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材料作文训练:二元思辨类(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高考材料作文训练:二元思辨类(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高考材料作文训练:二元思辨类(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高考材料作文训练:二元思辨类(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高考材料作文训练:二元思辨类(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材料作文训练……二元思辨类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一档访谈类节目的嘉宾王女士,因其花钱节约、毕业9年买了两套房的故事,引

发网友的热议。有人调侃她为“抠神”,认为“钱不是省出来的,是赚出来的,这样过犹不及

甚至说她是“守财奴”,认为现在这个年代没必要对自己这么苛刻。也有人赞许“节俭有大用”,

认为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当消费成瘾症愈发成为一种流行病,极简生活、量入为出也是一种

选择。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以“节俭与消费”为主题,在班会课上做一次发言,表明

你的观点态度。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走”与“停”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内涵十分丰富,可以引起我们对自然、社会、

历史和人生的种种感受、联想和思考。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④不得抄袭。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校团委书记在《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演讲中说道,对于盖房子,我们首先要做

的就是房屋的地基,一栋楼的高度基本上就取决于地基的牢固程度。我们的人生就像一座楼,

这座楼盖得高不高都取决于“德行”这个地基打得牢不牢,我们只有把“德行”这个地基打扎实

了,做事情才能守住底线,不忘初心,保持本色。

演讲之后,学校文学社将组织一次以“地基与人生”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

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人处世中示强还是示弱,是一种谋略,更是一种生存之道。《曾国藩家书》中说,见

强示强,见弱示弱。可见凡事没有定论。示强,意味着嫉妒的风险,但同时意味着能够获得

在人际交往中的主导地位,获得他人的尊重,因为人都有跟随依附他人的倾向。示弱,能够

规避被嫉妒的风险,但可能被视为弱者,从而被欺负,因为人性都有看不起弱者、欺负弱者

的倾向。大至国家、民族、社会,小至单位、家庭、个人,都必须处理好这一对矛盾。

读了上面材料,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800字。

答案

1.例文:

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谈论的话题是“如何看待王女士这种节俭的行为”,材料里面给出了对“节俭”两种截然不

同的看法,实则也隐含着人们对消费的看法。而“节俭与消费”属于关系式话题,行文中必须

阐明二者的关系,可就事论事结合材料来分析,也可以就事论理从材料生发开去谈。

理性消费和勤俭节约是一对学生兄弟,我们所鼓励的消费是建立在勤俭节约基础上的消费形

式,二者相互依赖,又具有独立性。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下,一方面鼓励消费是必须的,但消

费又要有所值有所度,切忌不切实际乱来;另一方面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也要保持下去,尽

量做到物尽其用,需求合理。

在正确认识厉行节约与促进消费的关系中,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我们所倡导的厉行节约

是有度的、合理的,我们并不提倡在今天这样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人人去做苦行僧,这没有

必要,也无太大价值,亦难以推广。二是我们所要促进的消费,是合理、理性且正当的消费:

其一,这种消费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合理消费,而不是那种挥霍性的

消费。超过了合理、理性和正当消费需求的“消费”,就是浪费,是必须反对的。其二,我们

所促进、鼓励的消费,主要是指社会成员以自己的诚实劳动和合法投资所得进行的交换。

考生可以从个人、企业、社会和国家不同层面结合上述分析进行写作,注意发言稿的格式。

立意:

1.勤俭节约,理性消费。

2.节俭不过度,消费不浪费。

3.节俭与消费并不冲突。

2.例文:

走之智,停之悲

天空中,一颗流星滑过。范蠡拿起酒杯,喝了一口,心想:又一个大臣被杀了,不知是

谁。想当年,吴王夫差攻打越国时,勾践是何等紧张,但还是难逃被灭国的危险。勾践沦落

到为夫差洗马,而西施,唉,那么年轻鲜活的生命,却被作为礼物送给夫差,供其玩乐。要

不是那一个个谋臣策士,还有那些骁勇的士兵,哪有他勾践的今天?只怕他还睡在柴草上,

每天用舌舔那比黄连还苦的胆吧。

而现在,夫差死了,吴国灭了,那我见犹怜的西施也香消玉殒了。天下从此就太平了吗?

没有。勾践这种小人,只可共患难,哪能共富贵?全国人民对他爱戴有加,而他,却将那杀

死夫差的剑刺向了我们这些功臣。才几个月啊,已经有几位大臣遇害,马上就要轮到我和文

种了吧。

范蠡想到这,不禁心里一惊,是啊!我和文种功高盖主,即使我俩的心一直向着他勾践,

那又怎样呢?他还是会怀疑,会猜忌,这是他的本性。三十六计,还是舍弃名利这些身外之

物,到山水之间了此余生吧。

“笃笃笃……”门外响起了敲门声,范蠡一下子警觉起来。“谁?”“文种是也。”范蠡和衣

起身,心想,这小老头连自己大难临头了都不知道,还有心思来找我。

文种与范蠡席地而坐,范蠡说道:“文大夫,我就要走了,你和我一起走吧,勾践不是

个仁君,再跟着他只会身首异处啊!”文种迟疑地望着范蠡,许久才说出话来:“范大人,我

不比你,你可以把名利之事丢置一边,而我却没有这么大的胸襟,我托儿带女多少人,没有

这高官厚禄,家小怎可过活。而且我俩对大王尽忠尽职,从无私心,我想大王才不会是非不

分呢,而那些大臣,自恃功高,才会招致杀身之祸,只要小心谨慎还是可以保全性命的。”

范蠡望着文种远去的身影,暗暗叹了口气。当夜,便收拾行礼,归隐于山水了。而文种,

虽然万般小心,还是难逃被杀的厄运。两个大臣,一走一停,带来的是大相径庭的结果。

后人评之:范大人之走,上上策也,知勾践之本性也;文大夫之停,下下策也,唯利欲之熏

心也。终一生一死,盖有知与无知是也。

【详解】审题: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个关系型话题作文。“停”是相对于“走”而言的,

“停”不是躺倒不干,只是暂时的休息,与“不走”有着本质不同。“走”就是动,活动、行动、

前进、奋斗,“停”就是静,停顿、休息、积蓄力量。动与静看似矛盾,实际又是统一的。一

味地“走”个不停,就会疲劳过度,精力衰竭,所以适当的“停”是为了积蓄更充沛的精力继

续“走”,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要处理好。考生若单写“走”或单写“停”,最终在立意上都将不

符合要求;若两者平分笔墨,又很难在800字内诠释透“走”与“停”的内涵,使文章出彩;惟

有两者中侧重一方面兼顾另一方面方能笔力集中,见解独到,考生尽可各显神通。生活中“走”

与“停”的现象有大自然中四季的轮回,植物的春华秋实,动物的春惊冬蛰,人的“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等;社会中交通的绿灯行红灯停,城市发展的环保与经济增长,教育的素质与应

试,文艺的保守与创新等;历史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治与乱的交替;人生中学业的张弛

有度,生理的生老病死,仕途的进与退,事业的成功与失败,毅力的坚韧与望而却步等。所

有这些都是“走”与“停”的具体展示。

立意:①生理上,“停”是为了走得更好。停,是留下的疲惫;走,是捎上的轻松与安宁。

②仕途上,面对名利不要过分留恋的停,而要淡泊远离的走,一停一走是人生智慧的闪光。

③事业上,面对挫折不要丧失斗志,不要停滞松懈,而要坚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

万木春”,必要时的停,是为下一步怎样走做好准备。

④城市发展上,面对经济增长不可忘记停下脚步审视辉煌的代价,应注重生态与经济的协调,

人与自然的和谐。

⑤文艺上,一味崇洋的“走”在公众心里只留下停,不妨驻足停一会儿,因地制宜。我们需要

的不是惊险刺激,而是精神的共鸣,民族的灵魂。

素材:

1、“生活在于运动”,这似乎让我们由运动联想到了“走”,因为“走”也是一种运动。换言之,

“生命在于走,在于不断前进”,例如你想从这里走到那里,你需要“走”;从这个目标迈向下

一个目标,也需要“走”;你睡觉要走到床边,你上学要“走”进学校。“走”是一个生命特征的

基本表现。如果说这种“走”是人本身的意志表现。那么从另一种意义上讲,时间流逝,生命

不断演进也牵制着生命使在不停地“走”。谁能告诉我,他能让时间停下来?这个问题恐怕永

远也不会有人说“能”。“走”是时刻伴随着生命前进的,从一生下来,父母便教孩子走路,于

是“走”就开始诞生,慢慢地,走着走着,便进入坟墓。

2、“走”时刻与“停”分不开。在旅途中,走的时间久了,便会感觉疲乏,于是便要停下来休

息。人生的状态总是伴随着许多“走”与“停”,当遇到“沟沟坎坎”时,你必然要停下来,然后

设法渡过去。人生从一开始到生命的终止都完全遵循“走一停”的原则,也就是“走”总是在

“停”的前面,而“走”意味着开始,“停”代表着结束。活着的时候,“走”是主旋律,中间可以

偶尔地“停”。但如果彻底地“停”的话,便意味着生命本不复存在了。往往从某种语言用词规

范上讲,“走”与“停”也可以说成“生”与“死”。

3、可能有人就会说,如果想生命丰富多彩,永不停息,就永远走下去,不要停止。这种想

法及认识是错误的,单从生命长短的角度,一个人不可能长生不老,总有一天他会死,会停

下来。但生命如果要过得丰富多彩,“走”与“停”又得时刻相伴相依,走一阵,停一阵,欣赏

沿途风景,养精蓄锐,以便更加自信地迈向前方。哲人说,生命是一次旅行,在乎的不是目

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有风景的心情,我想它也给我们阐明了“走”与“停”的关系吧。

古人主张“一张一弛”,亦是如此。

4、停下来,有时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如果方向错了,停下来便是一种前进。人的一生,不

应只有埋头地“走”,适当的“停”,也必不可少。

5、当走则走,当停则停。它直接导向了你我的人生,走是奋斗不止的过程,而停是一种历

经大风大浪后的心境。走是停的前提,而停是走累了后心的慰藉。正确的走与停,会让你用

理性的画笔为自己挥洒出浓重而精彩的一笔!

6、如果你一味地走,你必将如夸父逐日那般在梦想的身后饮恨倒下;如果你只是停驻而望,

你必将看着那些梦想那些成功消失在你未曾到达的地方。

7、走或停,都有它自己的朝升夕落,唯有最恰时候做出最恰当的选择,才能成就美丽的人

生。

体格庞大的鲸鱼在深海中横行无阻,奋力潜游便可抵百里之外。然而,它们每隔一段时间

便停下来,到海面上换气,气足之后才返回深海。鲸鱼的生存之道无疑在向我们阐述:停下

来,停下来是为了更好地往前走。车开得太快,过弯时不刹车,后果会是车毁人亡……

8、日行千里的马需要休息的时间,经过长时间工作而高温发烫的机械也需要熄火一会儿。

同样的道理,当人在旅途中长途跋涉后,他也需要停下来,好好地进行身心调养,整理行装,

使自己下一次走得更远,走得更好。人生之路,何尝不是如此,走过繁华之后,停下脚步,

使心灵得到平静,在走与停中成就人生。

9、列宁说过:“不懂得休息的人也就不懂得战斗。”“走”即是前进,活动、战斗……“停”便是

静,是储蓄精力,是酝酿。在当今暴走式的社会中,除了不断前进,我们也应不忘停住片刻。

要知道,停只是为了走得更远。

10、有人说:“生命不止,奋斗不息。”有人说:“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生命是一段

旅程,途中的花开花落,快步走过的人当然无法欣赏,唯有驻足停留,才会发现生命的美

好。有生之年,要做一个不断前进,不断行走的人,但也要做一个学会停留,驻足赏花的人。

11、梭罗行走在林间的小路上,月色洒下,他停顿在宁静的湖畔旁,思索着人生的真谛。当

同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们都在争先恐后地提出最新思想理论时,梭罗却在追寻真理的途中停下

来。因为他知道,盲目的前进,往往会适得其反,走进思想的误区。终于,一本《瓦尔登湖》

为人类烦躁的心灵提供了栖息的家园,而他也在追求真理的旅途上不断前进,不断升华自己

的精神。正是因为梭罗在学术理论盲目急进的情况下果断地选择停下来独自思考,才换来

他日后更大的成就。在走与停之间,寻找平衡点,往往是智者的过人之处。

12、褪去娱乐圈洗练的风华之气,重归平静安宁。洗笔挥毫,执笔凝思,《窗里窗外》的

出版让她成功完成了由影星到作家的转变。停,是一种智慧的选择,由此她收获了春风暖

雨,落絮飞雁的写意生活。她就是林青霞,走时创造了东方不败的男装女扮的辉煌,停时用

几年时光凝聚对生活的思考精华,她用自己的经历为我们诠释走与停的真意:两种状态,

两种精彩。

13、徐熙媛,一位当红台湾女艺人,不论遇到任何挫折,她都坚定地向前走,永不言弃。

然而,在演艺生涯的巅峰,她却选择停歇下来,承担起一个母亲应尽的职责,尽职地在家

中相夫教子。过了一段时间后,她继续在演艺路上前行,创出一片辉煌。她很好的把握住

了走与停的度,坚定地向前走,使她赢得了无数的鲜花与掌声;而时的停歇,使她获得了

家庭的和睦与温馨。她在走与停之间,获得了平衡,使生活变得精彩,充实。

14、生命是一部乐章,需要激昂,也需要休止符的抚慰。乐章因节奏而动听,有节奏的生

命才最美好!人生是海,我们需要不断斩浪前行,也需不时找个港湾停靠;人生是山,我们

需要不断向上攀登,也需不时找片绿阴休憩;人生是天,我们需要不断振翅高飞,也需不

时找朵云彩依偎——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前行,更要不时停下,为下一次的前行

蓄势,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懂得节奏的生命最美好!

结构:文章开头从勾践灭吴成功后将手中之剑指向了朝中功臣写起,然后引出范蠡宁舍弃名

利也要,,走,,,而同处此境的文种为了“官禄”而选择“留”;结果范蠡归隐山水免于杀身之祸,

而文种为国尽忠却惨遭厄运,结尾照应题目“走之智,停之悲”。

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第一句,说明了房屋的高度基本上取决于“地基”。

材料第一句,引出人生需要夯实德行这个“地基”,才能盖高人生的房屋。

导语设置了背景是学校文学社将组织的征文活动,并给出主题“地基与人生”。

材料的两部分都涉及“地基”,且强调了“地基”的重要性。”德行”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行

为表现和道德修养。德行是人生的地基,它的牢固程度直接关系到人生的高度和发展。写作

时,围绕“人生与地基”这个主题,进行立意。

根据以上分析,考生在行文时,可先,简单的引用材料,引出德行的概念,德行之于人生,

就如地基之于房屋。良好的德行将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塑造一个优秀的人格,

并助力其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然后,详细分析并举例说明。曾国藩就是凭借德行好而

大成功的典型例子。他“求仁则人”的理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风格,成就了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大事业。随后,举反例验证德行有亏毁掉大好人生的例子,如某

些明星的塌房事件。最后,在面临选择和决策时,我们应该牢记德行的重要性,坚守道德底

线,始终以诚实、正直、宽容和善良的原则来行事。如此,我们不仅能够为自己创造出美好

的人生,还能够为他人和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和变化。让我们一起努力,以德行为基石,建

立一个更加和谐、进步的社会。

立意:

1.正确处理'地基”与“人生”的关系。

2.加强德行修养,才能达到人生高度。

3.打好德行这个地基才能守得住底线,不忘初心,保持本色。

4.良好的道德品质能使我们追求更高尚的人生。

4.例文:

青梅煮酒,不逞英雄

老子在《道德经》有云:“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诚哉

斯言!大树挺拔高大,看上去强大无比,却容易被风雨摧折,小草匍匐在地,看起来柔软脆

弱,却可以在大风大雨中安然无恙。由此可知,示强是“死之徒”,而示弱是“生之徒”。生而

为人,应该以此为鉴,避免示强,学会示弱。

众所周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一旦事物表现得过于强大,往往就会引人注目,

进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元末,红巾军首领刘福通根基未稳,便建国称号,最终招致围

攻,实力大减。后起者朱元璋吸取教训,“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通过主动示弱的方式,

积蓄实力,最终后来居上,一统天下。由此可知,示强不一定会有“威慑力”,反而可能因过

早暴露实力而招致攻击,带来祸患,而示弱能“低调发育”,进而积蓄力量,最终不鸣则已一

鸣惊人。因此,生而为人,应该避免示强,学会示弱。

个人如此,国家也是如此。当年,总设计师在分析国内国外局势后,高瞻远瞩地提出了

“韬光养晦”的外交方针。这个方针,为我们赢得了和平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让中国逐步崛起,

成为了瞩目世界的大国。然而,揆诸当下,有人为中国的实力上升而头脑发热,忘乎所以,

甚至声称:“已经天下第二了,还要韬吗?该是我们抖一抖的时候了。”对此,人民网专门发

文进行批驳,表示“要摒弃一切大国主义的言论和行动。”换言之,不能因为国力上升而“抖

一抖”,应该继续谦虚谨慎,不骄傲,不自满,不示强。

当然,不示强不等于软弱,韬光养晦更不是毫无底线的退让。不示强,是有了实力而不

轻易展示,就算拥有国之利器,也不轻易示人。韬光养晦,是“戢鳞潜翼,思属风云”,即并

非不断退让,而是该出手时要出手,力争有作有为。若毫无底线地退让,就丧失了原则,等

于懦弱。这样的懦弱,既不是智慧,也不具备弱德之美。真正的智者,当如金庸笔下的扫地

僧一般,平常隐匿在藏经阁默默无闻,必要时会一展身手,维护江湖道义,然后再“事了拂

衣去,深藏身与名”,继续韬光养晦,研习更高深的绝世神功。

行文至此,突然想起了小时候读过的《三国演义》。在“青梅煮酒论英雄”章节里,曹操

示强,自逞英雄,表示“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一听赶快示弱,表示自己怕打雷,

听到雷声筷子都拿不稳,不配称作英雄。曹操的示强让自己麻痹大意,而刘备的示弱为自己

赢得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愿你我避免示强,学会示弱,不断韬光养晦,积蓄能量,最终如

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围绕“示强与示弱”的话题,说明示强与示弱和为人处世的关联,引导考生正确处理示强

与示弱的关系。

第一句“为人处世中示强还是示弱,是一种谋略,更是一种生存之道。”小处是说为人处世中

要学会选择示强或者示弱,要做到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