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_第1页
云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_第2页
云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_第3页
云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_第4页
云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言文字运用II

云南省玉溪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不崩的”“这个西红柿有一

股番茄味"''三人行,必有三人”“七日不见,如隔一周”“台上一分钟,台下60秒”……

近期,①,引起年轻人的极大兴趣。说起“废话文学”,它和文学沾边,少

不了一些名人的帮衬。比如孤独苦闷的鲁迅在《秋夜》里写的那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

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就是著名的“废话”。朱自清甚至专门写

过一篇《论废话》,其中便提到:“所有的话到头儿来全是废话。”由此可见,废话源远流长,

并非今日之网络才独有的现象。②,或许也和当下较为普遍的社交焦虑不无关系。

很多人活跃于网络,面对看不见的陌生人侃侃而谈、毫无戒备,但是在面对面的现实交流中,

却小心翼翼起来,甚至还有了“社交恐惧症”一说。这样看来,有的人在现实中畏惧表达,

到了网络便会有一种找补心态,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哪怕是废话连篇。

“废话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说了又好像没说”,往往用来形容那些文不对题、不知

所云、模棱两可、打太极式的媒介信息。

废话或许是无用的,但可有趣。金圣叹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林语

堂也曾表示过:“得有点废话,我们的生活才有意思。”因此,③,就是在包容一

种宽松的说话空间、轻松的交流心态,以及由此带来的松弛、融洽的人际关系。一句话:废

话也是话,不必废除它。

21.下列选项中,和文中划线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1.C22.①“废话文学”悄然流行于社交网络

②而“废话文学”之所以流行

③我们包容废话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例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为反复。

A.运用了叠音(叠字)的修辞手法。“夭夭”“灼灼”为叠音。

B.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溅泪”“惊心”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态。

C.运用了设问和反复的修辞手法。“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自问自答,是设问,两处

“知否”属于反复。

D.运用了设问、比喻、夸张修辞手法。“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问自

答,是设问;把“愁”比作“江水”,为比喻;极言愁如江水之多,为夸张。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根据后面“说起‘废话文学’”分析,前面举例的“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雪

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不崩的”“这个西红柿有一股番茄味”“三人行,必有三人”等内

容属于“废话文学”,此处主要讲“废话文学”流行于社交网络,且“废话文学”作为后面

“引起年轻人的极大兴趣”的主语。

第②空,前面说“废话源远流长,并非今日之网络才独有的现象”,而此句与后文有关,后

面说“或许也和当下较为普遍的社交焦虑不无关系”,这是分析当下“废话文学”流行的原

因,据此填“而'废话文学’之所以流行”。

第③空,前面说的是“废话”也有其价值,而后面说“就是在包容一种宽松的说话空间、轻

松的交流心态,以及由此带来的松弛、融洽的人际关系”,这半句应是针对我们应当包容废

话这样的现象说的,据此填“我们包容废话”。

云南省大理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饮食习俗都—①_,"冬至饺子夏至面”“雨前香椿嫩如丝”“立秋

啃秋瓜”等民间俗语皆是对节气饮食文化的提炼,直至今日仍不过时,因此,我围绕不同节

气的特色美食,创作了《二十四节气吃什么》系列插画,让人们在了解吃什么的同时,对节

气背后的历史渊源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我而言,色彩是十分重要的表现元素。我注重在大

自然中取色,②。

如插画《春分》描绘了大面积的粉色樱花,并点缀鹅黄色和嫩绿色,直观地呈现出春意

盎然的景象。夏季以绿色系为主,但从《立夏》到《大暑》,又呈现出由浅绿到深绿的微妙

变化。在人们的惯常思维中,春天的场景大多是暖色系,③,但在进行插画创作时,

却可以打破常规,注重情绪的表达。插画《立冬•猫》,虽然窗外寒风阵阵,但家中的暖黄

色壁纸、冒着热气的红色水杯,一只睡得香甜的橘色小猫,营造出暖意十足的空间基调,这

未尝不是一种对节气面貌的真实记录。

四季交替,节气轮转,每时每刻都可以化作斑斓的色彩,留在画作中,更印在为qj的记

忆里。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6个字。

21.文末加点的“我们”和“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中的

“我们”有何不同?

22.文中引用“冬至饺子夏至面”“雨前香椿嫩如丝”等谚语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

要分析。

【答案】20.①遵循着二十四节气的更迭(变化)规律②用色彩变化突出(表现)各个节

气的特色③冬天的场景则多为冷色系

21.文中“我们”是泛指,《故乡》中的“我们”指“我”和闰土,是实指。

22.①引用这些谚语说明二十四节气对饮食文化的影响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直至今天仍不过

时,进而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一一《二十四节气吃什么》系列插画。②丰富文章内容的同时,

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后文“冬至饺子夏至面”“雨前香椿嫩如丝”“立秋哨秋瓜”介绍节气与饮食的

关系,可以推知中国人的饮食习俗遵循着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规律,可以填:遵循着二十四节

气的更迭(变化)规律。

第②处,从后文“如插画《春分》描绘了大面积的粉色樱花,并点缀鹅黄色和嫩绿色,直观

地呈现出春意盎然的景象。夏季以绿色系为主……”可知是在说明节气变化与色彩变化的关

系,可以填:用色彩变化突出(表现)各个节气的特色。

第③处,据前文“春天场景大多是暖色系”,以及说明冬天场景的色彩,可以填:冬天的

场景则多为冷色系。注意句式上保持相对一致。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义的能力。

文中“四季交替,节气轮转,每时每刻都可以化作斑斓色彩,留在画作中,更印在我们的

记忆里”中的“我们”可以是阅读文字的读者,也可以是世间的每一个人,是泛指;《故乡》

中的“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是说“我”和闰土之间由于经历、身份的不

同而产生的隔膜,“我们”指“我”和闰土,是实指。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本题需要结合“自古以来,中国人的饮食习俗都遵循着二十四节气的更迭规律,‘冬至饺子

夏至面雨前香椿嫩如丝''立秋啃秋瓜’等民间俗语皆是对节气饮食文化的提炼,直至今

日仍不过时,因此,我围绕不同节气的特色美食,创作了《二十四节气吃什么》系列插画,

让人们在了解‘吃什么’的同时,对节气背后的历史渊源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进行分析。

由“等民间俗语皆是对节气饮食文化的提炼,直至今日仍不过时”可知,引用这些谚语说明

二十四节气对饮食文化的影响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直至今天仍旧不过时。

由“因此,我围绕不同节气的特色美食,创作了《二十四节气吃什么》系列插画”可知,作

者由这些谚语进而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一一《二十四节气吃什么》系列插画。

由“‘冬至饺子夏至面雨前香椿嫩如丝''立秋啃秋瓜'”可知,这些谚语生动真实,充满

生活气息,丰富文章内容的同时,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云南省楚雄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U(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应对莫高窟不可逆转的衰退,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就提出“藜争牛娓”

构想,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实现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和普通

文物相比,敦煌石窟壁画和彩塑的数字化①:要将壁画完整地“邀”到电脑里,不仅

前期需要②,这些信息量之大让人难以想象,而且后期数据拼接、整合、存储等工作

都需要人工完成。现实的很多难题摆在面前,但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迎难而上,攻下了前

进道路上的一个个堡垒。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数字敦煌”项目③,形成了科学、完整、

系统的敦煌石窟档案,而且“数字敦煌”的丰硕成果在考古测绘、美术临摹、文物保护等多

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迄今已有近4000万用户通过“云游敦煌”小程序在线上游览敦

煌。

2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加点处“数字敦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要将壁画完整地“搬”到电脑里,不仅前期需要……

B.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费孝通《乡土中国》)

C.……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鲁迅《拿来主义》)

D.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郁达夫《故都的秋》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1.B22.①面临着诸多难题②采集海量信息③取得了丰硕成果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项和文中加点处引号用法相同,都是表示特定称谓。

A.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C.引号表示反语;

D.引号表示强调。

故选Bo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冒号的提示,前后构成总分关系,要填的内容是总起,后面是解说,而解说的

内容就是当时面临着各种难题,所以填“面临着诸多难题”。

第②处,“不仅……而且……”构成递进关系,再根据后文“这些信息量之大让人难以想象”

的内容,得知前期需要“采集海量信息”。

第③处,根据前文“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和后文“而且‘数字敦煌'的丰

硕成果”的内容,得知“数字敦煌”项目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

云南省德宏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的确这样,山顶越

发给你这种感觉。有的石头像莲花瓣,有的像大象头,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卧虎,有的错落

成桥墩,有的兀立如柱,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有的什么也不像,黑乎乎的,一动

不动,堵住你的去路。年月久,传说多,登封台让你想象帝王拜山的盛况,一个光秃秃的地

方会有一块石碣,指明是“孔子小天下处”。你正在欣赏“齐鲁青未了”,忽然一阵风来,“荡

胸生层云”,转瞬间,便像宋之间在《桂阳三日述怀》里说起的那样,“云海四茫茫”是云吗?

头上明明另有云在,看样子是积雪,要不也是棉絮堆,高高低低,连续不断,一直把天边变

成海边。于是阳光掠过,云海的银涛像镀了金,又像着了火,烧成灰烬,不知去向,露出大

地的面目。两条白线,曲曲折折,是沫河,是汶河。一个黑点子在碧绿的图案中间移动,仿

佛蚂蚁,又冒一缕青烟。你正在指手划脚,说长道短,虚象和真象一时都在雾里消失。

21.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A.一个光秃秃的地方会有一块石碣,指明是“孔子小天下处”。

B.你正在欣赏“齐鲁青未了”。

C.忽然一阵风来,“荡胸生层云”。

D.“云海四茫茫”是云吗?

2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的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21.A22.①本体是云,喻体是积雪、棉絮堆。

②把云比作积雪和棉絮堆,体现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云的颜色和

形状特征。

③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标点符号用法的能力。

A.表强调;

B.表引用;

C.表引用;

D.表引用。

故选Ao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画横线句子的前一句“头上明明另有云在”可知作者是在写云,“看样子是积雪,要不也

是棉絮堆”,把“云”比作“积雪”“棉絮堆”,故句子本体是云,喻体是积雪、棉絮堆。

在这句话中,作者使用比喻句,抓住了它们和云的形体的相似之处,形象地写出了云的样子。

“高高低低,连续不断,一直把天边变成海边”写出了泰山顶端云的广和多,突出了泰山极

顶“云海四茫茫”的奇观,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

云南省保山市、文山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有令人羡慕的成就背后,都是不一般的自律。成年人最顶级的自律,不是一定要做什

么惊天动地的大事,@Q刚开始自律的时候,可能会想要放弃,但只要你坚持下去,

就会因此拥有更多变好的机会。

自省乃一剂良药,无论是处在顺境还是逆境中,②。在顺境时往往不自觉就会漂

浮,不沉稳,这时要保持本心,不被环境左右。而逆境中的自省,是为了调整自己、努力提

高自己,然后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学习从来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它应该是人生任何阶段都不可或缺的一种好习惯。

一个人如果不吃饭,身体很快就会垮掉。同样地,③,精神也会迎来危机。只有持续

学习,才能不断输入养分、增长见识,使得内心丰盈。

21.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符合以上文段的内容?()

A.君子以细行律身,不以细行取人。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C22.①而是做好眼前每一件小事

②唯有定期自省才能处事有方

③一个人如果不学习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C.“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意思是问我如何能做到这样,只要心中所想远离世俗,自然

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该句讲述的是清心寡欲的身心修养方式,与文段中自律、自省、

学习的核心观点并无关联。

故选Co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不是一定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可知表达的是与前文相反的意思,

且应用关联词“而是”衔接,故可填“而是做好眼前每一件小事”。

第二空,该段讲的是“自省”的作用和意义。而前文”无论是处在顺境还是逆境中”是填空

处的场景条件。根据后文可知,无论处于何种场景中,都要积极自省,如此才能更好地面对

生活。因此可填“唯有定期自省才能处事有方”。

第三空,该段讲的是“学习”的重要意义。根据前文“一个人如果不吃饭,身体很快就会垮

掉。同样地”可知,此处讲的应是不学习的危害,故可填”一个人如果不学习”。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词往往不只具有一个意义。当他们有两个以上的意义的时候,其中应该有一个是本

义,©Q所谓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例如,“道”

字,本义是“路”,《诗经•秦风•兼葭》:“道阻且长。”引申为达到道德标准的途径,《论语•里

仁》:“朝闻道,夕死可矣。”又引申为正当的手段。

词义的引申和词义的更替应该区别开来。词义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

时排斥原始的意义,而词义的引申是指某词产生新的意义后,②。例如“道”字虽然

产生了一些新的意义,但是路的意义一直保存在现代汉语里。当然,③。

近的引申义容易让人意识到,如长短的“长”引申为长久的“长”;远的引申义不容易

令人意识到,如长短的“长”引申为首长的“长”。

抓住本义去说明各种引申义,就会处处都通,而且令人明白:.虽然一个词有许多意义,

但是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着的,而且往往围绕着一个军国展开。

20.下列句中的冒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冒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他听我这么说,也似乎有理,考虑了一下,便下决心似的说:“好,算了。用了给她好好

洗洗。”

B.他把缺点概括为“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菜有余,成穗不足;

穗大有余,结实不足。

C.我常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了

四百多年。

D.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分明已经纯乎一个乞丐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2个字。

22.文中加点的“基因”一词很有特色,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20.C21.①另外一个是引申义。

②并不排除原始意义(本义)。

③引申义与本义有远近之分。

22.“基因”一词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前文提到的“本义”比喻为“基因”,生动形

象的说明了“本义”与其他词义的关系,强调各词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且彼此关系

密切。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文的引号表示解释说明。

A.用在“说”的后边,引出说话内容。

B.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C.表解释说明。

D.用在总括性话语的前边,总结上文。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此处是说词的意义,前面说到了“一个是本义”,另外一个结合下句“所谓引申义”

可知是引申义,应填:另外一个是引申义。

②处,语段主要讲词义的引申和词义的更替的区别,而词义的更替“排斥原始的意义”,那

么,词义的引申与它不同,应填:并不排除原始意义(本义)。

③处,“当然”是对前文语意的补充,前文指出引申义并不排除本义,此处应指出二者还是

有远近的区别,应填:引申义与本义有远近之分。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着的,而且往往围绕着一个基因展开”中,“它们”指的是词的意义,

结合“抓住本义去说明各种引申义”可知,“本义”是根本,其它词义都是从“本义”引申

出来的,所以“本义”就是词义的“基因”,而“基因”指的是遗传因子,是控制性状的基

本遗传单位。把“本义”比作词义的“基因”,这一比喻形象生动,使抽象的词义之间的关

系更加形象具体。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

关系。血缘,严格说来,—①—o事实上,在单系的家庭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由于生

育而少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