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时规范练-2025届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1页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时规范练-2025届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2页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时规范练-2025届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3页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时规范练-2025届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4页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时规范练-2025届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规范练8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选择题1.明代洪武年间规定“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到正德年间,政府又强调“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材料表明明代这一时期()A.农民的社会地位切实有所提高B.政府依然延续传统的经济政策C.商人的社会身份处于社会底层D.官员的政治和经济待遇有提升2.唐宋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土地利用主要以土地开垦、扩大耕地面积为主要特征;明清时期,则从土地开垦转向农田改良,注重多种经营,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这一变化()A.适应了人口急剧增长的需要B.导致小农经济的解体C.启动了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D.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政策3.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颂:“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这可以说明当时()A.对外贸易十分发达B.政治清明,社会安定C.工商业市镇日益增多D.区域间长途贸易发展4.乾隆年间,在江浙一带的蚕桑产区,每当蚕茧收成时,便有商人分赴各村,利用蚕家急于出售的心理,乘机贱价收购,垄断市场。他们还通过放款预购的方式,进一步控制小生产者。这说明()A.江浙的蚕桑生产居全国首位B.江南地区自然经济逐渐瓦解C.农民承受着政府繁重的剥削D.商业资本已渗透到生产领域5.明朝从洪武至成化年间,当国家财政和国家救济发生困难时,明朝政府向“富人”寻求帮助,授予他们“义民”“冠带荣身”等荣誉称号,或者给予国子监的入学资格作为奖励或交换。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的政策有所松弛B.商人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C.社会价值标准发生了变化D.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6.明中叶以后,王学兴起,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该学说信徒众多,对旧制度、旧道德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下列属于这种“冲击”作用的是()A.引发人们对君主圣贤的质疑B.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被取代C.君主专制制度趋向于极端化D.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被抛弃7.李贽的祖、父两辈都是商人,因而他自幼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较少;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是东林党人,被宦官迫害致死,这使黄宗羲受到很深的刺激。这说明这一时期的儒学新思想()A.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C.反映了市民阶层价值取向D.是对祖辈政治思想的继承8.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极力驳斥“有公而无私”,认为人道就是对人私利与欲望的满足,道德就存在于人们的物质利益之中。这一主张()A.彻底否定了宋明理学B.旨在批判君主专制统治C.适应了工商业的发展D.开启了思想启蒙的先河9.王夫之认为:“未有弓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未有子而无父道,未有弟而无兄道,道之可有而且无者多矣。故无其器则无其道,诚然之言也。”这一观点()A.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B.肯定了人私欲的正当性C.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D.体现了朴素的唯物思想10.明清启蒙思想家认为义利是统一的,既要讲义,又要讲利,应当在“义中取利”,应当“正其谊(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这说明明清启蒙思想()A.背离儒家思想B.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上的反映C.主张经世致用D.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11.明末清初,男性文人笔下出现了一大批勇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她们或渴望爱情大胆追求,或山河巨变誓死守节。同时,女性作家亦显露出不同以往的平等意识、自我关怀乃至优于男性的家国情怀。这一现象()A.折射出社会转型的趋势B.体现了男女平权的发展C.得益于女性经济的独立D.反映出自我意识的觉醒12.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肇庆知府的支持下,刻印了中国第一幅依照西洋方法绘制的世界地图。随后,根据这一地图的形制重新刻印的地图不断出现,甚至万历皇帝也令人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这些地图()A.冲击了中国士人的思想世界B.动摇了传统儒学的统治地位C.带动了中西文化的长期交流D.诱导了对外政策的根本转变13.徐光启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当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他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随后写下了《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再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据此可以推知《农政全书》()A.介绍西方农学知识B.突破传统科技藩篱C.渗透近代科学思想 D.汇总历代农学成就14.明清两代的书坊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书籍印制机构,传统的四部典籍和新兴的通俗文学类书籍是坊刻的两大系列,但各地书坊均以通俗文学类书籍为主要刊行对象,尤其是金陵、建阳两地最为集中。这反映了明清时期()A.活字印刷的流行 B.商品经济的发展C.理学思想的传播 D.思想控制的放松15.徐光启曾说自己“受知先生(焦竑)为深”,故“文要有益于世”“能益于德,利于行,济于事”。据此可知徐光启()A.是明朝时期最伟大的科学家B.倡导正确对待西方科技C.深受经世致用思想影响D.成为古代科技集大成者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明清时期,朝廷、皇室和军队是最大的集团消费者,承接他们的生意是商人提高社会地位和迅速致富的重要途径。特许经营和官商制度扭曲了市场规律,形成了恶劣的经营导向,商人们并不把发展的希望寄托于市场开拓和由此而增加对科技发明生产创新的兴趣,而在于谋取流通领域的超经济特权,其经营注意力始终游离于生产领域之外。官商以政治特权攫取厚利,其不仅不会措意于科技创新,而且也不注重于经营,赢利的大部分用于奢靡的生活消费。在明清的专制制度下,市场和市场主体始终都得不到独立自由的发展空间。明清商业资本的这些特点,导致当时中国的社会资本呆滞于流通领域,而没有广泛地向生产领域渗透,生产的规模化、社会化难以发展;科学技术得不到经济利益的激励,科技发明社会化发展的道路被堵塞。在视科技为“奇技淫巧”的社会价值取向环境中,科技发明的社会精神动力也丧失殆尽。——摘编自樊卫国《论明清经济演进的内向化倾向》(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营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商品经营产生的影响。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两个世界的初次碰撞——历法之争康熙十一岁时,亲眼目睹了中西文化围绕历法的激烈交锋。康熙七年(1668年)大臣会议,请皇帝圣裁。康熙命代表大统历的杨光先、代表回回历的吴明暄、代表西历的南怀仁,分别用各自的算法推算正午日影所止之处。三次实地测验,杨光先、吴明暄有误,康熙又令测立春、雨水二节气及月、火、木星之运行。杨光先、吴明暄“逐款不合”,南怀仁“逐款皆符”。杨光先痛心疾首道:“臣监之历法,乃尧舜相传之法也。皇上所正之位,乃尧舜相传之位也。今南怀仁,乃天主教之人。焉有法尧舜之圣君而奉天主教之法也?南怀仁欲毁尧舜相传之仪器,使尧舜之仪器可毁,则尧舜以来之诗书礼乐、文章制度皆可毁也!”“宁可使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康熙则平静谕令:“著南怀仁为钦天监正。”康熙八年(1669年)除鳌拜。南怀仁等立即发难,指杨光先、吴明暄是鳌拜党羽,请求将杨光先“即行处斩,妻子流徙宁古塔”,为已死之汤若望(德国人,传教士,在顺治帝时曾任钦天监正)等平反昭雪。康熙准予昭雪汤若望,却宽免了杨光先、吴明暄。康熙始终将中西历法之争限制在文化、学术的范围之内。——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指出“中西历法之争”中西人胜出的必然性。(2)将康熙帝在“两个世界的初次碰撞”中的态度置于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框架内,分析说明其体现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答案与解析课时规范练8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1.B材料表明,明代政府一直对商人的服饰穿着实行歧视性政策,这延续传统的抑商政策,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商人服饰的限制,没有体现农民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政府限制商人的穿着,未体现商人这一时期的社会地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商人的政策,不是对官员的政策,排除D项。2.A明清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以及赋役制度的改革等,导致人口急剧增长,人地矛盾突出,要求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故选A项;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是从鸦片战争以后才开始的,是由外国的经济侵略导致的,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农产品的商品化,且“启动”一词无从体现,排除C项;传统的经济政策即重农抑商,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并未改变,排除D项。3.D明代,滇南的车马在辽阳行走,岭徼的商人到蓟北经商,说明不同区域之间长途贸易发展,故选D项;材料中滇南、辽阳、蓟北都在国内,并不是对外贸易,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的发展,并不是政治的清明,排除B项;材料提到的地点并不是工商业市镇,无法说明工商业市镇日益增多,排除C项。4.D根据材料“乘机贱价收购,垄断市场”“还通过放款预购的方式,进一步控制小生产者”,可知商人利用自己雄厚的资本优势已经开始控制生产领域,故选D项;材料中并未呈现全国其他地方的蚕桑生产情况,无法得出江浙的蚕桑生产居全国首位,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呈现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且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B项;材料中反映的是当地蚕农受到了商人的盘剥而不是政府,排除C项。5.C材料“明朝政府向‘富人’寻求帮助”,以荣誉称号或国子监的入学资格作为奖励或交换,体现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重义轻利的社会价值标准发生了变化,故选C项;明朝仍固守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商人被授予的是荣誉称号,社会地位并没有大大提高,排除B项;明朝的主流意识形态仍是程朱理学,排除D项。6.A根据材料可知,王阳明认为圣人与凡人一样,并没有全知全能的天赋,只不过是能够发现自己的良知而已,从而就引发了人们对圣贤的质疑和对良知的追求,故选A项;明朝时程朱理学仍然占统治地位,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理学的影响,没有涉及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制度趋向于极端化是在清朝,排除C项;宋明理学强调传统的伦理道德,没有被抛弃,排除D项。7.B根据材料可知,李贽、黄宗羲的新思想与他们的经历和社会环境有关,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李贽、黄宗羲的思想受其经历和社会环境影响,无关历史传统,排除A项;黄宗羲的思想反映了宦官恶政、君主专制的危害,不能反映市民阶层价值取向,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李贽、黄宗羲的思想受其经历和社会环境影响,无关祖辈政治思想,排除D项。8.C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顾炎武肯定私利与物质利益,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工商业的发展,故选C项;“彻底否定”说法欠妥,排除A项;题干是关于顾炎武对公与私的主张,未涉及他对君主专制的态度,排除B项;顾炎武的主张虽有思想启蒙的作用,但不能说其开启了思想启蒙的先河,排除D项。9.D根据材料“故无其器则无其道,诚然之言也”,可知王夫之认为物质是其他一切存在的基础,表达了朴素的唯物思想,故选D项;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人私欲的正当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排除C项。10.B材料“既要讲义,又要讲利”说明明清启蒙思想家认为要义利并重,改变了传统的重义轻利的观念,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上的反映,故选B项;材料“义中取利”强调“义”的重要性,没有背离儒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经世致用,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工商业者的利益诉求,此时中国资产阶级还未产生,排除D项。11.A由材料可知,随着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冲破理学束缚、追求女性平等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转型的趋势,故选A项;“男女平权”的表述不符合中国封建时代的特征,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女性经济状况,不能得出女性经济独立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只是女性平等意识的觉醒,未反映自我意识的觉醒,排除D项。12.A这些地图内容与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中的世界认知不同,从而冲击了中国士人的思想世界,故选A项;虽然这些地图冲击了中国士人的思想世界,但并未动摇儒学的统治地位,故排除B项;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这些地图并不能带动中西文化的长期交流,故排除C项;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外交政策并未出现根本性改变,故排除D项。13.C“试验”等属于近代科学思想,而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则说明《农政全书》渗透了近代科学思想,C项正确。14.B当时通俗文学类书籍较为流行,作为一种娱乐方式,通俗文学流行体现的是市民阶层壮大,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明清时期活字印刷的流行,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理学思想的传播,排除C项;明清时期加强了思想控制,排除D项。15.C据材料“文要有益于世”“能益于德,利于行,济于事”可知,徐光启强调写文章的目的是对现实生活、品德修养、日常行事有利,这是受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故选C项;材料不能体现徐光启是明朝最伟大的科学家,排除A项;材料强调社会责任感,并不是西方科技,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徐光启的科技成就,得不出他是古代科技集大成者,排除D项。16.参考答案(1)最大的消费者是朝廷、皇室和军队;以特许经营和官商经营为主要形式;受专制制度和自然经济的束缚;不注重科技创新,缺乏动力;资本主要集中于流通领域。(2)满足了封建专制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