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山西省长治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山西省长治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山西省长治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山西省长治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长治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

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

在条形码区域内。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

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

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的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新诗自诞生之日起,就无可避免地置身于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现代诗歌“两大传

统的阴影”之中。在看待新诗与古典诗歌的关系问题上大致有三种观点和态度:一种

观点认为新诗对古典诗歌造成了“断裂”,“和传统及历史相呼应的品质在新诗创作

中消失了……是新诗显得单薄、落寞、无传统支撑的原因”;另一种观点刚好与此相

反,论者提出“从现代性的角度看,新诗的诞生不是反叛古典诗歌的必然结果,而是

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不断拓展新的审美空间的必然结果”;还有一种观点持调和论,认

为新诗与古典诗歌之间具有某种共通性,研究者甚至从具体的元素如词汇、句法、意

象乃至情调入手,看到了新诗在某些方面对古典诗歌的“继承与改造”。

摘编自张桃洲《如何重返新诗本体研究》

材料二:

从胡适的“两只蝴蝶”、郭沫若的“天狗”开始,中国新诗已有了相当数量的积累和

各种艺术尝试。但总的说来,作为汉语诗歌,中国新诗仍处在寻找自己的阶段。它已

1

经告别了古典诗歌,走出古典汉语的家族,在不停地流浪。它不希望自己与几千年的

家族血缘有什么联系,更不希望在形体、五官上与家族成员有什么遗传上的相似。

回顾这近百年的新诗的足迹,我们发现它到过下列几个世界诗歌圣地:第一站是美国,

在那里它采集了美国意象主义;第二站是伦敦,它采集了浪漫主义;第三站是巴黎,

它采集了象征主义;第四站是柏林,它采集了歌德、里尔克。至此,在短短约30年

(1920-1950)内,新诗匆匆走过西方19、20两个世纪的主要流派:浪漫主义、象

征主义、意象主义。50年代后,新诗转向莫斯科取经,主要遵循革命英雄主义的信条,

一直延续到70年代。80年代初改革开放,几个年轻诗人在翻阅上半世纪的现代主义

诗集时,发现了灰尘覆面、劫后余生的40年代的诗作。他们以此为效法对象,培育

出一个稚嫩的新品种:朦胧诗。

平心而论,朦胧诗的崛起是一次心灵的苏醒和精神的抗争,突破了假、大、空的封锁,

吐出新诗的新声。但如果将80年代的朦胧诗与上半世纪新诗各派大师的力作对比,

就可以看出,朦胧诗实是40年代中国新诗库存的种子在新的历史阶段的重播与收获。

它仍是以西方诗歌为原型的汉诗,从诗歌艺术上讲并没有多少崛起。由于没有重视朦

胧诗崛起与现代新诗的源由关系,朦胧诗的崛起被夸大了,后来的诗人总是以''揭竿

而起”的心态推动当代汉诗的发展,形成各代都以为新诗从我开始的浮躁心态。如某

派诗人曾公开宣布:中国当代新诗,每五年一换代,PASS前一代。

诗歌不是流行歌曲,它不是消费文化,不能追求畅销,岂能以每月每季每年来排名次?

诗人不是诗星,它不是青春的事业,乔丹35岁就算是老球星了,而诗人35岁恐怕才

握熟诗笔,才从青春期的本能写诗走出来,有望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诗人不是鲜花

嫩草,只能展览几周;诗人是一棵松树,他的成长需要时间。

世界诗歌的几百年的路,我们在几十年间就都飞驰了一遍。但我们还是不清楚,中国

新诗究竟向哪里走?究竟是什么样的形态?有什么汉语文化的特点?有什么不同于

西方诗歌之处?西方新诗诚然走在我们的前面,比我们进入诗歌艺术要深、尝试要广,

自然有不少我们可以学习参照的。但如果不克服西方中心主义的心态,不能耐心钻研

西方新诗的过去与今天,只是急于搬弄某些技巧,就会误入歧途误导自己宝贵的才华。

将近一个世纪以来,诗歌文学的目光一直停在欧美与前苏联的诗歌上。但在今天看来,

这种采风阶段应当变为辅助的,而非主要的诗歌建设活动。经过世纪下半的几十年的

实践,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前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一种停滞不

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向西方借鉴成了依赖性的借债行为。在近一个世纪告别汉诗

自己的古老传统后,向拼音语言的诗歌文化借债,显然遇到了语言与文化双重的困难。

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语言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拼音文字转化,而借贷来

的西方诗歌文化与诗歌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土、本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

很自然地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土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

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强大的

2

秦汉以来建立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

化,使之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没有了自己的汉文化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

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汉语及汉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

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症状。

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理处置与古代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关系,是中国新诗发展必须直面的问题。

B.胡适和郭沫若是中国新诗的开创者,研究中国新诗史时要阅读到他们的作品。

C.中国新诗在几十年间走完了世界诗歌几百年的路,学习了世界诗歌的所有流派。

D.一些80年代后的诗人缺少对于新诗发展历史的清晰认识,显得浮躁和狂妄。

2.根据材料一、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诗与古典诗歌的关系上,郑敏先生支持第一种主张,即二者出现断裂。

B.比起中国古代诗歌和西方诗歌,中国新诗只有百年历史,尚不成熟不足为怪。

C.中国传统文化与汉字不可能“西化”,这决定了我们学习西方诗歌理论是无效的。

D.秦汉以来强大的文化传统是唐朝能吸收西域文化但又没有失去自我的重要基础。

3.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回顾中国新诗的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提出新诗存在的问题,立论有据。

B.文章后半部分,作者分析了中国新诗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C.作者以体育明星乔丹为例,从反面强调了诗人的成长和成熟需要时间和耐心。

D.作者善用比喻,如“积食病”“他文化”“向西方借债”等,使理论文章通俗易懂。

4.材料一列举了新诗与古典诗歌的关系的三种主张,你认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

烛》《峨日朵雪峰之侧》各能支持哪种观点?请选择其中两首加以简要分析。

5.汉语新诗要走出眼前的困境,需要作出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二进行简要概括。

3

【答案】1.C2.C3.B

4.《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用崭新的内容和形式,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

精神,是对古典诗歌造成了“断裂”。

《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它新的含义,与古典诗歌之间具有某种共

通性。

《峨日朵雪峰之侧》内涵丰富,蕴含了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量,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中

不断拓展新的审美空间的必然结果。

5.①要克服西方中心主义的心态,耐心钻研西方新诗的过去与今天,不能急于搬弄某

些技巧。

②要找回本民族的汉文化诗歌传统,增强对本民族的汉文化诗歌传统的记忆和感情。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学习了世界诗歌的所有流派”错误。由原文“在短短约30年(1920—1950)内,

新诗匆匆走过西方19、20两个世纪的主要流派”可知,中国新诗并没有学习了世界

诗歌的所有流派,而是学习了西方19、20两个世纪的主要流派。

故选C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学习西方诗歌理论是无效的”错误。由原文“在近一个世纪告别汉诗自己的古老

传统后,向拼音语言的诗歌文化借债,显然遇到了语言与文化双重的困难。由于古老

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语言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拼音文字转化,而借贷来的西方诗

歌文化与诗歌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土、本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很自然地

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可知,“我们学习西

方诗歌理论是无效的”文中无依据。

故选C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4

B.“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错误。材料二后半部分分析了中国新诗存在的问题,

并没有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用崭新的内容和形式,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

神,“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无限的太平洋

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写到诗人设想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

放声呼唤,纵情高歌,想象着那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啊啊!

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写出了力的破坏力和创造力。赞美了摧

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所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对古典诗歌造成了“断

裂”。

《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它新的含义。“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

才放光出?”赞美了红烛以“烧腊成灰”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红烛啊!匠人造

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

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作者借助与“红烛”的对话表达青春的困惑和

希望,以及对理想的坚毅追求。所以《红烛》等新诗与古典诗歌之间具有某种共通性。

《峨日朵雪峰之侧》内涵丰富,“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在锈蚀的

岩壁”中“雄鹰”“雪豹”有象征意义,象征着那些伟大的、具有力量的事物。“但

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中“蜘蛛”想着着那些

弱小却不放弃的事物。通过意象之间的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感

受。本诗蕴含了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量,所以《峨日朵雪峰之侧》是在中西文化冲突

中不断拓展新的审美空间的必然结果。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如果不克服西方中心主义的心态,不能耐心钻研西方新诗的过去与今天,只

是急于搬弄某些技巧,就会误入歧途误导自己宝贵的才华”可知,要克服西方中心主

义的心态,耐心钻研西方新诗的过去与今天,不能急于搬弄某些技巧。

由原文“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土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

弱成正比”“当代新诗不但没有了自己的汉文化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

的记忆和感情,而汉语及汉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

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症状”可知,要找回本民族的汉文

化诗歌传统,增强对本民族的汉文化诗歌传统的记忆和感情。

5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玉子

郭昕

玉子学织毛线是因为爱上了一个人。那一年玉子上大三。摆脱了高考的激烈竞争,又

如鱼得水地适应了大学生活,毕业分配大战的硝烟还没来得及燃起。大三就像一张土

壮水足的温床,滋生出爱的嫩芽是再自然再正常不过的事。那年秋天玉子开天辟地上

街买了三两蓝色的纯毛毛线,而在这之前,玉子最瞧不起周围那些女孩子的,就是吃

零食、织毛线这两大恶习。没出息,玉子不能和她们一样。

玉子是娘在玉米地里生的。爹给玉子在小学花名册上填上“玉子”这两个字不到一个

月就死了。爹是民办教师,放学回家的路上被一辆手扶拖拉机撞死了。爹死时什么都

没来得及说,只是把攥着玉子的手一松,就永远地去了。玉子和弟弟都是攥着娘的手

长大的。娘为玉子姐弟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玉子说不清,玉子唯一能回报娘宽慰

娘的就是拼命地读书,读书,拼命地拿回一个又一个毕业证和入学通知书。玉子拒绝

一切女红。玉子再没有见过比娘手巧的女人了,天上飞的鸟,水里游的鱼,枝头绽的

花,无一不能在娘手下活灵活现,可娘又怎样了?上学或放学的时候,走在村子里那

条凹凸不平的土路上,看着那些黄涩的头发上沾着几根草棒棒的,或晒暖或乘凉或奶

孩子或纳鞋底的女人,玉子总要在心里发狠,决不能和她们一样,决不。

玉子从那团蓝毛线里发现了那么多乐趣。怪不得要把这类活计称作“女红”,怪不得

那么多不同时代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女人乐此不疲,玉子笨拙地一针一针戳着毛线时

想。这使女人从中体味到一种女人独有的心境,不是别的什么可以代替得了的。三两

毛线织了拆,拆了织,玉子足足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为他织成了一双手套,也开始为

自己编织一种新的生活。

毛线成了玉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婚前她为他织,婚后为公婆织,有了孩子为

孩子织。各种各样的毛线,大小款式不一的毛衣毛裤毛袜毛手套毛围脖把玉子的心塞

得满满的。渐渐地,玉子成了公认的织线专家。单位里,邻里间,年轻的年长的女人

们买了漂亮毛线,都会说:找玉子去,找玉子去。有人建议:玉子,把你织的那些花

样编本书吧,准比街上卖的什么棒针花样大全强得多。要是没有后来那事,玉子准会

编一本棒针花样大全出来。

那件事其实也不算什么。有天玉子进门后看到丈夫穿了件暗红的细羊毛高领衫。丈夫

有些不自然地耸耸肩:还可以吧,刚买的。玉子说:不错,很贵吧?晚上,丈夫睡着

后,玉子掂着那件暗红色的毛衣在灯下审视良久。毛线松紧不匀,一看就知道出自新

手,有许多地方大概拆过,细看能看出一段段的痕迹。这么细的毛线,这么宽大的一

件男人毛衣,织了拆,拆了织,一针针下来,要织多少下呀。玉子想起大三那年为他

织的蓝手套。连着几个夜晚,玉子没有睡着。

6

生活是一个圆,绕了那么大一圈后玉子又站到了当初起步的那个点上。那天,玉子打

点了自己的衣物,把在书架上搁置多年落了厚厚一层灰的专业书取下来,拍打拍打,

一本本整整齐齐码在从街角商店买来的方便面箱里。一辆出租车连人带东西一■块儿拉

走了。在曾经被玉子视为“家”的那套房子里,大衣橱抽屉里躺着一把长短粗细不等

的棒针。那么粗的一把,足有几十根。两头用黑皮筋结结实实扎着,是玉子昨晚上扎

的。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玉子把它们丢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子原来觉得女人织毛衣是恶习,是因为母亲的遭遇给她造成了不良的心理感受。

B.丈夫的新毛衣是手工编织的,他却说是买的;玉子从这个拙劣的谎言中发现了丈夫

出轨。

C.“搁置多年落了厚厚一层灰的专业书”,暗示读者婚后的玉子是一个毫无追求的人。

D.玉子离家时“一辆出租车连人带东西一块儿拉走了”,展现了玉子独立、决绝的性

格。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玉子有勤劳贤惠、心灵手巧的一面,也有独立坚强的一面,是一个立体丰

富的圆形人物。

B.从痛恨织毛衣到迷上织毛衣,作者只用“爱情”来解释人物的剧变,理由不够充分,

说服力稍显不足。

C.“笨拙地一针一针戳着毛线”一个“戳”字传神地将玉子初学织毛衣时的笨拙和认

真展现得淋漓尽致。

D.第五段开头“那件事其实也不算什么”,看似语气平淡,实则使用反语,说明这件

事对玉子的打击之深。

8.玉子的织毛衣针和《哦,香雪》中的铅笔盒,两件道具在小说中发挥了哪些相同作

用?请结合作品进行简要分析。

9.小说结尾说“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玉子把它们丢了“,你觉得玉子是有意还是无

意?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6.C7.B

7

8.(1)都作为小说线索贯串始终;

(2)都是主题的象征:铅笔盒象征广香雪对现代知识和文明的向往,织毛衣针则象

征了女性将家庭作为人生价值的社会观念。

9.玉子是有意为之。

(1)丈夫背叛使玉子非常伤心,主动丢下棒针更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情节角度);

(2)故事中的玉子是一个独立坚强的女性,藕断丝连并不符合人物设定(人物角度);

(3)这些毛衣针陪伴了玉子的前半生,丢掉它们一定经历了很激烈的思想斗争(人

物角度);

(4)“棒针”是女性放弃自我、为家庭彻底奉献的象征,主动丢下棒针,告诉读者

玉子准备回归职场,以追求事业成功实现自己的价值。

玉子是无意为之。

(1)“棒针”是女性在家庭中体现爱家人的一种工具,不可或缺;

(2)丈夫的背叛使玉子非常伤心,这些织毛衣针自然而然就用不上了。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婚后的玉子是一个毫无追求的人”分析无依据,依据“婚后为公婆织,有了孩子

为孩子织。……玉子成了公认的织线专家。……要是没有后来那事,玉子准会编一本

棒针花样大全出来”可知婚后的玉子有自己的工作,在经营家庭上也花了很大心思,

说她毫无追求并无依据。

故选Co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理由不够充分,说服力稍显不足”错误,依据“玉子再没有见过比娘手巧的女人

了,天上飞的鸟,水里游的鱼,枝头绽的花,无一不能在娘手下活灵活现”可知玉子

的母亲就是心灵手巧之人,玉子本身就有这种潜质;依据“玉子是娘在玉米地里生的。

爹……爹死时什么都没来得及说,只是把攥着玉子的手一松,就永远地去了。玉子和

弟弟都是攥着娘的手长大的”可知不幸的童年经历使玉子特别眷恋平静温暖的生活,

为玉子由讨厌织毛衣到迷恋织毛衣作了必要的铺垫,就是在给这种转变提供合理充足

的理由。

故选B„

8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1)都作为小说线索贯穿始终:《哦,香雪》中围绕“铅笔盒”先后写了香雪打听

铅笔盒价格;香雪学校受伤害;香雪上车换铅笔盒;香雪拿着铅笔盒夜归等情节。“铅

笔盒”贯穿小说的主体部分。

《玉子》中围绕“玉子的织毛衣针”先后写了玉子足足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为他织成

了一双手套;婚前她为他织,婚后为公婆织,有了孩子为孩子织。各种各样的毛线,

大小款式不一的毛衣毛裤毛袜毛手套毛围脖把玉子的心塞得满满的;玉子用黑皮筋结

结实实扎着织毛衣针等情节。“玉子的织毛衣针”贯穿小说的主体部分。

(2)都是主题的象征:《哦,香雪》中铅笔盒背后关联着知识和上大学,拥有了知

识就可以上大学,就可以“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铅笔盒作为一

种文具,自然就是知识的象征,对铅笔盒的追求象征广香雪对现代知识和文明的向往;

《玉子》中织毛衣针背后关联着家庭,“这使女人从中体味到一种女人独有的心境,

不是别的什么可以代替得了的。三两毛线织了拆,拆了织,玉子足足用了一个月的时

间,为他织成了一双手套,也开始为自己编织一种新的生活”“婚前她为他织,婚后

为公婆织,有了孩子为孩子织。各种各样的毛线,大小款式不一的毛衣毛裤毛袜毛手

套毛围脖把玉子的心塞得满满的”,织毛衣针作为做衣服的一种工具,是对家人爱的

表现,因此织毛衣针象征了女性将家庭作为人生价值的社会观念。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第一种:玉子是有意为之。

(1)从情节角度看,依据“有天玉子进门后看到丈夫穿了件暗红细羊毛高领衫。丈

夫有些不自然地耸耸肩:还可以吧,刚买的。……织了拆,拆了织,一针针下来,要

织多少下呀”可知她看到丈夫身上穿的毛衣,知道丈夫背叛了自己,丈夫的背叛使玉

子非常伤心,主动丢下棒针更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

(2)从人物角度看,依据“玉子最瞧不起周围那些女孩子的,就是吃零食、织毛线

这两大恶习。没出息,玉子不能和她们一样”可知故事中的玉子是一个独立坚强的女

性,藕断丝连并不符合人物设定;

(3)依据“三两毛线织了拆,拆了织,玉子足足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为他织成了一

双手套,也开始为自己编织一种新的生活”“毛线成了玉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婚前她为他织,婚后为公婆织,有了孩子为孩子织。各种各样的毛线,大小款式不一

的毛衣毛裤毛袜毛手套毛围脖把玉子的心塞得满满的”可知大学时用这些毛衣针为丈

9

夫织,婚后为为公婆织、为孩子织,这些毛衣针陪伴了玉子的前半生,丢掉它们一定

经历了很激烈的思想斗争;

(4)依据“怪不得那么多不同时代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女人乐此不疲,……不是别

的什么可以代替得了的”“毛线成了玉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婚前她为他织,

婚后为公婆织,有了孩子为孩子织。各种各样的毛线,大小款式不一的毛衣毛裤毛袜

毛手套毛围脖把玉子的心塞得满满的”可知“棒针”是女性放弃自我、为家庭彻底奉

献的象征,后来“把在书架上搁置多年落了厚厚一层灰的专业书取下来,拍打拍打,

一本本整整齐齐码在从街角商店买来的方便面箱里”“大衣橱抽屉里躺着一把长短粗

细不等的棒针。那么粗的一把,足有几十根。两头用黑皮筋结结实实扎着,是玉子昨

晚上扎的"主动丢下棒针,告诉读者玉子准备回归职场,以追求事业成功实现自己的

价值。

第二种:玉子是无意为之。

(1)依据“怪不得那么多不同时代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女人乐此不疲,……不是别

的什么可以代替得了的”“毛线成了玉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婚前她为他织,

婚后为公婆织,有了孩子为孩子织。各种各样的毛线,大小款式不一的毛衣毛裤毛袜

毛手套毛围脖把玉子的心塞得满满的”可知“棒针”是女性在家庭中体现爱家人的一

种工具,不可或缺;

(2)依据“有天玉子进门后看到丈夫穿了件暗红的细羊毛高领衫。丈夫有些不自然

地耸耸肩:还可以吧,刚买的。……织了拆,拆了织,一针针下来,要织多少下呀”

可知她看到丈夫身上穿的毛衣,知道丈夫背叛了自己,丈夫的背叛使玉子非常伤心,

离开了这个家,这些织毛衣针自然而然就用不上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欲兴师,必先教战。三军之士,素习离、合、聚、散之法,备谙坐、作、进、退之

令,使之遇敌,视旌麾以应变,听金鼓而进退。如此,则战无不胜。子曰:“以不教

民战,是谓弃之。”

战国时魏将吴起口:“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一

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

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圆而方之,坐而起之,

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每变皆习,乃授其兵,是谓

将事。”

10

《百战奇略•教战》

材料二:

戚继光,字元敬。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中嗣职,用荐擢

署都指挥佥事。三十六年,倭犯乐清、瑞安、临海,继光援不及,以道阻不罪。继光

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怪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

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头。继光急趋宁海,扼桃渚,

败之龙山,追至雁门岭。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先后九战皆捷,俘微

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明年倭大举犯福建闽中连告急宗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

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连克六十营,斩

首千数百级。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隆庆初,给事中吴时来因蓟

门多险,请召俞大猷、戚继光专训戍兵。继光乃议立车营。车一辆用四人推挽,战则

结方阵,而马步军处其中。又制拒马器,体轻便利,遏寇骑冲突。寇至,火器先发,

稍近则步军持拒马器排列而前,间以长枪、银髡。寇奔,则骑军逐北。蓟门军容遽为

诸边冠。

《明史•戚继光传》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

标号涂黑。

明年A倭大举B犯C福建闽中D连告急E宗宪复F檄继光G剿之

1L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旌麾,古代指挥军队用的旗子,现代汉语中“麾下”一词即来源于此。

B.“就”字从“首”,杀死敌人后割其左耳计功;俘就,即俘获和斩杀敌人。

C.隆庆,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朱载厘的年号,中国古代常以帝王年号纪年。

D.冲突,即碰撞、冲撞,这里指因为列阵不当导致己方骑兵产生相互冲撞。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阐述军队教育训练的重要性;为提升训练效果,吴起提出“抓骨干带全

体”的训练方式,放到今天仍不失借鉴意义。

B.戚继光虽然出身贫苦平民,但自幼有豪放不凡之志,且喜好读书、知晓经史大义,

这为他后来取得非凡成就奠定了道德和文化基础。

11

C.在攻击横屿的战斗中,戚家军遇到壕沟拦路,戚继光下令士卒携带草束前进,最后

大破敌军,这显示出戚继光长于谋略的智将风采。

D.隆庆初年,皇帝调戚继光训练边军,说明他善于练兵的名声已经传遍朝野上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2)每变皆习,乃授其兵,是谓将事。

14.戚继光的军事活动怎样体现了材料一吴起的主张。

【答案】10.ACE11.D12.D

13.(1)诚如兵法所说:“使用未经训练的民众去作战,这就意味着白白抛弃他们的

生命。”

(2)各种战法、阵法和战术变化都进行认真训练之后,才可以给部队配发兵器。这

就是为将帅者的职责。

14.吴起的主张:第一,战法方面,吴起主张用兵首先要训练部队学会作战方法,战

法训练要教会部队运用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等;第二,阵法方面,要教会

部队懂得怎样由圆阵变方阵,由跪姿变立姿,由前进变停止,由向左转向右,由向前

转向后,由分散变收拢,由集结变疏开。

戚继光的军事活动:第一,戚继光对招募的军队进行训练,教给打击刺杀的方法,长

短兵器都交相使用,使军队特别精良;第二,针对敌寇设立车营,制成抵制、围攻、

追逃的阵法,使军队具有一流的战斗力。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第二年,倭寇大举进犯,福建闽中接连告急求援,胡宗宪又传檄文命戚继光剿

灭他们。

“明年”是时间状语,其后可断开,所以选A;

12

“倭大举犯”是主谓结构,“倭”是主语,“犯”是谓语,在“犯”后断开,所以选

C;

“福建闽中连告急”是主谓结构,“福建闽中”是主语,“告急”是谓语,在“急”

后断开,所以选E。

故选ACE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以及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因为列阵不当导致己方骑兵产生相互冲撞”错。“遏寇骑冲突”中“冲突”是指

遏制敌寇骑兵的冲击,不是己方骑兵产生相互冲撞。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皇帝调戚继光训练边军”错。原文“隆庆初,给事中吴时来因蓟门多险,请召俞

大猷、戚继光专训戍兵”,可看出是吴时来因蓟门多险情请求召任戚继光等专门训练

戍边的士兵。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使用;“是”,这;“谓”,意味;“弃”,抛弃。

(2)“每”,各种;“习”,训练;“乃”,才;“事”,职责。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吴起的主张:

13

第一,结合“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可看出,

战法方面,吴起主张用兵首先要训练部队学会作战方法,战法训练要教会部队运用以

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等。

第二,结合“圆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

而解之。每变皆习,乃授其兵,是谓将事”可看出,阵法方面,要教会部队懂得怎样

由圆阵变方阵,由跪姿变立姿,由前进变停止,由向左转向右,由向前转向后,由分

散变收拢,由集结变疏开。

戚继光的军事活动:

第一,材料二“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瞟悍,请召募三千

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由此看出,作战方法方面,戚

继光对招募的军队进行训练,教给打击刺杀的方法,长短兵器都交相使用,使军队特

别精良。

第二,材料二“继光乃议立车营。车一辆用四人推挽,战则结方阵,而马步军处其中。

又制拒马器,体轻便利,遏寇骑冲突。寇至,火器先发,稍近则步军持拒马器排列而

前,间以长枪、银第。寇奔,则骑军逐北。蓟门军容遽为诸边冠”,由此看出,阵法

方面,针对敌寇设立车营,制作精良的器械,形成抵制、围攻、追逃的阵法,使军队

具有一流的战斗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要兴兵打仗,必须首先训练部队学会怎样作战。全军将士只有平时经过严格训练,

全面掌握疏开、收拢、集结、分散的战术方法,完全熟悉停止、行动、前进、后退的

作战号令,那么使用这样的部队对敌作战时,他们在看到指挥旗帜的不同挥动而应变

自如,听见鸣金击鼓的不同声响而进退得当。这样,就能战无不胜。诚如兵法所说:

“使用未经训练的民众去作战,就意味着白白抛弃他们的生命。”

战国时期,魏国将领吴起说:“将士常常战死于没有打仗的本领,失败于缺乏灵

活的战术。所以,用兵的法则,以教育训练为先决条件。一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十

人;十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百人;百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千人;千人学会打仗,

可以教会万人;万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全军。战法训练要教会部队运用以近待远,

以逸待劳,以饱待饥;阵法与战术训练要教会部队懂得怎样由圆阵变方阵,由跪姿变

立姿,由前进变停止,由向左转向右,由向前转向后,由分散变收拢,由集结变疏开。

各种战法、阵法和战术变化都进行认真训练之后,才可以给部队配发兵器。这就是为

将帅者的职责。”

材料二:

14

戚继光,字元敬。年幼时豪放有不平凡的志气。家庭贫困,喜好读书,通晓经史大义。

嘉靖年间承袭官职,因被推荐而提升代理都指挥佥事。嘉靖三十六年,倭寇侵犯乐清、

瑞安、临海,戚继光来不及援救,因道路阻隔不加罪。戚继光到浙江时,看到卫所军

队不练习作战,而金华、义乌的民众向来矫捷勇猛,请求招募三千人,教给打击刺杀

的方法,长短兵器都交相使用,所以戚继光的军队特别精良。嘉靖四十年,倭寇大肆

掠夺桃渚、圻头。戚继光急忙赶往宁海,扼守桃渚,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