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试题(含答案解析2)_第1页
2024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试题(含答案解析2)_第2页
2024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试题(含答案解析2)_第3页
2024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试题(含答案解析2)_第4页
2024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试题(含答案解析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上海市春季高考仿真卷02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形影相吊.(《陈情表》)

(2)出师未捷身先死,。(杜甫《》)

(3)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遭遇不公,但为了心中追求的目标九死不悔的语句是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为什么写作高手总有写不完的有趣事儿呢?奥秘就在朱熹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

来''里,写作高手往往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我无意感叹老之将至,而只想说岁月

无情,我们应当加倍地珍惜人生,珍惜友情。

C.许多暴走者,是自认为体重超标者,他们抱着坚定的减肥信念,走上漫漫长路,”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日复一日地坚持着。

D.在奋斗过程中,我们必定会经历许多挫折和失败,只要我们做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树立

信心,鼓足勇气,就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_o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①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天地。

②但是实含至理。

③假如世界是完美的,自然就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

④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

⑤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

⑥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

A.③⑤⑥①④②B.④②③⑤⑥①C.③⑤④②⑥①D.④②③⑥①⑤

二阅读(70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东学西渐丛书》总序

季羡林

①最近几年来,我在许多文章中和发言中,都宣扬一个观点: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

力之一。我是根据历史事实和现实情况有感而发的,没有丝毫主观成分。

②在这里,关键是一个“交”字,一边倒,向一边流,不能称之为“交流”。古往今来,地球上不知

道有多少国家,多少民族。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创造。文化不论大小,一旦出现就必然向外流

布。我认为,这可以算是文化的一个特点,全体人类都蒙受了这个特点之利。如果没有文化交流,我们简

直无法想象,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世界,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人民生活水平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③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国家。从蒙昧的远古起,几乎是从一有文化起,中国文化

中就有外来的成分。中国古书上说:“有容乃大”。中国人民是最“有容”的,我们肯于和善于吸收外来

的好东西,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只要对我有利,我们就吸取。海容百川,所以能成其为大。我们

能吸收各种文化,所以才能创造出这样光辉灿烂的文化。鲁迅先生提倡“拿来主义”,正表示了这种精神。

④但是,中国不但能“拿来”,我们也能“送去”。历史上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送到外

国去,送给世界人民。从全世界范围内历史和现状来看,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辉煌的程度,

中国人民与有力焉。

⑤可惜的是,西方国家自从产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世界上其余的国家都争先恐后

地向西方学习。即以中国而论,我们今天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甚至衣着打扮,从头到脚,哪一件

不是从西方来的?中国素以美食名扬全球;然而,就是在这方面,我们也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其余的更不

必说了。于是乎西化之声洋洋乎盈耳,响彻全球矣。西方人大都自我感觉极为良好,以“天之骄子”自命。

他们在下意识中大概认为,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今后也将永远是这个样子。

⑥孙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是指战争而言。其实在其它方面也是这样。今天,中国人民

对西方的了解远远超过西方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在西方,不但有一些平民老百姓对中国毫无所知;有的人

甚至认为今天中国人还在裹小脚,吸鸦片。连一些知识分子也对中国懵懂无知。一旦世界有事,我们中国

是处在“百战不殆”的位置上的。有识之士,必须承认这一点的。

⑦我曾在上面说过,中国人不但能“拿来”,也能“送去”。在历史上的“送去”,可能是无意识的。

但是,在今天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既然西方人不肯来拿,我们只好送去了。想要上纲上线的话,我们可

以说,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我们必须认真完成的。我们必须把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分送给世界各

2

国人民,使全世界芳本为。

⑧还有一个问题,我必须在这里指出,这就是,把中国文化介绍出去,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我们过

去都把它看得过分简单了。我最近读了几篇关于李约瑟的文章,才清晰地意识到,中国思想史或哲学史上

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仁、义、礼、智、信等,都是很难译为外文的。一个最重要的“道”字,就简直无

法翻译。在历史上长期的环境影响下,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思维内容,都与西方迥异。想介绍中国文

化让外国人能懂,实在是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头脑清醒。

3.文章第⑦段中的“共此凉热”具体是指«

4.为第③段画线句“只要对我有利,我们就吸取”找例证,以下不合适的一项是()

A.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为代表的中原农耕文化向游牧文化学习。

B.以菩提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创立的禅宗为代表的中国汉传佛教。

C.以莫高窟为代表的向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学习的古代壁画巅峰。

D.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代表的向近现代西方文化学习的新热潮。

5.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A.《东学西渐丛书》的编纂目的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B.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文化中从来就不缺少外来优秀文化的元素。

C.中华民族曾经创造出辉煌的文明,而如今我们的文化创造力已经落后。

D.由于语言的差异和障碍,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出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6.概括作者倡导文化交流的理由。

7.联系作者观点,并结合以下任意一个事件,谈谈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所应抱持的态度与正确做法。

①哈工大学生欲举报宿管阿姨“过洋节”事件。去年圣诞节,有微博网友发帖称,哈尔滨工业大学宿

管阿姨打算借感恩节给学生送糖果以感谢对公寓工作的支持,一名学生欲举报阿姨崇洋媚外、公开搞“过

洋节”活动。

②女歌手用法语演唱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件。前不久,在一档文化传承类综艺节目中,一位女歌手与非

物质遗产“渔鼓道情”传承人一同演唱了一曲《夜之缪斯》,观众反响热烈。但她用法语演唱的方式,遭

到评委老师质疑。她解释说音乐要面对全世界,且现场有外国人;而评委老师强调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必须原汁原味用中文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8-11题。(共15分)

我们家的一段路

刘亮程®

①直到最后一天,我们好像还没做好要离开黄沙梁的准备。尽管两个月前我们便开始收拾东西,把要

带走的归顺整齐,一遍遍估算着装几车,用啥车拉走这些家当。

②除此之外,搬家前的那段时间我们依旧做着该做的事。母亲一大早往院子里洒水(这是她多年的习

惯了),扫净地上的草屑和树叶。父亲依旧早早套车下地。最后一片玉米,在一天前已掰光拉回来。遍野

里是别人家的粮食。父亲赶车经过那些地时,也许引起旁人的警惕——他去拉前一天砍倒的玉米秆,顺便

割些田域地头的草回来。车上放着铁锹,临出地他还攒起因进车平掉的一小段田城,收好一个水口子,用

脚把土踏竟实。他似乎没想到从今以后这片田野上再不生长属于他的东西。他的马车将在另一片土地上往

复颠簸。不知他能否走惯别处的路,种惯别处的地。或许他早已经不适应别处的生活。他的腿被黄沙的路

摔损成这个样子,有点罗圈,一摇一摆走路时,风从两腿间刮过去,狗能从两腿间钻过去,夹不住一只猫

一只逃窜的野兔,但夹住一捆草一麻袋麦子却像夹住一匹走马一样合适自如。

③一天下午吃过饭,他又拿起锹,往房后那段路上扔了几锹土,垫平上一场雨后留下的几个牛蹄印。

那是我们家的一段路,有四五十米长,我们自己修的,和大路一样宽展,从房后面通到东边的圈棚和柴垛

旁。跟大路相接处有条渠沟,没有桥,渠沟浅浅的,有水没水都不碍事。这段路以前我们一家走,路上全

是我们家的车辙脚印和牛蹄印。

④那天来了许多人,路上、墙上、墙根,站着、蹲着,都是人。有的过来说几句话,帮一把忙。更多

的人只是围着看,愣愣地看。

⑤我们被看得有点不自在,有点慌。有种被监视的感觉。

⑥他们中间有几个人,大慨怀着侥幸,想从我们一件件装车的东西中,发现他们早年丢失的一把锹、

半截麻绳。另一些人,认定自己迟早也要搬走,袖着手,看我们怎样把家什搬出来又招上车。怎样在一个

车厢里,同时装下柜子、板髡、锅碗、木头、柴禾、草还有水缸,而又不相互挤压碰撞。其他更多的人,

面无表情,好像一下不认识我们。好像怕我们搬走地,装走空气。

⑦我忙着搬东西,不知谁代表这个村庄和我们道别。是那条站在渠沿上目光忧郁的狗,还是闲站在人

群中看我们背麻袋抱木头的那头驴。它没等我们搬完,高叫了几声,屁股一扭一扭走掉了。我们稍一停顿,

仿佛听到这个地方的叫声,一句紧接一句,悲壮又昂扬。它停下时,这个村庄一片静寂,其他声音全变得

琐碎模糊。只是不清楚它是叫给我们的还是叫给另一头驴。它一个驴,或许懒得管人的事呢。你看它的眼

神,向来对人不屑一顾。

⑧村长没出来说话。谁是村长我已记不清楚。那时候谁是村长都一回事,只是戴了顶空帽子。该种地

他还是种地,该放羊还去放羊。村长很少出来管村民的事。村民也懒得去找村长。牲畜更不把村长当回事,

狗该咬照咬,管他是村长还是会计。牛发怒了照着谁都是一角一蹄子。

⑨后来走远了离开久了才发现,我们留下了太多东西。不仅仅是那段又宽又平整的路,我们施足底肥

以后多少年里为谁硕果累累的那块地。当我们在另一条渠边碰响水桶,已经是别处的早晨。

⑩我们一走,这地方的人又稀疏了一些。刮过村庄的风会突然少了点阻力。一场一场的西北风,刮过

村中间的马路。每场风后路上刮得干干净净。马路走人也过风。早先人们在两边盖房子,中间留条大道,

4

想到的就是让风过去。风是个大东西,不能像圈羊一样打个墙圈把风圈住。让天地间一切东西都顺顺当当

过去的地方,人才能留住。

⑪一天下午,我们兄弟四个背柴从野滩回来,走到村口时刮大风了。一场大风正呼喊着经过村子。风

撕扯着背上的柴捆,呜呜叫着。老三被刮得有些东歪,老四被吹得有点西斜。老大老二稳稳地走着,全躬

着腰,低着头。离家还有一大截路。每挪动一步都很难,腿抬起来,费劲朝前迈,有时却被风刮回去,反

而倒退一步。

⑫老四说,大哥,我们在墙根躲一阵吧,等风过去了,再回去。

⑬两边都是房子,风和人都只有一条路。土、草屑、烟和空气,满天满地地往北面跑,我们兄弟四个,

硬要朝南走。

⑭大哥说,再坚持一阵,就到家了。风要是一直不过去呢,我们总不能在墙根坐到老再回去。老四没

吭声。他在心里说,为啥坐到老呢,坐到十六岁、二十岁,多大的风我们都能顶。

⑮老大、老二在前。老三、老四跟在后面。风撩开头发,呜呜地吹过头顶,露出四个光亮的天灵盖。

⑯碰在老大额头上的一粒土,碰在老二脑门上的一片叶子,碰在老三鼻梁上的沙石和擦过老四眼角的

一片硬木,分别触动了他们哪部分心智,并在多少年后展现成完全不同的命运前途?

⑰那场风,最后刮开谁骨肉闭锁的一扇门,扬扬荡荡,吹动他内心深处无边沉静的旷野和天空?

⑱我们走到家门口时,风突然弱了,树梢开始朝东斜。那场风被我们顶了回去,它改变了方向,远远

地绕过黄沙梁走了。

⑲我们背柴回家的路,不是风的路。

⑳小的时候,我们不懂得礼貌地让到一边,让一场大风刮过去。

㉑多少年后它再刮过这里,漫天漫地随风飘逝的事事物物中,再不见那四个顶风背柴的人。

㉒整个天空大地,都是风的路了。

(有删改)

【注】①刘亮程,1962年出生,新疆沙湾县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2023年8月11日,作品《本巴》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8.本文遣词造句颇有特色,请以第②段为例进行赏析。

9.有人认为本文结尾写四兄弟顶风而行的一次经历显得突兀,试分析这部分内容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10.作者刘亮程曾被誉为“乡村哲学家”,根据本文谈谈你对这一称号的理解。

11.文中作者所描述的生活场景,是否体现了《乡土中国》中所呈现的乡土社会的特点?试举两例进行分

析。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和答元明①黔南赠别

(北宋)黄庭坚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②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注释】①元明:黄大临,字元明,黄庭坚之兄。绍圣二年,黄庭坚因所谓“修史失实”之罪被贬黔州安置,

其兄亲自陪同他跋山涉水,送他到达贬所,后停留数月才分别。②脊令:即鹘鹑,水鸟名,《诗经.小雅》

云“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12.以下选集中,可能收录本作品的一项是()

A.《乐府集》B.《古体诗汇编》

C.《诗余选》D.《律诗集萃》

13.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A.清新自然B.瘦劲挺拔C.含蓄淡远D.拗峭沉郁

14.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诗歌的颈联与尾联。

(四)阅读下文,完成15-20题(20分)

①王维,字摩诘,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资孝友。开元初,擢进士,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张九

龄执政,耀右拾遗。历职监察御史。丁母忧,毁几不生。服除,累迁给事中。

②安禄山反,玄宗西狩。维为贼得。以药下利,阳喑。禄山素知其才,迎置洛阳,迫为给事中。禄山

大宴凝碧池,悉召梨园诸工合乐,诸工皆泣,维闻悲甚,赋诗悼痛。贼平,皆下狱。或以诗闻行在,时缙

位已显,请削官赎维罪,肃宗亦自怜之,下迁太子中允。久之,迁中庶子,三迁尚书右丞。

③缙为蜀州刺史未还,维自表“己有五短,缙五长。臣在省户,缙远方。愿归所任官,放田里,使缙

得还京师议者不之罪。久乃召缙为左散骑常侍。上元初卒,年六十一。疾甚,缙在凤翔。作书与别,

又遗亲故书数幅,停笔而化。赠秘书监。

④维工草隶,善画,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画思入神至山

水平远云势石色绘工以为天机所到学者不及也。客有以《按乐图》示者,无题识,维徐日:“此《霓裳》

第三迭最初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

⑤兄弟皆笃志奉佛,食不荤,衣不文彩。别墅在胡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

黄济、辛夷坞,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母亡,表胡川第为寺,终葬其西。

⑥宝应中,代宗语缙日:“朕芸于诸王座闻维乐章。今传几何?“遣中人王承华往取。缙裒集教十百篇

上之。

(《新唐书•王维传》)

6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

②以药下利,阴喑()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九岁知展岸()

A.连接词句B.撰写诗文C.归类言辞D.嘱托辞别

(2)兄弟皆尊志奉佛()

A.切实B.沉重C.专一D.真诚

17.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张九龄执政,擢右拾遗。历职监察御史。丁母忧,毁几不生。服除,累迁给事中。

18.第④段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画思入神/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绘工以为天机所到/学者不及也。

B.画思入神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绘工以为天机/所到学者不及也。

C.画思入神/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绘工以为天机/所到学者不及也。

D.画思入神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绘工以为天机所到/学者不及也。

19.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迫为给事中赋诗相酬为乐

B.客有以《按乐图》示苟议苟不之罪

C.或以诗闻行在以为天机

D.久之缙裒集数十百篇上之

20.分析第④段画横线部分写“客”的作用。

(五)阅读下文,完成21-24小题(11分)

楮亭记

[明]袁中道®

①金粟园后,有莲池二十余亩。临水有园,楮树丛生焉。予欲置一亭纳凉。或劝予:“此不材木也,

宜伐之而种松柏。”予日:"松柏成阴最迟,予安能待?”或曰:“种桃李。”予日:”桃李成荫,亦须四五年。

道人之迹如游云,安可枳②之一处?予期目前可作庇阴者口”。楮虽不材,不同商丘之木③,嗅之狂醒④,三

日不已者。盖亦界于材与不材之间者也。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拼护⑤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

药,可以染鳍,可以藏⑥面,其用亦甚夥久昔子瞻作《宥老楮》诗,盖亦有取于此。

②今年夏酷暑,前堂如炙。至此地,则水风泠泠袭人。而楮叶皆如掌大,其阴甚浓。遮撼⑧一台。植竹为

亭,盖以箸,即曦色不至,并可避南。日西骄阳,隐蔽层林,啼鸟沸叶中,沉沉有若深山。数日以来,此

树遂如饮食衣服,不可暂废,深有当于予心。自念设有他树,犹当改而植此,而况己森森如是。岂惟宥⑨

之哉?H将九锡⑩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

(选自《珂雪斋集》)

【注】①袁中道,明代文学家,主张“性灵说②枳:停留。③商丘之木:《庄子•人间世》中“南伯子藜游

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嗅之,则使人狂醒三日而不己。”④醍:指喝醉神志不清。⑤桃护:指方

木。⑥领:洗脸。⑦夥:多。⑧梃:树荫。⑨宥:通"侑”,酬答。⑩九锡:传说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给的

九种器物。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哉B.也C.焉D.耳

22.(1)下列有关“楮树”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楮树成荫较早,所以在亭旁种植它。

B.楮树的子可以用来绘染,它并非无用之材。

C.树叶有手掌那样大小,树荫可以遮蔽整个亭台。

D.作者日日陶醉于楮树的树荫之中,对其钟爱有加。

(2)对作者提到“商丘之木”用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提及《宥老楮》诗,意在说明楮树之有用,为进一步赞美张本。

B.作者以为楮木虽不能与松柏桃李媲美,但也不像商丘之木于人无用。

C.作者用“商丘之木”的典故强调材之有用无用是随具体情况而定的。

D.作者借“商丘之木”的典故,为后文进一步阐述楮木的作用做铺垫。

23.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鉴赏第②段画线句。

24.依据第①段中对楮树“界于材与不材之间”的论述,推测并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

三作文70分

25.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900字的议论文。

世界知名大学多伦多大学的校训是“声名如树,随岁月而渐长。”

8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形影相吊。(《陈情表》)

(2)出师未捷身先死,。(杜甫《》)

(3)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遭遇不公,但为了心中追求的目标九死不悔的语句是

【答案】茕茕孑立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茕''"孑”“襟”“蜀”“犹”。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为什么写作高手总有写不完的有趣事儿呢?奥秘就在朱熹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

来''里,写作高手往往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我无意感叹老之将至,而只想说岁月

无情,我们应当加倍地珍惜人生,珍惜友情。

C.许多暴走者,是自认为体重超标者,他们抱着坚定的减肥信念,走上漫漫长路,”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日复一日地坚持着。

D.在奋斗过程中,我们必定会经历许多挫折和失败,只要我们做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树立

信心,鼓足勇气,就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_»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①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天地。

②但是实含至理。

③假如世界是完美的,自然就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

④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己极。

⑤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

⑥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

A.③⑤⑥①④②B.④②③⑤⑥①C.③⑤④②⑥①D.④②③⑥①⑤

【答案】⑴A

Q)B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和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

A.意思是: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说明写作高手善于从生活中找寻写作材料,从而拥有了不竭的源泉,符合语境。

B.意思是: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表达的是豪情,而语境表达的

是感伤。

C.是指为了追求,宁可憔悴瘦去,也无怨无悔:而句中是要追求“瘦”,不合语境。

D.意为: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漫步信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两句诗刻画的是隐居者自由惬

意的形象,而句子强调的是面对挫折应当鼓足勇气,树立信心,与语境不符。

故选Ao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衔接连贯的能力。

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

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

④②衔接密切,④“这话”承题干首句,②“但是实含至理”启示下文。故④②在前,排除AC。

③⑤⑥①是对“至理”的阐释。其中③⑤是一假设,一实际,正反论证关系;⑥①是一问一答,设问关系。

⑤句中提到“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⑥句紧承设问;①句”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和题干最后一句联系

密切,故①在最后,排除D。

故选Ba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东学西渐丛书》总序

季羡林

①最近几年来,我在许多文章中和发言中,都宣扬一个观点: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

力之一。我是根据历史事实和现实情况有感而发的,没有丝毫主观成分。

②在这里,关键是一个“交”字,一边倒,向一边流,不能称之为“交流”。古往今来,地球上不知

道有多少国家,多少民族。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创造。文化不论大小,一旦出现就必然向外流

布。我认为,这可以算是文化的一个特点,全体人类都蒙受了这个特点之利。如果没有文化交流,我们简

10

直无法想象,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世界,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人民生活水平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③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国家。从蒙昧的远古起,几乎是从一有文化起,中国文化

中就有外来的成分。中国古书上说:“有容乃大”。中国人民是最“有容”的,我们肯于和善于吸收外来

的好东西,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只要对我有利,我们就吸取。海容百川,所以能成其为大。我们

能吸收各种文化,所以才能创造出这样光辉灿烂的文化。鲁迅先生提倡“拿来主义”,正表示了这种精神。

④但是,中国不但能“拿来”,我们也能“送去”。历史上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送到外

国去,送给世界人民。从全世界范围内历史和现状来看,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辉煌的程度,

中国人民与有力焉。

⑤可惜的是,西方国家自从产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世界上其余的国家都争先恐后

地向西方学习。即以中国而论,我们今天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甚至衣着打扮,从头到脚,哪一件

不是从西方来的?中国素以美食名扬全球;然而,就是在这方面,我们也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其余的更不

必说了。于是乎西化之声洋洋乎盈耳,响彻全球矣。西方人大都自我感觉极为良好,以“天之骄子”自命。

他们在下意识中大概认为,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今后也将永远是这个样子。

⑥孙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是指战争而言。其实在其它方面也是这样。今天,中国人民

对西方的了解远远超过西方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在西方,不但有一些平民老百姓对中国毫无所知;有的人

甚至认为今天中国人还在裹小脚,吸鸦片。连一些知识分子也对中国懵懂无知。一旦世界有事,我们中国

是处在“百战不殆”的位置上的。有识之士,必须承认这一点的。

⑦我曾在上面说过,中国人不但能“拿来”,也能“送去”。在历史上的“送去”,可能是无意识的。

但是,在今天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既然西方人不肯来拿,我们只好送去了。想要上纲上线的话,我们可

以说,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我们必须认真完成的。我们必须把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分送给世界各

国人民,使全世界若";本数。

⑧还有一个问题,我必须在这里指出,这就是,把中国文化介绍出去,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我们过

去都把它看得过分简单了。我最近读了几篇关于李约瑟的文章,才清晰地意识到,中国思想史或哲学史上

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仁、义、礼、智、信等,都是很难译为外文的。一个最重要的“道”字,就简直无

法翻译。在历史上长期的环境影响下,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思维内容,都与西方迥异。想介绍中国文

化让外国人能懂,实在是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头脑清醒。

3.文章第⑦段中的“共此凉热”具体是指.

4.为第③段画线句“只要对我有利,我们就吸取”找例证,以下不合适的一项是()

A.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为代表的中原农耕文化向游牧文化学习。

B.以菩提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创立的禅宗为代表的中国汉传佛教。

C.以莫高窟为代表的向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学习的古代壁画巅峰。

D.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代表的向近现代西方文化学习的新热潮。

5.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A.《东学西渐丛书》的编纂目的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B.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文化中从来就不缺少外来优秀文化的元素。

C.中华民族曾经创造出辉煌的文明,而如今我们的文化创造力已经落后。

D.由于语言的差异和障碍,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出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6.概括作者倡导文化交流的理由。

7.联系作者观点,并结合以下任意一个事件,谈谈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所应抱持的态度与正确做法。

①哈工大学生欲举报宿管阿姨“过洋节”事件。去年圣诞节,有微博网友发帖称,哈尔滨工业大学宿

管阿姨打算借感恩节给学生送糖果以感谢对公寓工作的支持,一名学生欲举报阿姨崇洋媚外、公开搞“过

洋节”活动。

②女歌手用法语演唱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件。前不久,在一档文化传承类综艺节目中,一位女歌手与非

物质遗产“渔鼓道情”传承人一同演唱了一曲《夜之缪斯》,观众反响热烈。但她用法语演唱的方式,遭

到评委老师质疑。她解释说音乐要面对全世界,且现场有外国人;而评委老师强调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必须原汁原味用中文唱。

【答案】3.让世界人民共享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4.A5.B6.从总体上看,文化交流是人

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从文化本身看,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创造:从历史看,中华文化和世

界其它文化的交流成就了世界文明的辉煌;从现实看,缺乏文化交流导致一些西方人对中国的无知。

7.示例:①正确认识文化交流,对待外来文化要持包容态度。宿管阿姨的做法不违背这一理念,无可厚

非;②以是否有利为标准,积极吸取优秀外来文化。宿管阿姨的做法能传递正能量,完全不必大惊小怪:

③放开眼光,多去了解,知己知彼,更好发展民族文化。对宿管阿姨的做法最好的态度就是接纳,无需过

度解读。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结合“我们必须把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分送给世界各国人民''可知,"共此凉热”指让世界人民共享中华民

族文化中的精华。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我们是“吸收外来的好东西”,中原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都属于中华文化,不是外来的,不能做论据证明

画线句子的观点。

故选Ao

12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目的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错误,"东学西渐''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化、科

技等知识沿着古代丝绸之路从东方传播到西方的过程。再结合原文“历史上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伟大的发明

创造送到外国去,送给世界人民。从全世界范围内历史和现状来看,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辉

煌的程度,中国人民与有力焉''分析可知,《东学西渐丛书》应该论述的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和贡

献。

C.“已经落后”错误,文中只说“我们能吸收各种文化,所以才能创造出这样光辉灿烂的文化“,并没有说如

今的情况,选项无中生有。

D.“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出去几乎是不可能的”错误,原文“想介绍中国文化让外国人能懂,实在是一个异

常艰巨的任务”,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o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可概括出,从总体上看,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主要动力;

结合”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创造''可概括出,从文化本身看,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创

结合“从全世界范围内历史和现状来看,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辉煌的程度,中国人民与有力

焉”可概括出,从历史看,中华文化和世界其它文化的交流成就了世界文明的辉煌;

结合“在西方,不但有一些平民老百姓对中国毫无所知;有的人甚至认为今天中国人还在裹小脚,吸鸦片。

连一些知识分子也对中国懵懂无知”可概括出,从现实看,缺乏文化交流导致一些西方人对中国的无知。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示例:

结合''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从蒙昧的远古起,几乎是从一有文化起,中国文化中

就有外来的成分”“中国人民是最‘有容’的,我们肯于和善于吸收外来的好东西”分析可知,交流是文化的特

点,文化交流中要持包容态度,宿管阿姨借外国的感恩节表达感谢之情无可厚非,拿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应

该成为我们在文化交流上的理念;

结合“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只要对我有利,我们就吸取“分析,应该积极吸取优秀外来文化,宿管

阿姨表达感谢之情,既能融洽和学生的关系,又营造了互相感恩的氛围,是完全可以被接受的;

结合“一旦世界有事,我们中国是处在,百战不殆,的位置上的“分析,在文化交流上,绝对不能盲目排斥,

要多了解,做到“知彼知己”,拓展眼界,避免孤陋寡闻,才能成就更辉煌的民族文化。就宿管阿姨的做法,

接纳感谢之情就可以了,无需上纲上线。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8-11题。(共15分)

我们家的一段路

刘亮程①

①直到最后一天,我们好像还没做好要离开黄沙梁的准备。尽管两个月前我们便开始收拾东西,把要

带走的归顺整齐,一遍遍估算着装几车,用啥车拉走这些家当。

②除此之外,搬家前的那段时间我们依旧做着该做的事。母亲一大早往院子里洒水(这是她多年的习

惯了),扫净地上的草屑和树叶。父亲依旧早早套车下地。最后一片玉米,在一天前已掰光拉回来。遍野

里是别人家的粮食。父亲赶车经过那些地时,也许引起旁人的警惕——他去拉前一天砍倒的玉米秆,顺便

割些田块地头的草回来。车上放着铁锹,临出地他还攒起因进车平掉的一小段田埃,收好一个水口子,用

脚把土踏瓷实。他似乎没想到从今以后这片田野上再不生长属于他的东西。他的马车将在另一片土地上往

复颠簸。不知他能否走惯别处的路,种惯别处的地。或许他早已经不适应别处的生活。他的腿被黄沙的路

摔损成这个样子,有点罗圈,一摇一摆走路时,风从两腿间刮过去,狗能从两腿间钻过去,夹不住一只猫

一只逃窜的野兔,但夹住一捆草一麻袋麦子却像夹住一匹走马一样合适自如。

③一天下午吃过饭,他又拿起锹,往房后那段路上扔了几锹土,垫平上一场雨后留下的几个牛蹄印。

那是我们家的一段路,有四五十米长,我们自己修的,和大路一样宽展,从房后面通到东边的圈棚和柴垛

旁。跟大路相接处有条渠沟,没有桥,渠沟浅浅的,有水没水都不碍事。这段路以前我们一家走,路上全

是我们家的车辙脚印和牛蹄印。

④那天来了许多人,路上、墙上、墙根,站着、蹲着,都是人。有的过来说几句话,帮一把忙。更多

的人只是围着看,愣愣地看。

⑤我们被看得有点不自在,有点慌。有种被监视的感觉。

⑥他们中间有几个人,大概怀着侥幸,想从我们一件件装车的东西中,发现他们早年丢失的一把锹、

半截麻绳。另一些人,认定自己迟早也要搬走,袖着手,看我们怎样把家什搬出来又拍上车。怎样在一个

车厢里,同时装下柜子、板凳、锅碗、木头、柴禾、草还有水缸,而又不相互挤压碰撞。其他更多的人,

面无表情,好像一下不认识我们。好像怕我们搬走地,装走空气。

⑦我忙着搬东西,不知谁代表这个村庄和我们道别。是那条站在渠沿上目光忧郁的狗,还是闲站在人

群中看我们背麻袋抱木头的那头驴。它没等我们搬完,高叫了几声,屁股一扭一扭走掉了。我们稍一停顿,

仿佛听到这个地方的叫声,一句紧接一句,悲壮又昂扬。它停下时,这个村庄一片静寂,其他声音全变得

琐碎模糊。只是不清楚它是叫给我们的还是叫给另一头驴。它一个驴,或许懒得管人的事呢。你看它的眼

神,向来对人不屑一顾。

14

⑧村长没出来说话。谁是村长我已记不清楚。那时候谁是村长都一回事,只是戴了顶空帽子。该种地

他还是种地,该放羊还去放羊。村长很少出来管村民的事。村民也懒得去找村长。牲畜更不把村长当回事,

狗该咬照咬,管他是村长还是会计。牛发怒了照着谁都是一角一蹄子。

⑨后来走远了离开久了才发现,我们留下了太多东西。不仅仅是那段又宽又平整的路,我们施足底肥

以后多少年里为谁硕果累累的那块地。当我们在另一条渠边碰响水桶,已经是别处的早晨。

⑩我们一走,这地方的人又稀疏了一些。刮过村庄的风会突然少了点阻力。一场一场的西北风,刮过

村中间的马路。每场风后路上刮得干干净净。马路走人也过风。早先人们在两边盖房子,中间留条大道,

想到的就是让风过去。风是个大东西,不能像圈羊一样打个墙圈把风圈住。让天地间一切东西都顺顺当当

过去的地方,人才能留住。

⑪一天下午,我们兄弟四个背柴从野滩回来,走到村口时刮大风了。一场大风正呼喊着经过村子。风

撕扯着背上的柴捆,呜呜叫着。老三被刮得有些东歪,老四被吹得有点西斜。老大老二稳稳地走着,全躬

着腰,低着头。离家还有一大截路。每挪动一步都很难,腿抬起来,费劲朝前迈,有时却被风刮回去,反

而倒退一步。

⑫老四说,大哥,我们在墙根躲一阵吧,等风过去了,再回去。

⑬两边都是房子,风和人都只有一条路。土、草屑、烟和空气,满天满地地往北面跑,我们兄弟四个,

硬要朝南走。

⑭大哥说,再坚持一阵,就到家了。风要是一直不过去呢,我们总不能在墙根坐到老再回去。老四没

吭声。他在心里说,为啥坐到老呢,坐到十六岁、二十岁,多大的风我们都能顶。

⑮老大、老二在前。老三、老四跟在后面。风撩开头发,呜呜地吹过头顶,露出四个光亮的天灵盖。

⑯碰在老大额头上的一粒土,碰在老二脑门上的一片叶子,碰在老三鼻梁上的沙石和擦过老四眼角的

一片硬木,分别触动了他们哪部分心智,并在多少年后展现成完全不同的命运前途?

⑰那场风,最后刮开谁骨肉闭锁的一扇门,扬扬荡荡,吹动他内心深处无边沉静的旷野和天空?

⑱我们走到家门口时,风突然弱了,树梢开始朝东斜。那场风被我们顶了回去,它改变了方向,远远

地绕过黄沙梁走了。

⑲我们背柴回家的路,不是风的路。

⑳小的时候,我们不懂得礼貌地让到一边,让一场大风刮过去。

㉑多少年后它再刮过这里,漫天漫地随风飘逝的事事物物中,再不见那四个顶风背柴的人。

㉒整个天空大地,都是风的路了。

(有删改)

【注】①刘亮程,1962年出生,新疆沙湾县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2023年8月IIB,作品《本巴》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8.本文遣词造句颇有特色,请以第②段为例进行赏析。

9.有人认为本文结尾写四兄弟顶风而行的一次经历显得突兀,试分析这部分内容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10.作者刘亮程曾被誉为“乡村哲学家”,根据本文谈谈你对这一称号的理解。

11.文中作者所描述的生活场景,是否体现了《乡土中国》中所呈现的乡土社会的特点?试举两例进行分

析。

【答案】8.①口语化,富有生活气息。“瓷实、摔损、罗圈”等词语是人物的口语,富有乡村生活气息。②

语言平实,通俗易懂。“母亲一大早往院子里洒水”“最后一片玉米,在一天前己掰光拉回来”等语句展现的

是农村的日常生活,读来平易通俗。9.①切合文章表现“我们家''的内容;②能展现出人物顶风而行的

不屈和“我们家”四兄弟的团结友爱。10.①展现了农村生活的人情风貌;②通过农村生活的琐事,展

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①《乡土中国》中乡土社会的特点之一是具有乡土性,离不开土地,

如父亲在土地上忙碌的情景;②聚村而居,熟人社会,村与村之间又相对独立,我们家要搬走时,围观的

人都是熟人,而我们搬到另外的村庄,体现了村与村之间的相对独立;③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如文中四

兄弟顶风而行中,长幼有序,听从大哥的话。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原文“收好一个水口子,用脚把土踏瓷实”“他的腿被黄沙的路摔损成这个样子,有点罗圈”“夹不住一只猫一

只逃窜的野兔”中“水口子”“瓷实”“摔损”“罗圈”“逃窜的兔子'’等语句,是农村生活的日常用语,体现了语言

的生活气息和口语化;

通过原文“母亲一大早往院子里洒水(这是她多年的习惯了),扫净地上的草屑和树叶”“父亲依旧早早套车

卜地。最后一片玉米,在一天前己掰光拉回来”“顺便割些田填地头的草回来''等语句可知,没有华丽的词藻,

使用日常用语描写农村的日常生活,通俗平易。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文章的题目是“我们家的一段路“,整篇文章也是在描写我们家搬家前后的内容,在描写搬家前后的内容中

回忆四兄弟背柴的情景,符合"我们家'’这一内容主题:

通过原文“我们走到家门口时,风突然弱了,树梢开始朝东斜。那场风被我们顶了回去,它改变了方向,

远远地绕过黄沙梁走了”可知,四兄弟顶风而行,"我们'’把风"顶了回去”,风”改变了方向”体现了人的不屈

不挠;”让天地间一切东西都顺顺当当过去的地方,人才能留住''体现了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人不能总

是试图改变自然,要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

10.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乡村哲学家,,首先所描写内容是乡村的,其次是能展现乡村社会所体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16

“他们中间有几个人,大概怀着侥幸,想从我们一件件装车的东西中,发现他们早年丢失的一把锹、半截

麻绳。另一些人,认定自己迟早也要搬走,袖着手,看我们怎样把家什搬出来又抬上车……其他更多的人,

面无表情,好像一下不认识我们”展现了“我们“家搬走时不同人的态度,展现了乡村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

当时的乡村风土人情;

文章通过“我们家”搬家前后父亲、母亲的生活没有多少变化,“这是她多年的习惯了”“父亲依旧早早套车下

地”,展现的是农村的II常生活,“我们”四兄弟背柴逆风而行的情景展现也是当时农村社会的日常,展现了

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关系与四兄弟的友爱。

11.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乡土中国》中所说的乡土社会的特征之一是乡土性,人们离不开土地,以农为生。本文“父亲依旧早早

套车下地。最后一片玉米,在一天前已掰光拉回来”“车上放着铁锹,临出地他还攒起因进车平掉的一小段

田填,收好一个水口子,用脚把土踏瓷实'’等内容可以看出,父亲一直到搬走前依然离不开土地,忙碌于

农业生产,可以体现其乡土性;

《乡土中国》中所说的乡土社会的特征还有农民聚村而居,熟人社会,区域间接触少,村与村相对独立。

“他们中间有几个人,大概怀着侥幸,想从我们一件件装车的东西中,发现他们早年丢失的一把锹、半截

麻绳。另一些人,认定自己迟早也要搬走,袖着手,看我们怎样把家什搬出来又抬上车……其他更多的人,

面无表情,好像一下不认识我们'’可以看出乡土社会的熟人社会特征;“或许他早已经不适应别处的生活”“后

来走远了离开久了才发现,我们留下了太多东西”“我们一走,这地方的人又稀疏了一些''可以看出村与村之

间的相对独立,区域之间的接触很少;

《乡土中国》中所说的乡土社会的特征还有乡土社会是有机的团结,是礼俗社会。文中“村长没出来说话。

谁是村长我已记不清楚。那时候谁是村长都一回事,只是戴了顶空帽子“可以看出乡土社会是有机的团结;

“老四说,大哥,我们在墙根躲一阵吧,等风过去了,再回去……大哥说,再坚持一阵,就到家了”“老大、

老二在前。老三、老四跟在后面“可以看出四兄弟听从大哥的安排,体现了长幼有序的礼俗性。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和答元明①黔南赠别

(北宋)黄庭坚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②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注释】①元明:黄大临,字元明,黄庭坚之兄。绍圣二年,黄庭坚因所谓“修史失实”之罪被贬黔州安置,

其兄亲自陪同他跋山涉水,送他到达贬所,后停留数月才分别。②脊令:即鹘鹑,水鸟名,《诗经•小雅》

云“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12.以下选集中,可能收录本作品的一项是()

A.《乐府集》B.《古体诗汇编》

C.《诗余选》D.《律诗集萃》

13.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A.清新自然B.瘦劲挺拔C.含蓄淡远D.拗峭沉郁

14.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诗歌的颈联与尾联。

【答案】12.D13.B14.①颈联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急雪”与“惊风”凸显眼前的

风雪交加之景,使诗人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正反应了诗人触景所生之情。运用比喻,大雪

纷飞中,借相互依傍的鹊鹑鸟,恼惶的鸿雁来比喻兄弟患难与共(答出鹘鹑鸟或鸿雁其一即可)。运用对

比,“脊令并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又反衬出兄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