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福建省福州一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1页
2023年福建省福州一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2页
2023年福建省福州一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3页
2023年福建省福州一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4页
2023年福建省福州一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福建省福州一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大家都知中国人喜讲“中庸之道”,一般人以为中庸之道是指平易近人,不标新立异,不惊世骇俗,调和

折衷,不走极端而言。然此等乃通俗义,非正确义,《中庸》上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无论何事都有两端,此两端,可以推到极处各成为一极端。在此两极端间之中间都叫做中,此一“中”

可以有甚长之距离。所谓“中”,非折中之谓,乃指此两极端之全过程。如言真善美,是此一极端,不真不善不

美是那一极端。但此真、善、美三分,只是西方人说法。照中国人讲,此世界便是一真,不是伪,真伪不能对立。

若论美丑,此世界是浑沌中立,既非极美,也非极丑。

中国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看重了人的一面,则善、恶对立不能不辨。但纵是一大圣人,

亦不能说他已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善。纵是一大恶人,亦不能说他是百分之百的恶。人只在善、恶两极端之“中道”

上,既不在此极端,亦不在彼极端。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

目标,故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若非执其两端,则中道无可见。真实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两端。此乃

中国人所讲“中庸之道”之正确意义。

在此等观念与意识之下,我认为中国文化尽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使中国文化更充实更光辉。并不如一般

人想法,保守了中国固有之旧,即不能吸收西方现代之新。似乎大家总爱把一切事物作相反对立看,不肯把此等

相反对立来作互通合一看。所以我们中国所讲“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此刻实该大大地再阐明。这和我们当前

所该采用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实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人惟其有此中庸之道,亦可使各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一样调和融通起来。佛教、回教、耶稣教来到中

国,不仅和中国传统文化无冲突,在此诸大宗教之相互间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你看中国社会上,这里一

个天主堂,那里一个和尚庙:母亲信佛教,儿子信耶稣。这不是信仰不真,却是受了中国人相传那一套中庸之道

之影响,大家可以说得通,不争执。

《中庸》上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那隐微处,在别人无可代他用力处,在每一人之独处,

最是那中庸之道之存在流行处。这也是讲的圣人难做。但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不为,非不能”,此又是

说圣人易做。明代的王阳明也说圣人易做。王学讲到后来,说到满街都是圣人。有一位罗近溪,正在讲堂讲学,

正讲每人可以作圣,有一端茶童子进来,听讲人问,那童子是否也能做圣人?罗说,他早就是圣人。为何呢?那

童子的职务是端杯,他把茶小心谨慎地端来,没有泼,没有翻,端上讲台,目不邪视地走了,那已百分之百尽了

他的职。纵使要孔子来端这茶,孔子也这么端,不会比这童子端的更好,这已是止于至善,不能不说他已是一圣

人。这也是讲圣人易做。

只因我们误解了此中庸之道,好像中国人讲的中庸之道不痛不痒,不黑不白。一人说这对,一人说那对,

不要紧,大家都对。这就成了滑头主义,走上了乡愿的路,所以孔子孟子要讲此中道,却最讨厌乡愿。

(摘编自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

材料二: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的核心思想,即道德判断依赖于人们推己及人的能力,也就是只有通过使自己

的个体性跨越其边界与其他人的个体性相重叠的想象力,人们的道德判断才能成为可能。在这里感受他人情感的

过程,也就是同情,是道德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秩序。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中庸”加

注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所以,古今中外,关

于中庸之道的宣扬,都可谓成秩序,定天下。

无论追名亦或逐利,无非为了追求幸福。那么幸福是什么呢?关于幸福,亚里士多德在论及自由时说幸

福在某种情况下是“关于财富的中庸之道”,而财富则是获取幸福的必要手段,但如果太贪婪就会成为财富的奴

隶,也就失去了自由,也就毫无幸福可言。反之,若能守住中庸,人就获得了自由,而自由的人,才是有了“幸

福”的人。孔子理想中的大同世界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也就是人将对亲人的关爱推及他人,推及万物,因而需要相应的规范以对人的行为加以约

束,避免自己追求幸福的行为妨碍别人追求幸福。因此要文明,要有精神生活,要有“中庸之道”对经济欲望的

限制,才会有幸福,才能让更多的人得到幸福。在这个意义上,显然守不住中庸之道,极端追求财富的人,是与

幸福背道而驰的。譬如信任危机的出现,人人自危,相互不信任之下,何来幸福可言。

(摘编自孔波涛、李慧《探讨“中庸之道”下经济的考察衡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之道”认为,事物可以假设有相反的两极,两极之间都是“中庸”所说的“中”,这个“中”的距离可

以是很长的。

B.佛教、回教、耶稣教传到中国,诸大宗教间之所以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是因为受了我国“中庸之道”

的影响。

C.同情是指要有恻隐之心,这是道德生活的基础,由此形成社会秩序。因此,中外关于中庸之道的宣扬,都可

说是秩序。

D.“中庸之道”认为要对经济欲望加以限制,这样才能幸福,这里所说的限制就是我们的欲望必须满足秩序与

道德要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庸之道”,前者强调概念认知,后者强调社会行为。

B.孟子和王阳明都说圣人易做,是指“中庸之道”没有绝对标准反而显得更容易。

C.我们在生活中一团和气,很少苛责,不强调是非曲直,这其实并不是中庸之道。

D.道德判断能力高的人更易践行“中庸之道”,因为他们往往更能感受他人的情感。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B.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C.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D.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4)“损人利己”这一行为为人所不齿,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现代人该如何践行“中庸之道”?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II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超新星纪元

刘慈欣

1999年末的一天,位于御夫座的一颗超新星突然爆发。在漫长的岁月里,这颗巨大的恒星被星际尘埃所

遮挡,没有被人类发现。这次超新星爆发,给人类带来了一场近乎毁灭性的灾难。由于距离超新星太近,强烈的

辐射使人类普遍患上了辐射病,13岁以上的人将在一年内逐渐死去,而12岁以下的孩子却因有基因的自主修复

功能而幸免于难。

于是,整个世界的大人们想尽千方百计培育孩子,希望他们担负起领导国家的使命。

一年后,世界上只剩下了孩子。

当大人们全部离开后,公元钟启动了。公元钟由61420个像素组成,每个像素代表一个终聚地,通过卫

星信号,全世界所有终聚地的状态都显示在公元钟上。当某个像素由绿色变成黑色时,表示这个终聚地中所有的

人都已死亡。

公元钟的绿光一天一天地消失,孩子们像着了魔一样,时刻盯着钟面的变化。

第四天早晨,当孩子们走进公元钟大厅时,有一种走进坟墓的恐惧。这时天还没大亮,大厅中一片黑暗

哟,前三天的绿光已完全消失了。他们走进这黑暗,看到在公元钟上只剩下一片绿色的光点,像冬夜中稀疏的寒

星,直到把灯全打开,他们的呼吸才顺畅了。这一天,孩子们一步也没有离开公元钟,他们一次次数着钟上的绿

点,随着绿点一个个减少,悲哀和恐惧在一点点攫住他们的心。

“他们就这么丢下我们走了。”一个孩子说。

“是啊,他们怎么能这样?”另一个孩子说。

晓梦说:“妈妈去世的时候我就在她身边,当时我也是这么想:她怎么能就这么丢下我走了呢?我甚至恨

她,可到了后来,我总觉得她好像还在什么地方活着……”

有孩子喊:“看,又灭了一个!”

华华指着公元钟上的一个绿点说:“我打赌,下次是这个灭。”

“赌什么?”

“我要是猜不对,今天晚上就不睡觉了!”

“今天晚上可能谁也睡不成觉了。”眼镜说。

“为什么?”

“照这个速度,公元世纪肯定要在今天夜里终结。”

绿星星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一个接一个地消失,看着已是一片黑暗的公元钟,孩子们仿佛悬在一个无底深

渊之上。

接近午夜零点时,公元钟上只剩下最后一颗绿星星了,这黑暗荒漠中的惟一一点星光,在公元钟的左上

方孤独地亮着。大厅中一片死寂,这群孩子们如石雕般一动不动地盯着它,等待着公元纪元的最后终结。但一小

时过去了,两小时过去了,那最后一颗绿星星一直顽强地亮着。孩子们开始互相交换眼色,后来又窃窃私语起来。

太阳从东方升起,越过这个宁静的城市上空,又在西边落下。在整个白天里,公元钟上的那惟一的一颗

绿星星一直亮着。

到中午的时候,信息大厦中出现了一个传言,说治愈超新星辐射的特效药早就研制出来了,但生产的速

度缓慢,只能满足少数人的需要,为了避免社会混乱没有公布这个消息。世界各国秘密地把最有才能的人集中起

来,用这种药治好了他们的病,现在亮着的那个绿点就是他们的聚集地。仔细想想,这种事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他们又调出了联合国秘书长发布的世界交换宣言重看一遍,注意到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只有当公元钟完全变成黑色时,孩子才在宪法和法律意义上真正接过世界政权,在这之前,成人仍拥有对

世界的领导权……”

这是一段很奇怪的话,当大人们前往终聚地时就可以交出政权了,为什么非要等到公元钟完全熄灭呢?

只有一种可能:某些终聚地中的某些人仍有活下来的希望!

到了下午,孩子们己经对这个想法信以为真了,他们惊喜地看着那颗绿星星,仿佛在险恶的夜海上见到

了远方的灯塔。他们开始查询那个终聚地的位置,并设法与它取得联系,但这些努力都落空了,所有的终聚地都

没有留下任何线索,它们仿佛处于另一个世界。孩子们于是只有等待,不知不觉天又黑了。

夜深了,在大厅里的公元钟前,在那颗不灭的绿星星的抚慰下,一天一夜没睡的孩子们相继在椅子和沙

发上睡着了,梦中他们都回到了爸爸妈妈的怀抱。

外面下起了雨,雨点打在已调成透明的落地窗上,发出轻轻的声音。下面的城市全笼罩在雨中的夜色里,

不多的灯光变得朦朦胧胧,雨水在透明墙壁的外侧汇成一道道小溪流下去

时间也在流动着,像透明的雾气无声无息地穿越宇宙。

后来,雨大了起来。后来,好像又刮起了风。再后来,天空中出现了闪电,并响起雷声,这雷声把孩子

们惊醒了,大厅中响起了一声惊叫。

那颗绿星星消失了,公元世纪的最后一片橡树叶已经落下,公元钟上一片漆黑。

现在地球上已没有一个大人了。

这时,雨停了,大风很快扫光了半个夜空的残云,巨大的玫瑰星云出现了。玫瑰星云在苍穹中发出庄严

而神秘的蓝光,这光芒照到大地上后就变成月光那样的银色,照亮了雨后大地上的每一个细节,使下面城市的灯

光暗淡了许多。

孩子们站在这座A形建筑高高的顶端,凝视着宇宙中发着蓝光的大星云,这是古老恒星庄严的坟墓和孕

育着新恒星的壮丽的胚胎,这群小身躯被镀上了一层梦幻般的银色光辉。

超新星纪元开始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孩子们看到在公元钟上只剩下一片绿色的光点,像冬夜中稀疏的寒星。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他们恐惧和孤

寂的心理。

B.晓梦在她妈妈去世时表现出一种被抛弃的恨,但后来又觉得她妈妈活在某个地方,这表明她对妈妈离世的理

解和释然。

C.华华指着公元钟上的一个绿点打赌的情节,既能凸显出孩子们天真率直的天性,又能刻画出他们积极乐观的

品性。

D.本文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既串联了故事始末,使情节更紧凑,又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文章更扣人心弦,吸

引读者。

(2)关于文中孩子们听到传言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孩子们猜想大人们有治病的特效药,表明他们对公元世纪的不灭仍抱有一丝幻想。

B.孩子们调出了联合国秘书长发布的宣言重看一遍,是为了进一步证实他们的猜想。

C.孩子们惊喜地看着那颗绿星星,查询那个终聚地的位置,显示他们已相信了传言。

D.孩子们相继地睡了,梦中回到了爸爸妈妈的怀抱,因为他们相信可以找到终聚地。

(3)文章着力写“公元钟”的变化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有恢宏的科学意境、乐观的科学态度和空灵的想象力”。请结合本文对上述特

点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嘉二十七年六月,上欲伐魏。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谏曰:“我步彼骑,其势不敌。”上曰:“虏所恃者唯

马。比及冬初,城守相接,虏马过河,即成擒也。”秋七月庚午,诏曰:“比得河朔华戎表述归诉困棘跋望绥拯潜

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亦遣间使远输诚款誓为掩角经略之会实在兹日”是时军旅大起。以兵力不足,悉发六州二方

民丁。有司又奏军用不充,富民家费满五十万,并四分借一,事息即还。乙亥,使王玄谟进围滑台。王玄谟士众

甚盛,器械精严,而玄谟贪愎好杀。攻城数月不下,闻魏救将至,众请发车为营,玄谟不从。乙丑,魏主渡河,

众号百万。玄谟惧,退走。魏人追击之,死者万余人,麾下散亡略尽,委弃军资器械山积。先是,钟离太守垣护

之闻魏兵将至,驰书劝玄谟急攻。玄谟不从。萧斌遣沈庆之将五千人救玄谟。会玄谟遁还,斌将斩之,庆之固谏

曰:“伊犁威震天下,控弦百万,岂玄谟所能当。”斌乃止。魏永昌王仁攻项城,拔之。帝恐魏兵至寿阳,召刘康

祖使还。仁将八万骑追及康祖于尉式。康祖有众八千人,军副胡盛之欲依山险回什取至,康祖怒日:“临河求敌,

遂无所见,幸其自送,奈何避之!”下令军中曰:“顾望者斩首,转步者斩足!”魏人四面攻之,将士皆殊死战。

有流失贯康祖颈,坠马死。余众不能战,遂溃,魏人掩杀殆尽。十二月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

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上登石头地,有忧色,谓江湛曰:“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贻

大夫之忧,予之过也。"二十八年春正月丁亥,魏掠居民、焚庐舍而去。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帝图恢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得河朔华戎/表疏归/诉困棘/跋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亦遣间使/远输诚款/誓为掩角/经略之会/实在

兹日/

B.比得河朔华戎/表疏归诉困棘/跋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亦遣间使远/输诚款/誓为持角/经略之会/实在

兹日/

C.比得河朔华戎表疏归/诉困棘/践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亦遣间使远/输诚款/誓为插角/经略之会/实在

兹日/

D.比得河朔华戎表疏/归诉困棘/践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亦遣间使远输诚款/誓为掩角/经略之会/实在兹

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五,抽调比例,魏晋南北朝时征人服兵役,多实行三丁取一,五丁取二。

B.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煮小名,文中用来借指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者。

C.间行,文中指秘密地走,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中的“间行”相同。

D.石头城,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金陵”都是今南京的别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庆之认为以步制骑胜算不大,劝谏宋文帝不要贸然出兵;滑台惨败之后,沈庆之以敌我实力悬殊为由,劝

萧斌不要斩杀逃回的王玄谟。

B.王玄谟虽然兵多器良,却因贪婪好杀,对滑台久攻不下;魏军将到时,又因刚愎自用,不听部众和钟离太守

垣护之的劝谏,最终兵败溃逃。

C.刘康祖应召回防时被拓跋仁追上,对副将胡盛之的提议大为不满,下令全军殊死一战;交战中他被流箭射中,

坠马身亡,宋军也随之崩溃。

D.魏主拓跋煮抵达瓜步渡口,并且扬言要南渡长江,建康城内大为恐慌,百姓纷纷准备逃跑;到了第二年初,

魏军焚屋掠民后,撤兵北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临河求敌,遂无所见,幸其自送,奈何避之!

②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予之过也。

(5)辛弃疾认为“元嘉草草”是宋文帝北伐失利的主要原因,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简要说明“草草”的具体

表现。

(二)古代诗歌阅读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村人牧山田①

钱起

六府②且未盈,三农争务作。

贫民乏井税,疥土皆垦凿。

禾黍入云寒,茫茫半山郭。

秋来积霖雨,霜降方锋获③。

中田聚黎氓,反景空村落。

顾惭不耕者,微禄同卫鹤④。

庶追周任言,敢负谢生诺。⑤

【注】①本诗作于作者蓝田尉任上。②六府:指国家的府库。③锋获:收割。④卫鹤:指卫懿公之鹤。《左传•

闵二》载:狄人入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⑤

周任言:周任,古之良史;孔子在《论语》中曾引用其“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之语。谢生诺:指南北朝诗人谢

灵运的诺言,意为“无功居位,不如去职归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府且未盈”“贫民乏井税”等社会背景的交代,为结尾的抒情作了铺垫。

B.“禾黍入云寒”一语双关,既写出天气寒冷,也暗含诗人对农民贫寒的同情。

C.“反景空村落”与王维的“返景入深林”相似,都意在借日光写环境的幽静。

D.本诗紧扣“观”字着笔,先写“观”之所见,再写“观”后所感,脉络清楚。

(2)本诗结尾四句与白居易“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观刈麦》)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1)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的作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对此进行说明的诗句是:

(2)即便“故国不堪回首”,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当年在金陵的宫

殿,慨叹已物是人非:",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使用叠字,增添了乡村远景的平静安

详之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绵延数千年的文化是以伦理为核心的,离开中国的伦理去谈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疑是①O

从儒家伦理学来看乡土中国,中国的乡土社会具有“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两大显著的特征,宜们.

就像乡土中国的“骨骼”一和“血脉”。

“差序格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伦理网络,是儒家“②”伦理原则的派生模式。“己”或者

“自我”是差序格局的价值中心。它和“礼治秩序”③,一起构成了乡土中国的“立体空间”或者

说是“三维空间”,而不是单面或平面的机械的社会格局。

而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主要特点有:礼是社会公认的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

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乡土社会是“礼”的天下。礼维护的是君臣、父子、夫

妇、兄弟、朋友等伦理秩序。“”在乡土社会中“礼”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渗透到传统社会的每一个

角落。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B.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C.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D.礼者,人道之极也。

(3)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n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4月16日上午,一顶红白相间的降落伞在东风着陆场上空徐徐展开。随着返回舱的着陆,太空“出差”

的三名航天员安全“回家”,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在广袤的东风着陆场,降落伞就是最明显的指引。只要捕捉到它的身影,地面搜救人员就如同吃了一颗

定心丸。降落伞是利用空气阻力实现气动减速的装置。距离地面10公里高度时,飞船速度由第一宇宙速度降到

大约200米/秒,多级开伞程序启动。①,返回舱减速至7〜8米/秒。

为避免着陆缓冲段返回舱与地面“解碰霞”,在距地面高度约1米时,返回舱精确控制4台着陆反推发动

机,通过反推“刹车”的方式,将速度降至约2米/秒,实现精准软着陆。落地并非万事大吉,主伞可能会被风

吹起,②,顺风情况下可滚动七八千米。为此,在落地瞬间,主伞上的切割器将剪断伞绳,

③,确保返回舱不会被拖走。

(1)下列句子中的“硬碰硬”和文中加点的“硬碰硬”,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两支足球队进行了一场实打实、硬碰硬的较量。

B.这件事其实可以好好商量,你又何必硬碰硬呢?

C.抗疫是场硬碰硬的斗争,决不能容忍形式主义!

D.军方在研究坦克如何扛住穿甲弹硬碰硬的打击。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材料二:

钟扬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之后他对植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转向用计算机技术研究植物

学问题,毕业后他长期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成为著名植物学家,取得了诸多突破性的科研成果。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用于“乐学•有为”的主题班会课上发

言。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2023年福建省福州一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大家都知中国人喜讲“中庸之道”,一般人以为中庸之道是指平易近人,不标新立异,不惊世骇俗,调和

折衷,不走极端而言。然此等乃通俗义,非正确义,《中庸》上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无论何事都有两端,此两端,可以推到极处各成为一极端。在此两极端间之中间都叫做中,此一“中”

可以有甚长之距离。所谓“中”,非折中之谓,乃指此两极端之全过程。如言真善美,是此一极端,不真不善不

美是那一极端。但此真、善、美三分,只是西方人说法。照中国人讲,此世界便是一真,不是伪,真伪不能对立。

若论美丑,此世界是浑沌中立,既非极美,也非极丑。

中国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看重了人的一面,则善、恶对立不能不辨。但纵是一大圣人,

亦不能说他已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善。纵是一大恶人,亦不能说他是百分之百的恶。人只在善、恶两极端之“中道”

上,既不在此极端,亦不在彼极端。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

目标,故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若非执其两端,则中道无可见。真实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两端。此乃

中国人所讲“中庸之道”之正确意义。

在此等观念与意识之下,我认为中国文化尽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使中国文化更充实更光辉。并不如一般

人想法,保守了中国固有之旧,即不能吸收西方现代之新。似乎大家总爱把一切事物作相反对立看,不肯把此等

相反对立来作互通合一看。所以我们中国所讲“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此刻实该大大地再阐明。这和我们当前

所该采用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实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人惟其有此中庸之道,亦可使各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一样调和融通起来。佛教、回教、耶稣教来到中

国,不仅和中国传统文化无冲突,在此诸大宗教之相互间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你看中国社会上,这里一

个天主堂,那里一个和尚庙:母亲信佛教,儿子信耶稣。这不是信仰不真,却是受了中国人相传那一套中庸之道

之影响,大家可以说得通,不争执。

《中庸》上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那隐微处,在别人无可代他用力处,在每一人之独处,

最是那中庸之道之存在流行处。这也是讲的圣人难做。但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不为,非不能”,此又是

说圣人易做。明代的王阳明也说圣人易做。王学讲到后来,说到满街都是圣人。有一位罗近溪,正在讲堂讲学,

正讲每人可以作圣,有一端茶童子进来,听讲人问,那童子是否也能做圣人?罗说,他早就是圣人。为何呢?那

童子的职务是端杯,他把茶小心谨慎地端来,没有泼,没有翻,端上讲台,目不邪视地走了,那已百分之百尽了

他的职。纵使要孔子来端这茶,孔子也这么端,不会比这童子端的更好,这已是止于至善,不能不说他已是一圣

人。这也是讲圣人易做。

只因我们误解了此中庸之道,好像中国人讲的中庸之道不痛不痒,不黑不白。一人说这对,一人说那对,

不要紧,大家都对。这就成了滑头主义,走上了乡愿的路,所以孔子孟子要讲此中道,却最讨厌乡愿。

(摘编自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

材料二: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的核心思想,即道德判断依赖于人们推己及人的能力,也就是只有通过使自己

的个体性跨越其边界与其他人的个体性相重叠的想象力,人们的道德判断才能成为可能。在这里感受他人情感的

过程,也就是同情,是道德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秩序。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中庸”加

注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所以,古今中外,关

于中庸之道的宣扬,都可谓成秩序,定天下。

无论追名亦或逐利,无非为了追求幸福。那么幸福是什么呢?关于幸福,亚里士多德在论及自由时说幸

福在某种情况下是“关于财富的中庸之道”,而财富则是获取幸福的必要手段,但如果太贪婪就会成为财富的奴

隶,也就失去了自由,也就毫无幸福可言。反之,若能守住中庸,人就获得了自由,而自由的人,才是有了“幸

福”的人。孔子理想中的大同世界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也就是人将对亲人的关爱推及他人,推及万物,因而需要相应的规范以对人的行为加以约

束,避免自己追求幸福的行为妨碍别人追求幸福。因此要文明,要有精神生活,要有“中庸之道”对经济欲望的

限制,才会有幸福,才能让更多的人得到幸福。在这个意义上,显然守不住中庸之道,极端追求财富的人,是与

幸福背道而驰的。譬如信任危机的出现,人人自危,相互不信任之下,何来幸福可言。

(摘编自孔波涛、李慧《探讨“中庸之道”下经济的考察衡量》)

(I)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中庸之道”认为,事物可以假设有相反的两极,两极之间都是“中庸”所说的“中”,这个“中”的距离可

以是很长的。

B.佛教、回教、耶稣教传到中国,诸大宗教间之所以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是因为受了我国“中庸之道”

的影响。

C.同情是指要有恻隐之心,这是道德生活的基础,由此形成社会秩序。因此,中外关于中庸之道的宣扬,都可

说是秩序。

D.“中庸之道”认为要对经济欲望加以限制,这样才能幸福,这里所说的限制就是我们的欲望必须满足秩序与

道德要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庸之道”,前者强调概念认知,后者强调社会行为。

B.孟子和王阳明都说圣人易做,是指“中庸之道”没有绝对标准反而显得更容易。

C.我们在生活中一团和气,很少苛责,不强调是非曲直,这其实并不是中庸之道。

D.道德判断能力高的人更易践行“中庸之道”,因为他们往往更能感受他人的情感。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B.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C.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D.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4)“损人利己”这一行为为人所不齿,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现代人该如何践行“中庸之道”?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

析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推断。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

正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点论据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原文观点进行辨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延伸。解答本题。需要理解题干成语含义,再结合材料内容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与探究。解答本题,需要根据题干信息筛选原文内容,进而概括作答。

【解答】(1)C.强加因果。两个句子前后无因果关系。中外关于中庸之道的宣扬是“成秩序,定天下”。

故选C。

(2)B.根据材料一内容可知,不是说“中庸之道”没有绝对标准,而是强调心无杂念地干好自己的事情,哪怕

是干好别人认为的小事情也是可以成为“圣人”。

故选B。

(3)A.强调应该在“质”与“文”两极中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体现了材料一“取两用中”的观点。

B.强调为人与功业的问题。

C.强调社会关系与社会状态的问题。

D项强调彼此转换的问题。

故选Ao

(4)“中国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强调了“中庸”之道对于善恶的态度,“损人利己”中“人”

“己”不是相对的关系,结合材料一的叙述可知,我们的生活应处于这两者之间,损人利已是不符合“中庸之道”

的。

根据“只因我们误解了此中庸之道,好像中国人讲的中庸之道不痛不痒,不黑不白……所以孔子孟子要讲此中道,

却最讨厌乡愿”可知,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说法,决不能“不痛不痒,不黑不白”,否则就是“乡愿”。

(5)根据“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目标,故说'执其两端,

用其中于民若非执其两端,则中道无可见。真实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两端。此乃中国人所讲‘中庸之道'

之正确意义”可得出:要“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尽量干好自己的事情。

根据“道德判断依赖于人们推己及人的能力……在这里感受他人情感的过程,也就是同情,是道德生活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秩序”可得出:要有“同情心”,保持“道德判断”,遵守正常的“秩序”。

根据“因而需要相应的规范以对人的行为加以约束,避免自己追求幸福的行为妨碍别人追求幸福”可得出:要用

相应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尽量避免妨碍他人。

答案:

(1)C

(2)B

(3)A

(4)①有“己”就有“人。我们的生活应处于这两者之间,损人利已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

②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说法,决不能“不痛不痒,不黑不白”,否则就是“乡愿”。

(5)①要“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尽量干好自己的事情。

②要有“同情心”,保持“道德判断”,遵守正常的“秩序”。

③要用相应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尽量避免妨碍他人。

(二)现代文阅读II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超新星纪元

刘慈欣

1999年末的一天,位于御夫座的一颗超新星突然爆发。在漫长的岁月里,这颗巨大的恒星被星际尘埃所

遮挡,没有被人类发现。这次超新星爆发,给人类带来了一场近乎毁灭性的灾难。由于距离超新星太近,强烈的

辐射使人类普遍患上了辐射病,13岁以上的人将在一年内逐渐死去,而12岁以下的孩子却因有基因的自主修复

功能而幸免于难。

于是,整个世界的大人们想尽千方百计培育孩子,希望他们担负起领导国家的使命。

一年后,世界上只剩下了孩子。

当大人们全部离开后,公元钟启动了。公元钟由61420个像素组成,每个像素代表一个终聚地,通过卫

星信号,全世界所有终聚地的状态都显示在公元钟上。当某个像素由绿色变成黑色时,表示这个终聚地中所有的

人都已死亡。

公元钟的绿光一天一天地消失,孩子们像着了魔一样,时刻盯着钟面的变化。

第四天早晨,当孩子们走进公元钟大厅时,有一种走进坟墓的恐惧。这时天还没大亮,大厅中一片黑暗

哟,前三天的绿光已完全消失了。他们走进这黑暗,看到在公元钟上只剩下一片绿色的光点,像冬夜中稀疏的寒

星,直到把灯全打开,他们的呼吸才顺畅了。这一天,孩子们一步也没有离开公元钟,他们一次次数着钟上的绿

点,随着绿点一个个减少,悲哀和恐惧在一点点攫住他们的心。

“他们就这么丢下我们走了。”一个孩子说。

“是啊,他们怎么能这样?”另一个孩子说。

晓梦说:“妈妈去世的时候我就在她身边,当时我也是这么想:她怎么能就这么丢下我走了呢?我甚至恨

她,可到了后来,我总觉得她好像还在什么地方活着……”

有孩子喊:“看,又灭了一个!”

华华指着公元钟上的一个绿点说:“我打赌,下次是这个灭。”

“赌什么?”

“我要是猜不对,今天晚上就不睡觉了!”

“今天晚上可能谁也睡不成觉了。”眼镜说。

“为什么?”

“照这个速度,公元世纪肯定要在今天夜里终结。”

绿星星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一个接一个地消失,看着已是一片黑暗的公元钟,孩子们仿佛悬在一个无底深

渊之上。

接近午夜零点时,公元钟上只剩下最后一颗绿星星了,这黑暗荒漠中的惟一一点星光,在公元钟的左上

方孤独地亮着。大厅中一片死寂,这群孩子们如石雕般一动不动地盯着它,等待着公元纪元的最后终结。但一小

时过去了,两小时过去了,那最后一颗绿星星一直顽强地亮着。孩子们开始互相交换眼色,后来又窃窃私语起来。

太阳从东方升起,越过这个宁静的城市上空,又在西边落下。在整个白天里,公元钟上的那惟一的一颗

绿星星一直亮着。

到中午的时候,信息大厦中出现了一个传言,说治愈超新星辐射的特效药早就研制出来了,但生产的速

度缓慢,只能满足少数人的需要,为了避免社会混乱没有公布这个消息。世界各国秘密地把最有才能的人集中起

来,用这种药治好了他们的病,现在亮着的那个绿点就是他们的聚集地。仔细想想,这种事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他们又调出了联合国秘书长发布的世界交换宣言重看一遍,注意到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只有当公元钟完全变成黑色时,孩子才在宪法和法律意义上真正接过世界政权,在这之前,成人仍拥有对

世界的领导权……”

这是一段很奇怪的话,当大人们前往终聚地时就可以交出政权了,为什么非要等到公元钟完全熄灭呢?

只有一种可能:某些终聚地中的某些人仍有活下来的希望!

到了下午,孩子们己经对这个想法信以为真了,他们惊喜地看着那颗绿星星,仿佛在险恶的夜海上见到

了远方的灯塔。他们开始查询那个终聚地的位置,并设法与它取得联系,但这些努力都落空了,所有的终聚地都

没有留下任何线索,它们仿佛处于另一个世界。孩子们于是只有等待,不知不觉天又黑了。

夜深了,在大厅里的公元钟前,在那颗不灭的绿星星的抚慰下,一天一夜没睡的孩子们相继在椅子和沙

发上睡着了,梦中他们都回到了爸爸妈妈的怀抱。

外面下起了雨,雨点打在已调成透明的落地窗上,发出轻轻的声音。下面的城市全笼罩在雨中的夜色里,

不多的灯光变得朦朦胧胧,雨水在透明墙壁的外侧汇成一道道小溪流下去……

时间也在流动着,像透明的雾气无声无息地穿越宇宙。

后来,雨大了起来。后来,好像又刮起了风。再后来,天空中出现了闪电,并响起雷声,这雷声把孩子

们惊醒了,大厅中响起了一声惊叫。

那颗绿星星消失了,公元世纪的最后一片橡树叶已经落下,公元钟上一片漆黑。

现在地球上已没有一个大人了。

这时,雨停了,大风很快扫光了半个夜空的残云,巨大的玫瑰星云出现了。玫瑰星云在苍穹中发出庄严

而神秘的蓝光,这光芒照到大地上后就变成月光那样的银色,照亮了雨后大地上的每一个细节,使下面城市的灯

光暗淡了许多。

孩子们站在这座A形建筑高高的顶端,凝视着宇宙中发着蓝光的大星云,这是古老恒星庄严的坟墓和孕

育着新恒星的壮丽的胚胎,这群小身躯被镀上了一层梦幻般的银色光辉。

超新星纪元开始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孩子们看到在公元钟上只剩下一片绿色的光点,像冬夜中稀疏的寒星。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他们恐惧和孤

寂的心理。

B.晓梦在她妈妈去世时表现出一种被抛弃的恨,但后来又觉得她妈妈活在某个地方,这表明她对妈妈离世的理

解和释然。

C.华华指着公元钟上的一个绿点打赌的情节,既能凸显出孩子们天真率直的天性,又能刻画出他们积极乐观的

品性。

D.本文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既串联了故事始末,使情节更紧凑,又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文章更扣人心弦,吸

引读者。

(2)关于文中孩子们听到传言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孩子们猜想大人们有治病的特效药,表明他们对公元世纪的不灭仍抱有一丝幻想。

B.孩子们调出了联合国秘书长发布的宣言重看一遍,是为了进一步证实他们的猜想。

C.孩子们惊喜地看着那颗绿星星,查询那个终聚地的位置,显示他们已相信了传言。

D.孩子们相继地睡了,梦中回到了爸爸妈妈的怀抱,因为他们相信可以找到终聚地。

(3)文章着力写“公元钟”的变化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有恢宏的科学意境、乐观的科学态度和空灵的想象力”。请结合本文对上述特

点加以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合相关

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该情节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小说的人物、情

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重要物象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该物象在文中的语境以及小说的人物、情

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特点的鉴赏评价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

评价。

【解答】(1)“又能刻画出他们积极乐观的品性”错误。依据原文“孩子们一步也没有离开公元钟,他们一次次

数着钟上的绿点,随着绿点一个个减少,悲哀和恐惧在一点点攫住他们的心”,可知孩子们看着绿点减少是“悲

哀和恐惧”,没有乐观。

故选:Co

(2)D.“他们相信可以找到终聚地”不当。这是孩子们梦中的渴望,对父母的依恋。不是现实中的信心。

故选:Do

(3)依据原文“公元钟由61420个像素组成,每个像素代表一个终聚地,通过卫星信号,全世界所有终聚地的

状态都显示在公元钟上。当某个像素由绿色变成黑色时,表示这个终聚地中所有的人都已死亡”,可知公元钟预

示着公元世纪逐渐消失和超新星纪元的即将到来。公元钟上的绿色像素是公元世纪存在情况的整体显示,逐点变

黑,意味着公元世纪逐渐消失,也意味着超新星纪元逐渐到来。

依据原文“这一天,孩子们一步也没有离开公元钟,他们一次次数着钟上的绿点”“接近午夜零点时,公元钟上

只剩下最后一颗绿星星了,这黑暗荒漠中的惟一一点星光,在公元钟的左上方孤独地亮着。大厅中一片死寂,这

群孩子们如石雕般一动不动地盯着它,等待着公元纪元的最后终结。但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过去了,那最后一

颗绿星星一直顽强地亮着。孩子们开始互相交换眼色,后来又窃窃私语起来”“到了下午,孩子们已经对这个想

法信以为真了,他们惊喜地看着那颗绿星星,仿佛在险恶的夜海上见到了远方的灯塔。他们开始查询那个终聚地

的位置,并设法与它取得联系”“那颗绿星星消失了,公元世纪的最后一片橡树叶已经落下,公元钟上一片漆黑。

现在地球上已没有一个大人了”,随着公元钟的变化,本文的故事随之依次展开。

依据原文“公元钟的绿光一天一天地消失,孩子们像着了魔一样,时刻盯着钟面的变化”“他们走进这黑暗,看

到在公元钟上只剩下一片绿色的光点,像冬夜中稀疏的寒星,直到把灯全打开,他们的呼吸才顺畅了。这一天,

孩子们一步也没有离开公元钟,他们一次次数着钟上的绿点,随着绿点一个个减少,悲哀和恐惧在一点点攫住他

们的心”“绿星星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一个接一个地消失,看着已是一片黑暗的公元钟,孩子们仿佛悬在一个无底

深渊之上”逐步强化紧张和恐怖的气氛。随着公元钟绿点一个个减少,悲哀和恐惧在一点点攫住孩子们的心,紧

张和恐怖的气氛越来越浓厚。

(4)①“恢宏的科学意境”体现在作者所描绘的公元世纪的巨大变迁中,人类成人世界的毁灭,公元纪元的终

结,超新星纪元的开始。“1999年末的一天,位于御夫座的一颗超新星突然爆发。在漫长的岁月里,这颗巨大的

恒星被星际尘埃所遮挡,没有被人类发现。这次超新星爆发,给人类带来了一场近乎毁灭性的灾难。由于距离超

新星太近,强烈的辐射使人类普遍患上了辐射病,13岁以上的人将在一年内逐渐死去,而12岁以下的孩子却因

有基因的自主修复功能而幸免于难”,意境恢弘,同时又赋予合理的科学解释。

②“乐观的科学态度”体现在对世界未来的态度上,没有局限在人类的渺小,在超力量面前的无能为力上,而是

构想了公元世纪消失前,孩子们虽然经历了巨大的恐惧,但最终能勇敢地站起来迎接超新星纪元的到来。原文依

据是“孩子们站在这座A形建筑高高的顶端,凝视着宇宙中发着蓝光的大星云,这是古老恒星庄严的坟墓和孕

育着新恒星的壮丽的胚胎,这群小身躯被镀上了一层梦幻般的银色光辉。超新星纪元开始了”。

③“空灵的想象力”体现在新纪元境界的想象上,“巨大的玫瑰星云出现了。玫瑰星云在苍穹中发出庄严而神秘

的蓝光,这光芒照到大地上后就变成月光那样的银色,照亮了雨后大地上的每一个细节”“宇宙中发着蓝光的大

星云,这是古老恒星庄严的坟墓和孕育着新恒星的壮丽的胚胎,这群小身躯被镀上了一层梦幻般的银色光辉。超

新星纪元开始了”“纪元的快速变换“想象神奇,显得不可捉摸,“梦幻般的银色光辉”空灵玄妙。

答案:

(1)C

(2)D

(3)①预示着公元世纪逐渐消失和超新星纪元的即将到来。公元钟上的绿色像素是公元世纪存在情况的整体显

示,逐点变黑,意味着公元世纪逐渐消失,也意味着超新星纪元逐渐到来。

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本文的故事随公元钟绿光的变化依次展开。

③逐步强化紧张和恐怖的气氛。随着公元钟绿点一个个减少,悲哀和恐惧在一点点攫住孩子们的心,紧张和恐怖

的气氛越来越浓厚。

(4)①恢宏的科学意境:公元世纪的巨大变迁,意境恢弘,同时又赋予合理的科学解释。

②乐观的科学态度:公元世纪消失前,孩子们虽然经历了巨大的恐惧,但最终能勇敢地站起来迎接超新星纪元的

到来。

③空灵的想象力:“纪元的快速变换“想象神奇,显得不可捉摸,“梦幻般的银色光辉”空灵玄妙。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嘉二十七年六月,上欲伐魏。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谏曰:“我步彼骑,其势不敌。”上日:“虏所恃者唯

马。比及冬初,城守相接,虏马过河,即成擒也。”秋七月庚午,诏曰:“比得河朔华戎表琬归诉困棘践望绥拯潜

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亦遣间便远输诚款誓为掩角经略之会实在兹旦”是时军旅大起。以兵力不足,悉发六州三五

民丁。有司又奏军用不充,富民家赞满五十万,并四分借一,事息即还。乙亥,使王玄谟进围滑台。王玄谟士众

甚盛,器械精严,而玄谟贪愎好杀。攻城数月不下,闻魏救将至,众请发车为营,玄谟不从。乙丑,魏主渡河,

众号百万。玄谟惧,退走。魏人追击之,死者万余人,麾下散亡略尽,委弃军资器械山积。先是,钟离太守垣护

之闻魏兵将至,驰书劝玄谟急攻。玄谟不从。萧斌遣沈庆之将五千人救玄谟。会玄谟遁还,斌将斩之,庆之固谏

曰:“便理威震天下,控弦百万,岂玄谟所能当。”斌乃止。魏永昌王仁攻项城,拔之。帝恐魏兵至寿阳,召刘康

祖使还。仁将八万骑追及康祖于尉式。康祖有众八千人,军副胡盛之欲依山险回行取至,康祖怒日:“临河求敌,

遂无所见,幸其自送,奈何避之!”下令军中日:“顾望者斩首,转步者斩足!”魏人四面攻之,将士皆殊死战。

有流失贯康祖颈,坠马死。余众不能战,遂溃,魏人掩杀殆尽。十二月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

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上登百头城,有忧色,谓江湛曰:“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贻

大夫之忧,予之过也。"二十八年春正月丁亥,魏掠居民、焚庐舍而去。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帝图恢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

A.比得河朔华戎/表疏归/诉困棘/践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亦遣间使/远输诚款/誓为插角/经略之会/实在

兹日/

B.比得河朔华戎/表疏归诉困棘/践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亦遣间使远/输诚款/誓为插角/经略之会/实在

兹日/

C.比得河朔华戎表疏归/诉困棘/践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亦遣间使远/输诚款/誓为插角/经略之会/实在

兹日/

D.比得河朔华戎表疏/归诉困棘/跋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亦遣间使远输诚款/誓为插角/经略之会/实在兹

0/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三五,抽调比例,魏晋南北朝时征人服兵役,多实行三丁取一,五丁取二。

B.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煮小名,文中用来借指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者。

C.间行,文中指秘密地走,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中的“间行”相同。

D.石头城,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金陵”都是今南京的别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沈庆之认为以步制骑胜算不大,劝谏宋文帝不要贸然出兵;滑台惨败之后,沈庆之以敌我实力悬殊为由,劝

萧斌不要斩杀逃回的王玄谟。

B.王玄谟虽然兵多器良,却因贪婪好杀,对滑台久攻不下;魏军将到时,又因刚愎自用,不听部众和钟离太守

垣护之的劝谏,最终兵败溃逃。

C.刘康祖应召回防时被拓跋仁追上,对副将胡盛之的提议大为不满,下令全军殊死一战;交战中他被流箭射中,

坠马身亡,宋军也随之崩溃。

D.魏主拓跋泰抵达瓜步渡口,并且扬言要南渡长江,建康城内大为恐慌,百姓纷纷准备逃跑;到了第二年初,

魏军焚屋掠民后,撤兵北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临河求敌,遂无所见,幸其自送,奈何避之!

②今日土民劳怒,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予之过也。

(5)辛弃疾认为“元嘉草草”是宋文帝北伐失利的主要原因,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简要说明“草草”的具体

表现。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

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册"调”"换”“补”的方

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解答】(1)''河朔华戎表疏”是偏正结构,“河朔华戎”是“表疏”的定语,不能断开,排除AB;“归诉”意

思是“回报”“诉说”,是一个词语,做“困棘”的谓语,不能断开,排除AC;“远输诚款”为动宾结构,不能

断开,排除BCo故选:D。句意:近来朝廷得到河朔汉族及少数民族的奏报。诉说他们的困苦焦急。踮起脚盼

望我们安抚拯救。他们暗中相互联系以等待朝廷大军。柔然也派密使远道而来献上诚心,发誓要同我们互相支援。

收复中原的时机,正在今天。

(2)B.“文中用来借指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者”错误,结合“庆之固谏曰:‘佛狸威震天下,控弦百万,岂

玄谟所能当。'”,意思是拓跋煮威震天下,统帅百万大军,怎么是王玄谟所能抵挡的?以及节选自《宋文帝图恢

复》可知,这里的“佛狸”就是指拓跋奏。

(3)B.“却因贪婪好杀,对滑台久攻不下”强加因果,结合“王玄谟士众甚盛,器械精严,而玄谟贪愎好杀。

攻城数月不下”,可知二者没有因果关系。

(4)①求:寻找;遂:结果;幸:幸亏;奈何:为什么。句子翻译为:我们到黄河边寻找敌人,结果一无所见,

幸亏他们自己来送死,为什么要避开他们?

②劳怒:劳苦怨恨;不得:不能不;贻:留给;予之过也:判断句。句子翻译为:现在军民劳苦怨恨,我不能不

惭愧,留给大家的忧患,是我的过错。

(5)结合“元嘉二十七年六月,上欲伐魏。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谏日:‘我步彼骑,其势不敌。‘上曰:'虏所恃

者唯马。比及冬初,城守相接,虏马过河,即成擒也。'”可概括出:自负不听劝谏。

结合“以兵力不足,悉发六州三五民丁。有司又奏军用不充,富民家费满五十万,并四分借一,事息即还”可概

括出:准备不足仓促出征。

结合“乙亥,使王玄谟进围滑台。王玄谟士众甚盛,器械精严,而玄谟贪愎好杀。攻城数月不下……魏人追击之,

死者万余人,麾下散亡略尽,委弃军资器械山积”,可概括出:用人不当。

答案:

(1)D

(2)B

(3)B

(4)①我们到黄河边寻找敌人,结果一无所见,幸亏他们自己来送死,为什么要避开他们?

②现在军民劳苦怨恨,我不能不惭愧,留给大家的忧患,是我的过错。

(5)自负不听劝谏;用人不当;准备不足仓促出征。

参考译文:

元嘉二十七年六月,宋文帝打算讨伐北魏。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劝谏说:“我们是步兵,对方是骑兵,这

情形我们敌不过对方。”文帝说:“胡虏所依仗的只是马。等到冬初,我们各城的防守相互连接,胡虏的骑兵越过

黄河,就会成为俘虏。”秋季七月庚午日,宋文帝下诏说:“近来朝廷得到河朔汉族及少数民族的奏报。诉说他们

的困苦焦急。踮起脚盼望我们安抚拯救。他们暗中相互联系以等待朝廷大军。柔然也派密使远道而来献上诚心,

发誓要同我们互相支援。收复中原的时机,正在今天。”当时,军队大规模出动。因为兵力不足,在六州百姓中

每家三男抽一、五男抽二。有关部门又奏报军用物资不充足,富裕民众凡家财满五十万钱的,一并出借四分之一

供朝廷军用,战事平息后就偿还。乙亥日,派王玄谟进军包围滑台。王玄谟的军队人数很多,武器、装备精良齐

整,而王玄谟本人贪婪、刚愎、好残杀。围攻滑台城,好几个月攻不下,听说北魏的救兵将要到来,部众请求动

用战车构成营垒,王玄谟不听从。乙丑日,魏主拓跋煮渡过黄河,部众号称百万。王玄谟恐惧,退兵逃走。魏军

追击,王玄谟军被杀死一万多人,部下几乎全部溃散逃亡,丢弃的军用物资、器械堆积如山。此前,钟离太守垣

护之听说魏军将到,派人飞马送信劝王玄谟急速攻打滑台。王玄谟不听从。萧斌派沈庆之带领五千人救援王玄谟。

恰巧王玄谟逃了回来,萧斌准备斩杀王玄谟,沈庆之坚决地劝谏说:“拓跋煮威震天下,统帅百万大军,怎么是

王玄谟所能抵挡的?”萧斌这才停止。北魏永昌王拓跋仁进攻项城,攻克。宋文帝害怕魏军到寿阳,征召刘康祖,

让他回京。拓跋仁率八万骑兵在尉武追上了刘康祖。刘康祖有部众八千人,军中副将胡盛之打算依傍山中险要秘

密行走到寿阳。刘康祖发怒说:“我们到黄河边寻找敌人,结果一无所见,幸亏他们自己来送死,为什么要避开

他们?”在军中下令说:“回头观望的人斩首,掉转脚步的砍脚。”魏军从四面进攻,宋军将士都拼死作战。有支

流箭射穿了刘康祖的脖子,他从马上坠落而死。其余部众不能再战,于是崩溃,魏军冲杀,将宋军几乎杀光。十

二月庚午日,魏主拓跋煮到达瓜步,拆毁百姓房屋,砍伐芦苇做成筏子,声称要渡过长江。建康城内震惊恐惧,

百姓都挑着担子等待逃跑。文帝登临石头城,面有忧色,对江湛说:“现在军民劳苦怨恨,我不能不惭愧,留给

大家的忧患,是我的过错。”二十八年春正月丁亥日,魏军劫掠居民,焚毁百姓房屋后离去。

(二)古代诗歌阅读

4.(9分)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