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历史_第1页
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历史_第2页
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历史_第3页
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历史_第4页
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历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顺义一中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2月考试历史试题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5分)本题共30小题,每题1.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唐初规定男子二十岁参军。为应对战事,“右仆射(尚书省长官)封德彝等,并欲中男十八已上,简点入军。敕三四出,征(魏征,门下省给事中)执奏以为不可。太宗怒,乃出敕……征又不从,不肯署(签字)敕。”最终保持原规定不变,没有增加百姓负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唐代皇权一定程度受到三省的制约②三省制能有效减少国家决策的失误③门下省是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机构④三省制使唐代宰相的权力大大加强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2.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A①护乌桓校尉②北庭都元帅府③理藩院B.①鸿鹄寺②提督四夷馆③理藩院C.①护乌桓校尉②提督四夷馆③奴儿干都司D.①鸿鹄寺②北庭都元帅府③奴儿干都司3.唐广德二年(764)二月,皇帝敕令提出了新的税收政策:“天下户口,委刺史县令据见在实户量贫富等第科差,不得依旧籍账。”这一新政策()①改变了过去的征税标准②为实行两税法做了准备③标志租庸调制开始实施④加重了官府的赋税征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明朝建立后,推行户贴制度,这份颁发于1371年的户贴,除了刷印朱元璋的白话圣旨以外,还登记了汪寄佛一家的人口、田亩、房屋等项。该户贴()①为实物史料,史料价值高②说明明代开始推行户籍制度③是人口管理和赋税征收的依据④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清史稿》记载,雍正初年,“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自后丁徭与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此举措史称()A.“编户齐民” B.“大索貌阅” C.“纳庸代役” D.“摊丁入亩”6.庄园是中世纪欧洲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在当时的英国,庄园管理包括耕种敞田、向领主缴纳租税、解决法律纠纷等,当庄园内部出现纠纷时,由庄园法庭进行裁决。这说明庄园()A.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 B.具有基层治理功能C.加重了对农奴的剥削 D.体现封闭性自给性7.学者总结了宋代政府救济政策体系(如下表所示)。据此可以推断宋代()阶段措施灾前的社会救济兴修水利,重视灭蝗,完善粮食仓储受灾时社会救济尽早赈灾,多方筹集赈灾经费,利用价格和税收杠杆荒年募兵,禁遏籴、劝分,以工代赈灾后和平时社会救济流民返乡:资助口粮,返程经费,配给土地,提供生产资料,减轻赋税等。就地安置:无偿地给予或租佃土地给流民。收养救济贫困人口:收养贫困人口,医治贫困病患者和埋葬贫困死者①政府非常重视社会救济②政府只负责灾前预防③赈灾救济形式多种多样④救济对象仅限于流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据《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而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A.原始农业是由原始采集经济发展而来B.神农氏为农耕经济的发明者C.人口增长是农耕经济出现的重要原因D.真实地反映了远古生活状况9.“十三五”期间,中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2019年中国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升至95%,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满足了占全球20%人口的粮食需求。据此可知,我国()A.采取多种措施保障粮食安全 B.农民消费观念改变促进粮食生产C.科技进步推动粮食结构改变 D.创新食品技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10.16世纪后,欧洲市场上的胡椒供应量比14世纪中叶充足很多,其价格下降走上更多寻常人家的餐桌不再受到贵族的青睐,取而代之的是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这说明A.价格革命催生了洲际物种的交流B.新航路的开辟削弱了贵族的地位C.欧洲贵族全面接受了美洲饮食文化D.食物被赋予了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11.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铁犁铧是利用灌钢法制成工具 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D.铁犁牛耕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2.下图是一位同学整理有关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状况示意图(部分),图中①②处最可能填写的是()A.铁犁牛耕、家庭劳作 B.采集经济、封建农业C.集体劳作、自然经济 D.集体劳作、铁犁牛耕13.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表述正确的是()①商周时出现大量铁农具的范②提花机成为汉朝成都纺织业的重要见证③唐朝通过筒车借助水力灌溉④唐宋时期放置支钉避免烧制过程中粘连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4.下图为1800年到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变化趋势。对趋势判断正确的是()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②消费市场不断扩大③各国城市化均衡发展④贫困问题得到解决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B.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C.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D.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16.下列对世界市场和全球贸易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按时序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②世界贸易主要在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进行③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④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A.②①③④ B.①②④③ C.③①②④ D.③④①②17.下列呈现了中国古代商业贸易发展的基本脉络,其中对应正确的一组是()A.春秋战国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实现统一B.秦汉时期——出口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C.宋元时期——朝廷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D.明清时期——白银逐渐成为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18.下列“近代商业贸易变化示意图”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A.大西洋沿岸垄断组织迅速扩张德国 B.太平洋沿岸商品种类数量增加美国C地中海沿岸商业经营方式变化英国 D.大西洋沿岸商业经营方式变化英国19.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材料结论A距今约1万年左右,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逐渐开始定居生活定居生活是农业、畜牧业出现的基础B《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当时民众的赋税负担非常沉重C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考古发现一批6—8世纪粟特(西域古政权)铸造的圆形方孔钱币,上有“开元通宝”等汉字。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中原文化传播D明朝初年,汉口只是一片荒滩,人迹罕至。明末,发展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到清朝中期,汉口镇的市场规模更加扩大。统治者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A.A B.B C.C D.D20.《新唐书•食货四》记载:“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飞钱”的出现()A.减轻了商人携带大量钱币的不便 B.标志着纸币在中国诞生C.推动国际贸易朝规范化方向发展 D.体现资本性借贷的发展21.下图文书记载了733年的一次马匹买卖:在3位保人的见证下,石染典在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市)“交用大练拾捌匹”买下康思礼一匹马,“恐人无信,故立私契”,并“画指为记”。这表明()A.该时期契约运用领域广泛 B.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C.铸钱在边疆地区没有流通 D.契约效力得到买卖双方认同22.一个世纪以前,工业革命将大批劳动力吸引到大机器和能源所在地——工厂里面。今天,相反的趋势在进行当中,现代通讯革命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创造思想和处理信息。带来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电影电视艺术的不断发展 B.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和应用C.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D.内燃机车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应用23.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商业格局发生变化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24.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史实结论A16世纪,葡萄牙占据了好望角、马六甲、澳门等地葡萄牙垄断了整个欧亚大陆的贸易B1670年,荷兰商船总吨位达568万吨,超过了法、英、西、葡等国的总和17世纪末,荷兰开始成为海上霸主C19世纪,德国开通了通往非洲和澳大利亚的航线,还与美国缔约通商标志着以德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D1947—1993年,关贸总协定召开8次关税会议,议定了各会员国彼此免税的项目促进了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A.A B.B C.C D.D25.16世纪末17世纪初,墨西哥的一些印第安人、黑人、穷人也能穿上中国丝绸做的衣服,甚至制成了流行至今、融合中国纺织品艺术风格的墨西哥民族服装。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A.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C.欧洲贸易中心的逐渐转移 D.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形成26.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种()A.源自卫国战争需要 B.导致经济比例失衡C.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D.是引入市场竞争的结果27.自2016年开业以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投资项目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在印度古吉拉特邦,1060个村庄的道路被修缮,方便了800万人出行;在埃及,一片沙漠被改造为该国第一个“太阳能村”。亚投行的成立()①强化了国际金本位制度②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进步③冲击了布雷顿森林体系④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28.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深入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的影响有()①彻底改变手工作坊分散的生产状态②准时准点开始成为现代社会的准则③促使劳作方式进一步向集约型转化④推动电子商务发展,便利人们生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9.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时间松江市镇数量1550年以前5915511722年11317231861年16718621911年369①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30.下列左图为北美大平原印第安人的圆锥形帐篷,下右图为南美亚马孙雨林中印第安人的圆形房屋,导致两处印第安人民居样式差异的因素有()①经济形态不同②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程度不同③自然环境不同④国家政权实力和影响力不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第二部分材料题(共55分)31.甘薯(番薯)的传入材料一番薯种出海外吕宋(菲律宾)。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告诉)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碗确(土地坚硬瘠薄)之地遍行栽播。——陈世元(陈振龙六世孙)《金薯传习录》(1776年)材料二万历庚辰(1580年),客有泛舟之安南(古越南)者,公(名陈益,广东东莞凤冈人)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壬午夏,乃抵家焉。……初,公至自安南也,以薯非等闲物,栽植花坞,冤白日,实已蕃滋,掘啖益美,念来自酋,因名“番薯”云。……遗嘱岁祀以薯荐食,历代遵之。——清同治八年(1869年)刻本《风冈陈氏族谱》材料三万历中,闽人(又)得之外国。……闽海而南有吕宋国,……闽人多贾吕宋焉。其国有朱薯(即番薯),被野连山而是……。中国人截取其蔓尺许,挟小盖中以来,于是入吾闽十余年矣。——何乔远(明)《闽书》卷150《南产志·番薯》(成书于1600年前后)材料四篁村、河田(均属于广东东莞地区)甘薯,白、紫二薯,动连千倾,随其土宜以为货,多致末富。——屈大钧(明末清初)《广东新语》材料五我到陈益家乡东莞虎门公社北栅大队调查访问,父老们纷纷讲述关于陈益引种番薯的种种传说,陈益的后裔说:直至解放初,每年祭祀或扫墓,必用红皮番薯为祭品,并写上“红薯一对,富胜千箱”八字,这是祖宗遗制。——华南农学院杨宝霖(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甘薯传入中国的两条路线。依据上述材料,这两条路线是否可信?说明你的理由。(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绘制甘薯从原产地传入中国的路线示意图。简述甘薯传入中国的影响。32.粮安天下材料一工业革命以来,英国掀起开凿运河和修建铁路的高潮,保障了廉价且稳定的大宗货物运输,也为治理日益突出的粮食问题提供了条件。1839年反《谷物法》同盟在曼彻斯特建立,同盟认为《谷物法》抬高了粮食价格,导致工人无钱购买工业制造品,也阻碍了欧洲大陆进口曼彻斯特的纺织品。1846年英国政府废除《谷物法》后,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小麦。1750年到1850年间,议会颁布法案推动了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大量荒地因被圈占而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提高了粮食产量。注①:《谷物法》是英国1815年制定的限制谷物进口的法律,其目的是维护土地贵族的利益。《谷物法》的实施,导致其他粮食输出国家对英国工业品提高关税。(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简析英国“粮食问题治理”的历史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持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粮食储备体系,开展粮食公路、铁路、水路多式联运,建立规范统一的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继续稳定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以及国际农业研究机构建立科技交流与合作关系。自2016年起,中国连续向亚非拉50余国提供紧急粮食援助,建立了30多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遣近千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阐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粮食安全治理”。33.经济生活变迁材料一1720—1800年部分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颔占世界总额比例折线图——依据罗斯托《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现代经济的起源》整理(1)依据材料一指出各国对外贸易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材料二金融全球化的历史形态工业革命前古典金本位时代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当代亚欧间长期存在贵金属流动,后扩展到美洲主要局限在先进工业国家共产主义国家被排除在国际货币体制之外世界各国普遍地参与国际金融和货币秩序货币流量较低资本中等水平流量空前的资本总流量日交易和周交易24小时交易开始同步的24小时交易商人和银行网络开始发展起来银行间网络出现,政府之间协议构建金本位跨国银行重新出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管理国际金融跨国银行业不断发展,广泛的国际监督和管制——依据赫尔德《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整理(2)依据材料二归纳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简析金融全球化的影响。34.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材料一格劳秀斯生活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荷兰,经历了1618—1648年之间的战争。战争的残酷促使格劳秀斯逐渐关注怎样用非暴力的法律约束规范国家战争。他提出:国家主权不受他人干涉,不受法律支配和外来意志影响。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交往的法律,是维护各个国家共同利益和权利的法律,国家主权是国际法存在的前提。在实际国际政治变动中,国家应受到国际社会制度及法规的限制约束,国家之间的争端应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当不能通过和平方式解决时,必须在国际法基本原则下努力协调,尽量避免战争。——摘编自吴建每《格劳秀斯国际法思想概述》材料二近现代国际法(重要条约、公约)序号时间主要参与国及国际会议名称法律及组织名称①1625年—《战争与和平法》②1648年“三十年战争”参战各国威斯特伐利亚公会《威斯特伐利亚和约》③1815年欧洲国家维也纳会议《维也纳和约》④1864年欧洲16个国家日内瓦会议《红十字公约》⑤1919年英、法、美等27国巴黎和会《国际联盟盟约》国际联盟⑥1928年法、美、印、日、澳、南非等15国巴黎会议《非战公约》⑦1945年中、美、英、苏等50个国家旧金山会议《联合国宪章》联合国⑧1982年168个国家或组织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1)结合所学,评析材料一中格劳秀斯的思想主张。(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演变趋势。从序号②—⑧中任选一项,对该法律或组织进行具体阐释。(要求:联系背景,结合内容,分析作用)35.新兴与发展材料一前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安东尼·范·阿格塔米尔于1981年率先提出了“新兴市场”(EmergingMarkets)概念,以进步、发展与活力来概括发展中国家中那部分发展较好国家的基本特征。有中国学者经过综合测算甄选,界定新兴市场国家为30个,简称为“E30”。新兴市场国家分布示意图(E30,图中阴影部分)材料二不同类型国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全球占比(%)年份1998—20022003200720082012201320142015发达国家55.3751.2345.0242.1041.4841.06新兴市场国家(E30)35.3438.9644.6047.3948.0347.31——胡必亮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综合测度与发展前景》(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新兴市场国家E30的地区分布和发展特点。材料三中国“一五”到“十三五”时期对外贸易进出口增长速度趋势表(%)注:“一五”时期19531957“二五”时期19581962“三五”时期19661970“四五”时期19711975以后依次类推……“八五”时期19911995“十五”时期20012005“十一五”时期20062010——编自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改革开放40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报告》(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出现过若干高峰时期。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任选两处高峰时期分析其成因顺义一中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2月考试历史试题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5分)本题共30小题,每题1.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唐初规定男子二十岁参军。为应对战事,“右仆射(尚书省长官)封德彝等,并欲中男十八已上,简点入军。敕三四出,征(魏征,门下省给事中)执奏以为不可。太宗怒,乃出敕……征又不从,不肯署(签字)敕。”最终保持原规定不变,没有增加百姓负担。对此理解正确是()①唐代皇权一定程度受到三省的制约②三省制能有效减少国家决策的失误③门下省是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机构④三省制使唐代宰相的权力大大加强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门下省给事中魏征没有通过皇帝的敕令,没有增加百姓负担,说明唐代皇权一定程度受到三省的制约,三省制能有效减少国家决策的失误,①②正确,选择A项;唐朝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并非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机构,排除③,排除BC项;三省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排除④,排除D项。故选A项。2.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A.①护乌桓校尉②北庭都元帅府③理藩院B.①鸿鹄寺②提督四夷馆③理藩院C.①护乌桓校尉②提督四夷馆③奴儿干都司D.①鸿鹄寺②北庭都元帅府③奴儿干都司【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西汉在东北设置护乌桓校尉;元朝设置了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理藩院是清政府统治蒙、回、藏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鸿胪寺是唐代中央主管民族事务与外事接待活动及凶丧之仪的机关;提督四夷馆是明官署名,出现于1407年,掌译书,隶属太常寺;奴儿干都司为地方最高一级的军政合一建制,直隶于明朝中央政府。由此可见,①处填护乌桓校尉,②处填北庭都元帅府,③处填理藩院。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3.唐广德二年(764)二月,皇帝敕令提出了新的税收政策:“天下户口,委刺史县令据见在实户量贫富等第科差,不得依旧籍账。”这一新政策()①改变了过去的征税标准②为实行两税法做了准备③标志租庸调制开始实施④加重了官府的赋税征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据见在实户量贫富等第科差,不得依旧籍账”可知,这一新政策依据贫富户等来征收赋税,改变了以户籍人丁的征税标准,①符合题意,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新政策与780年实施两税法在征税标准上有相似之处,为两税法的实施做了准备,②符合题意,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租庸调制是唐朝前期的赋税制度,并非674年开始实施,③错误,排除BD项;以贫富户等征收赋税,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并没有家中官府的赋税征敛,④错误,排除C项。故选A项。4.明朝建立后,推行户贴制度,这份颁发于1371年的户贴,除了刷印朱元璋的白话圣旨以外,还登记了汪寄佛一家的人口、田亩、房屋等项。该户贴()①为实物史料,史料价值高②说明明代开始推行户籍制度③是人口管理和赋税征收的依据④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史料的表现形式及价值可知,户帖原件属于实物史料,是第一手史料,史料价值高,①正确;户贴“登记了汪寄佛一家的人口、田亩、房屋等项”,是人口管理和赋税征收的依据,③正确;户贴制度强化了对地方人口的管理,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④正确;①③④正确,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开始推行”,排除②,排除ABD项。故选C项。5.《清史稿》记载,雍正初年,“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自后丁徭与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此举措史称()A.“编户齐民” B.“大索貌阅” C.“纳庸代役” D.“摊丁入亩”【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雍正时期,“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清朝实行摊丁入亩,D项正确;西汉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农民的控制,推行严密的编户制度,叫“编户齐民”,排除A项;“大索貌阅”是隋朝推行的用以整顿户籍和赋役的措施,排除B项;“纳庸代役”允许劳动者交纳实物代替劳役,与材料不一致,排除C项。故选D项。6.庄园是中世纪欧洲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在当时的英国,庄园管理包括耕种敞田、向领主缴纳租税、解决法律纠纷等,当庄园内部出现纠纷时,由庄园法庭进行裁决。这说明庄园()A.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 B.具有基层治理功能C.加重了对农奴的剥削 D.体现封闭性自给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在当时的英国,庄园管理包括耕种敞田、向领主缴纳租税、解决法律纠纷等,当庄园内部出现纠纷时,由庄园法庭进行裁决。”可得出庄园作为西欧社会的基本的经济形式,能够进行自我管理,起到维护基层秩序的作用,B项正确;A项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对农奴的压迫,排除C项;D项不是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7.学者总结了宋代政府救济政策体系(如下表所示)。据此可以推断宋代()阶段措施灾前的社会救济兴修水利,重视灭蝗,完善粮食仓储受灾时社会救济尽早赈灾,多方筹集赈灾经费,利用价格和税收杠杆荒年募兵,禁遏籴、劝分,以工代赈灾后和平时社会救济流民返乡:资助口粮,返程经费,配给土地,提供生产资料,减轻赋税等。就地安置:无偿地给予或租佃土地给流民。收养救济贫困人口:收养贫困人口,医治贫困病患者和埋葬贫困死者①政府非常重视社会救济②政府只负责灾前预防③赈灾救济形式多种多样④救济对象仅限于流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题。时空是两宋时期。从宋代政府救济政策体系可知,救济分为灾前、灾中、灾后救济,说明赈灾救济形式多种多样,政府非常重视社会救济,①③正确;宋代政府救济政策分为灾前、灾中、灾后三方面,②错误;救济对象有流民、贫困人口、医治贫困患者等,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③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8.据《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而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A.原始农业是由原始采集经济发展而来B.神农氏为农耕经济的发明者C.人口增长是农耕经济出现的重要原因D.真实地反映了远古生活状况【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的意思是:古代,人民都吃野兽和鸟类的肉,到了神农的时候,人民太多了,禽兽不够吃,于是神农根据自然时令,土地的肥沃程度,制作耒耜(农具),教人民劳作,教化他们,使人民适应(农业生活)。反映了人口增长导致通过狩猎方式获得的食物供给不足,从而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出现,故答案选C。A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白虎通义》是后人的著作,D项“真实”说法错误。9.“十三五”期间,中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2019年中国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升至95%,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满足了占全球20%人口的粮食需求。据此可知,我国()A.采取多种措施保障粮食安全 B.农民消费观念改变促进粮食生产C.科技进步推动粮食结构改变 D.创新食品技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三五”期间(中国)。根据材料“中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2019年中国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升至95%”可知,“十三五”期间,中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注重机械化及科技在农业领域的投入,可以看出,中国正在采取多种措施保障粮食安全,维护国家稳定,A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没有体现农民消费观念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关于粮食结构改变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国家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没有描述食品技术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0.16世纪后,欧洲市场上的胡椒供应量比14世纪中叶充足很多,其价格下降走上更多寻常人家的餐桌不再受到贵族的青睐,取而代之的是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这说明A.价格革命催生了洲际物种的交流B.新航路的开辟削弱了贵族的地位C.欧洲贵族全面接受了美洲饮食文化D.食物被赋予了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贸易加强,美洲饮食传入,胡椒由贵族餐桌走向普通民众,取而代之的是的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反映食物的使用在当时的欧洲体现等级的区分,故D项正确;A项,物种交流是商业革命的表现,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贵族地位的衰落,排除;C项,题干不能说明贵族全面接受美洲饮食文化,排除。11.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铁犁铧是利用灌钢法制成工具 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D.铁犁牛耕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根据材料“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战国时期,铁农具就已经在农业生产中得以使用了,C项正确;“灌钢法”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不符合历史事实,世界上率先掌握冶铁技术的是赫梯人,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述“铁农具在农业上的应用”,未涉及牛耕,排除D项。故选C项。12.下图是一位同学整理的有关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状况示意图(部分),图中①②处最可能填写的是()A.铁犁牛耕、家庭劳作 B.采集经济、封建农业C.集体劳作、自然经济 D.集体劳作、铁犁牛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图示和信息可知,早期农业生产出现时,由于生产力低下,农业上的生产方式是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其①经营方式集体劳作;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②农业的经营方式是男耕女织,D项正确;早期农业生产时期生产力落后,①不可能是铁犁牛耕、采集经济,排除AB项;农业的生产方式演变是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再到铁犁牛耕,②不可能是自然经济,排除C项。故选D项。13.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表述正确的是()①商周时出现大量铁农具的范②提花机成为汉朝成都纺织业的重要见证③唐朝通过筒车借助水力灌溉④唐宋时期放置支钉避免烧制过程中粘连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所学可知,提花机成为汉朝成都纺织业的重要见证,唐宋时期放置支钉避免烧制过程中粘连,因此②④正确,①错在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③错在筒车是唐朝的灌溉工具,不是手工业生产工具,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14.下图为1800年到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趋势。对趋势判断正确的是()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②消费市场不断扩大③各国城市化均衡发展④贫困问题得到解决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1800——2015年,城市人口呈现上升趋势,反映城市化水平的提高,①正确,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②正确,A项正确;各国城市化均衡发展说法过于绝对,③错误,排除B项;贫困问题得到解决说法错误,④错误,排除C项;③④均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15.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B.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C.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D.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了“机器的使用”和“工厂的规定”使得工人的工作内容变得单一(相比工场手工业时代),从而推动了社会分化(社会分化特指原来承担着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的社会单位),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工业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工人的工作变化而非生活境遇,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物价上涨,排除D项。故选B项。16.下列对世界市场和全球贸易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按时序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②世界贸易主要在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进行③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④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A.②①③④ B.①②④③ C.③①②④ D.③④①②【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18世纪即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新航路开辟以前,世界贸易主要在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进行;19世纪中期,最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以上事件按时序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②①③④,A项正确;其它排序均存在错误,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17.下列呈现了中国古代商业贸易发展的基本脉络,其中对应正确的一组是()A.春秋战国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实现统一B.秦汉时期——出口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C.宋元时期——朝廷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D.明清时期——白银逐渐成为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白银逐渐成为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的确是在明清时期,D项正确;实现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是在秦朝,并非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秦汉时期,纸张并非出口商品,排除B项;朝廷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实行闭关锁国是明清时期,不是宋元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18.下列“近代商业贸易变化示意图”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A.大西洋沿岸垄断组织迅速扩张德国 B.太平洋沿岸商品种类数量增加美国C.地中海沿岸商业经营方式变化英国 D.大西洋沿岸商业经营方式变化英国【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导致欧洲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引发商业经营方式变化和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英国继西班牙、荷兰后,成为世界商业霸主,图中①②③处对应的文字分别是,大西洋沿岸、商业经营方式变化和英国,D项正确;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列强生产关系变化的表现,并非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德国是多中心格局中的一员,并非荷兰之后的世界商业霸主,排除A项;太平洋沿岸并非近代欧洲贸易中心,百货公司和证券交易所等并非商品种类数量增加的表现,美国只是20世纪多中心格局中的一员,排除B项;地中海沿岸只是欧洲原来的贸易中心,排除C项。故选D项。19.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材料结论A距今约1万年左右,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逐渐开始定居生活定居生活是农业、畜牧业出现的基础B《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当时民众的赋税负担非常沉重C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考古发现一批6—8世纪粟特(西域古政权)铸造的圆形方孔钱币,上有“开元通宝”等汉字。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中原文化传播D明朝初年,汉口只是一片荒滩,人迹罕至。明末,发展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到清朝中期,汉口镇的市场规模更加扩大。统治者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A.A B.B C.C D.D【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中推行分户令,不按照规定分户进行双倍征收赋税,体现当时民众的赋税非常沉重,B项正确;农业畜牧业的出现是定居生活出现的物质基础,排除A项;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考古发现“开元通宝”等,主要是陆上丝绸之路沟通中西方经济往来,排除C项;明朝汉口由“一片荒滩,人迹罕至”发展为商业巨镇,清朝时期市场规模更大,反映商业的发展,但并不代表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20.《新唐书•食货四》记载:“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飞钱”的出现()A.减轻了商人携带大量钱币的不便 B.标志着纸币在中国诞生C.推动国际贸易朝规范化方向发展 D.体现资本性借贷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出现了“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的飞钱,减轻了商人携带大量钱币的不便,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最早的纸币是北宋时期产生的交子,排除B项;飞钱为国内商人提供汇兑之便,并未推动国际贸易朝规范化,排除C项;飞钱只是汇票,并非资本性借贷行为,排除D项。故选A项。

21.下图文书记载了733年的一次马匹买卖:在3位保人的见证下,石染典在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市)“交用大练拾捌匹”买下康思礼一匹马,“恐人无信,故立私契”,并“画指为记”。这表明()A.该时期契约运用领域广泛 B.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C.铸钱在边疆地区没有流通 D.契约效力得到买卖双方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交用大练拾捌匹’买下康思礼一匹马”“恐人无信,故立私契”“画指为记”可知,在买卖交易中订立契约并以此作为凭证,表明契约效力得到买卖双方认同,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契约运用领域广泛”,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买卖契约,未涉及铸钱流通,排除C项。故选D项。22.一个世纪以前,工业革命将大批劳动力吸引到大机器和能源所在地——工厂里面。今天,相反的趋势在进行当中,现代通讯革命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创造思想和处理信息。带来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电影电视艺术的不断发展 B.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和应用C.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D.内燃机车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应用【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百年前工业化推动大批劳动力、机器和能源集中在城市与工厂不同,当今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创造思想和处理信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主要原因在于现代通讯革命即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C项正确;电影电视艺术的不断发展并非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改变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早在19世纪末已发明和应用的无线电技术并非当今生产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内燃机车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并非现代通讯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23.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9世纪(欧洲)。根据材料“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可可树被广泛引种,而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可可豆由奢侈品逐渐成为大众化商品,综上可知,这一变化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下的结果,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是一方面原因,但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商业格局发生变化,与材料信息中引起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4.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史实结论A16世纪,葡萄牙占据了好望角、马六甲、澳门等地葡萄牙垄断了整个欧亚大陆的贸易B1670年,荷兰商船总吨位达568万吨,超过了法、英、西、葡等国的总和17世纪末,荷兰开始成为海上霸主C19世纪,德国开通了通往非洲和澳大利亚的航线,还与美国缔约通商标志着以德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D1947—1993年,关贸总协定召开8次关税会议,议定了各会员国彼此免税的项目促进了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A.A B.B C.C D.D【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关贸总协定是一个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1947—1993年,关贸总协定召开8次关税会议,议定了各会员国彼此免税的项目,促进了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葡萄牙没有垄断整个欧亚大陆的贸易,排除A项;17世纪中叶,荷兰已达到了商业繁荣的顶点,成为17世纪海上殖民强国,B项时间错误,排除B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项。故选D项。25.16世纪末17世纪初,墨西哥的一些印第安人、黑人、穷人也能穿上中国丝绸做的衣服,甚至制成了流行至今、融合中国纺织品艺术风格的墨西哥民族服装。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A.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C.欧洲贸易中心的逐渐转移 D.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经营太平洋的贸易,开通了马尼拉大帆船航线,主要在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状况,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太平洋的贸易,与欧洲贸易中心的逐渐转移无关,排除C项;工业革命出现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26.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种()A.源自卫国战争需要 B.导致经济比例失衡C.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D.是引入市场竞争的结果【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2年(苏联)。根据材料“1932年……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并结合所学可知,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以后,苏联的工业建设随之大规模铺开,新建的工厂企业与日俱增,新兴的工业部门也不断增多,特别是重工业的门类迅速增加,有鉴于此,苏联领导人认为单靠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国民经济委员会这个单一系统管理所有工业企业已经不相适应了,于是开始实行工业管理体制大改组,成立分管工业的人民委员部,通过行政手段高度集中地利用有限资源来加速发展急需的工业,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C项正确;1932年虽然苏联处在帝国主义国家包围之中,面临战争威胁,但卫国战争并未开始,排除A项;持续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比例失衡,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的部门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把计划调节同市场调节对立起来,排斥市场竞争,排除D项。故选C项。27.自2016年开业以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投资项目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在印度古吉拉特邦,1060个村庄的道路被修缮,方便了800万人出行;在埃及,一片沙漠被改造为该国第一个“太阳能村”。亚投行的成立()①强化了国际金本位制度②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进步③冲击了布雷顿森林体系④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金本位制在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时期便已经解体,①错误;根据材料“在印度古吉拉特邦,1060个村庄的道路被修缮,方便了800万人出行”可知,亚投行的设立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进步,②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便已经解体,③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亚投行的设立推动了印度和埃及等国家的经济发展,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结合所学可知,其有助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④正确。故本题选D项。28.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深入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的影响有()①彻底改变手工作坊分散的生产状态②准时准点开始成为现代社会的准则③促使劳作方式进一步向集约型转化④推动电子商务发展,便利人们生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深入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的影响有促使劳作方式进一步向集约型转化,推动了电子商务发展,便利了人们生活,说法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彻底改变手工作坊分散的生产状态的说法太绝对,准时准点开始成为现代社会的准则是在工业革命时期,说法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C三项。故选D项。

29.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时间松江市镇数量1550年以前5915511722年11317231861年16718621911年369①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仅凭市镇数量的上升不能得出商人地位上升,故①错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故②正确。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723—1861年、1862—1911年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大幅度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开放上海等通商口岸有关,故③正确。④明显夸大了清政府和民国历届政府的作用,故④错误。故选B。【点睛】图表类选择题一般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呈现,较直观地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历史的本质。解答该类试题要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信息,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解答问题。30.下列左图为北美大平原印第安人的圆锥形帐篷,下右图为南美亚马孙雨林中印第安人的圆形房屋,导致两处印第安人民居样式差异的因素有()①经济形态不同②受西方文化影响程度不同③自然环境不同④国家政权实力和影响力不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美大平原上游牧的印第安人,居住在圆锥形帐篷内,南美亚马孙雨林中刀耕火种的印第安人,居住在圆形房屋中,导致两处印第安人民居样式差异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形态的不同和自然环境的差异,说法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前,古代印第安人的居住状况,与西方文化影响无关,也非国家政权的实力、影响力不同导致,说法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CD三项。故选B项。

第二部分材料题(共55分)31.甘薯(番薯)的传入材料一番薯种出海外吕宋(菲律宾)。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告诉)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碗确(土地坚硬瘠薄)之地遍行栽播。——陈世元(陈振龙六世孙)《金薯传习录》(1776年)材料二万历庚辰(1580年),客有泛舟之安南(古越南)者,公(名陈益,广东东莞凤冈人)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壬午夏,乃抵家焉。……初,公至自安南也,以薯非等闲物,栽植花坞,冤白日,实已蕃滋,掘啖益美,念来自酋,因名“番薯”云。……遗嘱岁祀以薯荐食,历代遵之。——清同治八年(1869年)刻本《风冈陈氏族谱》材料三万历中,闽人(又)得之外国。……闽海而南有吕宋国,……闽人多贾吕宋焉。其国有朱薯(即番薯),被野连山而是……。中国人截取其蔓尺许,挟小盖中以来,于是入吾闽十余年矣。——何乔远(明)《闽书》卷150《南产志·番薯》(成书于1600年前后)材料四篁村、河田(均属于广东东莞地区)甘薯,白、紫二薯,动连千倾,随其土宜以为货,多致末富。——屈大钧(明末清初)《广东新语》材料五我到陈益家乡东莞虎门公社北栅大队调查访问,父老们纷纷讲述关于陈益引种番薯的种种传说,陈益的后裔说:直至解放初,每年祭祀或扫墓,必用红皮番薯为祭品,并写上“红薯一对,富胜千箱”八字,这是祖宗遗制。——华南农学院杨宝霖(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甘薯传入中国的两条路线。依据上述材料,这两条路线是否可信?说明你的理由。(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绘制甘薯从原产地传入中国的路线示意图。简述甘薯传入中国的影响。【答案】(1)路线:材料一是甘薯由商人陈振龙引进中国;材料二是由东莞人陈益曾从安南引进中国。

材料一可信,《金薯传习录》是清代陈世元撰科学史料汇编,是一部珍贵的科学史文献,是一部引种、推广、种植和传播甘薯的农业科学史料汇编,具有重大史料价值。材料二可信,这是关于番薯引进的最早的记载,陈益是广东东莞人,所以番薯首先在东莞得到推广种植,陈益的后代仍遵循祖宗遗制,每年祭祀都用红皮番薯作为祭品。故番薯传入中国并得以普及是多人多次引进的结果,番薯传入中国有很多途径,有陆路和水路两种方式,主要是从菲律宾和越南两国传入福建和广东两省。

(2)示意图:从越南引进广东;从菲律宾引进福建。

影响:促进荒地开发,增加耕地面积,缓解粮食压力;番薯在饥荒时起到救荒作用;有利于人口的增加;番薯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改变粮食作物结构;番薯产量高,价格便宜,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人口增加造成了严重环境压力。【解析】【小问1详解】路线:根据材料一“番薯种出海外吕宋(菲律宾)。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得出,材料一是甘薯由商人陈振龙引进中国;根据材料二“初,公至自安南也,以薯非等闲物,栽植花坞,冤白日,实已蕃滋,掘啖益美,念来自酋,因名‘番薯’云。”得出材料是由东莞人陈益曾从安南引进中国。是否可信及理由:根据材料一“陈世元(陈振龙六世孙)《金薯传习录》(1776年)”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可信,《金薯传习录》是清代陈世元撰科学史料汇编,是一部珍贵的科学史文献,是一部引种、推广、种植和传播甘薯的农业科学史料汇编,具有重大史料价值。根据材料二“清同治八年(1869年)刻本《风冈陈氏族谱》”“遗嘱岁祀以薯荐食,历代遵之”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可信,这是关于番薯引进的最早的记载,陈益是广东东莞人,所以番薯首先在东莞得到推广种植,陈益的后代仍遵循祖宗遗制,每年祭祀都用红皮番薯作为祭品。综合可知,番薯传入中国并得以普及是多人多次引进的结果,番薯传入中国有很多途径,有陆路和水路两种方式,主要是从菲律宾和越南两国传入福建和广东两省。【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甘薯传入中国路线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绘制甘薯从原产地传入中国的路线示意图,主要是从越南引进广东;从菲律宾引进福建,在图中描绘即可。关于甘薯传入中国的影响,根据材料一“振龙子经纶白(告诉)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碗确(土地坚硬瘠薄)之地遍行栽播”和所学知识可知,促进荒地开发,增加耕地面积,缓解粮食压力;根据材料四“随其土宜以为货,多致末富”和所学知识可知,番薯产量高,价格便宜,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番薯在饥荒时起到救荒作用;有利于人口的增加;番薯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改变粮食作物结构;人口增加造成了严重环境压力。32.粮安天下材料一工业革命以来,英国掀起开凿运河和修建铁路的高潮,保障了廉价且稳定的大宗货物运输,也为治理日益突出的粮食问题提供了条件。1839年反《谷物法》同盟在曼彻斯特建立,同盟认为《谷物法》抬高了粮食价格,导致工人无钱购买工业制造品,也阻碍了欧洲大陆进口曼彻斯特的纺织品。1846年英国政府废除《谷物法》后,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小麦。1750年到1850年间,议会颁布法案推动了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大量荒地因被圈占而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提高了粮食产量。注①:《谷物法》是英国1815年制定的限制谷物进口的法律,其目的是维护土地贵族的利益。《谷物法》的实施,导致其他粮食输出国家对英国工业品提高关税。(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简析英国“粮食问题治理”的历史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持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粮食储备体系,开展粮食公路、铁路、水路多式联运,建立规范统一的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继续稳定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以及国际农业研究机构建立科技交流与合作关系。自2016年起,中国连续向亚非拉50余国提供紧急粮食援助,建立了30多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遣近千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阐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粮食安全治理”。【答案】(1)历史影响:有效解决了英国的粮食问题,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有利于提高工人生活水平;推动了交通运输的进步,促进了国内市场和贸易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和世界市场的扩展;打击了英国的土地贵族,推动了英国政治改革进程。(任意4点)(2)背景: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的“先天不足”(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少);世界各国工业化、城市化加速,人口激增,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国际形势动荡,粮食安全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确立了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

措施:通过制度创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业税、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乡村振兴战略等)和农业科技创新,保障粮食生产;完善粮食储备体系;确保粮食流通有序畅通;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向亚非拉国家提供粮食、技术援助,促进粮食安全水平协同提升。

评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重大成就,构建了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小问1详解】历史影响:根据“英国政府废除《谷物法》后,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小麦”“议会颁布法案推动了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大量荒地因被圈占而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提高了粮食产量”和所学知识可知,有效解决了英国的粮食问题,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有利于提高工人生活水平;推动了交通运输的进步,促进了国内市场和贸易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和世界市场的扩展;打击了英国的土地贵族,推动了英国政治改革进程。【小问2详解】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持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国连续向亚非拉50余国提供紧急粮食援助,建立了30多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遣近千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从背景、思想、措施、评价等方面阐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粮食安全治理”,即背景: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的“先天不足”(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少);世界各国工业化、城市化加速,人口激增,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国际形势动荡,粮食安全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确立了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措施:通过制度创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业税、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乡村振兴战略等)和农业科技创新,保障粮食生产;完善粮食储备体系;确保粮食流通有序畅通;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向亚非拉国家提供粮食、技术援助,促进粮食安全水平协同提升。评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重大成就,构建了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3.经济生活变迁材料一1720—1800年部分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颔占世界总额比例折线图——依据罗斯托《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现代经济的起源》整理(1)依据材料一指出各国对外贸易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材料二金融全球化的历史形态工业革命前古典金本位时代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当代亚欧间长期存在贵金属流动,后扩展到美洲主要局限在先进工业国家共产主义国家被排除在国际货币体制之外世界各国普遍地参与国际金融和货币秩序货币流量较低资本中等水平流量空前的资本总流量日交易和周交易24小时交易开始同步的24小时交易商人和银行网络开始发展起来银行间网络出现,政府之间协议构建金本位跨国银行重新出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管理国际金融跨国银行业不断发展,广泛的国际监督和管制——依据赫尔德《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整理(2)依据材料二归纳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简析金融全球化的影响。【答案】33.表现:意大利在国际贸易额中的占比一直低于其他国家;西班牙逐渐下降,丧失了世界第二的地位;英、法优势地位越来越突出,特别是1750年之后,英国对外贸易增长迅猛。原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在国际贸易中地位下降;最先走上殖民掠夺道路的西班牙,一度在海外贸易占据优势地位;英法加入殖民争夺行列,成立贸易公司,推动对外贸易发展,老牌的殖民国家西班牙受到严重冲击,逐渐衰落;18世纪后期,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开始了大规模的商品输出。34.趋势:涉及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广;金融交易速度加快;资本流量规模越来越大;银行从地区网络走向全球,跨国银行不断发展;金融市场从无序发展到国际性的协调,直至国际组织的监管。影响:增强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度;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国际格局的演变;增大了全球性的金融风险。【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为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1720—1800年(世界)。第一小问表现: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意大利在国际贸易额中的占比一直低于其他国家,西班牙逐渐下降,不再是世界第二,英、法两国的优势地位越来越突出,特别是英国,在1750年之后增长迅猛。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国际环境等方面一一分析欧洲四国对外贸易地位变化的原因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在国际贸易中地位下降,最先走上殖民掠夺道路的西班牙,一度在海外贸易占据优势地位,英法成立贸易公司,推动对外贸易发展,加入殖民争夺行列,老牌的殖民国家西班牙受到严重冲击,逐渐衰落,18世纪后期,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开始了大规模的商品输出,终于在18世纪中后期,改变了世界贸易格局。【小问2详解】本题为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现代(世界)。第一小问趋势:通过观察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逐一分析表中各项,根据“亚欧间长期存在贵金属流动,后扩展到美洲”“世界各国普遍地参与国际金融和货币秩序”可知,近代以来,金融全球化涉及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广;根据“日交易和周交易”到“24小时交易开始”,再到“同步的24小时交易”可知,金融交易速度加快;根据货币流量从“较低”“中等水平流量”到“空前的资本总流量”可知,资本流量规模越来越大;根据“商人和银行网络开始发展”到“跨国银行业不断发展”可知,银行从地区网络走向全球,跨国银行不断发展;由“政府之间协议构建金本位”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管理国际金融”,再到“广泛的国际监督和管制”可得出,金融市场从无序发展到国际性的协调,直至国际组织的监管。第二小问影响:综合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等方面分析可知,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增强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度,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国际格局的演变,增大了全球性的金融风险。34.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材料一格劳秀斯生活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荷兰,经历了1618—1648年之间的战争。战争的残酷促使格劳秀斯逐渐关注怎样用非暴力的法律约束规范国家战争。他提出:国家主权不受他人干涉,不受法律支配和外来意志影响。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交往的法律,是维护各个国家共同利益和权利的法律,国家主权是国际法存在的前提。在实际国际政治变动中,国家应受到国际社会制度及法规的限制约束,国家之间的争端应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当不能通过和平方式解决时,必须在国际法基本原则下努力协调,尽量避免战争。——摘编自吴建每《格劳秀斯国际法思想概述》材料二近现代国际法(重要条约、公约)序号时间主要参与国及国际会议名称法律及组织名称①1625年—《战争与和平法》②1648年“三十年战争”参战各国威斯特伐利亚公会《威斯特伐利亚和约》③1815年欧洲国家维也纳会议《维也纳和约》④1864年欧洲16个国家日内瓦会议《红十字公约》⑤1919年英、法、美等27国巴黎和会《国际联盟盟约》国际联盟⑥1928年法、美、印、日、澳、南非等15国巴黎会议《非战公约》⑦1945年中、美、英、苏等50个国家旧金山会议《联合国宪章》联合国⑧1982年168个国家或组织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1)结合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