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八中 - 学年度上高一年级月考 历史试题附有答案_第1页
重庆八中 - 学年度上高一年级月考 历史试题附有答案_第2页
重庆八中 - 学年度上高一年级月考 历史试题附有答案_第3页
重庆八中 - 学年度上高一年级月考 历史试题附有答案_第4页
重庆八中 - 学年度上高一年级月考 历史试题附有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八中2023—2024学年度(上)高一年级月考历史试题[复制]满分:90时间:40分钟

命题:张紫璇段秀文游媛许梦婕审题:倪雪徐先明您的姓名:[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您的班级:[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3分,共9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在东亚大陆土地上,最先是大体平等的前国家时代,然后是邦国(或古国)时代,也就是没有中心的多元化时代,再往后是王国时代,就是有中心的多元化时代。我国

处于“邦国时代”的古人类遗址是[单选题]*A.元谋人文化遗址B.大汶口文化遗址C.河姆渡文化遗址D.龙山文化遗址(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期,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D项正确;元谋人文化遗址处于旧石器时代,排除A项;大汶口文化遗址和河姆渡文化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C项。故选D项。2.西周金文中的“伯”作为称谓,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贵族男子的排行,与仲、叔、季经常作为同一家族内部兄弟之间的称呼;二是作为诸侯或采邑主的爵称。下图是伯由“排行”到“爵称”的大致轨迹。这一过程体现了[单选题]*A.军功是西周分封主要依据B.政治具有鲜明的等级色彩C.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正确答案)D.西周初期分封以同姓为主答案解析:【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一是作为贵族男子的排行,与仲、叔、季经常作为同一家族内部兄弟之间的称呼;二是作为诸侯或采邑主的爵称。”并结合所学可知,伯与仲、叔、季经常作为同一家族内部兄弟之间的称呼,由于西周时代是宗法制社会,故而伯、仲、叔、季的排行就有了明确的大小宗功能,伯作为许多采邑主的称呼不是偶然的,这体现出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分封的主要依据,且分封的主要依据是血缘,排除A项;“政治具有鲜明的等级色彩”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B项;西周初期分封不限于姬姓,还包括上古先王的后裔、对武王克商有功的异姓方国和功臣,排除D项。故选C项。3.西周前期的述作,记述了周族初期的诞生、周人先公时期的发展壮大和文王、武王建立周王朝的过程。其中所表述的主题均关涉整个周人群体的发展以及周王朝的建立

等,并将周王的世代与功业放在显著位置。这一做法[单选题]*A.限制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推动了周王权威的构建(正确答案)C.维护了宗族内部的团结D.反映了分封制度的衰落答案解析:【解析】根据材料,西周前期的述作,将周王的世代与功业放在显著位置,体现了周王顺应天命,建立功德威望,是理所应当的天下共主,推动了周王权威的构建,B项正确;关于西周历史的述作不能限制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A项;关于西周历史的述作主要是强调周王的权威,并未对宗族内部秩序作出完善规定,维护宗族内部团结主要依靠宗法制,排除C项;西周初期分封制仍然比较稳固,排除D项。故选B项。4.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指的是迫于武力臣服于商族的部族,这些部族接受商王的封号,表示对商王承担义务,商王承认附属国所拥有的土地和臣民。西周的分封制则是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去建立诸侯国。相较而言,西周的分封制[单选题]*A.加强了中央集权B.强化了君主专制C.推动了文化认同(正确答案)D.淡化了血缘关系答案解析:【解析】结合题干“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指的是迫于武力臣服于商族的部族,这些部族接受商王的封号,表示对商王承担义务,商王承认附属国所拥有的土地和臣民。西周的分封制则是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去建立诸侯国”可知,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臣下诸侯,不管是王族、功臣还是古代帝王后代都是从周天子处得到赏赐,这样易于形成共同的文化认知,C项正确;西周的分封制和商朝内外服制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够强大,A项不符史实,排除A项;商周时期属于中国古代早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项不符史实,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排除D项。故选C项。5.先秦时期,儒家以仁义而尊圣,道家以自然无为而崇圣,墨家以事功原则而希圣,法家以专制暴力而扬圣。且各家都尊称本派研习典籍为“经”,从哲学、伦理学、政治

学的方向寻求突破。这反映了诸子百家意在[单选题]*A.推行仁政理念B.重建社会秩序(正确答案)C.完成思想统一D.发展理论体系答案解析:【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尊称本派研习典籍为‘经’,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的方向寻求突破”,这说明诸子百家面对社会变革的现实,想通过思想文化方面的变革和阐发指导社会秩序的重建,B项正确;仁政理念是儒家孟子的主张,材料涉及的是“诸子百家”,不仅仅是儒学,排除A项;材料中诸子百家想通过思想文化方面的变革和阐发指导社会秩序的重建,而非完成思想统一和发展理论体系,排除C、D项。故选B项。6.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修建的由亭障、城墙等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除了保留燕、赵两国长城并加以连贯外,将内地长城与军事要塞全部拆毁。此举[单选题]*A.激化了与边境民族矛盾B.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正确答案)C.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D.扩大了地方管理权力答案解析:【解析】根据材料“秦灭六国后,除了保留燕﹑赵两国长城并加以连贯外,将内地长城与军事要塞全部拆毁。”可知,秦灭六国后,保留燕﹑赵两国长城并加以连贯,有力的防止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内地长城与军事要塞全部拆毁,则有利于防止国内地方势力的扩张,巩固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秦朝的上述举措并不会激化与边境民族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秦末农民起义是因为秦的暴政,而非材料中秦朝对边地长城的一系列举措导致,排除C项;扩大地方权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7.汉文帝时期,采纳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分赵国为赵和河间二国;分齐国为齐、济南、淄川、胶西、胶东、济北等六国;分淮南国为淮南、衡山、庐江三

国。这些举措[单选题]*A.有利于汉朝的政治治理(正确答案)B.反映出“推恩令”得到落实C.折射出南方经济的发展D.旨在缩减朝廷的财政开支答案解析:【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文帝时期(中国)。从材料看到,汉文帝注意分化诸侯国势力,这有利于汉朝强化中央集权,进行政治治理,因此有利于汉朝的政治治理,A项正确;B项“推恩令”的说法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排除B项;C项“南方经济的发展”从材料无法得出,材料内容无关南方经济,排除C项;材料中汉文帝的举措旨在削弱诸侯国实力,加强中央集权,与缩减朝廷的财政开支不相关,排除D项。故选A项。8.东汉时期,尚书台“出纳王命,赋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归”,品秩虽仅三石,

在朝堂上却与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专席而坐,号曰“三独坐”,以致于有人发出“虽

置三公,事归台阁”的感叹。这反映出当时[单选题]*A.国家政务分官设职B.相权削弱皇权加强(正确答案)C.国家权力的理性化D.朝廷内部矛盾尖锐答案解析:【解析】材料“在朝堂上却与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专席而坐”等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相权被削弱,B项正确;A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项;C说法片面,排除C项;D夸大其词,排除。故选B项。9.下表是两晋时期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表中的变化反映了朝代高门士族占比寒门占比宗室、外戚占比西晋48%32.9%19.1%东晋78.4%14.2%7.4%[单选题]*A.少数民族大量南迁B.专制皇权的弱化(正确答案)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D.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解析:【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晋时期(中国)。据表格数据可知,东晋时期与西晋时期相比,参与决策的中央官员中“宗室、外戚”、“寒人”的比例大幅减少,而“高门士族”的比例却大增,反映出士族对中央决策的影响力增强,专制皇权的相对弱化,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两晋时期,少数民族主要是内迁到内地,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高门士族维护自身特权的工具,材料恰恰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盛行,排除C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是两晋时期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无法看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0.除尊孔外,北魏孝文帝还诏祀尧、舜、禹及周文王,诏修尧、舜、禹庙;又祭汉高祖,又遣使祭东汉光武及明、章三帝陵;又遣使祭泰山及华山等。孝文帝上述举动意在[单选题]*A.学习汉朝的治国理政经验B.传播儒家礼制文化C.彰显政权的华夏正统地位(正确答案)D.推动鲜卑民族汉化答案解析:【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北魏孝文帝不仅提出儒学,还对几代帝王推崇祭拜修庙陵,又模仿他们祭泰山及华山等,他希望自己的统治是华夏正统,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学习汉朝的治国理政经验,排除A项;传播儒家礼制文化只是材料表达的其中一点,不能以点代面,排除B项;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可以推动鲜卑民族汉化,而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1.唐初征兵对象主要是授田农民,农民忙时务农,闲时训练,国家打仗时随军出征,自带粮食和武器。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唐玄宗改行募兵制,国家招募职业军人,提供军饷和装备,士兵由专门的军官训练和指挥,长期服兵役。据此可知,唐玄宗改行募兵制是基于[单选题]*A.商品经济的发展B.租庸调制全面推广C.藩镇割据的出现D.均田制遭到破坏(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唐初征兵对象主要是授田农民”“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唐玄宗改行募兵制”可知,唐初实行征兵制的经济基础是均田制,唐玄宗时期,土地兼并横行,均田制无法实行,唐玄宗开始推行募兵制,土地制度的变化影响军事制度的推行,D项正确;唐朝前中期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与军事制度的改革关系不大,排除A项;租庸调制在唐玄宗时期也依然在实行,并非其改革兵制的原因,排除B项;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局面逐渐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12.下图为公元742年江南某些州的户口数量。据此可知州名户数增长率%人口数增长率%婺州144086281%707152208.8%常州102631384.5%690673518.8%润州102033302.3%662706421.4%苏州76421544.4%6326551061.4%[单选题]*A.安史之乱后人口大量南迁B.户口分布南多北少C.江南地区生产工具有改进D.江南经济迅速发展(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唐朝。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唐朝江南某些州的户口数量呈增长趋势,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这些南方地区人口的增加,D项正确;755年安史之乱,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南方一些地区户口数量,没有南北比较,排除B项;户口数量的增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结果,而不能推出是生产工具改进的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13.2001年,偃师出土的初唐崔大义夫妇墓中随葬了41件陶俑,其中40件都是汉人穿着紧袖衣服或胡服;2010年,西安出土的初唐蒋少卿夫妇墓中随葬了27件陶俑,有26件陶俑穿着窄袖服装,有4件风帽俑更是外披窄袖曳地披袍,内衬窄袖齐脚长袍。

这表明当时[单选题]*A.异域服式已被普遍接受B.游牧民族之间交流频繁C.胡汉生活观念日渐趋同D.唐初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朝墓葬中出土了不少具有少数民族服饰风格的服装,说明社会风气较为开放,D项正确;异域风俗已被普遍接受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并不是游牧部落间交流,排除B项;胡汉生活观念日渐趋同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4.隋炀帝在营建东都洛阳之初,每月要役使民丁二百万人;605年隋炀帝“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不到半年就通航了。隋朝有如此大规模的动员

和组织能力,主要是由于[单选题]*A.中央集权体制保障(正确答案)B.南北方经济恢复发展C.法律体系趋于严密D.建筑工程技术的提高答案解析:【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隋代众多大型工程建设,是国家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完成的,其强大国家组织能力,是中央集权体制提供了制度保障,A项正确;南北方经济恢复发展为这些工程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建筑工程技术的提高提供技术条件,但并非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中央集权体制保障,排除B、D项;法律体系趋于严密从法律体系角度,古代中国是人治而非法治国家,与国家组织能力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A项。15.唐代门下省对于中书省拟定的文书不仅要检查文字、书写,还要对草拟的文书内容进行审查,如果认为文书当中的建议、方案和处理方式不妥,就可以“封驳奏还”。门下省的这一职能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皇帝的意志不能脱离法律的界限。由此可推

知,门下省的设置[单选题]*A.体现出皇权受到削弱B.表明唐代中央集权日益完善C.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正确答案)D.说明了相权凌驾于君权之上答案解析:【解析】根据材料“唐代门下省对于中书省拟定的文书不仅要检查文字、书写,……方案和处理方式不妥,就可以‘封驳奏还’。”“门下省的这一职能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皇帝的意志不能脱离法律的界限。”可知,唐代的门下省不仅对于同级的中书省所做的决策有封驳权,对皇帝也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这说明门下省的设置有利于减少中央行政决策的失误,C项正确;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分工明确,相权分散,有利于加强皇权,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非中央集权,排除B项;“相权凌驾于君权之上”表述错误,古代中国是君主专制政体,皇权具有至高无上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16.唐朝时期,中日之间佛教的传播交流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日本长屋王(684—729年)曾写下偈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该时期为中

日间佛教的传播交流作出贡献的有

①法显②玄奘③鉴真④空海[单选题]*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他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空海是日本佛教僧侣,曾于公元804年到达中国,遍访名寺,曾到洛阳白马寺参访学习,又在长安青龙寺拜中国密宗大德惠果大师为师,尽得汉传佛教密宗真传。D项正确;399年,法显从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寻求戒律,游历30余国,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年,于义熙九年归国,法显并未对中日间佛教的传播交流作出贡献。贞观三年(629)朝廷因饥荒允许百姓自行求生,玄奘即从长安出发,经姑臧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进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于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玄奘并未对中日间佛教的传播交流作出贡献,排除A、B、C项。故本题选D项。17.唐玄宗即位后,为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对唐边境的不断袭扰,改变了边防重镇原来以几百人为单位的小军事部署,开始部署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为缓解中央财政压力,又给予集团军节度使自行募兵权并允许其自行组织屯田以解决军粮的不足。这说明唐朝节度使[单选题]*A.为民族交融创造了条件B.是中央决策的重大失误C.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D.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唐朝时期在边疆地区设置节度使主要是为了防止少数民族的侵扰,且节度使掌握募兵权也是中央财力不足导致的,说明节度使的出现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D项正确;材料信息不涉及民族融合,排除A项;材料主要交代了唐玄宗时期设立节度使的具体历史条件,据材料无法得出唐朝节度使是中央决策的重大失误,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唐玄宗时期节度使的设立与安史之乱有关,但是不能据此得出唐朝节度使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的认识,排除C项。故选D项。18.唐初的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即使农民分配到的实际土地没有达到法定授田标准,每丁每年也要纳定额的租调。唐中期实行两税法,依户等纳钱,依地亩纳粟,但丁额不废(以便临时差发力役)。由此可见,这一改革[单选题]*A.使赋税原则由税丁变为税产(正确答案)B.货币开始成为主要税收形式C.进一步加重百姓的赋税负担D.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答案解析:【解析】根据材料“即使农民分配到的实际土地没有达到法定授田标准,每丁每年也要纳定额的租调”“中期实行两税法,依户等纳钱,依地亩纳粟,但丁额不废(以便临时差发力役)。”可知,唐初按丁征收租调,唐中期以后按户等、地亩征税,这说明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标准,体现出赋税原则由税丁向税产的变化,A项正确;明代实行一条鞭法以后,货币成为了主要的税收形式,排除B项;两税法以财产和土地的多少为计税依据,相对地使税收负担比较公平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排除C项;两税法以按照财产多少征税为主,人丁征税为辅,有利于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故选A项。19.宋代设转运司,负责刺举地方贪赃枉法、弹劾怠政、不尽职尽责者,同时巡察州县,监督其他监司、通判、州县官吏刑狱案件的审判情况,以及检举税收违法官员等。据此可知宋代转运司的设置[单选题]*A.发挥了一定的监察管理职能(正确答案)B.杜绝了地方的贪污腐败现象C.完善了中央的司法管理制度D.保障了地方赋税转运至中央答案解析:【解析】据材料“宋代设转运司,负责刺举地方贪赃枉法、弹劾怠政、不尽职尽责者,同时巡察州县监督其他监司、通判、州县官吏刑狱案件的审判情况……”,可以看出,宋代设置转运司,可以行使刺举、巡察监督和检举地方的不法行为,说明其有一定的监察管理职能,A项正确;“杜绝了”,表述夸大,不可能杜绝贪污腐败,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地方的监察,未提及中央的司法管理,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转运司转运地方赋税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20.范仲淹《上执政书》:“今国家有劝农之名,无劝农之实。每于春首,则移文于郡,郡移文于县,县移文于乡;乡矫报于县,县矫报于郡,郡矫报于使。利害不察,上

下相蒙。”材料主要反映了北宋时期[单选题]*A.政府注重发展农业B.对吏治的整顿势在必行(正确答案)C.政令传递复杂繁琐D.中央对地方控制很严格答案解析:【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则移文于郡,郡移文于县,县移文于乡;乡矫报于县,县矫报于郡,郡矫报于使。利害不察”可知,对于中央政府有关劝农的公文,地方乡、县、郡长官都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没有将劝农落到实处,这反映了当时北宋吏治的腐败,对吏治的整顿势在必行,B项正确;根据材料“今国家有劝农之名,无劝农之实”可知,政府并没有实际的重视农业的行为,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地方作假的现象,而非政令传递复杂繁琐,排除C项;北宋时期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但这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21.北宋时期,宋神宗设武学,选文武官员知兵者为教授,教以诸家兵法和历代用兵成败之道,三年后经考试合格,按其出身经历给予相关的职位。此后,还令地方诸州设置武学。宋代对武学的重视[单选题]*A.改变了崇文抑武的政策B.推动了人才大规模流动C.减轻了北宋的边防压力D.适应了频繁战争的需求(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由于对辽和西夏战争的需要,宋神宗推行改革,设武学,选拔军事人才,以适应频繁战争的需求,D项正确;这一措施未能改变重文抑武的国策,排除A项;通过武学选拔人才的数量不可能规模巨大,排除B项;北宋时期对辽和西夏被动挨打的态势没有改变,排除C项。故选D项。22.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以后,开始推行新法。御史中丞吕诲上疏弹劾王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骄蹇慢上,阴贼害物”。并捏造了十大罪状,对王安石进行人身攻击。这主要是因为[单选题]*A.庆历新政引起了社会骚动B.变法触及了官僚集团的利益(正确答案)C.募役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D.变法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答案解析:【解析】结合所学,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涉及诸多领域,触及了保守派官僚集团的利益,因此王安石被保守派弹劾,B项正确;庆历新政在王安石变法之前,排除A项;募役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只是保守派反对变法、攻击王安石的口实之一,而非全部和主要原因,排除C项;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排除D项。故选B项。23.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作为中国古代改革的重要代表,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有①目的都是富国强兵②均变革了旧的土地制度

③都改变了社会性质④都触犯了旧集团的利益[单选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其目的都是实现富国强兵,同时也都触犯了旧集团的利益,①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变革了旧的土地制度,但王安石变法没有变革土地制度,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王安石变法没有改变封建社会的性质,③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24.如图为宋代苏汉臣所绘《长春百子图卷》(局部),画中绘有四个孩童玩耍蹴鞠的场景:右边的童子忙着颠球,另外三人全神贯注地注视着他,中间的蹴鞠由赤、青、蓝、赭等不同颜色的皮革制成。该作品体现了[单选题]*A.当时真实的社会风貌B.民间体育与艺术审美相结合(正确答案)C.皮革手工业领先世界D.蹴鞠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欢迎答案解析:【解析】根据材料“画中绘有四个孩童玩耍蹴鞠的场景:右边的童子忙着颠球,另外三人全神贯注地注视着他,中间的蹴鞠由赤、青、蓝、赭等不同颜色的皮革制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蹴鞠作为一种运动得到社会的认同,并且还被画家绘画下来,这体现了民间体育与艺术审美相结合,B项正确;《长春百子图卷》是对当时社会风貌的反映,有一定的艺术加工色彩,排除A项;“皮革手工业”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本题主旨是“艺术与体育”“蹴鞠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欢迎”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25.南宋史学家郑樵说:“自五季(即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产

生这种变化主要原因是[单选题]*A.门第观念逐渐淡化B.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C.人们身份趋于平等D.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了宋代,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据此可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排除D项;门第观念逐渐淡化属于宋代社会变化的表现,不属于原因,排除A项;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属于宋代社会出现的变化,不属于原因,排除B、C项。故选D项。26.辽朝在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较发达的幽云渤海等地区颁行汉制法律,而在发展水平较落后的北部部族地区建立了简单通俗的民族法律,既没有强迫汉人遵从原始的契丹

习惯法,也没有强迫北部各族接受先进的汉法。这反映出辽朝[单选题]*A.全面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B.放弃了契丹族的统治习俗C.契丹族与汉族的矛盾尖锐D.建立因俗而治的法律制度(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解析】据材料“辽朝在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较发达的幽云渤海等地区颁行汉制法律,而在发展水平较落后的北部部族地区建立了简单通俗的民族法律……”,可知,辽朝颁布法律时,在先进的汉人地区实行汉法,在水平落后的地方实行通俗的民族法律,体现出因俗而治,D项正确;“全面学习”,表述错误,并不是全面学习,排除A项;辽朝并没有放弃契丹族的统治习俗,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辽朝法律制度的特点,不能看出契丹族和汉族之间的矛盾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27.1114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一如郡县置吏之

法”,把原军事组织的猛安谋克同地域性组织村寨有机地结合起来,变革为地方行政

组织。这表明猛安谋克制[单选题]*A.加速了金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