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观综述及史料分类及史学研究方法_第1页
史观综述及史料分类及史学研究方法_第2页
史观综述及史料分类及史学研究方法_第3页
史观综述及史料分类及史学研究方法_第4页
史观综述及史料分类及史学研究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史观综述一、史学研究的几种范式所谓“史观”,就是关于人类历史运行的总体看法。常见的几种史学研究范式有:社会形态史观(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社会形态史观侧重于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为依据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依次递进的五种社会发展阶段。整体史观(全球史观)强调在全球范围内从整体上把握人类历史的演进,注重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文明史观是以文明为研究的基本单位,以考察人类文明的演进和探索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为基本任务。社会史观关注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对民众生存状态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关注社会的进步。对现代化的误区:误区一:现代化的几种含义:现代化就是“西化”或“欧化”;现代化就是工业化;现代化就是富强化;现代化就是创新与效率化。误区二:认为近代化和现代化是两个概念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的确立,中国近代史学界开始关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现代化问题,尽管在西方学术界讨论现代化的热潮已经过去了。在讨论中,多数学者使用了“近代化”这个词,少数人坚持使用“现代化”这个词,始终未能取得统一。应该说,“近代化”这个词,来自于日本。英文的Modernization,日本人用日文汉字译出就是“近代化”。英文的Modernization和日文的“近代化”,用汉语表达就是“现代化”,因此“近代化”是一个日文词汇,译成中文应为“现代化”。——参见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现代的定义:“我们对于‘现代’一词的使用,不是作为‘当代’的泛称,而是指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这个新时代的曙光,最早可上溯到十六世纪,当时现代生产方式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到二十世纪又新出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何为现代化理论?世界现代化进程已经进行了300年,而实际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仅做了50多年。“现代化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现代化”有双重含义,一是在近代西方率先展开的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二是19世纪以后在全球发生的不发达国家的西方化。(即“两次现代化”)*不同领域经典现代化的主要特点:领

域 主要特点政治现代化 民主化、法治化、科层化(官僚化)经济现代化 工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社会现代化 城市化、福利化、流动化、信息传播个人现代化 开放性、参与性、独立性、平等性文化现代化 宗教世俗化、观念理性化科学化、经济主义、普及初中等教育根据经典现代化理论,现代化不仅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发展状态,可以指发展中国家赶上发达国家后所处的状态(完成现代化进程后的状态),也可以指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的世界先进水平所处的状态。用经典现代化理论解释发达国家18世纪工业革命到20世纪中叶的发展过程是合适的,用它解释发展中国家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也是合适的,用它解释发达工业国家将来的发展就不合适了。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1、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2、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从过程与内容上看:1、从过程上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2、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三、何为现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总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现代化史观侧重于考察人类历史以生产力为根本推动力,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二战后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全面社会变迁。史料分类及史学研究方法一、按表现形式: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一)文献(文字)资料: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1)、种类:①以纸张为载体的: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乘、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书籍、报刊、杂志、信件等

②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

如:电子邮件、BBS跟帖等(2)、地位:最主要的史料载体,使文化知识得以流传后世(3)、局限:个人因素(阶级立场、个人修养)、

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纂改历史)

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二)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1、举例: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2、地位:①比文献资料可信②关于史前和上古的历史,实物史料显得特别重要。③与文史资料相互参证,从差异中寻找历史的真实,还可以弥补文献的不足。3.局限a.它们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个碎片,并不一定能展示历史的全貌。

b.对有些器物,人们还只能猜测它们的意义,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三)、口述资料: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1)、种类: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等。(2)、局限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资料会与本来面貌有较大差距②在史诗、神话、传说、故事当中,也会有大量创造和虚构的情节;③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当事人回忆也难免不准确或不全面二、按史料价值:第一手史料、第二手材料

(1).含义:①第一手史料:原始资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

②第二手材料: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2)价值:①一般来说,第一手的史料价值较高,使用第二手史料时需要更加小心谨慎。

②衡量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的价值高低也不能绝对化。

3.与三类史料的关系:①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②文献史料中第二手的居多;③口述史料辗转相传,更需要仔细甄别。三、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4.时代的局限性等。四、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

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论由史出

5、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不取孤证),如二重证法,即考古与文献相结合五、历史评价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客观的、全面的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