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安全格局_第1页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_第2页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_第3页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_第4页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摘要】中国现今城市发展速度迅猛,各地急功近利的做法导致人们逐渐漠视对土地、对环境的关注及责任。城市板块无限的扩张,摊大饼现象越来越多,像如今填海造田,已是土地资源紧张的沿海城市开发建设用地的主要手段。当然有很多国家及城市借鉴的案例,如荷兰、迪拜,但这些真的适合我们中国国情么?那如果已经在开展的项目,我们应该如何挽救及控制这些对环境的破坏呢?本文结合具体的案例,对恢复及保护沿海环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安全格局;生态恢复;生态设计

温州改革开放后,城市快速发展,为了满足日益递增的市场需求,温州开发区实施了圈地围海工程,在扩宽行政区地块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现状场地很大面积由原来海边滩涂湿地填埋而成,造成滩涂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导致整个温州经济开发区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为避免生态环境进一步的破坏,经我司领导及项目组成员实地考察、调研分析,并通过当地专家的论证,为温州开发区制定了几条针对性的策略,望经过大家的努力,能阻止恶化并改善当地的环境问题。

一、地表水入海的水质控制

如今沿海城市河道污染严重,全国70%的地表水和64%的城市地下水被污染,1/3的国民都在饮用被污染的地下水。由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忽视,为了满足城市建设用地最大开发量,我国城市的河道普遍遭到硬化,裁弯取直,区域板块蓄水面减少,使河道自净能力丧失,大片的湿地系统退化萎缩,生物群落断裂,城市地表水质遭到污染,生态系统连续性遭到破坏,在雨洪期,雨水及地表污水则利用被硬化的河道高流速入海,而直接导致河流入海口污染严重。

温州属于我国典型的南方城市,雨水充沛,地表径流丰富,但开发区内除了河道上游的水质较好,经过主城区的河流污染严重,水质状况较为恶劣,硬化的河道成为雨洪冲刷城市的便捷排洪道,河道失去了自净及涵养能力,而使城市地下水位互补能力下降,给城市带来地面下沉塌陷及缺水的潜在危机,城市的可持续化面临挑战。

策略1、恢复河道自然形态及功能

被硬质的传统驳岸,不仅破坏了城市生态系统的连续性,河道自净能力丧失,生物多样性缺失,而且缺少亲水性和活动空间。自然的驳岸做法,不仅打破了原来河道与人类活动空间的生硬关系;加强了人与场地、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维护了稳定的生物链,丰富了生物及植被的多样性。生态湿地的建立,更增加了河道的自净能力,提高城市人居环境及河流入海的水质保证。

策略2、建立水质净化与涵养区

通过建立水质净化及涵养区,对生态湿地进行恢复,地表受污染的水系通过湿地净化区的层层过滤和渗透,通过土壤、沙粒、碎石、植物和动物等的综合净化,将城市原本污染比较严重的水净化成符合景观标准的用水。不仅可用于城市绿化灌溉,地下水补给,更为生物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的栖息场所,恢复了城市生态系统。

二、城市雨洪调蓄

全国每年因洪水造成近7000多亿损失,1000多万人生活在洪泛区。中国660个城市中有400个遭受着水源短缺的威胁,2000万人饮水困难。我国是一个洪旱灾害多发的国家,众多的城市因此常年遭受着生命财产、水源短缺的威胁,市政管网系统的容量及排水速度多不能满足城市暴雨期的排水需求,而造成城市大面积滞洪现象。

由于城市大规模建设,大面积硬化及河道裁弯取直,雨水不能经过土壤进行自然下渗,地下水水位下降,土壤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使城市遇旱则干,遇洪则涝;而在海边的城市,会因此使大量的海水倒灌入地下水,使地下水及土壤盐碱化,导致城市绿化浇灌量增大及人口饮水困难,并造成城市巨大的物资经济损失。

策略1、建立完善的雨洪收集系统

依托道路在道路两侧设立雨洪收集廊道,雨洪期将城市雨水自然排入廊道收集系统,再通过植被及碎石沙粒的层层净化后排入河道,这样既满足了城市排洪需求,植被的自然浇灌,地下水补给,又保证了地表水入河的水质问题。

策略2、设立蓄洪缓冲区

可利用城市绿地设立低地蓄洪区,在雨洪期可作为城市的临时滞洪区,平时又可作为城市的湿地涵养公园,即可满足人们休闲游憩,又能解决城市雨洪问题及地下水的补给。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

栖息地丧失,物种灭绝。中国物种的灭绝速度要高于世界平均速度的50%-60%。城市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土地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围海造地,建设新城,是我国沿海城市的普遍现象,随着人们对滩涂湿地的侵占,动物栖息地的丧失,我国多种生物濒临灭绝。温州开发区的围海造地面积区域巨大,滩涂湿地大量减少,滨水区河道硬化缺乏湿地空间,生物缺乏栖息之所。

策略1、建立完整的生物迁徒廊道体系

依托河道及公共绿地建立一套完整的城市生物迁徒廊道,为生物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延续生物链的完整性,使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共生。

策略2、软化河道建立湿地缓冲带

软化河道,建立湿地缓冲带,恢复自然湿地,为动物提供安全的栖息地,稳定生物链的构成,建立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也同时打破传统的水域与人活动空间之间的生硬关系,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安全的滨水休闲的机会。

四、休闲文化遗产保护

在我国快速的城市进程和城市无序扩张背景下,城市的现代化规划建设,往往脱离了生态与景观理论,由密集的硬性交通网络所覆盖,众多的生态基础设施及文化遗产被割裂,以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拔地而起的现代建筑,丧失区域特色及文化底蕴的城市,杂乱无章,休闲空间缺失,失去了其本来面目。

温州开发区由老城区及新城区组成,现状保留较好的文化节点,如寺庙、祠堂、百年老榕树等,分布较散,没有有一套完善的休闲文化遗产保护廊道将其串联。并且老城区城市化的起步较早,所以在规划上较为凌乱,随处可见的街边小吃,人车混行的城市主干路,不仅对人们出行的公共安全造成一定风险,同时还降低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及城市风貌。因此温州开发区内的海边文化无以成系统,并有可能因城市化进程而遭到进一步破坏。

策略、建立完善的休闲游憩安全格局

以尊重与保护城市文化遗产为前提,在城市规划中对其进行退让与保留,延续城市乡土文化风貌特色,再通过建立完善的慢行系统,将城市车行主干道与人行漫步道相隔离,人车分流,并利用慢行道将该区域文化遗产节点相串联,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城市休闲游憩安全格局,这样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与休闲品质,又消除了人车混行的安全隐患。

结论:我们经过收集大量的场地现状信息,通过gis软件进行现状模拟分析,将温州开发区现状场地高程、场地坡度坡向、地表径流、雨洪安全格局、游憩安全格局、生物安全格局的分析结果进行叠加,形成复合多种生态功能、提供生态服务的综合生态网络,得到综合安全格局,成为温州开发区生态廊道的基础,并以此构建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

沿现存水系和地形构建的生态基础设施,使雨水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在这片土地上,同时净化雨水。通过对不同的降水强度模拟来确定池塘和湿地系统的面积和类型,以便所有的雨水都能保留在原地并且对当地的水系统产生微弱的影响。这不仅将减少地下排水管道的建造费用,同时还保护或创造了本土动植物和湿地植物生长的栖息地,并逐步形成完整的生物群落,重新构建温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