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练测)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专题36 求索真理的历程(讲)(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三必修4政治试题_第1页
(讲练测)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专题36 求索真理的历程(讲)(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三必修4政治试题_第2页
(讲练测)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专题36 求索真理的历程(讲)(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三必修4政治试题_第3页
(讲练测)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专题36 求索真理的历程(讲)(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三必修4政治试题_第4页
(讲练测)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专题36 求索真理的历程(讲)(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三必修4政治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36求索真理的历程【考纲细化考题预测】——考纲解读细化面向高考课标分解考纲细化考题预测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与条件性;真理与谬误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本部分考题集中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客观性和条件性、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以选择题为主,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一般不难。复习过程中关注热点:①结合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以及实践的特征。②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③结合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防治及药剂研制,说明认识发展的过程。【每课知识网络】【融汇贯通】掌握一个方法论:要全面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握两个方面:认识唯物论与认识论两个层面的知识体系。明确三对关系: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理解四个概念:物质、意识、规律和实践。把握五个原理:即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该讲主要以“认识的产生和发展”为主线,立足认识的产生,分析了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立足认识的发展,主要分析了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又包括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三部分内容。认识论知识是对唯物论知识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化。认识论主要阐明了认识从实践中来,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和发展,这进一步证明了世界是物质的、客观的,意识依赖于物质。可以说,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在认识领域的具体体现。【直击真题剖析高考】——真题感受体会命题方向(2016年全国高考全国1卷20)习近平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重视智库建设的认识论依据是①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②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③不同认识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发现真理④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考点定位】认识的反复性、发展真理(2016年全国高考全国2卷23).《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①老马的识图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C考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实践的含义(2016年全国高考浙江卷28).漫画《水没多深》提醒我们()A.失败是成功之母B.客观事实是复杂的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D.一个人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答案】B【解析】从画面上看到,这是用一条一边非常深,而一边非常浅的河来比喻股市复杂多变,一人站在水浅处说“水没多深”,这说明事物是十分复杂的,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A和漫画没有关系。此人是在实践后获得的认识,但因为事物非常复杂,需要多次反复才能获得认识,没有调查固然没有发言权,不全面的调查也没有发言权,C不选;D的说法本身错误,因为人们获得正确认识的途径可以是亲身实践,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考点定位】实践和认识的关系(2016年全国高考江苏卷28).信息科学在高速发展,但信息安全举步维艰,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为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十多年来潘建伟团队一直在为此努力并取得重大突破,已经为60周年国庆阅兵等国家重要政治活动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材料说明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③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④真理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客观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通读材料,获取关键信息为“量子通信被证明为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潘建伟团队一直在努力并取得突破”“为国庆阅兵提供信息安全保障”,研究这些信息,比对选项,发现只和实践有关,没有体现和真理有关的知识点,故排除②④,确定正确答案为B。【考点定位】实践的特点,真理的特性(2016年高考上海卷28).全面推进诚信教育有必要挖掘和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现实生活事例,更重要的是推进诚信理论的实践展开和全面实施。这句话强调A.传播丰富的诚信资源,可以激发人们的学习愿望B.宣传诚信理论知识,需引起人们深层次的共鸣C.诚信内涵许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得到丰富和完善D.对诚信的共识应落实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答案】D【考点定位】实践与认识的关系(2016年高考上海卷29).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提出“中国梦”,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到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蕴藏鲜明时代内涵的治国理正总体方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治国理政总体方针略的发展所体现的哲理是A.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B.真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C.真理性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D.理论是否正确一定要经过实践的检验【答案】C【解析】“治国理念总体方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体现了认识的发展与丰富,故C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认识的发展,而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故A和题意不符;B是对真理概念的理解,和题意无关;材料强调了认识的发展,但是没有涉及到检验认识正确与否,故D和题意不符。故选C。【考点定位】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2016年全国高考全国3卷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来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1)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12分)【答案】(1)答: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受主客体条件的限制,追求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4分)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课题。克服困难、反复试验,经历多次失败仍坚持不懈。(3分)发挥团队精神,协作攻关。发掘中国传统中医中药学资源,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3分)将研究成果应用与疟疾治疗实践,接受检验。(2分)【考点定位】实践与真理的关系、追求真理的过程(2015·江苏卷)下列名言警句中体现相近哲理的是()①为学之实,故在践履②学如不及,犹恐失之③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④物有甘苦,尝之者识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体现了辩证否定观,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为学之实,故在践履”“物有甘苦,尝之者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答案为B【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辩证否定观(2015·江苏卷)某实验团队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表明()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D【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015·全国新课标卷I)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生命、敬畏自然的.....《记住乡愁的》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副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吸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2)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10分)【答案】(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不同学者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纪律片涉及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村规民约、民风民俗、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导致不同学者感受的差异性。【解析】(2)本题考查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不同学者获得不同感受,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回答,主要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客观性、认识的反复性角度思考,并围绕上述知识结合材料分析。这是教材中的一个常规性题目,难度不大,只是组织答案过程中注意与材料内容的结合。【考点定位】真理的客观性、认识的反复性(2015·全国新课标卷Ⅱ)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地移动的。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这表明在艺术领域()A.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B.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D.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答案】D【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影响认识的因素。(2015·安徽卷).图2漫画揭示的哲理是()A.人的认识受主客体因素制约B.人的主观认识影响客观环境C.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D.思想的高度决定认识的深度【答案】A【解析】根据漫画中的文字“生活在不同高度世界的人,有不同的视野”和“那儿很美啊”、“我看不见”,可知人的认识受到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故选项A正确。选项B说法错误,也不符合题意;选项C说法错误,真理是正确的认识。选项D说法错误,错在了“决定”。【考点定位】影响认识的因素(2015·山东卷)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的权威在于法之必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有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只有把“纸面上的法”真正落实为“行动中的法”,才能切实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进程。(2)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道理。(9分)【答案】(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提供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体现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具有无限性;必须把“纸上的法”落实为“行动中的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考点定位】唯物论、认识论(2015·四川卷)观察图2.漫画蕴含的哲理有()①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②人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具有主体差异性③人们实践水平的高低决定其认识能力的高低④人们的意识归根到底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考点定位】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意识的内容(2015·天津卷)漫画《塑造》所蕴含的哲理是()A.认识的对象具有多重属性B.认识受主体自身状况的影响C.意识是移入人脑的客观存在D.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漫画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漫画的主旨和中心,漫画说明同样塑造一个人的形象,不同的人由于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认识,B符合题意入选;漫画指的是画同一个人,不同的人受自身因素的影响表现出的结果不同,A本身正确但是不符合漫画的主旨和中心,故排除;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C表述错误排除;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D表述错误排除。故答案选B。【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本质和分类以及认识的特点的知识。(2015·浙江卷)中国的先哲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构成。到了19世纪,人们认为世界的最基本成分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上100个左右的元素。现在人们认为最基本的是夸克,电子等。由此可见()①唯物主义的观念由来已久②具体认识会在发展中不断被超越③真理的价值要到实践中才能实现④认识的目的归根到底是改造世界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考点定位】唯物主义、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2015·重庆卷)古人削桐为琴,纳万物之声,琴音松沉旷远,能让人雪燥静心,琴乐洁净清澈,能让人感发心志,升华心灵意境,古琴名曲《流水》表现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被录入特制唱片,搭载美国太空飞船向茫茫宇宙转达人类智慧和文明,关于古琴艺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琴乐感发心志,体现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②琴音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听琴者的情感体验③欣赏古琴音乐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④古琴制作,琴曲创作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琴声会感人心志,体现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但是这种联系是一中外部联系,不是内部联系,①错误;②错误,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所以琴音的物理特性不是人的情感体验的决定因素;通过琴的声音升华心灵意境,强调了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③正确;材料中琴曲的创作要符合时代特征,体现了社会历史性,④正确。【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和实践的特征。(2015·广东卷)图6漫画(作者:彭长征)蕴涵的哲学道理是,在认识事物时,()A.否认事物的客观性,就不能全面看问题B.立场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不同C.着眼于全局的认识就是真理性认识D.认识结果的差异受主体认识方法的影响【答案】D【考点定位】认识的反复性(2014·广东卷)下图漫画中,“幸运”壁虎对“中奖”经历应该作出的合理反思是()A.以哲学指导实践就不会犯错误B.应该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C.认识主体立场不同结论自然不同D.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作用、实践决定认识等知识,考查考生审读漫画的能力。漫画中“幸运”壁虎拿到的奖品是自己的尾巴,这启示人们应该在实践中检验某种观点是否正确。据此判断,D表述符合题意,B表述不符合题意。哲学有正误之分,只有真正哲学才能指导实践不犯错误,A排除。认识结论不同是由主客观多种因素造成的,认识主体立场不同结论不一定不同,C表述错误。(2014·浙江卷)不久前,研究人员发现,把健康成年小鼠置于黑暗中一周后,它们辨别音高的能力也可显著提高。此前,科学界通常认为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幼年阶段,且需要更长的时间。这表明()①科学的价值在于造福社会②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③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④认识的真理性需要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D(2014·全国新课标Ⅰ)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①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④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014·浙江卷)从甲骨、金属直到数字化屏幕,每一次汉字载体的变革都带来书写和阅读的巨大变化。这表明

()①读写技术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的过程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③文字载体的变化对认识活动产生重要影响④知识的传播方式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2014·北京卷)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某地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认识过程()①每一阶段的特点相同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③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④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9(2014·山东卷)19世纪,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原子核该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现在,科学家正在对质子和中子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B.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C.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D.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2014·安徽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我国政府高度关注的工作。材料二某地竹资源丰富,传统竹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该地村民外出旅游时,发现竹纤维产品市场需求大、附加值高。于是建议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深度开发竹资源。当地政府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后,邀请专家进行论证,组织企业家实地考察,出台了技术支持和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2)请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角度分析其所蕴含的哲理。(20分)第二问要求学生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角度分析其所蕴含的哲理。本题限定了答题所用知识的具体范围“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解答本题学生首先要明确该知识限定包括唯物论和认识论,其次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材料和设问,从对材料和设问的理解中找寻答题的思路。该地竹资源丰富,传统竹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在此基础开发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该地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经济发展体现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政府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政府组织考察,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聚焦考点突破核心】——课堂讲解重点难点突破考点一实践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归纳总结】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活动。注意: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人类所特有)、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2.实践的基本特点及其关系(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①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和对象是客观的。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手段是物质性的工具,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2)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的这一特征体现了意识对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实践就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①实践的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②实践的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4)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而产生的。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类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着。(1)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5.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2)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3)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才能检验。6.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实践,认识就失去了意义。7.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知识拓展】实践既是一种客观的活动,又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吗这种看法好像既看到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又看到了能动性,其实它割裂了实践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因而是错误的。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所以首先要承认和尊重世界的客观性,同时由于实践构成要素和过程以及结果的客观性,决定了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实践活动并不是纯客观的物质活动,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建立在其客观物质性基础之上的,受到客观物质性的制约,实践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并不能否认实践活动的客观物质性。8.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1)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2)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知识拓展】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吗把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理解为唯一动力或各种动力中的一个普通动力都是错误的。实际上认识是多种力量作用的结果,但实践则是认识发展的主要动力,是认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因为客观世界的变革以及认识工具的创新主要是人们实践的结果,同时也是不断创新的认识指导的结果。人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改造了客观世界,一方面使认识获得了发展,所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易错警示】1.理解实践的概念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是人所特有的;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不是整个世界。第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第三,所谓“改造”,必须使客观对象发生改变。第四,“一切物质性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2.要全面理解实践及其特征,须注意三点:①实践是意识指导下的活动,但实践不是主观活动;②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但单个人的实践活动并不等于孤立的活动;③实践是人的活动,但并非所有人的活动都是实践。3.不能认为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4.不能认为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5.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与认识的途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2)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学习他人或前人的间接经验。6.正确认识实践标准的唯一性。任何主观标准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不超出认识范围,用一种认识去衡量另一种认识,缺乏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的做法。客观事物不能自言其明,因此只有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才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7.“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但不可混淆搭配。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8.认识是各种力量作用的结果,实践是认识发展的主要动力、根本动力,是认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但不能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的动力。【典题探究】【例1】(福建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单科质量检查)多少年来,人们对甜、酸、苦、咸四种基础味觉已经有了统一的认识。而1908年首次报道的鲜已被认可为第五种基础味觉。日前,美国科学家确认肥为第六种味觉,而肥味得到大众认同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说明A.味觉的复杂多样决定了人们无法彻底认识它B.基础味觉因人们立场和知识水平的不同而不同C.人们对味觉的认识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发展D.人们对味觉的认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答案】C【变式精练】1.(河南省焦作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新西兰一家园艺研究所研究发现,水果成熟时会释放挥发性的化合物,而且随着成熟程度的增加,其浓度也会有所变化。研究人员根据水果这一特性,经过多次试验,运用物联网技术制成了一种能“感知”水果是否成熟的标签。当水果成熟时,标签通过感知其释放的挥发性化合物的浓度而自动变换颜色。这家研究所的上述活动再一次佐证了①人为事物的联系,是意识活动的目的性的体现和直接产物②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们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③实践具有能动性,可以创造新的物质生活资料,给客观世界打上人的活动的烙印④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的正确认识需要经过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多次反复A①③B②④C③④D②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①选项说法错误,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实践活动的产物,故排除。新西兰一家园艺研究所研究对于水果成熟度的研究发现发挥了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实践的能动性,②③选项说法正确。④选项说法错误,人们的正确认识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排除。2.漫画《握手》体现的哲学道理有()①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②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③实践是纯意识性活动④实践是社会历史性活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3.小时候就常听父母说:“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那个时候,对这句话始终没什么感觉。直到后来,自己一人漂泊他乡,不得不靠自己独立生活的时候,才发现这句话真的是真理。这是因为()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盲目的实践是没有意识指导的实践C.不同的认识主体对人生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当”“养”是行为即实践,“知”是认识,即认识是从实践中获得的,A项符合题意。B项说法错误,盲目的实践同样有意识的指导,只是意识不正确而已;C项表述错误,不同的人认识有可能相同;D项本身正确,但与题意无关。4.(湖南安乡一中2016届高三第17周周考)大数据泛指巨量的数据集,因其可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而受到重视。网民在网上产生的海量数据,记录着他们的思想行为乃至情感,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很多规律性信息。倘若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和使用大数据,人类将得到更多的机会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上述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①对大数据中所蕴含规律性信息的认识程度,决定着对信息有效利用的程度②对大数据有效地组织和使用,根源于人们对大数据特有价值的正确认识③对大数据的科学认识,有利于人们获得更多的机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④大数据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大数据”本身却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5.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培养皿中培养细菌时,发现偶然落在培养基上的青霉菌长出的菌落周围没有细菌生长。经过从动物实验到人体实验的长期反复过程,1942年,青霉素成为人类战胜病菌的有力武器。但是,青霉素不能治疗结核菌等病菌的感染。之后,人们又先后发现了链霉素、氯霉素、新霉素、土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头孢菌素、奎诺酮类……形成了抗菌素家族。抗生素的广泛、持久使用,特别是滥用,导致了复杂多变的耐药菌,近年已发现了致人死亡的NDM-1超级细菌。现在全球正在加紧科学实验,对付超级细菌的超级抗生素必将产生。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答案】①弗莱明对青霉素发现和应用于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从青霉素不能治疗结核菌等病菌的感染到链霉素、氯霉素、新霉素、土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头孢菌素、奎诺酮类的相继发现,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从青霉素不能治疗结核菌等病菌的感染到链霉素治疗结核病的有效,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④为对付细菌,探寻抗生素、超级抗生素,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解析】这是哲学中的典型试题,问“是怎样(如何)”体现某一原理(观点),要用演绎方法答题。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演绎为(体现在)四个方面,材料中青霉素发现、抗菌素家族形成、青霉素治疗结核菌的无效到链霉素的有效、对抗生素和超级抗生素的研究,分别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的标准、根本目的。回答“怎样体现××哲学原理(道理)”的方法如下:①把原理(道理)演绎(把一般分解为个别)为若干层次观点。②把材料按一定逻辑结构整合为几个层次。③把各层次观点与题中材料结合起来,用观点统帅材料,组成答案要点。考点二真理与认识过程【归纳总结】1.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形式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基本属性。因为: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3)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每个人的知识构成、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2.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离开了这一特定的过程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3.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4.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1)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变成谬误。(2)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5.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的原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所以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6.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的原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7.认识的前进性和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8.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认识真理的特点真理的客观性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一种认识符合客观对象就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②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最基本属性就是客观性。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只能看它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而决不能因人而异真理的客观性③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决定了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④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论他的出身、社会地位、职业状况等如何,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对象相符合,他就拥有真理⑤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第二性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不否认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①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②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如果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追求真理的过程过程理解原因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①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②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①从认识对象看: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的②从认识主体看:人类是世代延续的③从认识基础看: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认识的上升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知识拓展】意识、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区别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属于唯物论的范畴,与物质概念对应,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认识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过程,又指反映结果,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与实践对立。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分真理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理论理论是人们把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它包括正确的理论,也包括不正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