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冲关训练1(新高考适用)_第1页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冲关训练1(新高考适用)_第2页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冲关训练1(新高考适用)_第3页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冲关训练1(新高考适用)_第4页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冲关训练1(新高考适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冲关训练(一)

一、选择题

1.(2022•湘豫名校联盟高三5月联考)周天子以“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对国人

进行统治,“君父之命不校”便是周朝政体运行机制的基本原则。材料说明周朝(B)

A.代天牧民B.家国一体

C.以民为本D.以德治国

【解析】由材料可知,周天子以百姓父母的身份统治,王权与父权重合,这表明周朝

奉行的是家国一体的执政理念,故B项正确;材料仅提到父母、天子、君父等,这些与代天

牧民和民本无关,故排除A、C两项;材料主旨与以德治国无关,故排除D项。

2.(2022•广东省二模)战国时期的官僚队伍,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军功之士,二

是文士,三是宗室贵族。在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功之士所占比重较大,而在关东六国,则

是文士和宗室贵族所占比重较大。这三类人在各国官僚队伍中所占比重的差异缘于(B)

A.变法运动在列国风靡B.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士人阶层的强势崛起D.世族世官制度的消亡

【解析】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国富兵强,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而东方六国则延续之

前的官僚队伍,这主要是由于秦国与东方六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平衡导致的,故选

B项;排除A、C、D三项。

3.(2022•潍坊市高三5月模拟)下表为东汉获乡论支持者仕进途径表。这些史实可用来

说明,东汉时期(A)

姓名乡论事迹入仕途径

赵宣乡邑称孝州郡数礼请之

张霸年数岁而知孝让举孝廉光禄主事

江革乡里称之曰"江巨孝”举孝廉为郎

朱儒以孝养致名为县门下书佐

【解析】据材料可知,东汉赵宣、张霸等获乡论支持而入仕,说明地方舆论影响人才

选拔,故选A项;“完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支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固化”说法错误,材料有利于社会阶层间流动,排除D项。

4.(2022•湖北省高三4月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般实行的是“身份内婚姻”和“等级

内婚姻”。但是到了唐朝中期,“文章、人物、门第”成为士人仕宦、婚姻的标准。这种变

化体现了(A)

【解析】根据“身份内婚姻”“等级内婚姻”“文章、人物、门第”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士人做官、婚姻的标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强调“身份”“等级”,发展到唐朝中期重

视“文章、人物、门第”,体现了科举制对社会生活和婚姻观的影响,故选A项;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世家大族势力受到削弱,但是仍然有一定影响,“重创”表述太绝对,

排除B项;社会生活的世俗化与市民阶层的兴起有关,材料涉及的是“士人仕宦”,排除C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婚姻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不可能走向自由平

等,排除D项。

5.(2022•邯郸市一模)唐朝建立之初,不设监察区,只是派遣监察官员,即巡察使、巡

抚使等定期巡察,事毕使除。而一旦派出了监察官员,就有分区负责的必要,于是贞观元年

(627年)因山川地形将全国分为十道,以“察吏人善恶,观风俗得失”。据此可知,唐初

(C)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的监察制度,考查学生获取材料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

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可知,唐初派遣监察官员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进行监察并了解

当地风俗,这有利于整顿地方行政秩序,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对监察区的划分,故排除

A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当时监察区划向行政区划转化,故排除B项;唐中后期节度使制的

实施致使藩镇割据形成,故排除D项。

6.(2022•长郡中学高三模拟考试)唐初,只有三省的长官才可以进入政事堂参议军国大

事,后来皇帝给一些职位较低的官员加上“参议朝政”“参知政事”“参知得失”的头衔,

让他们进入政事堂参与议政。这一措施导致(D)

【解析】职位较低的官员进入政事堂,目的是分散、牵制宰相,使得行政效率降低,A

错误;宰相只是辅佐皇帝决策,在君主专制政体下是皇帝掌握决策权,所以既未掌握,也就

无所谓逐渐失去,B错误;材料所述现象加强了皇权,但并未涉及中央和地方权力的分割,

C错误。

7.(2022•武汉市高三四月调研考试)在唐代,进士出身成为“士林华选”,位极人臣而

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而在唐朝后期,多次出现特赐进士及第的特殊现象,成为皇帝乃

至某些权臣用以笼络人心的工具。此现象从侧面反映了唐后期(D)

【解析】“位极人臣而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说明科举制对即使高官也有很大的

影响,可见这一制度的影响力变大,故选D项;“多次出现特赐进士及第的特殊现象,成为

皇帝乃至某些权臣用以笼络人心的工具”体现了科举这一制度的政治倾向,却无法说明其官

员的素质,排除A项;”多次出现特赐进士及第的特殊现象,成为皇帝乃至某些权臣用以笼

络人心的工具”这种做法并非正常的选拔程序,也是对程序的破坏,排除B项;“位极人臣

而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这种现象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倾向,无法判断当时世家大族在政

权中的地位,排除C项。

8.(2022•南通市高三3月大联考)宋人自称“立国在乎台谏"。台谏官是御史、谏官合

一的统称,由皇帝直接任命,“百职之中,其任最重”。宋仁宗时,王随等四人任宰执而少

有作为,被左司谏韩琦连疏其过,四人竟同日被罢职。此后台谏弹罢官员屡见不鲜。这表明

宋代(C)

A.吏治腐败问题严重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监察制度效能提升D.台谏官员职权扩大

【解析】“王随等四人任宰执而少有作为,被左司谏韩琦连疏其过,四人竟同日被罢

职”这件事体现了台谏官的功能强大,说明宋朝对官员的监察功能增强,故选C项;“王随

等四人任宰执而少有作为”指政绩平平,不是腐败,排除A项;“皇帝直接任命,‘百职之

中,其任最重’”体现了皇权的强化,但不能说明达到顶峰,其顶峰的标志是清代的军机处

设立,排除B项;“被左司谏韩琦连疏其过,四人竟同日被罢职”说明谏官的职责是上疏,

任免官员并不是他们所为,其职权并没有变化,排除D项。

9.(202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二模)两宋时期,中央机构的设置,形成了相互维系的态

势。官僚政治事务的运作,也形成了一套制度化的做法。追求公平、择优的考试录用方式和

一系列技术性手段的完善,使各环节出现人为弊端的可能性减少。这说明当时(B)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国家治理能力提升

C.政府行政效率提高D.政治制度高度发达

【解析】根据“官僚政治事务的运作,也形成了一套制度化的做法”“追求公平、择

优的考试录用方式和一系列技术性手段的完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两宋时期

在中央机构、官僚政治事务和考试录用方式等方面逐渐完善并走向制度化。这反映了当时国

家治理能力提升,故选B项,排除A、C、D项。

10.(2022•茂名市二模)汉代皇帝有6玺,隋以后皇帝的玉玺增加到了8个,明代的皇帝

用印不仅从隋、唐、宋时期的八玺激增到24个,而且在文书制度上还增加了行移勘合(将两

半文书合在一起,通过对其印识、字号与内容的比较、勘验,以辨别真伪,防止欺诈)这一

变化反映了(A)

A.君主集权强化B.行政效率提高

C.政治制度成熟D.官僚机构僵化

【解析】“玺”是权力的体现,玺的数量增加说明皇帝的权力不断强化,A项正确;

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

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印玺数量不是政治制度是否成熟

的标志,C项错误;材料看不出官僚机构是否僵化,D项错误。

11.(2022•吕梁市高三模拟)元代建立后,元世祖在朝廷中设中书省,并由其管理全国

政务。之后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元世祖后期,行

省具备“分镇方面”“方面之寄”权力,行省的治所多在水陆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地。据此可

知,元代行省的设置(C)

【解析】据材料“元世祖在朝廷中设中书省,并由其管理全国政务。之后频繁派中书

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元世祖后期,行省具备‘分镇方

面''方面之寄'权力,行省的治所多在水陆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地”,可知元代行省由原来

临时机构逐渐转变为常设的地方制度,代表中央管理地方的作用比较明显,故选C项。

12.(2022•济宁市高三3月模拟)如何调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使地方官既拥有相对集

中、足以应付突发事变的权力,又不使其权力尾大不掉而违背中央集权原则,是历史统治者

反复思考的一大难题。这一难题在清代得到了相对完满的解决,表现在(C)

A.奏折制度的创设B.军机处的设置

C.督抚制度的固定D.改土归流的推行

【解析】清代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中央又在各省

设置了藩、臬、将军等职,分别对中央六部负责,以此分化督抚权力防止督抚坐大,且督抚

的任命与罢黜受制于皇帝,故选C项;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3.(2022•泰安市高三三模)明代将行省的职权一分为三,布政使为一省的最高行政长

官,掌民政、财税、赋役;提刑按察使掌刑狱、监察;都指挥使掌军政。它效仿了(C)

A.汉代的地方体制B.唐代的地方体制

C.宋代的地方体制D.元代的地方体制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代将地方职权一分为三,意在分化事权以削弱地方权

力,这是对宋代地方制度的效仿,故选C项;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并非分化事权,排除A

项;唐代出现藩镇割据现象,地方权力过重,排除B项;元代地方实行行省制,明代废行

省,设三司,排除D项。

14.(2022•榆林市二模)近代有学者在评价清朝政治时说:“用人行政,事事悉仰君主

一人之独断,务求柄不下称,实中国有史以来之创局也。”这一评价(A)

【解析】由材料“事事悉仰君主一人之独断”可知军国大事均由君主一人决策,体现

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A项;由材料“事事悉仰君主一人之独断”可知该学者认为清朝政治

独断专行,这是对清朝政治的批判而非肯定,排除B项;先秦民本思想强调爱民亲民,专制

统治下无法体现出民本思想,排除C项;清政府的腐败主要表现在晚清时期,且源自于封建

制度的衰败没落,材料中强调的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并未体现出腐败现象,排除D项。

15.(2022•大连市一模)下表为中国古代史上历代地方行政设置状况。

秦朝郡、县

西汉西汉初年沿袭郡、县,还包括王国和侯国

东汉州、郡、县

魏晋州、郡、县

隋朝废郡,保留州、县

唐末道、州、县

宋朝路、州(府)、县

元朝省、路、府、州、县

明清省、府、县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设置的突出特点是(B)

A.机构完善B.分级管理

C.因俗而治D.权力制衡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秦汉时期,地方行政设置有郡县二级制,到东汉州郡县三

级制,到元代省、路、府、州、县五级制,到明清省、府、县三级制,体现了中央对地方实

行分级管理,故选B项;题干提及的应该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非机构本身的完善,排除

A项;唐代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提出“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主张,即

整治周边民族地区的政教而不改变他们的习俗,整治政令而不改变他们的风俗,后人简化为

“因俗而治”,题干未提及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排除C项;“权力制衡”不合史

实,如郡、县为上下级关系,县隶属于郡,不对郡制衡,排除D项。

16.(2022•十堰市高三调研)清代对官员的考核分为京察和大计,分别对京官和外省文

官进行考核。考核结束后,京察一等、大计一等和二等的部分官员将被引见给皇帝。被引见

的官员中,经常有人被取消“一等”或“卓异”的评价。这一做法(D)

【解析】根据材料“被引见给皇帝……经常有人被取消‘一等'或‘卓异'的评

价”,可知清代官员的考核最终决定权取决于皇帝个人的决策,会经常出现被改动的现象,

体现了人治色彩,故选D项;官员考核只是皇帝强化对百官控制的一般手段,历代封建王朝

都存在,难以体现“空前强化”的程度,排除A项;“经常有人被取消‘一等'或‘卓异’

的评价”说明清代官员的考核结果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会受到封建皇权的干扰,不利于吏治

公平的发展,排除B项;“经常有人被取消‘一等‘或‘卓异'的评价”说明清代官员的考

核结果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不利于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7.(2022•潍坊市高三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唐宋科举制中进士科的不同。

唐朝宋朝

每四年一举,太宗时每举常一二

考试频率及录取人数每年一举,每举一二十人为常

百人,后来增至四五百人

进士考试不弥封,不糊名,考官

自真宗(一说太宗)时定糊名制

考试及录取方式可凭试卷并参考举子平日的声誉

后,考官只能凭举子试卷录取

录取

礼部录取后,要到殿庭复试。及

进士及第方式经礼部录取后即为及第

第与否、及第等级由皇帝决定

一经及第,即行授职,名次高的

及第后,出仕要经吏部再定期考

出仕方式可以得到通判、知县或其他同等

选,“吏部之选,十不及一”

级官职

材料二宋朝官吏“任子”(子孙不经'选举',特准宦仕)的权利特别大。台省官六品

以上,他官五品以上,每三年南郊大礼时,都有一次“任子”机会,每次品级最低的荫子或

孙一人,品级最高的可荫六人,不拘宗人、外戚、门客以至“医人”(家庭医生)。此外大臣

致仕时有“致仕恩泽”,可荫若干人;死后有“遗表恩泽”,可荫若干人。

一一以上材料均据张荫麟《两宋史纲》

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所反映的宋代立国特色。(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

清晰,逻辑严密)

【解析】材料一主要将唐宋时期科举制中进士科的不同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比较:

“考试频率及录取人数”“考试及录取方式”“进士及第方式”“出仕方式”,可以看出在

宋朝时期,不论在通过科举所录取的人数、考试流程、及第方式、出仕方式等诸多方面都要

比唐朝时期要严格很多;材料二主要论述了宋朝时期的“恩荫制度”,据其内容中“宋朝官

吏‘任子'(子孙不经“选举”,特准宦仕)的权利特别大”可以看出宋朝官吏“任子”的权

利特别大,据此可知,宋朝的立国特色是注重以文立国,重视培植文人士大夫。在具体阐述

阶段,一般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形成这种立国特色的原因何在、这种特色在宋朝有何表

现、这种特色对宋朝的影响是什么。就“原因”而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末、五代十

国时期,武将势力强大,出现了“藩镇林立”局面,并且,宋太祖赵匡胤是通过“兵变”的

方式(“陈桥兵变”)登上皇帝位的,在他建立宋朝之后,就要竭力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其方

法就是重用文人;就“表现”而言,据材料一“录取人数”“录取方式”以及材料二中的

“恩荫制度”等相关内容可知,通过诸多途径扩大文人的数量、权力,使得文人对朝廷感恩

戴德;就“影响”而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立国特色能够巩固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出

现了“二冗”(冗官、冗费)局面。

【答案】(1)述:从以文立国,重视培植文人士大夫的角度说明其立国特色。

⑵评:

从宋朝建立背景及建立方式等角度说明其立国特色形成的背景;

从扩大科举录取人数及扩大士大夫政治特权的角度说明其实现立国特色的路径;

从有利于巩固统一及导致冗官、冗费局面出现等角度说明其立国特色的影响。

18.(2022•辽宁省沈阳市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秦朝按户口多少,将县分为上、下二等。降及魏晋,调整为上、中、下三等。其

后历代因循,时有变化。及至明朝,改以钱粮多寡,将府、州、县划分为上、中、下三等。

清雍正年间创设了新的政区等级划分“冲繁疲难”制度,“地当孔道曰冲,政务纷纭曰

繁,赋多逋欠曰疲,民刁俗悍、命盗案多日难",即将交通、政务、赋税和治安四要素综合

考虑,来确定州县等第。与这套政区分等制度相匹配,清朝另有一套最要、要、中、简缺等

四缺分的选官任官制度,并将四等第与四缺分相联系,最终在乾隆年间形成了“冲繁疲难”

四字与“最要、要、中、简缺”四缺分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兼四字者为最要缺、兼三字者为

要缺、兼两字者为中缺,一字或无字者为简缺,其中最要缺和要缺由督抚来提调,往往又合

称“繁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