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023年北京重点校初二(上)期末历史试卷汇编: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_第1页
2021年-2023年北京重点校初二(上)期末历史试卷汇编: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_第2页
2021年-2023年北京重点校初二(上)期末历史试卷汇编: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_第3页
2021年-2023年北京重点校初二(上)期末历史试卷汇编: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_第4页
2021年-2023年北京重点校初二(上)期末历史试卷汇编: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1-2023北京重点校初二(上)期末历史汇编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2023秋·北京怀柔·八年级统考期末)下列作品的作者是(

)A.郭沫若 B.茅盾 C.鲁迅 D.曹禺2.(2023秋·北京东城·八年级北京二中校考期末)中国近代文学艺术领域取得较大成就。以下作品与作者匹配正确的是(

)A.《子夜》-鲁迅 B.《义勇军进行曲》-聂耳C.《愚公移山》-老舍 D.《田横五百士》-齐白石3.(2023秋·北京东城·八年级北京二中校考期末)下列歌曲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八路军进行曲》

②《国民革命歌》③《解放区的天》

④《飞越大渡河》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④③①② D.②④①③4.(2023秋·北京东城·八年级北京二中校考期末)下图星1930年《申报》一个版面。对此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有①《申报》只注重商业广告的刊登②《申报》体现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③《申报》于1872年创办,历史悠久④《申报》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方面的情况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5.(2023秋·北京怀柔·八年级统考期末)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人民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其中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一首歌曲振奋了民族精神,它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曲是(

)A.《松花江上》 B.《黄河大合唱》C.《游击队之歌》 D.《义勇军进行曲》6.(2022秋·北京·八年级北京二中校考期末)下图是1930年《申报》一个版面。对此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有(

)①《申报》只注重商业广告的刊登

②《申报》体现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③《申报》于1897年创办,历史悠久

④《申报》内容涉及国家政治形势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7.(2022秋·北京·八年级北京二中校考期末)中国近代文学艺术领域取得较大成就。以下作品与作者匹配正确的是(

)A.《子夜》——鲁迅 B.《义勇军进行曲》——聂耳C.《雷雨》——老舍 D.《田横五百士》——齐白石8.(2021秋·北京东城·八年级统考期末)他认为音乐与其他艺术一样,是在替大众呐喊,他谱写了《毕业歌》《卖报歌》《铁蹄下的歌女》等反映社会大众苦难生活的歌曲,他潜写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他是A.聂耳 B.冼星海 C.徐悲鸿 D.茅盾9.(2021秋·北京西城·八年级校考期末)如下图可以用于考证A.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B.北洋水师的创立C.大生纱厂的兴衰 D.黄埔军校的创建10.(2021秋·北京海淀·八年级统考期末)从下表历史事件中应提炼的历史主题是1862年,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京师同文馆正式开办1898年,百日维新时期光绪帝颁布诏书,兴办新式学堂1904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对小学、中学、大学教育进行规划并实施新学制1920年,北京大学在中国的国立大学中第一次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1938年4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在长沙组成临时大学之后西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A.晚清时期的教育发展 B.晚清时期的文化交流C.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 D.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11.(2022秋·北京海淀·八年级清华附中校考期末)以下这组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A.维新思想的传播 B.民族工业的起步C.近代教育的发展 D.社会生活的变迁12.(2022秋·北京朝阳·八年级统考期末)以下一组图片共同反映了中国近代(

)A.生产方式的变化 B.新式交通的出现C.风俗习惯的改变 D.新式教育的发展13.(2022春·北京朝阳·八年级统考期末)下面是一位同学分类梳理的近代历史人物,其中①处可填(

)一、孙中山章炳麟黄兴二、杨靖宇张自忠左权三、齐白石①

聂耳A.曾国藩 B.梁启超 C.张部 D.徐悲鸿14.(2022秋·北京朝阳·八年级统考期末)下表反映出清末学堂的情况,其作用是(

)年代190319051907新式学堂(所)769827737888学生(人)314282588731024988A.推动了戊戌变法 B.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C.延续了科举制度 D.阻碍了西方科技的传入15.(2022秋·北京西城·八年级统考期末)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革命文艺蓬勃发展。以下作品属于这一范畴的是(

)①《狂人日记》

②《义勇军进行曲》

③《黄河大合唱》

④《定军山》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16.(2022秋·北京东城·八年级统考期末)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

)A.《时务报》 B.《国闻报》 C.《申报》 D.《大公报》17.(2022秋·北京东城·八年级统考期末)下面是1905年山东青岛成立的公立女子学堂开学所拍摄的照片,在这所学堂里,有德国教员教授物理、天文、数学诸科。以上信息反映了(

)A.科举制度不断发展 B.休闲娱乐日益开放 C.近代新式教育发展 D.新式报刊开拓视野二、综合题18.(2021秋·北京东城·八年级统考期末)近代文明的发展,反映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材料一:鲁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觉得革命给我的好处,最大,最不能忘的是我从此可以昂头露顶,慢慢的在街上走,再听不到什么嘲骂。几个也是没有辫子的老朋友从乡下来,一见面就摸着自己的光头,从心底里笑了出来道:哈哈,终于也有了这一天。(1)鲁迅先生所说的“革命”指的是什么?一革命给他印象最深的又是什么?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废除了“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职员互相之间称职务,民间普通人互称“先生”或“君”。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服制》:官员不分级别,都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为礼服,裤为西式长裤。常服可用西式或袍褂……女子礼服,上装是对襟衫,下穿裙子。(2)谈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及《服制》在当时的进步意义。材料三:教育与社会密切相关。下表为20世纪初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状况统计表。时间(年)新式学堂总数(所)学生总数(人)1902357871006740190659117逾160万1912822722933870(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近代教育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材料四:《中国近代主要民族工业》分布图(4)《中国近代主要民族工业》分布图中与左上角人物相关的企业是哪家?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19.(2021秋·北京西城·八年级统考期末)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剪辫放足看风俗习惯变化】(1)依据上述图文材料,概括民国初年出现“剪辫”“放足”现象的原因。【从铁路看生产生活方式变化】(2)说说你对材料一所示现象的看法。依据材料二,写出铁路的作用。【从同文馆看新式教育的建立】(3)如何通过教育实现国家自强,奕䜣和倭仁有上述不同的主张。你支持谁的主张?请结合所学进行简要阐释。【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材料三民国时期,在一次外交使团举行的招待会上,一位中国官员的夫人身着半蒙半汉颜色艳丽的衣服,头上却戴了一顶西方只有复活节游行时才戴的西式女帽。时人评论,当时所谓西餐,烹饪之法不中不西,吃西餐者,不懂刀叉使用方法和置放规矩,拿洗手用的柠檬水当饮用水喝的事时有发生。(4)结合上述所有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所呈现出来的主要特点。20.(2021秋·北京海淀·八年级统考期末)文化传播·实业救国·国家认同材料一

晚清外文书籍翻译简况一览表类别1850-1899年1902-1904年译自英美译自日本书籍总数译自英美译自日本书籍总数史地、社会科学类63本22本103本34本173本264本自然、科学技术类278本61本399本25本97本168本(1)与19世纪中后期外文书籍翻译相比,20世纪初期外文书籍翻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

1894年,张謇在会试中一举夺魁,成为状元。他不满于儒生们的“尽是说而不做”,决心要“力矫其弊,为书生争气”。他“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1899年张謇创办大生纱厂。1901年他创办我国第一个按招股集资方式组成的农业公司——通海垦牧公司。1904年张謇又陆续创办多家大生分厂。经过30年努力,张謇构建了以大生纱厂为核心,涉及纺织、盐垦、运输、商业、房地产、外贸等跨地区、跨行业的经济联合体,成为清末民初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他还主张中西合璧的新式教育应从基础教育抓起,应从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教育开始。他倾其所有办了近四百所各种门类的学校。他不仅改变了南通地区落后的面貌,在全国各地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张謇在中国近代化中的贡献。材料三

19世纪70年代,为便于对外交往,清政府才开始以黄龙旗作为国旗。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决定以五色旗为国旗,寓意汉、满、蒙、回、藏等族实行“五族共和”。(3)说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后国旗的变化。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原因。21.(2022秋·北京海淀·八年级统考期末)晚清画报反映社会生活变迁材料一

晚清画报是一种由西方传入并“以图像为中心”叙事的新型报刊。1884年创刊于上海的《点石斋画报》,由于采用了石印技术,使得画报在中国迅速推广。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全国各地发行的画报有120多种。《申报》曾在《论画报可以启蒙》中写道:“上海自通商以后,取效西法,日刊日报出售,欲使天下之人咸知世务,法至善也。然中国识字者少,不识字者多,安能人人尽阅报章,亦何能人人尽知报中之事?于是创设画报,月出数册。或取古人之事,绘之以为考据:或取报中近事,绘之以广见闻。”——摘编自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等(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晚清画报兴盛的原因。材料二

1902年创刊的《启蒙画报》(1902-1904发行)是近代北京的第一份画报,其开设的部分栏目如下:本国历史本国地舆各国新闻家庭教育格致述古算率算术化理初阶初级物理物理普通植物动物情状卫生术教育精神西事起原博物小品时闻海国轶事游戏格致笑林下图插画文字为:三个小孩上学,一人手一本汉文书有一万两千字,又一人手一本洋文有八千个字,又一人有一册图有五千二百字,先生问这两本的字加上是多少?齐答道两万。先生说不错,问拿图的说,这图字加上是多少?答道七万两千,先生说不对,错了位了,看报的小孩们,替他算算是多少?——摘编自宋永林《北京近代第一份画报》等(2)依据材料二,概括《启蒙画报》的特点。材料三

画报作为一手史料,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的变迁。下图为1907年北京《益森画报》所载的《厮役演说》。画中文字为:毛家湾某女学堂,每日下午,各学生家多来相接。一女生仆人,年五十余,在该堂门首对各家父兄及仆人演说“阅报之益”,津津有味,颇能动听。演说不奇,出自厮役则奇。(3)阅读材料三的图文信息,说说其所体现的社会变迁。22.(2022秋·北京丰台·八年级统考期末)音乐源于生活,反映时代风貌。材料一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形成过程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向即将上井冈山的部队宣布了工农革命军三项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第三,打土豪要归公。……1928年1月,毛泽东宣布了工农革命军的“六项注意”:上门板,捆稻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在此基础上,几经增改,逐步形成“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且在1935年被创作成歌曲,成为传唱至今的经典。(1)依据材料一,说出“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提出的背景。结合所学,分析“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形成的影响。材料二

《长征组歌》歌词(节选)①遵义会议放光辉苗岭秀,旭日升。百鸟啼,报新春。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万众欢呼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②四渡赤水出奇兵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③过雪山草地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④大会师红旗飘,军号响。战马吼,歌声亮。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各路劲旅大会师,日寇胆破蒋魂丧。(2)任选一首歌词,仿照示例,进行历史解释。(示例除外)示例:④大会师,反映了1936年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的历史,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材料三

《黄河大合唱》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听啊:珠江在怒吼!扬子江在怒吼!啊!黄河!掀起你的怒涛,发出你的狂叫,向着全中国被压迫的人民,向着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你战斗的警号吧!(3)依据材料三,写出歌词蕴含的民族精神内涵。概括《黄河大合唱》反映的时代主题。材料四左侧手稿是人民音乐家曹火星1943年创作的歌曲。歌中唱道:“没有共产觉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随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这首歌唱响全中国。(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认识。23.(2022秋·北京丰台·八年级统考期末)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一

近代以前,中国一直利用驿站,主要靠人力或畜力传输政令或军令。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私自在中国铺设海底电缆,并在上海租界设立电报局,开办电报业务。1881年清政府建成沿大运河的天津至上海电报线,设电报总局于天津,自1881年12月28日开始办理公众电报业务。——刘华明《近代上海地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工具的变迁(1840-1949)》(1)依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通讯手段的变迁,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变迁的原因。材料二

20世纪《申报》大事年表序号史事①1905年开始采用新闻分栏编辑法②1918年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其他设备也相继更新③1924年增辟《教育新闻》等栏目,每日见报④1932年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普及教育⑤1938年刊登毛泽东著作《论新阶段》——摘编自《申报的兴衰》(2)《申报》被誉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从材料二中找出可用于研究以下主题的史料。(写序号,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A.近代政治的发展:___________B.近代教育的发展:____________C.近代新闻业、报业的发展:__________(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报刊在近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材料三

我常走在前门一带通衢,觉得那样狭隘的一条道路,其间竟能容纳数多时代的器物:……推一轮车的讨厌人力车、马车、汽车,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反说回来,也是一样。新的嫌旧的妨阻,旧的嫌新的危险。……若能在北京创造一条四通八达的电车轨路,我想那时乘坐驼轿、骡车、人力车等等的人,必都舍却这些笨拙迂腐的器具,来坐迅速捷便的电车,马路上自然绰有馀裕,不像那样拥挤了。——李大钊《新的!旧的!》(4)依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变化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变化带来的影响。24.(2022秋·北京朝阳·八年级统考期末)奥运与近代中国。材料一: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前,发起人顾拜旦曾邀请清政府参加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1895年清政府正忙于对日战争无暇顾及,且当时中国饱受列强侵略,既不知奥运为何物,也无力参加,因而拒绝了邀请。——摘编自阮蔚村《中国田径赛小史》(1)依据材料一,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清政府拒绝顾拜旦邀请的原因。材料二:序号图片内容①20世纪初期,中国、日本和菲律宾共同发起召开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洲际性体育比赛活动,1920年获得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中国共承办3届,为日后承办国际性体育比赛积累了经验。②中国派出的第一位奥运会观察员宋如海在其所著《我能比呀·世界运动会丛录》一书中,将“Olympia”译作“我能比呀”,希望中国人早日到奥运赛场上去比一比。该书不仅向国人介绍了奥运会,还推动了奥运思想在中国的传播。③1924年,中国第一个全国性体育组织——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在南京成立。1931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该组织为中国奥委会。(2)将材料二中的史实和近代中国人为举办奥运会所作的准备对应。(写序号)A.思想宣传;B.经验积累;C.组织基础。材料三:序号内容①我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绝不代表伪满洲国出席第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1932年首位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刘长春发表的声明②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向国际奥委会申请在中国北平举办第十五届奥运会。之后由于战争爆发,申请成为一纸空文。(3)从材料三中选一则材料(写序号),说出当时的历史背景。(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未能举办奥运会的认识。25.(2022秋·北京东城·八年级统考期末)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代中国教育的改革,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1872年开始,清政府每年派30名幼童到美国学习,连续四年共派出120人。这些幼童的年龄段在10到16岁之间,将在美国进行为期15年的留学生涯,经费全部由清政府负责。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官派留学生。

——《中国海归》,杨秦、梅彬、柯建刚主编(1)请问材料一中所指的时间是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中的哪个时期?材料二“先生(康有为)以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急迫)于教育。”——梁启超《饮冰室合集》(2)康有为对近代教育持怎样的态度?材料三

1898年7月,光绪帝正式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它的办学原则是:以中国的传统学科为主体,引进一些西方学科,构成中西结合的课程内容。(3)据材料三概括京师大学堂课程内容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京师大学堂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材料四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的学制。章程根据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的特点,对各阶段的课程设置、办学目标和教育行政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2017北师大版)》(4)请问材料中所说的章程具体指什么?材料五

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严复(5)材料五是严复对某件事情的评价,请问此事指的是哪件事?(6)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看法。

参考答案1.C【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鲁迅一生追求民主,早在新文学运动时期便向封建旧文化宣战,不断与压迫民众的旧思想旧文化斗争,《狂人日记》《阿Q正传》都是鲁迅的文学作品,C项正确;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ABD三项与题干作品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2.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当时正处于炮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它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这首歌像一支战斗的号角,鼓舞了中华民族儿女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B项正确;《子夜》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1896一1981创作的长篇小说,排除A项;《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汉族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排除C项;《田横五百士》是画家徐悲鸿1930年完成的大型历史题材布面油画,排除D项。故选B项。3.D【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①《八路军进行曲》是一首诞生在中华民族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声中的时代战歌,创作于1939年;②《国民革命歌》创作于1926年的国民大革命时期;③《解放区的天》创作于1943年;④《飞越大渡河》创作于长征时期(1936年)。因此下列歌曲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②④①③,故D项符合题意;①《八路军进行曲》是一首诞生在中华民族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声中的时代战歌,创作于1939年;晚于②《国民革命歌》创作于1926年的国民大革命时期;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4.D【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国人爱国、请用国货”可得出《申报》体现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②符合题意;根据图示信息“请中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可得出《申报》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方面的情况,④符合题意;根据题干信息“请中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可得出,《申报》不只注重商业广告的刊登,①不符合题意;图示只是《申报》一个版面,体现不出创办于1872年,历史悠久,③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②④符合题意,故选D。5.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象征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排除。6.D【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国人爱国、请用国货”可得出《申报》体现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②符合题意;根据图示信息“请中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可得出《申报》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方面的情况,④符合题意;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根据题干信息“请中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可得出,《申报》不只注重商业广告的刊登,①不符合题意;图示只是《申报》一个版面,体现不出创办于1872年,历史悠久,③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①③的ABC项。故选D项。7.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当时正处于炮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它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这首歌像一支战斗的号角,鼓舞了中华民族儿女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B项正确;《子夜》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1896-1981创作的长篇小说,排除A项;《雷雨》是曹禺的话剧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典范之作,排除C项;《田横五百士》是画家徐悲鸿1930年完成的大型历史题材布面油画,排除D项。故选B项。8.A【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义勇军进行曲》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9.A【详解】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体现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故A项正确;BCD项与之无关,排除。10.D【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1862年开办京师同文馆,1898年兴办京师大学堂,1904年实施新学制,1920年国立大学招收女生,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都是近代我国教育发展,故D项正确;清朝在1912年2月结束统治,故1912年后的教育发展不属于晚清时期的,排除A项;表格的历史事件反映的是教育的发展,排除BC项;故选D。11.C【详解】根据题干“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学生”、“京师大学堂”、“废除科举制的诏书”,这体现了晚清时期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体现了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步发展起来,C项正确;只有“京师大学堂”是维新变法期间创办的,其它两幅图都与“维新思想”无关,排除A项;题干图片没有涉及民族工业的起步、社会生活的变迁的信息,排除BD项。故选C项。12.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建的新式学校,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由恭亲王奕䜣和文祥于1861年1月(咸丰十年十二月)奏请开办,并于1862年8月24号正式开办,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以外国人为教习,专门培养外文译员,属总理事务衙门,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学校,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创办之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商务印书馆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材料中展示出版的教科书是新式学校的教科书,这些都体现了新式教育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生产方式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新式交通的出现”,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风俗习惯的改变”,排除C项。故选D项。13.D【详解】“齐白石、聂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白石是近代著名画家,聂耳是著名音乐家,属于文艺方面的人物,徐悲鸿是著名画家,D项正确;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排除A项;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排除B项;张部不是文艺方面的代表人物,排除C项。故选D项。14.B【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新式学堂在1905年之后数量呈大幅度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这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B项正确;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排除A项;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阻碍了西方科技的传入,排除D项。故选B项。15.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狂人日记》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的作品,排除①;《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精神,②③正确;1905年京剧《定军山》是我国第一部电影,排除④。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点睛】16.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2年外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C项正确;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和延安的《解放日服》,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排除A项;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排除BD项。故选C项。【点睛】17.C【详解】由材料“1905年山东青岛成立的公立女子学堂”“有德国教员教授物理、天文、数学诸科”,可得出材料佐证了晚清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故C项正确;1905年,清朝废除了科举制,排除A项;材料与休闲娱乐和新式报刊无关,排除BD。故选C项。【点睛】18.(1)革命:辛亥革命;印象:剪辫子。(2)进步意义:社会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风尚。(3)原因:清政府为培养新式人才兴办了一系列新式学堂;科举制废除后推行新式教育,各地新式学堂和学生人数增加;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掀起了中国新式教育的热潮。(4)企业:大生纱厂;特点: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详解】(1)问题一:依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劝禁缠足等社会陋习的法令。故鲁迅先生所说的“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问题二:依据材料一“最大,最不能忘的是我从此可以昂头露顶”“几个也是没有辫子的老朋友从乡下来,一见面就摸着自己的光头,从心底里笑了出来道:哈哈,终于也有了这一天”可知,革命给鲁迅印象最深是剪辫子。(2)依据材料二“废除了“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职员互相之间称职务,民间普通人互称‘先生’或‘君’‘官员’”不分级别,都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为礼服,裤为西式长裤。常服可用西式或袍褂……女子礼服,上装是对襟衫,下穿裙子”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及《服制》在当时的进步意义是社会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风尚。(3)依据材料三表格信息可知,中国近代新式学堂增加,学生人数增加。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清政府受西方国家冲击,为培养新式人才适应社会需要,兴办了许多新式学堂;二是科举制废除后推行新式教育,各地新式学堂和学生人数增加;三是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掀起了中国进步教育的潮流。(4)问题一:依据材料四图片可知,左上角人物是张謇,相关的企业是大生纱厂。问题二: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19.(1)辛亥革命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民国政府的推动;先觉女性的宣传。(2)看法:京师及上海官民将铁路看作怪物,反映了当时国人的愚昧和迷信。作用:方便人们出行;促进商品流通。(3)赋分示例:支持奕䜣的观点。面对内忧外患,传统的科举教育已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以同文馆为代表的新式教育利于培养外交、科技等新式知识人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支持倭仁的观点。倭仁主张学习孔孟文书,学尧舜之道,这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同时他主张国家要保证国家机器的高度运转,提升国家硬实力,这也是产生足够具有民族气节的能人志士,推动国家的进步,这是学习西方技术所不具有的效果。(4)新旧并呈、新旧碰撞、逐步更新、多元发展。(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详解】(1)根据图片“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可得出民国初年出现“剪辫”“放足”现象的原因:辛亥革命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根据图文“1912年3月13日,孙中山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的名义发布《令内务部通饬各省禁缠足文》”民国政府的推动;根据图文“以秋瑾为代表的一批先划算的,地们把放足作为妇女开化的起觉女性向妇女宣传说,为了讨男子的欢心而摧残自己的肢体是不划算的……”可得出原因:先觉女性的宣传。(2)根据材料一“同治四年(1865年)英商杜德兰德在北京武安门外安设小铁轨,试行小火车,此举……视为怪物,被责令拆毁……光绪初年上海……将铁路‘看作妖魔’”可以得出京师及上海官民将铁路看作怪物,反映了当时国人的愚昧和迷信。根据材料二“铁路的开通,将北京与全国各地密切联系起来,极大的方便了北京人的出行”可得出铁路的作用:方便人们出行;根据材料“……同时,全国各地的货物源源不断运往北京,又从北京运到东北、西北、内蒙古及外蒙古等地”可得出促进商品流通。(3)本问开放性试题,支持谁的主张都可,言之有理即可。如:支持奕䜣的观点。面对内忧外患,传统的科举教育已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以同文馆为代表的新式教育利于培养外交、科技等新式知识人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支持倭仁的观点。倭仁主张学习孔孟文书,学尧舜之道,这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同时他主张国家要保证国家机器的高度运转,提升国家硬实力,这也是产生足够具有民族气节的能人志士,推动国家的进步,这是学习西方技术所不具有的效果。(4)根据上述材料反映的近代社会的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新式教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新旧碰撞、逐步更新、多元发展的特点。20.(1)变化:书籍翻译类别史地、社会科学类书籍增加,自然、科学技术类著作相对减少。译自英美的书籍减少,译自日本的书籍增多。(2)贡献:他的思想主张改变了士人陈腐的思想观念;实业救国兴办工厂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改变了当地的经济落后;兴办教育为近代社会发展培养了有用人才,提高了人们的文化水平。(3)变化:从晚清为黄龙旗变为民国初期的五色旗;原因: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详解】(1)变化:据材料“18501899年与19021904年翻译的‘史地、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技术类’的数量”比较可知书籍翻译类别史地、社会科学类书籍增加,自然、科学技术类著作相对减少;国家数量”比较可知,译自英美的书籍减少,译自日本的书籍增多。(2)贡献:据材料“他不满于儒生们的尽是说而不做……矫其弊,为书生争气”可知,他的思想主张改变了士人陈腐的思想观念;据材料“1899年张謇创办大生纱厂。1901年他创办我国第一个按招股集资方式组成的农业公司——通海垦牧公司。1904年张謇又陆续创办多家大生分厂”可知,实业救国兴办工厂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改变了当地的经济落后;据材料“他还主张中西合璧的新式教育应从基础教育抓起,应从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教育开始”可知,兴办教育为近代社会发展培养了有用人才,提高了人们的文化水平。(3)变化: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为便于对外交往,清政府才开始以黄龙旗作为国旗。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决定以五色旗为国旗”可知,从晚清为黄龙旗变为民国初期的五色旗。原因:结合所学可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等角度回答。21.(1)原因:民族危机加深;西方画报的影响;近代报刊业的发展;石印技术的使用;通过画报传播新知、启发民智的需要。(2)栏目内容丰富多样;报道国内外新闻;重点介绍自然科学知识;介绍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字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使用白话文。(3)新式学堂的出现;女子可以入学接受教育;普通民众读书看报的人逐渐增多,并从报纸中获得新知;演说流行。【详解】(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晚清画报兴盛的原因,据“晚清画报是一种由西方传入……的新型报刊”得出西方画报的影响;据“由于采用了石印技术,使得画报在中国迅速推广”得出石印技术的使用;据“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全国各地发行的画报有120多种”得出与当时民族危机加深有关;据“然中国识字者少,不识字者多,安能人人尽阅报章,亦何能人人尽知报中之事”得出通过画报传播新知、启发民智的需要;再结合所学知识,晚清画报的发展也得益于近代报刊业的发展。(2)依据材料二概括《启蒙画报》的特点,据《启蒙画报》开设的众多栏目,得出栏目内容丰富多样;据项目中包括“各国新闻”,得出报道国内外新闻;据项目中包括“算术”“化理初阶”“初级物理”“物理”等,得出重点介绍自然科学知识;据项目中包括“本国历史”“西事起源”“海国轶事”等,得出介绍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历史、地理;据“下图插画文字为:三个小孩上学,一人手一本汉文书有一万两千字”得出文字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使用白话文。。(3)依据材料三的图文信息分析其所体现的社会变迁,据图片女学堂以及文字信息“画中文字为:毛家湾某女学堂”得出新式学堂的出现,女子可以入学接受教育;据“一女生仆人,年五十余,在该堂门首对各家父兄及仆人演说‘阅报之益’……”得出普通民众读书看报的人逐渐增多,并从报纸中获得新知,演说流行。22.(1)背景:士兵来源复杂,纪律松懈;适应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需要。影响:严明了人民军队纪律,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增进了军民关系,赢得了民心;有利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①遵义会议放光辉;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民族精神:爱国;乐观主义;主题:抗日救亡,同仇敌忾(4)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工农武装割据“新道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实行战略转移,胜利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面对日军侵略,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随后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缔造了人民共和国。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始终带领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赢得了民族独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故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详解】(1)根据材料一“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第三,打土豪要归公”“上门板,捆稻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上门板,捆稻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提出的背景是士兵来源复杂,纪律松懈;适应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实行严明了人民军队纪律,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增进了军民关系,赢得了民心;有利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根据“遵义会议放光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反映的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负责指挥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民族精神:根据“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可归纳出爱国;根据“向着全中国被压迫的人民,向着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你战斗的警号吧”可归纳出抗战必胜的乐观主义。《黄河大合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反映的时代主题是抗日救亡,同仇敌忾。(4)综合上述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工农武装割据“新道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实行战略转移,胜利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面对日军侵略,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随后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缔造了人民共和国。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始终带领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赢得了民族独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故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23.(1)变化:以人力或畜力为主的驿站到以电力驱动的电报。原因:西方势力的渗透;清政府的推动或洋务派的努力;近代化的需要等。(符合题意两点即可)(2)A:⑤;B:③④;C①②。(3)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冲击了传统经典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促进了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发展等。(4)交通工具新旧并存;方便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逐渐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详解】(1)根据材料一“近代以前,中国一直利用驿站,主要靠人力或畜力传输政令或军令。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私自在中国铺设海底电缆,并在上海租界设立电报局,开办电报业务。1881年清政府建成沿大运河的天津至上海电报线,设电报总局于天津,自1881年12月28日开始办理公众电报业务。”可知,近代中国通讯手段经历的变迁是以人力或畜力为主的驿站到以电力驱动的电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变迁原因是西方势力的渗透;清政府的推动或洋务派的努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