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的安全工程师的安全的管理考点_第1页
注册的安全工程师的安全的管理考点_第2页
注册的安全工程师的安全的管理考点_第3页
注册的安全工程师的安全的管理考点_第4页
注册的安全工程师的安全的管理考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管理考点

第一章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理论

安全生产管理:主要是突出人的作用。

事故-一是绝对的;安全一是相对的。

事故特性:

L规律性;2.绝对性;3.周期性;4.偶然性。

事故隐患:

一、一般隐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的);

二、重大隐患(主要是指设计上存在重大缺陷的)。

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一定是不安全因素。

不安全是相对的,不安全跟安全是互补的。

假设不安全是60%那安全就是40%

风险控制:1.主动降低;2.被动控制。

海因里希法则:

1次伤亡(死亡+重伤)+29次轻伤+300次不安全行为。

不安全因素(可能存在、不安全根源):

第一类:能量、物质;第二类:载体。

本质安全:

1.失误一安全功能;2.故障--安全功能。

四个原理:

1.系统原理;2.人本原理;

3.预防原理;4.强制原理。

系统原理的原则:

L动态相关性原则;

2.整分合原则;

3.反响原则;

4.封闭原则。

人本原理的原则:

1.动力原则(个体);

2.能级原则;

3.鼓励原则(群体);

4.行为原则。

预防原理的原则:

1.偶然损失原则;

2.因果关系原则;

3.三E原则(1.工程技术对策;2.教育对策;3.法制对策。)

4.本质安全化原则。

强制原理的原则:

1.安全第一原则;2.监视原则。(牢记14个原则)

事故致因理论:

1.事故频发倾向理论;2.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

3.能量意外释放理论;4.系统安全理论;

5.轨迹穿插理论(基本原因一间接原因一直接原因一事故一伤害)。

海因里希事故连锁理论(防止事故发生的最有效手段:斩断事故链):

遗传及社会环境一人的缺点一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一事故一伤害。

能量意外释放屏蔽措施:

L用安全能源代替不安全能源;2.限制能量;3.防止能量蓄积;4.控制能量释放;5.延缓能量

释放;6.开辟能量释放的渠道;7.设置屏蔽措施;8.在人、物与能源之间设置屏障;9.提高防

护标准;10.改变工艺流程;11.修复或急救。

系统安全理论的主要观点:

1.改变了只注重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而忽略硬件的故障,考虑若何通过改善物的系统

可靠性来提高复杂系统的安全性;

2.没有绝对的安全,任何事物中都潜伏着不安全因素;

3.不可能铲除一切不安全因素,应考虑减少总的不安全性而不是只彻底去消除几种选定的风

险;

4.不安全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可能暂时未认识到,有的会因某种原因而产生。

安全生产方针:

安全生产法: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消防法: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职业病防治法: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第二章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标准化概念:

通过建设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不安全

因素,建设预防机制,标准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标准

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良,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分为:

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为最高(三年一审)。

一般要求:

1.PDCA动态循环模式;

2.建设并保持安全生产标准化系统;

3.臼我检查查、自我纠正和自我完善;

4.建设安全绩效持续改良的安全长效机制。

检查和改良:

主要负责人应对绩效评定工作全面负责。

企业要每年至少一次对本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实施情况进展评定,验证各项安全生产制度

措施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检查安全生产工作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

企业安全文化定义:

被企业组织的员工群体所共享的安全价值观、态度、道德和行为标准的统一体。

企业安全文化主要功能:

1.导向功能;2.凝聚功能;3.鼓励功能;4.辅射和同化功能。

建设安全文化建设的操作步骤:

1.建设机构;2.制定规划;3.培训骨干4.宣传教育。

评价指标:死亡事故、重伤事故、违章记录。

组织机构标准要求:

1.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2.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重大不安全因素:

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不安全化学品,且不安全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

临界量的单元。

重大不安全因素:

单元内存在的不安全化学品的数量根据处理不安全化学品种类的多少。(实际存在量÷临界

量或单元内多种化学品相加MI)

重大不安全因素辨识方法:

1.主要指可导致火灾、爆炸、毒物泄露后果严重的不安全物质;

2.边缘距离小于500米以内的一个或几个装置、设置或场所内的不安全物质;

3.客观存在的,以所规定的临界量为标准;

4.不安全物质分易燃、爆炸性、活性化学物质和有毒物质6大类9小类共78种;

5.不含核设施、军事设施、采掘业、不安全物质的运输等;

6.判断是否重大不安全因素用公式(q实际存在量;Q不安全物质临界量:单位为都吨)

一种物质时:q∕Q≥l;多种不安全物质为多品种时:ql∕Ql+q2∕Q2+q3∕Q3-≥l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三大目的:

1.法定责任;2.重要保障;3.重要手段。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原则:

1.主要负责人原则(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职责。);

2.系统性原则;3.标准化和标准化原则。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管理(八大流程):

1.起草(安全部门);2.会签或公开征求意见(工会);3.审核(法律参谋);4.签发(1.

综合:主要负责人;2.技术:主管领导。);5.发布;6.培训(员工);7.反响;8.持续改良

(每年制定规章制度制定、修订方案、并公布现行有效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清单。每3-5年

应进展一次全面修订。)

高危行业:矿山、建筑施工、不安全物品、金属冶炼、道路运输必须配备机构、

专人。

其他行业从业人员超过IOO人(原300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

生产管理人员;

从业人员在100人(原300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安全投入(风险抵押金):

1.股份制:董事会;2.个企:投资人;3.国企:主要负责人。

风险抵押金使用归定(罚款:可以用。使用后下年不是补齐,而是重新核算投入):

L为处理本企业安全生产事故而直接发生的抢险、救灾费用支出;

2.为处理本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善后事宜而直接发生的费用支出。

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措施(空间是防止;时间是减少):

1.消除不安全因素;2.限制能量或不安全物质;3.隔离;

4.故障一安全设计(防止措施);5.减少故障和失误(个体防护、技术措施、减

少)。

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措施:

L隔离;2.设置薄弱环节(安全阀、);3.个体防护;4.避难与救援。

安全预评价:

建设工程在进展可行性研究时,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分别对其安全生产条件进展论证和安全预

评价。

验收评价:

建设工程安全设施竣工或者试运行完成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

机构对安全进展验收评价,并出具验收评价报告。

特种设备:

1.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元件的境外制造单位应当取得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相应特种设

备制造许可证;

2.电梯、起重机械、大型游乐设施、客运索道、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的同类首台产品,

应当由该产品的国内代理商报请特种设备型式试验机构型式试验合格;

3.特种设备安全质量性能和能效指标符合中国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标准、强制性标准的有关规

定;

4.附有相关安全技术标准要求的设计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安装及使用雉修说明、检验

证书等中文出厂文件。

特种设备检验到期:提前报备:设备1个月;人员2个月;企业证照3个月前。

特种设备:

L在投入使用前或投入使用后30天内,生产经营单位应向直辖市或设区的市的特种设备安

全监视管理部门登记。

2.特种设备的设计文件、制造单位、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使用雉修说明等文件以及安装技术

资料要建设安全技术档案。

3.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制定事故应急专项预案,并定期进展应急演练。

4.特种设备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造、维修价值或者超过安全技术标准规定使用年限,生

产经营单位应当及时予以报废。

安全教育培训:

一、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高危人员48小时、非高危人员32小时。)

L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每年再培训16小时、12小时。)

2.具备与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3.经考核合

格前方可任职。

二、岗位操作人员(高危72小时、非高危24小时、全员20小时。):

1.对岗位操作人员进展安全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未经安全教育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从业人

员,不得上岗作业;

2.新入厂(矿)人员“三级”安全教育,“四新”人员,转岗、离岗人员安全教育,特种作

业资格。

特种作业人员:

电工作业、焊接与热切割作业、高处作业、制冷与空调作业、煤矿安全作业、金属非金属

矿山安全作业、石油天然气安全作业、冶金(有色)生产安全作业、不安全化学品安全作业、

烟花爆竹安全作业、安全监视总局认定的其他作业(电梯操作工:不是).

"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厂、车间、班组)

1.厂级:重点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风险辨识、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安

全考核奖惩、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和义务,有关事故案例等;

2.车间级:本岗位工作及作业环境范围内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价和控制措施、典型事故案例、

岗位安全职责、操作技能及强制性标准、自救互救、急救方法、疏散和现场紧急情况的处理、

安全设施、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维护。

3.班组级:重点是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岗位之间工作衔接配合、作业过程的安全风险分析方

法和控制对策、事故案例等。

安全检查:

1.定期检查;2.经常性检查;3.季节性及节假日检查;4.专业(项)检查。

检查内容:

对于不安全性较大、易发事故、事故危害大的生产系统、部位、装置、设备等应加弓金检查。

重点:易燃易爆不安全物品、剧毒品、锅炉、压力容器、起重设备、运输设备、冶炼设备、

电气设备、冲压机械、高处作业、易引起工伤、火灾、爆炸的设备、工种、场所及作业人员,

职业中毒、职业病尘毒、重要不安全点、有害点等。

1.非矿山企业:

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高压医用氧舱、起重机、电梯、自动扶梯、施工升降机、简

易升降机、防爆电器、厂内机动车辆、客运索道、游艺机及游乐设施等,作业场所的粉尘、

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和有毒物质浓度等;

2.矿山企业:

矿井风量风质、风速及井下温度、湿度、噪声;瓦斯、粉尘;矿山放射性物质及其有害物

质;露天矿山边坡;尾矿坝;提升、运输、装载、通风、排水、瓦斯抽放、压宿空气和起重

设备;各种防爆电器、电器安全保护装署;矿灯、钢丝绳等;有毒有害物质检测仪器、仪表;

自救器;救护设备;安全帽;防尘口罩或面罩;防护服、防护鞋;防噪声耳塞、耳塞。

检查方法:

L常规检查(依靠经历和能力);

2.安全检查表法;3.仪器检查(专项)。

检查工作程序:

1.检查工作准备;

2.实施安全检查(听、看、测、问、记)。

隐患排查治理:

一般隐患(谁发现、谁整改);

重大隐患(报告主要负责人)。

重大隐患治理方案:

治理的目标和任务;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的落实;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治理

的时间和要求;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承包商协议内容:

责任主体:生产经营单位(总包:承当责任;分包:连带责任)

1.承包商必须按照生产经营单位要求提供相关材料,承受安全资质和条件审查;

2.承包商不得擅自将工程(主体工程不得转包)转包、分包、返包;

3.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不得擅自更换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及关系到施工安全

质量的特殊工种人员,特殊情况需要换人时须征得发包单位同意,并对新参加工作人员进展

相应的安全教育、培训和考核,合格前方可使用。

管理:

1.同一工程工程或同一施工场所有多个承包商施工的,生产经营单位应与承包商签订专门的

安全管理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职责,发包单位对各承包商的安全生产

工作统一协调、管理;

2.承包商施工队伍严重违章作业,导致设备故障等严重影响安全生产的后果,生产经营单位

可以要求承包商进展停工整顿,并有权决定终止合同的执行。

第三章安全生产监管监察

安全生产监视管理体制(网格化管理模式)

体制:

综合管理与行业监管相结合、国家监察与地方监管相结合、政府监视与其他监视相结合的格

局。综合管理与行业监管形成(网格式)监管体系。

特征:权威性、强制性、普遍约束性。

基本原则: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预防为主;行为监察与技术监察相结合;

监察与服务相结合;教育与惩罚相结合。

监察方式:

事前监察管理;

事中监察管理:行为监察、技术监察(三同时);

事后监察管理。

煤矿安全生产监察体制:

垂直管理、分级监察。煤矿监察机构负责煤矿安全监察工作。

煤矿监察人员职责:

参于煤矿建设工程安全设施的设计审查和工程竣工验收;发现危及职工生命安全的紧急情况

时,可决定采取临时处置处施,或根据具体情况下达停产通知书,责令停顿作业,撤出人员,

事后报告煤矿安全监察机关对事关煤矿安全的违法行为,依照有关规定做出行政处分或提出

处分意见,对有关责任人员提出处理建议。

煤矿安全监察方式:

日常监察(常规监察);重点监察(偏管理类);专项监察(偏技术类);定期监察(定期

组织)。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厂)

内专用机动车辆。

安全监察制度:

市场准入制度;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修理、改造7个环节全过程一体化的监察

制度。

第四章安全评价

安全评价:

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

安全验收评价:

建设工程竣工、试生产运行正常之后(正式生产运前或工业园区建设完成后)。

安全评价程序:

1.不安全因素辨识;2.风险评价;3.风险控制。

不安全有害因素分类

人的因素:

1.心理、生理性不安全和有害因素:负荷超限;安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心理异常;

辨识功能缺陷;其它心理、生理性风险危害因素。2.行为性危害因素:指挥错误;操作失程;

监护失误;其他失误;其它行为性风险和有害因素。

物的因素:

一.物理性不安全和有害因素:设备、设施缺陷;电危害;噪声危害;振动危害;电磁辐射;

运动物危害;明火;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信号缺陷;标志缺陷;

其他物理性风险和危害因素。

二.化学性不安全危害因素:易燃易爆性物质;自燃性物质;有毒性物质;腐蚀性物质;其

他化学性风险、危害因素;

1.爆炸品;2.压缩气体;3.易燃液体;4.易燃固体、自然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5.氧化物和

有机过氧化物;6.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7.放射性物品;8.腐蚀品。

三.生物性不安全危害因素: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其他生物

性风险、危害因素。

环境因素: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室外作业场所环境不良;地下(含水下)作业环境不良;

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不安全因素分类:

一个打击:(物体打击);四个伤害:(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其他伤害);四

个煤矿:(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瓦斯爆炸);四个爆炸:(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

爆炸、其他爆炸);四个常见:(触电、火灾、高处坠落、坍塌);两个不常见:(淹溺、

灼烫);一个意外:(中毒和窒息)共20类。

职业安康分类:

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其他危害

因素等10大类。

安全评价方法

定性安全评价方法:

根据经历和直观判断能力对生产系统的工艺、设备、设施、环境、人员和管理方面的状况进

展定性分析,如检查表、询问观察、LEC法、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等,评价结果是一些定

性的指标。

定量安全评价方法:

1.概率风险评价法;2.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3.不安全指数评价法。

安全预评价报告:

1.目的;2.评价依据;3.概况;4.不安全、有害因素的辨识与分析;5.评价单元的划分;6.

安全预评价方法;7.安全对策措施建议;8.安全预评价结论。

安全验收评价报告:

1.目的;2.评价依据;3.概况;4.不安全、有害因素的辨识与分析;5.评价单元划分;6.评价

方法的选择;7.安全对策措施建议;8.评价结论。

(安全预评价和验收评价不能选同一机构)

第五章职业危害预防与管理

职业危害因素按来源可分三类(职业病10大类:132种)

一、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物理因素:不良气象条件如高温、低温、高湿、上下主压等,噪声一噪声聋、爆声聋(L

空气动力噪声一风机、空气压缩机、风开工具、喷气发动机、汽轮机等;

2.机械性噪声T车床、电锯、电刨、球磨机、砂轮机、织布机等;

3.电磁噪声T电磁式振动台和振荡器、大型电动机、发电机和变压器等)、振动T手臂振动

病、电离辐射(各种天然放射性核素和人工放射性核素、X线机等)一引起肿瘤和至癌、非电

离辐射(1.高频作业、微波作业等;2.红外线一白内障;3.紫外线一热辐射;4.激光)等;2、

化学因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工业毒物,以粉尘、烟尘、雾气、蒸汽或

气体的形态存在;3、生物因素: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如霉菌、真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

病毒等;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劳动组织与作息制度不合理,作业时间过长、作业强度过大、长时间单调或不良体位劳动、

劳动负荷过重、夜班作业等;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自然环境中的因素(L中署;2.减压病一高气压:3.高原病一低气压)、作业场所设计缺陷因

素。跟职业有关的疾病(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病等)。

职业安康监护档案:

劳动者职业史;职业危害接触史;职业安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有关个人安康资料。

生产性粉尘:

一、无机性粉尘:L矿物性粉尘:煤尘、硅石、石棉、滑石等;2.金属性粉尘:铁、锡、铝、

铅、镒等;3.人工无机性粉尘:水泥、金刚砂、玻璃纤维等。

二、有机性粉尘:L植物性粉尘:棉、麻、面粉、木材、烟草、茶等;2.动物性粉尘:兽毛、

角质、骨质、毛发等;3.人工有机性粉尘:机械料、炸药、人造纤维等。

三、混合性粉尘:上述各种粉尘混合存在。

尘肺:主要有矽肺、煤工尘肺、铸工尘肺。

生产性毒物及其危害:

1.自吸性有毒气体;2.刺激性有毒气体。

职业危害评价:

L性质:经常性(日常)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和建设工程职业危害评价;

2.分类:职业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运行期间的现状评价。

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

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每年至少一次。

职业病危害控制:

L技术措施;2.个体防护措施;3.组织管理措施。

评价方法:

1.检查表法;2.类比法;3.定量法。

评价内容:

L建设工程职业危害预评价;2.建设工程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3.建设工程运行中的现状

评价。

职业危害申报:

1.生产经营单位的基本情况;2.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的情况;3.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和强度的情况;4.作业场所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人数及

分布情况:5.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6.对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从业人

员的管理情况;7.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资料。申报有关要求:工艺变化、法人变化

(15日内申报)。

第六章应急管理

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是指能灵敏、准确告示不安全前兆,并能及时提供警示,使机构能采取有关措施的

一种制度。其作用在于超前反响、及时布置、防风险于未然,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所造成的

损失。

预警管理体系要素:

1.外部环境预警系统:由自然环境突变预警、政策法规变化预警、技术变化的预警构成;

2.内部管理不良预警系统:由质量管理预警、设备管理预警、人的行为活动管理预警构成:

3.事故预警系统:主要任务是当事故难以控制时,做出警告和对策建议,因此其业务隶属预

警管理信息系统;

4.预警信息管理系统:是集计算机技术与专家系统技术为一体的智能化系统,它以管理信息

系统为根基,完成信息收集、处理、辨识、存储和推断等任务。

预警系统:

由预警分析系统(包括监测系统、预警信息系统、预警评价

指标系统、预测评价系统);预控对策系统根据具体警情确定控制方案。

一级预警:表示安全状况特别严重,用红色表示;

二级预警:表示受到事故的严重威胁,用橙色表示;

三级预警:表示处于事故的上升阶段,用黄色表示;

四级预警:表示生产活动处于正常生产状态,用蓝色表示。

安全警示:红色:静止;黄色:警告;绿色:提示;蓝色:指令遵守。

事故应急救援:

L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它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它人员;2.迅速

控制事态,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展检测、监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

度;3.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4.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事故应急理论:

1.预防(在设计阶段完成);2.准备(跟应急有关);3.响应(紧急处置和救援工作);4.恢复(最

容易发生二次伤害)。

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基本构成:

一、组织机构(1.管理部门;2.功能部门;3.应急指挥:4.救援队伍。);

二、运作机制(属地为主强调“第一反响”的思想和以现场应急、现场指挥为主的原则);

三、法制根基;

四、保障系统(1.信息通讯系统:保证预警、报警、警报、报告、指挥等活动的信息交流快

速、顺畅、准确、以及信息资源共享;2.物资装备:保证有足够的资源,保证快速、及时供

给到位;3.人力资源: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志愿者和其他人员的培训教育;4.经费财务:建

设专项应急科目,如应急装备、应急资金等。)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建设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2.条块结合,属地为主;3.统筹规划,合理布局:4.依托现有,资

源共享;5.一专多能,平战结合;6.功能实用,技术先进:7.整体设计,分布实施。

事故应急预案体系:

一个综合预案(整体预案,总体阐述应急方针、政策、组织机构及职责、总体思路等);多个

专项预案(针对特定紧急情况的应急而制定的、对机构、活动等进展更具体的阐述);假设干

个现场处置方案(在专项预案根基上针对具体场所而制定的)。

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响应的程序:

L接警与响应级别确定:接到事故报警后,对警情做出判断,初步确定响应级别:能被一个

部门正常可利用的资源处理的为三级紧急情况;需要两个或多个部门响的为二级紧急情况;

必须利用所有有关部门及一切资源或者需要各个部门同外部机构联合起来处理且通常要宣

布进入紧急状态的为一级紧急情况。如果事故缺乏以启动应急救援体系则响应关闭;

2.应急启动:按响应级别确定应急程序,如人员到位、信息联络、调配资源、成立现场指挥

部等;

3.救援行动:迅速开展事故侦测、戒备、疏散、人员救助、工程抢险等。假设控制不力,则

请求实施更高级别的应急响应;

4.应急恢复:救援行动完毕后,进入临时应急恢复阶段。该阶段包括现场清理、人员清点和

撤离、戒备解除、善后处理和事故调查等;

5.应急完毕:由事故总指挥部宣布应急完毕。

事故应急预案编制程序:

L成立工作组: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

2.资料收集:收集预案所需各种资料;

3.不安全因素与风险分析:确定本单位的不安全因素、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和后果;

4.应急能力评估:对应急装备、应急队伍能力进展评估;

5.应急预案注重全体人员的参于和培训;

6.应急预案的评审与发布:评审包括内部评审和外部评审,并由主要负责人签署发布;

7.预案的实施:包括应急预案宣传、教育和培训,落实应急资源,应急演练和训练等。

应急演练的类型:

一、按组织方式分类:1.桌面演练;2.实战演练。

二、按演练内容分类:1.单项演练;2.综合演练。

三、按演练目的和作用分类:1.检验性演练;2.示范性演练;3.研究性演练。

编制方案:

演练目的需求、目标、类型、时间、地点、演练准备实施进程安排、领导小组构成、预算等。

演练总结:

演练目的、时间和地点、参演单位和人员、演练方案概要、发现的问题与原因、经历和教训I、

以及改良有关工作的建议、改良方案、落实改良责任和时限等。

应急救援预案体系框架核心要素:

一、应急预案概况;

二、事故预防:L不安全分析;2.资源分析;3.法律法规要求。

三、应急准备程序:L机构与职责;2.应急设备、设施与物质;3.应急人员培训;4.预案演

练;5.公共教育;6.互助协议。

四、应急响应:1.预警与通知;2.现场指挥与控制;3.警报系统与紧急通告;4.通讯;5.

事态监测;6.戒备与治安;7.人员疏散与安置;8.医疗与卫生服务;9.公共关系;10.应急

人员安全;IL抢险与救援;12.不安全物质控制。

五、现场恢复;

六、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良。

第七章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与分析

生产安全事故分级:

一、一般事故:

L造成1-2人死亡;

2.一次造成1-9人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

3.一次造成100万元TOOO万元直接经济损失的。

二、较大事故:

1.造成3-9人(含3人)死亡;

2.一次造成10-49人(含10人)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

3.一次造成1000万元-50000万元直接经济损失的。

三、重大事故:

1.造成10-29人(含10人)死亡;

2.一次造成50-99人(含50人)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

3.一次造成5000万元T亿元直接经济损失的。

四、特别重大事故:

1.造成30人以上(含30人)死亡;

2.一次造成100人以上(含100人)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

3.一次造成1亿元以上(含1亿元)直接经济损失。

事故报告内容(火灾、交通7人,其它30天补报):

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三、事故的简要经过;

四、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

五、已经采取的措施。

事故调查组的组成和职责:

事故调查组由有关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视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

以及工会派人组成,并应当邀请人民检察院派人参加。事故调查组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与调

查。

职责:

一、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

二、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直接原因:机械设备;间接原因:管理方面的。);

三、人员伤亡情况;

四、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

五、认定事故性质和事故责任分析

(责任:直接责任一员工;主要责任T主要领导;非责任:自然灾害、技术事故。)

事故报告及调查报告批复:

事故现场有关人员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

负责人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视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

视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每级向上报告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一般事故:报至设区的市级;较大事故:逐级上报至省、

自治区、直辖市;

特别重大事故:逐级上报至安监总局、国务院)。

事故补报: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道路交通、火灾事故7日内。

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

15日内作出批复;

特别重大事故30El内;特殊情况,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