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一轮复习中古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复习_第1页
2022年中考一轮复习中古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复习_第2页
2022年中考一轮复习中古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复习_第3页
2022年中考一轮复习中古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复习_第4页
2022年中考一轮复习中古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中考一轮复习中古史七下第一单元复习资料5

隋唐时期

【单元线索】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隋朝统一修大卅朝11*比次柒安史唐的

甲:竿『甲:衅泅j风当平

79

6264713741755763907

—唐朝------------->|

何兴起

碑.........................I................I…….1..»

8C中期9C10C

服64H4

改阿粒侑帝国西欧城

地哈:洲市兴起

【单元概览】

鬲期的统一

隋唐

唐朝的中外与灭亡

文化交流期

从贞观之治

到开元座世

安史之乱与

唐朝衰亡代

【单元综述】七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隋唐时期总特征:封建社会盛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1.政治:①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

②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等制度创新对后世国家治理影响深远;

2.经济:空前繁荣,出现盛世局面;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文化:全面繁荣,领先世界;多元开放,兼收并蓄;

4.民族:民族政策开明,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5.对外: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单元知识】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考点一:隋的统一

概况:

第1页共14页

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今西安),

杨坚就是o

2.隋朝的统一:一年,隋文帝灭掉一朝,统一全国。

3.隋朝统一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

大趋势。

二.隋文帝的统治措施:

1.发展经济,编订,统一南北____和度量衡制度;

2.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3.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数量和—面积增长,隋朝

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隋文帝统治时期被称为“开皇之治”。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考点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的统治。

2.时间:年()陆续开凿。

3.概况:

(1)三点,以为中心,北抵,南至余杭。

(2)四段:自北向南分为、通济渠、和江南河。

(3)五大水系:连接了海河、——、淮河、一—和钱塘江。

4.影响: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____的运河。

附加: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

【读图学史——大运河】

评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大运河巩固国家统一,

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促进了沿

线城市发展;但开凿大运河带来沉重的徭役负

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

考点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为九品中

正制。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_____垄断,选官

看重_______,不太注重才能。

2.创建:隋文帝时,废除了前朝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__选拔人才的制

度;时,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实质:将知识分子纳入皇帝的控制范围内。

4.影响:政治,是中国古代____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

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促进了社

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____的发展。对后世,成为历朝选拔_____的主要制度,

维持了约1300年。

第2页共14页

特别提示

1.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标准是择优录取。

2.隋朝官员的主要来源并不是科举制。一一新生事物都会遇到阻力

3.科举制度经历了创立、发展、鼎盛与衰亡的历史进程。

——任何制度都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否则会落后于时代。

4.科举制的影响:扩大官吏来源(阶层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素

质;任命官员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和多民族

国家的巩固;促进了教育发展和文学繁荣;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

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考点四:隋朝的灭亡

1.原因:隋炀帝的o暴政表现: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三征高丽,穷兵

薮武;徭役繁重,严刑峻法。

2.灭亡: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随之灭亡。

3.隋朝兴亡的启示:隋朝的繁盛“开皇之治”是隋文帝励精图治的结果;隋朝的

灭亡是隋炀帝暴政的直接后果。由此可见,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的个人素质和

统治才能对国家兴盛有重要作用。

4.认识:成由俭败由奢,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要体恤百姓。

【评价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一隋炀帝:

隋炀帝在位期间,开通大运河,创立进士科,营建东都洛阳,派人三赴流求

等,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加强

了与流求的联系。但隋炀帝好大喜功,生活奢靡,大兴土木,多次发动战争,

耗费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是我国历史上的暴君。

总结:隋炀帝创造了丰功伟绩,但因暴政使广大民众苦难深重。

【评价原则:用辨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的方法。】

易错点

第3页共14页

1.秦朝和隋朝的共同点:都是结束分裂局面重新实现统一;在政治制度上都有重

要且影响深远的制度创新;都修建了大型工程;统治时间很短;都因暴政而亡等。

2.隋朝大运河并不等同于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

故而京杭大运河不经过洛阳。

3.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

确立。

试题精练

1.下列政权中被农民起义推翻的是()

①隋朝②唐朝③元朝④明朝

A.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隋朝统治基础不牢固是隋朝走向灭亡的()

A.重要原因B.主要表现C.直接原因D.主要背景

3.“科举制的产生,是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人我关系再次发生转变的结果。在此

情况下,科举不仅弥合了阶级间剑拔弩张的分裂状态,而且让阶级内部以一种更

科学、标准与规范的形式完成对社会资源和政治身份的分配。”材料意在强调科

举制()

A.强化了儒学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B.为国家发展提供大量的人才

C.严重阻碍了近代社会思想的发展D.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政治稳定

4.如图所示,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是保持了两千年的

中央集权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

度而展开。这四个制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在①、

③空格内,应填写的基础性制度是()

A.分封制、察举制②④

B.郡县制、九品中正制尊

C.郡县制、科举制制

D.行省制、察举制制

5.下表为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据下表可知()(地方行政)(思想)(选官)(经济)

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朝唐朝北宋

比例26%15%4%17.2%24.5%46.1%

A.察举制导致阶层逐步固化B.九品中正制拒绝寒门子弟

C.选官标准影响着阶层流动D.科举制度淡化族群的差异

6.著名学者余英时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

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

统合功能”。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

【单元知识】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

考点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建立:618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今西安)。

2.“贞观之治”:贞观年间(627—649年)

第4页共14页

(1)简介:626年,李世民即位,627年改年号为“"。李世民就是历史

上著名的唐太宗。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

一一“",为盛唐打下基础。

(2)原因:吸取隋朝速亡的经验教训;推行一系列革新措施;唐太宗的个人才

能(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3)统治措施:

①政治上:进一步完善,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

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逐渐成为最重要的

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②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_____生产。

③民族关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实行的民族

政策;将文成公主嫁入o

④对外关系:实行的对外政策,西行天竺。

(4)表现: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增强,昌盛。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考点二:武则天

1.概况: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改国号为o

2.统治措施:

(1)政治上: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2)文化教育上: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3)经济上: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o

3.作用: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得到巩固和开拓。为

“"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武则天统治时期被称为“政启开元,治

宏贞观”。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考点三:开元盛世

1.简介: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年号为“开元”,后期为“天宝”。在其统治的

前期出现了“”的繁荣局面。

2.统治措施:重用贤能和;厉行改革,整顿,裁剪冗员;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编修经籍。

3.盛世形成:在位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

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

盛世二

知识总结1.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阶段人物内容

隋朝: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创立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阶段

唐W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

善科目。

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第5页共14页

2.中国古代盛世局面总结:

♦簸叙・,MBUCK.*MMWARftSi太

KU4直”性焉.

a金浊mn次♦生产

T

卜覆)H«)H<)1*C^,]

m康・•・

4tn・・,ttAIHIIttveacxeMMM.N*K«««.!■««.HCM-.Mt**«»**«;«

*»■“»+A**;广大人***■*0

««•*>tt*«t;«M«*W«.•»««

an传n,・局了生一11*0,**生户*・**.nwit*e>H»x・imwrws

【读图学史】

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完善于唐。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强化了中央

集权,为历代沿袭。

特点: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分割相权,利于加强皇权。

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

了深远影响。

重点突破

一大唐兴盛的原因.

1.政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进行改革和制度创新;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澄

清吏治,政治清明。

2.经济:注重施行仁政,关注民生,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3.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4.对外关系: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5.主观因素:唐太宗、唐玄宗的个人才干。

二.封建王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及其认识:

1.共同原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统治者励精图

I三省六部制I

治,重用贤能,采取轻徭薄赋、减省刑罚、提倡节

俭、鼓励农耕等措施。

1中*省1[rrF省RI尚卡省H—।礼部

-4^gp2.认识(以唐朝前期君主为例):

1-[W(1)他们都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ar----•i

-[x®文化发达,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使唐朝

I决策赢卜-T执行脑I在世界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由此可见,杰出人物对

历史发展能够起到推动作用。

(2)历史人物离不开特定的时代,一个时代的创造不是几个人能完成的,人民

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和推动者。

易错点

1.唐朝前期统治者重用的贤才:

(1)唐太宗:直言进谏的魏征,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

(2)武则天:名相狄仁杰,张柬之。

(3)唐玄宗:贤相姚崇、宋璟。

2.唐朝政治制度的设置:

(1)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第6页共14页

(2)地方制度:唐朝中期设置节度使

(3)选官制度:进一步完善科举制

试题精练

1.唐太宗在《百字箴》中说到:“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

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材料反映出唐

太宗()

A.民贵君轻的思想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权至上的思想D.心存百姓的思想

2.下图中,全国人口数目最多的时期适逢()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3.下表为唐至清朝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

表,据此可知()

唐宋明清

河南151621

江苏781749

A.经济水平影响文化教育B.南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

C.政治局势决定教育发展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4.《贞观政要》载:“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

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惟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

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太宗旨在强调()

A.以农为本,重农抑商B.稳定环境利于农业发展

C.虚心纳谏,从善如流D.以民为本,因地制宜

5.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

舟。”他引用此话的根本目的是(

A.阐明君民关系B.阐明水与舟的关系

C.说明民贵君轻D.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

6.据统计:武则天时期,有67人为宰相,其中科举出身者20人,比例占30%;

唐玄宗时期有26人为相,其中科举出身者12人,比例近50%安史之乱后,有

185人为相,其中科举出身者H6人,比例近70%,进士为相者107人,约占宰

相总人数的60%这说明()

①武则天时期开始实行科举制②唐朝统治者比较重视科举制

③武则天以后,科举出身的宰相逐渐增多④唐朝科举制逐步走向衰落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③

7.历史小论文的撰写一般需要先确定一个主题,请根据《贞观实录》《谈武周风

云》《论开元执政得失》等材料确定一个论文主题,该主题是()

A.浅议繁荣与开发的社会B.试论经济重心的南移

C.简论民族交融的发展D.略谈大变革的时代

第7页共14页

【单元知识】第3课盛唐气象——考点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

生产工具,如_______和;重视兴修水利。

2.手工业:

(1)纺织业:品种繁多,以工艺水平最高,其中以色彩艳丽、纹

饰精美冠于全国;

(2)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的白瓷和闻名中外的0

3.商业:商业繁荣,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

都城______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

都会。

第3课盛唐气象一考点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族首领尊奉为

“",意为各族共同的君主。

2.军事打击:唐太宗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的统治。

3.册封首领: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

首领为云南王。

4.设置机构:唐朝先后设都护府、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

地区。

5.唐朝吐蕃和亲:

(1)背景:唐太宗时,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入藏:唐太宗同意将嫁给松赞干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

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及佛经、医药、历法、科技等方面的书籍。

(3)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和社会的发展。

(4)金城公主入藏:唐中宗时,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并上书唐朝

皇帝说,唐朝和吐蕃"______(为)一家”。

(5)唐蕃会盟碑:唐穆宗(821—824年),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

此碑至今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

6.意义: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少数民

族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加强了对地区的管辖。

第3课盛唐气象一考点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1.特征:社会风气比较,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

风貌;社会风气o

2.表现:当时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

射箭、弈棋等活动;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

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第3课盛唐气象一考点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诗:唐朝是中国历史上______创作的黄金时期。代表:李白,浪漫主义诗人,

享有“”的美誉;杜甫;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有""之称。杜甫被

誉为“白居易,其诗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疾苦。诗歌平易近人,

第8页共14页

通俗易懂。

2.书法: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代表作《颜氏家庙碑》;

的字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3.绘画:的人物画,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代表作《步辇图》;

的画落笔雄劲,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4.音乐舞蹈:吸收了周边民族的艺术精华(胡旋舞),还涌现出一批技艺超群的

舞蹈家、歌唱家和乐器演奏家。

重点突破1.中国古代农具的演变:

未比-(Sgr-"y

原始和秋版

唐朝耕唐

居民农国农耕

神农

耕收HH

认识:古代农具的演变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体现了劳动人

民的聪明才智,是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成就。

2.唐朝前期经济文化繁荣的原因:

(1)唐朝国家统一,政治稳定,为经济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保障。

(2)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民族交流和对外交往频繁,促进

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

(3)科举制的实行,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

(4)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唐朝人民的辛勤劳动。

试题精练

1.民族交往在我国历史上写下了一段段佳话。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

术,促进了吐蕃的发展与进步。吐蕃位于我国的()

A.西南B.西北C.东南D.东北

2.唐朝的社会习俗从饮食、服饰到音乐、舞蹈都体现的特点是()

A.封闭保守、狭隘自私B.民族交融、中西贯通

C.盲目模仿、不思进取D.夜郎自大、唯我独尊

3.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的意义重大。唐王朝在妥善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过程中,

采取的主要方式不包括()

A.设置地方机构进行有效管理B.和亲

C.任命或是册封少数民族首领D.在中央设立机构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4.唐代作坊和行会更加发展,已经出现了专门的佣作坊。按日计工资的称“日

佣人”,按月计工资的称“月作人”,还有论件或包工的。据《太平广记奚乐山》

记载:“上都通化门长店,多是车工之所居,募人集车,轮辕辐毂,皆有定价。”

这反映了()

A.政府对手工业管理失控B.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私营手工业迅速的发展

5.大体上看,唐朝诗歌前期气势雄放,唐中期大多体现一种孤独寂寞的心境,唐

后期主要呈现出婉约含蓄的风格。这说明()

A.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B.唐朝诗人的文化水平不断降低

第9页共14页

C.唐诗风格与唐朝历史走向息息相关D.唐朝科举制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6.《旧唐书》记载,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太乐令孙玄成所集者,

工人多不能通,相传谓为法曲;陈寅恪说:“可知唐世庙堂雅乐,亦杂胡声也。

这反映出唐朝()

A.周边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封建化B.文化具有包容开放的时代精神

C.燕乐舞蹈开始呈现民间化趋势D.胡声经过整理在唐朝广泛传播

7.下图为唐朝著名诗人籍贯所占比重分布图。据图可知()

A.经济政治影响文化发展安多些广、

B.儒学复兴运动影响扩大甘武”

C.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江西八、\\河南\

D.文化重心北移趋势明显晨

福建

山东

【单元知识】第4课唐中外文化交流一考点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原因: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昌盛,领先

,影响远播海外;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陆路、海路交通发达。(先

进文化具有吸引力)

2.遣唐使:为了学习中国先进文化,日本派遣十几批遣唐使,学习大唐先进的

、天文历法、文字等,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鉴真东渡:统治时期,为弘扬佛法,754年,第六次东渡成

功,抵达;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文化,主持修建o

影响: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4课唐中外文化交流——考点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

用_______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半岛

的音乐传入中国。

2.大食:大食(帝国)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大食商人到中国贩卖珠宝、

香料和药材等;一些大食人在中国定居、在朝中任职。

第4课唐中外文化交流——考点三:玄奘西行

1.时间:统治时期

2.目的:求取佛经

3.概况:贞观初年,玄奘西行(今印度)取经,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

寺游学,成为佛学大师。

4.贡献: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

重大贡献;根据玄奘口述,由其弟子记录成书的《》,是研究中外

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第4课唐中外文化交流一一影响:】

1.对世界: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

第10页共14页

2.对中国:①传播中华文明,增强中华文明世界影响力;②加强中国对世界了解,

丰富中华文明内涵;

知识总结|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的共同点以及启示:

1.共同点:都是唐朝僧人,都为唐朝的对外往来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都为完

成使命历尽艰险;都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2.启示:国家强大是外交的基石,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得到其他国家的尊重,要增

强综合国力。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加强国际交

流与合作。我们要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胸怀,在传播自身优秀文化的同时,学习

世界先进文化,是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交流。

试题精练

1.下图反映的史实是()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文成公主入藏

D.张骞出使西域

2.据学者研究,在汉墓出土的画像石、画像砖中,发现有西域物种骆驼的形象,

但数量不多,往往刻画粗糙失真,与马相似。唐代墓葬中则出土了许多形象逼真、

形态各异的唐三彩骆驼形象,而骆驼形象在宋代以后的墓葬中几乎绝迹。这说明

()

A.丧葬习俗发生变化B.手工技艺水平的阶段变化

C.对外交往日趋衰落D.运输工具适应时代的发展

3.唐朝时期,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

面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以下直接促成这一文化圈

形成的是()

A.科举制创立与大运河开通B.日本遣唐使来华和鉴真东渡

C.唐与吐蕃之间建立友好关系D.“开元盛世”时期经济繁荣发展

4.唐太宗时曾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提高了中国的制精技术。与此同时,在七世

纪末,我国的造纸术传到了印度,印度结束了用白桦皮和贝写字的历史。这体现

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A.文化繁荣科技领先B.交通发达纵贯欧亚

C.双向交流兼容并蓄D.国力强盛影响世界

5.“飞天”诞生于印度,后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壁画“飞天”结合了

道教“羽人”的形象和汉族传统服饰褒衣博带的风格,到隋唐时期披着佛教大巾、

穿上长裙的“飞天”普遍存在。这说明()

A.敦煌壁画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B.敦煌壁画具有浓厚的异域特色

C.三教合一促进文人画的形成发展D.文化的交流交融推动艺术发展

6.唐时,新罗与中国交往频繁,它的典章制度,文字和风俗习惯受到中国的影响,

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全面接受唐文化,国内迅速形成学习唐朝的热潮,史称“唐

风文化”实质上反映了()

A.中外交流活跃B.唐文化实现了对周边文化的同化

C.中华文化的开放性D.先进文明对于周边民族的向心力

第11页共14页

7.1837年,英国人枯宁汉姆根据《大唐西域记》法文译本,确认了在印度多地

发现的石刻铭文是古代佛教的遗物。由此可知()

A.唐代丝绸之路形成的推论得以证实B.亲历者的口述史料最接近历史真相

C.文献史料与历史遗存可以相互印证D.历史叙述应基于对历史遗存的研究

8.观点论述题:据材料,提炼观点并说说如何论述。

材料: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

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练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

(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

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

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一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观点:

【单元知识】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考点一:安史之乱

1.背景:唐玄宗统治后期腐败;各种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各地的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

比失衡,形成的局面;边将势力逐渐强大。

2.过程: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叛军攻占

洛阳、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唐肃宗)被拥立为帝,763

年被平定(共8年)。

3.影响:经济: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使中国

经济重心南移;政治: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各种矛盾尖锐;中央权力衰

微,形成的局面。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考点二:黄巢起义与唐亡

1.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赋役繁重,又遇连年灾荒。

2.过程:农民起义军在率领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后被镇压。

3.影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不是推翻唐朝统治)

4.唐亡:907年,建立了政权,唐朝灭亡。

扩展:唐朝灭亡后,中国的统治中心最终迁离关中地区。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考点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概况: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

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二

2.实质:唐末以来局面的延续。

3.评价: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政局动荡;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

相对稳定,有一定的发展。

4.认识: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

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重点突破唐朝衰亡的原因及启示:

第12页共14页

L原因:安史之乱使各种矛盾日益尖锐,唐朝国势由盛转衰;藩镇割据使社会经

济遭到破坏;唐朝后期,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宦官专权,腐朽贪婪;土地兼并

严重;唐末遇到连年灾荒;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2.启示:治国者要居安思危,防止腐败,注重民生,要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试题精练

1.盛唐时期(713—716年),唐诗充满着昂扬乐观的情调;随后的中唐时期,现

实主义精神成为诗歌的主流。这表明唐朝()

A.社会矛盾日趋尖锐B.君主专制日趋削弱

C.地方割据日趋严重D.人民生活日趋困苦

2.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

这一时期的藩镇()

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断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3.“安史之乱席卷了整个河北、中原和关中,这里此前是唐朝的经济中心。由于

江南地区始终掌握在唐王朝手里,未受到破坏,故人口继续大规模南迁,中国经

济重心南移加速,并且一直持续到了两宋时代。“这表明安史之乱()

A.一直持续到了两宋时代B.促使中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使江南社会生活遭到破坏D.加速中国经济地理格局改变

4.下面是一张唐朝人口统计表,公元755年至821年,唐朝人口数发生变化的原

时间人数(单位:万人)

唐太宗贞观23年(649年)约1900

唐玄宗开元14年(726年)约4141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约4531

唐玄宗天宝14年(755年)约5291

唐玄宗上元元年(760年)约1699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约1576

A.安史之乱B.宦官专权C.黄巢起义D.陈桥兵变

5.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唐女祸》中写道:“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

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一观点()

A.正确,说明了用人不当的危害B.错误,忽视了藩镇割据的影响

C.正确,揭露了君主生活的腐败D.错误,夸大了个人对历史的影响

6.下表是关于五代时期各王朝政权状况的部分信息,表中信息反映出五代时期()

朝代建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