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闵行高三二模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闵行高三二模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闵行高三二模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闵行高三二模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闵行高三二模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2)____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3)曾皙在侍坐时说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既是孔子之“志”,也常是后世文人所追求的。(1)无边落木萧萧下(2)骐骥一跃驽马十驾(3)浴乎沂风乎舞雩2.按要求选择。(5分)(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2分)D任何现实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首要任务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落实到人才培养上,除了传授学科的基础知识,还需要训练和提升学生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①根据具体问题整合相关学科的材料、数据、理论、方法②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③实现知识从简单叠加到有机结合的转变④最终得到一个整体的解释A.④③②①B.③②①④C.①④②③D.②③①④(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实现知识从简单叠加到有机结合的转变,根据具体问题整合相关学科的材料、数据、理论、方法,最终得到一个整体的解释)(2)《红楼梦》对语言、服饰、居室等的描写往往和人物相对应,请指出下面判断正确的一项是(D)。(3分)A.“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林黛玉)B.“从来没听见有个什么‘金刚丸’,若有了‘金刚丸’,自然有‘菩萨散’了!”(王熙凤)C.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贾元春)D.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薛宝钗)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谁害怕人工智能?冯象①人工智能带来了一些非常严峻且不可避免的挑战。首要挑战就是导致隐私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消失。那么,我们是否有必要保护这种正在消失的权利?脸书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说,我的客户很乐意把隐私交给我们,因为我们的服务能给他们带来不可抗拒的便利。这就是人工智能令人害怕之处,它过于便利,以致我们无法拒绝。②网络企业平台采用免费或廉价的付费模式,以换取便利和所谓的美好、理想化的社会环境。从本质上说,网络企业经营模式的基础是对价交易,法律语言表述为交易双方需要付出对价,形成契约。从消费者购买产品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提交了个人信息,这是必须接受的硬规则,从而获得相应的服务。这些信息被企业获取,用于建立数据库,再转卖给第三方,或用于开发新产品等其他用途。③数据所蕴含的巨大价值令业界非常希望将其财产化。可是,若将数据财产化,那数据的原始主人是谁?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人吗?难道数据不是我们的财产吗?若是这样思考,脸书就无法运营了,因为它需要与几亿人签订合同。因此,数据的财产化是个法律问题,目前无解。虽然不久的将来或会进行立法,但即使没有立法,数据事实上也已经是财产了,因为它是我们每天进行的无数次交易的标的物,只不过目前对数据的保护缺少明文规定而已。④当然,还有一位参与数据收集竞争的主导者,即政府。在拥有发达的互联网产业之后,任何国家的政府必然深度介入数据的抓取。虽然从传统的隐私角度来说,这或许令人不安,但从产业发展以及政府管理的角度来说,却可以解决诸多问题。例如,许多传统上难办的案件到了数据时代非常容易。⑤同时,人工智能使我们忽视原本异常繁琐的程序、调查,不得不接受一些硬规则,这对于法制建设的影响非常巨大。关于硬规则的定义,可以用生活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来解释。中国的马路中间通常都设有一排铁栏,用于分隔两个车道,它强迫车辆必须在它自己的那条车道里行驶,不得越界。这也可以说明软规则的失效,即传统法律规定和政策的执行率较低。虽然政府可以选择其他整治交通的措施,但都不如硬规则方便、廉价。⑥商家的硬规则是通过智能终端添加到我们身上的,智能手机就是最佳的例子。手机硬规则通过用户点击“同意”按键进入系统,之后会显示一份字体较小、内容复杂的授权合同,几乎一面倒地将权力给予了运行商,虽然用户不同意,也可以点取消键。这就是一种单方面为用户制定规则、被迫接受的格式合同。这令人感到无比害怕和忧虑,因为规则的制定权落入企业手中,这将导致资本力量过于强大。⑦由于政府部门同样使用智能终端,所以商家制定的规则同样适用于政府部门。从政府的角度来说,为了避免商家成为其领导者,政府只能比过去更大幅度地介入商业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理论,理想的市场经济是政府只负责一部分的监管、注册和维稳等传统要求,但智能技术导致政府对商业活动的介入空前加大,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市场经济不得不回归新的计划经济。⑧硬规则的制定权越来越多地归于商家,这是商家非常乐于见到的结果,因为这将增加利润收益。传统企业例如洛克菲勒家族的兴起,需经过一两代人的努力,而以扎克伯格为代表的新一代富豪,在短短的几年中就走完过去需要一个世纪才能走完的积累路程,由此带来的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非常惊人的。⑨当今社会显然已离不开人工智能,可以预见未来更是如此,人类的一些爱好和习惯以及智力所能投放的领域将被取代。法律也可能被人工智能所改变,一旦机器大规模介入立法,人类将无法理清规则,因为每部机器都会将规则无限复杂化,其复杂程度就像顶级围棋水平一样远超人类所能理解的范围,只有利用机器才能与之对抗。这是一个终极挑战,它不仅颠覆了生命的意义,也颠覆了日常生活,它提供的便利和规则正在温水煮青蛙式地将人类逼至无法反抗的境地。(选自《文汇讲堂》,有删改)3.第②段中的“对价交易”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3分)消费者购买产品时,提交信息,接受规则,获得产品和服务。4.以下与“硬规则”无关的一项是()。(3分)DA.客户把隐私交给脸书。B.智能手机的授权合同。C.马路中间安装铁栅栏。D.政府对商业活动介入。5.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3分)CA.人工智能导致隐私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消失,故应反对人工智能。B.数据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需要通过立法来将其变为政府财产。C.商家单方面制定规则导致政府过多介入商业活动,引发市场变化。D.人工智能已经介入社会多个角落,可以预测其将会逼迫人类反抗。6.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文的说理特点。(3分)6.(3分)用手机、铁栅栏等事物举例,将抽象的说理变得具体;用比较浅显的语言说理,如温水煮青蛙;说理具有逻辑性,例如第7段阐述商家、政府、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的关系。7.结合下面这首AI作的诗,说说你是否认同第⑨段作者提出的观点。(4分)早春梅花绽放雪未消,红梅妆点早春好。微风拂面含芳气,春意盎然知多少。7作者认为当今社会已离不开人工智能,未来社会机器将代替一切。我不完全认同这个观点。从AI作的这首诗来看,描写的内容不符合生活逻辑,诗题是“早春”,用“微风拂面”“春意盎然”则不合适;只是事物的罗列,没有情感;语言缺乏诗味。由此可见,机器不能完全取代人类的作品,并不能颠覆了生命的意义。(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遥远,又在耳畔王尧①我不知道有些声音是如何消失的,另一种声音又是如何响起的。②我说的不是蝉鸣蛙声。在最炎热的日子里,当皮肤晒红并且脱皮时,我想到了蝉的羽翼,薄薄的。夜间从稻田的田埂上走过时,此起彼伏的蛙声不仅不让你烦躁,你还会因此安静下来。只有在蛙声响起时,你才知道之前是如何的寂静,寂静到你听到月光摩擦稻叶的声音。许多年后,我才想起,我在那个夜晚,应该摘一片栀子花的叶子放进水渠,看它载着月色缓缓逝去——毫无例外,我可能美化曾经的田园风光了。这种记忆中的场景,在与自己越来越远时,有时候未必是当年的写真,或许更多的是自己对人与土地关系的重新理解。③蝉鸣和蛙声在田野里是敞开的,但我从来没有比较过,被拘留后的蝉与蛙,它们的声音和在田野里在树枝上有什么区别。④捕捉树上的蝉是我们那时的游戏。我们在很长的竹竿顶端装一个圆口网兜,再把从树上捉到的蝉放进小笼子。成了“瓮中之鳖”的蝉,规规矩矩待在里面,所以我现在说它是被拘留了。将筷子或细树枝伸进去撩拨,蝉有时会鸣叫。雄蝉近腹的基部有鼓膜,鼓膜震动时发出响亮的声音。我多年不听蝉鸣,印象中雄蝉的声音细而尖。可以想象,被拘留后的蝉动弹的空间小了,也没有同类和它呼应。没有呼应的声音不是孤独,而是单薄,单薄到有些凄凉。被拘禁的声音终于越来越弱小而失声,这个时候的蝉也呆了,死了。稻田里的青蛙可以养在水盆里,上面用网罩着。青蛙在水盆里时间长了,不仅瘦下来,甚至也不鸣叫了,这让我有点悲哀。当你拿蝉和蛙取乐时,你不会有同情心,但蝉与蛙都没有声音时,你的欢乐也闷了下去。⑤对声音的关注会随着时势而变化。在公社礼堂看杂技。看到一个艺人上台了,他嘴里衔着一片竹叶,大概相当于笛子的簧片。他表演了百鸟朝凤,我只辨别出鸽子、喜鹊、八哥的声音。在各种各样的声音中,我有了在林间漫步的感觉。我从来没有“林间”的概念和经验,这个时候我有了,声音给了我另一个陌生的世界。在田野里,物理老师带我们学习手扶拖拉机,我开始为手扶拖拉机的轰鸣声而兴奋,拖拉机的轰鸣声中似乎飘散着柴油的味道,这是我最初的农业现代化梦想的展开。随后,各种机器声代替了传统农具碰撞的声音。在稻床上摔打稻谷的声音没有了,乡场上是脱粒机咔嚓咔嚓的声响。除了冬夜打更的人用铁皮喇叭说“火烛小心”之类的话外,广而告之的声音是从大队电喇叭里传出来的。⑥河里摇橹的声音几乎成了绝响。我可以坐公共汽车去镇上或县城了。一些声音开始在另一些声音中消失。牛号子失传了,再也没有人会了。铁匠铺关门了,那通红的炉火已经冰冷,老铁匠坐在门槛上抽水烟。滋滋的水烟声也逐渐消失了。冬天的早晨没有人在码头边凿冰,河水几乎不结冰,那种清脆的带着湿气的碰撞声,只有去东北旅行时还能够想象。无论是在乡间,还是街道,我甚至觉得婴儿的哭声也不一样了,没有人会唱奶奶和外婆唱过的摇篮曲了。在女儿的婚礼上,我唱了她小时候我哄她不哭哄她入睡的摇篮曲,这是妈妈教我的歌。我没有为消失的声音失落和伤感。在这里消失了,在别处还有声响。⑦在此起彼伏的声音中,我听到了自己的声音变得苍老,但我并不慌张。我在意的是自己对外部的声音是否还那么敏感,在意的是我的嗓音虽然不时沙哑但还能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⑧在宁静的夜间,一个人在书房里喝茶、读书、写作,太惬意了。在过于喧闹的白天变成了夜晚之后,你才可能屏蔽其他声音。过于安静也会让自己恐慌,这就如同我们在乡村旅行一样,你觉得这世外桃源式的生活是那样的美好,但一旦在此终老一生又会想到远方。我会打开窗户,看窗台外的月季花,但我从未听到花开花落的声音。悄无声息的事物,以另一种方式呈现。读书是听另一种无声的声音,写作是在纸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如果哪个夜晚,我的书房烟雾缭绕,一定是我没有想好更没有写好纸上的声音。⑨我在一个午后去拜访一位长者,这是我最初学习写作散文的时候。我问他,好的散文是什么?他沉吟片刻说,字里行间应该有作者自己的声音。接着他又说,可以用假嗓子唱歌,但不能假唱。这位老人走了,但他说话时的腔调时常在我的字里行间回响。⑩写作是树枝上的蝉鸣,是池塘里的蛙声。(选自《上海文学》,有删改)8.第②段画线句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8.以声衬静,用蛙声来衬托乡间夜晚的寂静,“只有……才”的语句起到强调的效果;比拟,“摩擦”,化静为动,写出月光从稻叶上移动的情景,烘托蛙声;蛙声、稻叶、月光构成和谐美妙的意境。9.第④段画线句在人称上发生了变化,请简析其意图。(3分)9这里换成第二人称“你”是对上文“我”的行为的审视和反思;采用对话的形式,表达出没有同情心的取乐自己也不会有欢乐;便于调动读者,引起共鸣。10.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⑦段的作用。(4分)10.紧承上文对各种外部声音的叙写,并写出自己声音的变化,引出下文转入写对自己声音的感悟,并用文字将其表达出来。11.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遥远,又在耳畔”的理解。(5分)11过去的声音放佛在近前;有些声音消失有些声音开始;有些声音消失了但换一种方式呈现;老人走了,他教诲的声音仍在回响;年龄的增长往事远去,却在字里行间呈现。(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邮亭[唐]张继云淡山横日欲斜,邮亭下马对残花。自从身逐征西府,每到开时不在家。过含山邮亭和子厚弟壁间韵三首(之三)[北宋]王之道开窗如见碧油幢,新竹春来过屋长。渐近柴桑旧家路,清风来报稻花香。12.《过》诗所写的季节是()。(1分)BA.初春B.初夏C.初秋D.深秋13.下面对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DA.“日欲斜”三个字点出了时间。B.“每到”写出了离家时间之久。C.“碧油幢”指成片竹子如营帐。D.“柴桑”在诗中指的是桑树林。14.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试作分析。(5分)14.甲诗借傍晚在邮亭所见残花,联想到家中每年花开却不在家,表达了对家的思念(漂泊之感):乙诗通过开窗见新竹,踏上回家的路途,仿佛闻到稻花香,表达渐近家乡的喜悦。(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9分)【甲】①朱燮元,万历壬辰进士,授大理寺评事,出为苏州知府。②苏财赋甲天下,凡属邑赋应输府藏者,邑先为赢羡①,资吏干没。燮元立条程使邑自封识不关决吏手即属邑亦无名征民羡余矣。是时税使横征,课及蔬鲜。葛成等万余人擒委官,拥至中贵署,诸大吏惊惶,不知所出。时燮元已升川南道,苏人咸曰:“非朱太守,不能戡此乱!”诸大吏飞檄委之。燮元出署中臧获及牙役数百人杂入人丛中,授以意,单骑至,好言慰谕。诸臧获及牙役齐声言:“太守言是,吾辈当跪听之。”数百人先屈膝,众皆举头抢地矣。不数言,而立解散去。③四载,迁广东提学副使。铁面古执,粤中津要不敢为士子延誉②。御史某以巡按至,自贵倨,于公所录外,强以二十人檄藩司,令与省试。燮元大怒曰:“我奉命专治士,若何为者,敢挠我法!谓我难弃一官耶?”尽除其名,复榜为首者数人于市。御史恨刺骨,忮害无所得;人多直公而薄御史者,御史以事罢去。④十一年,燮元薨于黔。凡黔、蜀之民咸为罢市,行服、立祠。讣闻,天子震悼,赐祭九坛,遣官视葬。⑤燮元性极俭朴,衣必布素。生平无姬媵声伎,并无记室校书,署中惟一、二老仆,几上惟破书数帙及笔研隃麋③而已。在黔、蜀二十年,公费赎锾数十万尽籍之于朝,并不染指。(选自张岱《石匮书后集–朱燮元列传》,有删节)【乙】崇祯元年六月,复召燮元,巡抚贵州,赐尚方剑。时寇乱久,里井萧条,贵阳民不及五百家,山谷悉苗仲。燮元招流移,广开垦,募勇敢。总兵官许成名、侯良柱等遇贼十万,大破之,贼帅崇明授首。捷闻,帝大喜。以成名与良柱争功,赏久不行。崇明之死实川中诸将功,而黔将争之。燮元颇右④黔将,屡奏于朝。(选自《明史–朱燮元传,有删节)[注]①羡:剩余。②延誉:这里指请托。③隃麋(yúmí):墨的古称。④右:袒护。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2分)(1)凡属邑赋应输府藏者(1)送,运送(2)非朱太守,不能戡此乱(2)用武力平定,平定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是时税使横征,课及蔬鲜()A.考核B.督促C.征税D.教授C(2)复榜为首者数人于市()A.张贴B.题署C.揭示D.击打D17.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御史恨刺骨,忮害无所得;人多直公而薄御史者,御史以事罢去。17.御史(对他)恨之入骨,陷害(他)不成;人们大多认为朱燮元正直而看不起(轻视)御史,御史因事被罢免去职。18.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燮元立条程使邑自封识不关决吏手即属邑亦无名征民羡余矣燮元立条程/使邑自封识/不关决吏手/即属邑亦无名征民羡余矣19.甲、乙两文刻画的朱燮元形象同中有异,请作分析。(4分)19.(4分)甲乙两文都刻画了朱燮元能干(治理能力强)、受到皇帝信任,不同之处是,甲文还刻画了朱燮元爱民、智勇、刚直、俭朴、廉洁,而乙文却写了其偏袒黔将。20.从叙事特点看,甲、乙两文有何区别?请简要分析。(3分)20.(3分)甲文具体生动,如戡乱的细节;手法多样,侧面描写(皇帝的称赞);乙文概括、简略。(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清凉山晓望记[清]孙学颜①清凉山在金陵城西乌龙潭之西,其下有寺曰清凉寺。庚子①夏四月三日,余与江君敛谷,访马君孝升于乌龙潭。孝升携具,饮余两人清凉寺中。有诗僧中洲来自黄山,闻余至,欣然出谒,磐礴②具道黄山云海之奇。久之,如坐余于天都、始信诸峰③,纵观烟岚变幻,不知身在金陵也。是夕,谈饮既罢,孝升、中洲俱别去,余与敛谷宿寺僧耕烟寒香阁中。②明日天方曙,余先起,坐阁外磐石上。望见长干④浮屠仅余三四尺许,隐见半空中。其四面皆白云环绕,使人目眩心动。因促敛谷披衣起,与登山之绝顶望焉。时城内外诸山,皆薄云笼罩峰顶。而东南一带,炊烟出屋,渐次腾起。少焉,朝暾从东山上迸光,与云烟相掩映,如绮绾绣错,紫翠重叠可爱。忽有风从西南来,掀簸炊烟,或聚或散。须臾雾起蟠空,与城内外诸山云气相连结,若巨浸⑤吞天,弥望皆成水国。于是钟山、雨花、鸡鸣、覆舟皆若飞浮,往来惊涛骇浪中。而金陵烟火百万户,遂杳不知其所如。惟向所见长干浮屠,犹若与远村烟树争奇献巧,出没弄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