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小专题通关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小专题通关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小专题通关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小专题通关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小专题通关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小专题通关训练-----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一、单选题1.有学者认为:“北朝到底很快便建立起一个统一政府来。而且这个政府,又不久便创设了许多极合传统理想的新制度……将来全都为隋唐政府所效法与承袭”;“隋唐复兴,大体即建基于均田、府兵的两个柱石上”。与以上观点最为一致的是(

)A.南朝几乎全无制度的创新 B.北朝是走出低谷的历史出口C.孝文帝改革左右隋唐复兴 D.北朝率先实现局部统一局面2.北魏孝文帝“善谈《庄》《老》,尤精释义”;辽太祖“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金世宗言“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这些现象说明(

)A.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 B.边疆民族文化发展较为迅速C.文明的地域差距在缩小 D.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3.天兴元年(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同年“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太和十六年(492年),“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北魏统治者的做法意在(

)A.彰显北魏政权继承正统 B.顺应民族交融历史潮流C.追忆先秦时期诸位圣贤 D.废除鲜卑贵族统治特权4.风俗习惯是一文化现象,它有着很深刻的背景和渊源,风俗习惯的演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有许多涉及到了社会风俗的改变。下列现象能反映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进内容的是(

)①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②中原地区广泛流行吃烧烤③洛阳商业发达,成为贸易中心

④中原地区农田大量得到开发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5.某史学家在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表示,他一心想要用华夏文化改变蛮夷,却“矫枉过正”,过分重视“文教”而“鄙视武力”,导致“六镇兵卒”被摈弃,地位“形同奴隶”。这表明孝文帝改革(

)A.实现了鲜卑族汉化目标 B.照搬了东晋的政治体制C.开启了“重文轻武”体制 D.为北魏的解体埋下隐患6.西晋永嘉之乱后,大量的士人南渡,北方地区出现了“礼乐文章,扫地将尽”的局面,但到了太和(477—499年)年间,李彪等儒生为北魏政权起用,一时间出现了“斯文郁然,比隆周汉”的文化盛景。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北魏政权推行文化改革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C.汉族官僚政治地位提高 D.政治大一统局面实现7.魏晋南北朝是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的历史时期。(魏主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此时的北魏(

)①注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

②通过追溯先祖明确王朝正统③改汉姓着汉服学习典章制度

④结束了政权长期并存的局面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阅读如表,孝文帝推行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鲜卑姓拓拔拔拔丘穆陵步六孤贺赖独孤汉姓元长孙穆陆贺刘A.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B.消灭了鲜卑陋习C.加速了鲜卑族汉化过程 D.改鲜卑人为汉人9.公元443年,太武帝以“阴阳有往复,四时有代谢”为由,下诏让鲜卑功臣“以爵归第”,并“更举贤俊,以备百官”。崔浩为冀州大中正,“荐冀、定、相、幽、并五州之士数十人,各起家郡守”。这些做法(

)A.激化了民族间的矛盾 B.强化了鲜卑贵族的势力C.有利于政权的封建化 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10.北魏孝文帝一方面积极仿效南朝,定姓族门第,另一方面指出“(寒人)必有高明卓然、出类拔萃者,朕亦不拘此制”,“若有其人,可起家为三公”,“苟有才能,何必拘族也”。据此可知,孝文帝意在(

)A.强化中央集权 B.推进各族上层融合 C.巩固统治基础 D.大量重用寒人为官11.北魏初期,北方盛行粟帛交易。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颁布的官用俸禄,仍以帛、絮、丝、粟为主。《魏书·食货志》说“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周流”;到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北魏才先后铸行钱币。据此推断,这一时期(

)A.商品经济遭到政府抑制 B.北方实物地租盛行C.北魏政府重视商业发展 D.货币地租开始推行12.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孝文帝时,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这一调整(

)A.利于北魏政权转型 B.取消了鲜卑贵族的特权C.重在整顿地方吏治 D.形成了内重外轻的局面13.钱穆先生评价孝文帝改革“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他的评价(

)A.采用了二重证据法 B.体现了客观辩证的思想C.选用了多类型史料 D.摒弃了后世的否定看法14.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迁都洛阳后规定:“吴人(江南人)投国者,处金陵馆。三年已后,赐宅归正里。”后洛阳城归正里的北徙南人渐多,有“三千余家,自立巷市”,民间称之为“吴人坊”。这反映了(

)A.北魏政权封建化的完成 B.南方社会动荡人口北迁C.北方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D.南北方文化融合的加强15.公元484年9月,北魏政权颁给内外百官俸禄;公元486年11月,“(孝文帝)议定州县官依户口给俸禄”。同时颁布法令严厉打击官员贪腐行为。这些措施旨在(

)A.推动民族交往交融 B.加快统一北方步伐C.维护鲜卑贵族统治 D.增强内部的凝聚力16.493年,北魏孝文帝将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如图为北魏迁都路线示意图。北魏迁都(

)A.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B.有利于加强对中原的控制C.解决了鲜卑族统治危机 D.推动了黄河流域再次统一17.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习汉语,同汉人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商鞅变法C.张骞通西域 D.北魏孝文帝改革18.《魏书》记载,北魏决定以“魏”为国号,认为“夫魏者,大名,神州之上国”。《魏书》中称东晋为“僭伪”,称宋齐梁为“岛夷”。这些称呼意在(

)A.学习治国理政经验 B.推动鲜卑民族汉化C.强调政权的正统性 D.加剧民族间的冲突19.云冈石窟前期大佛雕有大耳、大目,具有典型北魏鲜卑族人的特点:公元494年以后佛像造像追求精细,面型大多消瘦,服饰也趋向宽衣博带,显现出南朝士人“秀骨清像”的独特形象。这反映了(

)A.鲜卑族封建化的加速 B.三教合一逐渐完成C.雕塑艺术题材的多样 D.佛教影响逐渐削弱20.成书于6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南方的汉人认为“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到北魏后期,他们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感叹“北人安可不重”。南方汉人看法的转变说明(

)A.北魏汉化加深 B.儒家地位动摇 C.南方日渐衰落 D.南北习俗趋同二、材料分析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北魏王朝初期,带有鲜卑部落风气的内侍官与散落于各地的世袭牧官同掌国家畜牧。孝文帝即位后,一方面设置外牧官,加强对地方牧场的管理,另一方面逐步裁撤内侍官和都牧曹职权。原本闲职的汉制职官太仆重新执掌畜牧。部分与拓跋氏亲近,久在北地的汉族士族,也被吸纳进牧官体系中。这一变化的背后,不仅是北魏行至孝文帝时代,农业经济崛起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孝文帝意图打击草原经济,北魏勋贵醉心汉化,北魏社会文化转型的现实体现。数量庞大的牧官队伍的成立,不仅在政治、经济上推动北魏的发展,且在军事领域铸造了一支强大军队。北魏牧官之制,起身于国家体系粗糙之际,结束于官僚制度成熟之时,对隋唐盛世和国家体系的最终建立,提供了莫大的帮助和影响。——摘编自马旭东《北魏牧政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孝文帝牧官制度改革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牧官制度改革的意义。2.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陈庆之在宴会上振振有词:“魏朝甚盛,犹日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他在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所在。但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回到梁朝对人说:“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销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1)根据材料一指出陈庆之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什么差异?你同意材料二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你如果不同意材料二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周朝建立后,以血脉等亲疏关系为纽带,分封了数量庞大的诸侯国,在周礼和周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形成了以周人为核心的华夏族雏形。来自东夷部落的秦人先祖,在发展过程中空间受到挤压,迁往西陲之地,与西戎各部落经过长期的冲突、交流、融合,新的秦人逐渐形成。秦人在崛起的过程中,逐渐融入到夏、商、周以来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同时还不断吸收了四周戎狄部族,扩大了华夏族的范围。春秋战国以降,周天子式微,诸侯征战不断,客观上加强了各诸侯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摘编自刘再营《周人、秦人与早期华夏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民族交融发展的原因。材料二

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子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2)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北魏鲜卑民族的服饰具有游牧民族的明显特征:窄衣紧身,腰间束革带,左社箭袖,足蹬皮靴。而在汉族的衣冠制度中,在形质、质料、图案花纹、色彩及各种装饰品上都有着严格的阶级地位区分,这种政治制度是北魏统一北方后建立统治秩序所迫切需要的。从另外的角度来讲,改造着装的旧俗,对于统治者而言也有着一种争正统的意味。自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以来,华夷之辨的重要辨识点就是服饰制度。太和年间,制定出了冠服制度。孝文帝不仅制定了汉魏冠服制度,而且自己亲身穿戴并赐新装给大臣官员们。与此同时,如有不遵循汉化服制的百姓,孝文帝便会斥责地方官员。北魏孝文帝确实是历史上一位将服饰改制进行到底的人物。——摘编自李晶《北魏“孝文改制”中的服饰“改制”》(1)根据材料并学知识说明孝文帝实行服饰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服饰改革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孝文帝服饰改革。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北方自东汉末年以来,由于连年战乱,以致出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景象,土地抛荒的现象十分严重。北魏进入中原后,农业成为主要的经济形式。孝文帝即位后,希望农业不景气的状况有所改善,他一再号召:“务尽地利,使农夫外布,桑妇内勤”,然而天灾几乎连年发生,粮食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北魏统治中期,“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鲜卑贵族对土地的兴趣也愈来愈强烈,他们纷纷“就耕良田,广为产业”,民无田业的现象十分突出,农民失去土地,四处飘流,或转投豪族,成为荫护人口,或聚集山泽,成为绿林好汉。公元485年,孝文帝开始实行均田制。——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实行均田制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均田制改革的积极意义。参考答案:一、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中国)。据材料“(北朝)……创设了许多……新制度……将来全都为隋唐政府所效法与承袭”和“隋唐复兴,大体即建基于均田、府兵的两个柱石上”可知北朝的制度创新为隋唐时期继承和发展推动了隋唐繁荣,北朝是走出低谷,走向统一的历史出口,B项正确;“南朝几乎全无制度的创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左右隋唐复兴”的说法绝对化,只是对隋唐复兴起重要作用,排除C项;北朝实现局部统一局面在439年,南朝实现局部统一,南朝开始于420年,此时南方处于统一状态,“北朝率先实现局部统一局面”的说法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辽朝和金朝(中国)。根据材料“善谈《庄》《老》,尤精释义”“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可知,北魏、辽朝和金朝都学习中原文化,体现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D项正确;材料强调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没有体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排除A项;这些现象说明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学习,但不能说明边疆民族文化发展较为迅速,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北魏、辽朝和金朝都学习中原文化,未涉及各地域的文明发展程度,不能体现文明的地域差距在缩小,排除C项。故选D项。3.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北魏时期。根据材料“自谓黄帝之后”“诏祀唐尧、虞舜、夏禹、周文”可见北魏统治者自称为华夏始祖黄帝的后裔,又祭祀先代诸圣,这表明少数民族统治者强化民族认同,目的是彰显自身政权继承正统,为合法政权,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虽涉及先秦时期诸位圣贤,但并非单纯地追忆,更凸显的是政治目的,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鲜卑贵族的统治特权,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4.D【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本题正确选项的组合——依据材料得出结论: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期,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在生活中出现汉族和少数民族生活习俗融合的现象,由此可知①②正确,据所学知识③④没有体现民族的融合,故本题选D项。5.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材料强调北魏孝文帝改革“矫枉过正”“鄙视武力”,导致“六镇兵卒”被摈弃。这为日后北魏政权的衰落和解体埋下隐患,D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北方鲜卑族汉化的情况,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不是照搬东晋的政治体制,排除B项;重文轻武体制并不是在北魏时期开始的,排除C项。故选D项。6.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在文化层面重视儒学,这有利于北方儒学的恢复,A项正确;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汉族官僚政治地位提高,表述并非其主要原因,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当时处于南北朝时期,并未实现大一统,排除D项。故选A项。7.A【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体现了追溯先祖明确王朝正统;“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体现了改汉姓着汉服学习典章制度;综上所述,①②③符合北魏当时的实际,A项正确;北魏只是统一了北方,没有结束了政权长期并存的局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改鲜卑贵族姓氏为汉姓,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加速鲜卑族的汉化进程,C项正确;孝文帝推行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加速了鲜卑族汉化过程,未体现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排除A项;“消灭了鲜卑陋习”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孝文帝推行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加速了鲜卑族汉化过程,但是并未改变自己的民族为汉族,排除D项。故选C项。9.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443年(中国)。根据材料“更举贤俊,以备百官”“荐冀、定、相、幽、并五州之士数十人,各起家郡守”可知,材料做法加强了汉族的势力,有利于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C项正确;此种做法有利于强化民族交融,减少民族矛盾,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鲜卑功臣“以爵归第”,从而削弱鲜卑贵族的势力,排除B项;北魏只是统一了北方地区,并没有实现国家统一,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0.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一方面效仿南朝,用人参考门第;另一方面不拘于此制,从平民中选拔人才,孝文帝这一做法能够扩大和巩固统治基础,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选官是由中央掌控或地方荐举,得不出中央集权强化的结论,排除A项;孝文帝提出选人不应拘泥于门第之见,排除B项;材料中孝文帝只是提出了用寒人的主张,这一做法并不是为了要大量重用寒人,排除D项。故选C项。1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初期(中国)。封建国家的赋税,分为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三种形式;政府官员俸禄“以帛、絮、丝、粟为主”,恰恰反映出实物地租盛行的政府赋税形式,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商品经济一度萎缩,货币经济落后,是国家分裂和长期的社会动荡造成的,商品经济遭到社会环境的抑制,并非政府人为“抑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北魏政府重视商业发展,材料反映出北魏初期北方盛行实物地租,排除C项;“孝文帝太和十九年”铸币,并不意味着政府征收“货币地租”,且“开始推行”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孝文帝改革后,“改镇、戍为州、郡、县”,使北魏政权对地方的控制由军事管控变为统一的行政管理,这有利于推动北魏政权向封建化的转型,A项正确;孝文帝改革并未取消鲜卑贵族的特权,排除B项;材料强调地方行政改革的内容,并不是整顿地方吏治,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内重外轻的局面,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3.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可知,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才导致了北魏政权的分裂和灭亡,不能因此把错误归结在孝文帝身上,这体现了钱穆先生客观辩证的思想,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出证据,只是历史的结论,王国维所讲的“二重证据法”,是以“地下之新材料”补正“纸上之材料”,两者互相印证,排除A项;材料没有选择历史史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排除C项;没有提到后世的看法,无法说是摒弃了后世的否定看法,排除D项。故选B项。14.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材料“后洛阳城归正里的北徙南人渐多,有‘三千余家,自立巷市’”可知,北魏迁都洛阳后,一般江南归附者先被接待于金陵馆,后赐宅归正里。(归正里,北魏在都城洛阳安置江南归附者之场所)这是南北方文化融合的结果,D项正确;北魏政权封建化是通过学习汉族典章制度逐渐完成的,排除A项;南方社会较稳定,北民南迁,排除B项;北方经济的恢复主要指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北方经济未得到全面恢复,排除C项。故选D项。15.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材料“北魏政权颁给内外百官俸禄”“同时颁布法令严厉打击官员贪腐行为”可知,北魏时期实行俸禄制,并打击官员贪腐行为,这有利于澄清吏治,缓和阶级矛盾,最终的目的是巩固王朝统治,C项正确;俸禄制和打击贪腐与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往无关,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在公元439年就已经统一北方,排除B项;实行俸禄制,并打击官员贪腐行为,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并非增强内部的凝聚力,排除D项。故选C项。16.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493年(中国)。据本题图片“北魏迁都路线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将北魏的都城从平城迁到了洛阳(从北方迁往中原),将都城迁到中原地区,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B项正确;迁都与富国强兵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迁都并没有解决北魏的统治危机,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排除C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统一北方之后,排除D项。故选B项。17.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移风易俗,鲜卑人需要学习汉语,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D项正确;平王东迁洛邑时期我国还没有汉族,排除A项;商鞅变法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还未出现汉族,排除B项;张骞通西域涉及汉武帝时期,西汉本身属于汉族政权,排除C项。故选D项。1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以“僭伪”“岛夷”称呼其他政权,将自己称为“神州之上国”,意在确立起自身的合法权威,以强调政权的正统性,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强调政权的正统性,而非治国理政,也不是民族汉化,排除AB项;强调政权的正统性,有利于促进民族间的融合,而非冲突,排除D项。故选C项。19.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北魏时期,云岗石窟的佛像从前期典型的鲜卑族人特点,发展为后期明显的南朝士人形象,反映了受孝文帝改革的推动,鲜卑族在审美和艺术追求上的汉化,即封建化进程加快,A项正确;仅大佛像的变化不能说明佛释道三教合一完成,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题材多样,排除C项;材料强调受到汉文化影响,不能说明佛教影响逐渐削弱,排除D项。故选A项。20.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后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南方汉人对北方发生了转变,从“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到北魏后期“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据所学可知,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推动了礼仪文化等在北方的恢复与发展,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儒家内容,无法得出儒家地位动摇的结论,排除B项;据所学,伴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方逐渐发展,“南方日渐衰落”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南北习俗之间的对比,无法得出南北习俗趋同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二、1.(1)措施:设置外牧官,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调整牧官体系,降低牧官地位;扩大汉族牧官队伍。(2)意义:改变了二元分离的牧政体系,加强了中央集权;适应了定居农耕生活现实,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封建化;提高了军事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创造了条件。【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一方面设置外牧官,加强对地方牧场的管理”可知,设置外牧官,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根据材料“另一方面逐步裁撤内侍官和都牧曹职权”可知,调整牧官体系,降低牧官地位;根据材料“久在北地的汉族士族,也被吸纳进牧官体系中”可知,扩大汉族牧官队伍。(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原本闲职的汉制职官太仆重新执掌畜牧”可知,改变了二元分离的牧政体系,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不仅是北魏行至孝文帝时代,农业经济崛起的必然结果”可知,适应了定居农耕生活现实,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封建化;根据材料“在军事领域铸造了一支强大军队”可知,提高了军事实力;根据材料“对隋唐盛世和国家体系的最终建立,提供了莫大的帮助和影响”可知,促进了民族交融,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创造了条件。2.(1)变化: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北魏礼仪兴盛。原因:孝文帝改革后,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2)差异: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发展进步,材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亡。同意:全面的汉化消磨了北魏政权的活力,滋生腐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不同意: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促进了民族交融,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北魏(中国)。第一小问,关于陈庆之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据材料“魏朝甚盛,犹日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他在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可知,一开始陈庆之蔑视北魏野蛮落后;据材料“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可知,陈庆之来到洛阳后感慨北魏礼仪兴盛,因此陈庆之对北魏的看法的变化是: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北魏礼仪兴盛。第二小问,关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场汉化改革,孝文帝改革后,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关于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的差异,由材料“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可知,材料一中陈庆之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发展进步;据材料“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销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可知,材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亡。第二小问,关于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观点并说明理由,以同意为例,据所学可知,北魏的全面汉化改革使得北魏丧失游牧民族的活力,社会日益腐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以不同意为例,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不仅使得北方的经济慢慢得到恢复,同时还推动了民族融合,这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点睛】3.(1)原因:分封制、宗法制的推动;周礼和周文化的影响;从东夷发展而来的新秦人和戎狄部落等融入以周人为核心民族共同体——华夏族;春秋争霸、战国兼并战争加强了民族交融。(2)目的: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过程: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效果: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详解】(1)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一“周朝建立后,以血脉等亲疏关系为纽带,分封了数量庞大的诸侯国在周礼和周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形成了以周人为核心的华夏族雏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宗法制的推动以及周礼和周文化的影响;据材料一“来自东夷部落的秦人先祖......与西戎各部落经过长期的冲突、交流、融合,新的秦人逐渐形成”“秦人在崛起的过程中,逐渐融入到夏、商、周以来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同时还不断吸收了四周我狄部族,扩大了华夏族的范围”可知,从东夷发展而来的新秦人和戎狄部落等融入以周人为核心民族共同体——华夏族;据材料一“春秋战国以降,周天子式微,诸侯征战不断,客观上加强了各诸侯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可知,春秋争霸、战国兼并战争加强了民族交融。(2)目的: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二拓跋珪等北魏统治者“自谓黄帝之后”“至涿鹿黄帝庙祭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直接目的是认同中原文化,根本目的是巩固政治统治。过程: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二拓跋珪“自谓黄帝之后”得出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据材料二“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黄帝庙祭祀”得出北魏多位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续祖先认同;据材料二孝文帝改革的相关措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