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硕考前必刷模拟卷《教综》附有答案_第1页
教育专硕考前必刷模拟卷《教综》附有答案_第2页
教育专硕考前必刷模拟卷《教综》附有答案_第3页
教育专硕考前必刷模拟卷《教综》附有答案_第4页
教育专硕考前必刷模拟卷《教综》附有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16教育专硕考前必刷模拟卷《教综》[复制]姓名:[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手机号:[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项选择题:第1~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加快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基础[单选题]*A.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正确答案)B.教育强国、文化强国、人才强国C.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学习强国D.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学习强国答案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教育时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双减”工作部署,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课程体系,修订科学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用好实践场所,推出优质资源,做强品牌活动,推进学科建设,开展科学研究,调动社会力量,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基础。因此答案选A。2.以下不属于近代教育特点的有()[单选题]*A.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B.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C.教育从宗教中完全脱离,体现出世俗化(正确答案)D.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答案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近代教育的特征。进入近代社会以后,近代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基本特征表现为:(1)国家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加强了对教育的干预。(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和逐步普及。(3)教育逐渐从宗教中分离出来,体现出与公共教育发展相适应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体现出教育的法制化。(5)形成了较系统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综上,此阶段教育还没有完全脱离宗教,C项说法错误。因此答案选C。3.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教育对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主要体现的教育功能是()[单选题]*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生态功能(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教育的社会功能。A.政治功能:(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4)教育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B.经济功能:(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2)现代教育是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重要途径。(3)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率的重要因素。(4)教育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是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C.文化功能:(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传递、保存)(2)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传播、交流与丰富)。(3)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选择、提升)。(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创造、更新)。D.生态功能:(1)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2)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3)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分析:题干中指出教育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对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有作用,符合教育生态功能的表现。因此答案选D。4.教育之所以能促进人的发展,归根结底在于人的发展具有()[单选题]*A.可塑性(正确答案)B.差异性C.不平衡性D.多样性答案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选项A,可塑性——人发展的根本因素是人的能动性,人的能动性在于推动人的发展,在于不断塑造人,符合题意。选项BCD,都是影响因素,但不是教育促进人发展的根源,故排除。因此答案选A。5.关于终身教育的相关表述,说法错误的是()[单选题]*A.它的影响扩展到学习者的私人生活和公众生活的所有方面B.它求助于各种各样的机构和大众传播媒介C.家庭在终身教育过程的初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庭学习贯穿于人的一生D.终身教育主要靠非正规教育实现(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终身教育。(1)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包括一切教育活动、一切教育机会和教育的一切方面。从横向看,终身教育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教育;从纵向看,终身教育指贯穿于人的一生的胎儿期、婴幼儿期、青少年期、成人期和老年期等各个阶段的教育;从教育的内容来看,终身教育包括文化科学教育、职业(专业)教育和生活教育;从教育的形式来看,终身教育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及非正式教育在内。也就是说,终身教育并非局限于学校教育。相反,它的影响扩展到学习者的私人生活和公众生活的所有方面——他的家庭和职业关系、他的政治、他的社会活动、他的业余爱好等等。终身教育求助于各种各样的机构——学校、学院和大学等,同时还有家庭、社区、工作领域、书籍、出版社、剧场和大众传播媒介。(2)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汉堡教育研究所主任戴夫(R.H.Dave)将终身教育的基本特征概括为20个方面。其中第五点,家庭在终身教育过程的初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庭学习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综上所述,选项ABC说法正确,选项D说法错误。因此答案选D。6.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教育制度内容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不属于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的是()[单选题]*A.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B.逐渐淡化学历与非学历的教育界限C.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执教(正确答案)D.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答案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因此答案选C。7.课程实施的过程并不是预定课程计划径直实现的过程,而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等方面相互调整、改变的过程。这种观点属于课程取向中的()[单选题]*A.相互适应取向(正确答案)B.创生取向C.忠实取向D.批判取向答案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课程实施的取向。A.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等诸多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B.创生取向: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即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C.忠实取向:课程实施过程就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课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的课程计划的程度,实现程度高,则课程实施成功实现程度低,则课程实施失败。D.批判取向:一般不做此分类。排除。分析:根据题干关键词“相互调整、改变”可知符合相互适应取向。因此答案选A8.王老师在教授“笔”字时,拿起一支毛笔问学生笔杆是什么做的,学生说是竹子做的,王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竹”字。然后又问笔头是什么做的,学生说是毛做的,王老师又写了个“毛”字。王老师告诉学生:“‘竹’字头下面加个‘毛’就是‘笔’字。”王老师的教学体现了()[单选题]*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正确答案)B.发展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巩固性原则答案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教学原则。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理解知识,注意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B.发展性原则: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既要适合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又要有一定的难度,激励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C.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D.巩固性原则: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将知识保持在记忆中,并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有效地运用。分析:题干中,王老师在教授生字时,能够联系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经验学习抽象知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此答案选A。9.对于转化“后进生”,李镇西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还他们以本来应该拥有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这,又必须从每一位“后进生”独特的精神需要入手。这体现的德育原则是()[单选题]*A.知行统一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正确答案)C.长善救失原则D.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答案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德育原则。A.知行统一原则:指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政治理论和道德伦理,用学到的思想道德准则指导自己的行动。教育学生要做到表里如一,言行统一,知、情、意、行统一。B.因材施教原则: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性特点相结合原则又称因材施教原则。指德育工作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对象来确定不同的教育侧重点。在德育过程中,德育的要求、内容、形式、方法要与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相适应,以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C.长善救失原则: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D.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指在德育过程中,既通过集体教育影响每个成员,又通过个别成员的教育影响集体;既面向集体,又因材施教,从而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辩证地结合起来。分析:题干中李镇西老师强调从每一位“后进生”独特的精神需要入手,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因此答案选B。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通过制定有利于激发地方积极性的政策,实现课程权限的下放。这一规定体现了新课改()的特征[单选题]*A.关注实施过程与科学评价B.实现课程设置的整合性C.加大课程管理的弹性化(正确答案)D.强调课程的发展功能答案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新课改的特征。课程权限的下放指之前实行的是国家管理课程,即单一的自上而下的集权管理模式,缺乏灵活性、开放性,而现在实行的是三级管理,即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模式,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新课改的特征包括:①强调课程的发展功能;②实现课程设置的整合性;③关注实施过程与科学评价;④进一步加大课程管理的弹性化。题干中,“激发地方积极性的政策”和“实现课程权限的下放”体现了加大课程管理的弹性化。因此答案选C。11.下列关于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说法错误的是()[单选题]*A.泰勒的目标模式突出了知识的连续性与系统性,也突出了教师教学的主导性B.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比目标模式更重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结果C.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不仅注重课程内容的内在价值,而且追求教育目标的价值(正确答案)D.施瓦布的实践模式强调教育实践情境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答案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1)泰勒的目标模式。优点:一直被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框架,是课程开发的经典原理,它确定了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模式,提供了一个课程分析的可行思路,具有逻辑严密的课程编制程序,有较强的引导性和调控性,各程序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缺点: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的一个非常理性的框架,它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科学至上”的印记。它对课程编制的认识有简单化、机械化倾向,并具有较大的主观性。预先确定严格的行为目标与手段,也不利于发挥教师教学的灵活性,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与社会性。(2)斯腾豪斯过程模式。优点:①追求课程内容的内在价值。②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③强调教育是一种过程。④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角色。缺点:①在课程开发的程序设计上没有提出一个更为明确的方案,可行性比较薄弱。②否定了教育目标的价值。③在实践上还存在一些困难。(3)施瓦布的实践模式。优点:①非常重视教育实践情境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②重视一线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③从重视理论研究转向了重视实践研究。缺点:①忽视理论的价值。②可行性薄弱。因此答案选C。1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的六大素养是()①人文底蕴、科学精神②学会学习、健康生活③责任担当、实践创新④国际视野、爱国情怀[单选题]*A.①②③(正确答案)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基本要点。因此答案选A。13.中小学开设的研学旅行课程属于()[单选题]*A.选修课程B.分科课程C.隐性课程D.活动课程(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课程分类。A.选修课程:指教学计划中向学生推荐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选择的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满足学生的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B.分科课程: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C.隐性课程:国家没有正式实施,但是在学校环境中伴随着显性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而产生的实际存在的课程。D.活动课程: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分析: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学校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故研学旅行课程属于活动课程。因此答案选D。14.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指出,“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关于德育,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单选题]*A.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B.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C.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主要放在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正确答案)D.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答案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德育规律。德育的规律包括:(1)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教导下的个体品德的自主建构过程。①学生对环境影响的主动吸收。②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教导。③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相互促进。(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整体和谐发展的过程。①思想道德发展具有整体性。②德育过程具有多开端性。③德育实践具有针对性。(3)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①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意义。②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因素。③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综上,德育工作不能只注重外部环境的调节,更需要注重其内部矛盾的发展,选项C表述错误。因此答案选C。15.某校教师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提出设置恋爱假、亲子假、幸福假,每月两次半天假,促使三种假期几乎覆盖全校教师,增强学校教师的幸福感。该校教师通过参加教职工代表大会参与学校管理,这反映的教师权利是()[单选题]*A.指导评价权B.民主管理权(正确答案)C.获取报酬待遇权D.教育教学权答案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教师的权利。A.指导评价权:教师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评价指导权,这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基本权利。B.民主管理权:教师有权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参与学校民主管理。C.获取报酬待遇权: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D.教育教学权:教师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教育教学权,这是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必须具备的基本权利。分析:题干中,该校教师通过参加教职工代表大会参与学校管理,反映出的教师权利是民主管理权。因此答案选B。16.在中国教育史上,提出对知识要坚持“效验”“有证”,对师长要敢于质疑问难的教育家是()[单选题]*A.颜元B.韩愈C.王充(正确答案)D.黄宗羲答案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王充的教育思想。A.颜元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深刻地批判了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书本教育,主张培养实才实德之士,竭力提倡“真学”和“实学”的教育内容,创立了以“实学”为特征的教育理论体系。他亲自创办漳南书院,反对理学,实行六斋教学。B.韩愈被称为“重振儒学的卫道者”,其撰写的《师说》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由“人非生而知之者”出发,肯定“学者必有师”。主张“天地君亲师”,师道体现君道,能尊敬师长,就能效忠皇帝。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以“道”为求师的标准,主张“学无常师”。提倡“相师”,建立民主性的师生关系。C.王充是唯物主义者,批判谶纬神学,反对经学教育迷信化、繁琐化。王充强调学知与闻见,认为知识是在学习和积累的基础上才有的。强调思考与求是,许多书本中的知识是经过夸张歪曲、虚伪失实的。王充认为,分辨知识真伪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坚持“效验”“有证”的原则。强调“问难”与“距师”。要获得真正的知识,必须打破唯师是从、唯书是从的心理。与师保持距离,不能完全附和老师,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D.黄宗羲提出“公其非是于学校”,主张学校应该是大家共同议论国家政事之是非标准的地方。主张普及教育。把寺观庵堂改为书院和小学,实现全国城乡“人人都能接受教育,人人尽其才”的理想。他还强调学校必须要将讲学和议政紧密结合。故答案选C。17.下列蒙学教材中,重在传授伦理道德知识的教材是()[单选题]*A.《仓颉篇》、《千字文》、《三字经》B.《童蒙须知》、《童蒙训》、《少仪外传》(正确答案)C.《史学提要》、《十七史蒙求》、《叙古千文》D.《训蒙诗》、《小学诗礼》、《名物蒙求》答案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蒙学教材的种类。蒙学教材的种类如下:①识字教学类。如“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主要目的是教儿童识字、掌握文字工具,同时也综合介绍一些基础知识。“三、百、千”流传最广。秦代蒙学识字读本《仓颉篇》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的范本。②伦理道德类。如吕本中的《童蒙训》、吕祖谦的《少仪外传》、程端蒙的《性理字训》、朱熹的《童蒙须知》,主要向儿童传授伦理道德知识以及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准则。③历史教学类。如王令的《十七史蒙求》、胡寅的《叙古千文》、黄继善的《史学提要》等。既传授历史知识,又进行思想教育。④诗歌教学类。如朱熹的《训蒙诗》、陈淳的《小学诗礼》等。选择适合儿童的诗词歌赋供他们学习,对他们进行文辞和美感教育。⑤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类。如宋方逢辰的《名物蒙求》为代表,内容涉及天文、地理、人事、鸟兽、草木、衣服、建筑、器具等。故答案选B。18.针对问题设想解决的方法,由被试者做文章,题目的范围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这种科举考试的方法是()。[单选题]*A.贴经B.墨义C.策问(正确答案)D.诗赋答案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科举考试制度。唐代科举考试的方法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1)帖经:各科考试中普遍应用的方法,类似今天的填空考试,偏重考查考生的记诵能力。(2)墨义:一种对经义的简单笔试问答。被试者按试题要求叙述经典中相关事实与大义,只需熟读熟记经文和注释就能回答。主要考查记忆能力。(3)口试:口头回答关于经文内容的小问答题。(4)策问:较帖经、墨义高深,也较重要。策问的方法是针对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发表评论,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它考查一个人治国安邦的才能,能够促使考生开动脑筋去思考现实问题,利于提高人的思维水平。(5)诗赋:要求考生当场写作诗、赋各一篇,主要考查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学创作能力。故答案为C。【拓展】区分不同朝代的科举考试程序。唐代:乡试——尚书省礼部举办的省试——吏部试。宋代:州试(地方官主持)——省试(尚书省礼部主持)——殿试(皇帝主持)。明朝:实际上分为依次递进的四级考试:童试——乡试——会试——殿试。19.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为中心的德智体美诸育和谐发展的思想。[单选题]*A.实利主义教育B.公民道德教育(正确答案)C.世界观教育D.美感教育答案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蔡元培的教育思想。1912年2月,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文章系统阐述了“五育”各自的内涵、作用和相互关系。“五育”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其中,公民道德教育居于核心或中心地位。故答案为B。20.关于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单选题]*A.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是杨贤江青年教育思想的核心(正确答案)B.主张青年要干预政治,投身革命C.主张青年要过好健康生活、劳动生活、公民生活、文化生活D.主张青年必须学习,学习是青年的权利与义务答案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全人生指导”就是对青年进行全面关心、教育和引导,即不仅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学习,同时对他们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给予正确的指点和疏导,使之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以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完成的人”,以适应社会改进之所用。“全人生指导”的途径:①指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杨贤江青年教育思想的核心。②主张青年要干预政治,投身革命。③强调青年必须学习,学习是青年的权利与义务。④要有强健的体魄和精神,要有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要有服务人群的理想和才干,要有丰富的风尚和习惯。“全人生指导”的内容:①健康生活(体育生活)。②劳动生活(职业生活);③公民生活(社会生活);④文化生活(学艺生活)。故答案选A。21.关于雄辩家的培养,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主张()[单选题]*A.家庭是培养雄辩家的理想场所B.雄辩术训练是第一位的,广博知识的掌握是第二位的C.善良的德行是第一位的,完美的雄辩技能是第二位的(正确答案)D.雄辩家的主要任务并非致力于正义和德行的宣扬和阐释答案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昆体良的教育思想。昆体良在教育目的上提出教育应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的人,认为德行是雄辩的首要品质。因此,昆体良主张善良的德行是第一位的,完美的雄辩技能是第二位的。选项A,昆体良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选项B,混淆了德行和雄辩技能的地位;选项D,雄辩家的主要任务是对正义和道德进行宣扬。因此答案选C。22.美国的教育改革中,以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是()[单选题]*A.“生计教育”B.“八年研究”(正确答案)C.60年代课程改革D.“返回基础”答案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美国的教育制度。“八年研究”亦称“三十校实验”,是美国进步教育协会在中等教育方面开展的一项调查研究活动。旨在对进步主义学校毕业生和传统学校毕业生在大学的学习情况做对比的研究。因此答案选B。23.下列关于福禄培尔和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说法错误的是()[单选题]*A.都强调儿童发展的自主性B.都侧重感官训练和动作训练(正确答案)C.都受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影响D.都主张在进行幼儿教育的同时培育幼师答案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福禄培尔和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对比。蒙台梭利主张工作,侧重感官训练和动作训练,反对想象类的游戏;而福禄培尔主张游戏,可以发展想象力、创造力、社会合作。因此答案选B。24.20世纪30年代苏联教育改革与发展国民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是()[单选题]*A.《国家学术委员会教学大纲》B.《统一劳动学校规程》C.《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全国国民教育制度的建议》D.《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二战前苏联的教育改革。为了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并解决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931年苏联通过了《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这成为20世纪30年代苏联教育改革与发展国民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因此答案选D。

25.20世纪前期,以巴格莱为代表的美国部分教育家强调真正的教育即理智训练,反对儿童中心主义,注重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作用。该部分教育家的教育主张所体现的教育思潮是()[单选题]*A.改造主义教育B.要素主义教育(正确答案)C.存在主义教育D.新行为主义教育答案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新传统教育派教育思潮中的要素主义教育的观点。(1)学校课程的核心是人类文化遗产的“共同要素”;(2)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严格的训练智慧的过程;(3)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刻苦和专心;(4)教师应该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权威人物。题干中表达的是“反对儿童中心主义,注重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作用”。所以体现的是观点中的(3)(4)两个小点。因此答案选B。26.下列不属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的是()。[单选题]*A.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建构知识的思维导图B.小敏和小蕾合作完成了关于杜甫的学习报告C.学习《滕王阁序》时教师带领大家去滕王阁参观D.教师根据学生的古诗知识储备设置课堂活动(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包括以下几点: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们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A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体现了此观点。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常常是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B项,小敏与小蕾合作学习体现了此观点。③学习的情境性。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的。知识只有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C项,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体现了此观点。D项,强调教师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属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而非学习观。故答案为D。27.教师向学生依次呈现一组单词,要求她们记住,随后进行自由回忆。结果发现,最后呈现的单词更容易被回忆起来。这种现象称为()[单选题]*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正确答案)C.前摄促进D.倒摄促进答案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记忆规律。在复述策略中,常用策略有利用记忆规律、合理复习、自动化、亲自参与、情境相似性和情绪生理状态相似性、心理倾向、态度和兴趣。A.首因效应:人们倾向于记住开始的事情。其原因可能是我们对首先呈现的项目给予了更多注意,付出了更多心理努力。开始阶段所学的信息比其他信息更易被记住。B.近因效应:人们同样倾向于记住最后的事情。因为最末的项目几乎不存在其他信息的干扰。最后阶段所学的信息比其他信息更易被记住。C.前摄促进:学习某件事常常有助于以后学习类似的事。D.倒摄促进:后面所学的信息有助于先前信息的学习。故答案选B。28.认知负荷理论强调,教学设计要注重减少学生不必要的认知负荷。这里的认知负荷主要发生在()中[单选题]*A.工作记忆(正确答案)B.长时记忆C.感觉登记D.情景记忆答案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认知负荷理论。认知负荷理论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于1988年首先提出,是基于人类认知结构与外界信息结构交互作用而决定教学设计的理论。认知负荷是指一项具体任务的执行给个体认知系统所施加的负荷。根据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学生的工作记忆容量有限,如果同时从事几种活动,则存在资源分配的问题,分配遵循“此多彼少,总量不变”的原则。如果某种材料含有多种信息的相互作用,其所需的资源总量超过了学生所具有的资源总量,就会存在资源分配不足的问题,影响学习或问题解决的效率,这就是所谓的认知负荷超载。斯威勒将认知负荷分为三大类: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有效认知负荷,三种认知负荷相加就是认知负荷的总量。内在认知负荷、外加认知负荷和生成认知负荷三者相加,总和不能超过工作记忆可获得的资源总量。当三者之和超过资源总量时,就会导致认知负荷超载。故答案选A。29.在归因训练中,老师要求学生尽量尝试“努力归因”,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因为在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中,努力属于()[单选题]*A.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正确答案)B.内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C.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因素D.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答案解析:【解析】此题考查韦纳归因理论。韦纳认为,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有了解的动机,个体解释自己行为后果时的归因是复杂的,这种归因将影响其今后类似行为动机的强弱。人们通常将自己行为结果的成败归为六种原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身心状态、任务难易、运气好坏、外界环境。他把以上六种原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具体如下:30.学习拉丁语有助于改善记忆力,学习数学可提高推理能力。持这种观点是()。[单选题]*A.概括化理论B.相同元素说C.形式训练说(正确答案)D.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答案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知识迁移的理论。A.概括化理论:代表人物是贾德(水中打靶实验),认为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学习者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B.相同元素说:代表人物是桑代克、伍德沃斯。认为只有在原先的学习情境与新的学习情境有相同要素时,原先的学习才有可能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并且,迁移的程度取决于这两种情境相同要素的多少。C.形式训练说:代表人物是沃尔夫。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认为人的心智是由各种官能,如注意、记忆、推理等组成,这些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训练而得到发展和加强。知识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的结果。训练官能,如用数学训练推理能力。D.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代表人物是布鲁纳、奥苏伯尔。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与稳定性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三个关键因素。故答案选C。论述题:第31~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31.试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共同特点。[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答案】(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概述。“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深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进步教育运动影响的他回国后针对中国的现实,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①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第一,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每时每刻都含有教育的意义,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联系生活,教育目的、内容、方法都需要根据生活来确定;第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生活决定教育,表现为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都由生活决定;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动生活进步。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第一,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第二,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③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第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第二,“行是知之始”;第三,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第四,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即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2)陈鹤琴“活教育”理论概述陈鹤琴是中国近代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幼儿教育之父”,提出“活教育”教育体系,由“活教育”的目的论、课程论和教学论构成。①“活教育”的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a.做一个人,要热爱人类,热爱真理,这是“活教育”最为一般意义的目的。b.做一个中国人,要爱自己的国家与同胞,团结国民,为国家兴旺而努力,这体现了活教育目的的民族特征。c.做一个现代中国人,要承担起救国图强和科学民主启蒙的任务,这体现了时代精神。陈鹤琴赋予他五方面的要求: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创造的能力;要有合作的态度;要有服务精神。②“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a.含义:所谓“活教材”,就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即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尽管陈鹤琴主张从自然和社会中直接获取知识,但他并非绝对强调经验,否定书本。尽管“活的”和“直接的”知识要“大大优于”书本知识,但只要恰当地用作参考资料,“书本是有用的”。b.组织形式:打破惯常的学科中心体系,采取符合儿童身心发展和生活特点的活动中心和活动单元体系——“五指活动”,即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文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③“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做”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活教育”教学论的出发点,它强调的是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在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取。主要特点是:强调以“做”为基础;儿童的“做”带有盲目性。陈鹤琴还归纳出“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批评研讨。(3)共同特点①两种理论都是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并结合中国教育实际而形成的。陶行知认为自己的理论是受到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但在实践中感到行不通,故将杜威的理论“翻了半个筋斗”;陈鹤琴也不讳言“活教育”受到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但更多是针对当时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完全是一种新的试验。②两种理论都反对传统书本教育,但并不忽视书本的地位。陶行知认为传统书本教育是以书本为教育重心,学生只是读书,教师只是教书,其结果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当然,在“生活即教育”的原则下,书是有地位的,但书不过只是工具,过什么生活就用什么书。陈鹤琴认为传统的书本教育是把书本作为了学校学习的唯一材料,把学校与社会、自然隔离了,培养的是五谷不分的书呆子。当然,如果将书恰当地作为参考材料,书还是有用的。③两种理论都反对课堂中心和学校中心,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联系。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认为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以社会为学校,把学校的一切都扩大到大自然里去;陈鹤琴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活教育课程的出发点,让学生直接走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④两种理论都重视直接经验的价值,强调“做”在教学中的地位。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主张事情应该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陈鹤琴认为“做”是学生“学”的基础,也是“活教育”教学论的出发点,主张“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⑤两种理论都批判传统教育忽视儿童的生活及其主体性,提倡相信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陶行知认为儿童生活是学校的中心,教育不能创造儿童,其任务只是帮助儿童发展,为此教育者应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解放儿童;陈鹤琴主张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就应当让他们自己想,鼓励儿童去发现他们自己的世界。【考查知识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陈鹤琴“活教育”思想【解析】(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概述(5分)①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③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2)陈鹤琴“活教育”理论概述(5分)①“活教育”的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②“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③“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3)共同特点(5分)①理论基础相同: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并结合中国教育实际而形成的。②批判改造重点相同:a.反对传统书本教育,但并不忽视书本的地位;b.反对课堂中心和学校中心,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联系;c.重视直接经验的价值,强调“做”在教学中的地位;d.批判传统教育忽视儿童的生活及其主体性,提倡相信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32.比较夸美纽斯和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参考答案】(1)相同点①教育应遵循自然。夸美纽斯第一次从教育学的高度拉开了自然主义教育的序幕,他指出中世纪旧学校的根本错误在于违背自然,改革教育必须在各方面都要遵循自然。卢梭认为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只有这三种教育完满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他继夸美纽斯之后再次提出并强调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②教育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夸美纽斯认为教学自始至终要按照学生的年龄及已有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不应该违背儿童自然天性的发展。卢梭认为儿童在生长发展过程中,有其节律性、阶段性,而教育应适应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考虑其年龄特征,适应其本性。(2)不同点①目的不同。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为永生做准备。卢梭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卢梭深刻地揭露和猛烈地抨击了封建教育和经院学校对儿童的摧残,第一次维护了儿童的权利,所以,卢梭在夸美纽斯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其自然主义教育的目的也更明确。②对象不同。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被称为“泛智教育”,也就是说,夸美纽斯的教育对象是全部人。而卢梭认为穷人是不需要接受什么教育的,原因在于穷人能够从自然的劳动和生活环境中接受应有的教育,能自然地成长为人,因此卢梭的教育对象主要是资产阶级子弟。③各阶段年龄划分的不同。夸美纽斯中把人从出生到成年分为婴儿期(1~6岁)、儿童期(6~12岁)、少年期(12~18岁)、青年期(18~24岁)四个阶段;卢梭设想了婴儿期(0~2岁)、儿童期(2~12岁)、青年期(12~15岁)、青春期(15~20岁)教育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教学场所和任务都不同。④理论化、体系化的程度不同。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思想较抽象、宏观,不够理论化、体系化,仅作为自己的理论指导思想;而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更加理论化、体系化,内容更加完整、丰富。【考查知识点】此题考查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夸美纽斯和福禄培尔的异同点。【解析】(1)相同点(7分)①教育应遵循自然;②教育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2)不同点(8分)①目的不同;②对象不同;③各阶段年龄划分的不同;④理论化、体系化的程度不同。材料分析题:第33~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33.分析下述案例,并按要求回答问题。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用“尾巴”一词口头造句,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人是有尾巴的。”他的回答引得全班学生哄堂大笑。这位老师却亲切地说:“你能积极发言,这很好。你造的句子从语法上来说没有问题,然而从科学上讲,笼统地说‘人是有尾巴的’,不够妥当。因为现代人的确没有尾巴。如果改为‘人类最早的祖先是有尾巴的’就好了。”说到这里,学生顿时活跃起来,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他考了高分就翘尾巴。”老师说:“大家想一想这里的‘尾巴’和我们说的‘人类最早的祖先是有尾巴的’中的‘尾巴’是不是一个意思?大家可以继续造句。”顿时,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其中一个学生说:“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课堂上,师生的思维碰撞出了新的火花。请回答:(1)材料中,这位教师在课堂上展现了哪些教学智慧?(2)材料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劳动创造性的表现,请你谈谈教师劳动创造性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3)材料中体现的师生关系。[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答案】(1)这位教师在课堂上展现了如下教学智慧:①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身心特点及个体差异,随机应变地对突发事件作出迅速而准确的反应,给学生机智的回答和引导。②运用和发挥教育机智,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思考,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因材施教。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必须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②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不断更新。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也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改进,还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方法的变换或改革。③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机智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教育机智的主要方式有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理解教育机智的内涵,需要分析它所强调的三个关键词:一是教学的“复杂性”,二是教学的“情境性”,三是教学的“实践性”。(3)材料中体现了民主平等、共享共创的师生关系。一方面,学生积极配合老师的引导和提问;教师尊重学生的思路,顺着学生的假设进行追问和引导,帮助学生发散思维。这是民主平等的体现。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共同体验和分享教育中的欢乐;教师和学生在相互适应的基础上,相互启发,使师生的认识不断深化。这是共享共创的体现。【考查知识点】教学智慧、教师劳动特点、教育机智、师生关系等【解析】第一问:阅读材料,概括材料中教师的做法。①因材施教,随机应变。②教育机智,发挥学生主体性。第二问:分条列点阐述教师劳动创造性的具体表现。①因材施教。②教法更新。③教育机智。第三问:说明材料中所体现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共享共创。结合材料具体分析。(1)①课堂上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因材施教,给予学生引导。②发挥教育机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保障教学顺利进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5分)(2)特点:因材施教;教法更新;教育机智。(5分)注意:每条都应该在阐述概念后,论证描述或举例说明。(3)概括材料中体现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共享共创。一方面:学生配合教师,教师引导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共同体验教育欢乐,教学相长,相互启发。(5分)34.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根据美国人工智能的研究报告,未来的十年或者二十年,9%—47%工作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威胁,甚至被取代,这个比例也随着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在不断提升,未来诸如工作内容是重复性的程序化的工作将不存在,而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将不得不面临下岗,但有一种人无法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那就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创造性思维也越来越成为教育者重视的一种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标实施以来,我们更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创造力是学生创新素养的体现,更是未来社会最大的竞争力。请回答:(1)阐述影响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因素。(2)如果你作为教师,谈谈如何培养有创造性的个体。[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答案】创造性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品质。这种心理品质包括与创造活动密切联系的认知品质、人格品质和适应品质。(1)影响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包括:①知识。知识与创造性发展呈正相关,丰富的知识是创造的必要条件。②智力。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③情绪。积极的情绪对创造性有调节和组织作用,消极的情绪对创造性具有干扰和破坏作用。适度的紧张和焦虑能促使人积极地思考和解决问题。④个性。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个性特征: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⑥动机。内部动机对创造力的正向作用已形成共识,内部动机的目标导向可以提高创造性水平。外部动机可能将会破坏个体的热情和兴趣,使得他们对于创造力任务的卷入水平降低。⑥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环境对创造力的形成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促进创造力提高的重要的总体环境特征是气氛和谐、宽容、有节制以及提供资源丰富的条件支持。(2)培养创造性个体的方法:①形成创造意识a.破除创新的神秘感:鼓励学生敢于创造,树立学生创新的自信心。b.激发创造热情:创设积极、活跃的课堂,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c.磨砺创造意志:引导学生不断克服困难,挑战自我,提高自制力。d.培养创造勇气:新观点往往容易遭人非议,要引导学生勇于探索,正确看待他人的评价。②开发创造性思维。教给学生一些创造性的技能和方法。a.头脑风暴法或脑激励法: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虑该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做评论,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为止。b.分合法:教师引导学生把原本不相同、不相关的元素通过类比和隐喻加以整合。c.联想技术: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由联想。如补充修饰词。③发展批判性思维a.教师需要改变观念,形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念,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对各种事物进行批判和否定。b.鼓励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敢于否定原来设想,善于打破原有思路,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态度。c.创设想象情境:可以使用开放式的结构不良问题,引导学生用发散性思维得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d.倡导辩论争鸣。教师引导学生以怀疑的态度辨析既有事实和理论,区别真伪;或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论题,使学生通过辨析争论阐述自身观点,客观评价他人意见,培养思维的批判性。④培养创造性个性及独创精神a.保护好奇心:好奇心是创造性的原动力,教师需要珍惜学生的好奇心并合理地引导学生的好奇心指向学习。b.消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培养冒险精神和挑战精神,不怕犯错。c.鼓励独创性、多样性:发展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重视与众不同的观点。⑤激发创造动机a.归因理论:指导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指导。如将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努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b.自我效能理论: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设置榜样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c.培养健康向上的兴趣:激发学生形成对创造的内部动机。d.运用恰当的奖赏和评价:奖励和反馈要及时、具体,不断促进学生对自身创造过程的自我检查和改进。e.引入合作和竞争机制:通过合理的竞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考查知识点】影响创造性发展的主要因素;创造性的培养措施【解析】(1)创造性的含义及构成。(2分)(2)影响创造性发展的主要因素:①知识;②智力;③个性;④动机;⑤情绪;⑥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3分)(3)培养创造性个体的方法:①形成创造意识;②开发创造性思维;③发展批判性思维;④培养创造性个性及独创精神;⑤激发创造动机。(助记:“教师人格,意识动机,思维课程环境”)。(10分)(4)培养措施也可以从以下方面阐述:①营造鼓励创造的环境;②发展和培养创造性思维;③培育创造意识,激发创造动机;④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⑤塑造创造性人格;⑥开设创造课程,教给创造技法。35.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在当今社会,不少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自己只需完成经济支持就可以了。然而事实上,健康成长的孩子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参与,教育的责任不能只留给学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该文件明确提出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育人共同体,厘清三方职责,健全协调机制,共同承担起培养青少年的历史使命。请回答:(1)阐述学校教育的功能。(2)分析为什么“教育的责任不能只留给学校”?(3)阐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如何配合家庭共同培养学生,促进个体发展。[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答案】(1)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学校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促进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两方面。①学校教育可以促进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以及促进个体谋生等。学校教育可以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可以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学校教育可以促进个体思想意识、个体行为的社会化、个体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②学校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流动,社会变迁,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2)教育的责任不能只留给学校,因为学校教育有其局限性。①学校可能具有一定的负向功能,可能压制个体的创造性、独立性。学校也可能拉大个体差距,出现社会不公。此外,人的发展是一个全面的过程,需要接受多方面的引导。家庭和社会是学生发展的重要环境。②学校只能承担有限的教育功能,许多生活技能和价值观念需要在家庭中培养。家庭教育对孩子影响深远。③社会上还有大量教育资源可以开发利用,如科技馆、博物馆等。教育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和支持,联合家庭与社会力量,更好地服务学生发展。学校应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社会应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3)①知识:熟悉儿童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能够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和性别特点等因素,提供合适的教育指导和服务;具备丰富的家庭教育知识和经验,能够引导家长建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育儿能力。②能力: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有效地与家长和孩子沟通,理解家庭教育需求和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③情感:具备爱心、耐心、责任心和专业性,能够在细节上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教师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主要从理论、方法、手段、内容和技能等方面进行,帮助家长解决开展家庭教育的困惑,提高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育儿能力。【考查知识点】学校教育的功能、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家校合作等【解析】第一问:分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