病性弱的树木。因此,抗病能力的大小是影响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树皮含水量与溃疡病菌接种发病率及病斑的扩展呈明显的负相关。树皮含水量越高,产生愈伤组织及插条生根的能力也越强,树皮内抑菌物质的含量也越高。树木对溃疡病的抗病性往往与它们的抗逆性(耐干旱、寒冷、盐碱、风沙等)大小密切相关。2.环境条件气候条件是溃疡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冬季异常严寒,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少雨,是北方地区许多溃疡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土壤状况是影响溃疡病流行的另一重要因素。在土壤干旱、瘠薄、保水性差,或土壤粘重板结、透气不良、盐碱含量高的地方,溃疡病往往严重。环境条件对病害流行的影响是通过对林木生长的影响间接起作用的。3.栽培管理栽培管理措施关系到树木正常生长发育所需条件能否得到满足,因此,栽培管理是否合理与溃疡病流行关系非常密切。

苗木质量与造林质量影响造林初期的发病率与成活率。

叶部病虫害、蛀干害虫、根部病害的严重发生均能诱发溃疡病。1、杨树烂皮病

症状:主要发生在树干及枝条上,表现为干枯和枝枯两种类型。干枯型:发病初期病部呈暗褐色水渍状斑,皮层腐烂变软,手压有水渗出。若病斑失水,树皮干缩下陷,后期在病斑上长出针头状黑色小点(分生孢子器),湿度大时长出橘红色胶质卷丝状物(分生孢子角)。枝枯型:主要发生在苗木、幼树及大树枝条上,发病初期呈暗灰色,病部扩展迅速,但无明显的溃疡症状,环绕一周时,上部枝条枯死,后期在枝条上散生许多黑色小点(分生孢子器)。病原:子囊菌亚门污黑腐皮壳菌(Valsa

sordida)无性型为半知菌亚门金黄壳囊孢菌(Cytospora

chrysosperma)子囊壳:长颈烧瓶状,成熟后黑色。子囊:棍棒状,中部略膨大。子囊孢子:4-8个。2行排列。单胞,腊肠型。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子座内,不规则形,孔口突出寄主表皮而外露。分生孢子:单胞、无色、腊肠型。侵染循环:

以子囊壳、菌丝、分生孢子器在皮层中越冬;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子囊孢子);靠风雨传播,通过各种伤口侵入,潜育期6-10天,借分生孢子在生长季节反复多次侵染。2、杨树(水泡型)溃疡病症状:感病植株干部产生圆形病斑,呈水泡状,树皮变褐,质地松软,后有紫红色液体流出。秋季常出现黄豆大小水泡,泡破后露出褐色液体,次年5月,病部出现黑色小点(分生孢子器),秋季产生较大的黑点(子座及子囊壳)。

病原:

是由茶镳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ribis

(Tode)Gross.etDugg.]

无性型为聚生小穴壳菌(Dothiorella

gregaria

Sacc.)引起的。子囊腔扁圆形或洋梨形,暗黑色,具乳头状孔口。子囊棍棒状,双璧,无色,子囊孢子8个,2行排列,单胞,无色,椭圆型。分生孢子器单个或数个聚生于子座内,近圆形,具孔口。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型至纺锤形。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组织内越冬。北京地区3月底-4月初开始发病,5月下旬为发病高峰期,秋季再出现一次发病高峰。分生孢子在5月下旬开始成熟,7-8月为飞散高峰期。主要以分生孢子进行侵染活动。借风、雨传播,带菌苗木和插穗的调运可进行远距离传播,主要从伤口和皮孔侵入。病菌以菌丝体存在于寄主表皮细胞间隙进行潜伏侵染。杨树在春季造林后发生溃疡病,是苗木本身带菌,造林后苗木水分失衡,病菌扩展的结果。分布与危害:也叫溃疡病、枝枯病、干枯病。4、落叶松癌肿病症状:发病部位:枝干上。小枝发病,当年即环绕一周,病部以上枯死。粗枝、主干发病:病部肿大成菱形。病部表面,常渗出大量树脂及桔黄色的小盘状物(子囊盘)。病原: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柔膜菌目韦氏毛杯菌一年四季在病枝上都能看到子实体。子囊盘:浅漏斗状,无柄或有短柄。子囊:棍棒状,内含8个子囊孢子,单行排列。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侧丝:有的顶端略微膨大。症状:

芽、嫩梢、针叶、枝干、根系、球果等部位均可受害。在不同地区,不同松种上症状稍有差异。嫩芽、针叶、枝梢出现青铜色病状,渐变红褐色,严重时全树干出现“红顶”。干皮被害时,出现溃疡、开裂病状,并由裂缝中溢松脂。在溃疡部,产生圆形凸起小黑点(分生孢子器),遇湿溢出黑色分生孢子角。松枯梢病病原: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属(Sphaeropsis

sapinea)异名Diplodia

pinea分生孢子器:近圆形,单生或群生,半埋于表皮下,有乳头状孔口。分生孢子初为单胞,无色,卵形,成熟后淡褐色,单胞或双胞。侵染循环:越冬: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器在发病组织中越冬。初侵染源:分生孢子。传播:雨水。侵入途径:伤口、气孔或直接侵染嫩梢。潜育期:(樟子松)1周左右。落叶松枯梢病病原:子囊菌亚门落叶松球座菌(Botryosphaeria

laricina)。异名:Guignardia

laricina

子囊腔球形,单个或数个从生于表皮下,有假侧丝,子囊棒状,排生。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无性型为大茎点属(Macrophoma),分生孢子器球形、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症状:危害嫩梢、嫩茎。病部先褪绿--暗褐色、黑色--微收缩变细--常有松脂流出。未木质化的新梢受害时,上部弯曲下垂成钩状--叶枯萎,大部脱落,只在顶部残留一小丛针。发病部位以上的枝梢枯死,使幼苗成为无顶苗。木质化后,枝梢枯死,上面针叶全部脱落。叶背密生小黑点(分生孢子器),枝梢上散生或密生小黑点(多为子囊座)。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未成熟的子囊座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梢和枝梢端残留枝叶中越冬。东北地区当年的初次侵染来源分别为:一般6月中旬子囊腔中的子囊孢子陆续成熟,借风力传播;分生孢子靠雨水飞溅和风力传播。病菌一般通过伤口侵入,潜育期11-15天。7月中、下旬在当年新病梢、病叶上产生分生孢子器,此为二次侵染源。8月末至9月初,在病梢上陆续产生子囊座,进入越冬。根据观察,6月末和7月份是孢子飞散盛期。检疫处理方法:

症状检验:仔细察看苗木,接穗上有无枯死的当年新梢,枯死的梢端是否弯曲或直立,有无固着的树脂块,干枯的茎部是否呈淡褐色,弯曲的茎轴颜色是否呈褐色,以及在枯死的茎上有无由里向外突出的枯梢病原菌子实体(小黑点)。子实体检验:

挑取枯茎上的子实体(小黑点)置于载玻片上压碎或由枯茎直接切片镜检,观察子实体形态,测量大小,根据形态特征进行鉴定。如有子实体,但因不成熟,无法鉴定者可做诱发检验。其方法是:选取有子实体的枯梢,以清洁水浸泡2~3天后,交替浸在35℃和10℃不同温度的清水中,每次5min,进行变温处理。循环交替2次后,再于凉水中浸0.5小时,取出置于培养皿中保湿,在25℃温箱中诱发7~12天,挑取子实体镜检。分离培养检验:

对可疑苗木、接穗,经镜检、诱发试验也不能判断的,可通过分离培养鉴别。其方法是:取可疑枯梢剪成4cm长的梢段,先在70%酒精中浸20s,再在0.1%升汞水中浸3min,以无菌水漂洗3次,用无菌刀削取皮部(深至木质部),再切成小片,置于PDA平面培养基上,在25℃下恒温培养。取纯化的菌种移植在同样平面培养基上,25℃下恒温培养2~3天后,长出白色疏松棉絮状菌丝,4~6天后气生菌丝变为灰色至暗灰色,基质菌丝灰绿色至灰黑色。培养4~5天后,移至室内散光变温(16~25℃)培养2~7天,菌落上可产生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根据形态特征进行鉴定。9、松烂皮病(干枯病)病原:子囊菌亚门铁锈薄盘菌Cenangium

ferruginosum。子囊盘初埋生于表皮下,后外露,盘无柄。子囊棍棒状,无色,内生8个子囊脑子,单行排列。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侧丝无色,顶端膨大。症状:发病部位:幼树枝干上。松针变黄绿色,渐变红褐色,最后枯萎脱落。小枝被害,干枯死亡,表现枯枝症状。粗枝、主干发病:病部常流脂,发生溃疡呈烂皮状。4月,病皮部产生裂缝,并产生黄褐色的盘状物(子囊盘)。侵染循环:

病原菌以菌丝在病皮内越冬。初侵染源为子囊孢子,7-8月份是子囊孢子飞散盛期,靠雨水飞溅和风力传播。病菌一般通过伤口侵入,

过冬后显现病状。病原:子囊菌亚门混杂芽孢盘菌Tympanisconfusa子囊盘黑色、圆形,近无柄;子囊圆筒形,具短柄,初生子囊孢子1-4个,无色,长纺锤形,1至多个细胞,次生子囊孢子多个,单胞,无色,圆筒形;侧丝无色,顶端膨大。10、红松流脂溃疡病症状:病害多发生于15-30年生红松人工林内,危害主干和侧枝。干部发病时,形成椭圆形或圆形的溃疡斑,其上产生许多约1cm大小的松脂小泡,破后流出淡黄色松脂,干后变灰白色。严重时,病部以下被松脂包住。病部失水、下陷、收缩、纵裂,甚至细缢、畸形,整株枯死。后期病皮上散生或丛生、松脂中伴生黄色的分生孢子器和子囊盘。侵染循环:越冬:以菌丝、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盘在树皮内越冬。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子囊孢子传播:风、雨水侵入途径:伤口潜育期:50天左右。11、板栗疫病分布及危害

板栗干枯病、枯萎病。对内检疫对象。症状:光滑树皮初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渍状

、黄褐色至褐色病斑,有酒糟味。后失水,树皮干缩纵裂,剥开枯死树皮,可见污白色至淡黄色扇形菌丝体(菌丝扇)。春季病斑上产生橘红色疣状子座,遇湿溢出黄褐色胶质卷丝状分生孢子角,秋季产生紫褐色子囊壳。病原:子囊菌亚门球壳目栗疫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

。异名:Endothia

parasitica

子囊壳黑褐色,球形,具长喙,数个至数十个聚生子座内,子囊无色,棍棒状,子囊孢子无色,椭圆形,双胞,分隔处稍缢缩。分生孢子器不规则形,多室,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和子座在病树上越冬。4月中下旬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雨水、气流、昆虫传播。潜育期3-5周,10月下旬开始产生有性型。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均可进行侵染。有再侵染。日灼、冻害嫁接和虫害等所致伤口,是病菌孢子的主要侵染途径。可随带病种子、苗木和接穗运输而远距离传播。12、核桃枝枯病症状:主要危害幼嫩枝条。受害枝的叶片变黄脱落。皮层颜色改变暗灰褐色、浅红褐色、深灰色。死亡的枝条上不久产生黑色突起。病原:半知菌亚门的矩圆黑盘孢(Melanconium

Oblongum)胡桃黑盘孢(M.juglandinum)分生孢子盘呈黑色瘤状突起。分生孢子单胞,初无色,后褐色,椭圆形。侵染循环:(1)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病枝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2)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从伤口或枯枝处侵入。植物类菌原体病害的诊断电镜观察:韧皮部筛管是否有类菌原体,包括植物、昆虫四环素应用、热力。染色技术:DAPI染色、苯胺蓝染色、迪纳氏染色,荧光镜下镜检MLO。血清学检验:ELISA,能灵敏、简便、特异地检测MLO接种植物:长春花(Vinca

rosea)

单克隆及核酸杂交技术:MLO的单克隆抗体丛枝病的防治对不同病原的丛枝病采取不同的措施。对由类菌原体引起的丛枝病,(1)要选用无病的繁殖材料,对无病区和少病区应加强检疫措施。(2)秋季以前砍除病枝。(3)防治媒介昆虫。(4)用四环素族药物处理苗木。(5)选用抗病树种和品种。泡桐丛枝病病原植物菌原体(Phytoplasma)

旧称:类菌原体(Mycoplasmalikeorganism,MLO)症状丛枝型:腋芽和不定芽大量萌发,侧枝丛生,节间变短,叶片黄而小,整个丛枝呈扫帚状;花变枝叶型发病规律丛枝发生的病理机制:在一定范围内,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比值较高时,健株组织的再生新枝发生丛枝;2种激素的比值较低时,病株组织的再生丛枝受到抑制。传播:嫁接;病根繁殖;菟丝子;媒介昆虫取食,烟草盲蝽(Crytopeltis

tenuis)和茶翅蝽(Halyomorpha

picus)为媒介昆虫。枯萎病类引起枯萎病的非侵染性病原有干旱、水浸、污染物的毒害等,侵染性病原有真菌、细菌和线虫等。真菌中的枯萎病菌主要有长喙壳属Ceratocystis,轮枝孢属Verticillium

和镰孢菌属Fusarium等。细菌中的茄青枯假单胞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引起一些树木种类的青枯病。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引起松树枯萎。发生特点寄主范围广繁殖速度快(虫体小、数量大)发展速度快(发病后1-3个月即死亡)传播途径多(天牛、病枝、病苗、病材)早期诊断困难,隐蔽生活,防止难度大松材线虫枯萎病症状线虫侵入树体后,约月余,病树的树脂分泌完全停止,蒸腾下降;有刻槽;边材水分迅速降低,针叶萎蔫,有蛀屑,

30-40天后,针叶全部发红干枯,病树死亡,但松针至翌夏才脱落。

致病机制:影响树脂分泌;堵塞输导组织,导致水分亏缺。病原: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线形动物门线虫纲垫刃目伞滑刃属线虫。

发病规律传播:主要由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