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 诗歌鉴赏(附答案)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 诗歌鉴赏(附答案)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 诗歌鉴赏(附答案)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 诗歌鉴赏(附答案)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 诗歌鉴赏(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附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湖作

[唐]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海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

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③渤海:渤海的古

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律诗B.小令C.古体诗D.曲子词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

磅礴气势。

B."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

声势巨大。

C."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一个接一个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

渲染气氛。

D.最后"惊涛来似雪",表现惊涛骇浪排空而来;“一坐凛生寒"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

阵阵寒冷。

(3)"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海宽”两句颇受好评,请对这一联加以赏析。

【答案】(1)A

(2)D

(3)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大海无边无际。诗人并不直接写潮,而是用日光、

秋云、天空、大海相烘托,展现江潮远远而来、铺天盖地的壮观景象,充分表现出大潮澎

湃动荡的伟力。

【解析】【分析】(1)结合诗句内容"弹""观""宽""寒"等分析,本诗属于律诗。律诗通常

押平声韵,而且必须按韵书中的字押韵。故选A。

(2)D项,"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错误。"一坐凛生寒”是又一次衬托,用

满座观潮人吓得胆颤心寒,再次对钱江潮这宇宙的奇观进行热烈的赞颂。故选D。

(3)作答本题,先要描述这两句话的内容,然后加以赏析。日光、秋云、天空、大海,

景象壮观,不是直接写潮,而是写江潮的背景,以海天的壮阔有力地衬托了江潮的壮观,

表现出钱塘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故答案为:⑴A;⑵D;

(3)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浩瀚大海无边无际。诗人并不直接写潮,而是用日

光、秋云、天空、大海相烘托,展现江潮远远而来、铺天盖地的壮观景象,充分表现出大

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体裁特点,重在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

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

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

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还有很少见的六

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⑵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的能力。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

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

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⑶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

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

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海宽”的意

思是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浩瀚的大海无边无际。作者用日光、秋云、天空、

大海烘托潮水,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蝶恋花•散花楼送客

纳兰性德

城上清笳城下杵,秋尽离人,此际心偏苦。刀尺又催天又暮,一声吹冷兼葭浦。

把酒留君君不住。莫被寒云,遮住君行处。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

(1)这两首诗歌从题材上看都属于诗,第一首诗歌所写的景物季节是。

(2)"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和"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两句共同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赏析。

【答案】(1)送别;秋季

(2)两句都是想象虚写。(或对方入笔)王诗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

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纳兰诗想象别后朋友旅途

中所见的景象,"行宿黄茅山店(荒山野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纯朴热闹的景象,勉励

宽慰友人不必忧愁,表现了对友人的祝福。

【解析】【分析】(1)第一首诗歌的标题是“送魏二",第二首的标题是"散花楼送客",两

个标题中都有"送"字,这说明这两首都是送别诗(或词)。第一首诗歌中,根据"橘柚

香""凉"可知,应该是秋季。

(2)"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意思是"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

梦里静听猿啼悠长",由"忆"可知,这是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

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

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

不脱愁绪。"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意思是"在未来的漫漫长路上,您将夜宿荒

村野店,请笑对夕阳下的村社神鼓",由"行宿”可知,后面是想象友人旅途之景,作者借助

"夕阳村社迎神鼓”所勾勒出的热闹纯朴的景象来劝慰友人要以豁达之心迎接未来的漫漫长

路。由此可知,这两句诗都是想象别后情景,使用虚写或想象的手法。

故答案为:⑴送别;秋季;

⑵两句都是想象虚写。(或对方入笔)王诗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

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纳兰诗想象别后朋友旅途

中所见的景象,"行宿黄茅山店(荒山野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纯朴热闹的景象,勉励

宽慰友人不必忧愁,表现了对友人的祝福。

【点评】⑴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的能力。就本题来说,主要考查诗歌的

题材,即内容,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

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

【黄钟】人月圆

雪中游虎丘①

(元)张可久②

梅花浑似真真③面,留我倚阑杆。雪晴天气,松腰玉瘦,泉眼冰寒。兴亡遗恨,一丘黄

±,千古青山。老僧同醉,残碑休打④,宝剑羞看。

【注】①虎丘:江南名胜之一,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秦始皇东巡时曾来

虎丘寻找阖闾殉葬的干将、莫邪、湛卢等宝剑•②张可久,元代著名散曲作家,多次担任

下级官吏,时官时隐。③真真:唐代美女。④打:拓。

(1)"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杆"运用了和两种修辞手法,描绘了雪

中盛开的梅花美丽动人的姿态,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2)层次分明是这首元曲的特点。试从景和情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案】(1)比喻;拟人

(2)全曲可分三层。①开头五句为第一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见(触景)。描绘出一幅

清寒素洁的虎丘冰雪图。②六七八三句为第二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感(怀古)。无情的

历史长河,把与虎丘有关的风云人物都变成一丘黄土,只有青山长在,千古不朽,抒发了

人世沧桑、兴亡遗恨之感。③结尾三句是第三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叹(伤己)。因为英

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借酒浇愁,与"老僧同醉",抒发了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羞愧与悲愤

之情。

【解析】【分析】(1)"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杆",雪后的梅花红润娇艳仿佛仙女真

真姣好的脸面,吸引我凭依着栏杆久久流连。表现对雪中梅花的无限赞美和喜欢之情。把

梅花比喻成美女,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既写出了梅花娴雅高沽的芳姿,又写出其悠闲淡

泊不慕荣华的神韵。

(2)小令可分三层,开头五句写虎丘雪后的美丽景色。"梅花浑是真真面,留我倚阑干",

表现对雪中梅花的无限赞美和喜欢之情。把梅花比喻成美女,既写出了梅花娴雅高沽的芳

姿,又写出其悠闲淡泊不慕荣华的神韵。"雪晴天气"三句写眼前实景,"玉"、"冰"紧扣雪字

来写。"松腰"与"泉眼"可谓巧对泉眼为俗用的现成的词语,而松腰则显然是作者精心选

择和锤炼的语言,虽有斧斫痕迹,但并不生硬晦涩。后半部分由实转虚,抒发历史盛衰兴

亡变化无常的深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则用吴王阖间的丰功伟绩早已成了过眼烟云,

而虎丘的青山却亘古永存这一现实来委婉地说明人生短暂,宇宙无穷这一直困扰着古人的

深沉的人生哲理。这是第二层。最后三句是第三层,表现自己已完全被这里的美景所陶

醉,又陷入到对宇宙与人生之奥秘的思索之中,敞对一切部不感兴趣了。不要说残碑无心

去拍打,就连著名的剑池也无心再去观看了。全篇景起景收,情景交融,很有韵味。全篇

由写景、怀古、伤今三部分组成,分别写出游虎丘时的所见、所感、所叹,意脉清晰,结

构谨严。遣词造句都很精到,值得仔细回味和借鉴。

故答案为:⑴比喻;拟人;

⑵全曲可分三层。①开头五句为第一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见(触景)。描绘出一幅清寒

素洁的虎丘冰雪图。②六七八三句为第二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感(怀古)。无情的历史

长河,把与虎丘有关的风云人物都变成一丘黄土,只有青山长在,千古不朽,抒发了人世

沧桑、兴亡遗恨之感。③结尾三句是第三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叹(伤己)。因为英雄无

用武之地,只能借酒浇愁,与"老僧同醉",抒发了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羞愧与悲愤之

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

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抒情手法的鉴赏能力。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

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

今、即事抒怀。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

刘长卿①

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④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

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

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④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倚"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

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

B.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诗中景物之柔

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

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

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答案】(1)D

(2)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

不同点:①王诗借"冰心在玉壶"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

决心。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②刘诗用"青袍误儒生"这句

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在唐朝贞观年间,八九品的小

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

误自己的前程。)

【解析】【分析】(1)D选项"'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错误,应该是虚景,意中

之景。故选Do(2)由注释"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

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和“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

被贬为江宁臣。"可知,两首诗的主人公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

依不舍之情。"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写了如果有相识之人问到我的境遇,请

你转告他们,我命途多舛,已是被青袍所误的一介书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

失意情感。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

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

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

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故答案为:⑴D;

⑵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不同点:①

王诗借"冰心在玉壶”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同时

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②刘诗用“青袍误儒生"这句牢骚话,直

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在唐朝贞观年间,八九品的小官员的官服

是青色的。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误自己的前

程。)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

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与手法的对比鉴赏能力。解答时可先分别分析两首词(诗)的

句子各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然后进行对比,找出异同。比较鉴赏这类题给

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夕次蒲类津①

骆宾王

二庭②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③会封侯。

莫作兰山④下,空令汉国羞。

【注】①这首诗大约写于薛仁贵兵败大非川以后,诗人随军征战到蒲类津就地宿营时有感

而发。蒲类津:渡口名,在唐庭州蒲类县,今属新疆。②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北庭。

③燕颔:指班超,相士认为他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④兰山:兰皋山。李陵投降匈奴

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中的"愁”既指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是对战争进展不顺而产生的忧虑之

愁。

B.三四两句以山路和河源一南一北两个典型场景表达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矛盾。

C.五六两句中的晚风、朔气、新月、边秋等意象,渲染了边塞悲凄、肃杀的氛围。

D.七八两句中"通"字表现出营垒相接、声势浩大的场景,"上"字体现了战火之紧急。

(2)最后四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B

(2)①用典和对比;②以班超建立功勋的威武和李陵投降匈奴的可耻形成对比:③表达

了诗人渴望建功、崇尚勇武、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

【解析】【分析】(1)B项,"表达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矛盾"错误,从诗中来看,"山路犹

南属,河源自北流”,这里表现的是征人不论奔到哪里,心里始终系念着祖国家园。故选

Bo

(2)"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意思是"在边疆只要奋力作战,就会像班超一样得到封

侯",这是写交战前夜诗人的情感,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诗

人渴望能出现班超式的英勇人物,克敌制胜,赢得功名利禄。结尾"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

羞"意思是"不要作兰山下投降的李陵,平白地让大汉帝国蒙受羞辱",这是借汉李陵战败投

敌之事表示宁死不屈的气概,按《旧唐书•薛仁贵传》记载,将军郭待封尝为都城镇守,但

为耻居薛仁贵之下,不听从薛仁贵指挥,以致贻误战机,一败涂地。倒数三、四句使用班

超建立功勋的典故,最后两句使用李陵投降匈奴的典故,这是使用典故;前一个典故中班

超建立功勋,后一个典故中李陵投降匈奴,前后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崇尚勇

武、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

故答案为:⑴B;

⑵①用典和对比;②以班超建立功勋的威武和李陵投降匈奴的可耻形成对比;③表达了

诗人渴望建功、崇尚勇武、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

【点评】⑴该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和诗句的理解、

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

进行总结。

⑵该题考查表现手法和诗歌情感的把握。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熟练掌握表现手法,并在理

解诗歌时要做到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

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6.阅读下面这首南朝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昧旦出新亭渚

梁•徐勉

驱车凌早术,山华映初日。

揽辔且徘徊,复值清江谧。

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

气物宛如斯,重以心期逸。

春堤一游衍,终朝意殊悉。

【注释】昧旦:天将明未明之时;破晓。本诗为诗人和友人谢相期同游新亭渚时所作。

术:道路。游衍:恣意游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点题,着一"凌”字,表现出车马奔行之速,与诗人出游的勃勃兴致相应,表现出晨

风拂面的畅快之情。

B.三、四句写诗人驻足览赏美景,"复值"二字表现出诗人无意中见到静谧江流的欣喜。

C.五、六两句,景物虚实结合,色彩对比鲜明,晨色中的新亭渚显得寂静而又富有生气。

D.结尾两句总结全诗,通过对此次出游的回味,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兴致勃勃的诗人形象。

(2)诗人主要运用哪些手法表达出游意兴的?试举两例,并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花映日、清江静谧、枫林杳霭、黄鸟参差等如画美景表达

了出游的舒快怡爽之感;②动作描写,通过驱车凌驰、揽辔徘徊等举止表达了随遇而适的

恣意游逛所带来的悠闲自在之感;③正面衬托,"重以心期逸",写出了与相期相许的友人

携手共游更甚于览观美景的雅致情怀;④直抒胸臆,结尾两句直接表达了此次出游给自己

带来的畅快淋漓的欢悦之情。

【解析】【分析】(1)C项,“景物虚实结合"错误,"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二句,一

静一动,展示了诗人遥观仰视的画面转换;在晨光初露的枫树林那清幽的背景上,点染黄

鸟翅翼参差的鲜明羽色,便造出了富于对比的色彩反差和无声处传有声的音响效果。将晨

色中的新亭渚,表现得既静默,且又富有生气。故选C。

(2)本题手法,借景抒情,山道边蓬蓬勃勃,正有开不尽的各色野花,被"初日"的霰光

一照,便全都灿灿生辉。因为这是在车马行驶的视觉意象,故"山华映初日”句,不仅带有

霰彩、山花上下辉映的效果,还有一种络绎不绝、目不暇接的动感。动作描写,如此良辰

美景,岂可在匆匆奔驰中览赏?诗人因此赶紧"揽辔",任车马在此缓节徐行。意外间又发

现,此刻己身在江岸,可以俯视清丽的江水,在晨色这安谧地畅流。正面衬托,置身在这

样的如画美境,诗人能不逸兴逾飞?倘若这美境只是诗人孤身独游,自然显得几分冷清。

但读者须知,与徐勉同游的,还有心意相印的诗人谢眺。他可是位"灵心秀口"、"风华映

人"的一世之杰呢。两人年岁相若,携手共游,当着意兴之发,又可歌诗相和,该有何等乐

趣?“气物宛如斯”两句,所抒写的正是诗人的此种心境。"心期"而又加之以"重”,说明诗人

之畅快,不仅在"气物"的览观之美,更在于与友人的相期相许之乐。直抒胸臆,"游行"即

自恣游娱之意,"系"则有"满"意。新亭渚上的这一次游娱别说有多自在了,我的意兴啊,

整个早上都那样饱满、欢悦!这两句虽书于素笺之上。读者不妨将其想象为诗人归去时,

对家人的相告之语。其意犹未尽、手舞足蹈之态,隐隐见于笔端。分点整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C;

⑵①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花映日、清江静谧、枫林杳霭、黄鸟参差等如画美景表达了

出游的舒快怡爽之感;②动作描写,通过驱车凌驰、揽辔徘徊等举止表达了随遇而适的恣

意游逛所带来的悠闲自在之感;③正面衬托,“重以心期逸",写出了与相期相许的友人携

手共游更甚于览观美景的雅致情怀;④直抒胸臆,结尾两句直接表达了此次出游给自己带

来的畅快淋漓的欢悦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

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

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

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

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刘秀才

许浑①

三献②无功玉有瑕,更携书剑客天涯。

孤帆夜别潇湘雨,广陌春期鄂杜③花。

灯照水萤千点灭,棹惊滩雁一行斜。

关河万里秋风急,望见乡山不到家。

【注释】①许浑:早年屡试不第,直至42岁才考中进士。此诗作于诗人早年应考途中。

②三献:春秋楚人卞和得璞玉,献之楚厉王、楚武王,均不被认可。后卞和又将璞玉献给

楚文王,楚文王命人将这块璞玉雕琢成玉壁,并将玉壁命名为和氏以表彰卞和。③鄂杜:

郭县和杜陵,代指京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中的"三献"暗指诗人多次科考不第,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感。

B.诗歌颔联写诗人与刘秀才在潇湘雨中分别后,走大路,春天到达了京城,并在那里赏

花。

C.诗歌颈联描写诗人夜航所见:水中千点萤光被船灯照后变暗,沙滩上的宿雁被桨声惊

飞。

D.诗歌写景富有艺术性,颔联两句形成暗与明、冷与暖的对比,颈联则由近及远、以动衬

静。

(2)诗人为什么"望见乡山不到家"?请简要分析。

【答案】(1)B

(2)①诗人参加科考屡试不第,怀才不遇,客居他乡,无心回家;②诗人想在春天到达

京城,以求取功名,所以跨越万里山河,远远的望见家乡,却不愿回家;③表达了诗人为

求取功名万里奔走,功名不就誓不还乡的坚定决心。

【解析】【分析】(1)B项,“走大路,春天到达了京城,并在那里赏花。"分析错误,诗

歌第四句"广陌春期鄂杜花",是诗人对在秋天分别后的行程的设想,诗人想从大路出发,

在春暖花开之时到达京都,可见选项的"并在那里赏花。"错。故选B。

(2)首先在诗中找到“望见乡山不到家",是诗歌尾句,然后联系上文来分析,由诗的首

联"三献无功玉有瑕,更携书剑客天涯。",结合注释一可以知道,诗人是因为科考屡试不

第,天涯漂泊,客居异乡,无心归家;诗歌颔联写诗人与刘秀才在潇湘雨中分别后,诗人

想从大路出发,在春暖花开之时到达京都,可见诗人因想在春天到达京城,以求取功名,

所以跨越万里山河,远远的望见家乡,却不愿回家;“关河万里秋风急,望见乡山不到

家。”可见诗人为求取功名万里奔走,"不到"一词可见诗人功名不就誓不还乡的坚定决心。

这些都是原因,加以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⑴B;

⑵①诗人参加科考屡试不第,怀才不遇,客居他乡,无心回家;②诗人想在春天到达京

城,以求取功名,所以跨越万里山河,远远的望见家乡,却不愿回家;③表达了诗人为求

取功名万里奔走,功名不就誓不还乡的坚定决心。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

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

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

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

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

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概括诗文内容的能力。要结合注解,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再

结合理解作答。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

辛弃疾

堂上谋臣帷幄,边头猛将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与日可。

此日楼台鼎鼐①,他时剑履山河。都人齐和《大风歌》,管领群臣来贺。

【注释】①楼台鼎鼐:楼台指相府,古时把宰相治国比作鼎鼐调味。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堂上有善谋的贤臣,边疆有能战的将士,表达出对朝廷力量的肯定。

B.诗人化用孟子的名言,指出只要南宋上下齐心,共同抗敌,北伐是可行的。

C.下片写诗人眼见政治腐败,山河破碎,却依然对北伐的大好前景充满信心。

D.本词语言晓畅,运用很多口语化的句子,读来朗朗上口,增加了词的魅力。

(2)从对北伐的情感态度上看,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

胥,赢得仓皇北顾"相比,有什么不同?

【答案】(1)C

(2)本词上片分析北伐的大好形势,下片鼓励大家积极投入到抗金事业中去,表达了爱国

军民企盼北代的共同心声,充满了胜利在握的豪情和壮志。“元嘉草草"三句诗人借元嘉帝

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命的故事,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历史教

训,不要冒进。

【解析】【分析】(1)C项“下片写诗人眼见政治腐败,山河破碎”表述错误。下片先写今

日治国,再写明年胜利在握,表达了对北伐大好前景充满信心。故选C。

(2)本题要求从对北伐的情感态度上看,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

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相比,有什么不同?本诗中根据上片“堂上谋臣帷幄,边头

猛将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与曰可。"可知上片分析北伐的大好形势;根据下片

"此日楼台鼎鼐①,他时剑履山河。都人齐和《大风歌》,管领群臣来贺。"可知下片鼓励

大家积极投入到抗金事业中去,表达了爱国军民企盼北代的共同心声,充满了胜利在握的

豪情和壮志。而“元嘉草草"三句诗人借元嘉帝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

命的故事,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不要冒进。

故答案为:⑴C;

⑵本词上片分析北伐的大好形势,下片鼓励大家积极投入到抗金事业中去,表达了爱国军

民企盼北代的共同心声,充满了胜利在握的豪情和壮志。“元嘉草草"三句诗人借元嘉帝轻

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命的故事,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历史教

训,不要冒进。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

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

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

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题目概括性强,将诗人的行程、月夜拜访"斛斯山人"、留宿、置酒等备述于中。

B."美酒聊共挥"一句中"挥"字生动传神,写出诗人与友人举杯畅饮潇洒自如的情态.

C.全诗按时间顺序来写,从"暮"到"河星稀",结尾写与友人同醉同乐,共销万古愁。

D.全诗写景色彩鲜明,叙事细腻生动,写人神采飞扬,融情于景、于事,又直抒胸臆。

(2)古人评价李白这首诗说"此篇逼真渊明遗韵"。这首诗与陶渊明的诗有哪些相似之处?

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从诗歌选用的意象(或意境)来看,这首诗写了山、月、竹、松、田家,表现了

美好的田园风光,也多为陶诗所描绘;②从诗中所写人物的活动来看,童稚开门、欢言、

饮酒、长歌,也是陶诗中常写的题材;③从表达的情感来看,这首诗表达的对田园风光、

田园生活的赞美,与朋友畅叙幽情,开怀畅饮的快乐,也是陶诗中常有的情怀;④从体

裁、表达上看,这首诗是五言古诗,语言清新、自然,也有陶渊明五言古诗的风格。

【解析】【分析】(1)C项中"结尾写与友人同醉同乐,共销万古愁。"错误,尾联写酒后

风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机巧之心一扫而空,显得淡泊而恬远。故选C。

(2)陶渊明往往以自然景物入诗,所写题材和内容多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用清新质朴的

语言来表现浓厚的生活气息。分析本诗与陶诗的相似之处可以从诗词意象、情感内容、语

言风格等方面加以分析。

故答案为:⑴C:⑵①从诗歌选用的意象(或意境)来看,这首诗写了山、月、竹、松、

田家,表现了美好的田园风光,也多为陶诗所描绘;②从诗中所写人物的活动来看,童稚

开门、欢言、饮酒、长歌,也是陶诗中常写的题材;③从表达的情感来看,这首诗表达的

对田园风光、田园生活的赞美,与朋友畅叙幽情,开怀畅饮的快乐,也是陶诗中常有的情

怀;④从体裁、表达上看,这首诗是五言古诗,语言清新、自然,也有陶渊明五言古诗的

风格。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

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

⑵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和单纯鉴赏一首古诗的命题角度基本相同,都是从诗歌的

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等方面设置题目。不同的是,比较鉴赏题需要考生针对

两首或者三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解答。诗歌比较鉴赏在设题上基本是遵循“求同辨异"的原

则,即所选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考生在做题时应该有

一个鉴赏的方针,用"相同"去鉴赏"不同",也就是所说的存"同"赏"异。

10.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各题。

京口闲居寄两都友人

【晚唐】许浑

吴门烟月昔同游,枫叶芦花并客舟。

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

一樽酒尽青山暮,千里书回碧树秋。

何处相思不相见,凤城宫阙楚江楼①。

【注释】①凤城,指都城。楚江,长江中下游的别称。

(1)标题中的“京口"在今天的()

A.无锡B.镇江C.南京D.苏州

(2)对划线部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去""东流"暗切友人和自己的所在地点。

B."聚散"偏重"散",浮云漂泊寓意游子思归。

C."浮沉"偏重"沉",大江东流暗示岁月流逝。

D.此联融自然景物和人生感慨于一体,公正精炼。

(3)赏析颈尾两联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答案】(1)B

(2)B

(3)颈联实写诗人京口闲居的生活景象:诗人独酌浇愁,然樽空酒尽,却只见青山隐隐,

暮霭沉沉;友人千里回信,欣慰之际,抬头又见树逢秋时、叶落枝疏,时光飞逝、美景不

再。尾联想象自己和友人分别登上都城宫阙和江边高楼、远隔千里彼此相望的场景,登高

望远却只见云天杳杳,只能遥寄相思。两者由实入虚、以虚衬实,渲染出离群索居的孤

寂、对友人的思念以及两地分离、不得相见的感伤惆怅,含蓄隽永,深化意境,令人产生

悠然不尽的遐想幽思

【解析】【分析】(1)唐时润州治所在京口,“京口"即今镇江市。京口汉称京口里,至东

吴孙权筑铁瓮城,置京口镇。晋时置晋陵郡,南朝宋置南徐州,隋置润州,宋升润州为镇

江府,并一直沿用至今。故答案应为B项。

(2)"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沈无计水东流。”上句就仰视所见设喻,说白云飘然北去,正

如人生不定,离台有期。下句从俯视所见设喻,说青水悠悠东流,恰似世事浮沉,难以自

料。诗人把俯仰所见之自然景象,信手拈来,化为形象,以"北去""东流"暗切亲友和自己

的所在,并以慨叹语气出之。抽象的意念与具体形象和谐统一,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分离

而兴起的人生感慨,情也随之深沉起来。由此可知,B项,"浮云漂泊寓意游子思归"不正

确。

(3)颈联是实写。意思是且聊饮一杯,细细品味,壶空时青山已薄暮色,更修书一封,

慢慢等待,书回时碧树也不再青。昔日同游既不可再,他时同游又恐难期的愁怅,诗人愁

肠百结的意绪,依附于萧瑟清冷的景象,宛转而出。这一联以景写情然,在写景叙事中,

表现自己的感情。尾联虚写,你我相思,各在何处,为何总不得相见,相见时是在京都洛

阳,还是在京口江滨?诗人一念飞驰,情牵两地,使平地而起的"宫阙”和高楼遥遥相对,

给人可供眺望的印象。然千里相隔,云天杳杳,只能使这收摄于同一幅画面中的景象,仅

存于想象之中,令人产生悠然不尽的遐想幽思。

故答案为;⑴B;(2)B;

(3)颈联实写诗人京口闲居的生活景象:诗人独酌浇愁,然樽空酒尽,却只见青山隐隐,暮

霭沉沉;友人千里回信,欣慰之际,抬头又见树逢秋时、叶落枝疏,时光飞逝、美景不

再。尾联想象自己和友人分别登上都城宫阙和江边高楼、远隔千里彼此相望的场景,登高

望远却只见云天杳杳,只能遥寄相思。两者由实入虚、以虚衬实,演染出离群索居的孤

寂、对友人的思念以及两地分离、不得相见的感伤惆怅,含蓄隽永,深化意境,令人产生

悠然不尽的遐想幽思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重在平时积累。根据课文《永遇乐京口

北固亭怀古》可知"京口"在今天的镇江。

(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

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译文:那年烟花三月,我们一起游吴

门,那年深秋时节,火红的枫叶,雪白的芦花又将客舟照映。北去的云,合又分,分又

合,分和有定,东流的水,涨又落,落又涨,起伏无心。且聊饮一杯,细细品味,壶空时

青山已薄暮色,更修书一封,慢慢等待,书回时碧树也不再青。你我相思,各在何处,为

何总不得相见,相见时是在京都洛阳,还是在京口江滨?

(3)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

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n.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登瓜步江楼

徐之瑞①

怒涛千叠横江,是谁截断神鳌足②?却思当日,风云叱咤,气吞巴蜀③。江左夷吾④,

风流顿尽,神州谁复?但茫茫睹此,河山如故。悲何限、吞声哭。

正拟清游堪续,剩荒台、乱鸦残木。伤心地、莫话,南朝旧事,春波犹绿。鼎鼎华年,

滔滔逝水,浮生何促!指三山缥缈,凌云东去,醉吹霜竹。

【注释】①徐之瑞:字兰生,浙江仁和人。明崇祯九年举人,入清不仕。②传说女蜗断

鳌足做撑天之柱.③西晋初期,王^率军自巴蜀顺江东下,迫使吴国投降。④温解认为

王导有管仲(夷吾)之才,能辅助局势未稳的东晋。

(1)这首词的上片多处用典,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词的下片。

【答案】(1)词人以女婚断鳌足、王潘降吴、江左夷吾之典,抒发了期盼有人“撑天"护

国的愿望,以及对古人功业的追慕和神州难复的亡国之痛。

(2)①写哀景抒哀情。以荒凉残破之景抒发凄凉孤寂之情,以沧桑巨变抒发亡国之痛。

②触景生情。本想游赏,可眼前荒台、乱鸦、残木之景十分荒凉,让词人联想到南朝旧

事,勾起亡国之恨。③以乐景衬哀情。春波犹绿,故国不再,令人伤怀。④寓情于景。

年华蹉院如滔滔逝水,"浮生何促",抒发词人对年华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与救国无术的

愤懑悲痛之情。⑤虚实结合,创设虚景,抒发感伤之情。"春波犹绿",抒发亡国之恨,

"浮生何促",表达对年华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时,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

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

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女蜗断鳖足,女蜗氏炼五色

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比喻开创新局面,创建伟业。王漕降吴,王浚率领,

沿着大江,顺流向东进攻,迫使吴国投降。管夷吾,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相齐桓公成霸

业。后代诗文中多指有辅国救民之才的人,温娇认为王导有管仲(夷吾)之才,能辅助局

势未稳的东晋。作者抒发企盼有人"撑天"护国的愿望,对古人功业的追慕,神州难复的痛

苦。

(2)本题主要考查情和景的关系。所写之景:眼前荒台、乱鸦、残木之景,以荒凉残破

之景抒发凄凉孤寂之情,以沧桑巨变抒发亡国之痛,写景和情感协调一致,属于写哀景抒

哀情,触景抒情;春波犹绿,而故国不再,情和景形成强烈对比,属于以乐景衬哀情。

"浮生何促",年华蹉昵如滔滔逝水,寓情于景,抒发词人人生短促的感慨与救国无术的愤

懑悲痛之情。

故答案为:⑴词人以女婿断鳌足、王溶降吴、江左夷吾之典,抒发了期盼有人“撑天"护国

的愿望,以及对古人功业的追慕和神州难复的亡国之痛。

⑵①写哀景抒哀情。以荒凉残破之景抒发凄凉孤寂之情,以沧桑巨变抒发亡国之痛。②

触景生情。本想游赏,可眼前荒台、乱鸦、残木之景十分荒凉,让词人联想到南朝旧事,

勾起亡国之恨。③以乐景衬哀情。春波犹绿,故国不再,令人伤怀。④寓情于景。年华

蹉昵如滔滔逝水,"浮生何促",抒发词人对年华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与救国无术的愤懑

悲痛之情。⑤虚实结合,创设虚景,抒发感伤之情。"春波犹绿",抒发亡国之恨,"浮生

何促",表达对年华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

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

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

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

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抒情手法的鉴赏能力。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

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

今、即事抒怀。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海棠

(唐)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稼丽最宜新著雨,娇娇全在欲开时。

莫愁①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菩萨蛮

(唐•五代)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鹏鹄。

【注释】①莫愁:古代美丽女子的代称。

(1)郑谷诗的颔联抓住了海棠在时稚丽的颜色和娇娇的形态。

(2)郑诗写"莫愁粉黛临窗懒",温庭筠词写"懒起画蛾眉”,两诗都写到人物之"懒",作用

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新著雨、花待放

(2)①本诗写莫愁的懒是表现她临窗欣赏海棠入迷,所以忘记梳妆,从侧面表现出海棠

的娇艳美丽,用女子来衬托海棠,能更加突出海棠的形象特征。②温诗中的“懒"是一种慵

懒,表现女子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的孤寂,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1)首先圈出颔联,即"称丽最宜新著雨,娇娇全在欲开时",然后理解

这两句话的意思,即海棠花最稀丽是在刚刚著雨之时,最妖烧在要开的时候,由此可见,

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海棠花蕾"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

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娇而妩媚。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

常之美。

(2)首先看郑诗,"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

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不肯轻

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尽得

风流。此处写美人、梁广其实是为了侧面衬托海棠的特点。然后再看温词,"懒起画蛾

眉",意思是"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此处的"懒"是"慵懒",这是直接描写美人的情态,

从词中来看,美人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故"起"是"慵懒","画蛾眉"也是慵懒,

这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

故答案为:⑴新著雨、花待放

⑵①本诗写莫愁的懒是表现她临窗欣赏海棠入迷,所以忘记梳妆,从侧面表现出海棠的

娇艳美丽,用女子来衬托海棠,能更加突出海棠的形象特征。②温诗中的"懒”是一种慵

懒,表现女子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的孤寂,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句与把握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要求考生结合诗歌

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把握其性格、情感、心理等形象特征。本

题中颔联抓住了海棠颜色和形态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⑵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与鉴赏诗歌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目,首先要理

解诗歌所表现的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诗歌中流

露出来的复杂感情,我们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对诗歌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此题形式

是比较诗歌题不同处,可以考虑手法,情感态度方面。

1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发五连驿忆弟

曾国藩

朝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

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破万山苍。

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

大壑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既紧扣题中“早发"二字,又直接写出了奔波中的感受,凌晨出发,天天如

此,劳碌疲惫,确是苦不堪言。

B.第四句写万山环绕让诗人感到路途的艰辛,鸡鸣破晓反衬诗人身处环境的空寂,一"苍"

字又增添一份悲苦苍凉之意。

C.尾联大壑、高崖与劲风等意象强化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借助雄浑阔大的意境,彰显自己

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

D.全诗以情绪的流动起伏贯穿其中,对思念之情、宦路之苦反复咏叹,感情真挚,格调苍

凉,收到悠远绵长的艺术效果。

(2)本诗颈联"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广受后世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

【答案】(1)C

(2)①反复,"曰归""有弟"反复连用。下句中兄弟天各一方,无从团圆,诗人只能在旅途

的孤独寂寞中思念远方的弟弟。整联在反复强化情感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②直

抒胸臆,作者表达了思归念弟的凄苦悲怆的心声。故园之思、手足之情真挚充沛。

【解析】【分析】(1)C项,"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说法错误。纵观

全诗,本诗是曾国藩通过"早发"二字,来表达奔波中的劳苦,对家中弟弟的思念之情、以

及自己宦路之苦的感叹。诗歌通过"岁云暮""天一方"这些时间、地点的词语,写出了自己

"曰归"的无望;"何当吹我送君旁",再次喟叹与弟弟团聚的渺茫,所以,"彰显自己能够回

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说法错误。故选C。

(2)曾国藩用"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表达了自己在早行途中的喟叹,"曰

归""有弟"反复连用,用反复手法表达兄弟天各一方,无从团圆,诗人只能在旅途的孤独寂

寞中思念远方的弟弟。整联在反复强化情感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另外,作者把

这种思念家中亲人,想回家团圆的情愫直接表达出来,"曰归""有弟",直抒胸臆,作者表

达了思归念弟的凄苦悲怆的心声。故园之思、手足之情真挚充沛。

故答案为:Q)C;

⑵①反复,"曰归""有弟"反复连用。下句中兄弟天各一方,无从团圆,诗人只能在旅途的

孤独寂寞中思念远方的弟弟。整联在反复强化情感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②直抒

胸臆,作者表达了思归念弟的凄苦悲怆的心声。故园之思、手足之情真挚充沛。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

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

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

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和卢国华

辛弃疾

汉节东南,看驷马光华周道。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庭草自生心意足,榕阴不动

秋光好。问不知何处着君侯,蓬莱岛。

还自笑,人今老:空有恨,萦怀抱。记江湖十载,厌持旌庶。漫落我材无所用,易除殆

类无根潦。但欲搜好语谢新词,羞琼报。

【注释】卢国华:《丽水县志》:“卢彦德,字国华。"时任福建提刑使。《福建通志职官

志》:"卢彦德,丽水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绍熙间任。"汉代置绣衣使者,均衣绣持

节,捕逐盗贼。宋代提刑使即为其官。

(1)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塑造卢国华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2)本词表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答案】(1)①白描:描写卢国华出行时的隆重场面;②比喻:将卢国华比喻成能为人

民带来福泽的福星;③用典:写卢国华的住处如同传说中的蓬莱仙岛。

(2)①对卢国华仕途显达的歆羡之情;②对卢国华能够兴邦立国的殷切期待;③怀才不

遇、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④对仕途的厌倦。

【解析】【分析】(1)开篇两句"汉节东南,看驷马光华周道","汉节东南”是指东南方来

的汉家使节,指卢国华,"驷马"指四匹马拉的车子,这是描写卢国华出行时候的隆重场

面,借助场面来烘托人物形象;接着“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七闽",福建简称

闽,因古时闽有七族(部落),故称七闽,这是把来到闽的卢国华比作"福星",说明能给

人们带来福泽;"问不知何处着君侯,蓬莱岛",这是说卢国华的落脚之处,"蓬莱岛"本是

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这是以用典的方式来说明卢国华居住之地。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

面分析作答。

(2)从词题来看,这是一首和词,和的对象是卢国华,再根据注释"时任福建提刑使"这

一身份介绍以及词上阕开篇对卢国华出行隆重场面的介绍来看,卢国华的仕途应该是显赫

的,对此,词人流露出的是歆羡之情;从把卢国华比作闽地的福星来看,词人希望卢国华

能够给闽的百姓带来福泽,这里流露出的是期待之情;从下阕"还自笑,人今老;空有恨,

萦怀抱”这四句可以看出,词人由卢国华想到自己的仕途不顺,"空有恨"流露出怀才不遇的

悲愤;"记江湖十载,厌持旌戢",一个"厌”字流露出对仕途的厌倦。考生可以围绕这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