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堰河-我的保姆》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1《大堰河-我的保姆》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1《大堰河-我的保姆》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1《大堰河-我的保姆》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1《大堰河-我的保姆》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堰河—我的保姆》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从人称的角度捕捉《大堰河——我的保姆》情感表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建构与运用:了解艾青及其诗歌创作背景,掌握自由体诗的特征。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通过品析词句的方式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大堰河的形象;通过反复朗诵,感受诗歌的形象美。

审美鉴赏与创造:重点鉴赏人称变化与抒发对母亲的怀念、热爱和歌颂之情之间的联系,体味诗歌的语言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与怀念之情实质是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歌颂,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通过品析词句的方式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大堰河的形象;通过反复朗诵,感受诗歌的形象美;重点鉴赏人称变化与抒发对母亲的怀念、热爱和歌颂之情之间的联系,体味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与怀念之情实质是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歌颂,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群文阅读法、朗诵法、品词语析句法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视频播放:读诗、写诗的意义?

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来看一段小视频。这段视频选自美国电影《死亡诗社》,影片中讲述了大量的关于诗歌、文学、自由与生存的意义。今天,给大家看一段节选的基丁老师关于“我们为什么要读诗写诗?”的阐释。

这部片子主打的是对教育的探讨和生活意义的探寻。其中,关于读诗写诗的意义,基丁老师谈到:“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理想,足以支持我们的一生。但是,诗,美,浪漫,音乐,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原因。”读诗和写诗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精神的渴求与追寻,孔子说:“不读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不学习《诗经》就无法言说表达自己,其对学习《诗经》的重要性对我们后来人有深刻的启示。读诗让我们获得捕捉爱与美的能力、让我们从历史的模样中找到出路、让我们实现自身内在完整性的达成。为此,我们一生都在进行诗意的探寻。

2.诗歌的功能是什么?

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谈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解释:《诗》可以使人受到感染,得到启发和鼓舞;可以观察人情风俗的盛衰,认识社会现实;可以通过情感交流,彼此感染,和谐相处;可以抒发心中不平,讽刺不良政治,这是孔子对诗歌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总结。

3.诗人的社会责任是?

别林斯基也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耗费20年心血著成生活史诗《浮士德》的作者歌德也说:“要是只能表达自己一点点主观的热情,他是不配成为诗人的。只有他能够驾驭世界和表现世界的时候,他才是诗人。”

诗人蓝蓝曾经说道:“诗人是世界上最敏感的神经”,诗人是处于社会前沿的那一群,因此他们更能够体察到世间的任何事物,也因此,他们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诗人的敏感是社会进步的惊觉和抗堕落的疫苗。”,因此,诗人们从不满足于“小我”的天地,而是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心声。读本科二年级时,我的文学创作指导教师,于坚老师曾对我的诗歌创作给予点评,他说道:“诗歌不仅仅是自身情绪的抒发、情感的表达,它更应该和一个国家、民族、命运相联系。”至此,我才明白自己的创作观是狭小的、故步自封的。古往今来,不少诗人以诗反映社会现实、为民请命。元代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亲睹人民灾难,感慨喟(kui)叹:“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诗圣杜甫的悲叹中,它从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更广阔的人群,于自身痛苦中表现社会的、时代的苦难,他博大的胸怀、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激荡着我们的心灵。那么,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艾青又吐露了怎样的心声、承担了怎样的责任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学习目标呈现

1.知识建构与运用:了解艾青及其诗歌创作背景,掌握自由体诗的特征。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通过品析词句的方式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大堰河的形象;通过反复朗诵,感受诗歌的形象美。

3.审美鉴赏与创造:重点鉴赏人称变化与抒发对母亲的怀念、热爱和歌颂之情之间的联系,体味诗歌的语言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与怀念之情实质是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歌颂,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名家范读,初步感知诗歌:“三分诗,七分读”品味诗歌,需要从读开始。首先,我们通过听名家范读,初步感知诗歌。要求:在听的过程中,为每一节标注序号,标注重点字词读音、并勾画出关于“我”、“大堰河”的相关信息,填写下列档案表。

【诗人:艾青档案】

姓名我(艾青)

身份地主的儿子

职业诗人、画家、革命工作者

与大堰河的关系乳儿与乳母

【插入作家艾青的相关信息】

写作背景介绍:艾青说,《大堰河——我的保姆》“带有自传性质”,“我完全是按照事实写的,写的全是自己的真情实感”。艾青1910年出生于浙江金华畈田蒋村一个地主家庭。出生后,一个算命先生说他命中“克”双亲。于是,他被送到本村一个贫苦农妇“大堰河”家抚养。艾青在“大堰河”家里住了五年,5岁回家读书,但受到冷遇,只准称父母为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从小就等于没有父母”,“我是在一种被冷漠的环境中生活的”,“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大堰河爱我,我也爱她。”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狱。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艾青看到雪花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长眠于地下的保姆,便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2)作者介绍: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1932年回国,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艾青转而从事诗歌创作。艾青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主要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火把》《古罗马竞技场》。

【大堰河档案】

姓名不详

年龄四十几岁

职业保姆、雇工

家庭成员丈夫、五个遭遇悲惨的儿子

生活状况艰苦

丧葬情况凄苦

【大堰河相关信息】

艾青的保姆大堰河,是离艾青老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人,很小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畈田蒋村当童养媳。她“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大叶荷”称呼她,浙江金华方言中,“大堰河”与“大叶荷”谐音,因此,把她叫成“大堰河”。大堰河一生命运非常悲惨,与前夫生了三个孩子;前夫死后,从邻近村招赘,又生了两个孩子。那时农民生活非常艰难,除了苛捐杂税,还有地主盘剥。大堰河孩子多,生活更是艰难,她受尽煎熬,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

齐声朗读,整体感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的多了,就自然明白了其中的意义、道理。下面,我们通过齐声朗读,整体感知诗歌。要求:在朗读的过程中划分层次,读完后归纳每一层次主要内容。请同学谈一谈你是如何划分层次的?每一层次写了什么?

第一层(1~3):引起回忆——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

第二层(4~8):生前——大堰河生前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

第三层(9~11):死后——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

第四层(12~13):直接赞美——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

(四)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我们说诗词是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那么诗人艾青在叙述与大堰河的这些故事之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抒发了怎样的志向呢?要想解答此问题,我们需要知道鉴赏诗歌的几种方法:从题目抓住题材,从关系分析技巧,从褒贬辨别倾向,从辞色把握风格,从冷暖体味悲喜,从细节解读形象,从转换弄清思路,从背景联想意图,从尾句了解主旨,从整体品评意境。今天,我们就学习从人称代词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1.知识链接:人称代词的情感变化

2.诗歌深入解读:

(1)第一节中,有哪些人称代词?这些人称代词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2)第二节中,有哪些人称代词?这些人称代词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3)第三节中,有哪些人称代词?这些人称代词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前三节,诗歌感情总结:怀念悼痛指定同学朗读

(4)第四节中,有哪些人称代词,这些人称代词怎样引起读者共鸣?

(5)第五节中,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6)第六节表达了“我”怎样的情绪状态?如何展现这种状态?

【小组讨论1】本节首尾诗句相同,为何标点符号不同?

(7)第七节中,作者如何写“她”?写“她”多了何种情感?

【小组讨论2】笑的深层含义——群文共读:鲁迅《祝福》

(8)第8节诗人为何要用“他”,而不是“我”?

【小组讨论3】大堰河做了什么梦?这个梦为何不能对人说?——群文共读:史铁生《我与地坛》

4-8节,诗歌感情总结:眷恋感激指定同学朗读

(9)第九节,诗人写“她”死时,饱含着怎样的情感?

【小组讨论4】第十节修饰语的作用

(10)第十一节,诗人叙述重点从“她”转向“我”,有何意义?

【重点句子赏析】如何理解“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一句?

9-11节,诗歌感情总结:同情、控诉指定同学朗读

(11)第十二节,诗人为什么会用“你”来称呼“大堰河”?

【小组讨论5】如何理解“紫色的灵魂”——戴望舒《雨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