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高中衔接语文呢高考插图等图片示例与提分训练_第1页
2023年初高中衔接语文呢高考插图等图片示例与提分训练_第2页
2023年初高中衔接语文呢高考插图等图片示例与提分训练_第3页
2023年初高中衔接语文呢高考插图等图片示例与提分训练_第4页
2023年初高中衔接语文呢高考插图等图片示例与提分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初高中衔接高考插图等图片示例与提分训练

考点:

1.王晓《〈变形记〉封面的演变》一一封面画

2.赵宪章《小说插图与图像叙事》与龚奎林《“十七年”小说的图像叙事》一一“小说的文体特征通过插

图得以凸显。”

3.插图的构图要素和寓意

4.《古典文学知识》——书籍插图

【考点研究】

一、常见考点

1.封面画

2.“小说的文体特征通过插图得以凸显。”

3.插图的构图要素和寓意

4.书籍插图

【考点示例】

一、王晓《〈变形记〉封面的演变》一一封面画

【考点解读】

1.填入词语

2.依据判断

3.含义

4.因果题

文本《变形记》封面的演变

王晓林

①在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卡夫卡《变形记》的经典地位毋庸置疑,它被翻译成上百

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除《变形记》文本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外,它的“副文本”同样值

得关注。对绘画艺术兴趣浓厚的卡夫卡,特别注重作品的封面设计效果。因此《变形记》封面从

1915年初版单行本开始,就陷入了“作者意志”与“设计者意志”纷争的旋涡之中。

②在卡夫卡的《变形记》初版单行本付梓之际,他给莱比锡的库尔特•沃尔夫出版社写了这

样一封信:

③“尊敬的先生:您最近来信说,奥托玛尔•施塔克将为《变形记》设计封面。我产生了小

小的恐惧。单就我从《拿破仑》上对这位艺术家的认识而言,这种恐惧也许是多余的,我是说,

由于施塔克真的要动笔了,于是我想到这样的问题,他会不会去画那个甲虫本身?别画那个,千

万别画那个!我不是想限制他的权力范围,而仅仅是根据我对这个故事显然是更深的理解提出请

求的。这个甲虫本身是不可画出的。即使作为远景也不行。如果这样的意图并不存在,因而我的

请求变得可笑一一那倒巴不得。若能转告并强调•我的请求,我将十分感谢。假如允许我对插图

提建议,那么我会选择诸如这样的画面:父母和商务代理人站在关闭的门前,或者更好的是,父

母和妹妹在灯光明亮的房间里,而通向一片黑暗的旁边的那个房间的门敞开着。——1915年10月

25日于布拉格”

④但是,施塔克却为《变形记》设计的封面画与之却有些出入。仔细来看,施塔克最终设计

的封面上虽然没有虫子,但他却选择了卡夫卡没有建议的格里高尔的形象。显然,卡夫卡对《变

形记》封面设计的“干预意志”与其说是得到了部分回应,不如说是遭遇了设计者的某种“背

叛”。

⑤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变形记》日译本问世,但封面上既没有卡夫卡坚决否定的“甲虫本

身”,也未展现“父母和商务代理人”或“父母和妹妹”的行动,而是出现了卡夫卡自己的身影。

《变形记》是卡夫卡小说中较早译介到国外的作品,选取卡夫卡肖像作为译本封面,一方面可以

使读者更直观地认识这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封面画先入为主的倾向,为

读者提供了更宽广的想象空间。

⑥1974年西班牙版封面画则有意遵循卡夫卡的建议,使“父母”(没有“商务代理人”)站

在一扇“门”前,不过这扇“门”不是关闭的,而是微微打开的;从父母影子的方向判断,房内

有光亮射出,这又与卡夫卡希望房内一片黑暗的意愿背道而驰。众所周知,“门”是卡夫卡小说

世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无论是《变形记》,还是《法的门前》,抑或是《诉讼》,卡夫卡

笔下的每一道“门”都蕴涵着极为深刻的意义,这些“门”的每一次开/关都在不同程度上暗示/

预示着主人公命运的改变。对于突然“被变形”的格里高尔来说,门里门外,是两个截然不同/通

的世界,这也是卡夫卡对自己家庭体验的表现一一他与父母之间永远隔着一道无法消失的“门”。

这种《变形记》版本直接将小说情景画于封面页上,极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可以加深读者

对文本的印象。

DIEVERWANDLUNG

DERTbNGSTtTAG•O

■U«T»otr»«taiAQ-ittrue

i•i•

施塔克设计的初版《变形记》<1916)

⑦尽管卡夫卡坚定地认为《变形记》中的甲虫本身是“不可画出”的,但后来的许多封面设

计者仍致力于表现这只甲虫形象。198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变形记》封面上是一个孤独的

男人轮廓,对着一个既像窗户又像门的图案,最上方是一只黑色的多腿甲虫。这寥寥几笔所刻画

出的虫子虽不具代表性,但由于这是中国较早公开发行的《变形记》单行本,直接影响了《变形

记》汉译本封面的设计走向,此后越来越多的“甲虫”出现在《变形记》汉译本封面页上。

⑧1993年的法国版则直接以著名表现主义画家蒙克的代表作《呐喊》为封面图。蒙克曾如此

回忆《呐喊》的灵感来源:“我和朋友一起去散步,太阳快要落山时,突然间,天空变得血一样

的红,一阵忧伤涌上心头,深蓝色的海湾和城市,是血与火的空间。朋友相继前行,我独自站在

那里,突然感到不可名状的恐怖和战栗,大自然中仿佛传来一声震撼宇宙的呐喊。”这样的经历

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卡夫卡常常感受到的恐惧感和担忧感,将这幅画作为《变形记》的封面,可谓

实现了表现主义文学与表现主义绘画艺术的完美合体。

⑨2005年的德国版,是一张复杂的组合图形,一只倒立的寒鸦张开翅膀缠绕在一个男人头上,

寒鸦之眼正好对应成为男人的眼睛;两瓣虫壳夹在男人左耳上,它的一条细腿伸进男人嘴角,另

一条则伸入男人颈内;另一只甲虫则像领结一样系于西装革履的男人胸前。这幅画将寒鸦、卡夫

卡和甲虫混搭在一起,是《变形记》封面画的又一经典之作。

⑩一个世纪以来,《变形记》版本封面经历了丰富的演变过程,从“卡夫卡式文学”衍生出“卡

夫卡式封面”,这恐怕是卡夫卡生前不曾预料到的。事实上,伴随着《变形记》封面面的显性演

变,《变形记》文本意义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诸多隐性的改变。在这一隐一显的对照中,“卡

夫卡意志”始终若隐若现,“卡夫卡干预”似有若无,“卡夫卡式理解”愈加扑朔迷离。于是,

怀着破解封面画谜题的初衷而从“文本外”走来的我们,很快就又进入了更深更复杂的“文本内

迷宫”.

问题1选择第③段方框中应填入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A.但B.单

选择_______项,理由:____________。

答案选择A项,理由:“但”表转折,比表条件的“单”更体现对施塔克艺术水平的认可,语气委婉,

与全信的风格相符。

解析从“我产生了小小的恐惧。单就我从《拿破仑》上对这位艺术家的认识而言,这种恐惧也许是多

余的”来看,“我产生了小小的恐惧”和“这种恐惧也许是多余的",前后语意有转折关系,所

以选择表示转折的连词“但”更合适。而且,比表条件的“单”更体现对施塔克艺术水平的认可,

语气委婉,与全信的风格相符。

问题2作者将封面画称为“副文本”的依据错误的一项是()

A.封面画设计从根本上取决于文本内容。B.封面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文本主旨。

C.封面画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心理预设。D.封面画能够直观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答案D

解析D.“能够直观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错误,从文章第三段“假如允许我对插图提建议,那么

我会选择诸如这样的画面:父母和商务代理人站在关闭的门前,或者更好的是,父母和妹妹在灯

光明亮的房间里,而通向一片黑暗的旁边的那个房间的门敞开着”可以看出,封面画并不能直观

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而是作为一个载体部分,能够显示出具体的内容。

问题3第⑥段介绍“门”在卡夫卡作品中的含义,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体解释了第③段卡夫卡在信中所给建议的缘由。

B.流露出作者对西班牙版《变形记》封面画的欣赏。

C.证明封面画遵循作者意志更能准确体现作品内涵。

D.有助于读者在更广阔的层面了解卡夫卡及其作品。

答案C

解析C.“遵循作者意志更能准确体现作品内涵”无依据。从“1974年西班牙版封面画则有意遵循卡夫

卡的建议,使“父母”(没有“商务代理人”)站在一扇“门”前,不过这扇“门”不是关闭的,

而是微微打开的;从父母影子的方向判断,房内有光亮射出,这又与卡夫卡希望房内一片黑暗的

意愿背道而驰”可知,这个西班牙封面画也能很好地体现作品内涵,虽然它和作者建议的封面画

并完全一样。所以,“遵循作者意志更能准确体现作品内涵”没有依据。

问题4从文中看,卡夫卡为什么要提醒施塔克“千万别画”那个甲虫?

答案甲虫会使读者先入为主,不画甲虫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解析从“别画那个,千万别画那个!我不是想限制他的权力范围,而仅仅是根据我对这个故事显然是

更深的理解提出请求的。这个甲虫本身是不可画出的。即使作为远景也不行。如果这样的意图并

不存在,因而我的请求变得可笑一一那倒巴不得。若能转告并强调我的请求,我将十分感谢”这

些语句可以具体得出,卡夫卡为什么要提醒施塔克"千万别画”那个甲虫的原因,是为给读者留

下强烈的想象空间。

问题5第④段作者为什么认为施塔克设计的初版《变形记》封面是对卡夫卡意志的“背叛”?请参考插

图,加以具体说明。

答案施塔克的设计虽然没有甲虫,但也没有准确体现故事的寓意:画面上是一个青年,看不到有父母

和妹妹,体现不出作品对“家人关系”这一命题的表现。在画面中青年处于光明之下,因为地面

有他留下的清晰的影子。这不符合作者对主人公处境的定位。在青年的背后,两扇门既没有全部

“敞开”,也没有全然“关闭”,而是开了一扇,关了一扇;没有凸显出“门”的开关对主人公

的象征寓意。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结合全文回答问题时,一定要结合文章传主的经历,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

展,答题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结合文章做深入的探究,即向内挖掘,这种方式一

般不扩展,结合文章例句事即可;另一种方式适当结合现实探究,即向外拓展,即适用于结合现

实谈自己的看法的题目。本题要准确描述画面构成要素,理解画面寓意与卡夫卡建议的不同。

二、赵宪章《小说插图与图像叙事》与龚奎林《“十七年”小说的图像叙事》——“小说的文体特征通过

插图得以凸显。”

【考点解读】

1.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信息正误

3.论据支持观点

4.论证方法

5.语句理解

材料1|以小说插图为典范的整个叙事插图,究竟是在叙事链条的哪一环节可能插上图像呢?可以说,

对于这一关键性问题,至今没有一种确切的说法;我们将其落实到文本叙事的褶皱处,当是一个

恰当的、合乎学理的解释。

这种解释也可以得到现象世界的确证。例如小说插图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不仅同一部

小说会有不同版本,不同的版本也会有不同的插图;不同版本的插图在数量、大小、形制、笔法

等方面会有很大差别,但是,有些关键性母题在所有版本中都不会缺少,只要它还能算得上是一

种“插图本”。例如,“拳打镇关西”“风雪山神庙”“武松打虎”等《水浒》母题,“桃园结

义三顾茅庐”“关羽释曹操”等《三国演义》母题,“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调芭

蕉扇”等《西游记》母题,“宝黛初会”“元春省亲”“宝黛读西厢”等《红楼梦》母题。作为

一种普遍而不是个别的小说插图现象,不同版本为什么会选择同样或类似的母题呢?小说阅读经

验告诉我们,这些母题都是故事情节的“关键”,或者说是情节链条上的“节点”;它们的共同

特点是意蕴丰富复杂,许多细微处难以明确言传。由于文本书写没能表达出应该表达的全部,于

是,各种插图本便有了对于“图说”的共同邀请。在这一意义上,插图承担了超语言的部分功能,

可谓“盖圣人立象以尽意,而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一画之中,隐桔遐渺"。之所以需要在“节

点”插图,就是要借助图像的明见性将其照亮,重现被册页褶皱所隐匿的活现的在场。当然,插

图对叙事褶皱的光照不可能与现场活现同日而语,但因为图像再现“就是对一种在场的再创造,

即使这种再创造的产物是它的纯粹幻想的对象”,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召唤默存的叙事踪迹,以明

见性使其在受众心目中重新苏醒。

将小说插图定位在册页的叙事褶皱处还有另外的意义,那就是可以将叙事插图与诗意图像区

别开来,尽管二者都属于“文学图像”,都是语言表意的图像再现,但是它们的再现方式却明显

不同。诗意图是诗歌的图像修辞,但不是诗意和诗篇的整体再现,只是撷取了其中的“诗眼”,

充其量不过是诗意的图像“例证”。诗意图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所指不具唯一性,“诗”和

“图”之间的对应可能发生错位与滑动,如果遮蔽诗意图的题款(文字标示),就可能被误解为

其他相似或相近的母题。就像武元直的《赤壁图》,画心本身就是一幅山水画,不看款识就无法

使观者联想到“东坡赤壁”,无论前(后)《赤壁赋》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小说插图则完

全不同:“拳打镇关西”不可能与“武松打虎”相混淆,尽管都是英雄气概的图赞;“桃园结义”

迥异于“三顾茅庐”,尽管都是情义母题的图像再现;“大闹天宫”不同于“三打白骨精”,尽

管它们的主角同是孙悟空;“宝黛初会”与“元春省亲”完全是两码事,尽管故事中的人物多有

相重。如此等等。究其原因,在于小说插图在叙事链条上具有相对精准的定位,不可能游离叙事

本身而独立存在。小说插图就是这样被牢牢地系扣在了故事的链条中,这是其不同于诗意图等其

他文学图像的重要特点。

_________(摘编自赵宪章《小说插图与图像叙事》)

材料2“十七年”小说的插图不仅仅再现了小说故事的风云变幻,更是作者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阐

释和编码,插图截取的都是小说文本中最富有意义的人物情节、故事内容、重点场景,对此进行

可具阐释性的符码转换,进而补充文本的意义想象,延伸拟想读者和现实读者的文本接受,从而

填充小说文本中的空白,补充文字的意义形象。

任大星的小说《野妹子》的封面画和插图画都是由著名插画家董辰生所绘,生动传神地画出

了一个戴着银项圈却成为小革命者的乡间女孩的纯真与机灵,以至作者任大星在《再版后记》谈

到封面插图很是兴奋:“董辰生同志为它所作的封面,我实在太喜欢了!它把我头脑中的野妹子,

鲜明、生动地形象化了,比我这只拙劣的笔所能做到的,超出很多。”又如柯岗的小说《逐鹿中

原》由作家出版社1962年2月出版第1版,其封面是由邹雅雕刻的木刻,内容颇为震撼,炮弹轰

炸引起烟雾弥漫和气浪掀天,而战士们却在这种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新时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年12月再版该小说,正文中的木刻插图颇具吸引力,例如第三幅,刘邓大军攻打国民党康泽将军

扼守的襄阳城,肖红军和战友们用炸药炸掉了西城门半边城墙,然后千军万马穿过城墙,气势恢

宏,其滚滚硝烟与战士英雄形象相互辉映。

(摘编自龚奎林《“十七年”小说的图像叙事》)

问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把叙事插图“定位在册页的叙事褶皱处”,才是对“在叙事链条哪一环节可能插上图像”

这一问题合乎学理的解释。

B.从阅读经验看,不同版本的小说插图选择的同样或类似母题,都是故事情节的“关键”或者说

是情节链条上的“节点”。

C.将小说插图定位在册页的叙事褶皱处的原因,一是插图能承担超语言的部分功能,二是可将叙

事插图与诗意图像区别开来。

D.“十七年”小说的插图是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从对文本的截取、转换等方面体现

了图像对叙事的明见性。

答案A

解析A.“这一问题合乎学理的解释”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对于这一关键性问题,至今没有一种确切

的说法;我们将其落实到文本叙事的'褶皱'处,当是一个恰当的、合乎学理的解释”,可见选

项的说法过于绝对。

问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图像再现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召唤默存的叙事踪迹,因此其对在场的再创造性能够重现被册

页褶皱所隐匿的活现的在场。

B.诗意图是诗歌的图像修辞,只是撷取了其中的“诗眼”,一幅“明月松树图”,能让人想到诗

句"明月松间照”,也可能想到“晓起空庭月在松”。

C.《红楼梦》中“宝黛初会”与“元春省亲”的插图中所绘的人物多有相重,但表现的是两码事,

这说明小说插图在叙事链条上具有精准的定位。

D.董辰生画的封面插图,被小说作者认为“把我头脑中的野妹子鲜明、生动地形象化了",说明

小说插图的表现力高于文字叙事。

答案B

解析A.“能够重现被册页褶皱所隐匿的活现的在场”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插图对叙事褶皱的光照不

可能与现场活现同日而语,但因为图像再现'就是对一种在场的再创造,即使这种再创造的产物

是它的纯粹幻想的对象',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召唤默存的叙事踪迹,以明见性使其在受众心目中

重新苏醒”,“以明见性使其在受众心目中重新苏醒”不等于“能够重现被册页褶皱所隐匿的活

现的在场”。

C.“这说明小说插图在叙事链条上具有精准的定位”错误,原文的表述是“究其原因,在于小说

插图在叙事链条上具有相对精准的定位,不可能游离叙事本身而独立存在”,可见,原文说的是

“相对精准”,而选项说成是“精准”,说法不严密。

D.“说明小说插图的表现力高于文字叙事”错误,文章列举董辰生画的封面插图,被小说作者认

为把“我头脑中的野妹子鲜明、生动地形象化了”,是为了说明“小说插图”能对小说进行可具

阐释性的符码转换,进而补充文本的意义想象,延伸拟想读者和现实读者的文本接受,从而填充

小说文本中的空白,补充文字的意义形象。所以,原文并不是“说明小说插图的表现力高于文字

叙事”。

问题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小说插图是作者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观点的

一项是()

A.《水浒传》中原本模糊描述的人物面容,在插图中明确可见;原本明确塑造的德性,反而在插

图中模糊不清,甚至无迹可寻。

B.冯德英的《苦菜花》中有几幅好的插图,使原作的形象更加具体、生动、鲜明,帮助读者更全

面地理解书中人物的性格。

C.丰子恺绘制的系列鲁迅小说插图画,过滤掉鲁迅作品“载道”的启蒙主义气质,着意于呈现鲁

迅作品“现世的诗意”的部分。

D.鲁迅先生呼吁各种教材需要插图:“书籍的插图,原意是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

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

答案C

解析A.“原本明确塑造的德性,反而在插图中模糊不清,甚至无迹可寻”错误,依据“……进而补充

文本的意义想象,延伸拟想读者和现实读者的文本接受,从而填充小说文本中的空白,补充文字

的意义形象”可知,“原本明确塑造的德性,反而在插图中模糊不清,甚至无迹可寻”不能支持

“小说插图是作者进行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的观点。

B.“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书中人物的性格”错误,”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是“补充文本的意

义想象,延伸拟想读者和现实读者的文本接受,从而填充小说文本中的空白,补充文字的意义形

象”,并非是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书中人物的性格”。

C.“过滤……着意于呈现鲁迅作品'现世的诗意'的部分”属于“补充文本的意义想象,延伸拟

想读者和现实读者的文本接受”,所以能够支持“小说插图是作者进行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的

观点。

D.鲁迅的呼吁证明的是“插图”的重要性,但不能证明“小说插图是作者进行再创作的阐释和编

码”。

问题4材料一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案①例证法:从现象世界的确证分析出小说插图的超语言功能;

②对比论证:对比叙事插图和诗意图像的不同。

解析材料一第2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这种解释也可以得到现象世界的确证”,以《水浒》《三国

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的插图来证明“小说插图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同一部小说

不仅会有不同版本,不同的版本也会有不同的插图,不同版本的插图在数量、大小、形制、笔法

等方面会有很大差别,但是,有些关键性母题在所有版本中都不会缺少,只要它还能算得上是一

种‘插图本'”进而指出插图“能在某种程度上召唤默存的叙事踪迹,以明见性使其在受众心目

中重新苏醒”,即插图具有超语言功能。

材料一第3段采用举例论证来说明“诗意图”与“叙事图”的特点,并采用对比论证分析二者的

不同,“尽管二者都属于‘文学图像',都是语言表意的图像再现,但是它们的再现方式却明显

不同。诗意图是……小说插图则完全不同……”,从而突出了“在于小说插图在叙事链条上具有

相对精准的定位,不可能游离叙事本身而独立存在。小说插图就是这样被牢牢地系扣在了故事的

链条中”的观点。

问题5有评价说:“小说的文体特征通过插图得以凸显。”请结合材料二中介绍的柯岗小说中的插图,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①插图直观展现了当时枪林弹雨和攻打襄阳城的战争场景,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②插图使战士们冲锋陷阵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增强了视觉张力和感染力;

③多幅插图对故事情节的关键和节点起到提示作用,使情节内容呈现更加直观。

解析结合“炮弹轰炸引起烟雾弥漫和气浪掀天,而战士们却在这种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肖红军和

战友们用炸药炸掉了西城门半边城墙,然后千军万马穿过城墙,气势恢宏,其滚滚硝烟与战士英

雄形象互辉映”分析:

从对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角度看,插图直观展现了当时枪林弹雨和攻打襄阳城的战争场景,给人

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对小说人物塑造的作用角度看,将战士的战斗置于逼真的场景之中使战士们冲锋陷阵的形象更

加生动鲜明,增强了视觉张力和感染力;

从对小说情节呈现的作用角度看,插图对故事情节的关键和节点起到提示作用,而多幅插图的使

用,使情节内容呈现更加完整、直观。

【考题对接】

一、插图的构图要素和寓意

1.下图是美国《大西洋月刊》网站4月24日题为《西方真的能割舍中国吗?》的文章所配插图。请写出这

幅图的构图要素和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各不超过50字。

一、插图的构图要素和寓意【答案】

1.(1)构图要素:放大镜、中国制造、MADEINCHINA,中国国旗、医疗用品、电子产品以及纺织、家具、

玩具等生活用品。

(2)寓意:在制造业方面,全世界都深度依赖中国供应链。美国若真要走割舍中国这条路,必须准备面对

后果。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化的能力。题干要求写出这幅图的构图要素和寓意。所给的是一副美国《大西洋

月刊》网站题为《西方真的能割舍中国吗》的文章所配插图。解题方法:(1)观察分析所配插图的构图元

素:外形、色彩、字母、数字、汉字、图示,等等。(2)解说画面依一定的顺序:空间、逻辑。(3)由

表及里分析其寓意。(4)语言表述:正确、简明(说明性语言)。

本题,回答第(1)问要先读插图,准确描述标志内容。图的中间是一个放大镜,镜里的内容是:正中间是

一面鲜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与五星红旗的上面和右边写着“MADEINCHINA"的字样。在红旗和

英文字母下面是该英文的汉语意思“中国制造”。围绕五星红旗、“中国制造”的汉文和英文的是各种各

样的蓝色图示,有耳机、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有沙发、汽车、飞机、衣服、家具、玩具等生活产品,

还有医疗用品,等等。

回答第(2)问寓意题。插图的寓意既指徽标的各要素的寓意,又指徽标的整体寓意。本题中,构图要素“中

国制造”“MADEINCHINA”“中国国旗”居于插图的正中位置,表明了中国制造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

地位。环绕在四周的各种电子产品、医疗产品以及生活产品,表明这些产品的制造离不开中国制造业。综

合整个插图的寓意为:在制造业方面,全世界都深度依赖中国供应链。这幅图是配在美国《大西洋月刊》

网站4月24日题为《西方真的能割舍中国吗》的文章里的,这就用这幅图形象、直观告诉美国:如果美国

要走割舍中国这条路,必须准备面对严重后果。

二、《古典文学知识》——书籍插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籍插图开始流行以后,一系列的插图术语也随之诞生,如“绘像”“绣像”“全像"“出像""补像"

“全图”等。每一个术语都代表着一种插图方式,这些术语和插图方式的变化,与当时的审美风尚息息相

关。就明刻曲本插图而言,主要有“全像”(全相)、“出像”(出相)、“绣像”等几种命名方式。本

文着重探究“出像”(出相)这一插图方式。

《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插困

关于出像(出相),鲁迅先生的界定是:“宋元小说,有的是每页上图下说,却至今还有存留,就是

所谓'出相'。”《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也是如此,“有的书籍,书页上面是插图,下面是文字,谓之'出

相'”,戴不凡先生则认为,“舍建(阳)版而外,明人刻小说戏曲恒多整页之‘出像‘‘全图'",即

整页的插图谓之“出像”和“全图”。前两种解释与全像(全相)的概念接近,后一种解释认为“出像”

与“全图”的意思相同。关于“全图”,鲁迅先生的解释是“有画每回故事的,称为‘全图'”,《汉语

大词典》的解释是“旧时线装本通俗小说,卷首有每回主要故事情节图画的,称‘全图'”,由此可见,

鲁迅先生和《汉语大词典》对于“全图”的解释也与戴不凡先生的观点有分歧,一者指向整页插图方式,

一者指向每回故事情节的插图。

“出像”的命名方式多出现在金陵富春堂、世德堂、文林阁和广庆堂所刊刻的曲本中。徽州、建阳和

杭州等地刊刻的曲本中也偶有以“出像”命名的。万历元年(1573),富春堂刊刻了《新刻出像增补搜神

记》,这是较早以“出像”命名的明刻本,全书采用单面整幅的插图方式,共126幅插图,每一幅插图分

别对应一段内容,并在插图右上角以直列式标题的形式呈现出来。世德堂万历二十年(1592)所刻《新刻

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的插图,采用了双面连式横幅大图的版式。崇祯年间刊刻的《峥霄馆评定出像通俗

演义魏忠贤小说斥奸书》和《新镌出像批评通俗演义鼓掌绝尘》插图则采用单面整幅的版式。也就是说,

小说中“出像”插图的方式是单面整幅或双面连式,用一到两幅插图表现每一回的精彩情节。

就戏曲而言,万历九年(1581)富春堂刊刻的《新刻出像音注释义王商忠节癸灵庙玉玦记》是现存较

早的以“出像”命名的戏曲本子,稍后的有世德堂万历十四年(1586)刊刻的《新刊重订出像附释标注裴

度香山还带记》《重订出像注释裴淑英断发记》,以及万历十九年(1591)刊刻的《新刊重订出像附释标

注月亭记》。这些本子的题名均是以“出像”进行标榜,插图为单面整幅的版式。《玉玦记》共36折、30

幅插图,《还带记》共40出、24幅插图,《拜月亭记》共43折、10幅插图。细查这些插图会发现,插图

所表现的情节都是与每折的内容相对应的。又因为在曲本传抄、刊刻的过程中,“出”与“折”往往是通

用的,“出”也就具有了“折”的意思,“相”指故事情节图,那么“出相”就有了表现每出故事情节图

的意思。当然,这并不是说有多少折内容,就有多少幅插图,插图往往表现的是比较精彩的内容和章节,

平淡的情节一般并未通过插图来表现,所以插图与每一折的内容之间也并不一定会完全做到一一对应。如

果说《玉玦记》中的36折,安排了30幅插图,还是力求一一对应的话,那么到《拜月亭记》中,43折仅

有10幅插图,则是重点表现精彩情节了。以《拜月亭记》为例,这10幅插图的标题分别是“世隆自叙”

“瑞兰自叙”“兄妹逃军”“隆兰遇强”“世隆成亲”“兴福离寨”“汴城聚会”“试官考选”“官媒送

鞭”“成亲团圆”,均是书中最精彩的情节,也是后世选本中选用最多的几折。

由此可见,“出像”插图最初时是采用单面整幅的方式,用一到两幅插图表现每一出的精彩情节,后

来慢慢出现了双面连式横幅大图的版式。可能由于商业竞争和书坊主趋利的关系,书中“出像”插图的数

量开始减少已经无法和每一出内容一一对应了,只是挑选其中最精彩的情节进行表现,而平淡的情节则一

带而过,出现了几出或几折内容用一幅插图带过的现象。

(摘编自《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第4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F

A.对于“出像”的界定,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