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新高考新教材)突破2史学入门与史料研读_第1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新高考新教材)突破2史学入门与史料研读_第2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新高考新教材)突破2史学入门与史料研读_第3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新高考新教材)突破2史学入门与史料研读_第4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新高考新教材)突破2史学入门与史料研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突破二史学入门与史料研读史料研读目录索引

史学入门一二史学入门基本常识1.历史与历史学(1)历史: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通常主要是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2)历史学: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对历史的叙述和阐释。“史实”“史识”“史论”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3)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历史是历史学的基础,历史学是对历史的反映。史学家肩负着去伪存真的科学精神和以史为鉴的社会责任。(4)历史学的社会功能: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是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是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是治国安邦的经验宝库,是启迪人生的向导。典例考查1.(2023天津南开一模)历史学家的撰述,“是写过去,而不是为过去而写;他是为了今天和明天的公众而写的”。这主要体现了历史学家的(

)A.自我反省意识 B.社会责任意识C.实事求是精神 D.勇于创新精神B解析

根据材料“他是为了今天和明天的公众而写的”可知,历史学家肩负着以史为鉴的社会责任,故选B项;史学家的撰述不是“自我反省”,而是对历史的总结,排除A项;实事求是体现历史记录的真实客观,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勇于创新主要体现在研究历史的方法上,而不是研究历史的目的上,排除D项。基本常识2.历史观与唯物史观(1)历史观:是人们对于历史发展整体的根本性认识,主要指人们对于人与社会的起源、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与性质的理论性概括,是历史学的核心问题。(2)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使历史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①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是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出发点。②将人类社会分为两大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相关的部分,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宗教等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两者是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的关系。④其他规律: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连续性与阶段性、阶级对立与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人民群众与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等。典例考查2.(2023天津南开二模)恩格斯指出,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下列对这段论述的理解,正确的是(

)A.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B.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C.偶然性在历史进程中不起任何作用D.历史发展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D解析

根据唯物史观可知,历史发展受内在一般规律的支配,呈现出一定的必然性,这个“必然性”通过一系列“偶然”事件表现出来,故选D项。“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和“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都符合唯物史观,但不是材料的主旨,A、B两项错误。“偶然性”影响历史发展,但不起决定作用,C项错误。基本常识3.史学的优秀传统(1)中国古代史著的主要体裁体裁特点优点缺点纪传体(《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兼辅以志、表等形式,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以记述历史人物为中心,可以更多地反映各类人物在历史上的活动难以清晰地表达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和各历史事件、人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编年体(《资治通鉴》)以年、月、日时间为顺序记述史事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反映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编年体把每一事件前后分割,以致首尾不能连贯,很难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体裁特点优点缺点纪事本末体(《通鉴纪事本末》)以记事为主,将某一时期的历史分为若干大事,每事为篇,按时间顺序,集中叙述其过程便于综合叙述人为地分章辟节,一定程度上割裂历史过程的整体性(2)中国古代史学的优秀传统①中国古代历朝都重视史书的重新编纂。②形成了史学家秉笔直书与追求信史、经世致用等优良传统。③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提出史学家应该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方面的素养,后来又添加了“史德”,被称为“史家四长”。(3)近代新史学的出现及其发展①20世纪初,梁启超首先提出“史界革命”,倡导“新史学”,揭开了中国近代史学的开端。②李大钊的《史学要论》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首次全面地阐述了历史学的学科体系。③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开辟了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研究相结合的史学道路。典例考查3.(2023天津河西二模)希罗多德所撰《历史》一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反映出(

)A.史学著作都包含着作者的认知B.史书撰写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C.史书的价值在于开阔人们的视野D.两部作品都追求历史的客观真实D解析

材料说明,无论是希罗多德,还是司马迁,都追求历史记载的真实性,这是史学家的优良品德,故选D项。“史学著作都包含着作者的认知”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错误。历史学家追求历史的客观真实,并不追求创新,排除B项。从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知,史书的价值在于“以史为鉴”,排除C项。基本常识4.历史研究的步骤(1)史料搜集的基本方法①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②采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③观看纪录片等影视资料。④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⑤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⑥上网搜索。一般来说,搜集史料,要力求广泛、丰富;运用史料,必须经过考订鉴别,以确认它的真实性和可靠性。(2)史料整理: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史料;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多方搜集史料,力求广泛、丰富;对史料进行甄选、辨别(不取孤证)。(3)历史解释①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②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论由史出、孤证不立。③正确分析被评价者的政治立场(站在殖民者或被殖民者的立场、站在无产阶级或资产阶级的立场等)、价值取向、生活经验、主观情绪等。④确定被解释事件的时代特点。典例考查4.(2023安徽宣城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司马迁笔下,不论历史人物是贫贱还是富贵,也不论其最后结局是成功还是失败,只要有可称道的道德表现或事功作为,就会进入他的视野。对事功充分肯定,但不作为最高标准。司马迁讲究“天人关系”,沟通“天人关系”最为重要的路径是“善恶”,尤其是大善大恶。这在《史记》中有明确表述,例如“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非者,天报之以殃”。——摘编自高希中《司马迁历史人物评价理念试析》材料二

作为明清易代之际的重要历史人物洪承畴(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清军入关前在松锦战役中失败,被俘降清)一直比较受人关注。自他死后至今的300多年间,评价不一。时间评价清朝入关后百余年间功臣,受到清政府的褒奖乾隆年间被钦定为“贰臣”,受到贬抑民国初期大体延续乾隆时期的评价抗日战争时期被视为“汉奸”,大受挞伐材料三

1996年,洪承畴学术研讨会在福建举行,会议认为洪承畴作为清朝统治集团的重要谋臣在为满族夺取全国统治权、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完成统一中国大业中的历史作用是不可磨灭的。——摘编自冀震宇《社会变迁、文献解读与洪承畴“贰臣”形象的演变——兼论历史人物评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据司马迁的人物评价标准评价汉武帝。汉武帝改变汉初“无为”而治,采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了国家治理,拓展了国家疆域;但是他好大喜功、穷奢极欲、任人唯亲以及穷兵黩武。(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不同时期对洪承畴评价不一的原因。清朝入关后百余年间:清军需要借助明朝降将力量完成统一。乾隆年间:满汉民族矛盾已经趋弱,时局相对稳定,需要树立忠君观以巩固统治;受儒家思想影响,利用儒家学说道义,以规范臣民的行为,纲常名教准则得到重视。民国初期:推翻了清朝统治,对投降清朝者自然评价不高。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灭国亡种的危机,对汉奸变节者痛恨。(3)是否认同材料三中“洪承畴学术研讨会”关于洪承畴的评价为什么不认同。洪承畴学术研讨会关于洪承畴的评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坚持了马克思唯物史观,但忽视了历史人物的道德评价;并可能掺杂了地方人情庇护的主观意图。认同。这种评价看到了洪承畴在促进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坚持了马克思唯物史观。明将降清,属民族内部问题,不应该以此道德绑架,评价洪承畴不该受到儒家正统观念和大汉族主义情绪影响。史料研读基本常识1.史料和史料实证的概念(1)史料:是指能够记录或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事情的文字记载和一切物品。(2)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2.史料分类(1)按史料的形式分类①文献史料第一、定义:是指保存下来的文字记录、文字材料(以文字形式出现,从甲骨文到书籍)。如:史书(官修和私修)、档案文书、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信件、近代以来的报纸、杂志等。第二、史料价值:文献史料基本反映历史真实情况,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但缺点是有时代烙印和主观性。受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个人修养、感情等许多因素影响。②实物史料第一、定义:是指那些可以明确反映和传递历史信息的物体(以实物、物件的形式出现)。如:考古发现的遗迹、遗址、遗物、墓葬、出土文物、近代的旧照片等。第二、史料价值:可信度高,可与文献史料相互参证,弥补文献史料的不足。但是不系统,不能反映历史全貌。③口述史料第一、定义:是指人们口头讲述的对过去的回忆。如: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调查记录等。第二、史料价值:口述史料有虚构、主观成分,但可以弥补文献史料的不足。因此,应慎重对待,尽量与其他史料结合使用。④图像史料第一、定义:是指适用于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视觉图像,如绘画、雕刻、图片、纪录片、照片、古地图、影视资料等。第二、史料价值: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但须与其他史料结合使用,而且解读不仅需要历史学的方法,也需要借助艺术史等不同学科的方法。(2)按史料的学术价值分类①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也叫原始史料)第一、定义: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史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实物史料以一手史料居多。第二、学术价值:较客观、真实,学术价值较高(注意:实物史料、回忆录、当时史学家的直接记载,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其中,实物由于不受阶级和个人主观的局限,最可靠、可信度最高)。②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第一、定义: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文献史料以二手史料居多。第二、学术价值:主观色彩较强,学术价值偏低。(3)按史料的权威性分类①正史:一般认为是指由官方记录的史书。②野史: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3.史料辨析(1)一般而言,实物史料价值高于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一手史料价值高于二手史料,无意史料价值高于有意史料。(2)文献史料中的第一手史料,如甲骨文、铭文中的记载,当事人的档案、日记等,相比较其他的史料更具真实性;历史文献是第二手史料,是对历史的客观记载,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历史的全貌,但受材料、视角、方法、素养等条件的限制,史家的论述也会存在错误。(3)实物本身是最好的历史证据,可以弥补文献的空白;但作为实物史料的遗迹、遗物未必能反映历史的全貌和原貌。(4)口述史料的重要性与不准确性并存,口述者的记忆、知识程度、个人情感等都会影响史料的真实性。(5)文献史料的价值高于文学作品和神话,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但有艺术加工成分,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使用时应与其他史料印证。(6)衡量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价值高低也不能绝对化,有时一手史料也许是例外的,有时二手史料反而是前人精密归纳直接史料而得的,这个都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分析。(7)不同史料相互印证,整体上来看,都不能单一使用,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多重印证,去伪存真。(8)对史料的作者进行鉴别,如:立场(阶级、政治、民族等)、修养、视野、情感等。典例考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波斯的君主阿鲁浑派遣三个精明强干的男爵兀鲁

、阿必失呵、火者三人为专使,带着大批的扈从来到忽必烈汗王廷,请求大汗为他选择一名淑女为配偶,大汗答应了这个请求,选择了一位十七岁的姑娘,叫阔阔真,并派遣已来到帝国多年的马可·波罗一家由海路护送他们而去。——摘编自《马可·波罗行纪》材料二

(至元二十七年八月)十七日,尚书阿难答、都事别不花等奏,平章沙不丁上言:“今年三月奉旨,遣兀鲁

、阿必失呵、火者,取道马八儿(今印度东南岸一带),往阿鲁浑大王位下。同行一百六十人,内九十人已支分例,余七十人……不给分例口粮。”——《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