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检测卷(B卷)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第五单元检测卷(B卷)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第五单元检测卷(B卷)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第五单元检测卷(B卷)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第五单元检测卷(B卷)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单元检测卷(B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统一文字。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命丞相李斯刻石于泰山绝顶,以炫耀其A____________。其后,秦始皇又数次前往东方和南方地区巡游,每到一个地方,便祭祀名山,刻石竖碑,为其歌功颂德。后人将这些刻石碑文统称为秦刻石。这些刻石均由丞相李斯采用小篆书写。秦朝的这些刻石群,虽然今天大都已被毁坏湮没,却是书法与石刻艺术上的辉煌壮举,对推动石刻碑碣风雅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西汉时期,物产丰富,国力鼎盛,有力地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①“秦篆”这时已被“汉隶”所取代,“汉隶”成为流行全国的书法字体。②汉隶灵气飞动,形态优美,风格多样,情趣盎然。西汉留下的石刻不多,目前所知,主要有《鲁孝王泮池刻石》《群臣上寿刻石》《麃孝禹刻石》等。东汉时期,迎来了石刻艺术发展的高峰,出现了B____________的碑刻,它们遍布于全国各地。据今人统计,传世的汉碑约有170余种,且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真可谓蔚为大观。东汉碑刻,种类繁多。③根据形制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碑、碣、墓志、摩崖石刻、石经等数种。它们的书法各具特色,④或方整,或散逸,或雄厚,或秀劲,或高古,表现了汉代石刻艺术的C____________。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对文中画框处的标点符号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①处“秦篆”的引号标示直接引用,与句中“汉隶”的引号作用相同。B.②处的逗号使用正确,因为多个短语作谓语,谓语之间要使用逗号。C.③处的逗号应改为冒号,冒号用在总结性词语之后,起提示下文的作用。D.④处的逗号应改为顿号,因为方整、散逸等是并列关系,要用顿号隔开。3.请提取文中的关键信息,为“秦刻石”下定义,不超过40字。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材料一:1920年1月,化装成商人的陈独秀从北京前往上海,他的行李中有一本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他打算寻找一个合适人选将其翻译成中文。陈独秀的密友戴季陶也正在找人翻译《共产党宣言》,戴季陶找到《民国日报》的主笔邵力子推荐人选,邵力子脱口而出:“能担任此任者,非陈望道莫属!”陈望道是何许人也?1891年,陈望道出生于浙江义乌一个农民家庭。由于父亲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能够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这使得陈望道兄弟都接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陈望道先后就读于义乌绣湖书院、金华中学、浙江之江大学,后到日本留学。陈望道留学日本期间,正值社会主义思潮在日本兴起,他阅读了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河上肇的《贫乏物语》等宣传社会主义的读物,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较多的了解。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陈望道回到祖国,并接受著名教育家经亨颐的邀请,前往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担任国文教员。在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下,陈望道等人在浙江一师进行新思潮宣传,给整个浙江带来了极大冲击。反动当局责令一师对陈望道革职查办,这受到全校师生的坚决反对。反动当局随即出动警察包围学校,从而酿成著名的浙江“一师学潮”。这一学潮得到全国的声援,最终迫使反动当局收回成命。“一师学潮”让陈望道认识到,倡导改良是无济于事的,必须对旧制度进行根本的改革。因此,当陈独秀邀请他翻译《共产党宣言》时,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1920年早春,陈望道回到浙江义乌分水塘老宅,开始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老宅已经年久失修,再加上浙江早春天气寒冷,条件十分艰苦。陈望道不以为意,专心投入翻译工作中,一日三餐也都是老母亲帮着打理并送到房间。看着儿子因连续工作而身体消瘦,陈母包了些粽子,让他蘸红糖吃以补身体。陈母在屋外问红糖甜不甜时,陈望道连连回答“够甜了,够甜了”。等陈母进来收拾碗筷时,发现儿子满嘴墨汁。原来,陈望道全神贯注地工作,竟然蘸了墨汁吃粽子,还感觉不到异味,实在是太过投入了。1920年4月,经过几个月连续奋战的陈望道终于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中文翻译工作。中译本经过陈独秀、李汉俊校阅后,很快就公开出版,并迅速被抢购一空。到1926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已印行17版。鲁迅当时评价说:“把这本书译出来,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摘编自曾庆江《陈望道:千秋巨笔首译“宣言”》)材料二: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在语言上表现出明显的白话文倾向,这与他的政治和文化主张有着密切关系。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而1920年前后又恰是白话文运动如火如茶的时候,曾在新文化运动阵地《新青年》任编辑的陈望道是这场运动的坚定支持者、践行者和捍卫者,所以他的《共产党宣言》译本白话文风格是意料之中的。与文言相比,陈译本句子变长,四字格变少,“之乎者也”的文言功能词几乎绝迹。译文还大量使用文白过渡时期特有的助词“底”,且呈现出“底”“的”混用的现象,譬如“各国底语言”“社会底历史”“用自己党底宣言发表自己的意见”等。另外,译文文体偏向口语化,譬如“草了下列的宣言”“他的特色就是把阶级对抗弄简单了”。对于修辞学家陈望道而言,这未免不是一种用所谓“引车卖浆者言”的大众语来创立新的书面语风格的努力。在当时的中国,许多西洋词语都是直接采用日语译名,陈望道虽然以日译本为主要底本,但他在术语上并非全数照搬日译本现有的译法,而是根据当时中国的社会语境,有选择性地作了修改。譬如日译本中的“绅士”和“绅士阀”,陈望道译作“有产者”“有产阶级”;日译本的“平民”,陈译本中译作“无产者”。而在修辞方面,与日译本相比,陈译本在用词上更注重韵律节奏以及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譬如“革命要素”变换为“革命种子”,“农业的革命”变成“土地革命”,两种阶级对立状态的“相敌视”转换为“对垒”,将资产阶级的发展从“没落”变换为“倾覆”。简言之,中译本在措辞上更为激烈,有着明显的“尖锐化”倾向,这可以理解为陈望道基于自己的信仰,为强调《共产党宣言》的立场、提高革命号召力、鼓动人们的斗志而采取的一种翻译策略。(摘编自林风、冯倾城《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首译本》)材料三:从文本研究方面看,中国人对《共产党宣言》的解读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翻译性解读、注释性解读和考据性解读。所谓翻译性解读,是指为了更好地翻译《共产党宣言》文本所进行的各种理解,如对人名、地名、术语的理解。其中,包括对已有中文术语的选择运用和新术语的创造。我国学者的翻译性解读从翻译《共产党宣言》片段文字时就开始了。由于《共产党宣言》原文是德文,对不懂德文的人来说,要理解它的思想,首先就有一个翻译的问题。恩格斯说过,翻译马克思的著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是真正老老实实的科学工作”。中国人要准确翻译《共产党宣言》,就更加困难,要做好这件事情,不仅要懂得外文,还需要了解当时欧洲的社会历史、思想文化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活经历和语言风格等。早期对《共产党宣言》的翻译性解读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译词的随机性。如对马克思、恩格斯中文名字的翻译就有十多种。1899年在上海《万国公报》发表的《大同学》一文中,他们的名字被译为“马克思”“恩格思”;后来又有人译作“马克司”“嫣及尔”等;直到1938年,成仿吾、徐冰译的《共产党宣言》才把他们的名字译为“马克思”“恩格斯”,此后固定下来。又如“资产阶级”一词,1899年译为“纠股办事之人”;1920年陈望道译为“有产阶级”;到1938年成仿吾、徐冰译本才确定为“资产阶级”,并沿用至今。(摘编自杨金海《〈共产党宣言〉在我国的文本解读史及启示》)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望道接受翻译《共产党宣言》邀请的重要原因是其思想认识发生了转变。B.陈望道采用白话文翻译《共产党宣言》是其顺应时代发展选用的翻译策略。C.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是以日译本为主要底本,但他的术语译法是贴近当时中国的社会语境的。D.陈望道首次将《共产党宣言》的全文翻译为中文的行为不属于翻译性解读。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提到了陈望道留学日本的经历,说明他具有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基础。B.材料一用陈望道蘸着墨汁吃粽子的故事来表现人物精神,选材具有典型性。C.材料二的主旨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在语言上具有白话文倾向。D.材料三中对《共产党宣言》翻译难度的说明也可佐证陈望道翻译此书时的艰辛。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发行具有社会基础,顺应当时社会需求。B.翻译《共产党宣言》,译者要忠于原著,不能自创术语,以防违背原著精神。C.了解《共产党宣言》在我国的文本解读史,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的研究。D.随着时代发展,翻译《共产党宣言》时,用词随机性越来越小,科学性越来越强。7.材料二与材料三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提及陈望道对“有产阶级”一词的翻译,请分别分析其在材料中的作用。8.假如你是《共产党宣言》陈列馆的解说员,如何向参观者介绍馆藏的中文首译本《共产党宣言》?请根据材料相关内容,列出解说词的提纲。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材料一:答毛宪副①书[明]王守仁②昨承遣人,喻以祸福利害,且令勉赴大府③请谢;此非道谊深情,决不至此。感激之至,言无所容。但差人至龙场凌侮,此自差人挟势擅威,非大府使之也。龙场诸夷与之争斗,此自诸夷愤愠不平,亦非某使之也。然则大府固未尝辱某,某亦未尝傲大府,何所得罪而遽请谢乎?跪拜之礼,亦小官常分,不足以为辱,然亦不当无故而行之。不当行而行,与当行而不行,其为取辱一也。废逐小臣,所守以待死者,忠信礼义而已。又弃此而不守,祸莫大焉。苟忠信礼义之不存,虽禄之万钟,爵以侯王之贵,君子犹谓之祸与害;如其忠信礼义之所在,虽剖心碎首,君子利而行之,自以为福也,况于流离窜逐之微乎!某之居此盖瘴疠蛊毒之与处魑魅魍魉之与游日有三死焉。然而居之泰然,未尝以动其中者,诚知生死之有命,不以一朝之患,而忘其终身之忧也。大府苟欲加害,而在我诚有以取之,则不可谓无憾;使吾无有以取之而横罹焉,则亦瘴疠而已尔,蛊毒而已尔,魑魅魍魉而已尔,吾岂以是动吾心哉!执事之谕,虽有所不敢承;然因是而益知所以自励,不敢苟有所隳堕,则某也受教多矣,敢不顿首以谢!(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材料二:先生曰:“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寿夭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此便是初学立心之始。”(摘编自《传习录》)【注】①毛宪副:毛伯温,时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都察院在明代以前称为御史台,也称宪台,故称毛伯温为宪副。②王守仁:号阳明,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主要作品有《王阳明全集》《传习录》《王文成公全书》。③大府:明清时的督抚。9.材料一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某之A居此B盖瘴疠蛊毒C之与处D魑魅魍魉E之与游F日G有三H死焉10.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喻,在文中指说明,与成语“家喻户晓”中的“喻”字含义不同。B.“其为取辱一也”“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两句中的“一”字含义不同。C.钟,古代的容量单位,六斛四斗为一钟。万钟,在文中指优厚的俸禄。D.顿首,俗称叩头,即头叩地而拜,古代跪拜礼之一,用于长辈对晚辈。11.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与大府发生矛盾之后,毛伯温来信调和两者的矛盾,作者写了这封信作为回复,表明态度并申说原因。B.作者在信中强调,是大府先派人来凌辱自己,龙场的本地人才出手援助,因此,自己并没有对不起大府的地方。C.作者认为,对于一个被贬官的读书人来说,礼义忠信重于官爵利禄,故自己绝不会无缘无故去向大府跪拜。D.对可能来临的报复作者已有所预料,但他并不畏缩:若自己犯错被罚那是罪有应得;若大府无故陷害,则视之如遭瘴疠蛊毒。12.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则大府固未尝辱某,某亦未尝傲大府,何所得罪而遽请谢乎?(2)然因是而益知所以自励,不敢苟有所隳堕。13.材料二谈到了“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而动“为善之心”,这一观点在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四、基础知识14.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闭塞(sè) 污蔑(miè) 索然(suǒ) 卓有成效(zhuō)B.勒令(lè) 诅咒(zhòu) 嫉恨(jì) 豁然开朗(huò)C.抹杀(mǒ) 给予(jǐ) 肤浅(fū) 繁芜丛杂(wú)D.悼词(diào) 逝世(shì) 空白(kōng) 浅尝辄止(zhé)1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侯,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B.翠凤,以翠羽装饰的凤形旗帜。因天子乘饰以翠羽的凤形车驾,亦以“翠凤”借指天子。C.海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以内为海内。后泛指天下。D.黔首,古代平民百姓多戴青色头巾,故称其为“黔首”。后泛指平民、老百姓。16.对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过:错B.而陛下说之,何也 说:说到,提及C.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让:推辞,抛弃D.藉寇兵而赍盗粮 赍:付与,送给17.下列选项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B.孝公用商鞅之法 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C.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今逐客以资敌国D.江南金锡不为用 非秦者去,为客者逐18.下列对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窃以为过矣 窃:私下里B.包九夷 包:囊括,吞并C.疏士而不用 疏:疏远D.适观而已矣 适:适合19.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意洞手书A.瓜分之日可以死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C.汝幸而偶我 D.天灾可以死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从正面论述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事业时,以泰山作类比后,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类比,论述为君之道。(2)李斯《谏逐客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认为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显他的德行。(3)《谏逐客书》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做总结,与前文“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不当做法互见,逻辑严密,论证缜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文治武功(丰功伟绩);B不计其数(数不胜数);C百花齐放(丰富多彩)解析:A处,根据前文“秦始皇东巡泰山,命丞相李斯刻石于泰山绝顶”“炫耀”判断,这里说的是秦始皇刻石于泰山的目的是夸耀他的功绩,因此可填“文治武功”“丰功伟绩”等。文治武功:对内政治上的统治很稳固,对外军事上用兵很有成就。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B处,根据“东汉时期,迎来了石刻艺术发展的高峰”和“它们遍布于全国各地。据今人统计,传世的汉碑约有170余种”可知,此处强调东汉碑刻的数量很多,因此可填“不计其数”“数不胜数”等。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数不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很多。C处,根据“它们的书法各具特色,或方整,或散逸,或雄厚,或秀劲,或高古”可知,此处说的是汉代石刻艺术多种多样,因此可填“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等。百花齐放:比喻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各种艺术作品自由发展。丰富多彩:内容丰富,种类多样。2.答案:B解析:A项,引号标示特定称谓;C项,此处不应改为冒号,前后句子是承接关系,用逗号是正确的;D项,“方整”“散逸”等前均有“或”,“或”前不能使用顿号,故此处的逗号使用正确。3.答案:秦刻石是指秦始皇命李斯用小篆书写的为其歌功颂德的刻石碑文。解析:本题的信息在第一段。首先,找到“秦刻石”的属概念,即“刻石碑文”;然后,找到它的本质特征,即秦始皇“命丞相李斯刻石”“采用小篆书写”“为其歌功颂德”;最后,用“秦刻石是……的刻石碑文”的句式,把它的本质特征加进省略号的位置,即可得出答案。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不属于翻译性解读”错,根据材料二中“陈望道虽然以日译本为主要底本,但他在术语上并非全数照搬日译本现有的译法,而是根据当时中国的社会语境,有选择性地做了修改”可知,陈望道的翻译属于翻译性解读。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C项,“材料二的主旨是……在语言上具有白话文倾向”错,材料二的主旨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在语言上表现出明显的白话文倾向,这与他的政治和文化主张有着密切关系”。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不能自创术语”错误。材料三中说的是“包括对已有中文术语的选择运用和新术语的创造”,所以可以自创术语。7.答案:①材料二画线句证明陈望道基于自己的信仰在中译本措辞上有“尖锐化”倾向。②材料三画线句证明早期对《共产党宣言》的翻译性解读存在译词的随机性特点。解析: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根据材料二中陈望道“根据当时中国的社会语境,有选择性地作了修改”和“中译本在措辞上更为激烈,有着明显的‘尖锐化’倾向,这可以理解为陈望道基于自己的信仰……采取的一种翻译策略”可知,材料二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是为了证明“基于自己的信仰”“中译本在措辞上更为激烈,有着明显的‘尖锐化’倾向”这一观点。根据材料三中“早期对《共产党宣言》的翻译性解读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译词的随机性。如对马克思、恩格斯中文名字的翻译就有十多种……并沿用至今”等内容可知,第一句话是观点,后面是举例证明观点,因此材料三画横线句子的作用就是证明早期对《共产党宣言》的翻译性解读具有译词的随机性的特点。8.答案:①陈望道的生平、思想;②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时代背景;③陈望道翻译过程中的典型故事;④译文语言风格特点;⑤首次出版发行的时间;⑥出版后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需要对馆藏的中文首译本《共产党宣言》进行介绍,列出解说词的提纲。解答本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翻译者是谁,即简要介绍陈望道的生平、思想等,根据材料一第2段概括即可;二是翻译者在什么背景下接受翻译邀请,也就是他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一第3,4段相关内容概括即可;三是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的故事,他不把条件艰苦放在心上,并且全身心投入翻译工作中,母亲给他包了粽子,他竟然蘸了墨汁吃粽子,还感觉不到异味,由此可知他工作时是多么投入;四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在语言上表现出的倾向等,根据材料二内容概括可得出;五是首次出版发行的时间及当时公开发行的情况,据材料一最后一段“1920年4月,经过几个月连续奋战的陈望道终于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中文翻译工作……鲁迅当时评价说:‘把这本书译出来,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概括即可。9.答案:BDF解析:“某之居此”的意思是我居住在这个地方,主谓宾齐全,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瘴疠蛊毒之与处”“魑魅魍魉之与游”皆为宾语前置句,结构相同,其后均应断开,故应在B、D、F三处断句。10.答案:D解析:“用于长辈对晚辈”错,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或平辈之间。A项,“家喻户晓”中的“喻”意为知道。B项,前者意为一样、相同,后者意为全。11.答案:B解析:“作者在信中强调,是大府先派人来凌辱自己,龙场的本地人才出手援助”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可知,作者说差人凌辱自己并不是受大府的指使,龙场的本地人殴打差人也不是自己指使的。12.答案:(1)这样的话,那么大府本来不曾凌辱我,我也不曾傲视大府,我又在什么地方犯了罪而要急切地向他请罪呢?(2)然而我也因此更加清楚用什么来勉励自己,不能得过且过、懒惰懈怠。解析:13.答案:王阳明认为生死有命,他虽被放逐,但仍恪守君子之道,以忠信礼义为福,不曾动摇心志。解析:材料一中,由“废逐小臣,所守以待死者,忠信礼义而已。又弃此而不守,祸莫大焉”“然而居之泰然……吾岂以是动吾心哉”可知,他认为生死有命,虽被放逐,但仍恪守君子之道,以忠信礼义为福,不曾动摇心志。参考译文材料一:昨日承蒙您派人,对我说明福祸利害,让我赶快去给大府请罪;如果不是您对我情深意厚,绝不会为了我这么做的。我实在是感激不尽,无法言表了。但是这些差人到龙场来欺辱我,肯定是这些差人自己凭借权势专横跋扈,并不是大府指使的。而龙场的诸位当地人跟差人发生争斗,是因为他们愤怒不平,也并不是我指使的。这样的话,那么大府本来不曾凌辱我,我也不曾傲视大府,我又在什么地方犯了罪而要急切地向他请罪呢?跪拜之礼,是做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