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年高考语文(上海专用)重难点 散文阅读(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年高考语文(上海专用)重难点 散文阅读(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年高考语文(上海专用)重难点 散文阅读(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年高考语文(上海专用)重难点 散文阅读(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年高考语文(上海专用)重难点 散文阅读(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年高考语文专练(上海专用)重难点04散

文阅读(解析版)

重难点04散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

练(上海专用)

(建议用时:60分钟)

散文选文范围广泛,题材多样,命题有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

能力的趋势。命题具有灵活性、综合性和前瞻性等特点,其阅读鉴赏

涉及人物形象、叙事、情节、语言等要素技巧的考查是近年的热点,

也是重难点。

1、赏析人物

①分析塑造手法;②把握人物思想性格;③通过社会环境,认识人

物的典型意义补充鉴赏人物形象;④分析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行动、

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O

表述要点: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

2、体味环境描写

着眼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之间的联系。

表述要点: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

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

衬托)+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3、鉴赏语言

注意从作品实际出发对人物语言的个性、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进

行具体分析。表述要点:①本段文字XX词表现了(揭示了、突出了)

XX准确或生动或形象或富有情趣;

②本段文字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表达了XX的XX(特征),

读来(效果),增强了XX感染力。给人XX感受。

4、分析标题作用

①标题表层的具体意思(文中具体的XX);

②与主题表达、形象特征相关的深层意思。

5.如何把握散文的写作对象?

散文的写作对象主要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和自然景观。

人物主要通过对典型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反映人物的思想性

格,表现作者真挚的感情。

事件通过叙写具体生动的生活事件,深刻揭示生活意义、人生

哲理,表现作者深挚的情感。

自然通过细致描写自然景观,突出景物特点,揭示其内在规律

和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人生理想或情感意志

6.如何理解表现手法的作用?

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

本质特点。

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

要特征。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

真挚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

的思想情操。

寓理于事:叙述事件,揭示其中的内在哲理。

运用典故:借用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中的相关事实或词句,简

练叙述内容,集中表现作者情感。

融情于事:把丰富的思想感情融会到具体事件的叙述中,使情感

得以更充分的表露。

7.如何体会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社会、人生或自然的感悟,把握

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①把握对象:即紧扣作者所采用的材料,包括人物、事件、自然

景象等。

②把握特点: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事件的内在意义、自然的

特征规律等。

③把握线索

叙事线索:事件的来龙去脉;作者的见闻感受。

抒情线索:作者的思想感情;某一具体事物等。

④把握意义

即深入理解蕴涵材料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哲理、自然规律

等主题意义。

8.如何辨析散文语言的表达作用?

①掌握散文语言的特点。包括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

隽永;具体、详尽等。

②联系内容,深入发掘。

一、【2022年春季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归宿终安在

王琴

母亲说,有人看上了我家的那棵柿子树,六千块,只要同意,马

上付钱,下午挖了装车运走。

我在电话里喊,不卖!

母亲又说,好几棵树都挖走了,我们家的那棵给的价最高,再说,

有几年不结柿子了。

我急了,大声说,六千块钱能干什么,你眼皮怎么那么薄,见钱

就卖,你晓得一棵树长那么大需要好多年不

没等我说完,母亲就挂了电话,我知道她也不高兴了。去年,母

亲告诉我,她和父亲年岁大了,得准备寿木了,不需要我们兄妹出一

分钱,他们自己也想办法。我想,说不定卖柿子树也是母亲的办法之

一,于是决定回去看看。

“欢迎蛋”是村里一片田的一个小地名,临近磨刀河。那里横七

坚八地卧着很多大大小小的石头,我家在那里分了一块八分的田,田

边还有棵两人合抱大小粗壮的柿子树,曾经年年枝头上都挂满了小灯

笼一样的圆柿子。

回到家,我拉上母亲一起去了“欢迎蛋”。田里的油菜已经长了

一手掌深,柿子树下落了几个柿子,烂泥一样瘫在地里。抬头一看,

那么大的树上也没结几个,比起十多步之外的那棵柿子树上的一片红

火实在冷清。

手放在树干上摩拳,树皮的粗粉几乎可以磨破手心,那些不规则

的弯曲的铁锈一样颜色的枝丫,向四方的天空伸展出去,像一把只剩

下骨架的大伞。我知道,这就是有人看上他的缘由,那些嶙峋的枝丫

据说具有美学意义。用来装点城市的公园,让那些城里人在城里也能

闻到乡村的气息。

母亲说,这棵柿子树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有了,几十年过去了,老

了,柿子一年比一年结得少。我不知道怎么和母亲说我的感受,这棵

叶子掉得光秃秀的柿子树就应该自在地呆在蓝天白云下,呆在空旷的

田野里,在四季轮回中安然度过属于他的光阴,至于柿子,结不结的

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看母亲,她半蹲着匀走多余的油菜苗,脚边已经堆了几大把了,

她说,晚炒一盘。

我问母亲,妈,你还记得我小时候吧,这棵柿子树下铺了厚厚一

层稻谷草,我们家的小牛就卧在那里,你一个女人家还会使牛耕田呢,

母牛很听你话,一上午就把这八分田耕好了。

不提那些事,不提了。多乖的牛,多乖。骨头都烂没了。

我又去看那棵柿子树,就像那里有一个树洞,储存了我的一段光

阴,那段光阴陪伴我的还有两头黄牛。

夏天,这个田刚收完稻谷,九月的天空蓝得干净,初秋时节,空

气渐渐收缩水分,稻谷割掉了,水珠从稻谷茬里冒出来,周围依然湿

漉漉的。要把田耕了,平整了,准备种上油菜。只是那时候这棵柿子

树还年轻,就像年轻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向四周伸展出去的枝丫

长满了翠绿宽大的树叶,枝头上挂满了圆圆的青色的小柿子。母牛也

很年轻,下的牛崽才半岁。田才犁了一半,母亲就让母牛休息了,她

在树荫下铺了一层稻谷草,上面卧着小黄牛,尾巴甩来甩去驱赶着牛

蝇,嘴巴里嚼着谷草。我没有什么可吃的,柿子树下不过放了一瓶开

水,还有凉着开水的缺了几块瓷的瓷盅。我喜欢那头小黄牛,如果世

界上有最美丽的眼睛,那一定是牛的眼睛,即使是现在,过去了那么

多年,我依然这样想。圆溜溜的眼睛啊,还看得见眼睛里荡漾的水波,

浓密的双眼皮里长出一排长睫毛,最主要的是那眼神,不会和任何人

直视,总是温和地安静地眨着,既天真又淡定。母牛走到柿子树下,

小黄牛就甩着尾巴站起来,眸地叫了一声,钻到他母亲肚子下吃奶了。

我的母亲端起瓷盅喝了一口凉白开,说,用牛要晓得牛辛苦。我

晓得母亲的意思,要晓得心疼牛,牛耕田辛苦。麻绳从鼻子里穿过,

背上套着迦担,拖着的犁头,深深插进板结的土里,在田地里来回地

走,每一个转身,身后就是一列松软了的泥土。我去看那一对牛母子,

小黄牛吃着奶,母牛的乳房胀鼓鼓的。

母亲在看柿子树。她说,今年的柿子结得好呢,恐怕要摘几大背

篦柿子哦。我也抬头看了看柿子树,是结得多。那天是星期六,我从

学校里带了一本影集回来,那是初三第一次考试的奖励。我想带回来

给母亲看看,顺便多要一块钱。学校大门旁的照相馆是两层楼,有同

学把她在楼梯上照的相片给我看,她站在楼梯上眺望远方的神情好看

极了,我也想照一张。

那时候,“欢迎蛋”的这棵柿子树不会孤单,树的一边有八分的

良田,树下有母亲,有黄牛,还有一个藏着心思的我,肯定还有其他

一些什么,那是一些我不知道柿子树一定知道的事。

“欢迎蛋”的这一片田,柿子树很多,站在高一点的地方一望,

到处都是柿子树。紧挨着我家柿子树几百米之外的田壤上就有一棵同

样高大好看的柿子树,我们家柿子树上的鸟雀说不定就刚从那棵柿子

树上飞过来的,他们也许带来了另一棵树的信息,把一些悄悄话传来

传去,微风中那些枝叶的轻摇就是他们在互相打招呼,就像我和要好

的同学之间的一次次眨眼。

那时候的柿子树在我心里就是这样的富有灵性,她是黄牛母子的

伴儿,也是我和母亲在“欢迎蛋”的伴。我无论站着还是坐着,看着

这一些,心里就什么也不会想了。

我现在想,人不离开一个地方可能就不会去回望那个地方,也不

会在心里记挂那个地方。就像我,走出了磨刀河远离了“欢迎蛋”,

才会静静地在脑海里勾勒关于那里的一切。

黄牛母子被卖掉了,家里太缺钱了。我躲在门后,看得见苍白的

月光下那个牛贩子和母亲讨价还价,他们的手指不停地伸出收回,都

在摇头。母牛已经辛苦了一天,她和小黄牛卧在圈里安静地嚼着稻草,

应该也看见了那两个指手画脚的人了吧。

我不敢出去,害怕看到小黄牛的眼睛,那双除了安静没有其他神

情的眼睛,那根摇来摇去的还没长大的牛尾,爬山梁的时候我拽过,

母亲呵斥我,说拽了牛尾巴小黄牛就长不大了。那时候,我哪里知道,

这头小牛注定不会和我一起长大。

我和母亲说好,不卖小黄牛,还要问清楚买牛的贩子,不能买去

宰了卖肉,只能换个人家继续耕田。

价钱谈好了,母亲打开圈门,嘴里吆喝了一声,母牛乖乖地站起

来,走出圈门。

小黄牛看见母亲关圈门站起来峰唉地叫,他想要跟着母牛也从圈

里走出去。牛贩子拉住穿过牛鼻子的麻绳,带母牛上路。可是她不走

啊,脑袋向后弯,弯成了一个弧形,扭头看着牛圈内的小牛,也不停

地口牟口牟叫。

我还是不敢出去,躲在门后从半开的门缝里看着清白的月光下那

些人和那些牛,母牛和小牛的叫声不那么高亢,就像在你呼我应,但

我听了第一声就不再想听第二声了。牛贩子使了劲地拉绳子,母牛就

是不回头。我心里说,不卖了吧,照相的钱我不要了,我不吃食堂里

的土豆丝了,我就吃咸菜。

母亲最终还是打开圈门,让牛贩子也带走了小牛。我听见母亲对

父亲说,小牛还那么小没卖上价钱,就是觉得分开太可怜了。我在半

开的门内看着那一对黄牛母子迈着步子慢腾腾地从院坝前走过,走了

十多步绕过邻居家的竹篱笆就看不见了,偶尔传来的牛铃声也渐渐地

消失在清冷的空气中,他们当然不知道门后有一双躲闪的流泪的眼睛。

又一天早晨了,我一夜没睡好,起床打开大门,就看见了空荡荡

的牛圈,圈门开着。我跟着母亲去了“欢迎蛋”,她说,田也耕好了,

趁我还在家有个帮手,赶紧把油莱籽种上。柿子树下铺的稻谷草还在,

母亲抡起锄头敲碎大的土块,说,明年耕田只有向别人家借了。

我抬头看了看柿子树,没有接话。

很多年,我都没有再去“欢迎蛋”,不是刻意不去,是没找到必

须去的理由。在家的时间越来越少,母亲不再大声武气地使唤我,她

最多说说,出去走走吧,现在田坝里的路修好了,四通八达的,连去

“欢迎蛋”路也修成了水泥路。我问,那棵柿子树还结柿子不。母亲

有点恼怒地说,树没有怎么往大里长,柿子也结得一年不如一年了。

这个冬天,母亲说,有人看上了那棵柿子树,有些事就这样冒了

出来。

母亲说,村里专门有人领了外地人走村串户地看树,看起哪棵就

去和主人谈价,谈拢了,找来挖机三下五除二就挖了树拖到货车上拉

走了。母亲告诉我,外地人看见我们的那棵柿子树,赞美了很久,说

这树的造型好看,要是移栽到公园里,城里的人肯定高兴得很。我听

出了母亲的一点动心,她告诉我,近几年柿子都结得不好,稀稀拉拉

的还烂了很多,掉到地上成了一摊烂泥,鸟都不吃。

我没有问价格,再高的价格对于一棵柿子树来说都是无意义的。

我想起了当年卖黄牛的那个有着淡淡月光的夜晚,隔了几十年,那一

双大眼,叮当的牛铃,轻轻地一声眸,都会让我心里发痛。至今,我

也没问过,那一对黄牛母子卖了多少钱。

母亲扯起油莱苗掐去沾着泥土的根,她说,人老了就没用了,钱

在门前也挣不了。我知道母亲说的是村里种植中药的事,承包商每个

人一天出八十块钱请人除草,母亲也跃跃欲试,计划着也去除草,用

她的话说,也不是好辛苦的事,边耍边做了。可是,母亲是偷不了懒

的人,她担心被人说速度慢了,就不停歇地干活,不到两天就累病了,

连着吃了好几天的药。我也责怪她,享不了清福,瞎折腾,能挣多少

钱。母亲却说,只要不到做不动的那天就不会依靠子女,自己的事自

己晓得做。

村里上了岁数的老人都会做好寿木放在家里,也不是什么忌讳,

可是我不愿意,那些事我不愿意去想,我总是说,我的父母一定会活

到百岁。母亲就会笑,说,那不成妖精了,还吃不得动不得的,有什

么趣。每每这个时候,我就想要去抱抱我的母亲,就像她曾经抱着我

那样。

“欢迎蛋”有几棵柿子树已经被连根挖了运走了,不知道到了哪

一个城市的哪一个公园,也不知道能否把根须深植在另一片土地上。

我想,要和母亲好好聊聊了。我要用足够的耐心,告诉她,万物

都应该有最好的归宿,就像这棵柿子树,哪怕一颗柿子也不结,这棵

老树最温暖的归宿也应该属于“欢迎蛋”。当然,有些话我也会告诉

母亲,好多事是作为晚辈去考虑的,他们,好好的就好。柿子树,我

们就不卖了。

1.第⑥段画线句对柿子树的描写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答案】先从触觉的角度写出树皮的粗糙坚利,再从视觉上描写

柿子树瘦骨嶙峋;另外,运用比喻“像剩下骨架的大伞”来表现柿子

树衰老、几乎丧失实用价值、仅存一点美学意义的特点,极具画面感。

【解析】本题考点:分析选材、组材的特点和作用。

“树皮的粗粉几乎可以磨破手心”是触觉描写,“磨破手心”写

出了老柿树树皮的粗粉程度;”不规则的弯曲的铁锈一样颜色的枝丫,

向四方的天空伸展出去,像一把只剩下骨架的大伞”是视觉描写,“弯

曲”“铁锈一样颜色”写出了柿树的瘦骨嶙峋。

“像一把只剩下骨架的大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向四

方的天空伸展的树枝”比作“只剩下骨架的大伞”,形象地写出了柿

树的衰老,像只剩下骨架的大伞一样失去了实用价值,仅存一点美学

意义的特点,极具画面感。

2.作者三次写到小黄牛的眼睛,情感真挚动人,请加以分析。

【答案】第一次细致刻画小黄牛天真温顺的眼睛,充分表现''我”

对弱小生命的怜爱;

第二次写小黄牛不知命运即将改变、依然安静的眼睛,表现离别

时“我”内心的痛苦和不舍;第三次是几十年后的回想,表明卖牛留

下的伤痛深重难泯。笔墨一次比一次简练,情感越来越深沉。

【解析】本题考点:分析选材、组材的特点和作用。

小黄牛的眼睛作为文中物象存在,文中三次写到小黄牛的眼睛,

第一次“我喜欢那头小黄牛,如果世界上有最美丽的眼睛,那一定是

牛的眼睛,即使是现在,过去了那么多年,我依然这样想。圆溜溜的

眼睛啊,还看得见眼睛里荡漾的水波,浓密的双眼皮里长出一排长睫

毛,最主要的是那眼神,不会和任何人直视,总是温和地安静地眨着,

既天真又淡定”,对小黄牛的眼睛刻画细致“圆溜溜”“荡漾的水波”

“长睫毛”,表现了小黄牛的天真温顺以及我对小黄牛的怜爱之意。

第二次“我不敢出去,害怕看到小黄牛的眼睛,那双除了安静没

有其他神情的眼睛”,迫于生计,母亲要卖掉母牛,而小黄牛毫不知

情,不知自己的命运即将被改变,小黄牛的“安静”映衬着我内心的

痛苦与不舍。

第三次“我想起了当年卖黄牛的那个有着淡淡月光的夜晚,隔了

几十年,那一双大眼,叮当的牛铃,轻轻地一声眸,都会让我心里发

痛”,时隔多年,我回忆当初卖牛的那个令人痛苦与压抑的夜晚,“那

一双大眼,叮当的牛铃,轻轻地一声眸,都会让我心里发痛”,表明

卖牛留下的伤痛深重难泯。笔墨一次比一次简练,情感越来越深沉。

3.本文写了柿子树、黄牛、母亲,三者互相关联,共显主旨,

请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本文开篇写母亲因考虑身后事要卖柿子树,与“我”产

生矛盾,引出“我”和母亲回忆卖牛的往事,再回到“我”劝母亲不

必为身后事操劳。柿子树、黄牛、母亲三者围绕“归宿”,取材互为

补充,叙述承转自然。三者共显主旨,即世间万物不管有无实用价值,

都应顺其天命,安然度过自己的生命时光,体现作者悲天悯人的人文

情怀。

【解析】本题考点: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表现手法、语言的表

现力。

柿子树、黄牛、母亲,三者作为不同物象,互相关联,需要从原

文中去寻找。由“去年,母亲告诉我,她和父亲年岁大了,得准备寿

木了,不需要我们兄妹出一分钱,他们自己也想办法。我想,说不定

卖柿子树也是母亲的办法之一,于是决定回去看看”可知,母亲因考

虑身后事想要卖柿子树,而我认为“一棵树长那么大需要好多年”不

同意,”于是决定回去看看”,引出了“我”和母亲回忆卖牛的往事,

再回到“我”劝母亲不必为身后事操劳。

“我”认为“这棵叶子掉得光秃秀的柿子树就应该自在地呆在蓝

天白云下,呆在空旷的田野里,在四季轮回中安然度过属于他的光阴,

至于柿子,结不结的又有什么关系呢我要用足够的耐心,告诉她,

万物都应该有最好的归宿,就像这棵柿子树,哪怕一颗柿子也不结,

这棵老树最温暖的归宿也应该属于'欢迎蛋'”“当然,有些话我也会

告诉母亲,好多事是作为晚辈去考虑的,他们,好好的就好。柿子树,

我们就不卖了”,树如此,牛亦如此,人更如此。世间万物不管有无

实用价值,都应顺其天命,安然度过自己的生命时光,体现作者悲天

悯人的人文情怀。柿子树、黄牛、母亲三者围绕“归宿”,取材互为

补充,叙述承转自然。

4.以下材料截取于《乡土中国》中的第一篇《乡土本色》:

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

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

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二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

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

结合本文具体内容,谈谈“我”与母亲的相处是否依然反映费孝

通所述乡土社会中“孝”的特点。

【答案】①本文记叙“我”与母亲的相处之事依然发生在“乡

土”,传统“孝”的观念仍在影响人们的生活。

②文中“我”一听说母亲要卖柿子树就知道她的心事,表明“我”

对母亲的性格很了解;

③在卖柿子树一事上与母亲发生矛盾后,“我”通过和母亲回忆

卖黄牛的痛心事,耐心劝说母亲;

④最后“我”劝母亲不必为身后事忧虑和操劳,这样子女才能“心

安”。

⑤因此,“我”与母亲的相处依然反映费孝通所述的乡土社会中

“孝”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点:评价作品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文本以及费孝通乡土社会中“孝”的特

点进行分析。

“我”与母亲的相处依然反映费孝通所述的乡土社会中“孝”的

特点。

首先,文中“我”与母亲的相处发生在农村,所有的故事都集中

在“乡土”;由“有些话我也会告诉母亲,好多事是作为晚辈去考虑

的,他们,好好的就好”可知,作为晚辈,''我"会考虑父母的归宿

问题,也就是《乡土本色》中所说的“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

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

甚至归结到心安二字”,他们“好好的就好“,子女要让父母觉得心安;

“我”劝母亲不必为身后事忧虑和操劳,这样子女才能“心安”,可

见传统“孝”的观念仍在影响人们的生活。

孝还表现在:《乡土本色》中“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

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而文中“没等

我说完,母亲就挂了电话,我知道她也不高兴了”“我想,说不定卖

柿子树也是母亲的办法之一,于是决定回去看看",可见“我”对母

亲的性格很了解,体现了“孝”的特点;在卖柿子树一事上与母亲发

生矛盾后,“我”通过和母亲回忆卖黄牛的痛心事,耐心劝说母亲,

做到了“承他们的欢”,体现了“孝

二、【2018年上海市春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荔江之浦

①拉开窗帘的时候,竟然看到了一幅画。一江碧水蜿蜒过眼,水

之上是跌宕起伏的山,那山一直到目力不及才稍显收敛。那些硬朗的、

柔美的起优充满了神奇的魅力,由其体现出来的情致与动感又让人不

无美妙的遐想。

②偶尔,云层里射出的光打在水上,水就特别明润,山则隐晦迷

蒙。天光温和的时候,山与水的颜色惊人地相似,似是一江颜料刷在

山上,新鲜得还在淌水,这样的山水连在一起,就是非同于他处的桂

林荔浦了。

③想来住在江边的人,一定家家有个大飘窗,时时刻刻让这无限

江山飘进来。每天早晨都像是仪式,缓慢而隆重地拉开一天的序幕。

④总觉得这地方最盛产水,到处水润润的,山上有水,江里有水,

田里还是水,水绕着村绕着城地流,生出水润润的植物,生出水润润

的人,人出口一说话,也带着水腔。

⑤在荔浦走着看着,空气中还会有刘三姐样的歌声,那是文场和

彩调,随便哪个街头巷尾,几个人那么一凑,锣鼓弦子响起来,柔润

的嗓子就亮起来。怪不得,这地方是曲艺歌舞之乡呢。逢节日,山水

边就热闹成海。

⑥荔草,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草,会让一条江箴蕤荡漾,最后荡

漾成自己的名字?水中划船,水随山转,那么多的弯,又那么多的漩。

水有时像上了一层荧绿的釉,有时又如一面深蓝的绸。

⑦船行中,你会看到有人在洗浴,有人在江边烧纸祭奠,有人穿

着婚纱在照相。总归是,荔浦人的祈愿和祝福离不开这一江水。

⑧这个时候,两岸涌来一片黄金,初以为花,却是砂糖橘。还有

马蹄秧子,也是一波波的粉黄,马蹄踏过一般。

⑨荔浦由很多样的细节构成。有些细节,甚至做得比桂林还好,

比如银子岩,会唤起你一声惊叹;比如丰鱼岩,一洞鱼水穿越九座山

峰,是为洞中之冠。其实荔浦人还是会偷偷笑,你去鹅翎寺了吗?层

层信仰嵌在山崖上.你看荔江湾了吗?从江上划船进入,上岸再由洞

里出来,江山美景可有这样的结合?荔浦再垫底的山也是桂林山水系

列,可人家会说,咱这是荔浦山水,底气硬朗着呢。

⑩如此的美景会被人瞄上的。最旱是一拨逃难来的,一到这里便

扎进水边的山洞不走,繁衍成村林。后来还有土匪,还有日寇,都流

过口水,但最终都没留下来,这片山水不喜欢他们。

顺脚走进一个村子,村子叫青云村,依着的山叫龙头山。不用

多说,你就想了住在这里有多美气,起优的山下,扶桑、紫罗、百香

果到处都是。老者在田里不紧不慢地忙,一个女孩担着马蹄沿田埋走。

荔江与漓江、桂江、西江相通,交通便利,往来客商就多。走

入一条很老的巷子,磨光的石板、镇水的古塔、宏阔的会馆和斑驳的

城门,让人想象曾经的繁闹。传下来的是豪爽耿直的性情,你来了,

做芋头扣肉芋头烟鱼各种芋头宴待你,陪你大碗喝酒,还给你呀呵呵

地唱彩调,荔浦人吃芋头是一绝,荔浦人棉线切片的吃法你学不会,

芋头的美味却一直忘不掉。这里的山水养人,芋头也养人,养得人精

干豪壮,细腻明丽。

天空积蓄着黄昏,像谁在絮被子,一层层絮厚了,铺排开来,

所有的一切都盖在了被子下面。那些山以为将夕照挡住了,没承想夕

照还是投入到江里。江不仅把夕照全部接收,还把那些山也揽进了怀

中。这样,上面啥样,水里也啥样,完全是一个原型复本,直到夜来,

将那复本折叠在一起。

雨敲了一夜的窗,早晨开帘一看,江边竟然飘浮了一层伞花,

红的,黄的,蓝的,那是沿江晨练的人的。没有什么能阻止人们对这

条江的热爱。

离去的时候,荔浦已让你眼里、心里、口袋里都装得满满的,

够你消受很长时光。

而后,荔浦人会说,想着啊,还来呀,别忘了我在这儿等你。

5.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

【答案】示例:“竟然”表现出作者拉开窗帘看到美景时的惊喜

之情。把眼前的江景直接说成了“一幅画",运用比喻,展现漂亮的江

景,总领下文对荔浦美景的描写。

【解析】本题考点: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词句、段

的作用必然包含对词句、段内容的分析与理解。文中,“竟然”是副

词,表达出的是“作者”的情感;“一幅画”显然是用了修辞手法,

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最后,结合此段在全文的位置,可得出“总

领下文”的关键结论。

6.赏析第④段使用“水”这一意象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例如:第④段选取水这一意象,渲染水在这片天地处处存

在,植物、人人说话都带有水的特质,水、人、物融为一体,写出荔浦

风土人情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点: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表现手法、语言的表

现力。

赏析表达效果需要把握关键词句。如文中“到处水润润的”是“渲

染水在这片天地的处处存在“;如文中"水绕着村绕着城地流,生出

水润润的植物,生出水润润的人,人出口一说话,也带着水腔。”说

明“植物、人、人说话都带有水的特质",文中"人出口一说话,也

带着水腔。”表明“水、人、物融为一体〃,水成为人的一部分;最

后是总结性语句:”写出荔浦风土人情的特点”。

7.第⑧段画线句中的“涌”字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答案】例如:“涌”字结合船行情境,化岸上静景为动景,富有

动感,表达砂糖橘数量之多,金黄色之浓重,与“一片〃相对应,精确描

摹出金黄色迎面而来的观感。

【解析】本题考点: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表现手法、语言的表

现力。

“涌”字的表现力体现在对修辞的运用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两

岸涌来一片黄金”中“两岸”,“黄金”均为景和物,一个用来修饰动

作的“涌”字将两个不动的景和物具有了生机,于是“结合船行情境"、

“化岸上静景为动景,富有动感〃;还有“涌”字自身的内涵所体现

出来的“砂糖橘数量之多〃、“金黄色之浓重";由此可以得出作者

“精确描摹出金黄色迎面而来的观感”。

8.本文展现了荔浦人的生活、情志与荔浦的景、物的密切关系,

请加以分析。(4分)

【答案】例如:荔浦丰富的物产,养育了世世代代的荔浦人;荔浦

特别的自然环境,养成了荔浦人的生活习惯;荔浦人的娱乐生活及生

命的重大活动,都与荔江息息相关;荔江造就了荔浦人的特别性格;荔

浦的美景和物产使荔浦人对这片土地充满依恋与热爱。

【解析】本题考点:把握作者的情感,分析作品主题的思想内涵。

本题可以通过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并结合题目中涉及到的人、情

与景、物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表述也可以成文。情感的表达必然借助

具体景物的描绘。因此,综合全文;

①②③写荔江大环境下江边的人如同生活在画中,(“拉开窗帘的

时候,竟然看到了一幅画“)借以抒发对景的热爱;

④⑤⑥⑦⑧⑨⑩具体写荔浦周边环境下人的生活丰富多彩,包

括物产丰富、历史久远、娱乐生活多样(“空气中还会有刘三姐样的

歌声、曲艺歌舞之乡”)以及在荔江物产下所形成的特别性格“这里

的山水养人,芋头也养人,养得人精干豪壮,细腻明丽”;

写离去的不舍与想念,”离去的时候……够你消受很长

时光”

三、【2021・上海普陀-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海水荡漾

赖赛飞

①海洋的深广与动荡,在海边不是看海得出的,而是看网。

②休渔期,网衣摊晒在南田岛上的各个网场,搁不下的摊在公路

边。这些下过深水的网一旦重回陆地,从此便不一样了。

③它的部分网眼被鱼一一更多的是其他东西勾勒切割,撕开了口

子,伤痕累累。原本青萃的蓝绿两色一下子变得黯淡苍老,上面粘附

了鱼鳞、虾皮等海洋生物碎屑,犹如皱纹与斑点。它的体味也出来了,

是海腥味。这很另类,与陆上世界完全不相匹配,呈现真实的异域风

情。

④当一张网以涉险而归坦然于天下的气概宣示了存在,海的内里

就这样被顺带翻开直接曝光。以至于每次,渔网静静地委身于地面,

看在我眼里却像一片阳光照耀下正在往外翻腾的海,附着在每一只网

眼每一根纤维中间的气息扑鼻而来。

⑤海岛上的每一个日子海水荡漾。岛仿佛是一块被放逐的土地,

由造物随手扔进大海里面,住在上面的人随身打上了放逐的烙印。世

世代代,人们不仅要从海水中打捞出一片片土地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

家园,要用堤坝像延长自己的胳膊一样将之圈在怀里保护起来,更多

时候,还要动手打造出一片片能漂浮的陆地船。

⑥面朝大海,另一种广大世界在眼前无限展开。每天从海岸线上

经过,看着潮水对着人一层层地卷过来,退下去又卷着舌头过来。那

种无休无止,同样不仅是形体,还有味道,更有声响有力辅佐。这跟

单纯的太阳照着或雨雪落地总有不同,仿佛是来自那个世界的莫名诉

求,宏大而顽强。即使走远了,潮声还会伴随很长一段路。更远了,

海风依然跟过来耳提面命,迫使脉动跟着潮水起伏。

⑦终需回应,才能首先平息心海中被引发的潮涌,然而终究未能

平息的是一滴海水千重味的想象和事实。

⑧从来不会直接品尝海水,但就是深谙它的味道,清而鲜而咸。

将刚捞上来的海草塞进嘴里,这种味道特别的刚劲,几乎带来形体之

感,完全触碰到了柔软的口腔内壁,清晰得能辨认出质地,脆中带有

弹性,爽滑掩饰着粗糙。恍惚之中,已经将海一口含进,正向着身体

深处滚滚而下。

⑨沿岛行,看着紫菜、苔皮、浒苔之类就这样将自己一端固定在

岩礁、滩涂以及船板、绳索随便什么,其余悠扬地活在海水里,通过

自己的吐纳,将海水带给收割走它的人品尝。鱼类、贝壳类、软体类

也活在海水里,同样通过吐纳,由捕鱼人将隐身于它身体的海水味道

带上岸。这种携带方式非常细腻周密,除了需要灵敏的嗅觉与味蕾,

还需要已经建立完善的信息传递通道,才能恍然觉察一一海水除了基

本的咸、鲜、清,另有甘甜,作为一种回味,藏匿在它们的细胞核心,

形成海水灵魂(假设它有)深处的味道。

⑩需要更有力的证据,只要跟踪海边心眼活络的人,便会发现他

们很有节制地拿海水来浇灌房前屋后的果树,结出来的果子特别甜,

吃过的人都得惦记。此时此地,海水味道的样子就从鱼形、海藻形、

贝壳形、软体形改头换面成了果形。复习一下这种秘密入侵,它是以

水的形式从渗入土壤开始,伺机进入复杂的植物根须,顺着茎干爬向

无数枝头,最后到达每一只果实甜蜜的内部。

然而无论自然的恩赐有多慷慨,咸涩就潜伏在地下并不深远处,

等待时机泛起。渔家的人生始终处在下述境界里:苍茫大海,一个小

岛,一艘小船,一个摇晃的世界。眼前没有阻挡,身后不见岸,只有

无限的可能性一一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对于出海在船上的人,心中的

岛成为唯一明确的航标。相对于留守岛上的人,不明所向的船一再成

为不知所措的牵挂。

有时候想,航行中的船若能于海面上留痕,或者是那一道道相

望的目光有迹可循,就能发现指定任何一个时刻,这些沉浮于海水之

中的岛屿们,周身都有无数的线条延伸向海天苍茫。每一条虚无缥缈

的线索端点都维系着实实在在的一条船,整条船上的人又反过来维系

着岛上的一个个家。天涯海角与万家灯火,千百年下来,都是这样对

应着、牵挂着。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追寻那股海水的味道或受它所驱使,这

期间的种种努力,千回百转。也只有这种味道,一直给予他们相同的

慰藉,历久弥新。一岛之民,一生之中,反复的重逢与离别,诸般抗

拒与迷恋,都笼罩在这里面。

哪怕有一天,离开了岛,深入大陆内部,带着口味这种无法拭

去的识别码,这些人的体内依然会海水荡漾。

9.第①段能否改成以下句子?请说明理由。

海洋的深广与动荡在海边不是看海得出的,而是看网。

【答案】不能。修改后的语句较长,语气较为急促,重点落在了

“看网”一词上。而原句在“海洋的深广与动荡”后有所停顿,节奏

变慢,语气更舒缓,增强了抒情意味,更能表现出对海的深沉情感。

【解析】本题考点: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表现手法、语言的表

现力。

不能。修改后语意重心发生了变化,通过关联词“不是……而

是……”,就把强调的重点落在“而是看网”一句上,同时语句显得

较长,读起来语气较为急促,不便于抒情。而原句在“海洋的深广与

动荡”后有所停顿,不仅提示读者关注本文的重点是“海洋的深广与

动荡”,而且节奏变得稍慢慢,语气变得更加舒缓,读起来更具有抒

彩,便于抒发作者对海的深沉情感,有韵味。

10.联系第⑥⑦段,赏析“卷着舌头”这一比拟的妙处。

【答案】这一比拟能够引发读者视觉、听觉、味觉三方面的联

想,不仅形象地描摹出海潮翻卷着朝人涌来的形态,而且扣合了下一

句中的“不仅是形体,还有味道,更有声响有力辅佐”,生动地表现

出无休无止的海潮声仿佛是来自海上世界的诉求、召唤,宏大而顽强,

令人心潮澎湃,还呼应下文“一滴海水千重味”,引出对海水味道的

想象,表现出对宏大海洋的向往、亲近与热爱。

【解析】本题考点: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表现手法、语言的表

现力。

“卷着舌头”一词把潮水一层层卷过来的状态,说成像人的舌头

一样翻卷过来,赋予人的动作。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这一比拟能

够引发读者视觉、听觉、味觉三方面的联想,就像文中所说,“不仅

是形体,还有味道,更有声响有力辅佐首先在视觉上,形象地描

摹出海潮翻卷着朝人涌来的形态,生动形象;其次在听觉上,就像文

中所说“仿佛是来自那个世界的莫名诉求,宏大而顽强。即使走远了,

潮声还会伴随很长一段路。更远了,海风依然跟过来耳提面命,迫使

脉动跟着潮水起伏”,声势浩大,汹涌澎湃;最后从味觉上,呼应下

文“一滴海水千重味”,引出对海水味道的想象,符合“舌头”这一

喻体的功能。从而表现出作者对宏大海洋的向往、亲近与热爱。

11.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段。

【答案】化无形为有形。这段想象海面上航行中的船留痕、虚

空中亲人遥遥相望的目光显迹,用航线、目光,将海、岛、船、人四

者勾连在一起,以无数线条的延伸和对应展现渔民航行之远和亲人牵

挂之深,形成一幅具有象征意味的图景,生动地表现出他们彼此的牵

挂是生活信念和人生力量的支撑,虚实相生,深化了意境。

【解析】本题考点: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表现手法、语言的表

现力。

这段使用了虚实相生,化无形为有形的表现手法。这一自然段通

过作者的想象,想象海面上航行中的船留痕、虚空中亲人遥遥相望的

目光显迹,使无形的东西形象化,短暂的东西的永恒化;在上一段“苍

茫大海,一个小岛,一艘小船,一个摇晃的世界”画面描述的基础上,

作者用航线、目光,将海、岛、船、人四者勾连在一起,“岛屿延伸

向海天"''线索端点系着船”“船系着家”,以无数线条的延伸和对应

展现渔民航行之远和亲人牵挂之深,形成一幅具有象征意味的图景,

浓缩凝聚了世世代代无数渔家的命运和期冀,生动地表现出他们彼此

的牵挂是生活信念和人生力量的支撑,深化了意境,拓宽了时空。

12.本文是否存在《论散文结构》中所说的“超越具体的叙述顺

序和表层文字的潜在结构”?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存在。《论散文结构》中的潜在结构是指不同于表层叙

述顺序的内在情思结构。本文从“网场、公路”“海岸线”到海边人

家,从“看网”到“观潮听潮”“品尝海味”,到进一步了解渔家生活,

展现出沿岛观察感想的具体叙述顺序。而在表层文字之下,还隐含着

作者围绕“海水荡漾”,对海上人家认识深化的心理过程,即从感受

海上生活的艰辛苦难,到感受海上广大世界的吸引力,体会海水滋味

的甘甜,再到出航后亲人彼此之间的牵挂,以及从大海中获得的慰藉,

最后领会到岛民一生难以割舍的对大海的依恋;标题“海水荡漾”也

因此具有多重意味,表面上指对海洋深广动荡这一特征的观察感受,

深层暗示的是对海的依恋已经渗入岛民灵魂深处,化作生命的脉动。

【解析】本题考点:评价作品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存在。《论散文结构》中的潜在结构是指不同于表层叙述顺序的

内在情思结构。本文的主要顺序是:第一到第五段主要内容是对“网

场”的描述,第六到第八段叙述了“海岸线”,第九到十一段叙述了

“海边人家”,对渔家生活进行了描述等,以上这些是按照作者的观

察和感受进行的具体描述,属于通常所说的表层叙述顺序。但是,却

隐含这一条内在情思结构。文中紧紧围绕题目“海水荡漾”,高度概

括了“渔家的人生始终处在下述境界里:苍茫大海,一个小岛,一艘

小船,一个摇晃的世界”这样的渔家生活,从文中十二段到最后可以

看出,作者通过想象海面上航行中的船留痕、虚空中亲人遥遥相望的

目光显迹,用航线、目光,将海、岛、船、人四者勾连在一起,以无

数线条的延伸和对应展现渔民航行之远和亲人牵挂之深,形成一幅具

有象征意味的图景,表现了渔家对海的依恋已经渗入岛民灵魂深处,

生动地表现出他们彼此的牵挂是生活信念和人生力量的支撑,从而也

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四、【上海七宝中学2017年高三三模】阅读文段,完成各题。

我想从天上看见

阿来

①也许是因为年代过于久远,在这条陆路上行走时,已经没有人

能找到一条清晰的脉络。历史与历史中的文化传播与变迁,比之于现

代物理学家所建立的量子理论还要难于捉摸。物理学家描述他们抽象

的理论时运用了一种可靠的用数学语言可以表述的模型。而历史中的

文化却更多的在荒山野岭间湮灭,随着一代一代人的消失而被永远埋

葬。

②我想,也许从天上,从高处像神灵一样俯瞰时可以看见。

③于是,我在拉萨的贡嘎机场登机时特意要了一个临窗的位置。

并祈愿这一路飞行,没有云雾的遮蔽。

④事实是,我登上飞机时,拉萨正在下雨。拉萨河和雅鲁藏布江

水溢出了河床,洪水漫进了河床两边的青裸地,漫进了低矮的平顶土

房组合而成的安静的村庄。地里的庄稼已经收割了,洪水浅浅地漫在

地里,麦茬一簇簇露在水面上。庄稼地与房舍之间,是一株株柳树,

在雨中显得分外的碧绿。飞机越升越高,那些淹没了土地的水像面镜

子一样反射着天光。这真是一种奇异的景象:洪水成灾,但人们依然

平静如常,没有人抢险,没有人惊慌失措,那些低矮的土屋安安静静

的,都是很宿命的样子。土屋顶上冒着青烟,我想象得出来,围坐在

火塘边上的农人平静到有些漠然的脸。洪水与所有天气(比如冰雹)

一样,或多或少都和某种神灵的力量与意愿有关。

⑤对于来自神灵与上天的力量,一个凡人往往只能用忍受来担待。

所以,当外界的眼光看到一个无所欲求的农人时,而赞叹,而自怜的

时候,我想告诉你,那是因为对生活日深月久的失望。不指望是因为

从来都指望不上。所以,你才会在雅鲁藏布江洪水泛滥时,看到这么

一幅平静的景象。

⑥这种平静的景象里有一种病态的美感,病态的美感往往更有动

人心魄的力量。

⑦飞机再向上爬升,就穿过了饱含雨水的云层。云层掩去了下界

的景象,满眼都是刺目的明亮阳光!

⑧虽然有云层阻隔,但我还是感觉到机翼下渐渐西去的高原那自

西向东的倾斜。飞机每侧转一下机身,我就感觉到雄伟的高原正向东

俯冲而下。闭上眼睛感觉,那是多么有力的一种俯冲啊!我当然知道,

这种俯冲感是一种幻觉。飞机飞行得非常平稳。电视里正在播放平和

的音乐。当气流导致飞机发生小小的震颤,空姐柔美的声音便从扩音

器里传来。

⑨但我还是觉得大地在向下俯冲。

⑩我说过,这是一种幻觉。

(11)而且是我不止一次感觉到过这样的幻觉。

⑫譬如当我最大限度在接近某一座雪山的顶峰,坐在雪线之上,

看到只要有一点动静,风化的砾石便水一样流下山坡,看到明亮的阳

光落在山谷里、森林中,使得云雾蒸腾,我也会感觉到大地的俯冲。

而到云雾散开,大地安安静静地呈现出它真实的面貌,这种幻觉便消

失了。

⑬飞机起飞不久,机翼下面的云层便渐渐稀薄,云层下移动的大

地便渐渐显现在眼前了。

⑭雪峰确乎呈南北向一列列排开在蓝天下,晶莹中透着无声的庄

严。在这一列列的雪山之间,是一片片的高山草甸,草甸中间或还点

缀着一些积雨形成的小湖泊。湖泊边上,有牧人的帐房。我熟悉帐民

里牧人的生活。他们不是草原上那种纯粹的牧民。夏天,他们赶着牛

羊来到这些雪山之间的高山牧场,秋天到来,他们被一天天降低的雪

线压迫着,走进河流深切出来的山谷,回到自己种植玉米与青棵的农

庄。夏天是牧场上的收获季,秋天,又是土地里的收获季了。于是,

这些山地中半农半牧的同胞,便在一年中,有了两个收获的季节。

(15)每一列雪山之后,这种山间牧场就更低,更窄小,直至完全消

失。眼界里就只有顶部很尖锐,没有积雪的峭拔山峰了。这是一些钢

青色岩石的山峰,一簇簇指向蓝空深处。山体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森林。

然后,这种美丽的峭拔渐渐化成了平缓的丘陵,丘陵又像一声长途俯

冲后一声深长的叹息,化成了一片平原。这声叹息已经不是藏语,而

是一声好听的汉语里的四川话了。

(16)从平原历经群山的阻隔与崎岖,登上高原后,那壮阔与辽远,

是一声血性的呐喊。

⑰而从高原下来,经历了大地一系列情节曲折的俯冲,化入平原,

是一声疲惫而又满足的长叹。

⑱而我更多的经历与故事,就深藏在这个过渡带上,那些群山深

刻的皱褶中间。

【注】阿来,藏族,1959年出生于四川西北部阿坝藏区的马尔

康县。

13.分析第⑥段“病态的美感”的表达效果。

【答案】面对被洪水淹没的村庄,人们因为指望不上而失望和麻

木是一种病态,但是村庄是安静的,人们心里是平静的,这种景象呈

现出一种美感;病态与美感之间形成了一种对照(对比)和反差,造

成一种张力,给读者以冲击力。

【解析】本题考点: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表现手法、语言的表

现力。

作答此题,首先要理解“病态的美感”在文中的含义,要抓住“病

态”和“美感”两个方面来理解。“病态的美感”这个词是描写被洪

水淹没的村民的反应的。“病态”说明不正常,抓住文中村民面对洪

水时的不正常的反应来理解;“美感”是一种美的表现,从文中找出

村民面对灾难的时候美的体现,并加以概括。其次还要答出作者“病

态的美感”这样的词来描写村民的表达效果。

14.从记叙顺序的角度,分析第⑫段的作用。

【答案】运用插叙的手法,详细地描述自己登山中感受到在雨雾

蒸腾中大地向下俯冲的幻觉,以及大地呈现真实面貌后幻觉又消失的

过程,写出了作者独特的经历和微妙的感受,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解析】本题考点: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表现手法、语言的表

现力。

作答此题,首先要明白记叙的顺序有:顺序、倒叙、插叙。根据

记叙的定义判断此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然后再答出此种记叙顺序的

作用。联系上下文看,第十二段属于文本中的插叙部分,“譬如”承

接的是上段的“而且是我不止一次感觉到过这样的幻觉”,以介绍自

己登山过程中的具体感受。从文中的“而到云雾散开,大地安安静静

地呈现出它真实的面貌,这种幻觉便消失了”这句话看,本段是要反

映大地变化的真实过程,从而表达出作者内心的独特的感受,插叙可

以进一步丰富文本核心内容。

15.赏析第(14)段中画线句的景物描写。

【答案】作者通过视角不断推移转换写景,从蓝天下的雪峰到高

山草甸到湖泊再到牧人幔房,由高到低,由大到小,由景及人。用“排

开”一词写出雪峰的连绵不断;“点缀”写出广阔草原中湖泊的星星

点点;天空的湛蓝与雪峰的银白和草甸上的绿意,形成美丽的色彩组

合。呈现出宁静庄严宏大的景象,蕴含着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

情。

【解析】本题考点: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表现手法、语言的表

现力。

本题考查赏析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赏析景物描写要从写景的方

法、用词的精妙、修辞的使用、意境的表达、作者的情感等方面进行

鉴赏。解答时要抓住具体句子来分析,如“呈南北向一列列排开在蓝

天下,晶莹中透着无声的庄严”,“排开”一词写出了雪峰连绵不断的

景致,突出变化的无穷之大;”还点缀着一些积雨形成的小湖泊”,“点

缀”则是呈现出星星点点的修饰,增强了画面的美感,突出一幅自然

静谧的美好图景,展现出对自然的敬畏。这两句,从不同视角展现出

了景色变化的过程,表现了赞美之情。

16.结尾说“我更多的经历与故事,就深藏在这个过渡带上”,

分析其意蕴。

【答案】作者生活在四川西北部,正好在西藏到平原的过渡带

上,这里有作者的经历和故事;作者往返于西藏高原、丘陵与平原之

间,在这一过渡带中感受到大地的壮阔辽远到平缓安静过程,这一过

程让作者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故事,也同样是由血性的呐喊、坚

强不屈奋力抗争,到抗争之后的疲惫,继而获得一种深刻的满足。

【解析】本题考点:依据作品内容进行联想、想象、推断。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

人文精神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注意文后注释,通过注释可知,

作者生活的地方就在这个过渡带上,作者生存于此,在这种自然环境

的转变中,感受到大地的壮阔辽远,内心又逐渐得到平缓,也使得自

己联想到自我人生经历的具体感受,引发进一步的感想:“从平原历

经群山的阻隔与崎岖,登上高原后,那壮阔与辽远,是一声血性的呐

喊”,“而从高原下来,经历了大地一系列情节曲折的俯冲,化入平原,

是一声疲惫而又满足的长叹作者说“而我更多的经历与故事,就

深藏在这个过渡带上,那些群山深刻的皱褶中间”,是文章的总结,

表明作者由血性的呐喊、坚强不屈奋力抗争,到抗争之后的疲惫,继

而获得一种深刻的满足。

五、【2021・上海-三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谈瀛洲:不开花的木香

小时候我家弄堂房子的天井里,堆着大、小两个花坛。大的那个

大概有一米多高,占了天井很大一角。里面种着两棵比较大型的植物,

一棵是木香,一棵是爬山虎。

搁在天井围墙上的几根竹子,构成了这棵木香的棚架。它的细长

的蔓性枝条就搁在上面,足有一人多高。

这株木香是怎么来的,我不知道,因为它在我出生前就在那里了。

它伴我度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它是我对从小生活在那里的祖父、母

的家,对我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记忆的一部分。

对我来说,这株木香主要是一株观叶植物。一到春天,它便萌发

出翠绿的叶子,是由三片到五片细长的小叶组成的复叶,很秀丽。不

久它的树荫就覆盖了大半个天井。祖父在底楼的房间有一排落地窗对

着这天井。因为这棵木香,他的房间在夏日也充满了绿意与荫凉。

天热的时候,我每天会用一把大水壶提了水去给它浇水。大花坛

需要两壶,小花坛需要一壶。

到深秋,这株木香的叶片又会变黄,这时从祖父房间的窗口望出

去便是一幅秋景。初冬,这些叶子又会纷纷飘落。对童年的我来说,

这棵木香就象征着时序的代谢,岁月的流逝。

木香本是一种开芳香的花的蔷薇科蔷薇属植物。看它的花好了,

就是一朵具体而微的玫瑰。

在春天,木香会萌发出两种枝条,一种是从根部抽出来的肥壮的

嫩枝,像一支竹笋般地快速往上生长。这种枝条上是绝不会长花苞的,

因为它们是注定要做栋梁之材的。它会长成一根又粗又长的主干,然

后又在它上面分生出许多细枝。

还有一种,就是春天在这些主干上萌生出的细枝了。木香如果要

开花的话,就会在这些细枝顶端长出一串串的花苞。

记忆中这株木香从未开过花。弄堂房子之间的距离本来狭窄,对

面人家又在阳台上违章搭建了一间房子,把这朝南的天井原可能有的

几小时直射阳光也遮去了,所以不管种什么花,总难见成功。

可是,有一年这株多年不开花的木香突然生出了许多花苞。“木

香要开花了!”大家奔走相告,如同北方人看见铁树要开花一般。全

家老小都喜气洋洋,如同见了祥瑞。现在想来,可能是前一年冬天有

一只要在过年杀的鸡,在木香下系养了很久,给它施了不少的粪肥吧。

但不久,不知从哪里生出无数嫩绿的蜡虫,鹿集于这些嫩苞之上,

猛吸它们的汁液。也怪,以前很少在这棵木香上看到螃虫,这一年蜡

虫却突然大为生发。

我们小孩子都群策群力,想了许多方法。不知在哪里看到说烟丝

泡水可以杀妹虫,我们就把烟瘾很大的祖父抽剩的烟头都收集起来,

泡了水然后放在喷雾器里,爬在梯子上喷到木香上,无效。

又去药房买一种叫“敌百虫”的杀虫剂去喷在木香上,杀死了一

部分虫子但剩下的还是很多。不久,这些花苞就被吸得干瘪了。

木香最终还是没能开成花。

《孟子》里面有个故事,说鲁平公本来是要见孟子的,可是因为

有个叫臧仓的小人在他面前说了孟子的坏话,鲁平公就不见他了。这

故事就叫“臧仓掩孟轲”。这些螃虫,就像是臧仓这种破坏别人好事

的小人吧。

祖父去世之后,堂哥在他原来所住的底楼客堂间结了婚,天井也

属于他了。因为需要更多的空间,后来他清除了花坛,也清除了这株

木香。伴随了我家几十年的一株植物,就这样消失了。我那时已不住

在儿时的弄堂里了,也是事后才知道,也不便说什么。

作为植物来说,这株木香还真是不幸啊。有了人的照顾,却没有

天时、地利,也总开不成花!草木也跟人一样,需要环境与机遇。如

果不幸生在不合适的地方,没有良好的条件,那么就没有办法开花。

因为偶然的机遇,有了一个开花的机会,碰上横生的阻挠或是突然的

灾祸,也开不成花。如果它是一个怀宝不遇的才人,真可以为它一哭

啊。

李渔的《闲情偶寄》、文震亨的《长物志》都没写几种花,可是

都写到了木香,可见这种植物在明、清时就种植很广泛。木香远比蔷

薇要高大,适合搭棚而不适合种在篱边,所以李渔说“蔷薇宜架,木

香宜棚”。

但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木香架木为轩,名‘木香棚

花时杂坐其下,此何异酒食肆中?”其实并不是给木香搭棚不好,而

是“杂坐其下”的欣赏方式不好。

后来在上海植物园看到白花木香开花:长长的一排廊架上攀爬着

木香,开出无数白色复瓣小花。这是我第一次见识到木香开花时的壮

观。还有黄花复瓣木香,是攀爬在独立的铁架上。我个人觉得黄花复

瓣木香更美,资质更为秣粹。

中学时在华东师大二附中读书,那时二附中的校园还紧邻着华东

师范大学,我常出入其中。当时华师大的校园中花木颇多。曾见到一

棵丛生的白色复瓣木香,没人给它搭架,枝条直接垂到地上,但开花

开得真美。看来也不一定要给木香搭棚。

木香花我只见到过白色复瓣小花和黄色复瓣小花两种。明王象晋

在《群芳谱》中却提到有更多品种:“惟紫心白花者为最香馥清远,

高架万条,望若香雪。他如黄花、红花、白细朵花、白中朵花、白大

朵花,皆不及。”

是否真有这么多品种,我表示怀疑。黄岳渊先生在《花经》中,

只写了三种木香:“花有大小二种,小者每颖三蕊,花密生;大者每

颖一花,花香颇浓,络续而开,故不及小花之繁茂;小花种甚为普遍,

大花种不多见,乃觉名贵……另有一种黄木香,花大而香较白者为尤

烈云黄先生的书全从自己的种植经验而来,应非虚语。当然,古

时的品种后来失传也是有可能的。

多年来,一直很怀念童年时的这株木香。去年在网店上突然看见

有黄木香的小株卖,赶紧买了一株。很小的杆插苗,主干还没有筷子

粗,上面已经萌生出了两根一尺来长的细长蔓性枝条。因为知道它其

实可以长得很大,我就挑了最大的一个花盆给它。当然,其实还是不

够大的,木香最好是地栽。我现在还没有带花园的独立住宅,不能提

供给它这样的条件。

大姐在乡间买了一幢别量。今年五月去看,她在园子里也种了一

株木香,爬在窗户上。她说,这株木香今年已经开过花了。看来,她

跟我一样,也是怀念童年时家里的那株木香啊。

人有的时候,就是想让童年时环境里就有的东西继续陪伴着他。

17.本文第三部分可以删除吗?请阐述理由。

【答案】不可以。大量的文献引用,更突出我对木香的关注与记

忆的深刻。且补充了木香的相关知识,使了解更深,童年陪伴的普通

植物忽然有了文化内涵。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木香开花,惊喜。

可以,不影响文本的完整性与叙述的流畅。

【解析】本题考点: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本题开放式作答,可认为不用删除,文章第三部分,引用文献“李

渔的《闲情偶寄》、文震亨的《长物志》都没写几种花,可是都写到

了木香”“明王象晋在《群芳谱》中却提到有更多品种”“黄岳渊先生

在《花经》中,只写了三种木香”,这些文献可见“我”在自己的求

学、生活中十分关注木香的知识,突出了“我”对木香印象深刻,感

情深厚。同时也让自己童年的伴侣植物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了

文章内容,更增强了“我”的喜爱之情。中间两段则介绍了自己在其

他地方见过的木香,”在上海植物园看到白花木香开花:长长的一排

廊架上攀爬着木香,开出无数白色复瓣小花。这是我第一次见识到木

香开花时的壮观”“华师大的校园中花木颇多。曾见到一棵丛生的白

色复瓣木香,没人给它搭架,枝条直接垂到地上,但开花开得真美”,

这可见“我”对木香开花的惊喜之情,也可见“我”处处留心木香的

深情。

也可认为可删除,因为这部分与整体内容上没有过多的关联,删

掉不会影响文本的完整度。

18.依据文本信息,给“木香”写一则词条。

【答案】木香,蔷薇科蔷薇属植物。春天萌发翠绿的复叶,秋

天叶片变黄,初冬落叶。木香适合搭棚,架木为轩。春天开复瓣的花,

常见的有白色和黄色,花香清远。

【解析】本题考点:依据作品内容进行联想、想象、推断。

虽然是写词条的形式加以考查,但主要还是考查对作品的主要内

容的理解与归纳能力。根据“一到春天,它便萌发出翠绿的叶子"''到

深秋,这株木香的叶片又会变黄”“初冬,这些叶子又会纷纷飘落”,

可见木香是春天萌叶,秋天叶片变黄,初冬落叶的植物。

从“木香本是一种开芳香的花的蔷薇科蔷薇属植物”可见木香的

科属与开花属性。

从“木香远比蔷薇要高大,适合搭棚而不适合种在篱边,所以李

渔说'蔷薇宜架,木香宜棚'”“木香架木为轩,名‘木香棚'”可见,

它适合搭棚架木为轩。

从“木香花我只见到过白色复瓣小花和黄色复瓣小花两种”可见,

它开白色和黄色复瓣花。

“紫心白花者为最香馥清远"''大者每颖一花,花香颇浓”“黄木

香,花大而香较白者为尤烈云”可见,它拥有清远的花香。

据此根据写作词条的格式,名字、科属、生长规律、观赏方式、

开花结果等,以简洁的语言总结概括即可。

19.请从写作手法角度赏析全文。

【答案】因事说理,或由小见大,或叙议结合,或大量引用(要

分类说明)等

【解析】本题考点: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表现手法、语言的表

现力。

本文通过写童年时代一棵木香“不开花”,有一次差点开花却最

终因螃虫生长而未能开成花的遭遇,感受到“草木也跟人一样,需要

环境与机遇。如果不幸生在不合适的地方,没有良好的条件,那么就

没有办法开花。因为偶然的机遇,有了一个开花的机会,碰上横生的

阻挠或是突然的灾祸,也开不成花”的道理,因事说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