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新规背景下上市公司管理舞弊的监管探究10000字(论文)】_第1页
【退市新规背景下上市公司管理舞弊的监管探究10000字(论文)】_第2页
【退市新规背景下上市公司管理舞弊的监管探究10000字(论文)】_第3页
【退市新规背景下上市公司管理舞弊的监管探究10000字(论文)】_第4页
【退市新规背景下上市公司管理舞弊的监管探究10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背景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以来,证券市场蓬勃发展,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的数量与规模均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舞弊现象也随之滋生。近年来一系列重大上市公司管理舞弊事件,如*ST昆机、万福生科等,由上市公司管理人员策划的管理舞弊案件不仅影响了投资者的决策与利益,更是冲击了资本市场的秩序。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成为了财务舞弊的高频参与主体,管理舞弊频发,造成的严重后果还包括审计失败,提供审计服务的独立审计机构也因此遭受关于独立性与胜任能力的质疑。结合我国管理舞弊的现状,已经有学者对管理舞弊的识别和治理进行了研究,但是仍然未能形成受广泛认可的权威理论体系。而且由于国内针对管理舞弊的研究起步较晚,部分学者进行理论研究时参考了国外的研究成果,我国目前尚未能形成针对管理舞弊现象可操作性强的理论指南。但是我国目前上市公司管理舞弊大行其道,因此研究防范治理管理舞弊现象,以减少其对资本市场的侵蚀刻不容缓。本文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上市公司管理舞弊的动因分析,结合2020年12月31日沪深交易所发布的上市与退市新规,探究现行规定对我国管理舞弊防范产生的影响,结合典型案例,寻找真正适合我国经济体制的管理舞弊治理对策。研究意义本文的理论研究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结合我国证券市场与监管规定的特点,对上市公司的管理舞弊成因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联系交易所颁布的退市新规分析现行制度对管理舞弊治理的影响,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补充。第二,对国内外现有的关于管理舞弊的成因与治理对策的文献进行梳理,总结现有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本文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为:第一,有助于投资者了解管理舞弊产生的原因,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降低投资风险;第二,为外部监管部门提供新的监管思路,加强外部监管对管理舞弊的防范;第三,促进上市公司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结构治理,从内部减少管理舞弊发生的概率。文献综述关于管理舞弊成因的研究舞弊三角理论的创始人Albrecht(1995)指出舞弊行为的三个诱导因素分别为压力、机会和借口(自我合理化);同时将舞弊分为管理舞弊、雇员舞弊、供应商舞弊、顾客舞弊、投资骗局和其他舞弊。美美国第82号《国家审计准则》,以实施舞弊的员工的职位为分类依据,将财务舞弊分为管理舞弊和雇员舞弊,管理舞弊行为由公司管理人员蓄意实施。王泽霞(2005)指出管理舞弊是管理层蓄意篡改财务报表数据,误导监管机构与投资人,损害关联方利益的舞弊行为Kinney、McDaniel(1989)认为上市公司管理层舞弊的压力源于公司难以达成的财务经营目标,因此策划实施舞弊行为使得公司经营状况满足市场期望。Wright(2008)通过对比经营状况良好与经营状况不佳的上市公司指出,经营状况不佳的上市公司为了满足资金需求和尽快摆脱财务困境,公司高层更倾向于使用舞弊手段保证公司资金来源。而我国特殊的上市和退市机制也是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实施舞弊的压力来源。叶淑林(2011)指出我国上市公司必须达到连续三年盈利的门槛才能上市发行股票,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为了达到这一财务指标,就会通过各种手段虚增利润粉饰财务报表,确保公司能够顺利上市。我国公司内部控制的缺陷与外部监督缺位为管理舞弊的产生提供机会。宋荷靓、张黎(2006)认为国内上市公司股权过于集中,导致大股东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管理层一人身兼多职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导致监事会等监督机构难以发挥作用,形成“内部控制人”的局面。内部控制制度失效使得管理舞弊更容易发生。叶慧丹(2017)认为我国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主要依靠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管两条途径。其中政府监管能力受限,监管技术与人力资源跟不上导致收集的信息十分有限,很难以做到全面监察,使得舞弊行为暴露的风险较低,而且我国对上市公司舞弊行为惩处力度不大,给了上市公司管理层实施舞弊行为的机会。管理舞弊的自我合理化方面。王泽霞(2007)我国国营企业改制的上市公司占较大比例,这部分公司往往由国家机关单位控股。这样特殊的股权结构使得此类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打着国家的旗号美化自己的舞弊行为,从而掩盖其真实目的,使其管理舞弊行为实现自我合理化。关于管理舞弊防范的研究公司内部防范和治理管理舞弊方面。国外对研究管理舞弊的历史相比于国内更长,但是近年来国内学者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舞弊的特点提出了很多更具针对性的防范措施。Bolognaetal.(1993)提出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在企业内部营造诚信的工资氛围可以有效减少管理舞弊发生。梁海林(2010)认为上市公司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约束高管行为,通过制衡关系一定程度解决代理问题;同时也可以增强监事会的监督智能,优化组织架构,建立符合规范的决策程序和事后检查流程,减少管理舞弊发生的机会。王鲁平、陈弈(2018)指出通过改革上市公司现有的激励制度,加强监事会的激励与监督职能,从而及时发现和控制管理舞弊行为,减少管理层舞弊的机会。外部监督与治理方面。周继军、张旺峰(2011)研究认为应该引入多维度的监管标准,采取更丰富的监管手段,单一的考核指标会增加舞弊发生的机会,采取长效监管机制一定程度抑制管理舞弊动机。宋荷靓、张黎(2006)认为应当强化监管措施,加强制度建设,一方面通过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减少管理舞弊发生的机会;另一方面加大处罚力度,提高管理舞弊的犯罪成本。文献述评通过梳理国内外管理舞弊研究成果,其成因既有源于内部的内部控制失效以及管理人员的个人因素,也与外部监管的缺陷存在联系。针对国内的管理舞弊现象,学者们提出的防范治理建议主要包括,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改善现有的薪酬激励制度;外部监管应该拥有多元化的监管标准同时加大对于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虽然国内学者已经对管理舞弊进行了较为规范的研究,但是研究成果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国内研究起步较晚,而且未能很好的与实际情况贴合,在研究的内容上目前仍然较多的限于管理舞弊理论,实际应用受限。而且大多研究仅停留在传统管理学科的范畴,管理舞弊这一问题可以与更多跨专业的学科进行联合分析,建立更科学完善的防范治理体系。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与理论分析法。通过学校的实体图书资源以及网络文献资源,收集、整理管理舞弊相关的论文与期刊,梳理上市公司管理舞弊国内外研究成果并且总结出优缺点。将后期整理的内容再一次进行整合,并以此为依据撰写文献评述。整合后,筛选出最为经典的一系列理论。并结合理论和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更深的思考并分析退市新规背景下上市公司管理舞弊的监管及治理对策。管理舞弊现状与特征管理舞弊的现状我国财务舞弊案件频发,上市公司管理人员成为舞弊行为的高频参与主体。上市公司管理层拥有更多资源,也更容易成为舞弊行为的实施主体。选取1994-2020年监管机构处理的9468条上市公司违规信息中,上市公司董事及经理层参与的有3889条,占比约41%。与此同时,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普遍不健全,难以从源头防范管理舞弊发生。经验表明,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与管理舞弊发生概率呈负相关。经统计,2019年末各上市公司共发布3774份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其中,认为内部控制无效的有109家,约有三成上市公司认为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内部控制失效,无法发挥其防范管理舞弊的作用,高层管理人员频频参与舞弊案件,管理舞弊现象已严重阻碍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管理舞弊的特征由上市公司管理层主导实施的管理舞弊行为,通过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谋取不正当利益,而且在事后通过各种手段隐瞒,外部审计人员通常难以察觉。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舞弊行为有以下四个特征:管理舞弊的隐蔽性上市公司由于其主体的特殊性,必须向社会公众披露重大经营活动,并且如实向公众反映其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这样的要求使得管理舞弊的实施者必须对其造假的会计信息进行精心包装,为了使造假的信息能够瞒天过海,上市公司管理层利用其职权篡改各类凭证,使其不仅表面上合法合规,在统一对外披露时投资人也无法对这些看似合理的造假信息产生怀疑。为了达到其舞弊的目的,上市公司管理层内部篡改会计信息伪造单据,从而应付政府部门与关联方的检查;同时与证券公司配合以中间人的身份向社会公布造假的会计信息,进一步增强了管理舞弊的隐蔽性。在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极力掩盖下,管理舞弊行为往往十分隐蔽,被揭发时局面往往已经不可挽回。管理舞弊的预谋性上市公司管理层在实施舞弊之前往往进行的周密的谋划,管理舞弊行为通常需要公司内部各部门配合完成。为了呈现出具有高度欺骗性的虚假信息,管理人员通常需要提前策划,操纵各个环节通过其他员工的配合完成管理舞弊这一系列活动。同时高层人员通常还与中介机构、社会媒体合作增加虚假会计信息的可信程度,部分由国企改制的上市公司甚至与政府机关配合达到其舞弊的目的。管理舞弊实施者预先挑选的合作对象,大多在社会上拥有良好的信誉与广泛的影响力,其中不乏知名的事务所。在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策划下,信息披露的各个环节都传递着虚假的信息,投资者的决策受到了严重的干扰。管理舞弊的功利性我国上市公司的当期收益越高就可能获得更多投资人的关注,并获取更多资源,因此我国的管理舞弊呈现出特有的功利性。上市公司管理人员为了获取融资资格,争取更高的发行价,就会选择虚增业绩;上市公司管理为避免被*ST处理或是为了摘掉帽子,选择虚增利润,营造出盈利的假象以逃脱处罚;上市公司管理层操纵公司业绩,炒作公司股票,为自己谋取私利,出于以上经济目的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实施舞弊行为,操纵业绩。除此之外,部分上市公司为了获取更多政府的扶持也会选择提高当期收益,部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领导人员为了在考评中获得好的结果,也会选择伪造经营成果,这一系列管理舞弊行为的背后都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管理舞弊的危害性管理舞弊由上市公司管理层事先周密谋划,事后精心掩饰,短时间内难以察觉,因此管理舞弊被揭开时通常造成巨大的危害。投资者和债权人就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管理舞弊行为让他们的经济利益蒙受损失。上市公司往往拥有一定的地方影响力,所以上市企业更容易取得当地银行信任,获得大额贷款。但是由于管理舞弊的存在,上市公司实际经营状况不佳时,为了营造虚假繁荣只能不断提高造假成本一步步扩大财务漏洞,最后不仅资金链断裂,而且也无法偿还欠款。管理舞弊的最终后果就是扰乱资本市场秩序,将造假成本转嫁给社会投资者,影响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投资信心,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管理舞弊的动因企业经营环境恶化企业想要通过正常经营达到盈利目标,满足股东及投资者预期,与其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息息相关。所以,一旦外部经营环境恶化,就会增加管理舞弊发生的机会。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不乐观,如2020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实体经济低迷,部分上市公司经营状况不理想。(2)企业所处行业为夕阳产业,产品同质化严重,行业利润率普遍较低,企业经营困难。(3)新的行业政策颁布或法律法规对企业经营做出重大调整,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4)行业市场趋近饱和,甚至存在寡头垄断现象,企业竞争力不足,无法提高市场占有率。上述因素均会导致公司经营出现困难,管理层为了消除负面影响,可能实施舞弊行为。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完善且运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防止管理舞弊的发生,所以当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时更容易滋生管理舞弊现象。内控控制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部分管理人员可支配的职权过高,缺乏约束,易导致个人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2)部门职责分配不明,权责存在交叉重复区域,职务未分离,部分岗位相容。(3)重要岗位人员频繁更换。内部控制名存实亡从而无法发挥其防范舞弊的作用,增加了管理舞弊发生的机会。公司融资压力资金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因素。上市公司融资的主要渠道有增发股票、发行债券、向银行等第三方金融机构借款等。但是上市公司要进行融资必须达到规定中的硬性财务指标,当上市公司经营状况不佳时,缺少现金流不仅难以达到融资的条件,而且这样的公司更难以从证券市场获取资金。如果陷入了这样的恶性循环,公司经营状况将会越来越差,这时管理层为了保证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经营仍有信心,就会篡改财务数据隐瞒真实经营状况,呈现报表上的虚假繁荣,从而确保融资渠道。除此之外,我国严格的准入机制,导致上市公司资源稀缺,使得更多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保留“壳资源”,后续通过出借壳资源获取利益,实施管理舞弊。现行交易所规定对管理舞弊的影响上市公司管理层实施舞弊的制度背景企业普遍存在的融资压力,使得上市募集资金成为了重要的融资渠道。而目前我国公司上市仍然以核准制为主,上市公司属于稀缺资源,所以现有的上市公司出于多方因素考虑会通过各种方式规避退市。从2000年至今,我国退市企业仅120余家,年均退市数量不足7家,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年均退市率低,与成熟的资本市场比起来我国仍然存在部分低质量上市公司通过各种舞弊手段规避退市,阻碍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原有的退市规定对于公司经营状况的评判指标过于单一,导致上市公司管理层有了实施舞弊以规避退市的空间。原有规定中,连续三年亏损暂停上市后,次年转盈又可以恢复上市,因此许多上市公司管理通过实施舞弊,篡改财务报表实现“报表式盈利”以避免退市。同时,外部审计机构即使对此类公司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此类公司依旧能规避退市的处罚,因此独立审计机构对管理舞弊的监管明显受限。除此之外,原有的规定未能明确上市公司高管对公司信息真实披露的义务,导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良莠不齐,部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规范甚至存在重大瑕疵,监管机构对此类违规行为的处罚也不痛不痒,导致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利用信息不对称,隐瞒重要信息,或是披露虚假信息,通过管理舞弊行为逃脱监管的处罚,最终规避退市风险。保留上市资源是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实施舞弊的重要动机,原有的退市规定存在的各方面缺陷,给上市公司管理层留下了可操作的空间,致使管理舞弊现象频发。2020年的最后一天,沪深交易所正式发布围绕新一轮退市制度改制的新修订的退市新规。此次发布的退市新规中主要调整就是全面优化现有强制退市指标体系。通过在监管过程中引入组合财务指标、从严设置量化退市指标以及提高信息披露要求等方面进行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进一步强调市场选择的作用,引导正确的经营投资理念,一定程度上压缩管理舞弊的空间。强制退市指标体系调整对管理舞弊的具体影响财务类退市指标调整对管理舞弊的影响退市新规财务指标的调整减轻了上市公司维持净利润为正的压力,加强了外部审计机构对管理舞弊的监管力度,有助于抑制以保留壳资源为动机的管理舞弊行为。强制退市的财务指标由单一的净利润指标改为组合财务指标,组合财务指标包括扣非前后净利润和营业收入。同时对因财务类指标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公司,下一年度审计意见也作为评判是否退市的依据。组合类财务指标的引入,能够帮助监管机构准确刻画明显失去持续经营能力的公司,也能解决一些公司通过出售资产来规避退市的问题。改革后将审计意见作为退市指标与组合财务指标交叉适用,审计人员对营业入出具专项审查意见,区分审计责任与会计责任。同时部分因行业周期波动而暂时净利润为负的上市公司,或是主营业务正常但因研发成本高尚未盈利的科技公司都将不必面临退市风险,此举消除了部分特殊上市公司高层的退市压力,降低管理舞弊发生的概率。交易类退市指标调整对管理舞弊的影响交易类指标的调整,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抑制以炒作微小市值公司为自己谋取私利的管理舞弊行为。面值退市作为之前主要的退市途径之一,本次修改除了进一步明确面值退市的标准,同时新增加了连续20日总市值均低于3亿的市值退市情形。这一改动强调了市场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清除一批市值极低的上市公司,引导正确的市场投资理念。经验表明,因面值退市的公司都是投资者普遍认为经营不善或者有违规行为的问题公司,优化面值、市值退市指标,引导市场优胜劣汰,减少管理舞弊发生的机会;激励上市公司管理层提高治理水平,更注重企业业绩成长性,获取市场的信任,并引导长期价值投资。规范类退市指标调整对管理舞弊的影响此次修订将信息披露与规范运作纳入退市指标,将信息披露的责任落实到上市公司董事,增加了管理舞弊的造假成本,加大了对管理舞弊实施主体的威慑力度。规范类指标新增的规范类退市情形包括:未向交易所提供有效信息;公司拒绝披露有义务披露的重大信息,扰乱信息披露秩序;半数以上董事无法保证公司所披露最近一年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未在限期内改正的上市公司。以往部分存在管理舞弊现象的上市公司为了掩盖其舞弊行径,在信息披露时存在大量违规现象,但是其行为尚未构成重大违法,因此无法对其进行退市处理,长此以往屡禁不止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此次调整将肃清证券市场以往信息披露的不良风气,能够总体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同时丰富了监管的维度,能够更有效的识别和惩处管理舞弊行为。重大违法退市指标调整对管理舞弊的影响新修订的标准从严设置量化退市指标,加大对欺诈发行的上市公司惩处力度,从上市环节开始消除管理舞弊的机会,强调对舞弊行为“零容忍”的原则。本次调整不仅缩短了造假年限,降低了造假合计数还缩减了造假比例;还规定触及重大违法类强制退市公司的管理层及股权持有人不得减持公司股份,直至公司股票退市并摘牌。不管是从严设置量化指标,还是限制减持股票都能一定程度抑制上市公司的管理舞弊行为。而对于自获取上市资格就存在瑕疵的的公司予以清除,把好市场的入口关,对年报造假规避退市的公司无论其造假金额大小,都不再维持其上市地位,防止部分上市公司高管存在侥幸心理,通过管理舞弊行为获取上市资格,或篡改年报以规避退市。退市新规对管理舞弊治理的影响此次颁布的退市新规被称为“史上最严退市新规”,在原有规定的基础上优化调整了四类强制退市指标,在管理舞弊可能发生的多个环节都加强了监管,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上市公司的代理问题,促使上市公司管理层提升经营水平,提高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尽管新规为管理舞弊的监管带来了更多的明确性,但是部分量化指标仍然较为宽松,留有部分余地,为上市公司管理层留下了实施舞弊的空间。在未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部分指标进行进一步调整,设置更严苛的标准消除舞弊空间。本次修改虽然一定程度上明确了管理层关于保障信息披露质量的责任,但是针对管理舞弊行为的监管与治理依然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本次退市新规更多关注事后的修正,在事前预防方面仍然存在缺陷。管理舞弊的治理需要预防与监管结合,退市规定未来需要更多的预防措施,配合IPO注册制改革,把好市场的入口与出口。防范上市公司管理舞弊的对策抑制管理舞弊动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资金不足导致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使得管理层拥有了操纵财务数据实施舞弊的动机。虽然我国资本市场已有一定规模并日渐趋于成熟,但当上市公司在短期经营困难时,仍然难以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要解决上市公司的资金问题,就需要有关部门创新制度,优化现有的融资渠道,充分调动社会资金,牵头闲置资金支持具有较大潜力但暂时资金不足的上市公司发展,并对此类成长性较强的上市公司给予适当扶持,减小资金压力。还要优化市场资金配置,消除部分企业过度占用社会资金的情况,最大程度提高资金的利用率。缓解上市公司的融资压力,就能从源头减少管理层的舞弊动机。入市注册制改革在全面从严设置退市标准的背景下,市场清出了一批丧失持续经营能力或严重违规违纪的上市公司,因此需要引入一批优质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加速市场结构转变。在核准制的背景下,部分企业高层为了达到上市目的,采取了舞弊手段美化财务报表或者借壳上市。改革现有上市制度,全面推行注册制,为资本市场注入新鲜血液,配合现行的退市新规健全常态化退市机制,引导市场形成良性竞争优胜劣汰,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从而整体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全面开放注册制,发挥市场化的优势,引导上市公司摒弃管理舞弊。内部减少管理舞弊的机会内部控制预防管理舞弊的发生,要从内部减少管理舞弊发生的机会,就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1)构建高效、透明的内部沟通机制,明确各部门职权。内部控制的运行建立在良好的内部沟通基础上,各部门间做到有效沟通、信息公开和职责分明才能保证内部控制发挥其从内部防范管理舞弊的作用。(2)强化内部审计的内部监督职能,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道德修养,营造积极的内控文化,定期对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及时补充完善,确保内部监督能够有效预防管理舞弊的发生。(3)完善风险评估机制,识别和防范各类经营风险,实现企业风险动态可控。运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可以提升公司工作效率,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还能帮助公司规避各类风险,减少管理舞弊发生的机会。外部减少管理舞弊的机会提高审计人员专业水平,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在退市新规将审计意见指标纳入退市指标后,进一步强化了外部审计对舞弊行为的治理作用,组织进一步重视审计机构对管理舞弊的防范治理作用,也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审计人员在各个环节都要注意维护审计的独立地位,同时提升职业道德水平,自身也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累积专业知识与审计经验;在对专业性较强的项目开展前,提前对项目进行调研扩充相关的专业知识,必要时可以申请外部专家协助,提高审计工作的专业性,并充分利用计算机等辅助工具,保障审计工作顺利高效地开展。最后要加强审计队伍间的经验交流,互相学习优秀经验。会计师事务所要引导注册会计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维护外部审计的独立性,促进审计行业的良性发展。完善退市常态化机制,加大对舞弊行为的查处力度我国年均退市率仅0.3%,与成熟市场相比明显偏低。这也反映了我国仍然有部分公司以明显失去经营能力与投资价值,但是通过各种手段规避了退市。本次退市新规能清出一部分僵尸公司,但是还需要继续加大执行力度,提高退市效率,完善退市常态化机制,进而提升上市公司整体质量。退市常态化,还需要出台相关规定与配套的法律法规,完善诉讼与赔偿机制,切实维护投资者的权益。对已经发现管理舞弊行为要加大打击力度,明确高管个人的责任,进行立体化追责,对于舞弊行为造成恶劣影响的高管,将其违规行为记入诚信档案,禁止其以后在上市公司担任要职。结论本文通过分析管理舞弊的成因,结合现行的退市规定,逐一分析各类改动对管理舞弊的影响,最后结合实际情况,对管理舞弊的治理提出了三类对策。管理舞弊作为舞弊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动因依旧遵循舞弊三角理论,即管理舞弊是在压力、机会、借口三种要素同时作用下产生的,所以在思考如何防范治理时也应该结合管理舞弊的动因。新修订的退市新规对于防范管理舞弊有着积极意义,短期内,资本市场可能出现更多业绩造假、被强制退市的上市公司,但是长远来看清出一批扰乱市场秩序的“害群之马”,能够加快市场结构升级的进程,引导上市公司专注发展主营业务,有利于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消除管理舞弊的空间。通过对管理舞弊的成因分析,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防范治理管理舞弊。一方面,开放上市公司注册制,拓宽上市公司融资渠道,引导长期价值投资,消除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压力;另一方面,健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监督,发挥内部审计防范管理舞弊的职能;最后,健全退市常态化机制,配合外部审计人员提升专业胜任能力,加强对管理舞弊的打击力度,引导市场整体形成诚实守信的经营氛围。监管部门、企业、审计机构三方联合发力,在监管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推进上市与退市制度改革,完善注册制与退市常态化,推动资本市场的平稳发展。参考文献[1]郑朝晖.上市公司十大管理舞弊案分析及侦查研究[J].审计研究,2001(06):45-53.[2]冯翀,陈海棠.管理层股票期权的负激励效应[J].商业研究,2003(22):87-89.[3]王泽霞.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舞弊行为分析——基于舞弊三角理论[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7(09):4-8.[4]宋荷靓,张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舞弊及其防范对策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6(06):132-135.[5]陈庆杰,余春宏.财务报告舞弊的高管因素分析与人本治理[J].财政研究,2006(01):61-63.[6]查阳,郑濛濛.高管过度自信、赌徒困境与财务舞弊——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3(36):60-63.[7]魏琦冰.基于成长期上市公司的管理舞弊识别研究——来自我国A股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财会通讯,2011(12):55-57+67.[8]黎仁华.注册会计师在舞弊审计中的技术策略[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4(02):8-10.[9]陈庆杰.基于经理人特征的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模型的改进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经济问题,2012(08):118-122.[10]魏琦冰.基于成长期上市公司的管理舞弊识别研究——来自我国A股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财会通讯,2011(12):55-57+67.[11]叶淑林.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及其治理对策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04):75-80.[12]卢馨,李慧敏,陈烁辉.高管背景特征与财务舞弊行为的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5,30(06):58-68[13]叶慧丹.资本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