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话知音聚焦文本悟知音-对《伯牙鼓琴》的教学思考 论文_第1页
高山流水话知音聚焦文本悟知音-对《伯牙鼓琴》的教学思考 论文_第2页
高山流水话知音聚焦文本悟知音-对《伯牙鼓琴》的教学思考 论文_第3页
高山流水话知音聚焦文本悟知音-对《伯牙鼓琴》的教学思考 论文_第4页
高山流水话知音聚焦文本悟知音-对《伯牙鼓琴》的教学思考 论文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山流水话知音聚焦文本悟知音——对《伯牙鼓琴》的教学思考摘要:中国古代流传着无数动人的知音故事。而两千多年前的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是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钟子期善识伯牙琴声中所寓之心志,伯牙也深知子期能识自己的琴声与心志。钟子期死,而伯牙破琴绝弦,高山流水终成绝响,知音文化的原型由此定格。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聚焦文本,展开想象,深情朗读,拓展资料,引经据典,感悟“知音”情怀,彰显语文的“大”与“美”。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知音,伯牙,子期,品读,感悟《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则短小的文言文,讲的是与中国古代艺术家遇知音的故事。大意是: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的高山。”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了流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看完本课的教学实录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朋友易得,知音难求;伯牙子期,千古佳话。一篇短小深奥的文言文,经过师生的共同演绎,让我仿佛穿越到战国时期,内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情绪的变化而震撼、惋惜、悲叹。教师更是深入挖掘文本,引领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知音”真谛,获得审美体验和情感熏陶。我也经历了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下面对于这篇文言文的教学,谈几点感悟和思考。一、诵读诗,求知音课堂伊始,师生谈话,引出话题“朋友”,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学生畅谈,教师过渡:我们都渴望知心朋友,历代文人墨客也都渴望知心朋友。接着老师列举了清代、明代、唐代的文人墨客对“知音”渴望的表达方式——诗句。古代文学中的知音之叹不正恰好表明拥有知音是他们的终极情怀吗?“知音”在文人作家的笔下焕发着不可磨灭的永久的光芒,这种艺术光芒感染着学生。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自然进入课文的学习。导入的设计为学习文言文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课堂上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课堂上的精彩将不断呈现。二、练读文,识知音老师让学生自由读这篇文言文之前,先让学生复习归纳读文言文的要点:①注意读音。②注意语气词和关键词。③注意停顿。这样给予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循着这一标杆练习朗读文言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清句读,读好语气词“哉”“乎”,读出语调的抑扬顿挫,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韵味。课文内容已在朗读中逐渐显现出来,对文本的练读为内容的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学生多次练读后,教师出示三幅风景画,让学生选择出泰山的画面,“巍巍乎若太山”的形象就映在学生的脑海中。在情境的铺设和渲染中,教师抓住“巍巍乎若泰山,汤汤乎若流水”,引导学生想象伯牙弹琴的旋律是怎样的,提问学生想象的画面中出现哪些景物。学生在朗读和想象中读出了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的画面感,读懂了伯牙子期的知音情。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中被融入,被推动,课堂上蕴育着浓浓的语文味。三、品读“情”,明知音“知音”之美,是《伯牙鼓琴》的文本意义,领悟“真知音”的境界之美需要引领学生情感的融入和迸发,但是学生的情感不是一触即发的,需要慢慢酝酿和点拨。于是,“读”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品味、意会,达到心灵共融的境界。在品读知音这一环节中,老师引导学生自由默读、圈划,借助工具书尝试说出大意,对文章内容有了整体感知,培养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觉。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和学生在读中诠释“知音”,老师启发学生想象、思考、体味。老师这样引导学生:“无论伯牙所念、所志、所想,锺子期都能懂得。那锺子期懂得伯牙的到底是什么?”学生再深读文本,明白了子期不仅听懂了伯牙的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听出了伯牙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伯牙志在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汤汤乎若流水。”这是何等的默契,多么的和谐,此境界,妙哉!此时此刻,我们仿佛感受到伯牙子期沉浸在莫大的幸福之中。老师利用这一教学契机,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假如你就是伯牙,得遇知音,你是怎样的心情?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学生在思考中,在表达中诠释着知音。老师的这一艺术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极好的回味和想象空间。让学生为伯牙代言,将伯牙遇到知音的兴奋、欣喜之情尽情倾诉,达到课堂教学的高度,而这一高度与后文的“锺子期死”形成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使课堂教学充满了震撼心灵的张力。此时,学生的心弦被叩击,“知音”在学生的心灵上被深深镌刻。四、悟读“痛”,失知音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感受伯牙失知音的悲痛时,创设情境,铺设了“痛”的感受。教师诗一般的语言流淌在教室:“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节再来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奋地赶来与子期相会时,只可惜天意弄人。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学生的情感难掩激荡,伤感的情怀自然流露。教师的情感投入也已至极,老师引导学生:子期死,还有人知伯牙所志吗?学生齐答没有,老师擦去板书“志”;再问还有人知伯牙所念吗?学生再答没有,教师擦去板书“念”;三问学生还有人知伯牙所想吗?学生还是回答没有,老师最后擦去板书“想”。是啊,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痛心和再无知音的孤独感填满伯牙的心头。老师依次擦去板书“志”、“念”、“想”,简单重复的教学形式的背后,却透出一股钻心的痛,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巨大的孤独。于是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子期已逝,伯牙之志,无人能懂。知音不再,留琴何用?琴随子期宁,心随子期痛。在孤独悲痛之中,伯牙摔断瑶琴,琴断音绝是伯牙对知音的态度和境界。教学中,师生对知音的解读再次升华,教师指导学生再读“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学生读出了“痛”的感觉,“痛”的意蕴,在和伯牙的心灵共鸣中,他们深入理解了这种世上绝无仅有的知音情。五、诵读文,怀知音到上一环节,本课的教学内容已基本完成。出乎意料,教师让本节课的教学又峰回路转,转出另一番新的气象。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这一课程资源,梳理出一条知音文化的血脉,巧妙地将熟读成诵揉入其间。学生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将整篇文章已熟记于心,从读到背的语言积累水到渠成。教师告诉学生们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知音的中国人,知音文化被一代代传承。秦朝的《吕氏春秋·本味》就记下伯牙和子期的故事,记录了这对知音的名字,这时引读“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老师又通过战国时期的《列子·汤问》呈现出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引读“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时间流淌到唐代,孟浩然在古诗也为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再引读“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最后借用《警世通言》对这个千古佳话的记载引读全文。此时,此景,也是师生共话知音的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