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经济思想三、近代化的新曙光(五四和中共成立1919年前后)1、北洋时期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政局的特点?①军阀派系林立,势力交错,割据混战②军阀与帝国主义勾结③日本在华势力急剧增长,英法有所衰落政治经济思想三、近代化的新曙光(五四和中共成立1919年前后)1、北洋时期,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
上分崩离析2、五四运动(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前后,我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勇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猛烈冲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搏击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五
四
运
动反帝爱国,刺激中华民族觉醒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宣传新思想,猛烈反封建,思想解放传播马克思主义,向俄国学习~为中共成立奠定基础1、性质:反帝爱国、社会革命、思想启蒙2、特点:群众性、突发性、自发性3、意义:政治经济思想三、近代化的新曙光(五四和中共成立1919年前后)1、一战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向萎缩1、新文化运动(1915—1919—1920年代)(背景、内容、影响)2、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原因、发展趋势)1、北洋时期,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2、五四运动(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3、中共成立(一大)
二大、三大(成立条件、民主革命纲领、城市中心道路)
2、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掀起提倡国货运动政治经济思想三、近代化的新曙光(五四和中共成立1919年前后)一战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向萎缩。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掀起提倡国货运动1、新文化运动(1915—1919—1920年代)(背景、内容、影响)2、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原因、发展趋势)总特征: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中共开始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同时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列强共管中国
的世界
十月革命影响,苏俄国内战争与新经济政策1、军阀混战,阶级矛盾为主2、五四运动(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3、中共一大、二大、三大(成立条件、民主革命纲领、城市中心道路)一、北洋政府时期实行政党政治为什么不能成功?辛亥革命后,议会斗争、政党政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中华民国的政党政治是从西欧和美国学来的…短短几个月内,全国就出现各种政治党团200多个。在民国初年国会竞选中,各政党除了利用行政干涉、把持选举外,还竞相采用各种非法手段。以金钱收买选票是各党普遍采取的办法。1913年,过分相信合法的议会斗争功用的宋教仁遇刺身亡,预示着政党政治、责任内阁制在民国初年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在中国,政党政治被严重地异化了——资产阶级欲以政党政治来保障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保证其自身利益的实现,但结果却走向了反面——资产阶级没有得到政权,其政治利益也受到了严重侵害;又将资产阶级自身的弊病暴露无遗。——摘编自程舒伟《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异化》一、北洋政府时期实行政党政治为什么不能成功?
1、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强大,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力量涣散,国内政治局势动荡2、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3、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整体国民的参政素质较低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概括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表现:维护封建礼教→批判礼教压抑人的个性→重视人的个性为专统治服务→适应民主政治由重等级秩序→重自由平等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原因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混战和割据,国家分裂、社会动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国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西方思想的传播,冲击国人思想原因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1、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文学革命2、思想解放、民众觉醒、文化转型3、思想活跃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共)4、推崇西方与整理国故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三、五四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背景1、社会主义追求人类的平等与解放2、国人对西方资本主义民主道路的失望3、社会主义将会取代资本主义4、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三、五四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背景四、早期中共的情况1.新:革命方向(阶级、思想、政党、目标…)2.尚幼稚(未与中国实际相结合):3.走向成熟的路上:民主革命纲领、革命统一战线…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4.成熟:1935年遵义会议
——独立自主、结合中国实际、正确的路线方针实现共产主义、发展工人运动、以城市为中心(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9)
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D.传播马克思主义B(2022·全国乙卷·29)
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D(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9)
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A(2019·全国Ⅱ卷·29)
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A.爱国觉悟得到提高B.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D.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A(2021·全国甲卷·29)
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A.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B.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D.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C(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9)
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C
1、北洋军阀统治、割据混战,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严重2、一战暴露资本主义的弊端、巴黎和会上欧美宰割中国3、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五四运动展现民众力量的强大4、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5、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6、李大钊、陈独秀等的宣传推动(爱国救亡)7、马克思主义指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首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背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
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D.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
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C.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B政治经济思想
四、“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1、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成为民心
所向2、国民党一大(1924),国共第一次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形成,国民革命开始
1、1913年,二次革命(宋案,反袁)2、1914年,在东京组建“中华革命党”,加强组织的凝聚力3、1915年,护国运动(反袁称帝)4、1917年,护法运动(反段祺瑞废约法、废国会,依靠西南军阀,失败)5、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6、1921年,第二次护法运动(依靠粤军陈炯明,失败,与马林会谈)7、1923年,提出与列强修约,与越飞会面,声明共产主义不适用于中国8、1923年12月,鲍罗廷任顾问,以俄共(布)模式重建国民党9、1924年,国共合作,建立黄埔军校,苏联提供武器孙中山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从精英革命到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2、从学习英美到以俄为师3、从依靠军阀到重视革命武装的建设4、逐渐认识到政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孙中山对中国革命认识的变化政治经济思想四、“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1、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成为民心所向2、国民党一大(1924),国共第一次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形成,国民革命开始3、孙中山逝世(1925)4、1926北伐
(广州//主战场//意义)5、国民革命失败(教训)《风向标》P173国民革命军北伐路线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状况。导致下表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省份农会会员数
时间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山东直隶河南1926年6月6477668144381504120115328413422700001927年6月700000814445171402502600382617284360245500A.南昌起义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C.北伐战争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C政治经济思想四、“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1、经济近代化,有所发展2、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影响经济发展3、外资对华…1.“打倒列强,除军阀”2.新三民主义3.马克思主义1、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成为民心所向2、国民党一大(1924),国共第一次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形成,国民革命开始
3、孙中山逝世(1925)4、1926北伐5、国民革命失败(教训)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族主义的高涨C.民主主义成为主流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B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C.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B政治经济思想四、“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1、经济近代化,有所发展2、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影响经济发展3、外资对华…1.“打倒列强,除军阀”
2.新三民主义3.马克思主义总特征: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革命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列强共管中国
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影响扩大同时期的世界:1、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成为民心所向2、国民党一大(1924),国共第一次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形成,国民革命开始3、孙中山逝世4、1926北伐(收回英租界)5、国民革命失败(意义、教训)民国初年1912——1927阶段特征
中华民国的建立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新篇章,先进知识分子仍肩负着救亡与启蒙的双重使命。民国时期,经济与法律制度建设为近代化创造了条件,民族工业快速发展,但是北洋军阀当政、地方割据、国家分裂。
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众觉醒,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方向。国共合作掀起国民革命高潮,蒋介石发动政变造成国共分裂、国民革命失败。1927年,南京政府建立了国民党一党专制的政治体制,中国共产党开始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一、新三民主义的“新”:二、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特点:(与第二次对比)
三、国民大革命中的革命力量
国共合作//民资+城市小资+工人+农民《风向标》P175背景、两党情况、合作方式、目的、结果
四、关于统一战线
1、革命统一战线: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9正式形成):
3、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5——1949):
4、爱国统一战线: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国共合作为核心//打倒列强除军阀(反帝反封)
//失败抗战时期,国共合作为核心//全民族抗战//胜利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领导//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胜利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共领导//爱国统一
1923年2月7日,直系军阀吴佩孚动用军队,大肆屠杀工人,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蔡和森对此反思道:“这次失败给了我们很大的教训,教训就是孤军奋斗。此时在政治上是曹(锟)吴(佩孚)及英帝国主义统治之时,故政治上压迫很严重……”这说明蔡和森认识到()A.必须掌握工人运动的领导权 B.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C.必须着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必须确立党的民主革命纲领C
1925年中共四大关于组织问题的决议中强调应特别注意在湖南、湖北、天津、山东等地扩大党员数量,同时简化入党流程,将“五人以上组织党小组”改为了“三人以上组织党支部”。这些变化反映中国共产党()A.放宽成为党员的条件B.适应国民革命的发展C.加速建设革命统一战线 D.准备参与敌后游击战争B
1926年2月,中共中央正式批准建立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领导四川全省党组织。到1927年7月,在原有的中共中央直属支部基础上,四川地方党组织发展到28个、地方团组织发展到10个,全川党员也由重庆地委成立时的42名发展到400余名。这()A.凸显了重庆的战略地位 B.加速了土地革命的开展 C.有力配合了国民革命军的北伐D.有利于川渝地区革命深入发展D
1926年5月,毛泽东在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讲授中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问题,并引导学员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观察农村斗争,注重农民运动理论与方法的教授。当时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A.利于提升农民群众的政治素养 B.推动党的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C.利于开展农民运动支持国民革命D.增强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C政治
内
外经济思想总特征同时期的世界1、中共武装起义和八七会议(1927)2、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反围剿的胜利、瑞金苏维埃政权的建立…)3、左倾错误、第5次反围剿失败,被迫战略转移长征,遵义会议(1935)五、兄弟反目,外族侵入(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政治内外经济思想总特征同时期的世界1、中共武装起义和八七会议(1927)2、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反围剿的胜利、瑞金苏维埃政权的建立…)3、左倾错误、第5次反围剿失败,战略转移长征,遵义会议(1935)4、抗日救亡运动(东北抗日、19路军抗战长城抗战、中共瓦窑堡会议、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1、九一八事变
(1931)2、一·二八事变(1932上海《淞沪停战协定》)3、侵占长城一带(1933)4、华北事变(1935)五、兄弟反目,外族侵入(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为了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将“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改变为“人民共和国”。
1、在抗日前提下,有必要与民族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中的一部分力量重新建立统一战线。2、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必须掌握领导权(批判“左”倾错误,提醒全党警惕1927年无产阶级放弃领导权而导致革命遭受失败的教训)3、中共善于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从中国实际出发,把共产国际七大提出的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略的总方针,用来指导中国的革命运动瓦窑堡会议——《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政治内外经济思想总特征同时期的世界①1927中共武装起义和八七会议(城市中心)②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反围剿的胜利、瑞金苏维埃政权的建立…)③长征及遵义会议(1935)④抗日救亡运动(东北抗日、19路军抗战、长城抗战、中共瓦窑堡会议、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1、九一八事变(1931)2、一·二八事变(1932上海、十九路军)3、侵占长城一带(1933)4、华北事变(1935)1、国统区:蒋介石统治前期、经济短暂发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年币制改革(作用)*官僚资本兴起*群众反帝爱国2、日占区:东北、华北经济造成严重破坏3、根据地:土地革命
新民主主义经济五、兄弟反目,外族侵入(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政治内外经济思想总特征同时期的世界①1927中共武装起义和八七会议(城市中心)②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反围剿的胜利、瑞金苏维埃政权的建立…)③长征及遵义会议(1935)④抗日救亡运动(东北抗日、19路军抗战、长城抗战、中共瓦窑堡会议、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1、九一八事变(1931)2、一·二八事变(1932上海、十九路军)3、侵占长城一带(1933)4、华北事变(1935)1、国统区:蒋统治前期经济短暂发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年币制改革(作用)*官僚资本兴起*群众反帝爱国2、日占区:东北、华北经济造成严重破坏3、根据地:土地革命、新民主主义经济1、毛泽东思想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2、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国内阶级矛盾为主,变为中日民族矛盾为主
经济危机;凡—华体系破坏,法西斯势力崛起//共产国际影响内容、评价五、兄弟反目,外族侵入(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由此,中国共产党()A.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 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C.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性 D.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BCAB图15→图14→图13一、国内政局和主要矛盾的变化(1927——1937)中国局势:阶级矛盾为主——中日民族矛盾为主中共:1.城市——农村2.低谷—发展壮大—挫折—保存骨干精英3.南方走向陕北4.幼稚走向成熟、独立自主领导革命6.内战走向抗日…国民党(蒋):基本统一全国→→(发展经济、剿共)→攘外必先安内(内战、抗日)→走向合作5.确立毛~为核心的领导作业:《风向标》近代史专题三分层作业:复习专题笔记五四运动分层作业:复习专题笔记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业:《风向标》近代史专题三分层作业:复习专题笔记中共一大、二大、三大作业:《风向标》近代史专题三分层作业:复习专题笔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作业:《风向标》近代史专题三分层作业:复习专题笔记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作业:《风向标》近代史专题三材料一戏曲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时代带有巫术色彩的歌舞活动。周朝开始由职业演员“优伶”代替巫师。汉代出现了“百戏”的繁荣局面。宋代适应市民口味的文化娱乐形式获得长足发展,戏曲步入了它的形成期。北宋灭亡后,宋杂剧南下北上一分为二。南下杂剧与南方地方音乐、民间小戏融合而成我国戏曲史上最早的正式戏曲形式——南戏。而在北方,以金院本和北方音乐为基础的一种戏曲形式也迅速成熟起来,在金末元初之际已发展定型,这就是元杂剧,或称北曲杂剧。元杂剧是一种融合艺术,它把文学、表演、宾白、舞蹈、演奏、歌唱等融为一体,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青白江营销方案
- 牙齿银行活动方案策划
- 新年物业活动策划方案
- 光照施工方案
- 学校演讲策划活动方案
- 开场团队活动策划方案
- 香菜新地营销方案
- 夏日服饰活动方案策划
- 匿名送礼活动方案策划
- 项目管理中的进度控制技巧分享
- 2025年六安裕安罗集乡招考村级后备干部7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市招聘专职社区工作者20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版中风常见症状及护理方法指南
- 2025年芜湖市第二十四届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大赛“无人机操控与维护(学生赛)”赛项竞赛规程
- 青年高尔夫培训营开营仪式策划方案
- 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22版
- 香皂行业研究报告
- GB/T 37145-2018低压机柜抽出式功能单元机械结构
-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培训课件
- 施罗特脊柱侧弯疗法课件
- DB3301T 0283-2019 节水型单位评价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