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附教学反思_第1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附教学反思_第2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附教学反思_第3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附教学反思_第4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附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是三年级上册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在编排

上注重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推动作用。在引导学生探讨笔算方法的同时,重视

口算和估算。在教学中,要把估算贯穿于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中,在计算和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都要先估算,这是培养估算意识和提高数感的一条重要途径。解

决问题强调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和趣味性,通过解决问题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提

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1课时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导航令J

敦厚俯w

教材第1〜3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匡n标

1.经历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算法的过程,会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

2.学会用“五入法”和“四舍法”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并会与原来

的结果进行准确地比较。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

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廨|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难点:培养观察、分析、类比和综合等初步思维能力。

GI教I学I准I备

课件。

教学设计除q

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

1.口算并说出依据的口诀。

6X49X35X39X7

8X57X54X86X8

2.组织学生口答练习。

(1)6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50是几个十?

(2)8个百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1200是几个百?

探究新知

1.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例1的图片。

师:从图片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列出20X3。

学生在小组内用摆小棒的方法,每10根小棒捆成一捆,每两捆小棒看作是

一份,捆出这样的3份。借助小捧能清楚地看出有6捆小棒,共有60根黑玉米。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反馈情况。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把原来的乘法算式改写成相等的加法算式,按照加法算式的方法算出

答案。20X3=20+20+20=60。

教师板书:20X3

=20+20+20

=60

生2:可以把20看成是2个十,2个十乘3得到6个十,6个十就是60。

教师板书: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

生3:还可以先算出2X3=6,从而类推出20X3=60。

教师板书:2X3=6,20X3=60o

师:真了不起,你们想到这么多不同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你喜欢

哪种算法?为什么喜欢这种算法?

三种不同的口算方法都是对的,但在我们平时的口算中,一般会选用第三种

口算方法。

2.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材第1页“试一试”。

师:你们可以怎样口算?

生1:会想到3个200相加得600o

生2:还会想到2个百乘3得6个百,6个百就是600。

生3:还有2X3=6,200X3=600o

学生在比较时,会发现第三种口算的方法比较简便。

师:同学们在口算8X200时,用最简单的方法去口算,同时还要注意要向

千位上进位。

学生独立进行口算,再交流汇报。

3.用“五入法”来估算。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2。

师:你能说一说题目中有哪些条件和问题吗?

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你能尝试解答吗?

生1:把48看作50来估算积。由于4X50=200,西瓜每箱48元,200元

够了。

师板书:把48看作50,4X50=200,200元够了。

生2:还可以利用因数与积之间的关系来判断,4X50=200,4X48V200,

200元够了o

师板书:4X50=200,4X48<200,200元够了。

小结:解决买4箱西瓜带200元够不够时,不必要算出准确的积,只要能知

道积的范围就可以作出判断。在估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可以把两位数用“五入

法”看作近似的整十数,所得到的积比原来的结果要大一些。

4.用“四舍法”来估算。

师:请看教材第2页“试一试”中的题目,可以怎样列式呢?

学生依据题意先列出相应的算式5X62o

师:你能进行估算吗?

生1:可以把62用接近的整十数60来估算,把62看作60,5X60=300,

300元不够。

生2:5X60=300,5X62>300,300元不够。

小结:用四舍的方法,把两位数看作最接近的整十数后,所得到的积比原来

的积要小一些。

师:比较例2和“试一试”这两道题,你有什么发现?

生1:用“五入法”估算时,把两位数看成较大的整十数后,所得的结果比

原来的结果要偏大一些。

生2:用“四舍法”估算时,把两位数看成了小一些的整十数后,所得的结

果比实际结果要稍小一些。

师:同学们说得对。利用估算的方法,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巩固应用

1.教材第2页“想想做做”第1题。

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2.教材第3页“想想做做”第2题。

引导观察表格中上下两个数的关系。

学生口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向百位或千位进位。

3.教材第3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比一比谁算得既快又准。

4.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1题。

让学生口算时,把上下两道题看做是一组题,口算后,再进行比较。

提示学生要注意到结果后面0的个数。

5.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口算,比较时会发现,整十数乘一位数,要向百位上面进

位,整百数乘一位数时,要向千位上面进位。

6.教材第3页“想想做做”第6题。

师:从题目中你能找到哪些条件和问题呢?

生1:条件有:卡车每车运72箱,运了6次,一共400箱。问题是:6次能

运完吗?

生2:可以列出算式6X72,把72看作70,6X70=420,6X72>420,6次

能运完。这是用“四舍法”把72看作70来估算积。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有哪些地方需要特别注意?

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设计表内乘法的

口算和笔算,意在唤醒学生的认识,为学习新知做好迁移准备。在教学探究算法

这一环节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

算方法,教师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学生在探究和交流过程中,

感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学生对于估算的新知识非常感兴趣,能够很快地回答出问题。从学生的兴趣

入手,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能够利用知识的迁移,把学到的估算两

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的方法,用于估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

第2课时倍的认识

数度h班把

教材第4-6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序|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够正确解答“求一个

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观察、比较、

抽象、概括和合情推理能力。

的|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倍”的概念。

难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一

课件。

情境导入

课件播放《西游记》歌曲。

师:听到这首歌你会想到谁?(孙悟空,唐僧)他们俩是什么关系?谁是谁的

师傅?谁是谁的徒弟?你知道我和你们是什么关系吗?谁是谁的学生?反过来

呢?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数学上,两个数之间也有一定

的关系。

探究新知

L认识"倍“o

课件出京教材第4页例3情境图。

师:请大家观察,三个小朋友在说什么呢?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

问题呢?怎样解答?

学生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师:除了比多比少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对他们进行比较,还可以

怎样比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板书:倍的认识。)

教师出示蓝花和黄花图并提问:蓝花有几朵?是几个2朵?黄花有几朵?黄

花里有几个2朵?

生:可以把2朵蓝花看作是1份,黄花有这样的3份,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

是蓝花的3倍。

2.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师:(出示一行红花图,共有8朵红花。)红花有几个2朵?红花的朵数是蓝

花的几倍?可以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师:为什么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呢?(把谁看作1份,红花有这样的几

份?)

学生结合图,仔细地数一数并圈一圈。

师:我们研究数学问题不能只停留在用观察的办法得出答案,还要研究

如何计算,题目仍然是:蓝花有2朵,红花有8朵,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怎样列式?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交流汇报。

师:你是怎样想的?(8里面有几个2。)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板书:8+2=4。

师:“倍”不是单位名称,不用写上。

巩固应用

1.教材第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先观察红带子和绿带子,比较它们的长短,发现红带子的长度是绿带子

的几倍。

2.教材第5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用圆、三角形、正方形图片,进行摆一摆,分一分。在操作的过程中发

现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教材第5页“想想做做”第3题。

先连一连,自主发现10里面有几个2,并列式进行解答。

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充分地交流讨论,说出各自的想法。探究蓝花

和红花之间的关系时,学生经历圈一圈和填一填,先找出红花有(4X2)朵,从而

想出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对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列出除法

算式来解答。解答时,由于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在算式中不要写上倍。

在“巩固应用”环节,通过丰富的题型给学生提供施展的机会,用学到的知

识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在解答中体会数学的用处,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3课时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教学导航台q

•i教।学।内।容-

教材第7〜8页例4及相关练习。

<教冏日标

1.理解“倍”的概念,学会运用倍的知识,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感知和理解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

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鹤|重周难|点

重点:在了解“倍”的意义的基础上,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难点:理解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

课件、小棒。

教存一

复习导入

]按要求摆一*摆,说一■说。

(1)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摆4个2根。第二行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

()o

(2)先摆4朵蓝花。再摆黄花,它的朵数是蓝花的2倍。再摆红花,它的朵

数是蓝花的3倍。学生摆后,提问: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2.师:刚才大家摆小棒,摆花片都摆得很正确,并说得很清楚,说明你们

已经理解了“倍”的含义。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

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探究新知

1.看图说图意。

课件出示例4情境图,让学生观察画面,阅读图中人物的对话。

师:请同学们算一算,柳树有多少棵?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个数学

问题吗?

利用准备的小棒分组摆一摆,小组讨论。

2.探索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用摆图形的办法来解决这个数学问题的。

(生1边说边摆,在黑板上摆图形进行对比并说理由。)

生1:先摆5个小圆片表示杨树,因为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3倍,所以就有

这样的3份,再摆出3份这样的5个小圆片,然后数一数,就知道柳树是15棵。

师:你说得真清楚,真是一个小老师。

师:你们同意这种解题的办法吗?还有和他的方法不一样的吗?

生2:我是用加法算式来解决这个数学问题的。我是这样想的,杨树有5棵,

柳树是杨树的3倍,所以柳树就有3个5棵,用加法进行计算:5+5+5=15(棵)。

师:这个小老师当得怎么样?我们为她鼓鼓掌。

师:还有哪位同学和他们的方法不一样?

生3:我是用列乘法算式的办法来解决这个数学问题的。我是这样想的,拿

柳树和杨树比,以杨树作为参照物,以杨树的5棵为16》,柳树的棵数有这样的

3份,就是3个5,所以用乘法计算:5X3=15(棵)。

师板书:5X3=15(棵)

答:种了15棵柳树。

3.总结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模型。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数学问题。有的是先摆图形,再

通过数数的方法;有的是用已学过的加法进行计算;还有的是列乘法算式进行计

算。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

生:第三种方法,用乘法进行计算。

师:用乘法进行计算是拿柳树和杨树进行比较,以杨树作为参照物,把每5

棵杨树看作1份,那么柳树就具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求3个5是多少,用5X3

进行计算。其实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求一个数的

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用乘法计算。

巩固应用

1.教材第7页“想想做做”第1题。

看清要求,独立操作并列式。同桌交流:为什么这样列式?

2.教材第8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在图中填出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集体订正,教

师评价小结。

3.教材第8页“想想做做”第3~5题。

学生独立完成,班级内交流反馈。

4.教材第8页“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观察题目中的画面,阅读题目中的文字。

引导交流,7天后树苗大约是原来的3倍,原来树苗是40厘米。40厘米的

3倍就是用40乘3,会计算吗?

学生独立完成。

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倍”的认识的基础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

少”的简单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我在设

计这节课时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复习旧知,让学生从己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

验出发;2.动手操作,重视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研究的全过程;3.拓展延伸,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的重点是求几个几是多少,并且要弄清楚是几个几。在

具体教学中,应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学具,突破难点,明白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

题的关系后,再组织学生交流,在互动与交流中相互启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第4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教学导航*q

41rl教I学I内I容

教材第11-12页例5及相关练习。

1.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

2.经历与同学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逐步养

成仔细审题、细心计算的良好习惯。

、圜点|难|点

重点: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难点:探索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tj教厚[福备

课件、小棒。

教学设计除工

1.口算。

2X4

2.引入新课。

师:大家对乘法的了解还真不少,今天我们继续来探讨有关乘法的知识。

1.教学第11页例5。

谈话:(出示例题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

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引导学生说完整:湖面上飞过3队大雁,每队12只。一共有多少只大雁?

师:乘法算式怎么写?

学生列出算式:12X3

师:你能算出得数吗?(如果不知道怎么算,可以先摆一摆。)

学生的算法可能有:(1)因为12+12+12=36,所以12X3=36;

(2)先算3X2=6,10X3=30,再算30+6=36。

问:计算12X3时,为什么3和个位上的2相乘后还要和十位上的数相乘?

(引导说明:12X3实际上就是3个12相加得多少,从图上看,可以先算3个2

得多少,再算3个10是多少,最后再把两次得数相加。)

同桌互相说说第二种方法的计算过程。

师:刚才的口算过程还可以用竖式来表示。你觉得乘法竖式在写的时候要注

意什么呢?

(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相关算式的竖式书写:数位对齐,加减法从个位

算起,因为有进位加或退位减。)

学生指挥教师板书:

问:接下去怎么算呢?为什么先算个位?(防止有进位的数。)

引导:先算2乘3得6,再算10乘3得30,30加6得36。

(如果学生觉得有困难,再次从乘法的意义上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书:

12

t

X:3

6

30

36

...3X2=6

...10X3=30

...30+6=36

指出:为了便于计算,笔算的竖式一般写成:

12

*3

36

答:一共有36只。

同桌互相说说乘法竖式的书写、计算过程。

师:乘法的验算方法很多,我们现在就用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

2.教学“试一试”。

谈话:你们会用这种简洁的形式计算更大的数吗?完成作业用竖式计算

3X3⑵

指出:用竖式计算乘法时一般把数位多的乘数写在上面。

生自己尝试算一算,指名学生在黑板上边写边说。(引导学生通过理解

3X312就是3个312相加,因此3分别要和个位、十位、百位的数乘一乘。)

反馈计算正确率,让做错的学生说说错误的原因。

比较12X3与3X312,总结乘法竖式书写注意的地方。

巩固应用

1.教材第12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交流计算顺序。全班反馈正确率,让做错的同

学说说错误的原因。

2.教材第12页“想想做做”第3题。

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全班反馈、订正。

3.教材第12页“想想做做”第4题。

指出:鱼苗的单位用“尾”表示,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

4.教材第12页“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5.补充练习。

错误!

-K

X3

9K6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吗?

教学反思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是本单元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我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课堂模式进行教学,体现教师为主导、学

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努力开拓计算教学的新思路。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在口算的基础上重点突出笔算,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

掌握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算法,并在有层次的练习中,让学生进一

步理解算理、运用算法。这不仅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掌握得扎实,同时还培养

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5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

教材第13〜14页例6及相关练习。

,教团同加

1.让学生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进而类推出“满几十进几”的算法,

初步掌握笔算中的进位法则。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类推能力以及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学习习惯。

礴|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

难点:分清进位与不进位的情况,并且能正确计算。

VI教I学I准I备

课件、小棒。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天鹅吗?都见过什么颜色的?(见过。有白色的,灰

色的。)

师:那太好了,这是一片湖,湖里有许多的灰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出示教材第13页例6。

师:湖里有多少只灰天鹅?(48只。)

师:白天鹅有多少只,我们知道吗?(不知道。)

师:那你有办法知道吗?题目中有相关的条件吗?

生:白天鹅的只数是灰天鹅的2倍,我们就能求出白天鹅的只数了。

师:你会列出算式吗?(48X2)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

数。

探究新知

1.学具操作。

(1)操作学具。

师:请同学7门用小棒代替天鹅摆一摆,算出2个48是多少。学生操作,教

师巡视辅导。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①摆出2个48后,直接数出结果是96。

血摆出2个48后,把2个8得到的16根中的10根捆成1捆移至8捆内,

共有9捆零6根,是96。

(2)请用第二种摆法的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摆小棒的过程。

并请学生说一说小棒的根数是如何满10变成1捆的,以及9捆是怎样算出

来的。

2.竖式计算。

师:你会用竖式计算吗?试一试。

(1)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

(2)指名板书,请学生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思。教师板书说出每一步得数

的意义。

48

t

*2

16

8

96

...2X8=16

...2X4r—8G

...16+80=96

(3)师:这类竖式计算的一般写法更简洁。请看书上的竖式计算的一般写法:

48

X2

96

小组内思考交流下面的问题:

a.横线上的1是怎么来的,它表示什么?

b.得数十位上的9是怎样得到的?

全班交流。要求学生再写一遍竖式的一般写法,指名板书并讲解竖式的一般

写法。

3.试一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那么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

式你会算了吗?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板演。

(2)完成后请板演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教师提问,积的百位上应该写几,

为什么。4X152=

4.归纳方法。

师: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你能说说在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集体讨论,派代表总结。师加以评论总结。

巩固应用

1.教材第14页“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板演。

(2)选一两题请学生说计算过程。

(3)说说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教材第14页“想想做做”第3、4题。

(1)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⑵指名说一说,交流算式的意义。

3.教材第14页“想想做做”第5题。

(1)同桌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算法。

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教学反思

本堂课通过教师引导一学生自主探索一小组合作交流一集体交流、探讨,总

结出最简便合理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再通过层

次训练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应用。整节课的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

习探讨为主,教师适当引导,同时教师充分鼓励和尊重学生的多样性思维方式。

第6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

教学导航会q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18页例7及相关练习。

教学旧标

1.自主探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过程,理解其算理,掌

握其计算法则。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类推、归纳、概括的能力。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礴I圜点I难I点

重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连续进位方法。

难点:正确计算以及灵活运用多种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t傲国1百

课件。

复习导入

1.用合适的方法计算下面乘法。

30X420X3300X3210X4

32X428X3362X3216X4

汇报计算方法和得数,集体订正。

2.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在进行计算的时候要

注意什么?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在学习过程中想想今天学习的和上节

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例7。

师:怎么列式呢?

生:48义4。

师:你估计这道算式的得数会是多少呢?

生:二百左右。

让学生说说是怎么估算的。(48接近50,50乘4等于200。)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检查,校对。看积是不是接近200,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48

X134

192

让学生比较4X24和48X4这两道算式在计算中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并板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

小结整理:用4乘48个位上的8,得32,个位上写2向十位进3;再用4

乘48十位上的4,得16个十,16个十再加上4乘48的个位上进上来的3个十,

是19个十。所以要在积的十位上写9,百位上写1。

2.教学“试一试”。

272

X4

学生试算,指名板演。

集体检查,并让学生说一说积的每一位上的数是怎么来的。

巩固应用»

1.教材第18页“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单独观察题目,找到错误原因,同桌交流。

⑵各自算出正确的答案,集体交流。

2.教材第18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3.教材第18页“想想做做”第5题。

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比的。(可计算,可估算。)

4.教材第18页“想想做做”第6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思路。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跟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有什么区别?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教师在此基础上精讲点拨,最后总

结方法,再配以多种形式的练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连续进位对学生来

说是教学的重点,更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把计算方法编成了学

生喜欢的儿歌:相同数位要对齐,先从个位乘算起,个位乘完乘十位,一位一位

乘下去,满了几十就进几,进位千万别忘记。借助这首儿歌,学生很快记住了“满

几十向前一位进几后,前一位要加上进上来的数”这一难点。

第7课时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导航会q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22页例8、例9及相关练习。

教学旧标

1.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方法,估计出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积的

大致范围。

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并能合理

地运用口算、笔算或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礴憧1点|难|点

重点: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方法。

难点:估计出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积的大致范围。

gI教I学I准I备

课件。

情境导入

有一天,三只小猫开开心心地去河边钓鱼,大家快来帮它们数数,看看它们

各钓了多少条鱼?

出示教材第21页例8情境图,仔细观察图,问:3只小猫各钓了多少条鱼?

(板书:000)

提出问题:3只小猫一共钓了多少条鱼?

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一个数与0相乘得0的含义。

(1)小组讨论: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一问题吗?

(2)全班交流汇报结果。

①用加法计算: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出结果。

0+0+0=0

讨论:为什么三个0相加是0呢?

②用乘法计算:问:你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0X3=03X0=0

提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为什么0X3=0,3X0=0?

讨论:0和3相乘等于0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⑶形成结论:

①你能知道0X7和8X0是多少吗?为什么?

问:你还能说出几个类似的算式吗?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②从以上的学习中你会总结出什么结论呢?

小结:数字“0”与一个数相乘,就像一个“炸弹”乘到哪炸到哪。0和一

个数相乘得0o

2.探索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题9,仔细看图,理解题意。

(1)问:这个看台一共有几排?每排有几个座位?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求

出这个看台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吗?

列式计算一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17X6=102(个)。

(2)一个看台102个座位,体育馆有4个这样的看台,估计一下,体育馆大

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并说说估计的方法。

一个看台有102个座位,约100个,那4个看台就是400个。

(3)算一算,实际有几个座位?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板书示范:用竖式计算102X4。

集体讨论:从个位算起,个位上2X4=8,表示8个一,对齐个位写8,十

位上0X2等于几?为什么?那么对齐十位写几。最后算百位上1乘4等于4,

表示4个百,对齐百位写4。

(4)试一试:104X4=?先估计结果,再列竖式计算。

集体讨论:注意积的十位上写几?为什么是1不是0?(积的十位上写1,因

为0加1得1。)这个1哪来的?

(5)比较上下两题,有何相同的地方?(一个乘数中间有0。)

有何不同之处?(第一题的积中间也有0,而第二题不是。)

为什么第二题积中间没有0呢?

那么在计算像这样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6)最后将答案与我们之前估算的结果对比下,看看我们算得对不对,同时

也能验证我们的结果正确不正确。

巩固应用

1.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2题。

在书上独立完成,做完后小组里交流订正。

2.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3题。

(1)独立仔细检查,找出错误的原因,在小组里交流。

(2)在书上订正,然后全班交流。

3.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计算并核对。

4.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5题。

读题并理解题意。

独立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原因。

5.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6题。

每个书架都有204本书,表示什么意思?总共有几个书架,那么总共就有多

少本书?借出386本后还有多少本呢?应该如何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问:你能先估计一下大约剩下多少本吗?说说你的估计理由,再计算。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在计算像这样的乘法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首先要营造出学生感兴趣的、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强烈的求

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去。“0乘一个数得0”是计算乘

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基础和前提。通过一个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从

加法意义入手自主探究“一个数与0相乘得多少”的问题,通过“想一想、做一

做”,让学生理解”0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这一规律,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

以充分发挥。

第8课时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0I教|学|内—

教材第23~24页例10及相关练习。

教I学旧一

1.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简便方法正确计算。

2.培养迁移类推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发展数学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如何用简便方法列竖式计算。

t1教1回福备

课件。

教学设计宇j

复习导入

1.口算:

40X3300X284X00X64X1425X3

学生抢答完成。

2.填空:

4X2=()40X2=()()X2=800

9X2=()90X2=()()X2=1800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师:观察每组题,你发现了什么?怎样思考比较简便?

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第23页例10。

谈话引入:在刚刚结束的全市秋季运动会上,我校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一的好

成绩。其中,在团体操表演中我们有4个方队,每个方队120人。你知道我们一

共有多少人参加了团体操表演吗?(课件出示教材例10情境图。)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人,怎么列算式呢?

指名回答并板书:4X120或120义4。

师:观察这个算式,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末尾有0。)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揭示课题并板书:乘数末尾有。的乘法。

师:请同学们先想一下,120X4结果是多少呢?

提问:你会计算这个算式吗?

2.小组合作,探究不同的算法,在小组中交流感受。

口算:4X12=484X120=480

竖式:

120

X4

480

⑴指名说出口算方法和结果。

(2)指名说说竖式计算的方法。

(3)教师介绍并板书简便算法。

120

X4

480

①写竖式时,一个乘数与另一个乘数。前面的数对齐;

②计算时,用一个乘数与另一个乘数0前面的数相乘(4义12=48);

③乘完以后,在积的末尾添一个0。

师:为什么添一个“0”?在什么时候添?

3.教学教材第23页“试一试”。

6X380=

380

X46

2280

让学生在教材上计算并指名陈述计算方法。计算完后让板演学生回答下面同

学提出的问题,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4.引导学生小结。

(1)师:遇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先怎样乘?然后

怎么办?

(2)明确: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乘数的

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课件出示,学生齐读。

巩固应用

1.教材第23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

提问:第3、4个竖式乘数末尾只有1个0,为什么积的末尾有2个0?

2.教材第24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列出简便的竖式进行计算。集体订正。

3.教材第24页“想想做做”第2题。

先找出错在哪儿,再订正,订正后全班交流。

4.教材第24页“想想做做”第4题。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教师以第1个算式为例讲解书写格式,第2、3个算

式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5.教材第24页“想想做做”第5、6题。

先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再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怎样用简便方法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

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乘数末尾有0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难点是让学生学会用简便的方

法进行竖式计算。简便并不是教师说简便学生就认为简便的,这需要学生的亲自

体验,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这样的妙处。在探究算法时,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

让学生自主探索。对于学生多种不同的算法,只要他们讲得出理由,都应加以肯

定。不要求学生掌握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而将重点放在讨论竖式的计算方法上,

让学生搞清在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二千克和克

测量(计量、度量)产生于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

进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而对物体质量的把握离不开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

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但

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

本单元针对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现有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

再认识克,最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第1课时千克的认识

教学导航会q

41rl教।学।内।容

教材第28〜30页例1及相关练习。

△I教四回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一一千克,初步体会1千克的

轻重,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

逐步提高估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礴|圜点|难|点

重点:在实践活动中感受1千克物体的轻重,认识千克。

难点: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V1教1学1准1备

课件、台秤、一袋红枣、一袋膨化食品、一袋木耳、一些苹果、鸡蛋和大米。

情境导入»

师:(出示物品)瞧,今天老师带来了包装大小差不多的两袋食品,一袋是红

枣,一袋是薯片,猜一猜,这两袋食品哪一袋重一些?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两袋

食品究竟哪袋重,哪袋轻呢?(同桌交流。)

师:找到办法了吗?谁愿意第一个来介绍?

追问:还有别的方法吗?

师:在生活中经常要比较物品的轻重。如果要知道这袋红枣具体有多重?就

要请谁来帮忙呢?“秤”是最好的帮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物体质量的单

位。

探究新知»

1.认识秤面,接触千克。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都见过秤吧?谁来说一说你见过哪些秤?(学生自由

说。)

多媒体出示各种秤的图片。

谈话:今天我们先来研究盘秤(多媒体演示),上面的盘子叫作托盘,用来放

要称的物体,下面的圆盘叫作刻度盘,上面的刻度用来表示物体的重量是多少。

仔细观察刻度盘,你看到了什么?(有1、2、3、4几个数字,一根指针,字母

kg。)

讲解:字母kg是千克的符号,称一般物体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又

叫作公斤(板书:千克kg)。称物品的时候,指针指到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

千克(多媒体演示)。指针指到2呢?你知道这个台秤最多能称多重的物体吗?

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

2.学生操作,称出红枣重量。

3

谈话:通过掂一-掂和称一称,我们发现这袋红枣比较重,红枣到底有多重呢?

大家试着称一称。

学生活动,交流结果和认秤面的方法。

3.掂掂重量,强化感受。

师:大家都称出红枣有1千克,现在请你掂一掂这袋红枣,感觉一下1千克

有多重。

再掂一掂木耳,跟红枣比一比,再称一称,看看木耳的重量够不够1千克。

4.估估重量,深化体会。

(1)1千克苹果大概有几个,你来装一袋称称看,掂一掂。

学生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苹果,小组轮流掂一掂。

(2)1千克鸡蛋大概有几个,你觉得是比苹果的个数多还是少?为什么?你

来装一袋称称看,掂一掂。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操作。

(3)试着装好1千克大米,称一称,掂一掂。

巩固应用

1.判断。

(1)1千克棉花比1千克铁轻。()

⑵一只乒乓球约重2千克。()

(3)2袋奶粉约重1千克。()

2.口答: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倒出一部分后还剩76千克,倒出多少千克?

3.教材第30页“想想做做”第3〜4题。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