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1页
湘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2页
湘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3页
湘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4页
湘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能够对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所提供的事实)进行猜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技术社会环境菜豆种子(或者更多不同种类的种子)若干、纸巾、不干胶、玻璃杯、培养皿、大小质地一样的纸盒2个、盆栽植物苗等。2.讲述:生活中是否还见过类似的情况——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变成样子?4.过渡:我们就从这些方面来研究大树倒了后这些奇怪的变化吧!3.汇报、交流设计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3页,了解实验设计范5.布置任务:经常在杯内的纸上浇写些水,坚持(注:三个活动可以让每小组选定其中的1个进行研究即可)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上星期我们组装了一些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观察,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三.活动自然界中的植物走进大自然,观察各种各样的植物,把它们有关向性运动的现象画下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道植物必须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离开这个环境,植物的生存将会受3.提出问题:为什么淮南的这种橘树在当地能结出又香又甜的果实,而移5.联系到身边可以找到的水果——它们都是本地生产的吗?是不是也会存5.得出结论:植物的生存是有地域性的,有些植物只适宜生活在南方,而明白:①阳光、水分、温度、土壤是影响植物生存的基本因素;②不同的植物对这些因素的需求不一样,这决定了它们只能在一定的环境中得以生存;③植物对这些要素需要的特殊性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④各地的环境决定了当地植物种类的分布。简单的说,也可以总结成一句话:环境造就了7.结合教材第8页图片上的植物,帮助学生理解指南车信箱中所介绍的1.提出问题:现在,人们根据需要进行了大量的移植植物。观察我们周围的植物,请根据它们的特点,推测它们来自怎样的地区,并说一说做出推测的有些植物的原产地,学生难以进行判断,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或者通过其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道生物必须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离开这个环境,生物的生存将会受1.学生阅读第9页教材。3.说一说:你还知道其他动物适应环境的事例吗?请说一说。2.提问:这些图片中的鸟的形态各有什么特点?他们分别适应生活在什么4.教师提供有关鸟类适应环境的资料,协助学生完成底10页的记录表。鼓励学生以更广阔的视野去关注更多的生物群体,课后留心观察各种2.能模拟池塘制作生态瓶研究池塘生物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4.学生进行食物关系的排列:浮游生物→孑子→水虿→鱼。强调“箭头指6.总结:这种食物关系就像链子一样把各种生物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把2.教师向学生补充介绍池塘里的微生物:池塘里的植物、动物大多能通过肉眼直接看到,微生物却是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的,但微生物又是池塘里不可1.过渡:为了便于我们观察池塘,我们可以在家里制作一个模拟的“小池2.要想把池塘搬回家,需要准备哪些材料?怎样做?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环境的变迁,意识到环境正在遭到人类的破坏,引导学生从小树立一.学习导入导入直接:植物作为食物链的起点,到底对其他生物具有怎样影响?假如植物都消失,世界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二.活动假如大树全部倒下7.继续游戏:如果其他某一种生物灭绝撤出,食物链又将发生怎样的变(1.)学生阅读。(2.)教师讲解,加深他们对生态平衡以及生态灾难的理解。10.推测:假如大树都倒下,除了使生物们失去食物,还会对生物及其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环境的变迁,意识到环境正在遭到人类的破坏,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森林被砍伐、沙尘暴等挂图、绳子、温度计、表面没有任何覆盖物的木1.紧接上一课的问题“假如大树全部倒下,还会对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带来哪些影响?”进行猜测:动物可能会……土壤可能会……气温会不会……?2.过渡:让我们针对其中的问题来进行计)的准备,要尽量减小误差;测量的时间要同时进行。6.分析: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树林对人的生活会有影响吗?三.活动树林与土壤2.教师结合图片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森林破坏后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道每一种生物在食物链中都有着重要作用。只要其中一关注环境的变迁,意识到环境正在遭到人类的破坏,引导学生从小树立4.针对不好的现象,你打算怎样去做呢?第2单元营养与健康1.能用圆形统计图统计午餐中各类食品所占比例,并根据统计图进行分1.提问:我们经常食用的食品有哪些?饥饿时身体的感受如何?二.活动午餐吃了什么1.过渡:通过前面的活动我们知道了我们所吃的各类食物在总量当中的比3.学生发表看法,教师作结:让我们设计实验来检验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4.教师补充介绍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辨别方法并强调查阅资料的重要被检测食品:馒头、米饭、肉、煮熟的鸡蛋清、生(熟)土豆块、生(熟)胡萝卜、花生米、瓜子等。1.讲述:上一节课我们让各小组根据自己的选题制定相应的计划,现在请3.汇报实验现象。填好教材第22页的表格。5.讲述:食物中主要包括6大营养成分,除课上学生们研究的蛋白质、脂肪、淀粉外,还包括:盐类、维生素、水。对于盐类、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检2.掌握人体消化器官的位置及名称,初步了解一些消化器官消化与吸收的讲述:我们调查了我们所吃的实物,也知道了各种实物中所含营养成分,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营养搭配合理呢?(1.)学生拿出午餐饮食情况表对照食物金字塔,检查自己的饮食是否合理(2.)学生交流,说出依据。(1.)学生修改自己的食谱或制定新的食谱。(2.)交流自己的设计并阐述为什么这样设计。(3.)评介食谱的合理性。(4.)教师应鼓励学生将科学合理的食谱推荐给学校食堂,或爸爸妈妈,1.i通过咀嚼馒头,使学生感受到牙齿的切割作用,唾液对淀粉的分1.通过研究活动使学生了解细嚼慢咽的科学道理,使学生意识到个人对1.摆出问题:将馒头放入口中,反复多嚼几次,感觉一下,发生了怎样的2.交待注意事项(进食前要洗手,进食时不要混食),学生分组行动,组(1)首先牙齿将馒头有切断,大块的馒头变为小块。(2)唾液可以使干的食品变得湿润,便于食物的下咽。(3)经过咀嚼的馒头慢慢变甜4.填好教材第25页的填充题。3.过渡:食物到达胃里之后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阅读《关于胃功能的早2.提问:通过阅读你有什么收获?4.教师作好小结,让学生了解胃功能,以及关于胃功三.活动小肠内的吸收5.质疑:这些褶皱的作用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6.模拟教材第27页的实验。(1)阅读教材,了解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3)比较两次的测量结果,分析小肠绒毛的存在有什么作用。(4)填写研究报告。7.阅读“指南车信箱”,使学生更深一步地了解小肠的吸收作用。2.提问:通过刚才的观看,你有什么话要说?1.阅读教材,了解教材给出的3种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变质的食品:认识到过期食品食用的危害性,有毒生物制作的食品:含有剧毒成分的生物,对人体的危害就非常大1.讲述:身体的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都是由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提供的。对营养物质摄入得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我们的生长发2.过渡:我们的体重正常吗?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2.身高标准体重数据由老师提供,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数据,并填入身高标准体重数据实际身高体重数据身高身高3.对数据进行分析,学生自行评价自己的体质健康情况。1.阅读教材第32页。2.讨论:这些做法正确吗?为什么?第3单元地表变化的奥秘3.过渡:地表是变化的,它一直在改变,这种改1.回顾以前所学知识:我们生活的球体——地球,陆地表面形态各样,植3.阅读教材第34页的内容,了解喜马拉雅山及人类科考中的发现。4.提出问题:鱼龙化石出现在喜马拉雅山,这是怎么回事?你们能推测出这个地带原来的地表情况吗?后来发生过什么变化?2.学生看教材第35页的两幅图,明白:修筑大坝引起的地表改变是一种4.引导学生对推测进行整理:我认为什么力量在改变地表形态,我是什么?(教师适时在黑板上记录下学生的推测。)地震发生时的录像资料,筷子,白纸,侯风地动仪挂图、震前预兆的挂图纸被什么方向的力量拉断?当纸断裂时,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筷子在什么情形下被折断了?当筷子折断时,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能将实验和地震联系起来吗?纸和筷子相当于什么?听到的声音和感受4.学生阅读教材第37页的岩层运动示意图,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地震现裂前,两同学手的感受,及断裂后手的感受,能量的集聚和释放的过程。)6.阅读教材第38页和相关的图片资料:1.学生阅读第39页的教材。3.然后组织全班性的交流:先说出某种做法是对还是错,然后阐述要依据所处房屋的结构而定,如果是用砖瓦或茅草铺盖的一层房屋建知学生躲在桌边,比桌底下更安全些。因为建筑物天花板因强震倒塌(1)组织演习活动。(2)提示学生注意演习时的安全。(3)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体验地震发生时该怎样做。(4)学生自由交流感受,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科学避震的认识。1.学生独立思考:你认为火山山体外形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是这种模样?3.观察喷发后的“火山”山体外形,验证各自的关于火山山体外形的推较薄弱的地方攻破,从而形成火山喷发的现象入番茄酱,再用一点土豆泥封住洞口,然后用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0页的指南车信箱资料,借助火山的图片和音像资料呈现喷发后的火山,锥形的火山地酒精灯,石头(最好选用风化程度比较大的页岩),铁丝,布条,烧杯,1.出示:梵净山头重脚轻、千张万页叠层板状的蘑菇岩图片,被海水冲刷2.提问学生:这些岩石原来就是这样子吗?是什么原因让岩石也在发生变化呢?4.过渡:到底是不是我们所说的这样,让我们通过学习来弄明白这个问题吧!二.活动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1.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史这部分的图片3.讲述:我们也来模仿李冰父子,研究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吧!细观察,实验结束后,再一次仔细观察石头7.提问学生:自然界中的岩石也会遭遇温度的冷热变化吗?推想岩石会怎样变化?9.总结:正是这种温度的变化使得石头的里外胀缩不均,时间长了,石头布最广的岩石之一,这种酸性的水对自然界中的石灰岩会产生实验中同样的破河道的剖面图、河道的上游、中游、下游岩石的分布情况图片、碎砖块、1.复习: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水对岩石3.过渡:除了刚才所说的作用,还有哪一些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4.同时出示河道的上游、中游、下游岩石的分布情况图片,让学生寻找上、中、下游岩石的模样发生了哪些改变?进而提示学生思考为什么河道的中6.过渡:到底是怎样的?让我们做一个实验来说明吧!9.总结:卵石的形成主要是在流水的搬运过程中,由于受到流水的冲刷以及石块间的相互碰撞、摩擦,才日渐失去了棱角,个儿也越来越小,表面10.借助音像资料,把卵石形成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告知学生,认识理解1.学生阅读教材第44页植物生长对岩石影响的图片。4.总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知道,温度、水、植物等都对岩石变化产2.明白:因为流水的搬运使得大量的泥沙在此沉积2.认识到保护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矿1.出示常见的几种矿产或矿物图片,请他们说出这几种矿产或矿物能为我4.过渡:在我们的周围,如玻璃、小刀、铅笔盒、铅笔、钢笔、圆珠笔、衣服、电线、塑料、工具、车船……它们都与矿产资源有关,矿产与人们的日方法是用条痕来观察矿物的颜色。矿物的实物在无釉瓷片上进行刻画,留下的痕迹颜色就是比较准确的矿物颜色将事实提出,引导学生逐一进行分析推断,煤一层的,能说明什么?煤层中含有大量植物化石,有的煤甚至还具有完整的树干形状,又可以帮助我们推断什么?这些植物生长在2亿~3亿年前,说明什么?能推断煤的形成吗?让学生尝试着总结出煤的形成过3.组织学生观看录像——煤的形成,或者提供介绍煤的形成过程5.阅读:我国开采和利用矿产的悠久历史,学生读后让他们总结一下,发现我国对矿产开采和利用朝着什么方向再发展,师生共同总结出我国的采1.指导读图,说说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矿产资3.让学生展开讨论:矿产资源的有限和人类的大量需求矛盾人们怎4.明白:矿产资源,必须有计划地开采、合理地利用,决不可乱采1.意识到人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有利有弊,提高对这2.意识到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改变地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3.过渡:人类的活动只是改变了地表形态吗?有没有其它的影响?3.宣读介绍人类改变地表的典型事例,或者相互交换、传阅搜集到的资速发展,人类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与日俱增。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十分可观的。如我国劳动人民根据自然规律和社会需要,长期的经济活动塑造了许多地表形态特征非常明显的人工地貌——梯田、桑基鱼塘、黄土淤泥坝、围海造田等。世界上不少大城市如墨西哥、东京、大颐、等,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而产生地面沉降,至1965年累计沉降达2.6米;有人统计至1965年,地球大陆面积的8%已为各类工程所覆盖,2000年面积将扩大近一倍;还有在矿产开采、另一则是破坏性地引起灾害的发生。)我们要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1.识湖泊滩地的地形优势,人们择地而居,在那里开垦种植,历史2.介绍新成立后人们对粮食的需要造成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以洞湖面变化呈什么趋势?(学生通过数据不难发现洞庭湖的湖面在不断缩小的趋势。)大规模围湖造田会造成什么后果?(给学生讲述1998年长江中游夏季的大洪灾灾情及原因,提示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可能造成的后果,如湖面变小对湖中生物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汇报时引导学生从利弊两方面进行,教师还可以加进事例予以补充。)第4单元能量1.在活动中感受能量世界的纷繁复杂,初步体验“能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1.知道任何物体运动或“工作”需要消耗能量,能量可以使物体“工作”1.不同的能量表现形式的物体图片(山坡上的岩石、运动的汽车、熔炉里的钢、煤和苹果)、介绍生活中各种不同能量表现形式的物品的资料(最好是图文并茂的)。气球、皮球、弹簧、一次性注射器、橡皮筋(每个小组准备的材料可以不2.提问:上面都有哪些景物?根据我们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你能从“能量”的角度想想它们之间有些什么联系?(要求说出推测的理由)。1.学生看第1张图片。4.教师出示实物(上了发条的小闹钟、压缩了空气的玩具唧筒)并演示。5.过渡:想知道有什么感受吗?让我们动手适一适吧!第二次将以前学过的“声、光、电、磁等形式(1)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具有这种形式的能量?把自己找到的能量(2)教师补充介绍生活中各种不同能量表现形式的物品的资料,对学生活1.在活动中感受能量世界的纷繁复杂,初步体验“能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1.知道任何物体运动或“工作”需要消耗能量,能量可以使物体“工作”1.厨房工作的场景图、瓦特改进蒸汽机的科技史资料等(有条件的可以制成课件,没有条件的可以用挂图或者就用书中的插图)。2.供全班交流时使用的教材第55页的大记录表。气球、皮球、弹簧、一次性注射器、橡皮筋(每个小组准备的材料可以不完全一样)。一.学习导入2.过渡:走进厨房,让我们一同去感受能量!二.活动厨房中的能量2.提问:图中哪一些对象在工作?是什么能量使它们工作起来的?4.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将结果登记到供全班交流时使用的大记录表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同样是了蒸汽机的改进呢?我们在生活中,当你看到一些自己没法解释的现象之后,请保持你的好奇心,坚持探索,说不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吗?你能联想生活中的现象,像瓦特一样提出能量方面的研究问题吗?1.能从能量的角度重新思考已经学习过的相关内容(流动的空气)并提出2.了解科学家发现热能奥秘的大致历程,知道科学总是在不断被拓展或超1.搜集关于尤利乌斯·洛塔尔·迈尔、焦料(文字、图片、影像等);纸风车在燃烧的蜡烛上方转动的演示实验装置。2.演示(燃烧的蜡烛产生的热能使纸风车运动起来),并向学生指出:站二.活动橡皮筋的“热情”再将它碰一下自己的额头。描述橡皮筋前后两次碰额头的感觉,说一说橡皮筋要求:每个小组分好工,拉动橡皮筋和感受温度变化的不能是同一个3.教师补充一些摩擦生热(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实例(如:磨刀时,刀子发热了;冬天为了取暖,可以使劲摩擦两只手;从高处坐滑梯滑下来时,臀部会有灼热感等等。)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能量的转化。3.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想办法使钢管变热并且让封住钢管5.提供科技史资料(书中两个指南车信箱的资料),再次获取事实。5.判断应用:说说才第58页的图中哪些地方有热能,它是怎样产生和消1.能从文字资料和科学图片中获取电能产生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的相关信2.能根据问题制定好家庭用电情况调查计划,会对电能表正确读数,会识2.意识到应用能量转化的科学技术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同时懂得节约用2.知道“度”是电的计量单位,它表示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1度电就是1千瓦小时。2.几种不同规格的电能表(实物或图片)。互动:电表转呀转,请问你们家的电表是不是总是转个不停?(不是)如果不是,那它在什么情况下才转?(家里用电了)电,又从哪里来呢?1.回忆五年级上册“电池”和“电与我们的生活”两课中的相关内容3.阅读指南车信箱,让学生理清发电机从无到有、从弱(不如伏打电池受欢迎)到强(大规模应用)的发展的简单历程(详情见本课“课程资源”),并且要让学生明确:使发电机工作的能量,叫“机械能”(前课中已经提到)。4.指导学生观察水力发电和火力发电的全景图: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对相关问题作出推想和判断——图中的工作对象需要什么能量?输出了什么能量?实1.阅读第60页的调查问题表,提出任务:制定一个调查计划,对家里的2.技能指导:电能表的读数方法、计量单位(度、千瓦时)的认读和它们4.布置任务:学生按要求坚持做一周的调查,调查完以后,组织全班交关于介绍太阳能的有意义的、针对性比较强的资料;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学生准备:搜集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有关资料并做成资料卡片(最好是图文并茂的)。2.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图中都有些什么,说说这些对象和太阳能之间有4.过渡:太阳与我们、与万事万物密切相关,让我们来学习——太的有关物质变化现象(如刮风和下雨、水温上升)之后,另一个小组则按照先说“能量形式的转化”(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再转化为风能、水能、热能)再说“怎样利用”(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太阳能热水器)的顺序进行回答,答完5.补充介绍:目前情况下,人们还不能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机械能,教材中所示的太阳能汽车,是先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然后再转化为机械能的。太阳能热水器,如果学生当中有的人家里使用了太阳能热水器,教师让他向同学讲述:前面我们完成了“家庭用电情况调查”和“制作并研究太阳能热水器”两项任务,在这两个活动中,能量的利用是否科学合理?这节课4.集体商讨:能否提出更新更好的设想?5.根据大家的研究成果,修改各自的制作方案,制作更好的太阳能热水教师准备:日常能源使用调查表(每生1张)。1.提问:能量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形式?你已经知道有哪些能量相互转化的(1)什么叫能源?----能源是人类能量的物质资源。(2)什么是不可再生能源?(举例)(3)什么是可再生能源?(举例)(4)当前的能源现状是怎样的?2.理解表格的填写方法,借助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填写“日常能要求:辩论的时候,应当先判断类别后再进注意采用规范的句式进行表达。辩论的时候,要防止出现以提高声调来压服别人而不是以课前搜集的资料(例如三峡工程)作为证据来说服别人的局面。1.提问:什么是可再生能源?什么是不可再生能源?3.分组讨论,决定选择什么样的能源,再进2.过渡:假设地球没有了煤、石油、天然气,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第5单元月球1探索月球的秘密教师准备:将“嫦蛾奔月”的故事制成课件、有关“阿波罗”登月的图像2.讲述:乐器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星球,它是地球的卫星。从古至今,人2.提问:月海会是怎样的景象呢?要求:资料呈现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地读图,不仅仅是看,更要想,从图片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如:宇航员是在月球的白天登上月球的,图片中月面是明亮的,但天空却是漆黑的,这说明月球的环境是怎样的?又如:宇航员能在月面留下特别清晰的足印,说明月5.指导学生阅读“指南车信箱”提供的资料,完善对月球表面的认识,解明白:宇航员是在月球的白天登上月球的,图片中月面是明亮的,但天空却是漆黑的,这说明月球的环境是怎样的?——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能在月面留下特别清晰的足印,说明月面表层的土壤是怎样的?一6.通过阅读指南车信箱的资料,思考:让你选择登月地点,你将怎样选择?二。活动关于环形山的猜想1.提问:月面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说一说我们的猜想。3.模拟实验。(验证月面上的环形山是“小行星的碰撞”形成的的猜想。)(1)阅读教材,了解模拟实验怎样进行。(2)设计实验方案。(3)学生实验。月相变化的图像资料、篮球、明暗球(将1个较大的球一面涂成黑色,一面涂成白色)、粉笔、记录纸、笔等。4.提问:月相变化是怎样形成的?说一说我们的猜测。3.学生明确两点:(1)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球之所以是亮4.阅读教材75页上面的图,明白:手电筒当“太阳”,篮球当“月5.学生完善实验方案:只让手电筒发出“太阳”的光(并不需要模拟太阳的公转和自转),篮球也只需要在原地自转即可(暂不模拟月球的公转)。选6.学生实验,引起疑惑:既然月球总有半个球面是亮的,为什么我们所看到的月球有时是这样的,多数时候却不是这样的?让我们来做“月相的形成”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