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八年级物理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八年级物理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八年级物理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八年级物理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物理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2007年2月28日,从乌鲁木齐驶往阿克苏的5806次列车遭遇特大沙尘暴,列车从第

1节车厢到第"节车厢相继被吹翻.看了这个报道后,某研究小组为探索沙尘暴的威力,

进行了模拟研究.如图为测定沙尘暴风力的实验装置图,其中A8是一段水平放置的长为上

的光滑均匀电阻丝,电阻丝阻值较大,一质量和电阻都不计的细长金属丝一端固定于O

点,另一端悬挂球P,无风时细金属丝竖直,恰与电阻丝在B点接触,有风时细金属丝将

偏离竖直方向,细金属丝与电阻丝始终保持良好的导电接触.研究小组的同学对此装置分

析中,知道金属球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水平风力大小与电压表的读数成正比,空气密度为

1.3kg/m3,沙的密度为2.5xl03kg/m3.他们对决定金属球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风力大小的

因素,进行了如下的实验研究:

①在含沙量相同条件下,改变风速,记录不同风速下电压表的示数如下:

风速(m/s)5101520

电压表示数(V)0.62.45.49.6

②在风速大小相同条件下,改变风中空气的含沙量,记录不同含沙量下电压表的示数如

下:

含沙量(kg/m3)1.12.23.34.4

电压表示数(V)2.33.54.65.8

(1)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试推导出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风力大小的关系式?(设比例系数

为k)

(2)若(1)中的比例系数k的大小为0.5,已知:车厢的高度为3m,车厢的长度为

25m,车厢质量为503铁轨间距为1.5m,lm3沙尘暴中含沙尘2.7kg,请根据(1)中的关

系式计算当时的风速至少为多大?

【来源】2009年江西省上饶县二中九年级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复赛模拟试题(三)

【答案】(1)P=kpi/2,p为含有沙尘的空气密度;(2)41m/s

【解析】

【分析】

【详解】

(1).①分析数据可看出风速每增加5m/s,电压表的示数增加量分别是1.8V、3V、

4.2V,也就是说,在这里,风速和压力并不是呈一次函数关系,可以假设一个方程,即:

U°cavs+bv2+cv+d,把表中实验数据代入表达式,解得:a=0,b=0.024,c=0,d=0,即

U0co.024V2;

②分析含沙量与电压表示数的数据,含沙量每增加l.lkg/m3,电压增量即为1.2V,也就是

说,含沙量与压力成正比,U℃p;风力越大,导线的偏移量与电压成正比,单位面积所受

压力即压强,则口=/^口,p为含有沙尘的空气密度,k为比例常数.

hdd

(2).车厢可以看做杠杆,由杠杆平衡条件得:Fxk=Gxk,则风力F=丁G,

22h

F=pS-kpv2S=kpvihL,

IdG__I1.5mx5OxlO3kgxlON/kg

Vykph2Ly0.5x(2.7kg/m3+1,3kg/m3)x(3m)2x25m图1Tl/$•

答:(1).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风力大小的关系式为p=kpgp为含有沙尘的空气密度;

(2).风速为41m/s.

2.小明同学测小车的平均速度,请帮助他完成下列问题:

⑴测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和;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

⑵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填"大"或"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

一(填"长"或"短")些,便于测量时间;

⑶如图所示,斜面长1.6m,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5s。如果在斜

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2.8s。请计算出小车通

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匕为m/s;(保留两位小数)

⑷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小车做的是(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

动。

【来源】甘肃省定西市临洪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刻度尺停表v=2小长0.29变速

t

【解析】

【分析】

【详解】

⑴[1]⑵⑶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就是速度的计算公式

s

V——

测量路程和时间需要的仪器是刻度尺和钟表;

⑵⑷⑸在小车能下滑的情况下,使用的斜面的坡度较小,小车下滑的速度变化较慢,在斜

面上运动的时间较长,这样便于测量时间;

(3)[6]如图所示,斜面长1.6m,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5s。如果在

斜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2.8s。请计算出小车

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匕为

s0.8m八一八,

v=—=------=0.29m/s

2t2.8s

⑷⑺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需要的时间不同,所

以,小车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3.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测量平均速度”时,想测量从斜面上滑下的物体在不同阶

段时的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带有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

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48、C三个位置时电子表的显示时间(圆圈

里面的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

(1)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

(2)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填“大”或“小”)。金属片的作用

是。

(3)在AB段运动的路程5演是dm;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匕c是

________m/s;

(4)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到达C点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运动

速度偏o

【来源】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v=-小便于准确定位、计时4.000.3小

t

【解析】

【分析】

【详解】

⑴田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v=y;

⑵⑵实验中,斜面应尽量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

间;⑶在斜面上放置一个金属片的目的就是让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来,与小车相碰发出声

音,便于测出小车行驶相同路程的时间;

⑶⑷⑸由图示可知

sAB=10.00dm-6.00dm=4.00dm

sAC=9.00dm

.15:35:23-15:35:2。=2s=3s

AC段的平均速度

s9.00dmc,,八,

v=-Ac--------------=3dm/s=0.3m/s.

ACr3s

AC

⑷⑹如果小车到达c点还没有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丫=一知,

平均速度会偏小。

【点睛】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4.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和测平均速度.

(2)该实验原理是

(3)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_____(填“路程”或“时间”)

时造成的误差.

(4)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____(填

“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

速度越(填“大”或“小”).

(5)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一直线运动.(选填“匀

速”或“变速”)

(6)实验中测得路程s上的平均速度为v,路程s上的平均速度为v,路程s上的平均

11223

速度为%那么,7、匕的大小关系是--------(选填〉、<、=)

【来源】2019年广东省深圳市育才第二中学中考一模物理试题

【答案】刻度尺秒表v=±时间大大变速<

t

【解析】

【分析】

(1)公式v=)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实验

t

中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秒表测量时间.(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

些.(3)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大.

【详解】

(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要测出速度,应测量出小车运动的距

离和时间,所以要用到刻度尺和秒表;故实验的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为v=上:

t

(3)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

所以为使计时方便,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斜面坡度应小些;

(4)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大;小车由静

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大;(5)实验时观察

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速度越来越大,故是变速直线运动.(6)由于小车在

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所以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小,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大,全程的平均速

度居中,因此V2W3.

5.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

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8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根据实验的原理,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对小车运动的各段长度进行测量并分段做了标记,因_________的测量误差较大,需多次测

量。

(2)图中AB段的距离\=________cm,测得时间\=L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

ABAB

V=cm/s0

AB--------

(3)如果小车过了8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丫。会偏________o

AB

(4)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_________由静止开始下滑。

(5)发u________v。填(“>"、或"=")

ABAC

(6)物体的运动常常可以用图像来描述,图中能反映图甲小车运动情况的是_____o(选

填“A”或"B”)

【来源】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v时间40.025.0小同一位置>B

【解析】

【详解】

测小车平均速度实验原理是

⑵小车下滑运动时,时间测量误差较大,所以需多次测量。

⑵⑶读图得

s=80.0cm-40.0cm=40.0cm。

AB

⑷由平均速度公式得:

s40.0cm

V=-AB-=------------2--5.0cm/s。

ABt1.6s

⑶[5]小车过了8点才停止计时,时间测量值偏大,所以平均速度会偏小。

(4)[6]多次测量为了保证运动距离相同,所以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

滑。

(5)⑺在斜面上下滑的小车做加速运动,所以!即2/。又因为

BCABBCABBC

2s

V=--------------

ACt

ABBC

s2s

V=-----=---------

ABt2t

ABAB

所以:<九。

(6)网小车在斜面上做加速运动,所以能反映小车运动情况的是B图像。

二、初二物理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6.学习小组用图甲所示的圆柱形纸质套筒做"探究小孔成像规律”的实验,发现像的大小不

同,亮度也不一样.

4匚二)•九川□□□

(1)关于像的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

猜想2:与小孔的形状有关;

猜想3:与小孔的大小有关.

①类比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焦距时,光屏从焦点处远离透镜过程中,光斑越大越暗的现

象,可判断猜想1是的.

②验证猜想2时,固定烛焰、纸筒和光屏的位置,更换使用如图乙所示的三个小孔进行

实验,分别观察比较所成像的亮度.他们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

③为验证猜想3,固定烛焰、小孔和光屏位置,只改变圆孔直径,观察到的现象如下

表.

国孔的直径/mm小于L01.01.52.02.54.0

像的清晰度清晰清晰清晰清晰较模糊模糊

像的明完程度——逐渐变完一

实验现象表明:在小孔成像清晰时,.

(2)学习小组对像的清晰度与亮度问题作进一步探究.

①在纸筒底部中心开一小孔a,又在a上下等距的位置再开两个小孔b、c,光屏上观察到

三个像.在b、c两孔处放置两相同的三棱镜,移动光屏到图丙位置时,光屏上只出现一个

清晰的更亮的像.则b、c两小孔处三菱镜放置的方式可能是.

②他们设想在b、c两孔之间再开若干个小孔,并在小孔处放置棱镜,所成的像都与b、c

两孔处三棱镜所成的像重合,则光线通过这些棱镜的偏折程度比通过b、c两孔处三棱镜的

要(选填"大"或"小").

③若开一个大孔,并在大孔处放一合适的凸透镜替代上述所有棱镜后,恰能在图丙位置光

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则此像是的倒立实像;若只用a孔替代凸透镜,在图丙位置光

屏上所成的像与该透镜所成的像相比,像的亮度_________像的大小.

【答案】正确没有控制小孔的大小相等小孔越大亮度越亮C小缩小更亮相等

【解析】

【详解】

(1)①根据题意知道,当光屏从焦点处远离透镜过程中,出现光斑越大越暗的现象,则说

明像的亮度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故可判断猜想1是正确的;

②要探究像的亮度与小孔的形状的关系,则需要控制孔的大小不变,只改变形状,而图乙

中即改变了孔的形状,没有改变孔的大小,所以,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控制小孔

的大小相等;

③分析表格的实验数据知道:在小孔成像清晰时,小孔越大,像的明亮程度越亮;

(2)①三棱镜具有偏折光的能力,要想使光都会聚在光屏中心的位置,则在be两处放置

的三棱镜的方式可能是凸透镜的形状,即图C的形状;

②在b、c两孔之间再开若干个小孔,并在小孔处放置棱镜,此装置类似凸透镜,过光心时

传播方向不变,越靠近光心的光线偏折程度的越小,故则光线通过这些棱镜的偏折程度比

通过b、c两孔处三棱镜的要小;

③根据图知,物距大于像距,可以判断出此时凸透镜成的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因为凸

透镜和小孔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和物距相等,所以像的大小是相等的,因为入射到

凸透镜上的光数量较多,经凸透镜折射后,经过的像点的光线多,所以看起来亮一些

(2)①因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三棱镜具有偏折光的能力,所以,要想使光都会聚

在光屏中心的位置,则在be两处放置的三棱镜的方式应是凸透镜的形状,即图C所示的形

状。

②根据题意知道,在b、c两孔之间再开若干个小孔,并在小孔处放置棱镜,此装置类似凸

透镜,由于过光心时传播方向不变,越靠近光心的光线偏折程度的越小,所以光线通过这

些棱镜的偏折程度比通过b、c两孔处三棱镜的要小些。

③由图知道,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所以此时凸透镜成的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由于像的

大小由物距和像距共同决定,物距和像距都不变,像的大小不变,但凸透镜越大,像越

亮,因为入射到凸透镜上的光数量较多,经凸透镜折射后,经过的像点的光线多,所以看

起来亮一些。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小孔成像的探究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考查了根据题中信息分析解答能力,

有一定的难度。

7.如图所示,是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活动中所选用的器材和活动过程.

(1)在探究活动中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环境中

进行.

(2)小明在玻璃板的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还要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支没有点燃的蜡

烛B,对蜡烛A和B的要求是,这是为了.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______(填"A,或"B")这一侧观察,如果小

明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蜡烛的像重合,请你推测可能的原因是

(4)小明用跳棋代替点燃的蜡烛进行实验,但看不清跳棋的像,请你帮想个办法看清跳棋

的像:—.

(5)实验时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再拿没有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

动,直到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若用光屏替换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观

察光屏,观察到玻璃板前点燃蜡烛的像(选填"能"、"不能").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选填"虚"或"实")像

(6)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_;如果

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7)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小明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

(选填"向右移动"、"向左运动"或"不变").

(8)实验中,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______

(填"亮"或"暗").远处的像是来自于蜡烛的入射光经过玻璃板______(只有一个选项正

确,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A.一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B.两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C.一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

D.两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

【答案】较黑暗大小相同比较物与像的大小等效替代法A玻璃板与水平面不垂

直,成的像不在水平位置用手电筒照亮跳棋重合不能虚对比蜡烛A的像与蜡烛B

的大小2不变暗C

【解析】

【详解】

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环境中进行,这样蜡烛的像才会比较清晰;

⑵⑵⑶⑷对蜡烛A和B的要求是大小相同,这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大小,通过比较像与

蜡烛B的大小,从而比较像与蜡烛A的大小;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3)⑸⑹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A这一侧观察,这样才能看到蜡烛A的

像;如果小明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蜡烛的像重合,这种情况可能是玻璃板

与水平面不垂直,成的像不在水平位置;

(4)⑺用手电筒照亮跳棋,这样跳棋反射的光更多,所成的像更明显;

(5)[8][9]口0]实验时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再拿没有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

后面移动,直到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重合;若用光屏替换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在玻璃板后

面观察光屏,不能观察到玻璃板前点燃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可以看到玻璃后

面的蜡烛,便于对比蜡烛A的像与蜡烛B的大小;应选择2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这是

因为比较厚的玻璃板会出现明显的两个像,影响实验效果;

(7)[13]小明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不变,这是因为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

物体的位置不变,那么所成的像位置也不变;

(8)“4n15]实验中,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暗,

这是因为入射光线在玻璃板第一个面发生反射和折射时,光线强度就已减弱,折射光线又

作为入射光线在第二个面发生反射和折射时,光线强度又减弱了,此时第二个反射光线在

第一个面又作为入射光线发生反射和折射,这个折射光线所成的虚像距离观察者较远,同

时光线强度比较弱,所以像较暗:由上述可知,远处的像是来自于蜡烛的入射光经过玻璃

板一次折射、然后一次反射,最后一次折射形成的,所以说远处的像是来自于蜡烛的入射

光经过玻璃板一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故选C.

8.小东利用如图甲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小东选用玻璃板而不选用平面镜,因为这样;实验时,小东在玻璃板交放一支

点燃的蜡烛A,还要在玻璃板后面放一支未点燃的蜡烛B,对这两支蜡烛的要求是

(2)实验中,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如果无论怎样沿桌面移动蜡烛B,都不能使它

与蜡烛A的像重合,可能的原因是.

(3)小东在得出平面镜成像规律后,用图乙所示方法测视力时,镜中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

离为m.他用到的规律是.

【答案】便于确定蜡烛所成像的位置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4.6像到

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析】(1)平面镜是不透明的,只能在平面镜中看到平面镜前物体的像,不能看到平面镜

后面的物体,所以实验时不采用不透明的平面镜。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

不太清晰,但是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探究实验中对蜡烛A和B的要求是形状、大小完全相同;主要是便于比较

像与物体的大小;(2)如果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A蜡烛所成的像可能偏高或偏低,而B蜡

烛在桌面上,与A蜡烛的像就无法重合了•(3)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到平面镜的

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故视力表与镜距离为2.5m,视力表的像离镜距离也为

2.5m,即视力表与它的像的距离为2.5m+2.5m=5m,又由于人在视力表前0.4m,所以人

离视力表的像的距离为5m-0.4m=4.6m,即人离视力表的像距离为4.6m。

点睛: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可能玻璃板和水平面不垂

直;依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人和人的像相对于镜面对称,视力表和视力表的像相对于平面

镜对称,依据数学知识计算。

9.小明的书桌放在南窗边,冬日的暖阳斜射在书桌玻璃台板上,在房间竖直雪白的墙壁上

留下一块规则的光斑.有一次他将一支铅笔放在玻璃圆镜正上方约10厘米处,墙上光斑中

出现了两个黑色的阴影,小明在思考:

(1)光斑的形成是因为,影子的形成是由于造成的.

(2)为什么墙上有两个黑影呢?小明进行了探究,如图甲和乙所示,当笔放在玻璃圆镜上

时,两个黑影变为紧挨着.改变铅笔和玻璃圆镜的距离.发现两个黑影对称着变化移

动.于是他认为两个黑影中一个是铅笔的影子,另一个是铅笔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请帮

助分析他的猜想是否有道理?理由是:

(3)为什么一只笔出现了两个影子呢?小明再次移动铅笔偏离镜面的正上方,结果发现影

子只剩下一个,如图丙所示.用在丁图中用光学作图来说明光斑中为什么会出现两黑影的

道理.

()

上呈现

在光屏

不可能

像,

是虚

成的

面镜

理平

有道

播没

线传

的直

射光

的反

】光

【答案

光Sh

形成

线,

射光

了反

挡住

斑2

成光

线,形

射光

了入

挡住

析】

【解

析】

【分

【详解

线

光的直

影子是

象:

射现

的反

于光

,属

成的

上形

墙壁

射在

光照

射的

板反

玻璃

斑是

]⑵光

⑴[1

的。

形成

传播

为平

像,因

成的

镜所

平面

通过

铅笔

能是

不可

子,

的影

铅笔

都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