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辽宁省葫芦岛市2024年普通高中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和答案_第1页
语文-辽宁省葫芦岛市2024年普通高中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和答案_第2页
语文-辽宁省葫芦岛市2024年普通高中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和答案_第3页
语文-辽宁省葫芦岛市2024年普通高中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和答案_第4页
语文-辽宁省葫芦岛市2024年普通高中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和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葫芦岛市普通高中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应归入18世纪鲁宾逊故事的毫无想象力的虚构;同样,卢梭的通过契约来建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奠定在这种自然主义的基础上的,这倒是对于16世纪以来就进行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我们愈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愈不独立,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偶然落到荒野中的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或许能做到——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因此,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因而,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加以研究;或者一开始就要声明,我们指的是某个一定的历史时代,例如,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不过,这个一般,或者说,经过比较而抽出来的共同点,本身有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没有它们,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如果说最发达语言的有些规律和规定也是最不发达语言所有的,但是构成语言发展的恰恰是有别于这一般和共同点的差别,那么,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见到统一就忘记了本质的差别。如果没有生产一般,也就没有一般的生产,生产总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如农业、畜牧业、制造业等,或者是他们的总体。第2页/共10页材料二: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指导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而且,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第3页/共10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是社会性的,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处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个人都具有一定的从属性,孤立一个人在社会之外的生产是罕见的。B.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是否相合,决定着实践的成败。C.人类能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为其奠定了基础。D.材料一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了因果论证、举例证法、假设论证等,有力地论证了一定社会中的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相互关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和生产力的制约,有的历史时期,人们不能全面地了解社会的历史。B.生产一般的抽象是为了让我们来更好地分析生产的共同性,但也不能让人们忘记生产的本质差别。C.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的来源,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同时也影响着认识的发展走向。D.社会实践包括生产活动、政治生活、阶级斗争和文化生活,尤其阶级斗争对人的认识发展影响深刻。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正面论据来直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4.材料一论证语言具有准确、严谨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析。5.“知行”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思想,从古至今一直是思想家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孔子曾说“生而知之者上也”,你认为正确吗?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夜泊秦淮河徐祯霞最初了解秦淮河,是在读杜牧的《泊秦淮》。杜牧在诗中写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花》是一首曲子,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被后人称作是“亡国之音”。秦淮河是一条怎样的河?它都有着怎样的故事,它和女人有什么关系,她们都是一些什么样的女人,那些与这条河流有关的女人,她们都有着怎样的爱恨情愁?凡此种种,都让我思绪起伏,遐想联翩。第4页/共10页①秦淮河哟,秦淮河!后来,在书典中知道了一些关于秦淮河的故事,秦淮八艳中的李香君、柳如是、顾横波,以及寇白门、陈圆圆等等,被人誉为“秦淮八艳”的女子们,她们的爱与恨,悲与欢的人生故事。这条河因为女人而出名,而这些女人在生活却饱受了摧残和磨难,她们都是才艺双绝的女子,可是她们的命运却无比的辛酸与坎坷。当那些女子一个个从历史中走来,又在红尘中远去,给我们留下了一段又一段的悲情往事,她们是纤弱的,她们却又是坚强的,充满着血性的,虽沦落风尘,却有着高洁的品质和做人的风骨,在那个时代,她们没有社会地位,但是她们一样活得铿锵有声,她们最终以她们的气节和才情赢得了人们的敬仰和尊重,于是历史有了发人深省的味道。历史已在远去,但这些女子却从历史中跳了出来,她及她们用一腔悲情和辛酸的人生打动着一拨又一拨的人们,②让他们越千山,涉万水,来到秦淮河,寻觅她们的芳踪,并为此留连而慨叹,包括我。朱自清写过一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因为对于秦淮河的好奇,这篇文章我反复地阅读过,在那篇文章里,秦淮河是沉寂悲凄萧瑟的,在朱自清的眼里,也见到了秦淮河的女人,但那是兜售生意的歌女,她们只是在乞讨一份生活,与情趣优雅才情美丽都无关,更与家国情仇无关,秦淮河的夜晚,除了那一个个女人,便只有那一盏盏灯笼的光亮,而那灯笼的光亮也还是昏的黄的暗淡的。在彼时,秦淮河的繁华不再,秦淮河的优雅不再,秦淮河里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女子不再,空留一河冷月与清辉,那是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个夜晚。站在文德桥上,我俯视秦淮河,秦淮河上华灯初启,霓虹闪烁,尽显繁华,那些画舫和摇橹一序儿的排开,在等待着游人的光顾,河对岸的照壁上镶嵌着两条巨大的金龙,二龙戏珠态,灯光透过龙体,放射出金黄色的光芒,二龙戏嬉,凌驾于祥云之上,一派祥瑞之态。这时,我就在想,秦淮河的水为何会这样丰沛,是不是都和秦淮河的女子有关?③十里秦淮,如此绵长;十里秦淮,如此浩荡;十里秦淮,参差了多少人家;十里秦淮,望穿了多少泪眼;十里秦淮,又决别了多少爱恋?我的心也随着那船儿在波浪起伏的河水中迭宕着。这十里秦淮的繁华,可是那些女子的胭脂染红的,可是她们的血和泪染红的?这流光溢彩的秦淮河,里面浸透着多少女子的辛酸悲情与惨烈?这些女子,她们都是一些至情至性的人,她们渴望真情,渴望白首相携的生活,可是她们的爱却非常短暂,如昙花一现,而她们的愁却是无尽的,在光阴和时间的年轮中消殒,甚至是青丝熬成白发,这些风华绝代的女子,尝尽了人情冷暖和世事的艰辛。④秦淮女儿喜,盼得郎君芳心许:秦淮女儿愁,此情可能共白首;秦淮女儿悲,梦断天涯雁分飞。她们的一腔真情,最后却换来的是斑斑泪,滴滴血。秦淮河两岸有很多的夹竹桃,都长得非常的茂盛,有粉红色的,有雪白色的,一河两岸,比比皆是,第5页/共10页这是金陵的特色,也是秦淮河的特色。在我的记忆里,夹竹桃都是和女人有关的——那个被男子抛弃的女子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吞食了大量的夹竹桃,离开了人世。这夹竹桃让我想到了秦淮旧院里的女子,这么多的夹竹桃,会不会是秦淮河的女子用泪水养出来的,要不然,它们何以会长得如此蓊郁和翠绿?秦淮河,一条用泪水浇灌的河水,一个弥漫着胭脂水粉的河水,一条流淌着爱怨纠结的河水,从大明朝流来,一直流到今天。这些夹竹桃丛生的地方,想必便是桃叶渡了。我没有找导游,只是想静静地感受一次夜色下的秦淮河,因为秦淮河的往事我已谙熟于胸,此次前来,我只是想借这条河遥祭一下这些秦淮女子,在故事的生发地与她们一晤,静静地感知一回她们的悲欢往事和风尘人生,凭吊那些已逝的魂灵。女子如此,一生亦不算枉然!而今,在这条河上,已没有了这些另类的女子,红灯区不再,歌乐声弦不再,只有岸边的夹竹桃花在端庄地开放,向人们叙说着那一幕又一幕的悲情往事,在往事的追忆中,那些女子的泪水汇成了汩汩的秦淮河,在岁月的轨道中肆意地流淌,粉饰着太平。这条曾经是达官贵人、王子侯孙、文人才子流连忘返缠绵其中的秦淮河里已不再有那些风尘女子,她们已经成为历史的一个缩影。现在,这儿已经是一个公然开放的旅游景区。看,一河两岸游人如织,宾客云集,霓虹迭起,一片盛世锦绣繁华。如今的秦淮河,能有如此旺的人气,是得益于那些秦淮女子的,是她们用她们的生命乃至鲜血锻造的传奇,为秦淮河增添了经久不衰撼人魂魄的艺术和人文魅力。在桨声里,耳边似乎又响起:“烽火狼烟,河山半壁残,秦淮十里风流散。青楼黯,何须叹?正是男儿驰骋时,羡煞红颜!饮马大江边,请君听阵阵,琵琶轻弹。”这是寇白门琵琶弹唱的一首曲子,此曲道出了寇白门报国无门的无奈与幽思。秦淮女儿,豪情不输男子,却空落珠泪涟涟,唯有仰天长叹,寄情笔端。一世风华,尽被雨打风吹散,云烟过处,已是经年。(摘选自《月照长河》,有删减)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引用杜牧《泊秦淮》的诗句和“秦淮八艳”的故事,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也引发了作者的起伏思绪和联翩遐想。B.与朱自清笔下沉寂悲凄的秦淮河不同,作者笔下的秦淮河多了一层优雅情趣与美丽才情,更多了一层家国情仇,立意上更深远。C.亲临秦淮河,作者由秦淮河的繁华联想到秦淮女子的心酸与惨烈,感叹绵绵不绝的河水背后是她们饱尝的人情冷暖与世事艰辛。D.文章将眼前依旧端庄开放的夹竹桃花与先前繁华的歌乐声弦对举,饱含了对物是人非的感叹,也表达了对过往秦淮生活的追忆。第6页/共10页7.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的“哟”,体现了作者对秦淮河的向往与期待,为后文亲临秦淮河做铺垫。B.句子②用短句将亲临过程简单化,既增强了语言节奏感,也细致地体现了作者的急迫。C.句子③反复出现“十里秦淮”,使宏大、开阔、立体而充满故事感的秦淮河跃然纸上。D.句子④中秦淮女儿的小爱与文中多处“血性”“风骨”“豪情”的大爱形成了张力。8.必修上第七单元学习任务中提到“(散文)在写景状物的同时,反映了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请你结合“秦淮河两岸的夹竹桃”分析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9.本文曾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请你以组委会的身份写一段授奖词,要求多角度,有层次,有文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国人忧之。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门大夫入言曰:“晋人咎犯也,欲以乐见。”平公曰:“内之。”止坐殿上,则出钟磬竽瑟。坐有顷,平公曰:“客子为乐。”咎犯对曰:“臣不能为乐,臣善隐。”平公召隐士十二人。咎犯曰:“隐臣窃愿昧死御。”平公曰:“诺。”咎犯申其左臂而诎五指,平公问于隐官曰:“占之为何?”隐官皆曰:“不知。”平公曰:“归之。”咎犯则申其一指曰:“是一也,便游赭画,不峻城阙。二也,柱梁衣绣,士民无褐。三也,侏儒有余酒,而死士渴。四也,民有饥色,而马有粟秩。五也,近臣不敢谏,远臣不得达。”平公曰:“善。”乃屏钟鼓,除竽瑟,遂与咎犯参治国。材料二: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非贤者孰肯犯危?而非贤者也,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故不肖主无贤者。无贤则不闻极言,不闻极言,则奸人比周,百邪悉起。若此则无以存矣。荆文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赠,以收于云梦,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葆申曰:“先王卜以臣为葆,吉。今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赠,政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王之罪当笞。”王曰:“不谷免衣襁褓而齿于诸侯,愿请变更而无笞。”葆申曰:“臣承先王之令,不敢废也。王不受笞,是废先王之令也。臣宁抵罪于王,毋抵罪于先王。”王曰:“敬诺。”引席,王伏。葆申束细荆五十跪而加之于背如此者再谓王“起矣!”王曰:“有笞之名一也,遂致之!”申曰:“臣闻君子耻之,小人痛之。耻之不变,痛之何益?”葆申趣出,自流于渊,请死罪。文王曰:“此不谷之过也,葆申何罪?”王乃变更,召葆申,杀第7页/共10页茹黄之狗,祈宛路之缯,放丹之姬。后荆国兼国三十九。令荆国广大至于此者,葆申之力也,极言之功也。(节选自《吕氏春秋·贵直论》)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葆申束细荆A五十B跪而加之C于背D如此者E再F谓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内,使进入,与《鸿门宴》中“欲止不内”中的“内”意义和用法相同。B.粟秩,指俸禄,古时政府在固定时间内统一给地方官员发粟米充当俸禄。C.承,接受;承受,与成语“奉天承运”“菽水承欢”的“承”用法不同。D.致,施加,与《孔雀东南飞》中“何意致不厚”的“致”意义和用法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平公除了爱好音乐,还向百姓征收赋税,不修城池,但凡向他进谏之人,都会被处以死刑,国人因此很忧虑。B.咎犯利用隐语指出晋国城池年久失修,百姓穿不上粗布衣裳,饱受饥渴,士民忍饥挨饿等问题,晋平公才醒悟。C.葆申要鞭打楚文王却没有真正动手,他认为对于君子,要使他心里感到羞耻,而对于小人,要让他皮肉觉得疼痛。D.咎犯和葆申都善于劝谏,方式则截然不同。咎犯劝说晋平公采用含蓄隐晦的语言,葆申选择以尽情之言进行劝说。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咎犯曰:“隐臣窃愿昧死御。”平公曰:“诺。”(2)不谷免衣襁褓而齿于诸侯,愿请变更而无笞。14.咎犯、葆申为何要冒死劝谏?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西江月·梅花①宋·苏轼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②。素面翻嫌粉涴③,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注】①这首词据传是苏轼为悼念侍妾王朝云而作,绍圣元年苏轼贬谪惠州时,只有王朝云相从。②绿毛幺凤:又叫“倒挂子”,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③涴(wò):玷污,弄脏。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第8页/共10页A.上阕的前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畏瘴雾侵袭。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作者高洁的人品的化身,表达自己对朝云的情深。B.“素面翻嫌粉涴”,极言岭南梅花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装饰的,若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梅花本来的美好姿容。C.“高情已逐晓云空”,“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D.苏东坡的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真正达到了花与人浑然相融的妙境。16.本词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都是悼亡词,两者的情感有何异同?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他植者”对自己种植的树除了早晚抚摸,往返看顾,甚至还“,”,告诫人们关爱太过不利于生命的成长。(2)朱自清在《荷塘月色》结尾处“猛一抬头,不觉已经是自己的门前”,以此表示自己在获取短暂“安静”后不得不回归残忍现实。同是夜游的苏轼则自适太多,从他《赤壁赋》中“,”的结束出游的方式也能够看出。(3)“马”作为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词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成为古代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重要意象,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商代甲骨文中就有“龙”字,作:显然,第一形为“龙”的“真实”状态的描绘,而后两形尤其是第三形,已经同“龙”字的繁体字“龍”①。然而,这“龙”在今天咱们的生活中可无法见到,于是,关于“龙”究属何物,说法纷纭,_②。最常见的说法是古人替蛇装了几只脚,称之为“龙”,是一种神话中的动物;也有人据古书“马八尺以上为龙”,认“龙”为一种良马;因传说中的龙“能水”而怀疑它是河马,更加有人据龙的鳞认为是鳄鱼,甚至有人认为龙即恐龙。以上种种看法虽然不一,但一致认为龙是一种动物。也有人认为“龙”与“虹”音近,甲骨文有“虹”字作:于是认为龙即虹;更有人认为“龙”第9页/共10页字音与“松”相近,龙皮与松皮亦有相似之处,于是把这龙认作了松。上述种种对龙的解释,无一足以使人③,但随着学者对龙的研究的深入,已经可以初步确定,龙是一种动物类型的图腾,与一般图腾不同的是,现实世界并无真正的龙。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日逛街,见竹一节,拇指粗细,三寸之长,拈之沉沉,并不空心。问之为何物,曰“实心竹”,不觉大奇。向来说竹,“,”。从未听过有什么实心之竹。后来查资料才知道,有竹之初本来也是实心,在山间与他木竞争,追探阳光,拔身比高,为节省体量,减少自重,渐成空心。为保结实,便每隔尺许生一竹节,遂成现在这个模样。这就是达尔文说的,万物总是向最完善处进化。竹虽进化,但它不忘初心,留下了少许原始的实心之竹,藏在深山人未识。现在随着旅游商品的开发,它逐渐显身于世。竹本有许多可爱之处,现又加一实心之奇,不由人不动心。现在摊上卖的实心竹是供人把玩的,类似人们手中转的核桃、玉件。但我觉得这节实心竹远比珠宝古玩更珍贵。你想,它为史前的孑遗之物,体积虽小却珍如恐龙。这三寸之物凝聚了一个物种的进化史,包含竹子的前世今生。我取一根在手,润滑清凉,抚之如玉,嗅之如兰,古意悠远,初心依旧,色泽照人,于是买了几支。我和摊主说,他现在卖的只是裸竹,可依竹之虚实两性,于其身刻两行字:虚心待人人人归,实心做事事事成。如此,游人买去,无论做纪念品还是赠送大小人物、政商民等,皆合口味。一握在手,把玩乾坤,滋养精神,定能增价十倍。摊主听了,喜不自禁。我说:“待明年再来,买你的有字之竹。”20.下列各项中,填入文中横线处最合适的一项是A.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B.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C.破土凌云节节高寒驱三九领风骚D.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21.下面两个句子里都有“什么”一词,这两个“什么”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1)从未听过有什么实心之竹。(2)只要认真学,什么都能学会。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手持一根竹子仔细玩,认真想,能懂得不少道理,充实精神世界”,第10页/共10页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4年元旦,《南方周末》新年献词里说:世界越是让人目眩神迷,我们越要抱朴守一,在沧海桑田中守护内心。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第1页/共20页2024年葫芦岛市普通高中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应归入18世纪鲁宾逊故事的毫无想象力的虚构;同样,卢梭的通过契约来建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奠定在这种自然主义的基础上的,这倒是对于16世纪以来就进行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我们愈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愈不独立,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偶然落到荒野中的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或许能做到——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因此,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因而,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加以研究;或者一开始就要声明,我们指的是某个一定的历史时代,例如,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不过,这个一般,或者说,经过比较而抽出来的共同点,本身有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没有它们,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如果说最发达语言的有些规律和规定也是最不发达语言所有的,但是构成语言发展的恰恰是有别于这一般和共同点的差别,那么,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见到统一就忘记了本质的差别。如果没有生产一般,也就没有一般的生产,生产总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如农业、畜牧业、制造业等,或者是他们的总体。第2页/共20页材料二: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指导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而且,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第3页/共20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是社会性的,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处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个人都具有一定的从属性,孤立一个人在社会之外的生产是罕见的。B.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是否相合,决定着实践的成败。C.人类能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为其奠定了基础。D.材料一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了因果论证、举例证法、假设论证等,有力地论证了一定社会中的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相互关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和生产力的制约,有的历史时期,人们不能全面地了解社会的历史。B.生产一般的抽象是为了让我们来更好地分析生产的共同性,但也不能让人们忘记生产的本质差别。C.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的来源,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同时也影响着认识的发展走向。D.社会实践包括生产活动、政治生活、阶级斗争和文化生活,尤其阶级斗争对人的认识发展影响深刻。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正面论据来直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4.材料一论证语言具有准确、严谨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析。5.“知行”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思想,从古至今一直是思想家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孔子曾说“生而知之者上也”,你认为正确吗?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C2.B3.D4.①“首先”、“最”、“总是”、“只要……就”等词语的运用,观点表达准确有力;②大量结构复杂的长句使表达缜密,逻辑性强。5.“生而知之者上也”的意思是说,圣人的知识是生来就有的,是先于实践而存在,是错误的。因为:①人的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一点儿也不能离开实践。②人类的活动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所以人的认识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解析】【1题详解】第4页/共20页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奠定了基础”错误。由原文“卢梭的通过契约来建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奠定在这种自然主义的基础上的,这倒是对于16世纪以来就进行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可知,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人类能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而不是奠定基础。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生产一般的抽象是为了让我们来更好地分析生产的共同性”错误,原文是“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可见,生产一般的抽象是为了让我们来更好地分析生产的特殊性,而不是共同性。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实践对于认识的作用”。A.“登高山”是实践,“知天之高”是认识。B.“读书”和“下笔”都是文学方面的实践活动。C.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了解山上的事情,就要问在山上砍柴的人。“打樵人”是在山上进行生产实践的人,因此会对山上的事情比较了解,属于实践的范畴。D.意思是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不能直接体现该观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语言的特点的能力。根据“首先是物质生产,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没有它们,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如果说最发达语言的有些规律和规定也是最不发达语言所有的”“生产总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加以研究”分析,以上句子中“首先”“最”“总是”“只要……就”等词语的运用,使得观点表达准确有力。根据“我们愈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愈不独立,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如果说最发达语言的有些规律和规定也是最不发达语言所有的,但是构成语言发展的恰第5页/共20页恰是有别于这一般和共同点的差别,那么,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见到统一就忘记了本质的差别”分析,大量结构复杂的长句使表达缜密,逻辑性强。【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生而知之者上也”的意思是说,圣人的知识是生来就有的,是先于实践而存在。由原文“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可知,人的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一点儿也不能离开实践。由原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可知,人类的活动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所以人的认识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而不可能生来就掌握非常正确、高深的认识。由原文“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可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圣人们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所以,“生而知之者上也”的观点是错误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夜泊秦淮河徐祯霞最初了解秦淮河,是在读杜牧的《泊秦淮》。杜牧在诗中写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花》是一首曲子,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被后人称作是“亡国之音”。秦淮河是一条怎样的河?它都有着怎样的故事,它和女人有什么关系,她们都是一些什么样的女人,那些与这条河流有关的女人,她们都有着怎样的爱恨情愁?凡此种种,都让我思绪起伏,遐想联翩。①秦淮河哟,秦淮河!后来,在书典中知道了一些关于秦淮河的故事,秦淮八艳中的李香君、柳如是、顾横波,以及寇白门、陈圆圆等等,被人誉为“秦淮八艳”的女子们,她们的爱与恨,悲与欢的人生故事。这条河因为女人而出名,而这些女人在生活却饱受了摧残和磨难,她们都是才艺双绝的女子,可是她们的命运却无比的辛酸与坎坷。第6页/共20页当那些女子一个个从历史中走来,又在红尘中远去,给我们留下了一段又一段的悲情往事,她们是纤弱的,她们却又是坚强的,充满着血性的,虽沦落风尘,却有着高洁的品质和做人的风骨,在那个时代,她们没有社会地位,但是她们一样活得铿锵有声,她们最终以她们的气节和才情赢得了人们的敬仰和尊重,于是历史有了发人深省的味道。历史已在远去,但这些女子却从历史中跳了出来,她及她们用一腔悲情和辛酸的人生打动着一拨又一拨的人们,②让他们越千山,涉万水,来到秦淮河,寻觅她们的芳踪,并为此留连而慨叹,包括我。朱自清写过一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因为对于秦淮河的好奇,这篇文章我反复地阅读过,在那篇文章里,秦淮河是沉寂悲凄萧瑟的,在朱自清的眼里,也见到了秦淮河的女人,但那是兜售生意的歌女,她们只是在乞讨一份生活,与情趣优雅才情美丽都无关,更与家国情仇无关,秦淮河的夜晚,除了那一个个女人,便只有那一盏盏灯笼的光亮,而那灯笼的光亮也还是昏的黄的暗淡的。在彼时,秦淮河的繁华不再,秦淮河的优雅不再,秦淮河里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女子不再,空留一河冷月与清辉,那是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个夜晚。站在文德桥上,我俯视秦淮河,秦淮河上华灯初启,霓虹闪烁,尽显繁华,那些画舫和摇橹一序儿的排开,在等待着游人的光顾,河对岸的照壁上镶嵌着两条巨大的金龙,二龙戏珠态,灯光透过龙体,放射出金黄色的光芒,二龙戏嬉,凌驾于祥云之上,一派祥瑞之态。这时,我就在想,秦淮河的水为何会这样丰沛,是不是都和秦淮河的女子有关?③十里秦淮,如此绵长;十里秦淮,如此浩荡;十里秦淮,参差了多少人家;十里秦淮,望穿了多少泪眼;十里秦淮,又决别了多少爱恋?我的心也随着那船儿在波浪起伏的河水中迭宕着。这十里秦淮的繁华,可是那些女子的胭脂染红的,可是她们的血和泪染红的?这流光溢彩的秦淮河,里面浸透着多少女子的辛酸悲情与惨烈?这些女子,她们都是一些至情至性的人,她们渴望真情,渴望白首相携的生活,可是她们的爱却非常短暂,如昙花一现,而她们的愁却是无尽的,在光阴和时间的年轮中消殒,甚至是青丝熬成白发,这些风华绝代的女子,尝尽了人情冷暖和世事的艰辛。④秦淮女儿喜,盼得郎君芳心许:秦淮女儿愁,此情可能共白首;秦淮女儿悲,梦断天涯雁分飞。她们的一腔真情,最后却换来的是斑斑泪,滴滴血。秦淮河两岸有很多的夹竹桃,都长得非常的茂盛,有粉红色的,有雪白色的,一河两岸,比比皆是,这是金陵的特色,也是秦淮河的特色。在我的记忆里,夹竹桃都是和女人有关的——那个被男子抛弃的女子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吞食了大量的夹竹桃,离开了人世。这夹竹桃让我想到了秦淮旧院里的女子,这么多的夹竹桃,会不会是秦淮河的女子用泪水养出来的,要不然,它们何以会长得如此蓊郁和翠绿?秦淮河,一条用泪水浇灌的河水,一个弥漫着胭脂水粉的河水,一条流淌着爱怨纠结的河水,从大明朝流来,一直流到今天。第7页/共20页这些夹竹桃丛生的地方,想必便是桃叶渡了。我没有找导游,只是想静静地感受一次夜色下的秦淮河,因为秦淮河的往事我已谙熟于胸,此次前来,我只是想借这条河遥祭一下这些秦淮女子,在故事的生发地与她们一晤,静静地感知一回她们的悲欢往事和风尘人生,凭吊那些已逝的魂灵。女子如此,一生亦不算枉然!而今,在这条河上,已没有了这些另类的女子,红灯区不再,歌乐声弦不再,只有岸边的夹竹桃花在端庄地开放,向人们叙说着那一幕又一幕的悲情往事,在往事的追忆中,那些女子的泪水汇成了汩汩的秦淮河,在岁月的轨道中肆意地流淌,粉饰着太平。这条曾经是达官贵人、王子侯孙、文人才子流连忘返缠绵其中的秦淮河里已不再有那些风尘女子,她们已经成为历史的一个缩影。现在,这儿已经是一个公然开放的旅游景区。看,一河两岸游人如织,宾客云集,霓虹迭起,一片盛世锦绣繁华。如今的秦淮河,能有如此旺的人气,是得益于那些秦淮女子的,是她们用她们的生命乃至鲜血锻造的传奇,为秦淮河增添了经久不衰撼人魂魄的艺术和人文魅力。在桨声里,耳边似乎又响起:“烽火狼烟,河山半壁残,秦淮十里风流散。青楼黯,何须叹?正是男儿驰骋时,羡煞红颜!饮马大江边,请君听阵阵,琵琶轻弹。”这是寇白门琵琶弹唱的一首曲子,此曲道出了寇白门报国无门的无奈与幽思。秦淮女儿,豪情不输男子,却空落珠泪涟涟,唯有仰天长叹,寄情笔端。一世风华,尽被雨打风吹散,云烟过处,已是经年。(摘选自《月照长河》,有删减)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引用杜牧《泊秦淮》的诗句和“秦淮八艳”的故事,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也引发了作者的起伏思绪和联翩遐想。B.与朱自清笔下沉寂悲凄的秦淮河不同,作者笔下的秦淮河多了一层优雅情趣与美丽才情,更多了一层家国情仇,立意上更深远。C.亲临秦淮河,作者由秦淮河的繁华联想到秦淮女子的心酸与惨烈,感叹绵绵不绝的河水背后是她们饱尝的人情冷暖与世事艰辛。D.文章将眼前依旧端庄开放的夹竹桃花与先前繁华的歌乐声弦对举,饱含了对物是人非的感叹,也表达了对过往秦淮生活的追忆。7.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的“哟”,体现了作者对秦淮河的向往与期待,为后文亲临秦淮河做铺垫。B.句子②用短句将亲临过程简单化,既增强了语言节奏感,也细致地体现了作者的急迫。C.句子③反复出现“十里秦淮”,使宏大、开阔、立体而充满故事感的秦淮河跃然纸上。D.句子④中秦淮女儿的小爱与文中多处“血性”“风骨”“豪情”的大爱形成了张力。第8页/共20页8.必修上第七单元学习任务中提到“(散文)在写景状物的同时,反映了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请你结合“秦淮河两岸的夹竹桃”分析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9.本文曾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请你以组委会的身份写一段授奖词,要求多角度,有层次,有文采。【答案】6.D7.B8.①审美倾向:作者笔下的夹竹桃茂盛蓊郁、叶绿花嫩,一派清新而富有生机的景象,与女子柔美的特点相映衬,体现了诗性之美。②人生思考:夹竹桃是秦淮女儿的情感凝结,见证了秦淮女儿的喜悦与悲愁、真情与大爱,虽然时移世易、朝代更迭,但这种情感是不减不灭的,秦淮女儿的生命与精神是不会消失的,随着夹竹桃、秦淮河一直延续至今。9.示例:灵动优美的文字,细腻温婉的表达,无处不在的诗意,让读者沉浸在秦淮河的柔波里;跌宕起伏的结构,巧妙自然的安排,层层递进的概叹,毫无刻意雕凿摆龙门阵的有意为之之感;高瞻远瞩的立意,宽阔济世的胸襟,家国情怀追求,命运多舛的秦淮女子们在乱世中依然活得铮铮有声,用柔弱的双肩扛起了家国大任。秦淮女子令人动容,秦淮河让人仰视,《夜泊秦淮河》也让人肃然起敬。【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饱含了对物是人非的感叹,也表达了对过往秦淮生活的追忆”错,文章说“在这条河上,已没有了这些另类的女子,红灯区不再,歌乐声弦不再,只有岸边的夹竹桃在端庄地开放……”,确实有眼前依旧端庄开放的夹竹桃花与先前繁华的歌乐声弦作对比,但更多的是作者对秦淮女子精神的追忆,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当下盛世锦绣繁华的赞美,而这种盛世繁华也是秦淮女子用生命乃至鲜血锻造的,包含着经久不衰撼人魂魄的艺术和人文魅力,表达了作者对秦淮女子的赞美,而非“对物是人非的感叹”,更不是“对过往秦淮生活的追忆”。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B.“也细致地体现了作者的急迫”错,“细致地体现”是长句的作用而非短句的作用。值得一说的是,这段话的目的是为了突出秦淮女子们打动着一波又一波的人们,让他们愿意跋山涉水来秦淮河寻找“踪迹”,即秦淮女子作为历史故事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故选B。【8题详解】第9页/共20页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分析“秦淮河两岸的夹竹桃”中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答题时要从夹竹桃的描写中概括出夹竹桃的特点,由此分析作者的审美倾向;从作者的议论的句子中分析作者对于人生的独特思考。审美倾向:“秦淮河两岸有很多的夹竹桃,都长得非常的茂盛,有粉红色的,有雪白色的,一河两岸,比比皆是,这是金陵的特色,也是秦淮河的特色”“这夹竹桃让我想到了秦淮旧院里的女子,这么多的夹竹桃,会不会是秦淮河的女子用泪水养出来的,要不然,它们何以会长得如此蓊郁和翠绿”,作者笔下的夹竹桃茂盛翡郁、叶绿花嫩,一派清新而富有生机的景象,这恰好与女子柔美的特点相映衬,体现了诗性之美。人生思考:作者的描述从夹竹桃延伸到秦淮河,“一条流淌着爱怨纠结”“从大明朝流来,一直流到今天”的河水。作者笔下的秦淮河多了一层优雅情趣与美丽才情,夹竹桃是秦淮女儿的情感凝结,见证了秦淮女儿的喜悦与悲愁、真情与大爱。根据“如今的秦淮河,能有如此旺的人气,是得益于那些秦淮女子的,是她们用她们的生命乃至鲜血锻造的传奇,为秦淮河增添了经久不衰撼人魂魄的艺术和人文魅力”可知,秦淮女儿的生命与精神是不会消失的,随着夹竹桃、秦淮河一直延续至今。【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颁奖词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发散性,要求考生以组委会的身份写一段授奖词,其本质是考查考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题干要求“多角度”“有层次”“有文采”,这三个要求看似简单,实则暗藏三个维度要求。“多角度”要求考生能从语言、结构、风格、情感、主旨等多个角度中选取不同角度进行鉴赏,角度之间要求明显的界限;“有层次”要求考生表达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角度之间逐一表达,不重复,不交叉;“有文采”要求考生表达上注意语言修饰,能用修辞、成语或者彰显文采的词汇或手法进行表达。另外,要关注组委会身份,故其语言不能过于幼稚,要有一定的高度。本文语言具有诗意和哲理;结构安排巧妙自然,以唐诗为开端,再现秦淮八艳,由故事联想到秦淮河,并亲临秦淮河,通过写景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结构铺排层层递进;情感上既有对秦淮河的喜爱与赞美,也有对秦淮女子们身上的大爱的礼赞;主旨上褒扬了秦淮女子独特的精神,不随历史变迁而改变的精神……答题时注意相关角度分析必须匹配本文特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第10页/共20页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国人忧之。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门大夫入言曰:“晋人咎犯也,欲以乐见。”平公曰:“内之。”止坐殿上,则出钟磬竽瑟。坐有顷,平公曰:“客子为乐。”咎犯对曰:“臣不能为乐,臣善隐。”平公召隐士十二人。咎犯曰:“隐臣窃愿昧死御。”平公曰:“诺。”咎犯申其左臂而诎五指,平公问于隐官曰:“占之为何?”隐官皆曰:“不知。”平公曰:“归之。”咎犯则申其一指曰:“是一也,便游赭画,不峻城阙。二也,柱梁衣绣,士民无褐。三也,侏儒有余酒,而死士渴。四也,民有饥色,而马有粟秩。五也,近臣不敢谏,远臣不得达。”平公曰:“善。”乃屏钟鼓,除竽瑟,遂与咎犯参治国。材料二: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非贤者孰肯犯危?而非贤者也,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故不肖主无贤者。无贤则不闻极言,不闻极言,则奸人比周,百邪悉起。若此则无以存矣。荆文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赠,以收于云梦,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葆申曰:“先王卜以臣为葆,吉。今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赠,政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王之罪当笞。”王曰:“不谷免衣襁褓而齿于诸侯,愿请变更而无笞。”葆申曰:“臣承先王之令,不敢废也。王不受笞,是废先王之令也。臣宁抵罪于王,毋抵罪于先王。”王曰:“敬诺。”引席,王伏。葆申束细荆五十跪而加之于背如此者再谓王“起矣!”王曰:“有笞之名一也,遂致之!”申曰:“臣闻君子耻之,小人痛之。耻之不变,痛之何益?”葆申趣出,自流于渊,请死罪。文王曰:“此不谷之过也,葆申何罪?”王乃变更,召葆申,杀茹黄之狗,祈宛路之缯,放丹之姬。后荆国兼国三十九。令荆国广大至于此者,葆申之力也,极言之功也。(节选自《吕氏春秋·贵直论》)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葆申束细荆A五十B跪而加之C于背D如此者E再F谓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内,使进入,与《鸿门宴》中“欲止不内”中的“内”意义和用法相同。B.粟秩,指俸禄,古时政府在固定时间内统一给地方官员发粟米充当俸禄。C.承,接受;承受,与成语“奉天承运”“菽水承欢”的“承”用法不同。D.致,施加,与《孔雀东南飞》中“何意致不厚”的“致”意义和用法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平公除了爱好音乐,还向百姓征收赋税,不修城池,但凡向他进谏之人,都会被处以死刑,国人因此很忧虑。B.咎犯利用隐语指出晋国城池年久失修,百姓穿不上粗布衣裳,饱受饥渴,士民忍饥挨饿等问题,晋平公第11页/共20页才醒悟。C.葆申要鞭打楚文王却没有真正动手,他认为对于君子,要使他心里感到羞耻,而对于小人,要让他皮肉觉得疼痛。D.咎犯和葆申都善于劝谏,方式则截然不同。咎犯劝说晋平公采用含蓄隐晦的语言,葆申选择以尽情之言进行劝说。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咎犯曰:“隐臣窃愿昧死御。”平公曰:“诺。”(2)不谷免衣襁褓而齿于诸侯,愿请变更而无笞。14.咎犯、葆申为何要冒死劝谏?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0.BDF13.(1)咎犯说:“我愿冒死奉陪。”晋平公说:“好。”(2)我从离开襁褓就列位于诸侯,请您换一种刑法,不要鞭打我。14.①匡正君王的过错,纠正君王的失误。②不能忽视国家和君主的危亡。③奸人会结党营私,各种邪说恶行会一起产生。【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葆申把五十根细荆条捆在一起,跪着放在文王的背上,再拿起来。这样反复做了两次,对文王说。“五十”是“细荆”的定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十”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于背”是“加”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背”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再”是“如此”的补语,意为“两次”,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再”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所以,应在BDF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均为使动用法,意为“使进入”。句意:让他进来。/想要阻止不让他进来。B.正确。C.“用法不同”错误。“动词,接受,承受;/动词,承受;/动词,侍奉”。句意:我敬受先王之命。/遵从天意,继承新生的气运。/指奉养父母,使父母欢乐。D.正确。“施加;/招致”。句意:索性真的打我一顿吧。/哪里知道竟会招致你的不满得不到慈爱亲厚。故选C。第12页/共20页【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百姓穿不上粗布衣裳,饱受饥渴,士民忍饥挨饿”错,应是“士民穿不上粗布衣裳,饱受饥渴,百姓忍饥挨饿”。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昧死”,冒死;“御”,奉陪。(2)“齿”,列位;“无”,不要。【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可知,为人臣者之所以冒死也要刚正不阿地劝谏君王,是想匡正君王的过错,纠正君王的失误。由原文“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可知,为人臣者之所以冒死也要刚正不阿地劝谏君王,是不能忽视国家和君主的危亡。由原文“无贤则不闻极言,不闻极言,则奸人比周,百邪悉起”可知,为人臣者之所以冒死也要刚正不阿地劝谏君王,是因为奸人会结党营私,各种邪说恶行会一起产生,而他们有责任避免这一切发生。参考译文:材料一:为人臣者之所以冒死也要刚正不阿地劝谏君王,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想匡正君王的过错,纠正君王的失误。君王出现过失,那是国家危亡的先兆,发现君王的过失而不劝谏的,是忽视君主的危亡。晋平公喜好音乐,在国内征收的赋税也多,城池也不修整,并且说:“胆敢进谏之人,处死刑。”国人因此很忧虑。有个叫咎犯的人,求见门大夫说:“我听说君王喜好音乐,所以凭借乐技求见。”门大夫进去禀告说:“晋国人咎犯,想以乐技求见君王。”晋平公说:“让他进来。”咎犯坐在殿上,拿出钟鼓竽瑟。坐了片刻,晋平公说:“请你奏乐。”咎犯答:“我不会奏乐,我善于隐语。”晋平公召来十二位善于隐语的官员。咎犯说:“我愿冒死奉陪。”晋平公说:“好。”咎犯伸出左臂弯曲五指,晋平公问那些善于隐语的官员说:“你们猜猜这是什么意思?”隐官们都说:“不知道。”晋平公说:“退下吧。”咎犯就依次伸出手指说:“这第一,是说君王所游之处雕梁画栋,但城池却年久失修。第二,是说君王宫殿里梁柱都用锦绣装饰,士民们却连粗布衣裳都穿不上。第三,是说为君王取乐的侏儒都有喝不完的酒,士兵们却忍受饥渴。第四,是说老百姓忍饥挨饿,但君王的马却有粮食吃。第五,是说君王的近臣不敢进谏,远方臣子的意见又无法送达给君王。”晋平公说:“说得好。”于是摒弃钟鼓声乐,撤去竽瑟,和咎犯一同治第13页/共20页理国家。材料二:臣下言谈尽情,君主就会发怒。君主发怒,劝谏的人就危险。除了贤明的人,谁肯去冒这危险?如果是不贤明的人,就要凭着进言谋求私利了。对于谋求私利的人来说,冒这危险有什么好处?所以不贤的君主身边没有贤人。没有贤人就听不到尽情之言,听不到尽情之言,奸人就会结党营私,各种邪说恶行就会一起产生。这样国家就无法生存了。楚文王得到茹黄之狗和宛路之箭,就用它们到云梦泽打猎,三个月不回来。得到丹地的美女,纵情女色,整整一年不上朝听政。葆申说:“先王占卜让我做太葆,卦象吉利。如今您得到如黄之狗和宛路之箭,前去打猎,三个月不回来。得到丹地的美女,纵情女色,一年不上朝听政。您的罪应该施以鞭刑。”文王说:“我从离开襁褓就列位于诸侯,请您换一种刑法,不要鞭打我。”葆申说;“我敬受先王之命,不敢废弃。您不接受鞭刑,这是我废弃了先王之命。我宁可获罪于您,不能获罪于先王。”文王说:“遵命。”于是葆申拉过席子,文王伏在上面。葆申把五十根细荆条捆在一起,跪着放在文王的背上,再拿起来。这样反复做了两次,对文王说:“请您起来吧!”文王说:“同样是有了受鞭刑的名声,索性真的打我一顿吧!”葆申说:“我听说,对于君子,要使他心里感到羞耻,对于小人,要让他皮肉觉得疼痛。如果让他感到羞耻仍不能改正,那么让他觉得疼痛又有什么用处?”葆申说完,快步离开了朝廷,自行流放到深渊边上,请求文王治自己死罪。文王说;“这是我的过错,葆申有什么罪?”于是改弦更张,召回葆申,杀了茹黄之狗,折了宛路之箭,打发了丹地的美女。后来楚国兼并了三十九个国家。使楚国疆土广阔到这种程度,这是葆申的力量,是直言劝谏的功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西江月·梅花①宋·苏轼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②。素面翻嫌粉涴③,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注】①这首词据传是苏轼为悼念侍妾王朝云而作,绍圣元年苏轼贬谪惠州时,只有王朝云相从。②绿毛幺凤:又叫“倒挂子”,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③涴(wò):玷污,弄脏。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的前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畏瘴雾侵袭。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作者高洁的人品的化身,表达自己对朝云的情深。B.“素面翻嫌粉涴”,极言岭南梅花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装饰的,若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梅花本来的美好姿容。C.“高情已逐晓云空”,“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第14页/共20页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D.苏东坡的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真正达到了花与人浑然相融的妙境。16.本词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都是悼亡词,两者的情感有何异同?【答案】15.A16.同:两首词都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凄然伤怀之情。异:《江城子》表达了作者仕途不顺的无限悲凉和落寞之情。《西江月》赞扬朝云像梅花一样高洁美丽,傲寒开放,感谢朝云与自己共赴苦难的一往情深。【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实为作者高洁的人品的化身,表达自己对朝云的情深”错,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1)相同点:两首词都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凄然伤怀之情。《江城子》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创作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西江月》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被贬岭南惠州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当为悼念随作者贬谪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写岭外梅花玉骨冰姿,素面唇红,高情逐云,不与梨花同梦,自有一种风情幽致。(2)不同点:苏轼写《江城子》时,正是因与王安石失和,在政治上遭受排挤,被贬为密州知州期间,本词表达了作者仕途不顺的无限悲凉和落寞之情。如“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而作者衰老的形象,也恰是现实不顺的反映。《西江月》是苏轼大约60岁时创作的一首词,此时苏轼人生观已经很成熟,经历了那么多患难,他始终没有改变,越来越坚持做自己。绍圣元年苏轼贬谪惠州时,只有王朝云相从,借赞扬梅花来歌赞朝云不惧“瘴雾”而与词人一道来到岭南瘴疠之地,感谢朝云对自己纯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互为知己的情谊。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第15页/共20页(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他植者”对自己种植的树除了早晚抚摸,往返看顾,甚至还“,”,告诫人们关爱太过不利于生命的成长。(2)朱自清在《荷塘月色》结尾处“猛一抬头,不觉已经是自己的门前”,以此表示自己在获取短暂“安静”后不得不回归残忍现实。同是夜游的苏轼则自适太多,从他《赤壁赋》中“, ”的结束出游的方式也能够看出。(3)“马”作为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词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成为古代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重要意象,如“,”。【答案】①.爪其肤以验其生枯②.摇其本以观其疏密③.相与枕藉乎舟中④.不知东方之既白⑤.楼船夜雪瓜洲渡⑥.铁马秋风大散关(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爪”“藉”“渡”“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商代甲骨文中就有“龙”字,作:显然,第一形为“龙”的“真实”状态的描绘,而后两形尤其是第三形,已经同“龙”字的繁体字“龍”①。然而,这“龙”在今天咱们的生活中可无法见到,于是,关于“龙”究属何物,说法纷纭,_②。最常见的说法是古人替蛇装了几只脚,称之为“龙”,是一种神话中的动物;也有人据古书“马八尺以上为龙”,认“龙”为一种良马;因传说中的龙“能水”而怀疑它是河马,更加有人据龙的鳞认为是鳄鱼,甚至有人认为龙即恐龙。以上种种看法虽然不一,但一致认为龙是一种动物。也有人认为“龙”与“虹”音近,甲骨文有“虹”字作:于是认为龙即虹;更有人认为“龙”字音与“松”相近,龙皮与松皮亦有相似之处,于是把这龙认作了松。上述种种对龙的解释,无一足以使人③,但随着学者对龙的研究的深入,已经可以初步确定,龙是一种动物类型的图腾,与一般图腾不同的是,现实世界并无真正的龙。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第16页/共20页【答案】18.①相去不远②莫衷一是③深信不疑19.有人因传说中的龙“能水”而怀疑它是河马,更有人据龙的鳞认为是鳄鱼,甚至有人认为龙即恐龙。【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结合前面有关“龙”字在商代甲骨文中的字形可知,尤其是第三形,已经同“龙”字的繁体字“龍”的字形很相似了,故此处可填“相去不远”。相去不远:相差不多。第②处,结合前文“关于‘龙’究属何物,说法纷纭”和后文“以上种种看法虽然不一”可知,此处可填“莫衷一是”。莫衷一是:不能判断哪一个是正确的。也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结论。第③处,结合后文“但随着学者对龙的研究的深入,已经可以初步确定”可知,上述种种对龙的解释,无一足以使人信服的,故此处可填“深信不疑”。深信不疑:完全相信,没有一点怀疑。【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怀疑”的主语残缺,应改为“有人因传说中的龙‘能水’而怀疑它是河马”;二是搭配不当,“更加”搭配不当,应改为“更”。故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修改为:有人因传说中的龙“能水”而怀疑它是河马,更有人据龙的鳞认为是鳄鱼,甚至有人认为龙即恐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日逛街,见竹一节,拇指粗细,三寸之长,拈之沉沉,并不空心。问之为何物,曰“实心竹”,不觉大奇。向来说竹,“,”。从未听过有什么实心之竹。后来查资料才知道,有竹之初本来也是实心,在山间与他木竞争,追探阳光,拔身比高,为节省体量,减少自重,渐成空心。为保结实,便每隔尺许生一竹节,遂成现在这个模样。这就是达尔文说的,万物总是向最完善处进化。竹虽进化,但它不忘初心,留下了少许原始的实心之竹,藏在深山人未识。现在随着旅游商品的开发,它逐渐显身于世。竹本有许多可爱之处,现又加一实心之奇,不由人不动心。现在摊上卖的实心竹是供人把玩的,类似人们手中转的核桃、玉件。但我觉得这节实心竹远比珠宝古玩更珍贵。你想,它为史前的孑遗之物,体积虽小却珍如恐龙。这三寸之物凝聚了一个物种的进化史,包含竹子的前世今生。我取一根在手,润滑清凉,抚之如玉,嗅之如兰,古意悠远,初心依旧,色泽照人,第17页/共20页于是买了几支。我和摊主说,他现在卖的只是裸竹,可依竹之虚实两性,于其身刻两行字:虚心待人人人归,实心做事事事成。如此,游人买去,无论做纪念品还是赠送大小人物、政商民等,皆合口味。一握在手,把玩乾坤,滋养精神,定能增价十倍。摊主听了,喜不自禁。我说:“待明年再来,买你的有字之竹。”20.下列各项中,填入文中横线处最合适的一项是()A.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B.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C破土凌云节节高寒驱三九领风骚.D.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21.下面两个句子里都有“什么”一词,这两个“什么”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1)从未听过有什么实心之竹。(2)只要认真学,什么都能学会。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手持一根竹子仔细玩,认真想,能懂得不少道理,充实精神世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案】20.B21.①句(1)中的“什么”是虚指,指不确定的事物,表示对“实心之竹”持怀疑态度。②句(2)中的“什么”用在“都”前,表示所说的范围之内无一例外,强调“认真学”的重要作用。22.①原句为书面语,用词雅致,与全文的语言风格相吻合;修改后为口语,语言朴实,不符合全文的语言风格。②原句用四字短语,如“一握在手”,句式短小,节奏明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