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3.9《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3.9《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3.9《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3.9《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3.9《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3.9《桃花源记》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间隔()便舍船()便要还家()男女衣着()阡陌()落英缤纷()黄发垂髫()豁然开朗()2.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古今异义。①缘溪行古义:;今义:。②咸来问讯古义:;今义:。③遂与外人间隔古义:;今义:。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古义:;今义:。⑤说如此古义:;今义:。3.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忘路之远近 B.渔人甚异之 C.具答之 D.闻之,欣然规往4.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让更多普通百姓的家底厚起来,让中等收入群体成为社会的主体,这是一幅人民群众公平分享世外桃源的绚丽画卷。B.在鸳鸯湖和彩虹桥之间,宽阔的柏油公路蜿蜒伸展,沿途阡陌相连,绿山相接,炊烟袅袅,鸡犬相闻。C.由于受到H7N9禽流感疫情的影响,沪、宁、杭等地的家禽生意无人问津,土鸡十元一只也没人买。D.通过两周的学习培训,我真是豁然开朗,不仅学到了创业的基本知识,开阔了眼界,而且重新燃起了拼搏的雄心和对胜利的渴望。5.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忽逢/桃花林 D.后遂无问/津者6.下列选项搭配正确的是()A.《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B.《使至塞上》王勃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C.《爱莲说》周敦颐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D.《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人民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问生活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8.文学常识填空。(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朝代)诗人。该诗人名,字,世称,是中国第一位诗人。(2)古人对不同年龄有不同称谓,如:——不满周岁;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始龀——泛指七八岁;黄口——幼儿,十岁以下;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束发——十五岁左右;及笄——指女子十五岁;——男子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知命、半百、知非——岁;花甲、耳顺——岁;古稀——岁;杖朝——八十岁;耄耋(màodié)——八九十岁;期颐(jīyí)——岁。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选自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蜀氏遇晋氏饥辈①三五人,挟木弓竹矢,入白鹿山,捕猎以自给。因值群鹿骇走,分路格之。一人见鹿入两崖间,才通人过,随而逐之。行十余步,但见城市栉比,闾井繁盛,了不见鹿。徐行市中,因问人曰:“此何处也?”答曰:“此‘小成都’耳,非常人可到,子不宜久住。”遂出穴密志归路以告太守刘悛(quān)悛使人随往,失其旧所矣。(节选自唐末五代·杜光庭《神仙感遇传·蜀氏》[注]①輩:某一等级、某一类别的人或物。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遂出穴密志归路以告太守刘悛悛使人随往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请联系上下文推断[乙]文中“因值群鹿骇走,分路格之”中“格”的意思,并给出理由《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格’作动词时的义项“因值群鹿骇走,分路格之”中“格”的意思及理由①阻止,阻碍。《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形格势禁”(被形势所阻止)。成语有“格格不入”。②击,打击。《后汉书·钟离意传》:“乃解衣就格。”今有双音词“格杀”“格斗”。③推究,研究。《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④抗拒,抗御。《史记·李将军列传》:“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12.补全对话。读完[甲][乙]两文,小语若有所思,他向小文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小语:两文故事内容不同,但在情节上有许多相似之处:①发现者都是偶然进人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美好境地;②。小文:的确如此,相似之处还有:③。小语:[甲][乙]两文作者不同,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也不同,但讲的都是人们“避难人山”的故事。请你推测这类“避难人山”故事被广泛流传、改编的原因。小文:课内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3.《桃花源记》作者是,(时期)诗人。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悉如外人()②便要还家()③诣太守()④便扶向路()15.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渔人因迷路误入桃花源,出来时在路上处处做好了标记,但和当地太守一起再次寻访桃源时,还是失败了。B.桃源人避世而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淳朴热情,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却不希望生活被打扰。C.刘子骥是南阳人,听说此事后,也计划前往探寻,但最终没有实现。这一段叙述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D.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他追寻理想社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之情。17.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为什么它具有这样永恒的魅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①,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kuàng,絮衣服的新丝绵)、麻粜(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②不缺也。惟计口授地③,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④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选自康与之《昨梦录》)【注释】①陶冶:开心的样子。②殊:特别,很。③计口授地:按人口分土地。④或:如果。(1)写出下列各句中的“此”所指代的内容。①此公欲来指代②老人肯相引至此指代③此殊不缺也指代(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落英缤纷居民之大聚落也B.未果,寻病终子果来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臬之属D.处处志之故可同处(3)补充下面句子中的主语。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4)翻译下列句子。①此公欲来,能相容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进入山之大穴。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他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来了。三、综合应用19.阅读课文《桃花源记》,完成小题。(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①落英缤纷 ②黄发垂髫③便要还家 ④处处志之(2)下列句子中与“不足为外人道也”的“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C.念无与为乐者 D.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3)从文中找出一个判断句并翻译。句子:译文:(4)翻译下面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文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花林、、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等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仿照《桃花源记》对桃林的描绘,写一段精彩的景物描写。(150字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jiàn;shě;yāo;zhuó;mò;bīn;tiáo;huò【解析】【分析】1、间(jiàn)隔

2、便舍(shě)船

3、便要(yāo)还家

4、男女衣着(zhuó)

5、阡陌(mò)

6、落英缤(bīn)纷

7、黄发垂髫(tiáo)

8、豁(huò)然开朗故答案为:jiàn;shě;yāo;zhuó;mò;bīn;tiáo;huò【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读音掌握程度。此类题的答题关键是平时读课文时要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并积累词语,尤其是课文后面“读读写写”中要求掌握的,或是课文注解中出现的。2.【答案】沿,沿着;缘故、缘分;询问消息;询问;隔断,隔开;距离;邀请;延长,延伸;像这样;这样【解析】【分析】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故答案为:(1)沿,沿着;(2)缘故、缘分;(3)询问消息;(4)询问;(5)隔断,隔开;(6)距离;(7)邀请;(8)延长,延伸;(9)像这样;(10)这样​【点评】此题意在考查文言文古今异义词的解释能力。3.【答案】A【解析】【分析】A项中“之”为助词,其他几项均为代词。4.【答案】A【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成语的理解运用能力。A项中的“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与题支意思不符。

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从词语的含义、对象、程度、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加以比较辨别。“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不符合语境。5.【答案】D【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判断能力,“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问不能停顿。

故答案为:D【点评】文言文中的阅读有以下六种情况要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本题根据所给句子的意思判断,D项应为:后遂无/问津者。6.【答案】D【解析】【分析】名著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本题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判断即可,从书名、作者、内容三个点上判断。7.【答案】B【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B项中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准确概括。桃源人叹惋不已,是因为桃花源外时代的变迁,战乱的频繁和人民生活的苦难。8.【答案】(1)东晋;陶渊明;潜;元亮;靖节先生;田园(2)襁褓;弱冠;而立;不惑;五十;六十;七十;一百【解析】【分析】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知识积累判断作品,了解作品有关知识和内容作答即可。故答案为:(1)东晋;陶渊明;潜;元亮;靖节先生;田园

(2)襁褓;弱冠;而立;不惑;五十;六十;七十;一百【点评】(1)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对文学常识特别是重点的作家作品,要准确识记,并能灵活运用。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识记能力。学生要在平时勤于背诵,一册课本学完就可把文学常识整理归类,以便于记忆。每部名著的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都要熟知。学生要在平时勤于背诵,加强积累整理。【答案】9.遂出穴/密志归路/以告太守刘悛/悛使人随往10.寻找先前做的记号,最终迷失了方向,不再能够找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11.示例一:“格”是“阻止,阻碍”的意思。因为上句的意思是蜀氏和晋氏一群人进入白鹿山,由于遇到鹿群受惊逃跑,所以这里是“一群人分头去阻拦鹿群”的意思。示例二:“格”是“击,打击”的意思。因为,上句的意思是蜀氏和晋氏一群人进入白鹿山,由于遇到鹿群受惊逃跑,所以这里是“一群人分头去击杀鹿群”的意思。12.居住在与世隔绝的美好境地中的人都生活自足,不希望被外人打扰;发现者都在回去的路上做了记号,而回头再找时已无迹可寻无论是陶渊明所处的东晋,还是杜光庭所处的唐末五代,都是政治黑暗、战争不断的时期。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很多人都有逃避现实的想法;寄托了广大人民对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争的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一般遵循“主语+谓语+宾语/主语+谓语++宾语/主语+谓语+宾语”的规律划分。另外,当有多个谓语连用时,其中一般也断开。

(2)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的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解答本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翻译的方法谨记“六字诀”:留、换、调、删、补、变。

(3)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思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确定这个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能借助不同的方法来理解词义。考查范围往往锁定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方面。

(4)本道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原文,整体感知;审清题意,准确判断各项问题指向,再判断其正误。9.本道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断句一般遵循“主语+谓语+宾语/主语+谓语++宾语/主语+谓语+宾语”的规律划分。另外,当有多个谓语连用时,其中一般也断开。本句意为:(渔人)出了桃花源,沿路偷偷做了标记。回来以后,就把桃花源的事告诉了太守刘悛,刘悛就派人去探寻桃花源。即古文划分为:遂出穴/密志归路/以告太守刘悛/悛使人随往

故答案为:遂出穴/密志归路/以告太守刘悛/悛使人随往10.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的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志:做的记号。遂:最终。复:又,再。得:找到。原句意为:寻找先前做的记号,最终迷失了方向,不再能够找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故答案为:寻找先前做的记号,最终迷失了方向,不再能够找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11.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思的理解。可依据表格内的方法提示来理解。

根据前文“蜀氏遇晋氏饥辈三五人,挟木弓竹矢,入白鹿山,捕猎以自给”可知:蜀氏和晋氏一群人进入白鹿山,导致“群鹿骇走”,因此“格”可有两层意思,分别是“阻止,阻碍”和“击,打击”。两种意思代入句中,皆合乎情理。

故答案为:示例一:“格”是“阻止,阻碍”的意思。因为上句的意思是蜀氏和晋氏一群人进入白鹿山,由于遇到鹿群受惊逃跑,所以这里是“一群人分头去阻拦鹿群”的意思。

示例二:“格”是“击,打击”的意思。因为,上句的意思是蜀氏和晋氏一群人进入白鹿山,由于遇到鹿群受惊逃跑,所以这里是“一群人分头去击杀鹿群”的意思。12.本道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

[甲][乙]两文故事内容不同,但在情节上有许多相似之处:①发现者都是偶然进人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美好境地;②居住在与世隔绝的美好境地中的人都生活自足,不希望被外人打扰。除此之外,相似之处还有:发现者都在回去的路上做了记号,而回头再找时已无迹可寻无论是陶渊明所处的东晋,还是杜光庭所处的唐末五代,都是政治黑暗、战争不断的时期。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很多人都有逃避现实的想法。

[甲][乙]两文作者不同,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也不同,但讲的都是人们“避难人山”的故事,寄托了广大人民对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争的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1、居住在与世隔绝的美好境地中的人都生活自足,不希望被外人打扰

2、发现者都在回去的路上做了记号,而回头再找时已无迹可寻无论是陶渊明所处的东晋,还是杜光庭所处的唐末五代,都是政治黑暗、战争不断的时期。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很多人都有逃避现实的想法

3、寄托了广大人民对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争的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答案】13.陶渊明;东晋14.全,都;同“邀”,邀请;拜访;先前的15.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亲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16.A17.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和平;人民生活幸福快乐;社会风尚淳朴热情。(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生活和美安乐)答出三点即可给满分【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课内文言文的相关信息的了解。做此类题需要学生了解课内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包括作者)。

(2)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思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确定这个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考查范围往往锁定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方面。

(3)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的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解答本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翻译的方法谨记“六字诀”:留、换、调、删、补、变。

(4)本道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原文,整体感知;审清题意,准确判断各项问题指向,再判断其正误。

(5)本道题考查对文言文的内容理解。解答本题技巧有以下:①认真审读题干,寻找相应区域。②理清作者思路,划分文章层次。③根据实情,准确表述。13.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对这篇文言文的相关知识的了解。这篇文言文选自《桃花源记》,作者是陶渊明,是东晋诗人。

故答案为:陶渊明;东晋14.①悉如外人: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悉:全,都

②便要还家:便邀请渔人到家中做客。要:同“邀”,邀请

③诣太守:拜访太守。诣:拜访

④便扶向路:便沿着先前的路回去。向:先前的

故答案为:①全,都

②同“邀”,邀请

③拜访

④先前的15.云:说。先世:祖先。率:率领。妻子:妻子与儿女。邑人:同县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复:再。句意为: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亲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

故答案为: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亲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16.B.C.D项理解均正确。

A项:渔人不是因为迷路误入桃花源,而是发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觉得很好奇,“欲穷其林”。而根据“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可以知道,太守并没有亲自去找桃花源。

故答案为:A17.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和平;人民生活幸福快乐;社会风尚淳朴热情,具有这样永恒的魅力,所以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

故答案为: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和平;人民生活幸福快乐;社会风尚淳朴热情。(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生活和美安乐)18.【答案】(1)杨氏;大穴;薪米鱼肉(2)C(3)穴中人;杨氏(4)①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②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5)D【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判断词义的能力。根据题意和句意可知“此”在这里都作代词用,结合上下文判断意思和指代的具体内容。

(2)本题考查学生一词多义的判断能力。A项分别是“飘落”和“部落”的意思;B项分别是“实现”和“果真”的意思;D项分别是“地方”和“居住”的意思;C项都是“类”的意思。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补出文言句子省略成分的能力。认真阅读文章,逐字逐句分析理解,深入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应为杨氏同意留在洞中,从文中所述“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可知杨氏是愿意留在洞中的,傍晚出去也许是告别家人或拿一些生产生活必需品。

故答案为:(1)杨氏;大穴;薪米鱼肉(2)C(3)穴中人;氏(4)①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②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5)D

【点评】(1)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做到活学活用。

(2)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对课外文段要求学生学以致用。​

(3)本题难度不大,通读全文后,结合上下文内容和具体语境能够很容易准确补充填写。

(4)翻译文言句子,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5)​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准确概括。

【附参考译文】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很大的山洞。(这里)牲畜都是悠闲和乐的样子,是居民的大聚落。到了一户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的人)说:“这个人想要(在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穴中人回答说:“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巢(xǐ,麻)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杨氏)要是真的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上了。”到了傍晚.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19.【答案】(1)落花;借指儿童;邀请;做标记(2)B(3)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南阳人刘子骥,是个高洁的人。(4)土地平坦宽广,房屋规则整齐。有肥沃的田地、清澈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5)进入桃花源;再寻桃花源;追求没有战乱、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解析】【分析】(1)考查的词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