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_第1页
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_第2页
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_第3页
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_第4页
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唐朝灭亡后,全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五代十国出现。2.这一政局的实质是什么?3.这一政局有何影响?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温故知新

一、北宋的建立

根据上图,结合教材第28页内容,概括北宋的建立。建立时间:960年。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经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都城:开封阅读教材第28页内容,总结北宋的统一。二、北宋的统一统一方针:先南后北。结果: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观察教材第29页《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北宋的统一有何特点?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出现了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思考:北宋取代后周,与历史上哪一事件极为相似?其特征有哪些?隋取代北周。特征:(1)权臣夺权。(2)取代前,前代已经统一了北方或已经开始统一北方。(3)都发生在我国的政治中心地区——黄河流域。(4)后继统治者都很有作为,创立的新制度影响深远。阅读材料: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年)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赵普曰:“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原因: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的稳定。

(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有何影响呢?

通过兵变夺取政权。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

三、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问题探究材料一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众将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你们也被部下黄袍加身,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啊。”众将知道受到猜疑,便请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让他们回家置产,享受清福。第二天,这些大奖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故事的来历。(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宋太祖军事上的什么措施?(2)北宋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军事上的措施材料一反映了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材料二反映了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问题探究

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政治上的措施北宋时期,要派一个朝廷官员(最爱吃螃蟹)去地方担任知州,问他想去哪里,他说:“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也。”

阅读教材第29—30页的内容,结合材料归纳北宋在中央和地方上采取的措施。

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宋将官、职分离,官成为一种待遇。知其官不知其职者,十有八九,另将旧官职一应保留。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带来怎样的影响?官僚机构庞大,行政效率很低。形成“积贫”的局面。

改变过去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以大量财物留使、留州之现象,令各州财赋除留必需之经费外一律上缴,由中央财政机构——三司统一管理。措施: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造成地方财政困难。总结宋太祖在经济上的措施,这些措施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经济上的措施

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注:即便是将帅率兵数十万,收复了失地幽蓟十六州这种功劳,也赶不上一个状元及第时的荣耀。)(1)上述材料反映了北宋的什么治国政策?(2)北宋为何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3)宋太祖和宋太宗实行这一政策的措施是什么?(4)这一政策有何影响?文化上的措施2.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1.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3.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4.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神童诗》1.它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使科举制得到较快发展。但是,从历史影响上看,它强化了“为当官而读书”的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2.影响: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1.你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2.宋朝是如何改革和发展科举制的?宋朝科举制的发展有何影响?这种礼仪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材料一西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材料二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说明君权的强化。礼仪上的措施王安石变法1.王安石究竟进行了哪些变法呢?富国(理财措施)王安石从1069年开始,先后推行了以下新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强兵(军事措施)保甲法2.变法的结果和认识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最终失败了。课堂小结项目措施积极影响消极影响政治削弱相权;各州设置通判加强皇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地方力量。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开支庞大,形成“积贫”局面经济地方设置转运使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造成地方财政困难军事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禁军定期换防;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加强皇帝的权力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文化崇文抑武,选拔文官担任要职。改革发展科举制,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武将群体长期遭受打压,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变法实施新政增加了政府的财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