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考场作文迅速成文 第17讲 用足材料用好材料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考场作文迅速成文 第17讲 用足材料用好材料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考场作文迅速成文 第17讲 用足材料用好材料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考场作文迅速成文 第17讲 用足材料用好材料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考场作文迅速成文 第17讲 用足材料用好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讲:用足材料,用好材料

素材有了,怎样不浪费素材,将素材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主旨;怎样排列好素材,让文章逻辑严密、一气贯通。

有菜不能乱炖,巧妇要善为有“米”之“炊工

技法1:善添:添加细节,丰富懒

现代作文教学提倡自由、放得开、有活力、个性化的写作,就离不开能显示个人写作扎实基本功的描写能力。

描写体现在细微之处,但正是这细微之处,却是最具表现力的文章精华,最能活跃文章、体现本质。打个比方:

如果说文章是树、事情是枝叶,那么描写则是那开放得最艳丽迷人、色彩斑斓的花。

描写如化妆,有淡妆有浓妆,依表达需要而定。该勾勒的,一笔带过,寥寥几笔便描绘出描写对象的主要特

点,表现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人物的精神面貌;关键细节重笔细描,精雕细刻,笔触细腻,通过细微逼真的刻画

把描写对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能感觉、能想象、能体会出所描写的情景,使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

临其境,做到具体、生动、鲜明,增强了艺术形象的可感性。

[范文感悟]

看得见与看不见

外面正在下雨,天地间变成白茫茫的一片!

我蜷在房间的角落里,脑袋宜拉到膝间,痛苦地折磨自己。父母是普通职工,家庭经济困难,我想通过努力

考上理想的大学,省去一笔择校费,可是连续两次月考,名字都排得很后。我在学习上没有少花时间,可成绩为

什么远远不如别人呢?

我把拳头狠狠地砸在书桌上。

“要不,也请家教吧?”突然传来母亲的声音,原来她就站在窗外,她在关注着心烦的我。

“就那么一点收入,拿什么请家教?"我没好气地回答。

一声雷响,我忽然意识到外面正下雨,母亲是站在窗外的雨地里“看护”她的儿子的,心中生出一丝内疚。

窗外,不再有声音,只有风雨的肆虐。我从书包里掏出试题,开始攻关。也许是心情不定,也者是基础不牢,

好长时间也没有做出几道题来,我感到莫名的烦躁,狠命地把笔摔在桌上。

一会儿,门开了,妈妈蹑手蹑脚走进来,手里捧着一盆茉莉花。只见她笨拙的身子迈开双腿,轻轻地将花放

到我的桌上,因作力而发红的手青筋突显,那神情虔诚得近乎卑微。我未曾停下手中的笔,只是轻描淡写地问了

一句:“你干嘛呢?”妈妈呵呵地笑了笑:“听人家说啊,花香能镇定心神呢!你这几天闷在房间里作业,心里

很苦,我就给你买了盆茉莉……”

“心里很苦?"我不经意反问一句。

“妈天天在窗外陪伴着你呢。那天,你把试卷撕了,妈妈真想陪你哭呢。”

什么?撕试卷的事她也知道?怪不得第二天一上学班主任就找我谈心,怪不得从那天以后,阿明等几个同学

经常帮助我补习数学和英语,原来……

母亲没有多少文化,是花炮厂里的一个普通女工,每天与剪刀、浆糊打交道。她不识A、B、C,也不会用高

明的话语开导儿子,只会在儿子高兴的时候陪儿子傻笑,在儿子苦恼的时候陪儿子沉默。我的头脑里曾经有过犯

罪的念头:我感谢她赐予我身躯,但她其实是不配做我的母亲的。但这一次我不能不感动了,因为我从母亲卑微

的举动里看到了母爱的实质,如阳光一样,任凭你恼怒她,厌烦她,它却挥之不去,拂之依旧。

是的,我看到的常常是母亲的卑微和琐碎,却看不到母爱的伟大和圣洁,而对于自己,看到的常常是高明和

睿智,却看不到偏狭和短视!

我再也坐不住了,立起身,一把抱住妈,莫明其妙地说了一句:“妈,我什么都看到了,我能学好,一定能

学好!”

妈妈抚摸着我的头,应和着:“能学好,一定能学好。”

窗外风停了,雨住了,我的心也亮堂了许多。

(摘自《高中语文读写指津》)

【技法点击】

本文是怎样把母亲送花这一几近可笑的细节铺演成一篇优秀的习作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加以总

结。

一、给情节安排背景。

“我”学习认真,成绩平平,常为自己不能不如意的成绩而着急。一个下雨天,“我”在房间里做作业,又

为题目一时做不出来而发急,这时母亲送上一盆茉莉花。文章将细节安排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背景下,使细节有了

生长的土壤,不再是孤零零的一个细节,这样就便于编织故事,表达一定的主题。

二、给情节增添前奏。

文章在送上茉莉花之前,还有一个细节,这就是“我”斥责母亲的细节。“我”在房间里发急,把拳头狠狠

地砸在书桌上,这时突然从窗外的雨地里传来一声“要不,也请家教吧”,原来母亲就站在窗外的雨地里,一直

关注着“我”。这个细节的增加,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理丰满,也使送花的情节更自然。原来,

母亲在作了努力之后,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才有了送花之举。

三、把细节分解细化。

我们再来看怎样写送花这一细节。“妈妈蹑手蹑脚走进来,手里捧着一盆茉莉花。只见她笨拙的身子迈开双

腿,轻轻地将花放到我的桌上,因作力而发红的手青筋突显,那神情虔诚得近乎卑微。”这里有动作,有神情,

正面描写母亲送花时的“样子”,突出虔诚和卑微。接着写“我”反映:“我未曾停下手中的笔,只是轻描淡写地

问了一句:‘你干嘛呢?'",写“我”的不耐烦,反衬母亲的虔诚和卑微。然后再写母亲的回答,展现其所想所

思。通过分解细化,把一个送花的细节写得更具体,更细腻,也更真实,给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

四、将细节延伸发酵。

生动具体地再现送花细节,文章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又写了三项内容,一是巧妙地带出悄悄请同学帮“我”

补课,二是通过“我”的心理活动概略地介绍母亲的为人,三是“我”的深深内疚和反思。这一内容是送花细节

的自然延伸,是送花细节必然要产生的效应。特别值得提醒的,写好这部分内容,不只是文章更完整、内容更丰

富,最为重要的,这一部分还是点题的关键之处。就本文而言,若没有“我”的心理活动,“看见与看不见”的

标题是无从反映的,很容易被判为离题之作。

【病文展示】

我有几条命

冬天,外面的雨很大。

我走进一家面馆,点了一碗刀削面,坐在位置上静静地等待。这时,门被推开了,一阵凉风在店里刮过,我不

禁打了个寒颤。走进来的是一对父女,父亲穿着雨衣,脸上被冰冷的雨水冻得红通通的,他点了一碗面后便走了

出去。

这时,在一旁的女儿说:“爸,你干嘛站在外面?不冷吗?”

那位父亲笑着说:“不冷,我站这抽根烟。”

我清晰地看到,他说话时,嘴中不断有白雾出现,暗示着外面很冷。

女儿又说了:“你快进来,外面太冷了。”

父亲还是笑了笑说:“不了,给人家地板弄湿了多不好」

啊,他是怕水滴弄湿地板才站到雨地里的啊,这时我的心中被一股不知明的力量震撼了!

古人讲君子慎独!所谓“慎独”?慎独就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

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的事。开于中庭的梅花,一经绽放便为人们争相赞叹,享

尽荣耀:而开于寂寞的墙脚,无人过问,无人呵护,无人欣赏,又有几株梅花依旧愿意凌寒绽放呢?慎独,是一

种境界,如同开在深谷里的花,绽于墙角的梅,无论它们作出些什么都不会有别人的关注和赞美。但是它们还是

毅然决然的选择用绽放来证明自己。不患人之不己知,但求自知而已,这便是慎独。

这位不知名的父亲就是一位慎独的君子。

作家麦家曾经说过:“平庸的人有一条命:性命;优秀的人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有三条命:性

命、生命和使命,它们分别代表了生存、生活和责任!”

这位父亲就不是一个只有性命而没有其他的人,他至少有两条命,那么,我有几条命呢?

【失误点评】

为怕弄湿面馆的地板,自觉地站到雨地里,这是一个很好的细节,但文章却写得极不成功。由于未能将细节

分解细化,扩张膨胀,几句话便把细节写完了,只得靠议论来凑篇幅,结果形成这样一个四不像的文体。怎么办?

重新构思,给细节安排一个背景,增加一段前奏,把细节写得再细一些,细腻地展现细节在自己心灵上引的风暴,

就一定会是一篇很优秀的记叙文。

【升格展示】

我有几条命?

冬天,外面的雨很大。

我走进一家面馆,点了一碗刀削面,坐在位置上等待,心里却还在想着刚才的一幕。

第四节一下,我飞身冲出教室,直奔小面馆。在靠近菜市场的马路上,忽然发现一个鸡蛋大小的土疙瘩,我飞

起一脚,土疙瘩不偏不倚砸到了一位中年妇女的身上。那中年妇女骂道:“眼瞎啦,还中学生呢?”

我立即反唇相讥:“中学生怎样?中学生不是人?”

话一出口,我立刻感到驴唇不对马嘴,是人就可以用土疙瘩砸人?这是什么逻辑?可是我该怎么这样反击呢?

还没有想得停当,这时门被推开了,一阵凉风在店里刮过,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走进来的是一对父女,父亲穿

着雨衣,脸上被冰冷的雨水冻得红通通的,他点了一碗面后便走了出去。

我埋头吃面,脑子里还在想着怎样反击的问题。忽然,门外的雨声中似乎夹杂着一些金属拉扯的声音,我抬头

依稀可以看见一个黑影蹲在车前,好像在修车。门外的雨依旧很大,仿佛想把世界淹没,我此时很为雨地里的他

心痛,一定很冷。

我的面吃了一半时,那位父亲走了进来,深蓝色的雨衣上不时地往下滴着水。滴水不是很多,显然他已经作了

处理•一滴,二滴,三滴……正当我以为第四滴落下时,他走了出去,站在门外的屋檐下。

这时,在一旁的女儿说:“爸,你干嘛站在外面?不冷吗?”

那位父亲笑着说:“不冷,我站这抽根烟

我清晰地看到,他说话时,嘴中不断有白雾出现,喑示着外面很冷。

女儿又说了:“你快进来,外面太冷了」

父亲还是笑了笑说:“不了,给人家地板弄湿了多不好。”

他是怕水滴弄湿地板才站到雨地里的啊,这时我的心中被一股不知名的东西撞了一下。

我看着站在门外的他,四十几的年纪,不是很高大,但是很壮实,两鬓略有斑白,岁月在他的额头上留下一道

道印记。只见他点燃了一根烟,站在门外静静地吸着。看得出,他是借抽烟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以抵御寒冷。

我忽然感到我和他有某种相通,不过是正负两极的相通!我做错了事被人捉住百般抵赖,死不认账,他在无人

监督的独守其身!人和人咋这么不一样呢?想起一句名言:平庸的人只有一条命,性命;优秀的人有两条命,

性命和生命。莫非我就是只有性命而没有生命的人?

走出小面馆,我还在想着,我有几条命?

【升格小结】

“我”在路上踢起土疙瘩砸人被骂,到了小面馆还在为如何有力地还击对方而苦思冥想,在这样的背景下让人

物出场,以便和这位父亲形成鲜明的对比,又为下文自我反思作铺垫.增加了三滴雨、抽烟等细节的描写,使原

来的细节更充实,更具体,人物形象也更丰满。改故事外的议论为故事内的自我反思,既强化了细节故事的震撼

作用,又保持情节的连贯性和文体的一贯性,使点题和扣题更为自然、贴切。

2.巧偷——善于偷文,巧于借势

如何“善于偷文,巧于借势”?下面介绍几种方法:

(1)添枝加叶,合理扩展

我国古代好多故事及神话传说的情节虽极为简单,但却给我们的创造留下了极大的空间。我们可以通过想象

对情节加以补充,使之符合文意要求。如关羽坐骑赤兔马饿死的情节在小说《三国演义》里是事实,但写得极为

简单,原文是这样的:

“关公既殁,坐下赤兔马被马忠所获,献于孙权,权即赐马忠骑坐,其马数日不食草料而死。”

至于赤兔马为何不食草料,它的心理怎样,小说没有旁及。考生可抓住原小说中的这一情节,进行大胆想象,

采用拟人手法,添枝加叶,补充原文情节,并让马说人话,使得新编故事既出新意,又合题意,将赤兔马临死前

的想法展现的有血有肉。

(2)跨越时空,融入现实

我们在新编故事时,也可以借用故事中的人物,把他们放在现代生活情境中去演绎文章的主题。如有个考生,

从《西游记》中借用猪八戒、孙悟空、天帝等人物形象,将他们置于现代生活大潮中去演绎发展,围绕八戒下界

后的变化,通过创设跨国公司、掌上电脑、体育彩票、第27届奥运会等广阔的现代生活情境,来反映人间科技

的巨大进步,既切合“科技”话题主旨,又妙趣横生,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3)弃旧翻新,反弹琵琶

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定势,但如果我们能够对它进行翻新,甚至是反弹

琵琶,则能产生新意,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目的。如《新愚公和智叟的故事》一文,作

者对《愚公移山》这一故事进行翻新,智叟策划将太行、王屋二山合理开发,愚公进城申请成立自然保护区,开

办“愚公园”,揭示出“换个角度看问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的主题。

(4)巧妙链接,拼贴组合

古今中外文学画廊里的典型人物,或中外历史上的传奇人物,精彩纷呈,搞一个典型或传奇人物的杂色拼盘,

也是作文的好方法。穿越时空的限制,链接各色人物,使文章具有了极为广阔的背景,内容有了厚度,主题有了

深度。例如,一位同学在写一篇题为“梦”的作文时,则借助了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他以梦的方式描写

了在“地狱”中遇见了秦桧,在“炼狱”中遇见了屈原,在“天堂”中遇见了孙中山,通过对三位人物境况的描

绘,再现了不同的世界观,注定了不同的人生归宿。同样的,在《鲁迅妙语退迷魂》一文中,作者活用鲁迅先生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将形象迥然不同的人物无赖阿Q、衣衫褴褛的祥林嫂、身穿长衫的孔乙己、神态木然的闰土

放在一起,通过人物对话,揭示出不同行动带来不同结果的主题。

[范文感悟]

与你为邻

广东一考生

“特大新闻!特大新闻!孟家又搬家了!”卖报纸的小贩大喊道。哟!孟子又搬家了。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孟

母三次搬家的故事了吧!这回不知道孟家与谁为邻了。

还记得孟母说过的一句话:“邻,是无法回避的,却是可以选择的。”这次孟母是因为学堂附近出现一大堆工

厂,什么钢铁厂、石油加工厂,环境受到了很严重的污染。孟母曾去申诉道:“与你为邻,我们众人深受其害,

这附近几里尽是乌烟,尔何不速速离去?”但一直没有得到答复,孟母只得带着孟子又一次搬家了。

孟母经过再次深思熟虑后,决定在广州的摩天大楼的最高层落户了。孟母想,我已经在最高层了,不会有人

打扰到孟子的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平浪静,孟母发现孟子有些奇怪,出入西装革履、穿金戴银的。于是决定

一探究竟,发现住在周围的邻居都为暴发户,还听到一次孟子与他们的对话。“孟子先生,与你为邻真是三生有

幸,希望能借助一下你的声誉来为我们的商品提升一下形象,至于酬价方面,任你定夺。”甲说。“这个嘛!好说。

只要你会做就可以了。”孟子的这一番话,吓着了孟母!呜呼!她绝不容忍自己的孩子如此看重金钱。

这一回,孟母带着孟子远离中国到国外去了。

谁知到了美国定居后,孟母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由于恐怖主义的存在,他们经常受到恐吓,甚至袭击。孟

子在此惊慌下,得了精神病。

孟母大哭道:”与他为邻,伤我孩人格,与你为邻,害我孩身体。到底是为何?难道找一个好的‘你'做邻

居都不能吗?为何要为难我们这些想要廉洁的人?为何要我们与那些世俗不堪的人为邻?”

孟母的三次搬家寻邻的希望落空了,最后,孟母带着孟子在精神病院里住下,他们的邻居都是些不愿与世俗

同流合污的人,都是些风格高洁、不畏强暴的人,好像是陶潜和李白也在里面吧。

我想他们应该找到了和找对了自己的邻居。因为我总听到孟母这样说:“陶潜先生,与你为邻,真好!看我

们家的孟子又聪明了不少……”

[技法点评]

我们认真读一下这篇文章就会发现,本文其实比较空,没有多少实际性内容。然而,它得了高分!它只是把

人们熟知的“孟母三迁”的古典故事“偷换”成了现代版的“孟母三迁”。“孟母三迁”是选择邻居,现代版的则

是改变环境。在这样的基础上稍微改动,文章的内容就和“与你为邻”的题意挂上钩了,“偷”来了“三迁”,文

章的结构就有了依托,躲避环境污染、拜金主义、恐怖主义的现代意识就借以表现出来了。所以,有时候,学会

了“偷”,写起文章来就会省许多力。

[微写作]

下面是一篇题目为“问世间情为何物”的高考满分作文。

情为何物?答案丰富多彩。作者想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借来回答这一问题。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

爱情经历各不相同,这是家喻户晓,大家耳熟能详的。她们对“情为何物”的回答,具有很强的典型性。西施说

“爱情是工具”,昭君说“爱情是手段”,貂蝉说“爱情是计谋”,杨玉环说“爱情就是恨”。在中国古代“四大美

女”的人生经历中,我们看到了“爱情”的丰富内涵。答案丰富多彩,清楚明了。文章的内容也就显得非常厚实。

请你根据上面材料补写出文章省略的部分,不超过100字。

问世间情为何物

江苏一考生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的确好问,也很会问。他这一问可谓一问问千古。多少年来,

有多少人在这个问题上徘徊,又有多少人在付出了巨大代价后给出了人生最终的答案。但各家之言却如每个人的

脸一样,各不相同。

西施说:

昭君说:“爱情是手段。呼韩邪单于如果不喜欢我,不爱我,他就不会那么多年一直服服帖帖地称臣于汉朝。

所以,我出寒全是汉人的外交手段而已,若论爱情,还谈什么呢?”

[参考答案]“爱情是工具。我之所以能备受夫差宠幸就是因为我能很好地使用这一工具,让夫差围着我团

团转,不思朝政,最终导致国破身亡。要是我不会使用爱情这个工具,我就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任务了。”

技法3:会串-----线串珠,画面叠加

“一线串珠,画面叠加”,就是在文章中将一个一个的情节、一个一个的小故事“加”起来,组合成一篇完

整的文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横式结构法”。

“横式结构法”总的特点就是,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充分地多角度地表现人物、记叙事件。“横式结构

法”用于考场作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结构清晰,文章的主体内容让人一目了然。有时候为了使所写内容更醒目,

还可以采用小标题将文中几个“板块”的内容连缀起来。

很多作家都运用这种写法来结构文章,像茅盾先生的《风景谈》、碧野先生的《天山景物记》,采用的就是这

样的写法。我们学习这种写法,就完全可以解决作文字数不够的问题。

一线串珠还可以变体为“眼前+回忆+联想……”形式。

“眼前+回忆+联想……”形式,就是为了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作者常常运用回忆和联想拓展

思路。具体做法是,运用补叙、插叙的形式,回忆和联想与当前事物相关的人或事,使之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

分。

一般的写法是:眼前某事物——回忆某事物——联想某事物——眼前某事物。

使用这种写法来写作的散文很多,像黄河浪写的《故乡的榕树》,壶井荣写的《蒲公英》,巴金写的《灯》都

属于这一类。

一般来说,单个事物性名词的命题作文,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写作。比如“桥”可以写成:眼前的桥一

回忆小时候玩耍过的一座桥——联想到这座桥的修建者——和这座桥有相似点的人——回到眼前这座桥。“伞”

可以写成:手里拿着的一把伞——回忆这把伞的来历——联想到送伞给我的这个人——像伞一样的保护者……

这种联想拓展很好地反映了人们的思维程序,又契合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因此,作者也用得比较多。

而读者在阅读时,由于有一个具体的事物贯穿在文章中,就总能给人一种中心突出、线索鲜明的感觉.这种作文

出现在考场作文中也就比较容易得高分。

[范文感悟]

冰心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

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入。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

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

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

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

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

门前的麦垄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

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

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维在一起。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技法点评]

作品以三个微笑为线索和艺术聚焦,连缀编织三幅美景。开头出现的第一幅清美图画是:雨声住了,凉云散

T,月光在树叶残滴上烁动,如萤光千点,幽辉里出现了壁画上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

的笑安琪儿是基督教传达神意的使者,是美和爱的象征。然后作者拉开默想的心幕,描出另两幅画:先是五

年前雨后的古道旁,湿烟笼罩绿树,新月挂在树梢,一个孩子“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这是

低吟童心的纯洁天真。继之是十年前农家门前,麦垄新黄,果叶嫩绿,月出海面,一个老妇人“抱着花儿,向着

我微微的笑这是轻唱慈祥宽厚的母爱。三幅清丽画面又都融入了对自然的赞美。最后总结全篇:'’这时心下光

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作品超越时空和虚

实,融合仙界和故乡,心契上帝使者和尘世人物,把三个微笑叠印成爱和美的和谐意境。

[微写作]

下面是一篇题为“泉水”的作文,用“一线串珠,画面叠加”法写成。请你阅读全文,并结合画线语句,补

写一个画面。

泉水

佚名

面前,是一幅画——《泉水》:一股活泼泼的泉水流过芳草地。这画勾起了我心底的几层记忆。

冬日,我彷徨在漫漫的田野上,失意的痛苦割着我的心,我几乎完全失望了。一位拄着锄头的老爷爷站在田

展上,注视着我:“喂,姑娘,你有什么心事吧?”他满脸带笑地问我。

我没有出声。他指着地下对我说:“你看……”我往地下看去,原来是一股从田城下涌出来的泉水。水快活

地奔流着,向远方去了。他深情地说:“你看这泉水,虽说不大,可啥也挡不住它。面对深坑,它把深坑填满;

遇到高坎,它漫过去……”我一看,可不是?坎坷的大地把它逼得弯弯曲曲,但它还是始终朝着一个方向永不停

歇地流……“一辈子的路,很长啊,有深坑,有高坎,越过去就是了。姑娘,人,就要像这泉水啊。"老爷爷语

重心长的话打动了我,于是,我抬起头来望着他,可以清楚地看到他额头上那被岁月犁出的一条条皱纹。是啊,

老爷爷不也像泉水一样历尽坎坷吗?但他没有气馁,还默默地滋润别人。我惭愧地低下了头。真该谢谢你,充满

爱心的老爷爷。随后,我对他笑笑,朝前走去。

记忆的闸门层层打开,又一幅画面呈现在我的眼前。

酷暑,我在山坳里匆匆地走着,看到山脚下蹲着一个小伙子,身上的汗衫已经全湿,身后一根扁担,两个铁

桶。我过去一看,哦,原来是山脚有个石窠,里面有泉水慢慢流出来。而那小伙子是在等那泉水积满了去舀呢。

我问他为什么到这里取水,他不好意思地笑笑,说:“天热,这里的水清凉,孩子们……”我肃然起敬。水舀满

了,他担起水桶向山坳走去,脚步很急。山坳里有一座房子,房子上飘着红旗——那是学校。有他的学生在等他。

多好的老师,多好的泉水啊,不是美酒胜美酒,不是蜜糖比蜜甜。

收获的季节是繁忙的,火热的骄阳下,人们正顶着炎热收割。山脚下的一丘小田里,一位年轻的母亲

跑远的思路被拉回,眼前还是那幅画——《泉水》,老爷爷、小学老师、年轻妈妈,在我耳边奏起了一曲爱

的交响,我相信在人间,如泉水般滋润人们的爱.将会永存,充满人间。

[参考答案]正挥汗收割。田边树荫下一个小孩儿,舞着小手朝她喊:“妈妈,我要喝水——”年轻的母亲直

起腰来,擦了把汗水,慈爱地抱起小宝贝,走到远处一道泉水边,双手掬起一捧水来,送到孩子的嘴边。看着孩

子喝水的样子,她满脸是幸福的笑容。

技法技妙排——叙述前行,议演后

记叙文中常常要添加一些议论性文字,来对所记述的内容加以概括提炼,用以表达升华文章的主题;议论文

中更是常常用叙述来举例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古典诗词也常常采用先叙事描写,后议论抒情的写法,这样

既可以让后面的议论抒情有依托,又可以让前面的叙事描写有价值。因此,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叙

述前行,议论殿后”这一招,来增添我们的字数,表达我们的思想。

一般来说,我们有四种常见的方式在叙述后展开议论:

一是分析:就是对所叙事例进行分析,揭示它的内涵和本质,或者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让读者通过你的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