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第2版)宏观经济政策_第1页
经济学基础(第2版)宏观经济政策_第2页
经济学基础(第2版)宏观经济政策_第3页
经济学基础(第2版)宏观经济政策_第4页
经济学基础(第2版)宏观经济政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11.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了解宏观经济政策工具;2.掌握财政政策的含义,理解财政政策的手段与类型;3.掌握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了解货币政策的类型及其传导机制;4.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异同及其协调配合。宏观经济政策

学习目的与要求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2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概况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工具(自学)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与演变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3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宏观经济政策指的是国家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目的的手段。宏观经济政策同时达到四大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41.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有两种含义:一是指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之外,所有愿意接受各种现行工资的人都能找到工作的一种经济状态,即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就是充分就业。二是指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都按其愿意接受的价格,全部用于生产的一种经济状态,即所有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52.物价稳定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总水平的稳定。物价稳定并不是通货膨胀率为零,而是允许保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低:通货膨胀率在1—3%之间。稳定:在相当时期内能使通货膨胀率维持在大致相等的水平上。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63.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经济增长会增加社会福利,但并不是增长率越高越好。经济增长是实现与本国具体情况相符的适度增长率。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74.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要求做到汇率稳定,外汇储备有所增加,进出口平衡。适度增加外汇储备看作是改善国际收支的基本标志。同时由于一国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人民币的汇率2005年7月21日改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7月21日,1美元=8.2765人民币元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8四大目标的内在矛盾充分就业不利于物价稳定;充分就业有利于经济增长,却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居民有钱后购买外国商品,会形成逆差压力;经济增长不利于物价稳定。(1)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的矛盾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这些政策又会由于财政赤字的增加和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引起通货膨胀。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9四大目标的内在矛盾(2)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一致和矛盾经济增长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会引起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相对地缩小对劳动的需求,使部分工人,尤其是文化技术水平低的工人失业。(3)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充分就业的实现引起国民收入增加,而在边际进口倾向既定的情况下,国民收入的增加必然引起进口增加,形成国际收支逆差的压力,从而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4)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经济增长不利于物价稳定,会造成通货膨胀。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10说明:四大目标相互之间既存在互补关系,也有交替关系。互补关系是指一个目标的实现对另一个的实现有促进作用。如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水平,就要维护必要的经济增长。因此,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交替关系是指一个目标的实现对另一个有排斥作用。以上四大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经常见到的是交替关系,由此,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对经济政策目标进行价值判断,权衡轻重缓急和利弊得失,确定目标的实现顺序和目标指数高低,同时使各个目标能有最佳的匹配组合,使所选择和确定的目标体系成为一个和谐的有机的整体。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11三、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与演变第一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新政(国家开始干预经济)经济政策:凯恩斯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宏观经济政策的试验)第二个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到70年代。(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第三个阶段:70年代到90年代。(“滞胀并存”,减少国家干预,自由放任思潮的复兴)经济政策:自由化和多样化第四阶段:90年代至今。政府干预(克林顿)目的:希望通过国家的力量振兴美国经济。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12第二节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概念财政政策的手段财政政策的类型挤出效应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13一、财政政策的概念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提高就业水平,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采取的税收、借债水平和政府支出的政策,即政府为了实现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对其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14二、财政政策的手段(一)税收税收是国家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无偿获得收入的一种方式,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等特点。税收政策是国家实现国家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具体手段包括设立税种、确定税目、制定税率、变动税收起征点,减免税优惠等。税收政策三种功能:分配功能、调节功能和保护功能。分配功能体现在组织财政收入和调整收益分配上。调节功能主要通过宏观税率确定、税负分配以及税收优惠和税收惩罚体现出来。保护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关税保护国内市场;公平赋税保护国内市场竞争;减免税保护国家支持的重点发展行业。

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15税收与经济政策政府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其他税收(财产税)。经济繁荣时期:税收随收入自动增加,从而抑制消费与投资的增加,有助于减轻由于需求过大而引起的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时期:税收随收入自动减少,从而抑制消费与投资的减少,有助于减轻萧条的程度。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16(二)财政支出1.政府支出内容:①社会福利支出②退伍军人的福利支出③国家防务和安全支出④债务利息支出⑤教育和职业训练支出⑥公共卫生和保健支出⑦科学技术研究费用⑧交通、公路、机场、港口和住宅的支出⑨自然资源的环境保护的支出⑩国际交往与国际事务的支出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17(二)财政支出2.政府支出方式:(1)政府购买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如购买坦克、修建道路、支付法官的薪水等等(2)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单方面的、无偿的资金支付包括社会保障(如失业)、社会福利支出、政府对农业的补贴以及债务利息支出、捐赠支出等。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18(三)公债公债是政府为筹措财政资金,凭其信誉按照一定程序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一种格式化的债权债务凭证。我国地方政府无权以自身名义发行债务,故常将公债与国债等同起来。公债是政府收入的一种特殊形式。公债具有有偿性和自愿性特点。除特定时期的某些强制性公债外,公众在是否认购、认购多少等方面,拥有完全自主的权利。公债是财政收入的补充形式,是弥补赤字、解决财政困难的有效手段。据测算,从1998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政府通过发行公债,带动各类投资达公债总额的5倍,创造就业岗位750万个,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每年可达到1.5%—2%。

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19(四)政府预算政府预算是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编制和执行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组织和规范财政分配活动的重要工具,在现代社会,它还是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盈余预算:收入大于支出赤字预算:收入小于支出平衡预算:收入等于支出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20赤字财政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财政政策是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出现支出大于收入的财政,必然出现财政赤字。凯恩斯认为:财政政策应该为实现充分就业服务,赤字财政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应以充分就业为目标制定财政政策,应该放弃财政收支平衡的旧信条。赤字财政政策可行的原因(所谓的“公债哲学”)(1)债务人为国家,债权人为公众,国家和公众根本利益一致;(政府的财政赤字是国家欠公众的债务,也就是自己欠自己的债务)(2)政府政权稳定,保证债务偿还能力,不会引起信用危机;(3)债务用于发展经济,使政府有能力偿还债务,弥补赤字。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21三、财政政策的运用1.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

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要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扩张性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开支、减少税收。政府公共工程的支出与购买的增加有利于刺激私人投资,转移支付的增加可以增加个人消费,刺激总需求;减少个人所得税(主要是降低税率),可以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消费增加;(藏富于民)减少公司所得税可以使公司收入增加,从而投资增加,增加就业,刺激总需求。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22三、财政政策的运用2.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

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政府要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压抑总需求,以实现物价稳定。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减少政府开支、增加税收。政府公共工程的支出与购买的减少有利于抑制投资,转移支付的减少可以增加个人消费,压抑总需求;增加个人所得税(主要是提高税率),可以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减少;增加公司所得税可以使公司收入减少,从而投资减少,压抑总需求。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23四、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指政府开支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支出减少,以政府开支代替了私人开支。这样,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作用就被减弱。财政政策挤出效应存在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会引起私人投资与消费减少。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24第三节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基本知识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运用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25一、货币政策的基本知识1.银行制度(1)西方国家的银行分两类: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2)中央银行是国家银行,主要职责:①作为商业银行的银行:接受商业银行的存款,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并领导与监督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②代表国家发行纸币;③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3)商业银行:性质和企业一样商业银行的业务包括: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代客结算等,从这些活动中获得利润。(4)中国的银行:中央银行、商业银行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262.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1)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商业银行在所吸收的存款中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的比例。(2)创造货币的机制:客户在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后,一般并不取出现金,而是把所得到的贷款作为活期存款存入同自己有业务往来的商业银行,以便随时开支票使用。所以,银行贷款的增加意味着活期存款的增加,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商业银行的存款与贷款活动就会创造货币,在中央银行货币发行量并未增加的情况下,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273.货币乘数先假设最低准备金率是20%,也就是说当银行得到100元的存款时它必须留存20元,只能贷出80元,其次假设银行会放足80元。现在有某君A往银行里存了100元,银行再将其中的80元放贷给B,如果B把贷来的80元又全部存入银行,银行再将其中的64原贷给了C,C又把64元存入银行,银行再向D贷出51.2元...依此类推,央行最先向市场投放了100元,市场上最后多的货币会是100+80+64+51.2+...=500元也就是实际的货币投放量是500元。这里的1/0.2就是货币乘数,也就是1除以法定准备金率。D=R/rD:创造出来的货币;r:法定准备率;R:最初存款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283.货币乘数货币乘数:表明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量所引起的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的倍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基础货币量,流通中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取决于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央行通过货币乘数来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说的派生存款。

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29二、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决定并实施,通过调节货币量和利率来影响整体经济的政策。1.货币政策的机制货币政策是要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来调节利息率,再通过利息率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货币量——利率——总需求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直接目标是利率,利率的变动通过货币量调节来实现,调节货币量是手段。调节利率的目的是要调节总需求,最终目标是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平衡。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30二、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2.利率如何影响总需求:利率下降,会降低投资者贷款所付出的利息,从而降低投资成本,增加投资收益;利率下降,会鼓励人们更多消费(储蓄减少);利率下降,消费和投资增加,起到刺激总需求的目的。货币量增加

利率降低

投资及消费增加

总需求增加货币量减少

利率上升

投资及消费减少

总需求减少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31三、货币政策工具1.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存款准备金是风险准备金,是不能够用于发放贷款的。

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

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321.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其存款的一部分缴纳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制度。目的:(1)保证存款人及时、足额地提取(2)规范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活动,防止它们不适当地扩张存款,增加银行体系的风险(3)调节货币供应量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10%,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10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0万元。如果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11%,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89万元。

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33存款准备金率与利率的关系

存款准备金率是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最终客户的影响是间接的;利率是针对最终客户的,影响是直接的。一般地,存款准备金率上升,会使得利率被迫上升,这是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的信号。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34存款准备金率与经济政策经济萧条降低法定准备率,刺激投资的增加,最终引起国民收入水平的倍数增加,利息率降低。经济过热提高法定准备率,减少货币供给量,以抑制投资的增长,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利息率提高。缺点:法定准备率的变动,在短期内会导致较大幅度的货币扩张或收缩,引起宏观经济活动的震动,其作用十分猛烈。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352.贴现率贴现:票据持有人在票据到期之前以贴付一定利息的方式向银行转让票据兑取现金。

贴现率是指将未来支付改变为现值所使用的利率,或指持票人以没有到期的票据向银行要求兑现,银行将利息先行扣除所使用的利率。

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应付的利率。(特指)

贴现政策有:变动贴现率,变动贴现条件,最主要的是变动贴现率。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362.贴现率例:当贴现率为10%时,商业银行以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贷款10亿元可以得到9亿元货币(1亿元作为利息扣下)。如果货币乘数为3,则商业银行可以创造出货币27亿元。当贴现率降为5%时,商业银行以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贷款10亿元可以得到9.5亿元货币(0.5亿元作为利息扣下)。如果货币乘数仍为3,则商业银行可以创造出货币28.5亿元。①降低贴现率:商业银行得到更多的货币,流通货币供给量增加,利息率降低;②增加贴现率:商业银行得到的货币量减少,流通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上升。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37贴现率与经济政策当经济萧条时,货币供给量不足,央行便可以降低贴现率或放松贴现条件,使商业银行得到更多的资金,可以增加对客户的放款,放款的增加可以通过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当需要控制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这样,商业银行就会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导致货币供给量减少,提高利息率。如果银行已经拥有可供贷款的充足的储备金,则降低贴现率对刺激放款和投资也许不太有效。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确定了商业银行贷款利息的下限。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383.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主要是国库券和银行承兑汇票,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其目的不是牟利,而是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通过扩大或缩减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从而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增减和利率的变化,最终决定物价和就业水平。①卖出有价证券:实际上是回笼货币,从而减少货币供给量,利率上升(经济过热)②买进有价证券:实际上是发行货币,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利率下降(经济萧条)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39公开市场业务与经济政策经济过热时,即中央银行认为市场上货币供给量过多,出现通货膨胀,便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基础货币),承购政府债券的既可能是商业银行,也可能是个人或公司。当商业银行购买政府债券后,准备金会减少,可以贷款的数量也减少。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整个社会的货币供给量将会倍数减少。经济萧条时,市场上出现银根紧缩,这时中央银行可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基础货币),商业银行通过政府的购买增加了准备金,个人或公司出售债券所得现金会存入银行。这样,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即可增加,银行的贷款能力也可以扩大,再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整个市场的货币供给量倍数增加。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40公开市场业务优点第一,公开市场业务可以按任何规模进行,中央银行既可以大量也可以少量买卖政府债券,使货币供给量发生较大的或迅速的变化。第二,公开市场业务比较主动和灵活,且可以连续进行。在公开市场业务中,中央银行可根据经济情况的需要可自由决定有价证券的数量、时间和方向,即使中央银行有时会出现某些政策失误,也可以及时纠正。第三,公开市场业务还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出其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一旦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金额的证券。就可以根据货币乘数估计出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了多少。基于上述原因,公开市场业务就成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最重要最常用的工具。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41四、货币政策的运用1.经济衰退或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为了刺激总需求,就要运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中央银行)通过增加货币供给以刺激社会总需求水平。货币供给增加时,利率会降低,利率的下降会刺激投资水平和消费水平,从而使社会总需求水平上升。其中包括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降低贴现率并放松贴现条件,降低准备率等等,这些政策可以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刺激总需求,使经济摆脱萧条,增加就业。(放松银根,以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42四、货币政策的运用2.经济过热或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为了抑制总需求,就要运用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削减货币供给的增长来降低社会总需求水平。货币供给减少时,利率会上升,利率上升会使投资水平和消费水平一定程度的收缩,从而使整体需求水平相应下降。其中包括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提高贴现率并严格贴现条件,提高准备率,等等。这些政策可以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收紧银根,降低物价,防止经济过度增长)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43四、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44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的比较货币政策直接目标手段机制工具最终目标凯恩斯主义利率调节货币量货币量→利率→总需求利率总需求变动货币主义货币量控制货币供给量货币量→物价→国民收入公开市场业务贴现政策准备金稳定经济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45第四节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比较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相机决策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中的困难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46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比较政策类型调节重点调节领域治理重点工具财政政策经济结构调节收入分配治理通货紧缩税收财政支出公债政府预算货币政策经济总量保持币值稳定治理通货膨胀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47二、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1.经济萧条时可以把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混合使用,这样能更有力地刺激经济。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总需求增加但提高了利率水平扩张性货币政策可以抑制利率的上升,以消除或减少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使总需求增加。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48二、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2.当经济繁荣(出现严重通货膨胀)时可实行“双紧”组合,即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来降低需求,控制通货膨涨。一方面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从需求方面抑制了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又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从货币供给量方面控制通货膨胀。由于紧缩性财政政策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会使利率下降,而紧缩性货币政策使利率上升,从而不使利率的下降起到刺激总需求的作用。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49二、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3.当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又不太严重时采用紧缩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相配合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又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免财政过度紧缩而引起衰退。4.经济萧条但又不太严重时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相混合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能抑制通货膨胀,这种混合的结果往往是对增加总需求作用不确定,但却使利率上升。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50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51三、相机决策相机决策:政府在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调节经济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的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应采取哪一种或哪几种政策措施。实质:灵活运用各种政策逆经济风向行事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52四、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中的困难1.政策时延问题政策时延:任何一项政策,从决策到经济中达到预期的目标所经历的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在时延:从经济中发生了引起不稳定的变动到决策者制定出适当的经济政策并付诸实施之间的时间间隔,包括认识时延、决策时延和实施时延。外在时延:从政策实施到政策在经济中完全发生作用,达到预期目标之间的时间间隔。2.预期对政策效应的影响3.非经济因素对政策的影响:国内外政治因素2024/3/28《经济学基础》(第2版)53本章重点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其矛盾2.财政政策的内容和运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